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2010-03-15 14页 doc 155KB 1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440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马恩经典著作选读 第五章:第三笔记的内容 目 录 2第一章 绪言 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批判 2一、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 2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 21、 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 22、 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3、 后马克思主义 3三、 经典著作阅读的现代意义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围绕经典著作,才能真正坚持 32、 理论创新的要求 33、 思想实践的需要 3四、 马克思的理论定位 31、 现代性及其分析 32、 后现代思想的特征 33、 马克思...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 第五章:第三笔记的内容 目 录 2第一章 绪言 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批判 2一、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 2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 21、 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 22、 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3、 后马克思主义 3三、 经典著作阅读的现代意义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围绕经典著作,才能真正坚持 32、 理论创新的要求 33、 思想实践的需要 3四、 马克思的理论定位 31、 现代性及其 32、 后现代思想的特征 33、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三大飞跃 4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4五、 手稿的问世及其当代意义 41、 手稿的问世 42、 当代的意义 4六、 手稿的写作背景 41、 手稿面对的对象 52、 手稿的内在逻辑—矛盾性、非同一性 53、 本书的结构 5第三章:第一笔记的内容 54、 一、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所现的劳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非人性 55、 二、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66、 三、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7第四章:第二笔记的内容—讨论经济学的哲学问题(对经济学的哲学分析) 7七、 国民经济学的非人性 7八、 国民经济学理论中的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性 7九、 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成就 8一〇、 马克思进一步提示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 8第五章:第三笔记的内容 81、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历史分析 82、 马克思关于哲学共产主义的观念 9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12第六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 13参考题目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马恩选集》第一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实践、新思想的天才萌芽。 第一章 绪言 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阅读方法批判 形成过程中的著作、青年黑格尔派、成熟时期的著作 马恩之间的理论关系: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就现实问题的研究。 《反杜林论》唯物论。从原则出发、从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出发 辩证法 《资本论》 马克思:碎片打碎;恩格斯:关联、总结 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 平面式阅读:停留在字面;“神圣化”的阅读;“照着读”、思想、字面、孤立 历史条件下的新闻出版的检查,视角 2、 西方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自然而然、社会历史—生产和劳动、经济生活、政治;“人的缺席”、“物” 颠覆式、破坏解构式。卢卡奇、葛兰西。 1、 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40年代战前。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倾注极大热情和关注。 “物”“商品化”意识。“意识形态”占领导地位。“话语霸权”。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无意识状态。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个体化、孤立、海德格尔。时间性与有限性。 2、 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症候立刻法。阿尔都塞主义—“有罪”的阅读。什么是马克思?什么是非马克思?理论上的断裂。物质生产方式。黑格尔—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自然的人;马克思—社会生产方式。“市民社会”。马克思: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保卫马克思”。实践中创新、理论研究。 3、 后马克思主义 70年代以后,他们眼中的马克思。马克思的成份很少。用自己的方法来随取随用马克思,按自己的理论需要来选择马克思。“泛文化观察”。把马克思作为“文化批判”的现象出现。马克思的哲学宣告了哲学的终结。体系、理论已被瓦解。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表达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到70年代变成一个消费社会而非生产性社会。生产流程、。“人”—物。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远离马克思主义。一致,巨大的差异。 3、 经典著作阅读的现代意义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围绕经典著作,才能真正坚持 2、 理论创新的要求 3、 思想实践的需要 4、 马克思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学。物理时空、社会历史时空。 1、 现代性及其分析 P34。现代化的核心是同一性、整体性,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基础上。系统性、完整性。 人—社会分工的具体化。角色—片断的历史连结而成。多维性。科学技术上升为意识形态。“今天你科学了没有?”—人的存在,自我意识的丧失。黑格尔。 2、 后现代思想的特征 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从商品转向消费领域。大众文化(通俗)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 后工业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比较。 反对父权制观念—女权主义转向了女性主义。多元化中心思想。 中心观—“没有月亮,只有星星。” 核心观 差异论,世俗化。 整体性—碎片化;统一性—多元化的叙述。 宏大叙事—微言大义,当前的 浪漫 实体实务 当下的 3、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三大飞跃 1) 到1844年止,面对着当时欧洲社会思想的发展的成果吸收的过程。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黑格尔的辩证法:自我意识的方式。 绝对观念: 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在哲学上的抽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的唯物主义。浪漫主义的情感。缺乏理性的思考。 2) 1845—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使其走向完整的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的现实”,历史性存在的必然性。“自由人的联合体”。超现代性。 3) 资本论的阶段 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剖析(分析、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现实。 第二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5、 手稿的问世及其当代意义 1、 手稿的问世 法的理论、国家的理论。财产从哪里来?国民经济学:道德科学。市民社会。实质、道德。 手稿:1927年被发现,1932年以后全文公开发表。50年代始手稿才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关注,但一直处于一种否定性的状态。“物化”—“异化”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中被倾注了巨大热情,用来批判资本主义。人—自然;人的发展;世界历史。 2、 当代的意义 (1) 是以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继承,但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的批判。启蒙精神。 (2) 这里的批判是一种价值判断。事实(科学,是什么?如何是?)—应当(价值,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观念) (3) 手稿的发现不亚于马克思第二次降世。 6、 手稿的写作背景 1、 手稿面对的对象 (1) 国民经济学。蒲鲁东与恩格斯。已有国民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成果。《什么是所有权》(蒲鲁东)。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蒲鲁东不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财产,建立平等社会的基础。恩格斯不考察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私有财产。 马克思找到了“社会(劳动)唯物主义”—物质生产 (2) 吸收了同时代人的思想。恩格斯的著作,赫斯 的《瑞士二十一个印张》。共产主义观念:幻想。提出消灭私有财产。怎样消灭私有财产?赫斯没有提出。 (3) 费尔巴哈的哲学。德国哲学: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国家、普鲁士帝国、没落的封建帝国。费尔巴哈强调“自然”性,从自然意义上反对唯心主义,但也抛弃了辩证法。“倒洗澡水”。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2、 手稿的内在逻辑—矛盾性、非同一性 (1) 贯穿于其中的主题逻辑:以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为核心,而形成的异化劳动史观。自然界的物体,人的自然性。资本主义生产是非人的 (2) 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发现了辩证的历史过程。自然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价值。社会性上升到普遍性。 (3) 对黑格尔哲学与国民经济学的比较发现“自我意识” (4) 对共产主义的分析和理解。封建、专制的共产主义;蒲鲁东式的共产主义:共产共妻;赫斯式的共产主义:克服异化劳动的、自觉、自由的劳动。 3、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分析:资产阶级立场之前提,确立了无产阶级立场。“金钱的本质” 3、 本书的结构 (1) 结构 一个序言,三个笔记,一个附录 第一笔记:按照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撰写“异化劳动的理论” 第二笔记: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对国民经济学的哲学研究 第三笔记:劳动问题,共产主义,黑格尔的哲学批判 (2) 贯穿于全书的二个基本概念:私有财产和劳动 第三章:第一笔记的内容 二个主题: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和异化劳动理论 目的:不能站在经济学的观点上反对经济学 4、 一、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所表现的劳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非人性 还有比工资更深刻的问题—私有财产 (1)把人类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史上什么意义? 5、 二、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 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的批判 不考察私有财产的来源,把私有财产作为既定的事实,没有说明这一事实,把私有财产作为物质运动,没有说明物质运动的规律及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虚假性) 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作为前提,虚构了一种原始状态 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资本家的利益为最终原因的合理性,分工与交换的必然联系。 (2) 经济学研究立场上的变化 视角(语境),言说方法,叙述方法,劳动不仅生产了商品,而且也生产了工人。产品与劳动相对立,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而存在。 (3) 异化劳动与劳动对象化 劳动对象化:人—劳动对象—产品 现实的劳动过程—现实性 异化劳动:是对象的丧失或被对象所奴役 劳动活动本身 6、 三、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 劳动—人的自主活动(肯定) 人的本质 人的第一需要 人类社会永恒必然性 (1) 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对立 劳动不是作为与自身相联系的,而是作为与自身相对立的力量而存在(是对工人自身生命生存的敌对的东西)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变化 人的自然存在,人—自然 占有 结果:首先自己必须成为工人—劳动,其次自己才能有肉体生存—生活资料 这是劳动本质的异化。 (2) 工人与劳动活动过程的异化 从正面来讲:劳动活动,劳动工人的本质 劳动不等于人的本质,肯定自身(证明自己) 在异化劳动中是否定自身、消耗、付出 劳动等于幸福,不幸 强制的 自由 工人在劳动之外感到自在,劳动是为别人,为他人,劳动越多,丧失越多 (3) 类本质与工人的异化 类,人与动物的自然性,本质 人的共同本质的存在及其对象 人类—对自然界:实践上 精神上:研究与审美 异化状态下,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生命活动是为维持生活的手段 生活变为生活的手段,没有生活可言。 两个: 自然标准 自然—认识 人的标准 实践 自主活动变成活动手段 (4) 人与人的异化 人:自身 他人 把自身作为工人的地位出发来考察与他人的关系 (5) 结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劳动产品属于谁 劳动活动属于谁 人的存在属于谁 不属于神,不属于自然界,不能是人,即工人之外的他人,为资本家所占有。 第四章:第二笔记的内容—讨论经济学的哲学问题(对经济学的哲学分析) 理论的历史进步性 7、 国民经济学的非人性 i. 国民经济学的考察对象是劳动过程中的工人; ii. 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眼中,工人也是作为资本而存在。 资本:主观上—自由出卖;客观上—劳动能力。 · 马克思指出了工人与资本间的偶然性。 劳动的物 8、 国民经济学理论中的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性 私有财产:资本与劳动。自然、田地、金钱与社会、谁的同一性。这是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证明的。重农主义—具体。私有财产从不动产向动产(自由的资本)的变化,这是历史的差别。历史进步的意义。物理时空,社会关系,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9、 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成就 动产显示了工业革命的成就。马克思提出了二个方面的据说: iii. 据说,动产使人人获得了政治的自由,解脱了束缚市民社会的锁链,把各个领域彼此连成一体。 iv. 据说,没有资本,地产是死的、无价值的物,资本的文明的胜利在于资本发现并促使人的劳动代替实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市民社会:私有财产的关系。 动产要战胜不动产,货币必然战胜其它形式的私有财产。 · 自由资本必然要造就世界化的趋势。 10、 马克思进一步提示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 · 资本与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 · 私有财产的矛盾运动过程。 劳动—财产(分工、异化劳动) 从同一走向对立。 同一:资本与劳动的统一、资本促进劳动,劳动增加资本的积累。 对立:互相作为非存在的对立面。敌对关系。 对立表现:劳动与自身的对立,资本与自身的对立。现实资本=资本+利息。劳动:资本+生产劳动的成本。 第五章:第三笔记的内容 历史性考察 1、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历史分析 考察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学对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关系的理解。 ·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成果(以示对恩格斯思想的一致性) 亚当.斯密:劳动创造价值—国民经济学的马丁.路德。劳动是财富之源。财富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主动的能动性,私有财产的占有者。非自然的赐与,而要依靠你自己。 · 但马克思提示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实质。彻底实现对人否定,私有财产的代名词 · 马克思具体地分析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重商主义—物的权威性—拜物(贵金属)教的最经典表现。重农主义—封建生产的国民经济学的表现—农业生产(具体生产)的唯一性 亚当.斯密—古典工业资本主义—一般劳动,私有财产作为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 2、 马克思关于哲学共产主义的观念 · 共产主义观念建立的理论前提 同一—对立—扬弃。 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理解中把握 · 几种不同的共产主义观念的比较 第1、 蒲鲁东式的共产主义。 它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客体方面来看。对象:上帝与自然。外在于人,无法驾驭和控制。只有采用强制的方法来消灭、抛弃。粗陋的共产主义、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非自然的最简单的状态。对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人的本性。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人的自然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2、 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共产主义。 特点:建立在对劳动理解的基础上,劳动的特殊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傅立叶:私有财产的有害性。农业生产是自由的。圣西门:工业劳动,工业家统治社会。共产主义首先具有政治性质。专制与民主资产阶级。 没有消灭私有财产,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 第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念。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共产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历史之谜的解答。自己就是历史之谜的答案。 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 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生产自我,也生产他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生产的出发点和结果:片断化、碎片、肢体。专业化、流水线。全面性、整体化、经验基础。社会性:人与社会的关系 · 社会与人的相互生成。生产着作为人的人。克服异化后的社会与人的关系。人们的活动和享受都是以社会的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然—人。人自身。 社会—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山川)—改造。社会是人的。 · 社会性与人的存在的意义:社会性=人的共同劳动(形式)。不重要、本性直接联系。科学研究:个别,联系少,但同时也是社会的。科学家=人:材料获得、语言、人人。科学家=社会存在物。任何思想观念 联系 也是社会意识的组成及社会给予的。 类=劳动(抽象) 个人=生产(具体表现) 死亡—生长。类的普遍存在。 ·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人的全面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人—私有财产—扬弃私有财产(重新肯定人)。劳动的对象化。认识论。人—对象(改造)。耗费人自身的体力和精力。人—对象(自然界)—人自身的生产(促进人的智力、体力)消费 证明能力。劳动成为对象化的现实过程。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 人以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社会关系、劳动活动。 受动的能动性。受外部自然界的制约和自身的自然制约。社会自然的制约,资金、生产力、社会劳动的组织。如何扬弃私有财产?没有讲。工业社会的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非宗教、哲学,而是感性现实(产品、生活) 商品价值:人的本质发展的状态。 人的本质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工业生产的自然科学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仍保留着唯心主义的成份—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真正的科学。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人”具体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需要,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自然科学应包含“人”的科学,人化自然。 · 世界历史与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世界历史 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通过劳动) 经济学:世界历史=动产的运动结果;世界历史=自然界对人(科学、审美)的生成过程。丰富、发展。 结论: 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的否定的否定,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同时对下一历史发展而言也是必然的环节。 人—异化(物)--复归 ·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 批判的背景 · 费尔巴哈是真正的批判者 推翻旧哲学,推翻旧辩证法,对人的本质的全新说明 · 费尔巴哈的理论贡献 哲学=宗教=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存在方式=放弃哲学。膜拜的对象。创立了唯物主义:人与人的自然关系是唯一原则。“爱”,基于自身,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人本学唯物主义,绝对观念(精神)。自然界、社会—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自然状态与人的自我意识对立起来。能动性。国家精神。坚持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和“国家精神”。自然界的成份,感觉可以确定的地方出发。黑格尔从异化出发,神、宗教。感性的现实。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 ·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分析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现象学从自我意识。意识—感性、确定性(现象),知觉、影像。意识: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自我意识:自我的确定性,包括主人的自我意识—主动;奴隶的自我意识—被动。能动性—被动、受动。理性:对真理的把握,对自我的真理、理性的把握。自我意识—精神、以社会化的方式存在。伦理道德。宗教:绝对知识 逻辑学:精神的货币、人和自然界之间的思想的价值。 是人和自然界同一切现实规定性。抽象的人,外在的力量,思维的状态—自我。 人—异化劳动(物、人的丧失),思维的丧失、绝对知识。种子—植物(枝、根、叶、花)--种子(是什么、过程、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现象学—思维的生产史。 理论成就在于: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创造原则和推动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 人(绝对观念)--自然—人的全面的发展。证明自己的体力、精力、感受性。抓住了劳动的本质、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哲学的片面性、局限性: · 黑格尔哲学的立场—国民经济学的立场,劳动是人的本质—忽视消极方面 · 外化。人—对象—产品。证明人。劳动=精神的抽象的劳动。 思考自身,外化的科学(自然科学) 宗教、道德、政治(法哲学) 人--(异化)劳动。自我意识的外化。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具有同构。 · 思辩性的幻想—缺乏现实性 · 辩证法的具体表现 社会生活的一个环节而存在 重现 任何一种理论都可以从黑格尔找到根源。黑格尔辩证法一个积极的痕迹(私有财产的运动过程) · 积极的作用。扬弃—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运动。强调人的现实的对象化。 自然—神— 无神论 人 本质异化 回到人(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要归还人的真正生命,把人当作最高财产。共产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 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颠倒了的哲学。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需要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新的经济破产,货币成为唯一真正的需要提出。精致化、人 其次、在私有财产状态下的需要的否定性意义 再次,马克思提示了国民经济学的虚伪性。 第六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 共十一条 第三条: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的分裂及其社会基础。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统一性。客体:感性直观。“人是环境的产物”(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卢梭。 受动、被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先在的、一部分人(环境、教育)凌驾于另一部分人(被环境、被教育)之上。 环境的改变(人造环境)和人的活动(人也改造人本身)的一致。 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实践改造世界也改造人。实践=感性的人的活动=环境的改变与自我改变=革命的实践。人们活在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四条 宗教,人的本质的异化 1、 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思想的评价—看到了宗教观念与世俗基础的分离(社会生活);提示了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宗教的本质,这实际上是世俗基础自我分裂、自我矛盾的结果。 2、 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使世俗基础革命化。矛盾、凌驾、消灭、克服。《神圣家族》市民社会的矛盾基础上和私有财产关系。 第五条:批判费尔巴哈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直观(现象)--但不了解现象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第六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通过宗教批判,费尔巴哈提示了人的本质问题,但还是从他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出发。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单个人(每个个人)的抽象物—自然性,利己本性—私有财产的合理性。抽象的人性。 马克思提出了他的人性观,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其现实性上,是以往活动的结果) 条件、内容,永远停留在某种状态,社会活动的关系。人们的共同活动,最初是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分工与私有制 政治、伦理 过程 结果 费尔巴哈的错误是离开社会生活来讨论人,离开历史进程讨论人—必然走向创造新宗教的歧路。 二个人要相亲相爱的宗教情感。其本质就在于: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自然性。 第七条 个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同时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物。现实的人的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 新需要—生产 人口的生产。共同活动。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 第八条:1、强调了社会生活的实践生(受动的能动性,既是结果也是前提)。 2、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现实性 第九条: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其发展的结果是停留在个体状态及私有财产的表面。 第十条:说明了二种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上的分歧。 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私有财产的现象,没有深入私有财产的内部。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指无产阶级) 分工地域化,现实自由的存在。全面发展,金融市场的世界化:一无所有。 第十一条:旧哲学与新哲学的目的和使命。旧哲学的目的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哲学认为,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对象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1-2条前言,绪言;3-7条结论;9-11条新旧哲学的区别 参考题目 1. 马克思实践观点及其新认识 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 3.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哲学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4. 从“手稿”到“提纲”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任选一题,字数5000字左右。 属于与相对立的存在物 天神 人(劳动) 对自身 对自身以外的世界 观念创造 神学家 哲学家 艺术家 政治家 工人 资本 资本 工人 对自我 对他人 有产 资本 无产 劳动 私有财产的本质 私法 道德规范 扬弃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世界历史 地域性限制 浙江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生课程 马恩著作选读 � 马克思的老师,欧洲第一个共产主义观念的思想家。 10 9
/
本文档为【马恩经典著作选读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