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

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

2010-03-23 31页 doc 1MB 19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4375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2经络学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4)行少阴(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内(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鱼,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
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
2经络学 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属肺。从肺系(3),横出腋下,下循臑内(4)行少阴(5)、心主(6)之前,下肘中,循臂内(7)上骨(8)下廉(9),入寸口(10),上鱼,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穴]中府(肺募),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孔最(郄),列缺(络),经渠(经),太渊(输、原),鱼际(荥),少商(井)。 【注释】    (1)中焦--宋·王维一《铜入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2)胃口——《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3)肺系——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4)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5)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6)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7)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8)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9)廉——指侧边而言。    (10)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11)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1),风寒: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2),甚则交两手而瞀(3),此为臂厥(4)。    是主肺所生病者(5):咳,上气,喘喝(6),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7)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8);气虚(9)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10)。 【注释】    (1)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2)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3)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4)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5)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6)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7)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8)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    (9)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10)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手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1),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2),并太阴之经(3),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4)掌热;虚,则欠(去欠)(5)小便遗数(6)。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注释】    (1)另--即络脉。从本经分出的络脉,由此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分间--指分肉之间。当桡骨茎突后方。    (3)并--指与经脉并列而行。    (4)手锐--手的锐骨部,指鱼际后方。   (5)欠(去欠)——欠,呵欠;(去欠)同(口去),张口的样子。虚则欠(去欠),肺气不足所致。    (6)遗数--遗,小便不禁;数,小便频数。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后的分肉之间,在腕后一寸半处,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症:实证,手掌和手腕部灼热;虚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本络络于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1),别(2)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3)。 【注释】    (1)正——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意指从十二经脉分出。    (2)别——分别,指十二经脉循行通路之外的另一通路,别道行走。这与经脉、络脉所指之别意义不同。    (3)复合阳明——复,再走。阴经经别,合于有表里关系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入本经。所以十二经别,就构成为“六合” 【语译】    手太阴经别,从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渊腋的部位,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向上浅出于缺盆部,沿着喉咙,由此再合入于手阳明经脉。 手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1),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2),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赉(3),合赉下,抵季胁。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4),其成息赉者(5),胁急、吐血。 【注释】    (1)鱼后——鱼际的后边。    (2)肩前髃——即肩髃部。    (3)赉——膈肌。杨上善注:“赉谓膈也。”    (4)支转筋痛——支,支撑不适,转筋,肌筋拘挛掣痛。    (5)息赉——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肺之积。主要症状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 【语译】    手太阴经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动脉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与手厥阴经之筋在膈下会合,达于季胁。    其病症:在本经筋循行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挛掣痛,重者可成息赉病,胁肋拘急,上逆吐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 之间,上入两筋 (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7)颊——面旁的总称。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1)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2) ,喉痹 (3)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4)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5) 。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 (1)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2) 。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四、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 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    (1)頞——音遏。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是指胰掩于胃旁。    (11)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此处之气街,是指气冲部,当股动脉搏动处。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门部。    (13)髀关——髀音俾。股外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约平会阴。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头肌隆起如伏兔 ,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内间——“指”通作“趾”。内间指它的内侧趾缝,外间指它的外侧趾缝。 【语译】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1)而处;甚则欲上(2)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3)腹胀,是为骭厥(4)。 是主血所后病者(5):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7),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粟,胃中寒,则胀满。 【注释】    (1)牖——音友。指窗口。    (2)上——《素问·阳明脉解篇》作“登”,《素问·脉解篇》作“乘”。    (3)贲响——杨上善注:“贲,谓膈也。”贲响当指胸膈肠胃部作响。 (4)骭厥——指足胫部气血阻逆。    (5)主血——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    (6)温淫——指热性病症。 (7)唇胗——胗与疹通,指唇疡。《甲乙经》、《脉经》、《千金》作“唇紧”。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腰,屡屡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就厌恶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惕惕惊慌,心要跳动,独自关闭房门,遮塞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这还可发为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热,有余的症状表现在胃部,则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身体前面都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1)。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2)。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卒瘖——卒,通作猝,突然;瘖,失音。    (2)足不收、胫枯——足不收,足弛缓松软无力;胫枯,胫部肌肉萎缩,气血亏虚所致。 【语译】 足阳明络脉,名丰隆,在距离外踝上八寸处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部(会大椎),与各经的脉气相会合,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部。    其病症:气厥逆,就会患喉部肿痛,突然音哑。实证,发生癫病,狂病;虚证,见足胫部弛缓无力,肌肉萎缩。可取足阳明络穴治疗。 足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1),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2),还系目系(3),合于阳明也。 【注释】    (1)腹里——腹腔之内。    (2)頞(出页)——頞,鼻根;(出页),眼眶下部。    (3)目系——眼后内连于脑者。 【语译】    足阳明经别,在大腿前面从足阳明经分出,进入腹腔之内,属于胃腑,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连心脏,沿着食道浅出于口腔,上达于鼻根和眼眶下部,回过来联系到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目系),脉气仍会合于足阳明经。 足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1),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2),阳明为目下纲(3)。其之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4),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5),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6),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注释】    (1)中三指——即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    (2)(3)纲——原作“网”,此据《甲乙》、《太素》改。    (4)脚跳坚——脚部活动感觉僵硬不舒适。    (5)颓疝——又作“隤”。因疝气下颓,故名。参见足厥阴条。    (6)口僻——指口角歪斜。 【语译】    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脊;其直行的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合并足少阳经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结于耳前部。    其病症:可出现足中趾及胫部支撑不适,拘紧疼痛,足部活动感觉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紧疼痛,髀前部肿,疝气,腹部筋肉拘紧,向上牵制到缺盆和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如有寒邪则掣引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邪则筋松弛使眼睑不能睁开。颊筋有寒使筋脉紧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肉松弛收缩无力,所以口歪 五、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4),水闭(5),黄疸,不能卧,强立(6)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注释】 (1)胃脘——《说文》:“脘,胃府也。”    (2)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3)快然如衰——感到病情忪解。    (4)溏瘕泄——溏,指大便溏薄,瘕,指腹部忽聚忽散的痞块;泄,指水泻。    (5)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6)强立——《太素》作“强欠”。可作勉强起立解。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足太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腹——原作肠,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上吐下泻。实证,见腹部绞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足太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1)。 【注释】    (1)舌本——原作舌中,据《太素》改。 【语译】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和足阳明经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喉,贯通到舌本。 足太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与(4)脊内痛。 【注释】    (1)阴股——股的内侧。    (2)上——原作下,据《太素》改。    (3)(4)与——原缺,据《太素》补。 【语译】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支撑不适,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部有扭转疼痛,并可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 六、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3)。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4)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5)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本经穴]极泉、青灵、少海(合)、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输、原)、少府(荥)、少冲(井)。    (1)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2)挟咽——即指咽喉。    (3)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4)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指腕骨之豌豆骨部。 【语译】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腑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1)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2)。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注释】    (1)嗌--音益。《说文》:“咽也”。按:嗌,指咽峡部分,而咽则兼指食管。    (2)臂厥--同肺经。指经脉所过部分气血阻逆。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手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1),另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取之去腕后一寸(2)。别走太阳也。    其实,则支膈(3);虚,则不能言(4)。 【注释】    (1)一寸——原作一寸半,据《太素》改。    (2)腕——原作掌,据《太素》《甲乙》改。    (3)支膈——胸膈间胀满、支撑不适。    (4)不能言——其支者上系舌本,故不能言。 【语译】    手少阴络脉,名通里。在腕关节后一寸处分出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联系舌根部,归属于眼后联系于脑部。    手少阴络脉出现的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可取手少阴络穴治疗。本络走向手太阳小肠经脉。 手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1)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 【注释】    (1)渊腋——足少阴胆经穴名,在腋下三寸处。又释为腋部。 【语译】    手少阴经别,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两筋之间,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 手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伏(1)乳里,结于胸中,循贲(2)下系于脐。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3),下为肘网(4),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释】    (1)伏——原作“挟”据《太素》及杨注改。    (2)贲——原作“臂”据《太素》及杨注改。    (3)伏梁——古病名,五积之一,为心之积,主要症状为积块起于脐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动,如屋之梁,因而得名。    (4)肘网——网,《太素》《甲乙》作“纲”,指上肢的筋有病,肘部感到如罗网一样的牵制不舒。 【语译】    手少阴经筋,起始于手小指内侧,结聚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里,结聚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    其病症: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上肢筋有病,则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疼痛 七、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1),直上循臂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骨(3)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4),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5),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6),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本经穴]少泽(井)、前谷(荥)、后溪(输)、腕骨(原)、阳谷(经)、养老(郄)、支正(络)、小海(合)、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交会穴]大椎(督脉),上脘、中脘(任脉),睛明、大杼、附分(足太阳),和髎(手少阳),瞳子髎(足少阳)。 【注释】    (1)踝——此指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    (2)臂骨——指尺骨。    (3)两骨——指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4)肩解、肩胛——滑伯仁注:“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张介宾注:“肩后骨缝曰肩解。”按:“肩后骨缝”指肩关节缝;两角指左右肩峰与肩胛冈部;成片骨即指肩胛骨体。    (5)目锐眦——《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指目外角。目大角为内眦。    (6)(出页)——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语译】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和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1)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2):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臑、肘臂外后廉痛。 【注释】    (1)颔——音汗.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主液--小肠受盛胃腑腐热下传的水谷,经进一步消化和沁别清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于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因此水肠可产生水液,故本经主液所生病证。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象牵引,上臂痛得象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手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    实,则节弛肘废(1);虚,则生肬(2),小者如指痂疥( 3 )。取之所别也。 【注释】    (1)节弛肘废--指肩肘部关节松驰痿废不用。    (2)肬——音由。与疣通,赘生在皮肤上的小瘤。    (3)痂疥--此指疣之多生如指痂疥之状。 【语译】    手太阴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上络于肩髃部。    手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手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1),别于肩解(2),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注释】    (1)指地——地在下,自上而下故称指地。杨上善说:“手之六经,唯此一经下行,余并上行向头”。    (2)肩解——即肩关节。 【语译】    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手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2)太阳之筋(3)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    其病:手(4)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5),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瞑目良久乃能(6)视。颈筋急,则为筋瘘(7)颈肿。 【注释】    (1)锐骨——此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内上髁。    (2)足——原作“走”,据《太素》《甲乙》改。    (3)筋——原脱,据《太素》补。    (4)手——原脱,据《太素》补。    (5)臂阴——臂内侧的部位。    (6)能——原作“得”据《太素》《甲乙》改。    (7)筋瘘——鼠瘰之属。张注本作“痿”,《太素》《甲乙》亦作“痿”。但与上文似不连贯。 【语译】    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的上边,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髁后,以手弹该骨处,有感传可及于手小指之上,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着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下颔处,上方的连属于眼外眦。    其病症: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 八、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2),循肩膊(3),挟脊(4)抵腰中,入循膂(5),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6 ),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7)之后,循京骨(8)至小指外侧。    [本经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跗阳、昆仑(经)、仆参、申脉、金门(郄)、京骨(原)、束骨(输)、足通骨(荥)、至阴(井)。    [交会穴]曲鬓、率谷、浮白、窍阴、完骨、临泣、环跳(足少阳),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陶道(督脉)。 【注释】    (1)交巅——“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当百会穴处。    (2)项——后颈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5)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6)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处。    (8)京骨——足外侧小趾本节后突出的半圆骨,即第五蹠骨粗隆。又为穴名。 【语译】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脉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加结,踹如裂,是为踝厥(1)。    是主筋所生病者(2):痔,疟,狂、癫疾(3),头囟项痛(4) ,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5)、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释】    (1)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2)主筋所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主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3)癫疾——癫痫等病证。 (4)囟——音信。即囟门部。    (5)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象凝结,腓肠肌象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足太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1),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注释】 (1)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 【语译】    足太阳络脉,名飞扬。在外踝上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阴经脉。    足太阳络脉出现的实证,鼻塞,见鼻流清涕,头痛背痛;虚证,见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阳络穴治疗。 足太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1)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 【注释】    (1)一道——即一条或一支。 【语译】    足太阳经别,在腘窝部从足太阳经脉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向里属于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部进入散布在心脏内;直行的一条,循脊部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仍归入于足太阳本经。 足太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1),下结于(九页)。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页)。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2),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注释】    (1)目上纲——约束目睫主管目之开合的筋称“纲”,上眼睑称“目上纲”,下眼睑称“目下纲”。    (2)脊反折——角弓反张。 【语译】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腘内侧,与腘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夹脊旁,上后项。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完骨(耳后乳突);再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    足太阳经筋发病,可见足小趾支撑不适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支撑不适,缺盆中如纽掣样疼痛,不能左右活动 九、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1)足心,出于然谷(2)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骨内后廉,貫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本经穴]涌泉(井)、然谷(荥)、太溪(输、原)、大钟(络)、水泉(郄)、照海、复溜(经)、交信、筑宾、阴谷(合)、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交会穴]三阴交(足太阴),长强(督脉),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 (1)邪走——邪通斜。    (2)然谷——穴在内踝前大骨下,即舟骨粗隆下方。“然骨”即指舟骨粗隆。 【语译】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面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3)。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4) ,脊、骨内后廉痛,痿、厥(5),嗜卧,足上热而痛。 【注释】    (1)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2)喝喝——为气喘声.    (3)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4)肠澼——澼音僻,肠间水也。此处指泄泻病证。    (5)痿厥——痿,主要指下肢痿弱;厥,逆冷。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带血,喝喝气急,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象悬空而不安,有如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动,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样;这还可发生为“骨”方面的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就能主治有“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足少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语译】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脊部。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足少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语译】    足少阴经别,从本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与足太阳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再出来到项部,仍归入足太阳经别。 足少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1),并太阴之经,邪(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2)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3)之经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4),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5),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注释】    (1)入足心——三字原无,据《甲乙》补。    (2)足太阳——三字原文为“太阳”二字,据《太素》改。    (3)太阴——此指足太阴。    (4)循膂内挟脊——原作“循脊内挟膂”,据《甲乙》改。    (5)痫瘛及痉——痫,音闲,癫痫;瘛音赤,同瘈,瘈疭,抽搐之义;痉,痉挛强直。 【语译】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边,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髁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足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筋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后仰 十、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    其支者:循胸出胁(2),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3)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4)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
/
本文档为【人体穴位图+人体经络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