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2014-04-14 50页 doc 576KB 3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511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纲要》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另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一起构成高校思政课的完整课程体系。《纲要》科目的增加,是2010年考研内容上的重大变革,其分值为 20%,《纲要》占总分的比例是相当高的。目前,广大考生中,有一部人(往届考研)感到焦虑不安,因为以前没学过这门课,不知从哪里下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门课。《纲要》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另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一起构成高校思政课的完整课程体系。《纲要》科目的增加,是2010年考研内容上的重大变革,其分值为 20%,《纲要》占总分的比例是相当高的。目前,广大考生中,有一部人(往届考研)感到焦虑不安,因为以前没学过这门课,不知从哪里下手。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定义、基础知识学起,这门课的内容相当丰富,10章3篇(共13章),仅有32学时,想学好不容易。另一部分考生,对这门课不以为然,认为,初中、高中都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确实大家翻开这本书,看一看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内容都熟悉,如果有这样想法,你将会误入企图,对你本门课的考试极为不利。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科目 2013年分值 2014年分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4 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4 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单选2*1,多选4*2,分析1*10) 20(单选2*1,多选4*2,分析1*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6 18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6 16 首先要准确把握要《纲要》课的性质,它到底是历史课,还是政治理论课。2007年1月11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教师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我认为,《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尽管“纲要”是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质上讲,“纲要”课并没有超越“历史”学科的范畴,它仍然具有历史学科借鉴性或服务性的基本特点或功能。“纲要”首先是一门历史学科,要体现历史学科借鉴性或服务性特征或功能,同时,“纲要”还是一门政治理论课,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效用。 其次,要把握这门学科设置目的,这决定了你复习的方向。 《大纲》明确强调“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简称为“二个了解”、“三个选择”。“二个了解”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三个选择”,“三个选择”是用史实论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再次,把握《纲要》课的逻辑结构。本门课由三编组成。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前面主要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后面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仍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但是,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这个时期,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我把整个教材内容作如下概括: 一个主。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作了总结:“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而斗争,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二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这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条线索是: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最终使中国富强起来,进行了不断地斗争和探索 三次巨变。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三次巨变是中国人民为完成二大任务,在探索救国救民和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所取得的三大成果,也是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中的三个里程碑。 四大环节。四大环节主要指:第一,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旧民主义革命转折点,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第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点。第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第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起点。 五种结合:一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产生了二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是国共合作。在近代中国,存在着二次国共合作。四是工农联盟,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保证,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力量。五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本章重点把握: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3.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实际是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四千多年前,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公元前21世纪开始形成王朝国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经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的一个帝国。 二是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闻名世界。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如瑰丽璀璨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笔墨造化的书法,以神似取胜的水墨绘画,神秘精美的石窟雕塑,巧夺天工的宫殿、园林。还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以及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是影响深远。唐朝时期,各国派至长安来学习和经商的人数很多,日本曾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每次都有留学生,最多一次达651人。元朝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回去后写了一本游记,介绍中国风土人情,令欧洲人羡慕不已。 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能够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不断丰富自己,顽强地生存发展。 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但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了,所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主旋律。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2300多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所谓“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1662年康熙继位—1795年乾隆统治)等。清朝中叶,即康乾与嘉庆年间,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下坡的不归路。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的:   1.经济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经济制度)。清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乾隆、嘉庆年间大学士和珅 占有土地达80多万亩,甚至他的两个管家也各占有土地6万亩。道光的大臣琦善一家,占有土地竟达256万亩。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经济生产形式)。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收取的地租也主要用于自己享用,而不是作为商品用于交换。这种保守、封闭、僵化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但又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加上古代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尽管明末清初,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可以预期的是,如果没有外部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直接冲击,过程将相当漫长。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商人不仅没有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市民那样成为对抗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反而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风险更小的地租剥削。而地主除对农民收取高额地租外,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社会生产成果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地主奢侈消费和皇室挥霍、政府开支、军费支出等方面。农民生活贫困,没有能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失去生产的积极性。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2.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自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的“公天下”嬗变为袭制的“家天下”。从夏商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孵化为秦汉、隋唐、元明清“大一统”的政治现实。其“大一统”的 “主人”是汉族也好,是少数民族也好,其基本的政治选择都是君主专权制、中央集权制以及官僚政治中。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隋、唐以后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官僚阶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流动性。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统治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大小官吏无官不贪。当时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从和珅家中竞抄出8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当时约10年的国库收入(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3.社会上,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期起过稳定和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文化上,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倡导的民间私学。进入汉王朝以后,以汉武帝采“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成为影响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不可违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进入宋以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那曾经为“百家争鸣”和中外文化交流所激发出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勃勃生机,逐步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八股文和宋明理学所阉割。明清之际,又大兴文字狱,思想界和文化界万马齐喑。 自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5.对外政策上,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皇帝连续发布两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规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另一道是迁海令,规定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军民,一律内迁五十里。当时实行这些,目的主要是对付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势力。到平定了反清势力后,清政府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决定部分地开放海禁,实行对外贸易。起初是开四关贸易(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只留广州一关而封闭其它三关。“一日无茶则滞,二日无茶则病,三日无茶死”。闭关自守政策作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具有一个的自卫作用,但这种沉湎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严重阻碍了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拉开了中西之间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差。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律”。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当清朝上上下下为盛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方,即西方,一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诞生的国家,逐渐摆脱教会统治,从停滞与混乱中走出来。16世纪至19世纪初,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开始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者的手工作坊主、控制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等。 1.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于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逐渐扩展到德意志、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于16世纪达到鼎盛。文艺复兴是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2.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此创造了条件。如英国的圈地运动:15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建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 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大批 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贩卖黑奴:从15到19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从事奴隶贸易。从事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其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先后卷入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活动中。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欧洲国家实行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保护制度以积累财富;等等。 3.政治上。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及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美国、法国、俄罗斯、德国先后发生了类似的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摧毁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566—1609年荷兰的尼德兰革命,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早;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不断增强,对封建王权日益不满。国王查理一世在1629年解散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1640年4月为筹集军费重开议会,议会拒绝征税而被再次解散,11月召开新议会,议会和国王的矛盾激化,1642年1月国王逃离伦敦,纠集保皇党军队于8月22日挑起内战) 4.外部条件。而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更为欧洲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15世纪早期,航海家亨利亲王创办地理研究机构,为取得黄金、象牙和奴隶,组织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扩张。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这种扩张的最重要收获。1492年,他携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但是,哥伦布误以为巴哈马群岛是印度的辖地,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并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省。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等岛屿,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亚湾首次登上美洲大陆。哥伦布至死也没意识到,他发现的这些地方并非中国和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探险世界其他地区。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殖民主义正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是西方强国对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人民的剥削、掠夺和压迫、奴役。它是为资产阶级剥削国内外人民、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服务的。   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航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土地、财物,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了世界历史。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①但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19世纪中叶,这个只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并占有世界商船舰队数量的1/3,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进口总额的1/3。为了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英国先后挫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霸王”。在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有悠久历史,即使清政府实行闭知自守政策,也没有完全中断对外贸易。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贸易,主要是中英贸易。英国的资本家和商人们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认为只要每个中国人的衣服下摆稍稍长出一寸,那就足够他们忙活几十年,当然金钱也就会随之滚滚而来。然而,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所以,英国输入中国的纺织品、布匹长期滞销,英国商人只能携带大量白银换取在西方畅销的中国生丝和茶叶,从而给英国留下了巨大的贸易逆差。显然,这是英国资本家不愿意接受的。英国商人发现鸦片是改变贸易逆差的好东西,通过最恶的介绍三角贸易,都获得了巨额收入。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约有40万箱,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这对于当时年收入只有8000万元左右的清朝政府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漏洞。鸦片贸易不仅摧残了大量吸食者的身心,腐败了东南沿海的官僚队伍,而因为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国库空虚,物价飞涨,民生淍弊。正因如此,林则徐才大声疾呼: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响之银”,呼吁严禁鸦片,被道光皇帝采纳,并派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中国人民强烈反对鸦片贸易,是理所当然的。清政府实行禁烟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结果,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民不满。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1832年,东印度公司派林德赛化名胡夏米由澳门乘船北上,测探中国沿海港湾及搜集情报。1835年,他以私人信件方式向英国外交大臣巴麦斯顿建议对中国发动战争,而且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案和所需的兵力及时间、路线等。在华鸦片贩子、“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曼彻斯特商会”和“利物浦印度协会”等,都曾经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中国出兵。1840年6月,侵华英军由40余艘舰船和15000余名士兵组成“东方远征军”发动对华战争。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长江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1843年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首次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产阶级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他们以为从此开辟了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代表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伦敦后在英国议会曾得意地宣布:倾兰开夏全部纺织厂析产品,也不能满足中国一个省日常需要的布料。(销售钢琴)。但这只不过是急于发大财的英国资本家的主观想象。从1846年—1856年的1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始终徘徊在150万镑下下,这是英国资本家始料不及的。因此,英国绝不能满足于《南京条约》所已获得的权益,不仅不满足于其商人被限制于五口通商,而且也不满足于其使臣不能名正言顺地在京城设立使馆,堂而皇之地就近影响、恫吓、控制皇帝。1856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12年后可根据具体情形对贸易等条款进行适当修订的要求,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英国联络法国,鼓动美国,向清朝政府提出全面“修约”要求,英法亦同时提出同样要求,清政府拒绝(当然不会同意)。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此后,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侵华战争。 (二)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不说成: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也就是说,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那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呢?   产生的总根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从社会状态看: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从动态看:(1)帝国主义不能完全统治。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主要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由于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这样,它们才没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行直接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2)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与形式。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称作半殖民地。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中国官僚、买办、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2)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这六个特点实际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析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帝国主义者长期占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和各地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用人和财务大权。例如,英国人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整整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列强以战争手段勒索的中国赔款。到1901析,中国对外8次主要赔款及利息,总计约合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当年收入总额的16倍。清政府无力赔偿,被迫举借外债,附加种种条件(例如德国山东半岛修路)。外国资本还在中国设立银行,控制中国金融。 第二,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据优势)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与中国的反动阶级结盟,竭力保护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高利贷手中。据统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部农村人口中,占农村人口总数14.4%的大中小地主及富农占有土地总数为81%。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收取地租,实物地租依然是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式。地租占收佃农收获析5成以上,有的高达8成,甚至9成。中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20年为89.2%,1936年为79.5%,1949年为67.9%. 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联合专政) 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始自它们联合对太平天运动的镇压。清政府认为外国侵略者是可以“信任”的,而人民的反抗则是“心腹之害”。义和团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干预。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也公开叫喊“以华制华”,培植伪政权以建立殖民统治(满洲国及汪卫政权)。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生,但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中国民占优势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战争后到1913年得到了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但相对封建经济而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起着很大的作用。不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一是由于封建剥削制度仍然,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处于微弱地位。据统计,近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20年为4.9%,36年为10.8%,49年为17%。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分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两部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比重更加弱小。这种弱小还表现在同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略)。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一批又一批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一般都成为外国商品输入和中国农副土特产品输出的集散地。随着帝国主义在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这些城市成为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析兴起和发展,也往往瞩目于沿江沿海大中城市,亦给这些通商口岸注入了新活力。所以,中国经济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在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则非常落后(现在也是)。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大量赔款转嫁到中国人民头上。日占区“三光政策”;国统区,物价飞涨。前1947年7月的物价较之抗战前夕,上涨了6万倍,年底更达到14.5万倍。在农村,要交纳各种苛捐杂税。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首创“预征田赋”。在很多地区,一般都预征几年,有的竟预征至民国70年即20世纪80年代。农民群众除了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还得忍受神权、族权的欺凌。工人更惨了,除了三座大山,还受把头、包工头、军警宪特的层层管卡和欺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外国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有两个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有两个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地主阶级依然存在,仍旧利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农民阶级,主要指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全国人口的大约80%.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比如,晚清时期,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他们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比一般地主要厉害得多。如曾国藩的湘系集团、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的将领,回乡后都大量霸占土地。民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军阀也都直接用武力兼并土地。又如,由于近代城市的发展、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乡村社会的动荡,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将土地剥削获得的货币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产阶级。不过,大多数地主仍是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的,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是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更加激化了。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近代中国的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所以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狭隘等阶级局限性,农民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如船舶修造业、出口加工业和口岸码头等。因此,它是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和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不是像欧美国那样,在原有手工业工场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由手工工场主和包买商等演变而成,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买办是半殖民地的特殊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部分中国旧式商人如一些盐商、沙船主、钱庄老板、票号商人等,或经营资本主义商业或投资于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还有一些华侨商人,也在国内投资或回国创办经营新式企业。一些地主、官僚,也开始把从地租剥削和贪污、搜刮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于工商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民族资本兴办的新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腐朽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是由地主、商人、买办、官僚和手工作坊主转化而来的。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或多左少的联系,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以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他们能够参加和拥护革命,是革命的很好同盟者。其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常常起到先锋的和桥梁作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本上是在与中国封建主义结成同盟的条件下实现的。除了帝国主义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反动政府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例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都有过这种情形。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例如,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这种情况。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往往直接出兵干涉镇压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例如,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927年的蒋介石叛变革命,就属于这种情况。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   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是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连的。帝国主义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中华民族最凶狠的敌人。地主阶级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因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条人民的富裕。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近代以来,不少善良的人们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作出过努力。他们的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许多爱国者终于抛弃了这些幻想,而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及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第一章 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本章重点把握: 1.认识帝国主义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 2.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意义。 3.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为什么要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过去我们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而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完成的,因此教材对1840-1919年的外国侵略,使用了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 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条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本章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请把握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同时,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从正义与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另走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都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决不能以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
/
本文档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