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2014-04-22 3页 pdf 152KB 1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方志论坛 修志的理性 自觉 — — 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提 要:方志的属性应是史,修志的宗旨应与前人所说的史义同一,即探索、记叙人类社会的自 然和社会的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 :方志 属性 宗旨 此当新一轮修志工作即将全面启动之际,修志 工作者正在专心致意 、惮智竭虑地展开对首届修志 的反思 :志书的评议 ,经验的总结。其中蕴涵有对方 志的价值、修纂方法等颇为广泛的多层次的有待论 证的问题 ,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讨论。这是应有之 义,是方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不仅为着续修志书 能迈上一...
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方志论坛 修志的理性 自觉 — — 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 提 要:方志的属性应是史,修志的宗旨应与前人所说的史义同一,即探索、记叙人类社会的自 然和社会的特征和规律。 关键词 :方志 属性 宗旨 此当新一轮修志工作即将全面启动之际,修志 工作者正在专心致意 、惮智竭虑地展开对首届修志 的反思 :志的评议 ,经验的总结。其中蕴涵有对方 志的价值、修纂等颇为广泛的多层次的有待论 证的问 ,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讨论。这是应有之 义,是方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不仅为着续修志书 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修志者必须提高 自己的理性 自觉;而且也是方志理论得以进展的重要途径 ,有益 于推进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方志学的建设。 修志实践和方志理论建设,是辩证的统一体。两 者是贯彻于整个方志历史的进程之中的。固然,方志 的历史又是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 、演进 ,而呈现各具 特征的阶段性。理论源于实践,将修志取得的成就和 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 ,又转而指导修志实践,同时 理论又受实践的检验 ,促进理论在再实践中得到修 正、提高,愈加趋于完善。不能满足于狭隘的经验 ,理 论应磨炼得寓有普遍的意义。 当今 ,人们完全有理 由期待 :方志界人才辈出; 修 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善志;出 现当之无愧的先进的方志学论者 ,不同学派的民主 争鸣,如百花的竞相开放。 方志理论的内涵较广 ,一篇短文,只能就以下几 点,概略地申述管见,谨向大家请教。 方志的科学属性 对方志的质的论定,是方志学的首要问题 ,也是 根基。只有把握住方志的本质属性 ,才能顺理成章地 明确修志的目的、任务 ,从而创凡立例,设纲置 目,而 后才能修纂成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志书来。 关于方志的科学属性 ,由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 体式多样的载籍 ,因而便产生有不同的认识 ,大要有 二 : ’ 一 是地理说。此说的渊源,可以从古典目录学的 分类去探求。与《汉书·艺文志》一样享有盛名的<隋 书·经籍志》(原本是《五代史志》)著录六朝以来的志 籍 ,数量最多的是两种 :一是“郡 国之书”,又称“杂 传”,即耆旧传 、先贤传等主记人物的;一是“郡 国地 (又作舆)志”,即主记地情的。二者又互相渗透,记人 物必涉地域 ,记地的也及人物。而且 ,记述的又是一 州一郡(国)的范围,因而这类方志概称为地理书,于 是而逐渐地把泛称的地理之书的“地理”,作为对方 志的定性。这种观念,自南朝至唐宋极为普遍 ,并且 影响及明清乃至当代。 一 是史说。远的且不说 ,盛唐时大史学家刘知几 于《史通·杂述》篇论及“史氏别流”有十,其中的“逸 事”、“郡书”、“地理书”都应归属于方志之列。“史氏 别流”,当然是属于史。持史说的屡有所见 ,宋人郑兴 裔《广陵志序》:“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郑忠肃 公奏议遗集》下),明张居正《刻滦州志序 :“州郡之 有志,犹国之有史。”(《张太岳文集 卷七)清汪懋麟 [康熙]《扬州府志序》:“国有史,郡有志。”这就是将 州郡志和国史同类相待。而人所共知 ,从体裁、法度、 旨义等全方位地认定方志属史 的是章学诚。这在他 的相关论著 中,是反复 申述的 ,这 已为人熟知 ,无须 详举。 此外 ,还有别的不同认识,如近来有人以为地方 志与地方史是不同的两种典籍 ,但赞成 的人不多,影 响不大,主要的还是地理与史。 那么,如何辨析这二说 的恰当与否?只有从方志 的源流去寻找答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志论坛 前人已注意及此。明人王世贞于[万历]《通州志 序》说:“窃谓今志,犹古史也。”王志坚[崇祯]《苏州 府志序》说得更具体:“郡邑之有志,盖原本于列国之 史。”([乾隆]《苏州府志·旧序》)梁启超进而认为: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 四) 方志的名称,如章学诚于《方志立三书议》(《章 氏遗书·方志略例》)所指出,最早见于《周官》(即《周 礼》)的记载。《地官司徒》下:“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 事。”又《春官宗伯》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 志。”“方志”和“四方之志”系同一事物,是一种载籍。 汉人郑玄 《周礼注》“诵训”下:“说四方所识久远之 事 ,以告王。”如果说这还流于抽象的话,那么,“外 史”下便具体地指明 :“志 (前一条注文的‘识’,音义 与此同),记也。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祷 杌》。”同类载籍见于《左传》的,还有《郑志》、《周书》。 这些方志 ,后世都 已失传 ,记叙的内容 已无从查究。 但据《晋书·束皙传》载,西晋时发现的《汲冢书》,其 中的《竹书纪年》所记自夏至战国魏哀王二十年(据 古本)。西周时记晋国事较多。三家分晋后,详记魏 事。杜预便认定它是魏国的史策 ,这是可以信从的。 据此 ,可知先秦时诸侯国的方志,名称虽不同,其实 都是各国的史籍。再看,儒家崇奉的原典《十三经》之 一 的《春秋》,也可以透视到先秦方志的痕迹。尽管 《春秋》的记事,不限于一国,有点类似后来的总志。 而以《春秋》命名,显然是取法于鲁的方志。至于以鲁 国的十二公纪年 ,只是证明作者是鲁人,为抬高鲁国 的地位而出此。所以,章学诚认定最早的方志 ,就是 “国别为史”,这是有道理的。从字义的诠释而言 ,这 个“国”,不同于后来统一政权所称的“国”,更不同于 近代民族国家的国。“国”的古写是 “或”,意思是 “域”,“方”也有“域”义 ,所以方域复合成一词。汉人 往往方国连称。“记”和“史”的本义,都是记载,为动 词。它的另一义项 ,由动词转成名词,所以,方志与国 史实际是一回事,在当时确是普遍的客观存在。 之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方志先后相继 地传承了下来 ,成为我国文化遗产宝藏的重要组成 部分 ,虽然 ,它的记述对象 的名称 、记述的内容、体 式、书名等不断地发生变化。东汉时成书,分别记述 吴、越两国史事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仍然以吴 越或越命名,称为《春秋》或《书》,其模仿先秦方志的 痕迹是十分清楚的。但因为秦的废封建、建郡县 。从 此 ,方志由冠国名转而如实地改为州、郡(国)、县名。 明人杨循吉于[嘉靖]《吴邑志序》说:“县视古比之诸 侯邦。”这是得其实的。又有全国性的总志和以后出 现的省志。记述的内容由社会政治史事,至六朝时分 记人物和地理 ,宋时又由分而统合 ,并不断发展渐趋 全面。这是就大的趋势而言。至个别或少数的情形 , 在分的阶段 ,已出现有合的志书。志书的名目多样 , 如地图、舆地图、图经、图志、书、传 、志、记、录、簿。体 例也有不同。现存的志书,多见的有两种 :并列门目 和以类统 目。在历史的演进中,虽发生了如此多的变 化 ,但方志这个总称,自春秋战国以来 ,始终为后人 所袭用。汉人郑玄的注《周礼》,是以承认方志为前提 的。西晋时左思曾说:“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文 选·三都赋》)刘宋人范哗说:“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 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后汉书·西域传论》) 唐李世民赞誉他的儿子魏王泰的《括地志》:“博采旧 闻,得于方志。”(《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十三年)颜师 古也说:“中古以来 ,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 ,或 撰述方志。”(《汉书·地理志》注)宋人李宗谔说:“览 山河之形胜,酌方志之前闻。”(《玉海·祥符州县图 经》引李《序》)明清至今,方志之名 ,仍被广泛的称 引。事例之多,难以列举。 从对历史的简单 回顾,方志开始是史 ,史学家刘 知几后到清章学诚全面地将它归入史学。其问的古 典公私 目录著作 ,自确立四部分类之后 ,尽管具体的 类 目有差异,但无例外地都列入史部。由此可见.方 志的定位于史,本是史家和 目录学家基本的共识。 至于地理说,这个地理,不是现今地学科学中一 个门类的地理的全部。旧方志记地理,主要的只是沿 革地理(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的成分有也是很少,所 以,古典 目录学的分类 ,把它归入史部,这是恰当的。 因此,地理归根到底还是史。 总而言之,对方志的科学性的定位属史 ,应当是 肯定无疑的。 修志的宗旨与前人所说的志义 说到修志的宗 旨以及任务 ,当今的方志界大都 归结为存史 、资政和教化。其实 ,这只是说方志的功 能,或者说它能起的作用’;至于目的、任务 ,还应对方 志学作全面的深入一层的考察。 方志是史 ,方志学从属于史学。那么,方志与史 , 方志学与整个史学是个别与一般或局部与整体的关 系。用哲学的语言讲 ,一般寓于个别,而局部又是受 整体的制约的。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史是由各个层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志论坛 的方志所记地方的史事和国家直隶机构的各个部门 的史事组成,没有地方的历史就不成其为国史。而地 方史又是融于国史之中,由国史支配,决不能 自外于 国史。史学与方志学的关系有点特殊 ,如果说最古的 方志就是古史的话 ,那么,史学也就是根源于方志 学,因为要修纂方志 ,必然伴之而有“学”,即理论 的 产生。然而,两汉以后 ,尤其魏晋至唐 ,国史的撰著层 见叠出,并且出现了官修。因了政治的因素 ,隔 代修史成了定式 ,从而史学便以国史为主体。方志的 修纂虽然前后相承,而方志学的成就远不如史学。当 然,方志学自身还是不断有进展的。 ‘史学,我国有良好的历史传统,从继承的角度 论 ,是应该认真对待的。关于史学的内涵 ,应包含史 识 、史才 、史德以及史料学 、编纂学乃至史学发展史 等。近代以前,史学的主流,汉以来一再揭示《春秋》 的义旨。《左传》有所谓《春秋》“五志”:“微而显,志而 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司马迁于《太 史公自序》反复论证《春秋》的“义”。后来的欧阳修等 更倾倒于“《春秋》笔法”。而司马迁撰《史记》,又自称 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文选·报任少卿 书》)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在于“关国家盛衰,系生 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书》)这是具有 代表性的旧史学观。 方志学也有类似之处。远的且不多追述 ,唐代方 志名家贾耽纂《贞元十道录》权德舆为之作《序》称: 所记‘ 制万方之枢键,出千古之耳 目”,足备“体国远 驭,不出户而知天下,亲百姓,抚四夷。”(《权载之文 集》三十五)宋乐史纂《太平寰宇记》,在所进的《表》 中说:“万里山河,四方险阻,攻守利害,沿袭根源 ,伸 纸未穷,森然在目。”宋敏求纂《长安志》,赵彦若的 《序》说:“府县有政,官严有职,河渠关塞有利病,皆 干于治而施于用。”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马光 祖于进的《表》称:“序列编摩,⋯⋯皆聚此书。⋯⋯辨 山林川泽之名物,萃衣冠礼乐之风流。善有劝而恶有 惩,往者过而来者续。”明清人修志 ,大都强调修志是 为保存和经纪一方的文献。所示可达的作用,大致不 出前述的范围,概括为存史 、资政、教化是可以的。值 得注意的是,章学诚论修志,超越于以前志家的论 说 ,不仅把方志的属性定位于史 ,而且将修史与纂志 通贯起来 ,修纂方志也应讲究史裁、史法。并进一步 指明:“其事其文之外 ,必有义焉,史家著作之微旨 也。”认定:“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章氏遗 书·方志略例·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最后 又将史义之“义”回归于《春秋》之义。他说:“孟子日: 其事、其文、其义,《春秋》之所取也。即簿牍之文而断 之以义。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前书《方志 立三书议》)这是章学诚方志理论的立足点。 对于前人的史和方志的理论 ,必定是应有所继 承的。说到这里 ,已很 明白:现今修志的 目的、任务 , 不能仅着眼于具体 的存史、资政 、教化 ,而是要深入 阐发史志之义。那么,这个义,不能再是旧史家的微 旨,也不应是旧史标榜的《春秋》之义,而是如大家所 熟知,必须坚定不移地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这 样 ,修史纂志 由科学定位所决定 ,其根本 目的是 :研 究 、探索 、记叙人类社会 自然的和社会种种现象的个 性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性。如果说义的话, 那么,这就是史义和志义之所在。具体的任务由此派 生,志之与史,只是具体而微,本质特征是同一的。 (联 系地址:苏州大学东区9-302室 邮编: 215021) (责任编辑 吴福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 .. .. .. L. L. .. L. L. L. L. LJlL. L. L. L. L. L. L 《江苏地名溯源》出版 地名蕴含了一个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情底 色。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江苏地名溯 源>近日正式出版问世。该书以政区地名为主,记录了 江苏省、市、县(市、区)三级地名的由来和地名变迁。 该书同时还是<江苏省地方志文库>系列所推出 的首卷本。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省地方志办公室陆续推出的地方志文库,旨在打造江 苏历史文化品牌和擦亮江苏省情亮点。这套文库不同 于体例严谨、规模浩大的<江苏省志>,而主要侧重于 用“灵巧”的形式,更加生动地解读江苏地情,通过更 加新颖的角度,审视江苏的昨天与今天,从而传承文 明。 目前,已经列入文库的项目包括<江苏历代文学 家丛书>、为配合申报孙悟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 吉祥物而推出的<花果山志>等。 (吉 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修志的理性自觉——论志质与志义 陆振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