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3年7月份

2013年7月份

2014-04-03 8页 doc 49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8192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年7月份人民时评:“唱衰中国”别搬石头砸自己脚 闻 涛 2013年07月05日04:58 中国经济前行的路上,不应惧怕刺耳的诤言,需要倾听诚恳的忠言,也得提防乔装打扮的谎言,及时澄清扰乱秩序的谣言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伦敦经济学院,与教授们讨论经济形势,席间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经济危机)”?8个月之后,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者联合致信女王表达歉意,承认“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   “智慧人士”的失误车载斗量,屡战屡败却不气馁,指点本国江山的同时,还常去关心...
2013年7月份
人民时评:“唱衰中国”别搬石头砸自己脚 闻 涛 2013年07月05日04:58 中国经济前行的路上,不应惧怕刺耳的诤言,需要倾听诚恳的忠言,也得提防乔装打扮的谎言,及时澄清扰乱秩序的谣言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伦敦经济学院,与教授们讨论经济形势,席间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经济危机)”?8个月之后,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者联合致信女王达歉意,承认“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   “智慧人士”的失误车载斗量,屡战屡败却不气馁,指点本国江山的同时,还常去关心他国乾坤。中国经济精彩纷呈,是学术研究的富矿,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断总是不绝于耳。近期,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有所体现,一些西方学者和研究机构掐指推算后惊呼:不好,中国经济要出事儿!   唱衰中国的声音听了无数次,言中的事例寥寥无几,留下笑柄的却比比皆是。本世纪初,中国银行体系被西方判定为“技术性破产”,并预言将拖累中国经济步入深渊。他们话音未落,中国开启了新一轮银行改革,如今中国的银行业多项指标全球领先,当初看空的机构也从中赚得盆钵皆满。在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的最高峰,有很多机构都替中国捏把汗,而中国经济却上演了大逆转。   愿意相信,这些学者都恪守着严谨的学术,站在理性客观的立场上从事学术研究,至于预测结果一错再错,是因为经济预测领域没有“先知”,只有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尽量夯实数据基础,才有可能提高准确率。学者有学以致用的追求,会频繁发出各种预测,对于这类唱好或者唱衰中国的声音,大可不必过于介怀。而且,他们的声音变幻莫测,朝三暮四,昨是今非,过分重视反而会自乱方寸。   研究成果不仅同学术能力有关,也受制于研究者的立场,要是研究者另有所图,则需多加小心。经常活跃于中国经济研究和预测领域的研究者中,有一些来自大型外资投资银行的研究部门,这些机构都声称内部建有用来规避利益冲突的“防火墙”,外界却经常能从其研究结论和投资行为之间找到联系。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不能扰乱别国经济秩序来浑水摸鱼。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外界的质疑声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棘手,比如地方债务扩张可能影响财政稳健,“影子银行”引发对金融风险的担忧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重视存在的问题并务实高效地加以解决,才是对唱衰声音最有力的回击。   中国经济前行的路上,不应惧怕刺耳的诤言,需要倾听诚恳的忠言,也得提防乔装打扮的谎言,及时澄清扰乱秩序的谣言。吸纳诤言和忠言得靠宽广的胸怀,应对谎言和谣言有赖坚定的信心,而胸怀和信心均建基于强健的经济基本面。一叶轻舟成功穿越激流险滩,两岸猿声自然会停止呼喊。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如何纾解“拆迁暴富”之痛 李泓冰 2013年07月08日03:16 经济状况的改变引发的精神层面变化,值得关注。拆迁农民走向新的生活方式,固然需要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应对变化,政府与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作为   南京,两个孩子被发现饿死家中。媒体的调查发现,她们的父亲原是农民,拆迁后分到两套房子,他将其中一套卖掉。无所事事的他,和孩子母亲将房款全用于吸毒,孩子从此失去“怙恃”……   虽是极端事件,但在让人们惊痛不已的同时,引发社会对拆迁暴富人群精神世界的关注。   有调查表明,在拆迁人员犯罪的比例中,赌博和吸毒人员为数不少。粗一看不可思议,细思量确有其因:拆迁补偿,一夜暴富,物质的丰盈与精神的贫困一旦联手,太容易滑向欲望的深渊。捧着“一辈子也没见过的那么多的钱”,一些人以赌博和吸毒打发时光,最后一贫如洗,甚至出现“孩子饿死”这样的极端惨剧。如何引导这类人群尽快适应并正确应对变化,调节身心,融入到城市新生活,已成为一道重要的社会课题。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57%,“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将进一步提速,2020年预计达到60%左右。在这股城镇化大浪潮席卷下,将有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和城里孩子受同样的教育”;也将有更多的农民,按国家相关法律获得经济补偿。   然而,经济状况的改变势必引起精神层面的变化。城镇化意味着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甚至道德文化的重新建构。一个在五千年中习惯于农耕立国的民族,突然面临城镇化的严峻挑战,必然会不知所措。而跨越城乡鸿沟的巨变,陡然降临到一个习惯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民家庭,谁来帮助他们适应本该由几代人完成的骐骥一跃呢?   此前,媒体比较关注行走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群体的命运,对那些骤失宅基地、责任田,“洗脚上楼”一夜变市民的农民,鲜有人去了解其内心世界和人生剧变。在城乡结合部,大学城、科技园、开发区崭新地次第布局,轨交、高铁、高速公路一条条通向远方,辉煌的灯火背后,隐去了那些曾世代躬耕于斯的身影。   现在,两个花朵般的孩子临终的哭声让人深思:在拆迁农民获得市民身份、走向新生活方式时,固然需要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调适、正确应对变化,同时,政府与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作为:既需要把目光投射在如何保障他们的拆迁补偿、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上,也需要更多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骤然的变化。   假如,当地政府以及受益企业,能够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就业技能缺乏的新市民们,进行必要的道德文化、就业技能、理财能力以及危机意识的培训,甚至能够把这种培训提高作为拆迁补偿政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跨越城乡鸿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变革之痛,就能够痛感减轻、周期缩短。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面对误机,理解与沟通都重要 贾壮 2013年07月11日03:59 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每到夏冬两季,多发的极端恶劣天气使航班频繁延误,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爆发冲突的事情时有耳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报道,7月6日,因为航班延误,上海虹桥机场有旅客与航空公司发生摩擦,将工作人员打倒在地并造成软组织挫伤。两名过了不惑之年的旅客如此“血气方刚”,令人感慨不已。   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6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从北京赶赴下一站澳门时遇到了航班延误,等待起飞的4名音乐家在机舱内上演了一场即兴演奏,优雅与从容引来一片赞许。   据统计,我国目前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其中航空公司的原因约占40%,流量控制的原因约占27%,其余的原因包括天气等。乘客花钱买票,与航空公司之间就达成了一种服务契约,其正当权益应该维护。但无论什么原因,乘客都应该理性维权,不可采取身体暴力或者语言暴力,把本来合法合理的维权行为演变为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近年来,一些乘客在航班延误后集体霸机,甚至冲上跑道拦截飞机,导致更大范围的航班延误,让更多乘客被动延误,而自己也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的结局,不能不令人遗憾。   旅客应该学会从容,遵守法规;但航空公司也需要反躬自省,为什么旅客对自己总是缺乏耐心和信任?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机场,造价高昂的喷气式飞机,英姿飒爽的空姐,所有这些都让人们觉得,航空真是个“高端大气”的行业。不俗的外在形象,也容易让一些航空公司的人忽略,自己从事的同样是服务行业,既要有服务水平的专业,还得有服务态度的真诚。   航空公司放低身段,不一定能缓解航班延误的窘境,却有助于构建与旅客的互信关系。航班准时是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共同愿望,遇到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同样心急火燎,毕竟飞机利用率下降和飞行延误,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空乘人员的薪酬。就此而言,航班延误时旅客与航空公司的对立和冲突,许多时候与彼此的互信不足有关。   航空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与旅客直接接触的主要是航空公司,这要求它们不能仅仅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还需要做航空知识的普及人,遇到航班延误时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旅客从航空公司得来简单的一句“天气不好”或者“流量控制”,准确性待考,及时性更是欠缺,让旅客事前无法预知、事后疲于应对。在这方面,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就态度而言,航空公司显然应该做更多努力。   当然,航空不仅是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事情,还涉及航空管理部门、机场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延误,很多因素航空公司也无法控制,处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在航空公司面临“信任赤字”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一方面增加航空公司改善服务的动力;另一方面督促信息发布,不仅能帮助消弭信息鸿沟,也能促进旅客与航空公司的互信。   事实上,航班延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向“含贿价”药品动刀 王卓铭 2013年07月17日03:09 药价虚高背后,包含着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成本,必须举起利剑刺破   公安部门针对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调查尚未结束,就在外资制药业界引发了震动。从相关权威部门公布的情况看,葛兰素史克通过一家旅行社,利用会议招待的机会,虚增参会人数甚至虚构会议,从“正常”的招待费用中扣出钱来,一部分用于葛兰素史克高层的回扣款,另一部分则向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提供商业贿赂。   从此前曝光的案例看,类似葛兰素史克这样的操作手法并不罕见。如果有机会到各大旅游城市的机场看一看,会发现接机大厅里满是来自药企的接待人员,他们多是来接医生或官员参加“会议”的。而这些会议多以学术名义进行,附带旅游休闲和直接给医生部分现金,实际目的只有一个:要求医生多开某种药品。   业界常戏谑地称,现在的药品价格是“含贿价”。此话虽难听,但多年市场操作中,确实有不少药品在药价中分摊了这部分违规成本。此次出事的葛兰素史克高管就承认,用于推广和回扣的成本占了总药价的20%—30%。而据业内人士判断,葛兰素史克的这一比例并不算高。此前有调查发现,各个环节“明扣暗扣”后的最高比例,甚至占到总药价的50%左右。在这一业内“潜规则”影响下,许多药企为了争夺市场,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药价出现严重虚高。   药品销售乱象丛生的背后,暴露了中国医药市场中的一些软肋。比如,一些医务工作人员“向钱看”的倾向严重,而医院的薪酬体系不够灵活,一有企业投其所好、以利益引诱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是违法行为时,有些医护人员就可能铤而走险,“利益联手”之下,直接间接地推高了药价。从这个角度上说,去除“以药养医”的顽疾,不仅必然,而且还应提速发力。   客观说,跨国药企的研发实力普遍高于国内企业,一些创新药品正是治病救人所急需的,价高也符合市场规律。不过,葛兰素史克案件再次提醒我们,价高背后,还包含着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成本。必须举起利剑刺破虚高。   现在整治外资药价高企更适逢两大机遇。一是国内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经过多年混战,国内涌现出一批接近世界水平的企业,国产新药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外资品种相抗衡。二是随着医改的深入,以往难啃的公立医院改革逐渐推进,阻碍改革的症结逐步暴露并消除,对医药商业贿赂动刀正当其时。 就在上个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对制药企业成本调查,其中涉及大量外资企业。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对比这些药品和国外同款药品的价格,指导其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成本调查和价格比较的开展,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实际的政策。中国不会纵容靠非法手段做生意的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因为,一个竞争的市场,也必定要成为一个公平的市场。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神木人“定心丸”提醒了什么 曹鹏程 2013年07月18日03:09 发展政策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民生政策的关键是让生活有盼头 在当地政府的及时回应下,陕西神木聚集事件正在趋于平静。神木县相关负责人对此前网上传言一一澄清,证明所谓的县财政亏空、向省里借款发工资均是空穴来风,并特别向媒体证实了免费医疗、免费教育运行正常,给当地群众吃了颗“定心丸”。 坐拥丰富煤炭资源的神木县,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以及全民免费医疗,“神木模式”一时为全国津津乐道,也成为神木人引以为豪的民生工程。然而,几天前,几句聊斋志异般的传言,一个领导调动的猜测,竟引发数百群众担心地方财政亏空、“免费”政策有所调整,进而聚集到县政府传递“信任危机”。看似难以理解的背后,其实暗含一种对未来的简单焦虑:经济环境变化,能源经济走低,地方政府有无能力稳住公共财政对民生政策的有力支撑?惠民政策能不能延续保证?主政领导的变化又会不会因此动了自己的奶酪? 近些年,在不少地方,因为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主政官员变动而产生的“集体情感焦虑”,也屡有发生。和神木风波一样,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民生焦虑、政策焦虑,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新考验,也是确保一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必须承认,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资源的调整,群众利益的日趋多元,会令许多政策遭遇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挑战。民生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切身利益,尤其需要在充满挑战变数的环境下维护好政策权威与政令稳定。那种“新官不理旧政”的思维,那种动辄“翻烧饼”、“朝令夕改”的做法,那种“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领导一句话”的现象,不仅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还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 发展的关键是让市场有信心,让百姓有盼头。以往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果符合民众长远利益,就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句话,干部想把信任留下,须得强化保持政策连续性的意识,也得锤炼运作可持续性政策的能力。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应该具备自我执行的惯性;一个好的政策设计机制,也应该具备自我调适的功能,并不会因人事变化产生巨变。如果执政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依法行政,那些“翻烧饼”的政策必会少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是民生善政,如果缺乏现代理念和先进的配套,也会影响善政本身的执行效果,也会让民生产生“政策随人走”的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消解群众自主创造财富和活跃市场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投资失败找组织不找合伙人、经济不振问领导不问市场的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精密仪器,越走向完善,越需要一个科学、全面、严谨的政策设计机制。无论是今天的“堵书记”,还是昨天的“留市长”,都在提醒我们,消除群众的焦虑,推进规范地方政令的机制建设时不我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掌控经济必须尊重市场、尊重科学,应该认真纠一纠已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为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有稳定性,工作有连续性,一茬接着一茬干。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治理污染,不讳疾方可得善医 郭之纯 2013年07月22日04:29 污染信息如果没有制度化的公开要求和渠道,“能瞒则瞒”就会成为一种惯性 环保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从9月开始,在政府网站设置专门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目,公开发布重点污染源8大类31项信息,并对信息公开时限提出严格要求。 强制公开重点污染源信息,释放出坚定而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环境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随着污染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开,污染企业所承受的将是全社会的谴责,而不再只是环保部门的压力,这对于治本有一定益处。 以往,或因担心引发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责任,有些地方对于环境污染的习惯性做法是“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导致严重后果。比如3年前的7月,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造成汀江重大污染,直到下游近400万斤鱼中毒后,才不得不公布信息;再如今年年初,河北邯郸大面积停水,原因是山西长治一化工厂对苯胺泄漏事故的瞒报。如果污染信息能及时公开,类似损失便能大大减少。 更重要的是,当对污染信息没有制度化的公开要求和渠道时,“能瞒则瞒”便会成为一种惯性,这不仅有损生活环境,更对经济环境有着致命影响——显然,越是有良心守法规的企业,用于治污的成本越高,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如是久之,将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近日有媒体披露,“违规排污有得赚”已成为一些地方化工企业的“共识”和习惯性做法,比如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厂,停用减排设备一天能省几十万元,而如果被查处最多罚款20万元。于是,有的企业宁愿交罚款和排污费。这已经变相形成了鼓励落后产能的事实,如此“潜规则”下,大家只好一起停留在低端,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以及产品提升恐怕是无从谈起了。 环境之事,民生之重。公开发布污染信息,是让某些企业去除侥幸心理、认真兑现治污责任,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对环境的监督和保护,并敦促地方政府少些急功近利,注重发展质量。也许有时公布出来的污染信息“不那么好看”,会加重社会焦虑,形成更大“环境压力”。但是,惟不讳疾者方可得善医,污染信息越是严重,公开的必要性和作用就越大。表面看,这是一项环保对策,但在公众环境焦虑越来越重的情形下,这是从上到下各级治理者必须选择的路径。 但从既往经验看,一纸通知是否具有足够效力,令人担心。比如,有些城市所公布的“蓝天指数”,因与公众印象不符而招致吐槽;一些城市公布的PM2.5指数,有着不同“版本”;至于对污染企业重错轻罚、明罚暗保、以轻罚将污染行为合法化等做法,更是屡有所闻。地方政府会不会囿于利益、责任、地方形象等而在污染信息公开时避重就轻、造假缩水?地方环保部门是不是都能真正挺直腰杆,对本地的重点企业较起真来?这些最终决定着污染信息公开的政策效用。 但是,无论阻力有多大,由于这一政策在根本上是顺应民意的,势必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所以,地方政府也好,污染企业也罢,当顺时应势,为环境治理尽力尽责;千万不要为一时之利,逆流而动。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富豪相亲会踩穿道德底线消损正价值 李晓亮 2013年07月26日03:30 富豪相亲会即便没有越过法律的边界,也踩穿了道德的底线,消损了责任、情感、正直、忠诚等“正价值” 仅是今年,就先有武汉,然后是6月济南、7月深圳,一场接一场、一波又一波——这不是什么歌星明星巡回演唱会,而是富豪相亲会“全国巡演”的节奏。开放、多元、包容的社会,“相亲”二字早已不是陌生概念,不过富豪相亲会却因暗含的“财富与爱情”命题而备受关注。 “爱情买卖”,人们从这样的相亲会里嗅到这股浓郁的味道。从七八年前上海滩首场见诸报端的富豪相亲会起,这么多年来,交易场中男方入场费动辄六七位数,女方则又是泳装秀又是才艺PK,极个别甚至带着“处女鉴定书”入场——炫富的炫富、拜金的拜金,一拍即合之下,美丽活生生为财富所消费,感情赤裸裸被金钱所亵玩。 一些人可能笃信“金钱是万能的”,甚至传说中认为与财富绝缘的情感领域,也可以被侵入。所以,富豪相亲会中,豪华成为最大的卖点,财富成为唯一的元素。富豪们支起由花花绿绿大钞编成的孔雀尾巴,趾高气扬地希望收获美貌、青春和爱情。这即便没有越过法律的边界,却也踩穿了道德的底线,更留下背后“财色交易”暗度陈仓的想象。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爱情需要物质基础,更不能断言富豪相亲会就一定难寻“真爱”。但是,笃信一张富豪相亲会的邀请券就是一张通往幸福的船票,进而把择偶的物质标准“升华”为爱情的物质哲学,无异于是把青春与美貌贱卖给了一根金条——更何况,这张船票还会过期失效。 少数人选择也无可厚非,毕竟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和人生,是个人权利。但是,因为大肆炒作、自我标榜,富豪相亲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包裹上“羡慕嫉妒恨”,影响到社会对财富、对爱情的整体想象和认知。试想,如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一个普遍判断,如果“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一种倾向选择,那么潮流裹挟之下,幸福难免被异化为财富,感情更会被视为一个筹码,而所谓责任、情感、忠诚、正直等“正价值”,也都会被冲到九霄云外,甚至成为话柄、沦为笑谈。 实际上,正如相亲节目中点灯灭灯的选择,在折射婚恋观的同时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富豪相亲会的备受追捧同样是精神世界的投影。这不仅是关于感情的问题,更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对赌之中,愿意把砝码放在天平哪一边的问题。是的,在很多人看来,精神类似“矫情”,物质才是“王道”。情感可以打上条形码出售,其他的又何尝不可?于是,勤劳本分成为不幸的样板,投机违规变成励志的故事;于是,利益博弈晋升为生存哲学,高尚品德反被刻成墓志铭。如果任由“物质至上”的利益哲学攻克心灵,即便满大街都是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也难以抵御精神的崩塌和价值的腐败——富豪相亲会可能只是一个极端的表征。 关于富豪相亲会,我们在谈什么?不是在谈爱情,也不是在谈财富,而是在谈应该如何平衡爱情与财富。或许,这也是我们时代亟须解答的心灵命题。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解“精神病患之忧”,需“爱的方程式” 贾 壮 2013年07月30日04:13 要防止精神病患危害安全,应跳出“加强管理”的窠臼,给予更多社会支持 购物广场附近行凶、连锁超市持刀伤人……近日,从北京到广西,连续发生多起精神病患暴力攻击事件,造成多名无辜者死伤,甚至包括年仅两岁半的孩子。29日,深圳再次传来消息,一男子精神病发作,挥刀上路,造成3死5伤。这些惨剧,让公众对精神病患危害公共安全的担忧再度增加。 遗憾的是,精神病患引来关注,往往是在产生严重危害之时。事过境迁,关注被更新的热点淹没,问题却没能得到解决。精神病患虽然可能有暴力之举,但作为整体,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要防止精神病患危害安全,应该跳出“加强管理”的窠臼,从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多个方面入手,给予更多社会支持。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精神疾病医疗资源的不足。截至2010年底,我国精神科开放床位只有22.8万张。很多精神病患甚至常年处于被锁在床上、关在屋里的境况。 精神病医院只是精神病患康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完善的社区康复中心同样不可或缺。患者出院后进入社区康复中心,专人督促服药,定期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培训职业技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回归社会。这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在社区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只有300多万人。 与一般的疾病不同,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康复不仅要依靠医疗体系,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包容接纳。社会上对精神病患的恐惧、嘲笑甚至侮辱并不少见,一个城市的精神病院所在地,经常会被当地居民视为畏途。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家中有人患上精神疾病,往往会背上沉重包袱,甚至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月初,广西藤县42名精神病患强行出走,其中一位患者是因危害他人安全而几次出院后都被送回,他的母亲接受采访时声泪俱下,令人动容。的确,倘若失去了社会支持,精神病患生存尚难,康复就更艰了。 在医学上,精神疾病并非不治之症,只是过程复杂漫长,更离不开社区和家庭的积极配合。数学家约翰·纳什年仅30岁就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妻子虽与其离婚却仍继续照料他,普林斯顿大学师生也接纳了这位“幽灵天才”。社会和家人的帮助,加上积极的治疗,终于使纳什在30年后恢复正常,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的传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心灵》,充满人性的温度。 当然,不是每个精神病患都有纳什的幸运。但如果,从家庭到社区、从医院到政府,都能给予尽量多的帮助和支持,那么,就可以让更多精神病患走出阴影,也有利于减少公共安全的隐患,让整个社会更为和谐稳定。欣慰的是,经过艰难的立法过程,精神卫生法已开始实施,其中对于增加医疗资源、精神病患权利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等,都有详细的,后续就有待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了。 纳什在诺贝尔奖答谢辞中说,只有在神秘的“爱的方程式”中,才能找到生活的逻辑和生命的理由。这“爱的方程式”中,政府、司法、医疗、社会、家庭、媒体、个人……都是重要变量。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更多精神病患找回自己的“美丽心灵”。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问诊“地方债”须短长相宜 周人杰 2013年07月31日04:16 搭建债务兴城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木”,短期矛盾靠调控,长期隐患靠改革 萧条的街道,破败的公寓,失业与失望双重弥散……一组美国“汽车城”衰败的照片流传网上。大洋彼岸底特律的破产,对国人而言,关心之处不仅在“一双鞋换两套房”,更在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忧心。 大洋彼岸的镜鉴,提示未雨绸缪的必然。近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前,审计署已经先后两次组织相关审计,去年以来又对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可以说,中央对地方债问题始终认识清醒,恪守着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审计更多属于防患未然的“疫苗注射”,关注的是地方债的长期管理与风险控制。 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截至2010年底,地方债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最近两年,抽查地区余额又增长了12.94%。总量的盘子大,近期的增量也在加速。更紧迫的是,在财税压力骤增、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更加强化之时,有的地方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信托融资,甚至通过不规范集资“借新债、还旧债”。 还要看到,地方债也并非洪水猛兽,其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更大格局处稳增长、厚民生。日新月异的道路交通,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在优化公共服务中承载我们共同的幸福梦想。可以说,良性而适度的地方举债,对今天的城镇化与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城市建设总有周期性,合理举债是各国通例,市政项目的公益性强、回报率低,有些阶段性偿还压力也属正常。有改革开放30余年累积的物质基础,不仅潜在风险可控,民生支出无忧,而且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兜底机制,也与数百亿美元长短期债务无处买单的底特律不可同日而语,绝不会发生所谓的“中国版破产”。 如何搭建债务兴城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木”?概而言之,短期矛盾靠调控,长期隐患靠改革。 眼下来看,肯定不会即刻“断奶”。债务链条的绷紧、断裂,必将激发更多连锁反应,加重经济下行压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只有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证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才能稳住城市建设的底线,为改革赢得更大的空间。 长远计之,地方债的多寡不能是“黑洞”,必须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打消民众的疑虑。在摸底基础上,尽快健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评级体系、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债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当然,最终则需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改革,达到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相互匹配,彻底走出土地财政的泡沫化阴影。 短长相宜、标本兼治,是宏观调控必备的勇气与智慧。中国经济日渐步入换挡期,结构调整与就业阵痛如何协调?货币发行与贷款难题怎样统筹?稳定物价与收入增长能否双赢?诸多“两难”摆在面前,守住民生改善的下限,扼住投资冲动的上限,离不开调控的艺术,更需终结“不问债绩问政绩”的锦标赛,让改革的红利促动发展理念的嬗变。
/
本文档为【2013年7月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