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草根妈妈婴儿睡眠科普之“哭声免疫法”

草根妈妈婴儿睡眠科普之“哭声免疫法”

2014-04-09 14页 pdf 850KB 1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0004

暂无简介

举报
草根妈妈婴儿睡眠科普之“哭声免疫法” 婴儿睡眠科普之 被神化、被妖魔化的“哭声免疫法” @小土大橙子 首先申明本文仅是出于婴儿睡眠科普的角度试图给大众多一些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如果你 觉得该问题完全无讨论必要,那么请关掉这个窗口。可以不赞同,欢迎讨论,但请尊重每个人发 表言论的自由,人身攻击请留步。 哭声免疫法的前世今生 哭声免疫法由英文 Cry it out (简称 CIO)翻译而来。CIO 最早在一百多年前的 1894 年 由著名儿科医生 Luther Emmett Holt (1855 –1924) 提...
草根妈妈婴儿睡眠科普之“哭声免疫法”
婴儿睡眠科普之 被神化、被妖魔化的“哭声免疫法” @小土大橙子 首先申明本文仅是出于婴儿睡眠科普的角度试图给大众多一些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如果你 觉得该问题完全无讨论必要,那么请关掉这个窗口。可以不赞同,欢迎讨论,但请尊重每个人发 表言论的自由,人身攻击请留步。 哭声免疫法的前世今生 哭声免疫法由英文 Cry it out (简称 CIO)翻译而来。CIO 最早在一百多年前的 1894 年 由著名儿科医生 Luther Emmett Holt (1855 –1924) 提出于他的著作 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 《孩子的喂养照料》(字面直译),他曾两次被选为美国儿科协会主席(详 情请参见基维百科)。 网上盛传哭声免疫法起于、基于华生的理念,这个是谣言。 事实上,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John B. Watson(1878 年-1958 年)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基维百科中关于他的简介没有提 到哭声免疫法相关的内容。 而儿科医生 Luther Emmett Holt 提出 CIO 是在 1894 年,那年 华生才 16 岁。 近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副教授 Richard Ferber (理查德•法伯)将 CIO 方式改良 为 Crying Control(简称 CC),亦称 Ferber method,Ferberizing, graduated extinction, 中文名称很多:法伯(费伯)法,渐进式,延迟响应,哭泣控制,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法伯法 成书于 1985 年《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中文名《法伯睡眠宝典》 于 2006 年 修订再版。 说到哭声免疫法不得不提到《Healthy Sleep Habits, Happy Child》中文名《婴幼儿睡眠 圣经》一书的作者的作者 Marc Weissbluth(马克•维斯布朗),该书在 1987、1999、2003 三版出版,他是美国临床医师协会成员、西北大学小儿科芬堡医学院儿科教授。书中介绍了很多 种睡眠改善的方式,但也提出 CIO 的方式可能对婴儿造成的疑惑更少,从而睡眠问题的解决更 彻底,总体哭闹反而可能会小。 CIO 历史悠久,但也最具争议,反对声音由来已久,这个后文会具体介绍。这两本书其实 都涉及一定程度的 CIO,但具体细节上还有不少差别,后面会单独列举出来细说。 CC 由 CIO 改良发展而来,但这两方法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专业一些的睡眠研究会将其分开 单独说。但大众目前理解上把这两种都统称为 CIO 即哭声免疫法,CC 哭泣控制也某种程度上成 为 CIO 的代名词,两个并列的东西现在多少有点互为代名词了。 可见哭声免疫法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不能单从字面理解,更不等价于睡眠训练, 睡眠训练包 含很多更温和的方式 如逐渐远离法,抱起放下法,怀中哭泣法等。 题外话一下,睡眠训练 sleep training 其实称为睡眠培养,睡眠引导,睡眠调整更贴切。网络上的投票也显示对此有了解的妈 妈都认为,翻译为“睡眠引导”更贴和实质上的内容。 睡眠训练好比大类车,而哭声免疫法流传很广很多人误将其与睡眠训练等同起来,类似桑 塔纳成为计程车的代名词,至于哭泣控制,延迟响应,法伯法则是计程车和的士的差别,名称不 同,说的是一回事。 CIO哭声免疫法/CC哭泣控制,具体的做法是怎么样的? 百度上很多链接都在讲:“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哭声免疫法,其实这个是混淆偷换基本概 念的谣言。谣言将无视婴儿哭泣这种行为和一种矫正睡眠问题的方法等同起来,离开睡眠讨论哭 免就好比离开打疫苗谈拿针扎孩子…偷换了整个事情的内容和性质。概念的混淆,一定程度上会 很可能导致滥用。 这两种方法都#仅且只#适用于矫正孩子对某种睡眠环境或道具,有异常的依赖感,无法自己 入睡或无法在醒来后再次入睡,绝不能离开睡眠这个特定的应用条件。 一般用于孩子到一定月龄睡眠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说得直观一点就是:比如夜醒 7,8 次乃至十几次,每次都嚎哭醒来,一定要复制入睡的状态(比如吃奶,安抚奶嘴,比如家长的摇 晃等)才可以继续睡甚至复制了条件仍然无法继续睡,半夜起来玩,白天累崩溃。或入睡困难比 如耗费半小时,数小时,需要抱着走动,摇晃,甚至跑动,爬楼梯,吃奶,辅助一停就痛哭等等。 传统应用上也常用于断奶(其实只是断吃奶入睡这个睡眠联想,无需真的断奶)。 孩子有入睡能力,却由于不当的养育方式形成依赖,缺失入睡能力获得的机会,这些情况 就需要睡眠训练来矫正。CIO/CC 的应用也是基于这个前提。 CIO 哭声免疫法 典型的做法 是当困的时候让孩子在床上待着,孩子有可能会哭,但家长 在孩子睡着之前离开房间,孩子最终哭着逐渐睡着。一般头一次哭半小时到数小时不等,后面十 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数次之后会情绪平静入睡,即不依赖道具,不需家长在场自己入睡,方法 应用期随即结束。哭泣时间因人而异,有比较大的差别。 CC 哭泣控制的典型做法 和 CIO 做法,前提条件类似,但增加了父母重新进入房间这个过 程,首次返回房间一般为离开后 3 分钟左右,再次为 5 分钟,10 分钟…每次返回房间逗留时间 比较短,检查一下安全和轻微安抚, 间隔逐渐拉长,直至睡着。本文不为介绍具体操作,具体 参见书。 两种方法最值得注意的前提条件是:困的时候、且仅针对道具依赖的情况、应用有严格年 龄限制。 这些方式的基本点在于认为自主入睡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孩子有此能力却因 为不当的养育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 哭声免疫法是针对睡眠时段和问题的,它 决不是 也 不能够成为一种 育儿法,不能作为日常互动和教育的方式。 作为矫正手段,主要是出自医界, 由于时代局限性,其心理影响研究目前仍然比较少且不充 分,总之不需要用最好,滥用很危险,演变为长期行为更是万万不可。这个方法的缺陷局限性, 后面会展开叙述。 哭声免疫法导致自闭症? 网络盛传:“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 裂。”还有“哭声免疫法 导致自闭症”, 也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本身针对睡眠障碍的矫正治疗方 式,来带睡眠障碍,这个说法亦无法成立。不管哭声免疫法具体如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 明,自闭症、精神分裂和哭声免疫法之间有关联。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基维百科中介绍,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 导致的发育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 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虽然环境 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论,研究人员发现七个经常出现在自闭症病人的基因组。网易公开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自闭症讲座》有详细介绍。 有关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的争论 这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来自于, http://www.parentingscience.com/Ferber-method.html 的The Ferber method: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ry it out" sleep training 一文, 这篇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篇,也很有代表性(翻译的部分用不同字体标示)。作者 Gwen Dewar, Ph.D. 是一位生物人类学家,她倾向于不使用这一方式,因为按她所知目前关于 CIO 危害的研 究并不充分。她重点分析了 2012 年追踪 7 个月孩子到 6 岁,并得出 CIO 无长期危害那个研究 的局限性。但她也赞同其他方式都不管用的情况下,哭泣控制法仍然是一个选择,毕竟睡眠剥夺 也是有很大危害的,这个要权衡利弊。由于篇幅有限,只是挑主要大意叙述出来。 首先,哭泣控制法不合适很小的孩子。 小孩子夜晚需要进食,并且他们的睡眠-觉醒模式仍然不成熟。因此即便是支持该 法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对于6个月以内的孩子不适合。 (France and Blampied 1999; Owens et al 1999). 对于更大的孩子,争论稍小。但支持此法的研究对于 1岁内的孩子关注 很少(France, Blampied and Wilkinson 1991; France 1992; Eckerberg 2004)。并且, 对于副作用的研究依赖于父母的反馈,缺乏第三方的观测以及生理指标(如压力激素水 平)的研究(Mindell et al 2006)。 有一个特例,是发表于 2012年的研究(Price et al 2012),从孩子 7个月起开始 跟踪,该研究认为,没有发现引发恶劣结果的风险增加。 对这个研究 Gwen Dewar, Ph.D. 有一些看法, 在下面这个链接里面详细阐述了。 Misleading headlines: “Letting babies cry it out won’t cause lasting harm” http://blogs.babycenter.com/mom_stories/misleading-headlines-letting-babies-cr y-it-out-wont-cause-lasting-harm/ 大意是,说长期无影响的研究,本身将家长分成了两个组, 一组叫“研究组”家 长由研究人员教了,哭泣控制,逐渐远离法,包括不把孩子单独留在屋里的方法。 另 一组叫“对照组”没有教任何睡眠训练的方式。两组在 6岁的时候做了对比研究,结论 两组的孩子在六年后并没有差异。 她认为,结论仍不算严谨,因为 研究组的一半稍多的家长选择采用了哭泣控制, 另一部分采用了“逐渐远离”。她认为这两个方式其实差异比较大,因为一个把孩子单 独留下来哭,另一个家长开始是在屋里的,并非始终被单独留下。但两种不同的方式却 混在了同一个组里面。 另一方面, 两组的家长其实都是因为,反映孩子有睡眠问题才 被选为研究对象的,并没有证据表明,对照组的家长没有从其他渠道得知并且应用哭泣 控制等方法。 所以她认为,这个于 2012 年发表的研究结果仍不能能很好的评估哭泣控制方式的 影响,所以美国睡眠医学学会 2006的说法(Mindell et al 2006),至今仍然成立:“目 前没有充分针对 CIO 对孩子性格,个性影响的研究。” 很多时候对于睡眠问题,哭泣控制法不是唯一的选者。父母在场的延时响应,以及 积极的作息等方式被证明会可能和哭泣控制法一样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哭泣控制的方法对害怕被独自留下,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容易呕吐 的孩子不适用。 哭泣控制的方式仅仅适用于 使孩子能够在没有家长辅助,在场的情况 下入睡。对于解决大部分的睡眠问题并不合适。尤其:噩梦, 分离焦虑,白天的压力, 夜晚恐惧,打鼾和呼吸暂停,昼夜颠倒,夜间疼痛和其他疼痛, 夜游,夜惊,不恰当 的睡眠时机。 支持哭泣控制法的研究 (Mindell et al 2006) :通过哭泣控制方式完成睡眠引导的孩子,在临睡前发 怒的可能性更小;更可能在 10 分钟内就入睡;夜里醒来动静大到吵醒父母的可能性更 小;完成引导后父母的压力水平、情绪、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更好了;由于夜间睡得更好, 白天的状态也更好了。对于长期夜间缺乏睡眠的家长这些结果很重要,因为(Mindell et al 2006)研究表明睡眠剥夺的家长,更容易抑郁,婚姻冲突,这样也影响亲子互动,如 果家长改进了孩子夜间睡眠断裂的情况,整个家庭都受益。 当睡眠出现问题的时候睡眠调整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但是哭泣控制并非唯一选择, 睡眠引导大类里面仍有很多其他选择。 反对哭泣控制法的研究 让孩子独自哭泣有悖我们的直觉。远古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敌人乃是肉食动物,夜间 轮流守夜,如果婴儿啼哭守夜人会很迅速的安抚他们,以免招致猛兽(Worthman and Melby 2002)。 长期的进化在我们的脑海中刻下了印记,当孩子被单独留下的时候,他 们会产生分离焦虑(Panksepp 2000)分离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感觉,这个感觉产生于大脑 的一部分,这个部分也处理着生理疼痛。 . 没有证据显示费伯法会伤害 6个月以上的孩子,但对应的研究确实很不充分。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需求,有一些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力更弱,有分离焦 虑,对这些孩子采用哭泣控制无用,而且孩子也会很沮丧。 对于婴儿的研究表明,哭的时候生理上压力比较大,哭增高的婴儿的血压,心率和 水平(注:皮质醇也可称为“氢化可的松”,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类激素) (Levesque et al 2000; Luddington-Hoe et al 2002) –注:这点上单看哭时的状况 还不充分,本文后面有研究提到,哭泣之后生理状态较哭之前有改善,针对哭这个问题, 后文有详细叙述。 应用哭泣控制的必须要考虑的 考虑孩子的年龄是否合适,考虑 孩子究竟有怎样的睡眠问题,考虑孩子独特的个 性,考虑孩子是否易吐,是否明显很害怕被单独留下。在执行前确保所有的执行者都清 楚的明了具体步骤,成功与否在于前后的一致性。 有关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的争论 这章节以上内容主要出自 Gwen Dewar 的文章,链接 在章节的开头,翻译上可能有些不准确的地方,有需要的请阅读原文。 睡眠和哭为何有关联? 尽管法伯认为哭不是目的,哭只是学会自我安抚入睡过程中的伴随反映。但确实有资料表 示哭对入睡有着独特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来自发展心理学博士 Aletha Solter 的 Crying for Comfort: Distressed Babies Need to be Held 一文,由于文章需要授权才能翻译,这里仅简 要列出作者的一些观点。http://www.awareparenting.com/comfort.htm Solter 认为即使如果被独自留下哭泣,即使只有 5 分钟也有可能对婴儿的情感造成影响, 认为该举动破坏了对出生头一年很重要的安全依恋。 (注: @陈忻-儿童心理 : 这里几分钟很难 说,文献是 prompt and appropriate responses,要根据情况,不是说时间越短就越好,或者 说越长就越糟。这里“合适”是关键点。)她坚决反对 CIO/CC 的方式解决睡眠问题。强调家长 在整个过程中全程陪伴,倡导在 Cry in arm 怀中哭泣的方式解决睡眠问题。(@小土大橙子 注: 抱本身有安抚情绪的作用,但如果过度的话仍有可能对睡眠造成干扰,引起睡眠问题,这个 Solter 没有提及 ) 她观点中最重要的是:婴儿由于过渡刺激,学习爬站等新技能遭遇挫折,来自父母的焦虑, 受可怕事情的惊吓等等都会产生压力。亲密育儿倡导者主张用各种安抚手段和回应消除哭泣,客 观上减少了任由哭来解决睡眠问题的盲目滥用。 但这种做法的负面作用是忽略了哭的压力释放 和治愈作用,从而抑制了情绪的健康表达。 她列举了心理治疗中很多需要患者哭出来的治疗手段,研究人员发现哭泣可以达到生理放 松的作用,这个作用甚至比同等时间内进行锻炼还有效,眼泪也可以排出一些不好的物质,降低 身体某些应激激素的水平。 从这段里面不难看出,睡眠和白天的经历有可能导致婴儿的压力,另外婴儿越困反而越兴 奋,两者冲突挣扎,从而引发哭。而临近睡眠时段的哭泣,有情绪释放的功效,当然还有一些其 他原因引起的哭泣。她也提到这种释放的作用只有在大人怀中才能生效(注:这点有争议的)。 CIO cry it out 字面直译 “哭出来”,其实从愿意看也有类似的意思,哭是由困导致的,允 许哭发泄出来,而不是用惯常的方式阻止哭。 另一方面睡眠有治愈,修复情绪的作用。很多原先入睡困难、睡眠缺乏的孩子,即使睡前 哭,却是笑着醒来。 @陈忻-儿童心理 翻译过 Solter, Solter, 书中的一篇文章, bed time crying 说的也是类 似的意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954530101j5jo.html ----分割线---- Bedtime crying 临睡哭闹 哭过了才能放松下来,才能入睡,对孩子来说挺常见的。有些孩子会为哭泣找到托辞。比 如,一个小女孩哭了 20 分钟,因为洗澡时一个玩具坏了或者不喜欢牙膏的味道,尽管以前她从 来没有抱怨过。(即孩子就是想哭,不过是找这些作为借口而已)。(另一个例子略)晚间这种哭 泣能够让孩子在睡觉之前释放一天积累的 tensions。哭够的孩子往往能够入睡比较快,而且晚 上睡得更好。 有些孩子一到晚上就显得 hyperactive(多动),减少刺激和娱乐会让孩子尽快 settle down (安静下来)。安静,黑的环境比吵闹的,亮的环境更有利孩子睡眠。如果这样的环境没有帮助, 也许给孩子 firm and loving holding,让他们在泪水中放松下来。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在睡觉的时间哭是因为被单独留在房间里,当父母出现在 房间里,孩子就会止住哭泣。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解释了当入睡时,婴儿对另一个人的陪伴 以及整个晚间有真实的需要。超过 1 岁的孩子依然对这种亲密关系(closeness) 有需要,有一部 分睡眠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了。如果一个宝宝在妈妈离开房间时放声大哭,很有可能是 孩子对留下来一个人睡觉的抗议。 作者建议在入睡时间 (bedtime)陪伴孩子,直到他们足够大,不再需要这种陪伴 (reassurance)。把孩子抱在腿上,或者和她躺下,等她睡着,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入睡的 loving and effective way(充满爱并且有效的办法)。这些给了孩子安全感,并且让孩子有机会说一说或者 哭一哭白天的不快。 当孩子再大一些,在他们睡着之前离开房间就比较容易一些,让他们有机会诉说和放松情 绪。至于孩子入睡不需要大人的陪伴的年龄,范围很广,取决于孩子的 temperament and the living situation。比方说,和兄弟或者姐妹分享一个房间的孩子,在大人不在的时候能够睡着 的可能性比较大。还比如,一个想象事物活龙活现(vivid imaginations)的孩子可能比不太想象 的兄弟姐妹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陪睡的父母常常会想,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去自己的房间睡。这是每个家庭需要基于每个 人的需求的具体基础上进行权衡,做出选择。 生病的时候或者是有压力的时候,孩子往往不仅仅对于哭的需要增加了,也会在独立睡眠 方面暂时倒退。不管什么年龄,人们在有压力的时候会去寻找依恋和亲近的对象,这很正常。在 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连青少年都会寻求这种依恋。比如 13 岁的时候,Anne Frank 从纳粹集中 营逃出来躲在 Amsterdam,她在日记中写到,当她晚上感到害怕的时候,她会爬到他爸爸的床 上。 以上翻译自 Tears and tantrums, what to do when babies and children cry 的其中一节 bedtime crying,翻译:陈忻 ----分割线---- 睡眠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长对于哭泣的认识,哭一方面是需求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有情绪 表达的作用。观察和了解哭背后的原因,采用合适的方式响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忽视或者阻止。 法伯睡眠宝典 CC和婴儿睡眠圣经 CIO两本书不一致的内容 推荐每一个打算执行哭泣控制/哭声免疫法的家庭至少应该买书通读一下,谨慎行事。两本 书虽都包含一定 CIO 的内容,但有些地方仍然不一样,也附在本文中,供有需要的人参考。本 章节的内容主要出自 babysleepsite 创始人 Nicole Johnson 的文章,我觉得由于实际上和家 长更多的联系,使得她的造诣和实践经验甚至甚于两位医生出生的睡眠专家,她的观点我比较认 同。 http://www.babysleepsite.com/sleep-training/ferber-or-weissbluth/ 两书第一个大的区别是宝宝睡眠的平均值 。婴儿睡眠圣经平均值(〜14 小时),法伯的要 低得多。 事实上,拿起 5 本书籍和阅读不同的网站,我们都可能有不同的平均水平。Nicole 认 为需要尊重每个宝宝有独特的睡眠需求,根据她的经验、自己的孩子和数以千计的例子,她认为 法伯一书中的幼年婴儿的睡眠平均值太低,但 2 岁左右及以上的部分几乎完全正确。 婴儿睡眠圣经作者马克强烈敦促家长早早安排宝宝入睡,如果需要的话甚至在下午 5 点就 开始。而法伯的建议是延后就寝时间来避免你宝宝醒来太早。 对此 Nicole 认为下午 5 点或 5: 30 就睡晚觉对大部分家庭可能不够现实,因为工作的父母下班之后没有机会和孩子互动。她认 为马克的方式对小婴儿似乎更准确,但这个界限在 9-10 个月开始变得模糊,法伯的严格内在生 物钟之类的内容也开始发挥大的作用了。 总之,每个家庭不一样,一切取决于你和你的孩子。 马克将宝宝和家长的气质作为改善睡眠时要考虑的一个主导因素,而法伯对此几乎没有涉 及。睡眠调整要结合婴儿气质结合,这点 Nicole 非常赞同。 马克说,很多宝宝直至 9 个月都可能需要 1,2 次夜奶,而法伯表示婴儿 4-5 个月大的时 候就不需要夜奶了。Nicole 这点上偏向于马克认为有其对于母乳喂养,大部分的孩子还不能够 做到 4-5 个月即不需要夜奶,很难舒适去适应这个时间点。有一部分确实可以,但绝不是全部。 两者共同的部分也很多,特别要提出的是,即便是目标独立入睡,二者都强调入睡要基于 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睡前仪式,决不是简单直接放床上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我个人的观点 长期睡眠剥夺和产后抑郁密切相关,产后抑郁造成自杀的案例不绝于耳,危害甚大,有什 么比孩子失去母亲更可怜的,睡眠剥夺造成家长的情绪脱轨,更有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危机。研 究更表明婴儿缺乏睡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影响身体发育等等。所以睡眠问题马虎不 得,当问题严重时是有必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的。 也许有人会说,胡说,我孩子小时候睡眠也很不好,大一大自然就好了。的确,这个可能 性完全存在,而且比例不在少数。但如果你通过自己孩子从来不生病得出别的孩子也不可能生病, 生病不需要治疗这个结论,那显然是太武断的。放任婴儿的睡眠问题到幼儿时期会使得解决的难 度和不彻底性大大提高。 手术是痛苦的,但手术的痛苦是疾病带来的,根源不在手术本身,是否进行手术,是需要 权衡利弊之后综合考虑的。夸大手术的危害,比如会导致自闭症的谣言,导致患者一味保守治疗, 反而会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危害。 细化到哭声免疫法本身,即便没有可靠的长期研究,但我想仍可以类比一下比如一出生就 和家长隔离进保温箱十几天甚至数月的早产儿,比如得传染病需要隔离治疗的孩子,这些时间和 强度远远大于哭声免疫法(哭免耗时一般数天中的几小时),这些过程痛苦,但伤害一定持久且 不可逆么?亲子互动是日日夜夜累积出来,短期单一事件的影响力始终是有限的。 但另一个角度,打完针就不疼了不等价于打针的过程是舒适的,本身确凿会伴随痛苦。无 长期影响不能否认当时的影响,这个过程时间远远长于打针,是生理心理的双重煎熬。影响到底 有多大需要我们家长谨慎再谨慎的评估,如果打针是医生的建议和选择,那么如何使这个过程对 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减到最低就是家长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类似于多年前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推荐 4 个月添加辅食,但如今 6 个月是更有共识的时间 点,这个就是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哭声免疫法和所有其他方法一样,也遵循这个质疑改进研究改 进的过程,它产生于 100 年前,那时候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的研究尚是空白,考虑较少也实 属必然,认识到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不是真理。 从查阅的持反对意见的文献中,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哭难以避免,但一定要尽量 避免留下孩子一个人。有研究认为在屋内和在屋外非但区别很大,甚至有质的差别,尤其对于有 分离焦虑的孩子。要知道离开屋子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最终要分房或者入睡的时间家长无法陪伴 的考虑,结合国情来说,普遍不是分屋睡的,而且家里人手多,入睡过程陪伴在侧的人力条件也 具备,那么这种情况就不需要照搬离开屋子的要求, 即使是分屋也可以考虑更温和的逐渐远离 法。 在戒除道具依赖的同时,也要更多的考虑到孩子的独特个性和他此时彼刻的需求,不是绝 对的卡表看钟,其实小孩子并未完全建立起时间的概念。法伯本人在一次访谈中就明确表示,结 合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允许也必要的。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更能“看见” 他。即使在屋内,延迟响应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共情,恰当回应,允许情绪的抒发,更有可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的假醒,是要以观察为主,干预为辅的,某种程度讲 这个延迟是必要的,但要知道这个延迟是基于对睡眠的理解和认识来的,而非死守时间表。 睡眠引导的过程绝非易事,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减少一些误伤,有研究论证了温和的方式和 哭声免疫法一样会有效,很多孩子其实靠调整作息,温和陪伴就能够改善的,绝不要轻易就采用 哭声免疫法。 我希望没有人需要用到这种虐心的方式,不希望它成为睡眠引导的必选,绝不希望这种方 式成为睡眠引导的首选。但看过很多睡眠引导的例子,不得不承认,哭声免疫法一般只需几天, 效果有时候确实更快更显著反弹小。理解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承受可能更长更缓慢的改善,不 是每个家庭都能够陪伴入睡,不是每个妈妈都有人帮着带孩子,每个家庭成员的观点看法也不 同…况且哭声免疫法作为最为知名的睡眠训练法,极端妖魔化一棍子打死,会使很多人走到睡眠 完全无法进行调整的极端上去。 有人不需要的不排除有其他人需要的。不轻易的论断别人也是一种尊重,因为你永远不知 道别人在经历着什么。 最后谢谢 @哈哈小玩彤 的坚持,促使我更多的反思了这个方式本身。谢谢 @爱莘妈妈 @ 陈忻-儿童心理 @林小暖 bella @秋千的安心日志 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
本文档为【草根妈妈婴儿睡眠科普之“哭声免疫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