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2010-03-19 3页 pdf 92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5896

暂无简介

举报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收稿日期 :  2005 —01 —10   作者简介 :  刘 明 (1970 - ) ,男 ,河南省博爱县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 第 21 卷第 2 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Vol121 No12 2005 年 5 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收稿日期 :  2005 —01 —10   作者简介 :  刘 明 (1970 - ) ,男 ,河南省博爱县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师。 第 21 卷第 2 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Vol121 No12 2005 年 5 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Social Science)         May12005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刘 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南 郑州 450011) 摘  要 :  传统观点认为 ,以孔子为代的先秦儒家学派是否认死后世界存在的 ,或者说对死后世界采取存而不论 的态度。通过对大量文献分析表明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本意并不在于否认死后世界的存在 , 而是强调处理丧事的理性化 ,对待人事的重要性。孔子对鬼神信仰和死亡问的理智态度、谨慎的方法 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所谓的“封建迷信”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  孔子 ;鬼神观 ;丧事 ;理性化   中图分类号 :  K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4444 (2005) 02 —0058 —03 一 传统观点认为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是否认死 后世界存在的 ,或者说对死后世界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所 依据的典型材料有两则 :一为《论语·述而》篇中的“子不语 怪、力、乱、神”;二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一番对话 :“季路问鬼 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曰 :‘未知 生 ,焉知死 ?’”[1 ] (P113) 仅从上面两则材料 ,似乎能得出孔子对死后世界存而不 论的观点。然而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孔子说这番话的 时代氛围 ,或许能够对此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认识。进入 春秋时期 ,随着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的兴起 ,人们对三代以来 盛行的“人牲”、“人殉”制度开始质疑 ,进而强烈反对。我们 知道 ,孔子是极其强烈地反对人殉的。孔子认为 ,之所以会 有这样残忍的“人牲”、“人殉”制度 ,是因为那些愚昧的人们 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 ,进而采取了这种不理智的送终行为。 那么承认死后世界的存在 ,势必就要默许人殉的合理。这是 富于人文关怀的孔子所不能接受的。然而 ,有关死后世界的 一整套丧葬、祭祀礼仪制度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不能忽 视的 ,这就使孔子陷入了两难境地。《说苑·辨物》记载的孔 子和学生的一番对话表明了孔子的这种心境。有一次子贡 问老师 :“死人有知将无知也 ?”孔子以非常诚恳的态度给予 回答 :“吾欲言死者有知也 ,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 ,欲言无 知 ,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赐欲知将无知也 ,死 ,徐自知之 ,犹 未晚也。”也就是说 ,孔子对死后问题回避的主要原因是害怕 人们“妨生以送死”,至少 ,这是孔子对鬼神态度模糊的重要 原因之一。实际上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谨慎地处理死 事 ,不妨生以送死 ,承认死后世界存在也无所谓。《礼记·檀 弓下》载 :“孔子谓为明器者 ,知丧道矣 ,备物而不可用也。哀 哉 ! 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不殆于用殉乎哉 ? 其曰明器 ,神 明之也。涂车刍灵 ,自古有之 ,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 知善 ,谓为俑者不仁 ,不殆于用人乎哉 ?”从这里可以看出 ,孔 子一直强烈反对的是用活人殉葬。因为用活人使用的器物、 木刻的俑来殉葬 ,太接近用活人殉葬了 ,所以连这孔子也强 烈反对 ,而主张用“明器”殉葬。“明器”是不能使用的器物 , 只具象征意义 ,如“涂车刍灵”。孔子称赞使用明器体现了仁 爱思想 ,合乎丧事之道。由此可见 ,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承 认死后世界存在 ,而是如何对待死事的问题。“孔子曰 :之死 而致死之 ,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 ,不知而不可为 也。是故竹不成用 ,瓦不成味 , ⋯⋯,其也曰明器 , 神明 也。”[2 ] (P114)孔子认为 ,如果把死者看作是无知的 ,那简直是 不仁义的行为 ;如果把死者看作是有知的 ,又恐怕会采取不 理智的行为。为了让人们能够理智地办理丧事 ,他主张还是 用“明器”为好。孔子的两个弟子也曾就人死后是否有知进 行讨论 :“仲宪言于曾子曰 :夏后氏用明器 ,示民无知也 ;殷人 用祭器 ,示民有知也 ;周人兼用之 ,示民疑也。曾子曰 :其不 然乎 ! 其不然乎 ! 夫明器 ,鬼器也 ;祭器 ,人器也。夫古之 人 ,胡为而死其亲乎 ?”[2 ] (P117) 仲宪认为送葬使用明器还是祭 器表示人死后有知还是无知 ,曾子不赞成 ,认为三种葬器不 同并非因为对死者有知或无知的看法不同 ,古人怎么会把死 了的亲人看作是无知的呢 ?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 被认为是最得孔子真传的 ,应该说他的观点是和孔子比较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致的。 另外 ,孔子是一个非常善于因材施教的人 ,同一问题对 不同学生回答是不同的 ,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如对“仁”、 “孝”等概念的解释。《礼记·檀弓上》所记载的一则事例更能 说明这一情况。孔子有弟子不明白老师说的“丧欲速贫 ,死 欲速朽”是怎么一回事 ,子游解释道 :“昔者夫子居于宋 ,见桓 司马自为石棺 ,三年不成。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 ,死不如速 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 ,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 ,必 载宝而朝。夫子曰 :‘若是其货也 ,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 欲速贫 ,为敬叔言之也。”所谓的“丧欲速贫 ,死欲速朽”,是分 别针对南宫敬叔和桓司马而言的 ,并非是孔子的一般观念。 那么对于鬼神问题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 ,虽然在儒家经典的 记载中有“子不语”、“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未知生 ,焉知 死 ?”的记载 ,但同时有关孔子对鬼神 ,以及对与鬼神密切相 关的祭祀的论述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因此我们不能根据片 言只语就轻易断定孔子对鬼神问题、死后世界是持存而不 论、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余英时先生在《中国思想传统的现 代诠释》中也指出 :“这种说法曾被一些西方学者 (如 Jucques Choron)误会为‘逃避问题’的态度。其实孔子并不是逃避 ,而 正是诚实面对死亡问题。”[3 ] (P31)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根据对孔子鬼神观的综合分析 , 我们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否断句为“子不语 :怪力 , 乱神”更为合适 ? 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著》里把这句话断 为“怪、力、乱、神”,解释为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说孔子不谈怪异和鬼神还好理解 ,讲孔子不谈勇力和叛乱就 有些费解了。我们知道孔子是非常主张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的 ,连季氏八佾舞于庭僭越礼制的行为孔子都强烈谴责 ———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对那些犯上作乱的叛乱行为更应 该理所当然地谴责才对 ,孔子怎么会不谈呢 ? 孔子向来提倡 “政者 ,正也”,正义的、勇敢的力量也应该谈及才对 ,孔子自 己也说过“见义不为 ,无勇也”、“仁者必有勇”之类的话 ,也称 赞过“卞庄子之勇”[1 ] (P149) ,何况儒家也一向主张“知耻而后 勇”,这样的勇力孔子为什么不谈呢 ? 对于鬼神 ,孔子也说过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1 ] (P22) 非其鬼就是不是自己应该祭祀 的鬼神 ,那就是乱神了。因此这句话只有解释为孔子不谈论 “怪的力”和“乱的神”才更为恰当 ,也才真正符合孔子对待鬼 神的态度。 二 诚然 ,同其他宗教相比 ,儒家生死智慧中缺少一个完整 的死后世界体系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儒家对死后世界完全搁 置不论 ,相反 ,我们可以从先秦儒家典籍中摘出大量儒家对 鬼神、死后世界问题的论述。 “宰我曰 :吾闻鬼神之名 ,不知其所谓。子曰 :气也者 ,神 盛也 ,魄也者 ,鬼之盛也。合鬼与神 ,教之至也。众生必死 , 死必归土 ,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 为昭明 ⋯⋯因物之精制为之极 ,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百众 以畏 ,万民以服。”[2 ] (P809)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 ,其万物死皆折 ,人死曰 鬼 ,此五代之所不变也。”[2 ] (P788) 子曰 :“禹 ,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 二致美乎黻冕 , 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 , 吾无间然 矣。”[1 ] (P84) 我们不必一一列举 ,只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处在那个 时代的人们是无法回避鬼神、死后世界问题的 ,也不应该回 避。即使是当时那些走在时代前列 ,被认为是很贤明、很理 性的人 ,也对这些问题多有论及。 郑国的政治家子产一向以开明著称 ,曾经提出“天道远 , 人道迩”的观点 ,但其对鬼神也有一番精辟的见解。郑国在 昭公七年闹鬼灾 ,“郑人相惊以伯有 ,曰 :‘伯有致矣。’则皆走 不知所往 ⋯⋯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 叔问其故 ,子产曰 :‘鬼有所归 ,乃不为厉 ,吾为之归也。’”等 到子产去晋国 ,晋国的赵景子问起这件事 :“伯有犹能为鬼 乎 ?”子产回答道 :“能。人生始生曰魄 ,既生魄 ,阳曰魂。用 物精多 ,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 ,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 , 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况良霄 ,我先君之胄 ,子良之 孙 ,子耳之子 ,数世之卿 ,从政三世矣 ⋯⋯其用物也弘矣 ,其 取精也多矣 ⋯⋯而强死 ,作为鬼 ,不宜乎 ?”[4 ] (P1197) 子产为了 安抚伯有的鬼灵 ,立他的儿子为大夫 ,使其能够享祀。伯有 的鬼也就不再闹事了。子产对此的一番解释 ,代表了当时人 们对鬼神的认识水平。另一位也以贤明著称的吴国政治家 季札在一次出使途中 ,爱子不幸去世 ,在丧葬仪式中季子左 袒绕墓三呼道 :“骨肉归复于土 ,命也 ,若魂气 ,则无不之也。” 仪式既毕 ,季札便就又上路了。连子产、季札这样的开明人 士都对鬼神的存在确信不疑 ,更毋庸说一般的平民百姓了。 当时的人们不仅普遍承认鬼神的存在 ,而且还用“黄泉” 指代死后世界。郑庄公因其母亲支持大叔段叛乱 ,曾对其母 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是随即就后悔了。颖考叔于是 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君何患也 ,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 曰不然 ?”郑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亏得颖考叔机智善谋 ,挖 个地道相见 ,既没有违背誓言 ,又随了郑庄公的心愿。从郑 庄公的誓言来看 ,这种信念由来已久 ,否则庄公不会发出这 样的誓言。对于“黄泉”的概念 ,在先诸子文献中也有不少出 现 ,如《孟子》、《荀子》、《淮南子》都有同样的说法 ,“夫蚓上食 槁壤 ,下饮黄泉”。《庄子·秋水》也说“真人”能够“此黄泉而 登大皇”。这说明当时和以前的人们是一直相信死后世界存 在的。美国汉学家艾兰先生说这种“黄泉”信仰至少可以追 溯到商代。[5 ] (P118) 在孔子大力推崇的周代礼制中 ,有很大一部分与祭祀上 帝鬼神有关 ,对古代先王孝敬鬼神的精神仍旧赞扬有加。孔 子甚至认为 ,礻帝祭的好坏或合乎礼的精神与否 ,与政治的关 系极大。《论语·八佾》记载“或问礻帝之说。子曰 :‘不知也 ;知 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鬼神在政治 信仰的象征意义和礼制仪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 对鬼神信仰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智矣。”[1 ] (P59) 孔子的意思是 : 不应该祭祀的鬼神不要祭 ,怕乱了秩序 ;让人们不要沉湎鬼 神之事 ,耽误了人事。这是比较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的。 95第 21 卷第 2 期 刘 明 :  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先秦时代人们对鬼神的信仰中也反映着社会礼仪制 度的变化。《左传》文公二年载 :“秋八月丁卯 ,大师于大庙 , 跻僖公 ,逆祀也。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 ,且明见曰 : ‘吾见新鬼大 ,故鬼小 ,先大后小 ,顺也 ,跻圣贤 ,明也。明、 顺 ,礼也。君子以为失礼。’”僖公本来是入继闵公的 ,按照礼 制应当闵公在前 ,僖公在后 ,也就是闵公为昭 ,僖公为穆。夏 父弗忌这样做显然是破坏了昭穆礼制 ,违反了人道和事鬼之 礼。《国语·鲁语上》还记载了夏父弗忌和有司的一段对话 , 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 :“宗有司曰 :‘非昭穆也。’曰 :‘我为 宗伯 ,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 ,何常之有 ?’”有司强调的昭穆是 要分别亲疏关系和世系的亲疏 ,是要突出和体现孝的精神原 则 ,这是立基于传统礼制原则的。而夏父弗忌的说法 ,是要 把昭穆变成注重于对已故君王的德的表现 ,要求把明德作为 礼制次序的一个优先原则。这个观念很值得注意 ,这是在鬼 神文化中突出道德因素的一个例子 ,同叔孙豹把祭祀中的不 朽观念转换为“立德、立功、立言”为准则的三不朽观念有着 异曲同工之处。 春秋时代的人们有着“明神”的信仰 ,国与国之间订立盟 约都要以“明神”为誓 ,写上“有渝此盟 ,明神殛之”的字样。 这里的神是指上帝和祖先神 ,把神看作是主持正义的化身 , 是道德意志的体现 ,“敬奉德义以奉神人”是春秋时代很普遍 的观念。 由此可见 ,鬼神信仰和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是先秦时代 的普遍观念 ,作为“显学”的儒家学派不可能置身其外 ,虽然 像子产、孔子这样的贤人、圣哲有过否定、回避鬼神问题的话 语 ,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否认死后世界的存在 ,甚至是 无神论倾向者。子产、孔子对鬼神、死后世界问题前后矛盾 的话语 ,只能看作是春秋时期社会由神明时代向理性时代、 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时期社会观念大冲突的反映。我 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本 意并不在于否认死后世界的存在 ,而是强调处理丧事的理性 化 ,对待人事的重要性。 三 由于孔子在鬼神问题上矛盾性的论述 ,后世的人们在有 神与无神的争论上 ,分别断章取义地作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解 释。东汉著名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就认为孔子是不承认死后 世界存在的 ,他在《论衡·薄葬篇》中讲到 :“孔子非不明死生 之实 ,其不分别者 ,亦陆贾语指也。夫言死无知 ,则臣子倍其 君父 ,故曰丧葬礼废 ,则臣子恩泊 ,臣子恩泊则倍死亡先 ,倍 死亡先 ,则不在孝狱多。圣人惧开不孝之源 ,故不明死无知 之实。”王充的意思是说 ,孔子明知人死后是无知的 ,但是怕 这样讲了以后 ,要产生丧葬礼废 ,臣子恩薄等严重后果 ,所以 他对弟子不明确讲人死后无知的道理。按照王充的分析 ,孔 子显然是个无神论者 ,现今的一些学者也持类似的观点。 事实上 ,认为孔子是无神论者也好 ,有神论者也罢 ,在我 们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们上面已经指出 ,孔子关 注的焦点并不是人死后是否有知 ,而是怎样理性地、谨慎地 对待死事的问题。“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 ,百众以畏 ,万民以 服。”[2 ] (P798) 这才是孔子敬奉鬼神的真正目的。在漫长的封 建社会里 ,有神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 此发达的今天 ,无神论也并没有一统天下 ,相反鬼神信仰仍 然到处存在 ,仍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承认这 个现实 ,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认为人们把焦点放在有神或无 神的争论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认为有神论就是落后的 ,无 神论就是进步的 ,事情恐怕也不是这么简单 ,倒是孔子对待 鬼神信仰和死亡问题的理智态度、谨慎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 处理所谓的“封建迷信”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杨伯峻. 论语译著[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 ]杨天宇. 礼记译著[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 ]余英时.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 . 南京 :江苏人民出 版社 ,2003. [4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 ] (美)艾兰著 ,杨民译. 早期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 [M] . 沈 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责任编校 :肖志珂)   Analysing Confucius’Vie w of ghosts and gods again LIU Ming (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 Zhengzhou 450011 , China) Abstract : Traditional views think the pre - qin Confucianists school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denies to exist the world after death ,or takes the attitude of leaving the question open. But through analys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 the pre - qin Confucianists school repre2 sented by Confucius original idea doesn’t deny to have the world after death but putting emphasis on dealing with the funeral arrangements rea2 sonabl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rsonnel. Confucius’reasonal attitudes of treating ghosts and gods’faith and the death question , have im2 portant reference meaning for us treating so - called ”feudalistic superstition ”activity today. Key words : Confucius ; views of ghosts and gods ; funeral arrangements ; reason 06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 科 版)                  2005 年 5 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孔子鬼神观的再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