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美德故事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美德故事

2014-04-02 38页 pdf 12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438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美德故事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美德故事 “精忠报国”的岳飞 800多年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 中间广为流传。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 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 取名叫“飞”,字“鹏举”。 由于家境清贫,岳飞小小年纪就得打柴割草,还要帮助父母下地耕作。 在艰辛的劳动中,岳飞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并学得一手好箭法和好武艺。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 长期生...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美德故事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美德故事 “精忠报国”的岳飞 800多年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 中间广为流传。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 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 取名叫“飞”,字“鹏举”。 由于家境清贫,岳飞小小年纪就得打柴割草,还要帮助父母下地耕作。 在艰辛的劳动中,岳飞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并学得一手好箭法和好武艺。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 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 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0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 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 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 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 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 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 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 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 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 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 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 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 恢复故疆,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 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 1140年,正当岳飞奋勇前进,胜利在望的时候,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 “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成为南宋政权的威胁。因此,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 飞对此极为悲愤,长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退兵时,中原人 民拦住军马,哭声盈野,岳飞也潸然泪下。 岳飞回到临安后,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 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年12月29日,岳飞和他儿子岳 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临刑前,他奋笔疾书,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呵,老天有眼呵!” 岳飞被害后,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大片国 土沦于金人之手。 岳飞虽然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 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 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苏武牧羊持节杖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侍从。汉武帝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 贵族,经常派骑兵骚扰汉朝边境,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不但给汉族人民的 生活带来很大痛苦,而且也威胁到汉朝的封建统治者。汉武帝即位以后,派 出军队,多次击败匈奴的进攻。匈奴的首领且鞮单于害怕汉朝军队乘胜追击, 就故意装出和好的姿态,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节放了一些。汉武帝得知这一 消息后很高兴,马上派正直廉洁、有胆有识的苏武,率领张胜、常惠等 100 多人,带着大批礼物再次出使匈奴。 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苏武,亲手把旌节交给他。这是一根七八尺长的 木棍,顶部弯曲的地方挂着一串用毛做成的绒球,表明使节的身份,同时是 使臣出使的凭证。苏武接过使节杖,激动地说:“只要我人在,这节杖就不 会丢,使命就不会受辱。”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见到了 单于。谁知单于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家伙,见苏武送礼上门,就以为汉朝软弱 求饶,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傲慢无礼,态度专横,苏武忍辱负重,完成了使 命,正准备返回长安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原来几年前,汉朝使者卫律出使匈奴后不久就投降了,并被单于封为王。 卫律原来的副使虞常对卫律卖身投靠匈奴的做法,一直不满,见到老朋友张 胜后,他就和张胜暗中商量,想乘单于出外打猎时,劫持单于的母亲,杀了 了卫律。然而正当他们70多人准备起事时,有人告了密。于是单于逮捕了虞 常,并想趁机逼迫苏武投降。 卫律奉令威逼苏武投降,遭到严辞拒绝。苏武说:“我是汉朝使者,如 果丧失了气节,使国家受到侮辱,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说着便拔出宝剑, 向自己身上猛刺,卫律慌忙抱住苏武,夺下剑来,然后找来医生为他包扎伤 口。 单于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了敬意,他更感到要让 苏武投降,为自己创图霸业服务的重要性。他让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审问虞常 和张胜。 卫律把苏武叫来,先把虞常一刀砍死,吓得张胜当场表示投降。卫律乘 机要挟苏武说:“你的副使都认罪投降了,你作为正使也要治罪。”苏武严 正地回答:“我奉命来与匈奴结好,和张胜既非同谋,又非亲属,凭什么治 我的罪?”卫律理屈词穷,挥刀要杀苏武。苏武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说:“你 要有胆量杀死堂堂汉朝使臣,就快点动手吧!”卫律见硬的不行,就用高官 厚禄来劝降,谁知苏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痛骂道:“你背叛了君主和父母 亲戚,不知廉耻,还有什么脸跟我说话?”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又生一计,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苏武的爱 国意志,诱使他最终投降。于是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 贝加尔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你放的公羊产了奶,你才 能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有时苏武饿得 没有,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 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祖国。天长日久, 节杖上的绒毛脱光了,成了一根光秃秃的棍子,但苏武仍视为生命的支柱, 连睡觉的时候,都紧紧地抱在胸前,就这样,苏武在匈奴生活了19年。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 长安。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苏 武,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光秃秃的“节杖”,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吉鸿昌(1895—1934),河南扶沟县人。18岁从军,跟随冯玉祥将军南 征北战,屡建战功,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1931年 9月,他因为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介石以派他“出国 考察”为名,夺了他的兵权,而且限期让他出国。 吉鸿昌到了美国纽约,听说有个“中国城地下博物馆”,决定去看看。 可进去一看,里面陈列的尽是些中国旧社会最落后的东西:抽鸦片用的烟灯、 烟枪,清朝前期男人的发辫,小脚女人的绣花鞋,以及种种迷信用品。吉鸿 昌气得责问博物馆的负责人:“你们陈列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负责人以 为吉鸿昌是日本人,对他介绍说:“这些东西是中国神秘内幕后面真实情况 的反映,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 吉鸿昌听出了他们的真实意图是用这些展品来说明中国人的极端落后、 无知和愚昧,大喝一声:“别胡说了,我就是中国人!”小胡子一听吉鸿昌 是中国人,态度马上变得傲慢起来:“早知你是中国人,我们就用不着以礼 相待了。”他举起手杖,指着大门说:“我们这里不接待中国人。”——意 思是让吉鸿昌出去。吉鸿昌气得一把夺过手杖,在别人的劝阻下,往地上一 扔,扭头走出门去。 过了几天,吉鸿昌到邮局去寄东西,上面地址用中英文写得清清楚楚, 谁知邮局职员知道吉鸿昌是中国人后,把邮包推出窗口,阴阳怪气地说:“对 不起,我不知道中国在哪里,没法投寄。”吉鸿昌火冒三丈,大声说:“中 国的领土比你们美国还大,你竟然不知道它在哪里?”随从忙把吉鸿昌拉到 边上,悄声地告诉他:“这是故意刁难中国人,你只要说我是日本人,他就 会乖乖地给你寄。”吉鸿昌一听火气更大,愤怒道:“就是不寄这个包裹, 也不自称是日本人!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他转身回到旅馆, 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 是中国人”。以后在美国,无论是出席宴会、参加招待会,还是参观、访问, 凡是正式的场合,吉鸿昌都要把这块木牌佩带在胸前。 吉鸿昌在美国“考察”了5个月,深深感到祖国贫穷软弱,中国人在海 外就处处受人欺侮,抬不起头来。靠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不可能使祖国强盛 起来,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能挽救中国。因此,1932年2月,吉鸿昌 从美国一回到中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成了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担 任了同盟军第二军军长,从事抗日活动。 1934年 11月 9日,吉鸿昌在天津被捕。敌人软硬兼施,想让他变节自 首,吉鸿昌坚贞不屈,决不背叛。24日,敌人把他押上刑场。吉鸿昌镇定自 若,披上斗篷,像平常散步似的向刑场走去。走到刑场,他停了下来,蹲在 地下用一根小树枝写了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临刑,他正气凛然,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给我搬只椅子来。”刽子手给他拿了把椅子。吉鸿昌坐下后又抬手把刽子 手叫过来,对他说:“我为抗日死,死也要死得光明正大,你不能从背后开 枪,只能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么打死我的。”刽子 手双手发抖,面对吉鸿昌举起手枪。这时,吉鸿昌用尽全身力气高呼:“抗 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枪声,倒在椅子上。 “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刘长春(1905~1983),辽宁省大连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从小爱跑爱跳,意志顽强。14岁那年,他在一次中日中小学生田径对抗赛 中,以100米11秒8、400米57秒的优异成绩一举战胜所有的日本少年选手, 显示了他的田径才华。1928年 10月,在沈阳举行的中、日、德三国田径对 抗赛中,刘长春又一举击败日本著名选手吉岗,成为当时远东地区跑得最快 的人。 刘长春的才华得到东北最高军政长官张学良的赏识。张学良每月给刘长 春30块银元的补助,还以每月800块银元的重金为他聘请了一名德国教练, 使他在东北大学学习期间得以继续训练,进步显著,并于1930年在杭州举行 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连夺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全国冠军。杭州市 为纪念他的卓越表现,特意将通往田径场的大马路改名为“长春路”。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随后建立起满洲国。 为了继续训练,刘长春躲过日本特务的严密监视,秘密南下北京,继续东北 大学的学业。 1932年春,第十届奥运会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成立不久的满洲国,为 了制造舆论,争取国际承认,在伪满的报纸上自作多情,宣称:“刘长春等 人将代表满洲国参加7月举行的奥运会。” 5月初,刘长春在《大公报》上庄严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我是中国人,决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奥运会。”刘长春的爱国行动,得到全 国人民的赞赏和张学良将军的大力支持。在张学良的安排和赞助下,刘长春 等6人组成的中国队得以赴美参赛。后来,又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麻木不仁 和日伪特务的破坏,刘长春成了唯一参赛的中国运动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7月29日,刘长春乘坐的邮轮到达洛杉矶。这时奥运会已经开幕,刘长 春经过20多天海上风浪颠簸,体力严重下降,来不及休息,更谈不上适应性 训练,第二天就仓促上阵,结果在100米、200米小组预赛中,分别以第五、 六名的成绩被淘汰。刘长春为此痛心不已。刘长春虽然在竞赛中失利,但他 挫败了日伪满洲国的政治阴谋,使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写上了奥运会的纪 录。 大禹治水 大禹(约公元前18世纪末~约公元前17世纪初),中国古代传说中治 理洪水的英雄。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 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汪洋,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 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 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挡阻的办法,哪个堤岸冲 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 9 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 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 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 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 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 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 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 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 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 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 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 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 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 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 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 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 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 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 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 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 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 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玄奘取经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高僧,为弘扬佛教只身去印度取经,一生 执著追求,也为我国的地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人小孩几乎没人不知道。 故事中孙悟空、猎八戒、沙和尚3个徒弟保护师父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九 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唐僧取经真有其事,那个唐僧就是玄奘。可 实际上,他只是孤独一人,并没有什么齐天大圣来保护他。 玄奘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称“唐 三藏”。他潜心钻研佛经,读遍了国内的佛经资料,觉得要弄通佛理,最好 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学佛经。他一面学习梵文,一面向官 府申请出国。 当时正是唐朝初期,国内政局不太稳定,边境也不安定,政府严禁百姓 出境,玄奘的申请未被批准。于是,他混在一群衣衫褴褛的饥民队伍中,离 开了长安,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当他刚刚到达西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凉州时, 一道公文十万火急地由长安直送而来,原来朝廷知道了玄奘要偷越国境的 事。玄奘得知消息后,连夜逃出凉州关口,又逃过了瓜州关口,在荒凉的沙 漠上策马西行,沿着一堆堆死人的白骨和骆驼的粪便前进。当他进入400多 公里的莫贺延碛(qì)戈壁滩不久,失手打翻了盛水的皮袋子,把饮用水全 部倒光了。他想起“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的誓言,忍着极度的干 渴,走了5天,昏倒在沙漠中。在生死关头,一阵凉风吹醒了他,他又骑马 勉强走了5公里地,幸好前面出现了一片绿洲,他又装满水袋继续上路。 越过400公里的沙漠,玄奘来到高昌国,高昌王听说来了唐朝高僧,苦 苦请求玄奘留下来说法,答应给他优厚的待遇而不放他走。玄奘一连三天不 吃不喝,高昌王深为感动,第四天送他上路了。 之后,玄奘又翻山越岭,走了整整一年。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路上, 各地的自然风光,给玄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也有比沙漠更为艰苦的 地方,凌山就是其中之一。凌山是天山的穆素尔岭,山高峭陡,经年不化的 冰川在山谷中熠熠闪光,气候多变给旅途带来极大的困难,稍有不慎,就会 被雪崩吞没,被冰凌滑下深渊。玄奘把自己和马联结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在 羊肠小道上行走。 到达天竺后,玄奘在印度度过了十几个寒暑,足迹遍及印度半岛。他参 观访问佛教圣地,调查研究各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他如饥似渴地学 习,潜心钻研全部佛经以及其他宗教流派的学说,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 一。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长年有僧徒1万多人,能成为那烂陀 寺的十大法师之一,是很高的荣誉。玄奘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声誉传遍 了整个天竺。后来他被推举为那烂陀寺的讲席。 玄奘声誉鹊起,许多国王和佛教徒恳切希望他永远留在印度,不要再回 国了。有一个国王甚至许诺,如玄奘留下来,就给他造100所寺院。但是, 玄奘心中怀念祖国,他带着650多部佛教书籍,再一次踏上迢迢征途,回到 了长安。 唐太宗被玄奘的顽强精神感动,劝玄奘还俗做官,玄奘谢绝了。他又花 了19年时间,翻译佛经,共译出佛经1335卷。他还和弟子辩机合著了《大 唐西域记》,这部书在地理、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世界上有 多种译本。 张秉贵的“一抓准” 张秉贵(1918~1987),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 旗帜。 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里,以前,糖果柜前面经常很热闹,人们带着欣 赏和钦佩的目光看着一位老售货员抓糖、称糖、包糖。只见这位头发花白的 售货员站在柜台里,每一分钟都跟打仗似的全力以赴,眼、耳、口、手、脑 这五部“机器”同时开动,不停地抓糖、过磅、包包儿,打捆儿,同时用心 算代替算盘。尽管买糖的人很多,他从不让人多等,顾客开口要多少,他一 声“好了”,往往一抓一个准,手跟台称一样准。遇有老弱病残的顾客,他 及时给予照顾,还谆谆关照,热情胜似家人;对顾客的要求,他认真倾听, 最大限度地给予满足;对顾客的询问,他耐心地解答,有问必答。 他就是老模范张秉贵,他的热情、周到、过硬的服务水准连外国人也经 常前去观摩。张秉贵常说:“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 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 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 张秉贵站了50年柜台,把一生的年华都服务给了三尺柜台,把一生的心 血都倾注到了顾客身上。为了顾客,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 作过程;为了顾客,他到医院向医生请教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做有心人的 结果,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商品知识,为顾客服务起来就更周到。比如,肝病 患者还需要补充糖分,患肝病的顾客买糖,张秉贵就介绍含糖分多,对肝病 有好处的水果糖;气管炎患者经常咳嗽,需要润肺,他就介绍冰糖;对消化 不良的顾客,他就推荐柠檬糖。他把顾客个个当成自己的亲人,做到买与不 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小孩一个样。 张秉贵不仅自己热情似火,技术过硬,还积极鼓励青年售货员练习基本 功。一次,他应邀在外地介绍经验,会后大家希望他作一次售糖“一抓准” 的示范表演。那时他已经65岁,又处在陌生的场地和环境,糖果的规格和北 京也不一样,“一抓准”还能不能成功呢?张秉贵明知有困难,但想到要推 动青年们练基本功,还是愉快地答应了。“5两”、“4两”、“2两”⋯⋯ 张秉贵每次都是一抓正准。老模范宝刀不老,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清高廉洁的介子推 晋文公在未做国君时,逃亡在外面17年,回国登位后第一件事,便是赏 赐和他一起逃亡的功臣。 那些人都有了金银财宝和很高的官爵,独有介子推一人,被晋文公忘记 了。在逃亡期间,介子推忍饥、受冻,吃了很多的苦,但他却供奉晋文公所 需要的一切,使他生活得十分舒服。 一天下午,介子推倒在椅子上连声叹气。母亲安慰他说:“你的功劳很 大,为什么不和国王说明,求一个官做做呢?” 介子推坐直身子对他母亲说:“我不是想得到赏赐,而是看不惯那般小 人,自以为有功就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些卑鄙的人,都想将功劳拉 在自己的身上,实在太可耻了,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做事,我想回到乡下 种田,又怕您不同意我的做法。”于是,他的母亲连连点头说:“你的志向 很高,不贪求功利,我太高兴了。”他和母亲便住到绵山去了。 过了一些日子,晋文公忽然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劳,便叫人到绵山去找他。 可是绵山很大,又长满了树木,100多个人在绵山找了三天三夜,还没有找 到介子推。当时有人建议,用火烧山,他们见了火,一定会自己跑出来。 介子推和他母亲藏在山内,知道晋文公派人来找他,他仍然不愿意出来。 后来大火烧到他们的身旁,介子推连忙对母亲说:“我背您出去吧,不然, 就要被烧死了。” 他的母亲睁大眼睛对他说:“你不是不愿意和那些争权夺利的小人在一 起吗?现在怎么又怕死了呢?” “不。”介子推说,“我不怕死,但为了母亲,我⋯⋯” 他的母亲说:“那么我们就死在一起吧!” 火熄了,树木烧光了。大家看到分子推和他的母亲合抱着一棵树,都被 烧焦了。 晋文公看到后非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将山上所有 的田,改为祭田。还下令要全国老百姓在烧山的这一天,不准起火烧饭,一 律吃冷食。这是清明的前一天,我们叫做“寒食节”。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 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 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 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 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 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 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 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 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 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 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 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 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 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 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 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 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 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 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 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 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 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 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 没有您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 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 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陈毅写诗律己 陈毅,四川乐至县人,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曾担任过红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 指挥员。建国以后,他又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等重要职务。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既是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又是上海市市 长,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但是他在胜利面前,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严格地要求自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滥 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属谋取私利。为了表示自己廉洁自律的决心, 1954 年春天,陈毅特意写了一首题为《手莫伸》的诗自勉。诗是这样写的: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 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岂不爱权位, 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 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 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 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 由奢。” 陈毅的一生,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在个人利益、名誉地位面前不伸手。 绞刑架下的重任 1942年 1月 27日,正当德国法西斯军队攻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莫斯 科《真理报》刊登了一篇通讯,报道一位女游击队员、青年团员丹娘,在 1941 年12月下旬,被德寇绞死的事。 这位姑娘当时只有十八岁,她的真名叫卓娅,1923年 9月 13日出生在 一个教师的家庭中。1941年 11月,她和游击队员们一起越过战线,潜入敌 人后方。他们在公路上埋地雷,炸毁敌人的汽车,割断敌人的电话线,放火 烧了敌人的马厩和住房。可是,在另一次烧马厩的时候,她不幸被捕了。 在敌人审讯的时候,她自称叫丹娘。敌人问:“你是谁?” 她说:“我不告诉你。” “是你放火烧了马厩吗?” “是我。” “你的目的?” “消灭你们。” 以后,敌人追问她是谁派来的,同伴是谁。可是,她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 “我不告诉你。” “不说。” 四个德国兵用皮带毒打她,一连打了200下,她始终没有发出呼疼的声 音,回答仍旧是“不”,“不说”。 夜里,敌人把剥去外衣的卓娅赶到室外,强迫她光着脚在雪地上走。可 是,他们仍旧不能从卓娅那里问出什么东西。 失败了的敌人在村子里的广场上立起绞架,驱赶居民来看他们绞死这位 “纵火犯”。卓娅却利用这个机会大声喊道: “唉,同志们!你们为什么愁苦地看着哇?你们壮起胆子来,奋斗吧, 打法西斯,放火烧他们,用毒药毒他们吧!” “我不怕死,同志们!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幸福啊!” 她转身对着行刑的德军说: “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2万万人。你们不能把 我们全绞死。有人替我报仇。兵士们!趁着还不晚,快投降吧!胜利迟早是 我们的!” 当刽子手扯紧绳子的时候,卓娅还用双手挣松绳套,全力喊道: “永别了,同志们!奋斗吧,不要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卓娅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这位十八岁的姑娘,不愧是真正的英 雄,她才是胜利者,而那些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匪徒只不过是一群凶猛的野兽。 卓娅有的是正义和真理,这是任何暴力都消灭不了的。 卓娅从小就学习英雄的高贵品质。还在她6岁的时候,就听说过区里的 共产党员被富豪杀害的事。在农村俱乐部里,卓娅跟着大人一起唱道: “黑夜过去了。 吹着柔和的微风, 晴朗的早晨到来了。 在黎明的温暖的阳光下, 青年游击队员牺牲了。” 稍微大一点,她就从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小说中读到了许多少年英雄 的故事;在少先队的篝火晚会上,卓娅听夏伯阳师团的老战士讲述国内战争 时期的英雄事迹。在卓娅喜爱的书籍中,有一本叫《国内战争的女性》。卓 娅曾经给全家朗读其中的《丹娘·索罗玛哈传略》。丹娘是一位乡村女教师, 内战时期参加了赤卫军,1918年 11月,她生了伤寒病,被白军抓去,受尽 了严刑拷打,但是丹娘没有恐惧,也没有求饶。她对着警察巡官说: “你们可以尽情地打我,你们可以打死我,可是苏维埃并没有死,苏维 埃还活着哪!他们一定会回来!” 当敌人要杀死她的时候,她对留在监狱里的人们说: “永别了,同志们!这血不会白白地流在地上!苏维埃快来到了!” 这位女英雄的事迹深深地刻在卓娅的心上了,所以,她在被捕的时候把 自己的名字称为丹娘。 卓娅在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把其中 的一段名言抄在日记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用自己短短的生命实践了这 一段话。所以,人们就把这一段话刻在卓娅的墓碑上: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 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 斗争。” 67个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 衣,一样是一双拖鞋。 两件睡衣,毛泽东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 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 毛泽东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个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 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泽东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 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泽东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 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工:一件上有67个,一件上有59个。 毛泽东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 员几次要给扔了,毛泽东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 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泽东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 在毛泽东的床下。 一个铜板也没有 方志敏曾经担任中共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闽 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和红军第十军政委等职务,领导着千军万马,筹集过 数百万元款项,但他从不占用公家一分钱,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 1935年1月,方志敏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转战途中,因叛徒出卖而不幸 被捕。两个国民党士兵以为找到了发财的机会,拍手笑道:“哈,是个大官, 油水一定不小!”说着就把方志敏浑身上下搜了一遍,但只找到了一块怀表 和一支钢笔。 方志敏冷冷地说:“你们从我身上是找不到一个铜板的,不要白费劲儿 了。” 国民党士兵不相信,又用刺刀把棉衣上的补丁一块块剔开,但还是什么 也没找到。他们就举起手榴弹威胁说:“快把钱交出来,不然就炸死你!” 方志敏冷笑着说:“哼!你们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我是一个铜 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的!” 国民党士兵又把方志敏的鞋和袜子翻了一遍。并在周围草丛里寻找一 番,仍然一无所获,这才相信,在这个“大官”身上确实没有什么“油水” 可捞。 在敌人的狱中,方志敏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书。他 在《清贫》中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 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兄弟匾 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德。 传说古时候,有个老汉日子过得挺好,乡亲们都佩服他有办法,纷纷登 门求教。老汉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朝正屋墙上的一块朱红匾指了指,这匾上 写着“勤俭”两个大字。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勤俭”两字就是老汉过好日 子的办法。 后来,老汉得了病。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我死后,你们 兄弟俩要照匾上的字过日子。”不久他就死了。 转眼兄弟俩长大成人,由于不团结,就分了家,他们分家可真彻底,一 家分一间偏房,连正屋中间也打上竹笆,抹层泥,一家一半。匾也隔成两半。 哥哥住西边,只能看见匾上的“勤”字;弟弟住东边,只能看见匾上的“俭” 字。可兄弟俩并没有忘掉父亲的嘱咐。只是老大光顾“勤”字而忘掉了“俭” 字;老二光顾“俭”字而忘掉了“勤”字。 老大夫妻俩起早摸黑,上山种田,成天忙忙碌碌,手脚不停。屋前鸡兔, 后塘鹅鸭,栏栅里还圈着肥头肥脑的大猪。架上豆角棚上瓜,收得也不少, 可是他们不注意节俭,大手大脚,一开春,米桶肉罐就空了。幸而还没有碰 上荒年,要来个荒年可怎么得了呀!“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大夫妻俩总 是闷闷不乐想着。 老二夫妻俩计算着吃又计算着穿,从不浪费一点儿。身上总是穿着补补 缝缝的旧衣裤,连巴掌大的布片片也都缝起来做裤衩穿。吃的又是什么呢? 该吃稠的喝稀的,该喝稀的喝口汤,连一小块盐巴颗粒也砸开分几颗吃。可 是他们俭而不勤,一到开春,米桶肉罐都空啦。还没碰上荒年呢,要来个荒 年该怎么办呢?“爸爸说得对不对呢?”老二夫妻俩也总是闷闷不乐地想着。 一天,舅公走来一看,哎哟哟,不对不对!怎么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呀? 一问,哦,原来抱怨爸爸呢。他想了想,不觉哈哈一笑,把四个人拉到门口, 指着正屋中间的匾说:“勤是摇钱树,难填无底洞;俭是聚宝盆,没余聚不 成。勤俭兄弟匾,一字不能少,要勤又要俭,团结家业盛。”两兄弟一听, 连连称是,两妯娌也羞得满脸通红。于是舅公领着大家拆去隔墙,把匾洗刷 干净,安放好。从此,兄弟俩齐心合力,既勤又俭,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人 们就把“勤俭匾”称为“兄弟匾”了。 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写的《战争与和平》、《复活》 等小说,都是世界名著。他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 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 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 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 “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 了。” 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 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 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这位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是托 尔斯泰,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 尔斯泰呀!” “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 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 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 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 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 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 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眼前有景道不得” 有一次,李白来到武昌蛇山,登上黄鹤楼观景。 面对烟波浩森的长江,古往今来的事一齐涌上李白心头。他正想咏景抒 怀,猛然抬头,发现墙上有崔颢的一首题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吟咏再三,不禁拍手叫绝。这位一向爱题咏山水的大诗人,感到自 己的构思、立意没有超过崔颢,于是断然放弃了做诗的念头,只说了“眼前 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便离去了。 李白后来到了古代名城金陵,游览当地名景凤凰台,突然诗兴大发,便 步崔颢《黄鹤楼》诗韵,也写了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两首诗一样有名,李白谦虚的美德和他自己的诗更为后人传颂。 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勤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 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平均成绩为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他跟班 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 灯下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值班教师发现了, 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教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 看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 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办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时,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 名气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 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 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实验。这是一项难度 很大的手术,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都不敢尝试,那 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终于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 物学界,也为中国人争了气。 悬梁刺股苦求学 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这一 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提起“悬梁刺股”的故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秦。苏秦,字季子,战 国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苏秦在小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学习,他曾在 很有名望的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家的言论。当时,苏秦的家境不好,连温 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没有钱买书读了。为了读书,他时常把自己的长发剪 下来卖掉,或者给别人打短工、卖力气,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勉强维持自己 的生活和学业。由于苏秦勤奋好学,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 绩。 然而,就在苏秦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骄傲自大起来,老师的话渐渐听 不进去了,自以为已经学到了纵横术的所有知识,能够“运筹帷幄”了。于 是,他收拾好行李,告别了老师和朋友,一个人外出游说他的“合纵连横” 理论去了。 苏秦先是主张“合纵”的,于是他去求见周天王,劝弱小的国家联合起 来,阻止强国的兼并。由于没人给他引见,被冷落了一年多。一气之下,他 又到了秦国,向秦惠王宣传“连横”的意见,劝他用此办法来兼并各诸侯国, 以统一天下。他先后写了10来封意见书给秦惠王,但都没有引起秦惠王的重 视,秦惠王只是草草地看一下,就随便放到一边,不予理睬了。 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的时间,所带银两已用得一干二净,衣服既破又 旧换不了季。他已无法再住下去了,看到秦惠王一点也没有重用他的意思, 就只好缠了裹腿,穿了草鞋,背上书包,离开秦国,返回家里。 由于路途比较远,缺吃少喝,加之心情不好,奔波了好多天才回到家中。 这时他已瘦得不成样子,皮肤被晒得黑乎乎的。回到家里怪难为情的,都不 愿抬头见家人。妻子看见他这副样子,叹了一口气,低下头去织布了;嫂子 看见他这副样子,也不想马上给他去做饭;父母见他这副样子,也不想与他 说话。 苏秦的心里难受极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唉, 妻子不认我这个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小叔子,父母也不认我这个儿子,这 全是由于自己不争气造成的啊!” 于是,他又重新开始埋头读书。当天夜里,他把自己几十箱藏书找了出 来,从此不分昼夜,刻苦攻读。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在案头上睡着了。每次醒 来,看到时间过去了很多,都十分懊悔,痛骂自己无用。可是一时也找不到 合适的办法来制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开始打瞌睡了,身子一下扑在了案桌上,放在案 上的一把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使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他看着锥子,眨了眨 眼,忽然想出了一个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好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此后, 每当困意袭来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朝自己的大腿狠扎几下。由于扎得狠, 往往是鲜血淋漓。他的家人看了,于心不忍,就规劝他说:“你不必这样折 磨自己了,只要你痛改前非,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就这样,苏秦勤学苦读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觉得比以前学得深了,能够 说服当代的君主了。 经过这一番准备,苏秦于公元前334年开始游说六国,终于得到了六国 君王的重用,并担任了六国的宰相,提出了有名的六国合纵共同抵抗秦国的 政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就有苏秦的书 信和游说辞16章。 在我国历史上,像苏秦这样刻苦求学的人很多。晋朝的孙敬就是其中的 一位。孙敬酷爱学习,每日攻读到深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把时 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所以很少外出。当他偶尔到集市上去的时候,有的人 就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就是‘闭户先生’呀!” 为了避免在深夜学习时产生疲倦,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头发结在绳子的 一头,将另一头挂在屋梁上,每当打瞌睡时,就会因为扯痛头发而惊醒过来。 苏秦和孙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不需别人督促,都知道努力勤学,这 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 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 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 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 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 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 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 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 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 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 多种。 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而在衣着方 面,从不过多考虑。 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有一天,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瞧你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成这个样子,应该给自己买一件新大衣啦!” 朋友说。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 了那位朋友。 “哎呀呀,爱迪生先生!”那位朋友惊叫起来,“这回呀,你无论如何 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 “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在这里,人们都已经认 识我了。” 马背上的小红军 一次,陈赓与贺炳炎同志谈起一件在他心头装了一辈子的事。 他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一件事,使人一辈子不忘。快出草地了, 但许多事情都是越到最后越难,行百里者半九十嘛!”陈赓同志深情地回顾 着往事,他说一生中,只是这时承认过“难”字。 那是个霜雪纷飞的深秋,太阳早偏西了。他感到十分疲惫,掉下队来, 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身旁。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 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 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 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 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 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副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 你的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 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情总是静不下来。他的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 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 们,都向他的眼里直涌上来。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他 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向原路奔跑起来。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有一件硬物触到他的左手。他顺着摸出来一看, 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 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可是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的尸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 你这个大笨蛋,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 子开玩笑,怕听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缘故。 小英雄戴碧蓉 1968年9月的一天下午,一个扎着两条短辫儿的小姑娘,肩挎书包,沿 着铁路边的小路,兴冲冲地走着。 她叫戴碧蓉,是湖南省株州市第三铁路小学的学生。戴碧蓉正走着,突 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不由地停住了脚步,循声看去,只见卧在轨道上 的几节车厢,脱离了机车的控制,向她这边滑过来。戴碧蓉忽然看到在这段 铁路中间有三个小孩子在玩儿,他们是邻居的小孩儿,都不满6岁。这时, 车厢正向他们滑去⋯⋯ 惨剧即将发生!戴碧蓉心里火烧火燎,额上汗水直淌。她像一支离弦的 箭,一面向孩子们飞奔而去,一面拼命地喊叫。 可是三个孩子被快要滑到身边的车厢吓呆了,傻乎乎地站在那儿动也不 动。 此刻,戴碧蓉只有一个念头:抢在车厢滑来之前,把三个孩子救出路轨。 她顾不得多想,冲上了铁轨⋯⋯ 孩子们得救了!滑行的车厢过去了! 戴碧蓉呢?她的左手和左腿,却让无情的车轮轧断了。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戴碧蓉出院了。她虽然失去了左手和 左腿,但她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憧憬,更没有因为自己救了孩子们而要 求别人照顾。 1969年10月,戴碧蓉来到了日夜思念的北京,参加建国20周年的活动, 她见到了慈祥的周总理,还和他老人家照了像。周爷爷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鼓励她要做生活的强者,叮嘱她好好学习。 周总理亲切的嘱咐,深深地烙在戴碧蓉的心头。从北京回来,她对生活 更加充满信心,决心克服人生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首先,她遇到了写字关。 一只手写字,没有另一只手的帮助,可以想象,该有多难啊!戴碧蓉开始用 一只手写字,纸总是和她闹别扭,她一写,纸就乱动,怎么也写不好。后来, 经过刻苦地锻炼,用一只手既能压住纸,也能写了。上中学后,数学作业很 复杂,特别是几何作业,用一只手画各
/
本文档为【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美德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