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探讨园林毕业论文

2020-05-17 21页 doc 1MB 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举报
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探讨园林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3.若在...
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探讨园林毕业论文
毕业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探讨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本文针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区规划研究现状,参考借鉴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从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四个方面对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做出了具体阐述,并应用于潍坊市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设计中,以期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虞河DiscussiononGreenAreaEcologicalSpaceofWaterfrontinCityAbstract:Waterfrontofcityismostimportantopeningspaceinthecityandurbanwindowofimage.Thetextto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itybankwaterdistrictprojectstudiescurrentsituation,isitdrawlessonsfromalargenumberofrelevantdocumenttoconsult,havesummarizedthedesignideaoftheecologicalspaceofgreenareaofwaterdistrictofcitybanksystematically,makefromnaturalspace,hydrophilicspace,fourrespect,spaceoftrafficandspaceofplottocitybankwaterdistrictgreenareaecologicalconstructionofspaceconcretetoexplain,andapplytoYuHeRiverofWeifangcityDongfengStreettoShengliStreetafforestdesign,takingoneasviewofwaterdistrictofcitybankecologicalplanningisitofferreferenceandconsulttodesign.Keys:waterfrontofcitygreenareaecologicalspaceYuHeRiver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1前言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近年来,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在当前城市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滨水区由于自然景观的优势,为城市人文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成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国内外许多滨水城市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背山面水的自然条件对滨水地区进行规划整治,使滨水区成为城市标志性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未来的景观规划必然走向生态空间规划与设计[1]。国内外城市滨水区规划研究现状与分析。城市滨水区的演化经历了自然形态的发展、工业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滨水区开发三个阶段[2]。交通技术的发展使许多河道及沿岸旧有码头遭废弃,从而提供了大量的滨水闲置地,人口增长,城市用地出现危机[3]。社会转型提供的契机使滨水区再度成为开发的热点,再加上日益高涨的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思想的影响,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普遍关注,其复兴己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实践上,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开辟先河,个别案例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地方性乃至世界性的影响,如巴尔的摩内港、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和温哥华格兰维勒岛改造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其中巴尔的摩内港经过30年的开发改造,己从被废弃的码头区转变成为能够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和造访者的丰富多样的旅游胜地.亚洲目前也正积极迎头赶上,尤其在日本和中国许多滨水区案例都呈现出了其它国家难以比拟的规模和尺度[4]。由于滨水区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我国正经历工业化时期,经济比较落后,水滨整体上仍处于衰败状态[5]。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滨水区急需进行改造,改变原来的经济结构形成以商业办公、文化娱乐、居住、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结合的综合体,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改变要以城市设计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基础[6]。近几年来我国个别经济发达城市的水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的来说仍然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环境的需求,滨水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和艰巨的任务。随着政府对环境建设的日益关注,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也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理论上滨水区开发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些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的水滨中心(WAO),日本的水滨更新研究中心(WARRC)。在我国,也出版了一些反映当代我国滨水区开发与规划实践的著作和论文,从滨水区总体开发与规划、滨水区建筑设计、滨水区环境设计等角度进行研究,体现了我国理论界对滨水区开发与规划的关注。遍及国内外的城市滨水区空间规划与建设清晰的表明: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虽然国内外一些城市对其滨水区的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益,但涉及到滨水区绿地的往往是针对某一案例做一些具体分析,阐述作者在某一特定方面的观点,缺乏系统性,而对滨水区绿地以及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研究则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则是在一般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下,在充分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侧重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异质性方面论述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2研究内容与方法2.1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概念2.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要要素,相互辉映,成为一体,成为独特的城市建设用地。2.1.2生态空间理论的概念生态空间理论是对生态系统空间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尺度、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镶嵌动态等。该理论代表着一种强调自然界异质性、等级结构性、局部随机性和结构、功能动态尺度依赖性的新生态学范式,体现了当代生态学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应用线性科学研究方法到应用非线性科学研究方法的进展趋势[7]。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8]。其理论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总是分布不均匀的。景观本质上就是异质的。异质性是景观的一个基本属性.异质性是绝对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异质性是系统(如景观)或系统属性(如植物组成)的变异程度,是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9]。景观异质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生态空间理论,景观异质性是生态空间理论的主要方面,所以是本文最主要的理论借鉴。2.1.3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概念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特指邻近城市水体的特定范围内的带状绿地空间,以防洪、生态、景观、休闲为主要功能,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其空间形态包括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和情节空间,其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游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为最终要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己由功能型转向生态型。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滨水区处于一个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复杂,更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从广义上讲,一切与人类定居活动相联系的空间均为人类生态空间[10],绿地生态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态空间的一部分。2.2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2.2.1合理的功能定位功能决定形式,绿地空间的形式及构成也是由其功能决定的,不仅表现在对绿地空间的大小、形状的规定性,还表现在对绿地空间的质、绿地空间的组合形式的规定性[11]。城市河流的主要功能有:水利功能,包括供水、排水、泄洪;水路运输功能,包括供游人沿河观赏娱乐、旅游功能;城市形象功能;自然生态保护功能。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对河流的功能定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考察河流的自然特征出发,结合河流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特点,分析确定河流的主要功能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整个城市环境的关系。这一整体功能定位方法在我国有关城市河流的规划中极少见到,往往是水利、环保、运输部门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河流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这种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方法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2.2一般与重点河段相结合,营造精品河段滨水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的显要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带状延续空间”的展示,从而具有韵律感。在连续不断的线形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一般与重点的不同,以形成节奏感和景观的韵律感。在重点河段应结合两岸重要建筑、历史遗存精心设计,要考虑节点的空间特性、交通的转换、环境中的参考点、人为构筑物的特殊性、视觉的引导性和丰富性等,加强节点的连续整合效果和控制整个水域空间环境意象,完善功能,突出其表现力。设计时滨水岸线中凹入和突出的部位是景观组织的关键,因为它提供了视线发展的更大可能性,处理好这里的景观往往能形成城市的特征性景观[12]。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紧紧抓住景观点与观景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点设计。2.2.3创造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滨水空间城市空间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的一种自然及人工综合结构,它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从更大范围的地理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它与城市地域之间的其它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整体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它是建立在广大地理背景上的一种图示结构。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结构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因素和人文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使得滨水区特色的生长与发展清晰地展现出来,为特色景观的设计提供了创作的依据。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立性,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有特色的并与环境相协调的景观[13]。2.2.4创造异质性景观,提升景观的生态品位提高景观异质性要完善景观结构。景观结构是景观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美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11]。为保护和增强滨水区物种与景观多样性,滨水区城市设计应力求增加景观的生态庞杂度,建立良好的滨水栖息环境以获得景观的自我更新能力。具体讲就是要舍弃那种整齐划一的、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精致设计,而代之以多元化、多样化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生态设计。例如滨水区绿带要保持一定的宽度与生态庞杂度,滨水区绿化必须根据生态学原理把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植物群落中,做到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等各类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长期共存的、复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提高群落异质性.对于滨水区某些处于湿地状态的自然景观应尽可能保护。滨水护岸应尽可能改变那种传统整齐的、景观单调的钢筋混凝土堤坝,采用生态式护岸处理方式[6]。2.2.5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营造人性空间现代城市设计的趋向之一是着力寻找关心人的需求,增强社区感和空间识别性的途径,即通过物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满足人们使用方便上、心理平衡上、和社会交往上和视觉舒适上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可能性和选择性[14]。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应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取得内在同构,从而使滨水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在滨水区绿地物态与文态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人性空间。2.2.6关注人对社会历史文脉的独特情结,营造情节空间城市环境景观的立足点应在于生态原则、文化特征、功能要求三位一体的整合。而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先发展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滨水区绿地的规划设计更应注重历史人文景观的挖掘,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历史传统人文景观资源,以营造具有文化艺术魅力的城市环境景观,给人们体验的空间,即营造情节空间。2.3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成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就一般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要素: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以及情节空间。自然空间主要指绿化空间,包括植物造景、空间中的小品及游憩休闲设施、节点与边界、滨水景观视廊、滨水天际线等方面;亲水空间包括水体空间、滨水界面空间以及滨水步行空间;交通空间包括滨水区绿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及其与外围的交通联系:情节空间主要指把城市的历史文脉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人文景观的设计提高景观的艺术魅力,给人们想象的余地和心理体验的空间,也包括通过自然景观的设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2.3.1自然空间在进行滨水区的景区、景点的设计中,应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组织景观空间序列,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视觉走廊[15]。通过周全精致的设计创造各种舒适宜人的空间,它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比例尺度和各种细部的处理方面,它是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的舒适性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兴趣和理解程度,而使用上的舒适性则影响着人对空间以及其中的设施的使用率,它最终影响在空间中发生的活动的质量。空间尺度是决定使用者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空旷产生孤独感,狭促则产生压迫感,不利于休闲活动产生。在这一点上经典的建筑理论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卡米诺·西特曾提出两个重要的比例关系(以L代表广场长度,W代表广场宽度,H代表周围围合物高度):a:1<L/H,b:L/W<3[6]。适宜的空间比例尺度是人在进行各类活动时对空间心理感受的需要,良好的细部设计和施工质量能吸引人“进入”空间、“使用”空间里的各种设施、“介入”空间内发生的各种活动。一般地说河流廊道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巴德(Budd)在研究湿地变迁时发现,河岸植被最小宽度为27.4米才能满足野生生物对生境的需求。布雷热(Brazier)等提出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应在11-24.3米之间。斯坦布卢(Steinblums)等提出河岸植被的宽度应在23-38米。一般认为,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米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床沉积和有限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15]。2.3.1.1关于植物造景植物对可持续性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6]。生态绿地的质量取决于绿色植物的数量、种类的多少及其合理地配置,植物造景是其主导思想。植物的生态效益是和叶面积系数(植物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覆盖面积之比)呈正相关的,叶面积系数越大生态效益越大。科学的种植方式是将乔木、灌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组合成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以保证得到更大的叶面积系数,从而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滨水区绿化必须根据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群落为基本的绿化单元,把乔、灌、草、水生植物合理配置成一个长期共存的复杂立体植物群落[6]。在此基础上运用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统一、调和、对比、均衡的艺术效果。人工群落的设计最科学的办法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充分调查了解当地植被类型及自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参照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层次来提炼、设计。人工群落结构设计还要将景观、生态、人的需求与感受进行综合考虑,在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景观质量,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需求。滨水区人工群落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每一种模式的生态效果、景观效果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应用时可以根据滨水区绿地的具体情况以及营建空间的具体要求采用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模式。有层次感的人工混交群落景观: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和草本。这种模式生态效益很好,而可进入性差,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自然情趣的森林旷野景观:以乔木为主,疏密有致的点缀草本和花卉。这种模式景观效果突出,并使人心情愉悦、舒畅,也有一定的生态效果。以乔木为背景的开敞空间:以乔木为背景,开阔草坪为前景,空间开阔、明快,而且可进入性强,为多种活动的发生创造了条件。组团式、图案式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四季花卉和色叶灌木为主,可形成强烈的时代感和韵律美。林带:适用于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滨水地段.2.3.1.2关于小品及游憩休闲设施的处理小品、游憩休闲设施等人工设施因素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的手工艺品,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注意材料、质地、颜色、尺度等的选择,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联,也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反映城市中文化尤其是水文化的精神内涵。2.3.1.3关于节点与边界的处理节点(node)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焦点。节点部位通常位于交通往返、活动密集、环境转换的地点,并兼具有集中与交汇的双重特性。典型的节点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环境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也可能是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连接点或交通线的中断处不容置疑地对城市的观察者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人们必须在此做出抉择,他们在此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连结点附近的元素了解得更加清楚。大量事实不断证明,位于连接点的元素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自然而然地被假设具有了特别的重要性。城市设计者应规划设计出一些积极明确的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应能容纳不同的人群和活动,创造这些一应在内的节点是减少由于对城市空间的不同理解和期望所产生的潜在冲突的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对城市的宽容度和社会凝聚力[17]。滨水空间的节点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所在环境的开阔性,是视线集中的焦点,也是城市面貌最直接的反映。边界(edge)指围合一定场所空间、路径空间、领域空间的接口状态。其表现风格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各类空间的物质形态多样化。在一般的形体环境中,它多表现为一种立面化的物质中介,一方面围合着某种固定的空间形体,同时对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冲突矛盾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鉴于节点与边界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滨水区绿地的节点与边界设计处理上应因地制宜地营造广场空间、主题雕塑、标志建筑、绿篱、灌木丛、文化景墙等景观要素。滨水绿地是一种带状绿地,因而边界的处理尤为重要。2.3.1.4关于滨水景观视廊的控制滨水区绿地景观规划还应注意对景观视廊的控制。视廊即视线走廊,它规定一个空间范围以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与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保持良好的视觉联系,避免优美的景观受到遮挡,这在滨水区尤为重要。首先要对滨水区各主要景域进行景观视线分析,包括重要的景观点、观景点、观景范围、观景方向以及干扰视线的建筑或其它设施的现状情况等。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主要的景观区、观景区,确定联系景观的主要视线走廊,并规定出视线走廊范围内建筑或其它人文景观的高度、宽度、走向等,作为组织景观的依据。控制视线走廊,优化重要观景范围内的景观,还应注意对劣质景观的视线遮挡。可以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调节观景者的视线,也可利用植被或其它设施来遮蔽影响视廊的不利景观。作者认为横跨两岸的步行天桥就是很好的观景点,既克服了用地矛盾,而且也解决了两岸的人行交通问题。2.3.1.5关于滨水天际线天际线是建立城市可印象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自由女神像代表了纽约港,埃菲尔铁塔标志着巴黎。滨水天际线由前景天际线和背景天际线组成,前景天际线主要以水平构图为主,强调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性,注重与沿岸植被和水景相互协调,避免过大体量对沿岸人群的活动造成压迫感。背景天际线以竖向构图为主,在体量和尺度上一般应当突出其挺拔、雄伟的气势圈.控制滨水天际线首先应保持前景天际线的连续性,即在建筑形体特点、立面形式、色彩风格等多方面的统一。其次应力求形成滨水天际线的高低错落,使平缓与突出相结合,避免天际线缺乏重点与变化。除了要形成优美的、具有韵律感、层次感的滨水天际线,还要注意对于视线的控制,既要遮挡不利景观,又要避免对有利景观遮挡。滨水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应遵循以下原则: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城市的标识和象征;应当建立视觉中心,塑造城市天际线切记单调乏味,应当有起伏变化、高潮和重点,即要形成视觉中心:重视前景天际线和背景天际线的比例关系,控制和协调二者关系是塑造城轮廓线的重要内容,背景天际线是构成滨水城市天际线的主体,前景天际线是它的补充和陪衬,二者既相互区别、对比,又相互协调[18]。2.3.2亲水空间2.3.2.1营造亲水空间的必要性水边给人的感觉不同于城市其它区域,因为水域存在一种视觉的愉悦感、舒适感,看到水总是令人开心的。滨水区在越来越呈无机性的城市形态中是一个能感知生命和自然的极宝贵的空间。亲水性是滨水区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滨水区必须吸引人,而吸引人的原则是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人在滨水环境中行为心理总的特征就是亲水性,当然这是以自然、清洁的水体为前提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本质应是体现对人的关怀,因此在滨水区开发中要尽可能做到“可见”、“可近”、“可触”水。2.3.2.2营造亲水空间的途径在滨水区开发中做到“可见”水的具体做法是多样的,其中以滨水游步道为主。滨水游步道以建在水边最好。关于滨水游步道的设置,除了位置方面的因素外,铺装、护栏的形式也是影响亲水性的因素。铺装的目的是创造地域的连续性,提供舒适的足感和闲静气氛,并使人意识到空间的异质性[18]。铺装的颜色、质地会影响人们亲近水的舒适感和愉悦感。护栏是防止失足掉入水中的安全措施。横跨两岸的步行桥也是非常好的“见水”的观景点。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滨水区人行天桥太少了。其实在滨水区建造步行天桥是非常好的形式,不仅方便人们来往两岸,还可作为景观点、观景点。在滨水区绿地中作喷泉、跌水等水景或利用铺装给人们造成视觉上水的意象,是亲水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水的“可近”、“可触”性,可做滨水平台、涉水平台。滨水平台是水空间和地面空间之间的过渡部分,在现代休闲空间的营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游人最接近水的空间,也是游人最喜爱的空间。这反映了人的亲水本性。2.3.3交通空间2.3.3.1滨水区绿地与外围交通系统的组织穿越滨水区的干道会阻碍其与市区的联系,交通道路作为异质空间往往破坏了城市与水域的关联性和整体感,形成空间的破碎,它大大降低了人们步行前来观光的意愿。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地下化和高架处理。另外滨水游步道与城市道路以多平面立交方式处理,结合公建布局在立交处设置公交汽车站和停车场,提供人车分享、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设置专门人行过河天桥,可使人们免去过往机动车辆的干扰,尽情享受滨水景观。桥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分布要尽量均匀。2.3.3.2滨水区绿地内部步行交通系统的组织所有步行交通的共同特点,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决定了对物质环境的一系列要求,既要使空间十分紧凑给人以丰富的体验,又要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婴儿车、轮椅等对空间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比通常情况更宽的尺度以及无障碍通行。平面处理上要考虑实际道路的长度、方向、线形和状况,线路设计时不仅不能让游人对周围景物一览无遗,而且要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遵循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线路。对功能完善的步行系统的要求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目的地之间按最短距离组织起人流,应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线路,蜿蜒或富于变化的道路可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弯曲的道路比笔直的道路在减少风力干扰方面也有好处。当步行线路位于开敞空间边缘时,步行者就能欣赏到两边最好的景致:一则给人以亲切、强烈和详尽的感受,二则也可游览整个开放空间。位于开敞空间之中的线路常常既看不到细节也看不到开阔的景色。步行道的竖向设计主要原则是尽可能的避免悬殊高差,高差变化要求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时,也宜采用坡道而不适宜采用台阶,相对平坦的坡道一般比台阶要好,因为步行的节奏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坡道也便于人们更方便的使用婴儿车和轮椅[19]。另外要考虑建立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人口也逐渐步入老龄化,为了扩大老龄化城市中脆弱群体的范围和活动空间,适应脆弱群体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将更多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滨水区绿地的道路系统组织应同时考虑脆弱群体专用的平滑地面、防滑道以及健康人群步行道[20]。2.3.4情节空间城市景观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文化的概念,通过对物质景观要素的再塑造,体现城市高尚生活情趣和高雅文化品位,从而唤起人们对认知形象的美好联想和心理体验。2.3.4.1营造情节空间的必要性营造情节空间是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的手段.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可以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要结合历史文脉,结合城市河流的发展史,进行滨水区景观规划,使滨水景观具有历史延续性。2.3.4.2营造情节空间的途径历史痕迹的保护、恢复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河道、古树名木以及其它历史痕迹的保护、恢复与再现。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妥善保护、恢复历史痕迹,以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区的文化因水的存在而具有独特性,它体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以及人敬水、用水、赏水的各种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形态风貌、灵魂以及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地段型滨水区尤为重要,它是一类文化景观尤为丰富、文化价值尤其珍贵的滨水区[21]。通过物质性景观,诸如景墙、壁画、雕塑、石刻、植物造景等形式来反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因素。水文化也是滨水区绿地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滨水区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自古以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少文人骚客以水为题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与水有关的神话典故也不少,如:“同舟共济”、“饮水思源”、“八仙过海”、“沧海桑田”、“精卫填海”、“水中捞月”、“车水马龙”、“鲤鱼跳龙门”、“磨针溪”、“姜太公钓鱼”等等[22]。通过挖掘城市历史的、文化的因素,融入景观中,融入到绿地的空间中,注重保护滨水区的古老建筑、历史街区等历史痕迹,同时通过雕塑、景墙、壁画、石刻等景观要素反映和再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使居民游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引起心灵的共鸣,给人们想象的余地和体验的空间。2.4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本文在充分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一般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下,侧重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异质性方面,系统总结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从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四个方面对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做出了具体阐述;并以潍坊市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为例加以应用。说明: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经费的限制,本文未涉及城市滨湖、滨海绿地。文中的图片主要来自相片及参考书上的图片,部分图片经过photoshop处理,为主要景观的意象图。3潍坊市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实例分析3.1工程背景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东部,自古文化氛围浓厚,是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虞河是潍坊一条重要的河流,南起胶济铁路,北至济青高速,全长12.3公里,是潍坊市2005年重点整治工程之一。近年来,由于周边工厂生产污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中,导致河水严重污染,发黑变臭,再加上两岸荒废,严重影响市容。为提升潍坊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市政府决定虞河整治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建精品,呈现潍坊一大亮点。虞河治理将围绕治污、蓄水、通路、节点、开发五大重点任务进行。虞河整治的五大重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虞河新景观。在治污方面,将虞河沿岸所有排污口全部接入排污管道,将污水输送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坚决不准再排入虞河;在蓄水方面,将按照“梯级开发、水面相连”的原则在虞河河道中修建拦水坝,使虞河形成开阔相连、丰富多姿的水系景观;在通路方面,将沿虞河两岸修建小型道路,使虞河两岸能穿行,便于市民欣赏游玩;在节点方面,将以虞河桥头、游园等主要地段为龙头,打造亮点,积点成线,遍地开花,最后连成虞河优美景观;在开发方面,将按照“留出空间搞治河,改变形象建高楼”的思路,对虞河沿岸进行开发,使虞河成为魅力无限的城市绿脉和开发兴业的黄金地带。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市政府规定沿河两岸30米以内搞绿化,两岸建筑物大部分需拆迁。虞河东风街—胜利街段位于潍坊市奎文区最繁华地段,沿岸南北长800米,东西宽35—50米不等。现有水的河面宽6—7米,两侧已荒废,为把污水排出,两侧建5米的箱涵,重新建河底,驳岸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造景需要可适当改造。为创造良好景观,市政府决定在虞河两岸最小30米内搞绿化,两岸原有旧建筑一律拆掉。现有驳岸东侧距建筑围墙2-5米不等且新建筑多,部分旧建筑需拆除。因此绿化面积相对较小,达不到30米。驳岸西侧旧建筑较多,需要保留的建筑较少,绿化面积较大,基本满足30米要求。由于河水长期受到污染,水质很差,新建的虞河将把污水通过箱涵排出,建新岸底,引进新的水源。现有水面两侧是成排的柳树,驳岸与建筑围墙之间主要是榆树、槐树、泡桐、蜀桧、杨树。树种单调,以乡村树种为主,长势较差,造景效果很差,拆迁建筑用地内除几棵杨树和泡桐外,基本没有其他自然植被。(见图3-1)图3-1现状图3.2绿地总体规划设计设计以“人-自然-生态-文化”为主线,在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创造自然景观,体现生态空间,展示城市文化。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设计理念。虞河的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空间,美化城市环境。因此,虞河两岸绿化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现自然风貌,提高城市品味。虞河东风街-胜利街段,东风街、胜利街以及两条街之间的院校街都是重要的节点,需要重点设计。滨水区绿化不仅体现自然风貌,还应有现代的东西。在虞河的绿化中应充分体现植物的生态性、多样性。虞河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求,提供亲水空间和娱乐场地。虞河历史悠久,传说中是一条蛇,守卫着虞河两岸,是潍坊重要的一条护城河。在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历史的痕迹。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设计理念,以河的西岸绿化为主,把东风街、院校街、胜利街入口作为主要节点,根据现有地形设计景观,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形成斜坡,在地形洼的地方引水形成小溪。以人为本,布置休闲广场,亲水空间,生态小岛,丰富的植物造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驳岸两侧设置1-2米滨水路,在建筑物与绿化带之间建5米大道,满足大量游人交通及机动车行驶。设置石磨、景石、景墙创造情节空间。沿东风街--胜利街西岸主要景点有入口广场、百草园、石榴园、树木造型园、松间小溪、飞鸿佳境跌水、现代广场、宫灯、生态造景、生态小岛、小径塑山;东岸主要有戏水区、落樱大道、入口广场、荷塘曲桥等景点。绿化总面积66900平方米,水面面积3430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1.3%;绿地面积22274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3.3%;道路广场面积为1032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5.4%。(见图3-2)图3-2总体规划设计图3.3自然空间3.3.1关于植物造景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在植物造景方面,将景观、生态、人的需求与感受进行综合考虑,在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景观质量,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需求。主要的植物造景有百草园(见图3-3,3-4)、石榴园、树木造型园、生态小岛(见图3-5)、生态小船(见图3-6)、生态驳岸(见图3-7)、有层次感的人工混交林(见图3-8)、自然情趣的森林旷野景观、组团式、图案式模纹、林带。百草园主要以各种花卉为主,配以低矮的灌木及小松树,既有层次感又有季相变化。石榴园主要是造型古朴苍劲的石榴树,既可观形又可观其花果。树木造型园以造型龙柏和造型蜀桧为主,配以红叶小檗、金叶女真、小龙柏组成的图案做背景。生态小岛以耐水性植物为主,创造生态景观。人工混交林以高大的槐树、柳树为主,配以黄杨球、连翘等灌木及草本植物,这种模式生态效益好,可防止人们进入,形成生态驳岸。高大的乔木做背景,空旷的草地上配以灌木和花卉,形成开敞的空间,设计中涉及多处疏林草地,营造自然情趣的森林旷野景观。以红叶小檗、金叶女真、小龙柏组成的图案可形成强烈的时代感和韵律美。东风街—院校街之间的景墙与建筑物之间用悬铃木作为防护林带,虞河东侧的滨水路以樱花作为防护林,既营造了景观,又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空间。图3-3百草园图3-4百草园图3-5生态小岛图3-6生态小船图3-7生态驳岸图3-8人工混交林3.3.2关于小品及游憩休闲设施的处理在东风街西侧入口广场设计紫薇坐凳(见图3-9),供游人休息。东风街与院校街之间西侧的休闲广场设计石桌石凳,配以植物,鹅卵石铺路,营造宜人空间。院校街西北侧的现代广场布置膜结构(见图3-10),体现现代风貌。虞河西侧临水的三个现代亭(见图3-11),运用现代材料,造型古朴简洁,既形成景点,又是很好的观景点。院校街西南侧的宫灯、东风街与院校街西侧的景墙及河里的生态小船都是典型的滨水区小品。3.3.3关于节点与边界的处理东风街、院校街、胜利街桥头是重要的节点。东风街西南侧入口广场,布置了停车厂,设置鹅卵石铺路,在空阔的场地上布置抽象群石,给人丰富的想象(见图3-12)。院校街西北侧的现代广场布置膜结构,周边配以模纹图案及红黄绿植物球,软硬结合,创造生态景观。院校街西南侧的宫灯,造型是鸡的图案,既标志着虞河改造的时间,又是很好的景点(见图3-13)。胜利街西北侧为关小径塑山(见图3-14),创造一种山野风趣。两岸边界用大乔木形成防护林。图3-9紫薇坐凳图3-10膜结构图3-11现代亭图3-12抽象群石图3-13宫灯图3-14小径塑山3.3.4关于滨水景观视廊的控制虞河驳岸与两岸30米的高差为2—3米,两边高,中间底,利用地形形成一个斜坡。滨水路1—2米,通过地形的起及周边景观的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由于东风街、院校街、胜利街的高程明显高于水面,三座桥是很好的观景点,能很好的欣赏到整个景观。3.3.5关于滨水天际线虞河岸边低,两侧高,特别是虞河东岸,绿化面积小,最东边是高大的乔木做背景,岸边是低矮的灌木、模纹及花灌木,层次感强,天际线明显。3.4亲水空间在虞河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创造多种亲水空间。靠近水边的滨水路、亲水平台、林间小溪、飞鸿佳境跌水、荷塘曲桥、戏水区都是很好的可见、可近、可触水空间。滨水路1-2米宽,游人通过它可时隐时现的看到水面;亲水平台与小广场结合在一起,台阶式的,岸边水位低,无护栏;松间小溪从河中引水,小溪曲折有致,水里放置鹅卵石,布置汀步,营造触水空间。小溪西面是一片松林,创造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飞鸿佳境跌水下面布置汀步,水中栽植植物,水从石间飞流直下,使水具有了生命力,非常气派(见图3-15)。荷塘曲桥位于虞河东岸,木制的曲桥两边设置护栏,水中栽植荷花,夏季荷花怒放,景观宜人。虞河东风街东侧入口附近的戏水区,在水边放置了大量的石头,形状大小不一。岸边浅水区放置了形状颜色不一的鹅卵石,在水中人们可以尽情的嬉戏。(见图3-16)图3-15飞鸿佳境跌水图3-16戏水区3.5交通空间3.5.1滨水区绿地与外围交通系统的组织东风街、院校街、胜利街是东西走向跨越虞河的三条大街。三条街的入口以5米路与虞河相连,入口处设有停车场,以步行为主,尽量避免外界车辆的通行。3.5.2滨水区内部交通空间的组织临近驳岸设有1-2米的滨水路,地面沿地形有起伏,高程大的地方考虑到无障碍通行,布置成斜坡。5米路与滨水路之间设成2-3米的小路或以汀步相连。绿地内部的道路与绿地之间布置草地汀步,让游人融入到大自然中(见图3-17)。东风街与院校街之间西侧的休闲广场设计石桌石凳,配以植物,鹅卵石铺路,营造宜人空间。(见图3-18)图3-17草地汀步图3-18鹅卵石铺路3.6情节空间虞河历史悠久,在东风街与院校街之间修建了长达450米的景墙,景墙上刻有各式的风筝图案、年画、剪纸图案,展示潍坊特色文化。传说虞河是一条蛇,在东风街西南侧入口广场布置的抽象群石中,刻上蛇的意象图案,将传说融入文化。在景墙与5米路之间的空旷草地上放置一石碾,展现历史年轮。4结论与讨论4.1结论1.本文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六条设计理念,即合理的功能定位;一般与重点相结合,营造精品河段;创造与环境相协调的滨水景观;创造异质性景观,提升景观的生态品位;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营造人性空间;关注人对社会历史文脉的独特情结,营造情节空间。2.在此设计理念的框架下,本文从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成。自然空间着重突出景观异质性的营造和居民游人在视觉及使用上的舒适程度,重点应考虑植物造景、小品及游憩休闲设施、节点与边界、滨水景观视廊、滨水天际线等方面;亲水空间是营建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关键,通过自然护坡、滨水游步道、滨水平台、涉水平台等竖向设计和工程手段满足人的敬水、赏水、亲水情结;交通空间以安全、方便、舒适为基本要求,结合滨水平台、与城市干道的立交处理、游步道、人行专用景观桥梁营造多变宜人的交通空间;情节空间强调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历史痕迹的保护,同时通过雕塑、景墙、石刻等景观要素反映和再现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居民游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引起心灵的共鸣。在此理论基础上,以虞河东风街—胜利街绿化为例加以应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宜人的城市滨水区绿地空间。4.2讨论本文由于时间较为仓促,在某些方面的探讨尚不够深入,建议今后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探索:1.本文着重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异质性方面论述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建议从生态空间理论的其它方面,尤其是尺度、景观格局、景观动态等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2.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建议进行定量研究,尤其是对城市滨水区不同情况下护坡的适宜坡度(考虑安全性及景观效果)、河流廊道的宽度、亲水空间的尺度等方面的定量研究。3.进行居民游人问卷调查及场地停留(不同空间、人群、停留时间等)分析,切实了解人们对城市滨水区绿地各项构成要素的真实想法,详细了解不同人群对滨水区绿地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参考文献[1]吴文英.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闽江学院学报,2004;(4):100-103[2]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时代建筑,1999;(3):83-87[3]袁国坤.港滨山坡地社区整体开发之研究.淡江大学建筑研究所,1992[4]王建国.吕支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城市规划,2001;25(7):41-46[5]于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8;22(2):42-45[6]翁亦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新建筑,2000;(4):30-32[7]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生态学报,1997;17(5):453-461[8]李哈滨.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生态学进展,1998(1)[9]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生态学杂志,1998;17(1):70-72[10]Z.Navech.Introductiontoworkshipon“Introductionoflandscapeandcultures”Bulltin1991.9(3)[11]A.S.Lieberman.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s,springer-lerlag,1984[12]郭佳,田军,内陆城市滨水空间研究.时代建筑,1999;(3):36-38[13]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华中建筑,1998;16(2):75-77[14]周俭.现代城市设计的环境与空间策略.城市规划,1996;20(3):19-23[15]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城市规划,1998;22(2):46-49[16]J.WilliamThompsonandKimSorvig.Sustainabllandscapeconstruction.washington.D.CoveloCalifornia:Islandpress,2000:113-116[17]EditedbyPaulKnoxandPeterOzolins.Designprofessionsandthebuiltenvironment.JoinWileyandSons,LTD,2000:125[18]镇列评.汉口沿江滨水区亲水空间研究.华中建筑,2000;18(3):95-99[19]Lyle,John“TivoliGardens”.Landscape(Spring/Summer1969):5-22[20]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模式探索卜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7(3):182-188[21]王志芳,孙鹏.历史地段型滨水区景观保护的内容和处理手法探析.中国园林,2000;16(6):36-39[22]张耀南,吴铭能编著,水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3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一、撰写(设计)过程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中□及格□不及格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的合理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二、论文(设计)质量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三、论文(设计)水平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优□良□中□及格□不及格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签名)单位
/
本文档为【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探讨园林毕业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