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2014-03-16 3页 pdf 127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2163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也”。《医学入门》也说“痰火所以生异症”。痰瘀常同病。痰 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表现不但广泛,而且复杂、严重。叶天 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将众多的疑难疾病如积聚、症瘕、痹 证、噎膈、痛证等称为络病,其中以“痰凝血瘀”者居多,论治亦 多从化痰祛瘀通络着手。《金匮要略》中涉及痰瘀同病、同治 的病种,如肺痈、肝着、黄疸、疟母、中风、虚劳、胸痹、妇人杂病 等,几乎占三分之一以上。按痰瘀同治组方的方剂,有苇茎 汤、大黄牡丹皮汤、鳖甲煎丸、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当归 贝母苦参丸、大黄甘遂汤等。由于这些方剂配伍精当,行之...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也”。《医学入门》也说“痰火所以生异症”。痰瘀常同病。痰 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现不但广泛,而且复杂、严重。叶天 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将众多的疑难疾病如积聚、症瘕、痹 证、噎膈、痛证等称为络病,其中以“痰凝血瘀”者居多,论治亦 多从化痰祛瘀通络着手。《金匮要略》中涉及痰瘀同病、同治 的病种,如肺痈、肝着、黄疸、疟母、中风、虚劳、胸痹、妇人杂病 等,几乎占三分之一以上。按痰瘀同治组方的方剂,有苇茎 汤、大黄牡丹皮汤、鳖甲煎丸、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当归 贝母苦参丸、大黄甘遂汤等。由于这些方剂配伍精当,行之有 效,至今沿用不衰,尤其是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湖北名医万密斋认为“人之为病者,有十病九痰之 说”,而治痰之方,常常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治疗宜清痰降火之 剂,行瘀拔毒之方。《医方考》也说:“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 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活络丹主之。”从临床实践来看,对 于一些疑难重症,从痰瘀论治,确能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水瘀同见于气病 水病无论成湿、成痰、成饮,都会不同 程度地影响气的运行,即《血证论》所谓“水质一停,则气便阻 滞”,气滞不能行血,必致血瘀。血瘀往往也会阻滞气的运行, 《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脉道不通,气不往来”,气滞不能行 水,必致成湿、成痰、成饮。故《血证论》曰:“内有瘀血,故气不 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气病为因,也可同时导致水停血瘀。 《灵枢·百病始生》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医贯》曰:“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 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何梦瑶在《医碥》一书中指 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水肿病血随败者, ⋯⋯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 !"# 水瘀同生于寒 《灵枢·百病始生》说:“肠外有寒,汁沫 与血相搏结,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明·赵献可说: “血亦水也,故经中之水与血,一得寒气皆凝滞不行。”水血同 属阴类,皆遇寒则凝,故同生于寒。 # 结 论 水病血瘀常并见于临床,而其治疗却往往相互分离,兼顾 者少,更多的情况则是在一法无效时才使用另一法,这不利于 血瘀的治疗,也不利于水病的治疗,因而对其进行系统的研 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有非常之必要。 [收稿日期]!""#$"%$"# 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 杨水英 (浙江省桐乡市中医院,浙江 桐乡&’()"") [关键词] 中医理论;封闭性;创新;中医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医疗实践和其他自然科 学技术融于一体的结果,它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 证法思想,其特点是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和融化于其中。然而 在现代西医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理论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是因为中医理论尚未能对古代哲学思想提供确切的科学依 据,因此它表述的只能是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结果,带有许多 猜测的成分,其结果使中医理论以自然哲学形式出现的基本 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对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原因 的认识,在具体细节上是模糊不清的。笔者以为正因为如此, 导致近代中医发展缓慢,不能飞跃前进。笔者就中医发展缓 慢原因及其前景试作探讨。 $ 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 $"$ 朴素的哲学思想束缚着中医的思辨能力 中医学理论 的形成,得益于当初的既模糊又笼统的朴素哲学思想,并完全 借助于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这种医学与哲学结合的方法,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乃至形成 初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直接将哲 学上抽象的、概括性的阴阳五行学说移植于医学中并作为医 学概念使用的方法,同时存在着弊病:!用哲学普遍概念代替 医学具体事物名称,往往使物质性概念虚化、抽象性概念物 化,导致中医学中大多数概念似实而虚,似虚而实含混不清, 不易把握;"用哲学的一般原理代替医学特殊问题的解释,混 淆了哲学和医学之间的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的辨证关系, 使中医学陷入无所不能解释,但又什么都解释不清之困境;# 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代替医学科学的实证方法,这种用哲学代 替医学的方法,导致了中医学习惯用主观的、幻想的联系去代 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以抽象的 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结论,助长了中医理论思维的惰性与 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学风。 $"% 崇古遵经、求同排异抑遏着实事求是、勇于批判、大胆创 新的探索精神 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如何,都可 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 式彼此联系着。⋯⋯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 的存在形式”[’]。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最初的有朴素唯物辩 证法思想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同时代的 成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掺进了封建、迷信、宗教和唯心主义 思想,理应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更新或弃之。但是,由于儒家思 想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统治和影响,使中医界云集了一代 又一代“以经典是非为是非”者。如徐灵胎宣扬“言必本于圣 经,治必遵乎古法”,《伤寒论》“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01234506347809:4;2<37;21=371>;>0478?@>42A2741B2A;234/21>C>42!""./7D,’#(’&) 万方数据 字”。即使今日,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科研论文大都存在着引 几句前人的结论就言之有据,提新观点不找几条经文做靠山 就不踏实的现象[!]。偶有个别人提出一点不同看法,便被视 为离经叛道,群起攻之,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崇古遵 经、求同排异、忽视事物变动发展的思维方法,致使辩证唯物 主义的否定观在中医界迟迟不能促进中医学的进步发展。 !"# 直观思辨阻碍着中医学向微观发展 在中医学理论形 成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使人们缺乏认识自然的 有力工具,加上儒家重宏观、轻微观、重推理、轻实验思想的影 响,使中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只能是一个直观的观察所 得。人们在不能深入认识人体内部结构,又要进行医疗实践 活动的情况下,只得从外部的症状表现借助取类比象去推理 内部的病理变化,这就难免有猜测、臆想的成分。这种由表象 经验和应用朴素自然哲学原理思辨联想组合的理论体系,在 当时是无法接受科学检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因为中医 界受“崇古”、“复古”思想和中医学自身“直观类比”、“医者意 也”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没能积极接收、引进、应用其他科学 的成就来充实自己,致使中医学在实验方法和诊疗工具上长 期落后。即使在今天,这种发展事业不重视外因的观念仍存 在于各行业管理部门乃至中医界的一些人头脑中,认为搞中 医就应该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的方法。对中医机构装备 现代科技诊疗设备大惑不解、横加干涉,认为这是“中医西 化”、“丢掉了中医特色”,使中医学自觉和不自觉的始终停留 在“医者意也”的肤浅感性认识阶段。 !"$ 学术继承上的封闭性使中医的创新能力先天不足 由 于传统中医学术继承方式上的师传、私塾、自学,使学者的思 维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加上各承家技、秘而不传,影响 了学术间的交流和渗透["],再加上中医院校的教材因受崇古 遵经思想的影响,对其中一些可疑的、说不清的问题,不是采 取“目前尚不清楚”的科学态度,不是积极从现代科学中寻找 答案,而是采取引用先贤的某句话做结论。学术继承上的这 种封闭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医者缺乏创新的“基因”。 !"% 科研期限于论证的多,超越的少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 都与科学研究成果密切相关。一种理论是否科学,在于它对 事实的解释能力,对未知现象的预见功能以及结构上的逻辑 完备性,除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如刚刚兴起或受到社会歧视 时),一般是没有必要反复地印证、阐释["]。可是,中医科研大 都陷入到“古已有之”的反复印证之中,即用目前并不完全都 科学的西医学来印证中医理论和方药的科学性。这样容易掩 盖中医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忽略了对固有矛盾的发现和解 决,使中医学在赞颂声中失去对现状的清醒认识及应有的危 机意识。没有危机就不可能有突破,不提出问题就谈不上解 决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 决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中医学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 & 中医发展前景展望 中西医结合型发展格局是!#世纪中医学发展的主体。 中西医结合是在发展中医和发展西医基础上的结合,是在医 学前进中的结合、提高中的结合,它不会代替中医也不会代替 西医。从临床角度或患者的需要讲,中西医结合是很有发展 前途的,对它的深入研究既发展了中医学,也丰富了现代医 学,是!#世纪中医学发展的主体。 从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的比重 上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这是由临床实践 和社会需求决定的。许多西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特别是某 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疑难顽症时,常需借鉴、学习、结合中 医的经验方法,许多中医在临床治疗危急重症、探求疾病机制 时也需要借鉴、学习、结合西医的诊断治疗方法。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纯中医或纯西医 的疗效。不论中医或西医其研究对象都是人体,目的是为了 了解人体,治疗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繁衍,这是医学发展方向 和社会需求。中西医结合正是有利于这一发展方向和社会需 求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并会不断发展壮大。 中西医结合发展了中医学。辨病和辨证结合的诊断方 法,吸收中西医两法之长,既重视具体病因与局部的病理损 害,又重视在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对原有的西医 和中医诊断都有所补充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有利于中医辨证 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中西医结合就是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 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加强中西医 结合研究,逐步融会贯通,以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形成 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学。换言之,中西医结合有双重任务:一 是创立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理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 学;二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促使中 医现代化。 中西医结合是!#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 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由于 受国际知识产权的影响,我国的西药生产和使用将受到很大 限制,迫切需要我们研究中医,开发新药,而开发新药,必须用 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现代医学 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与治疗相脱节的局面,也迫切需 要从传统中医学中吸取营养。 总之,中医应当发展,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中医的发 展不能总是迟缓的徘徊在传统的层面上。传统延续型发展格 局仍将继续存在,并按其自身规律缓慢发展,但不是中医学发 展的主体,而是以中西医结合型发展格局为主体。随着现代 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不断渗透、交叉、分化和中西医结合的不 断深入,到!#世纪末有可能重建新型中医理论,形成现代中 医学雏形。 [ 参 考 文 献 ] [#] 聂广$医学新观念的播种者———论吴又可和王清任[%]$中医研 究,#&’&("):!# [!] 尚弘光$浅谈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检查[%]$医学与哲学, #&&(()):"* ["] 聂菁葆$对中国医学史的哲学思考[%]$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收稿日期]!++,-+’-+)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0123%/42356/78391:25910;250<9<31?1530@1?9123.10
/
本文档为【试论中医发展缓慢原因及其前景展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