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膏方与中医养生——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膏方与中医养生——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2010-03-24 2页 pdf 157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膏方与中医养生——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2009年 1月 第 31卷 第 1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09 Vo1.31 No.1 [中医中药中国行] 膏方与中医养生 编者按: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上海市系列活动之一“膏方文化与养生论坛”暨第八届雷氏@中医膏方 节于2008年10月26日在上海开幕。 开幕式假座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会场,近 100名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出席了会议,会上沪上著名医学专家, 从不同角度就中医膏方的由来、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内容举行了普及...
膏方与中医养生——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2009年 1月 第 31卷 第 1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09 Vo1.31 No.1 [中医中药中国行] 膏方与中医养生 编者按: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上海市系列活动之一“膏方文化与养生论坛”暨第八届雷氏@中医膏方 节于2008年10月26日在上海开幕。 开幕式假座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会场,近 100名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出席了会议,会上沪上著名医学专家, 从不同角度就中医膏方的由来、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内容举行了普及性演讲,现将主要内容汇编如下。 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 膏方,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经特殊加工制作成膏剂的方剂。 膏方通常是医生根据病人的体质因素、疾病性质,按照君臣佐使原则,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配合组成方剂,并将方中的中 药饮片经多次煎煮,滤汁去渣,加热浓缩,再加入某些辅料,如冰糖、或蜂蜜以及阿胶、或其他胶类等收膏而制成的一种比较稠 厚的半流质或半 固体的制剂。 根据膏方加工中所用辅料的不同,膏方又有素膏和荤膏的区别。所谓素膏是指用蔗糖或蜂蜜所收的膏剂;所谓荤膏则在 素膏中再加入阿胶或龟板胶等动物胶而制成的膏剂。此类剂型容易贮藏,保存,而且便于长期服用。由于膏方自古以来用于 防病治病,强身健体,而且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性稳定,服用时又无需煎煮 ,口味也好,便于携带的优势 ,因此历来受到 人们的亲睐。 中医膏方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考古(1973 年冬)发现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如肪膏、脂膏、彘膏、猪膏、豹膏、蛇膏等,所治病症多为外伤。方中单纯用 动物脂肪或以动物脂肪加热提取药物外敷,如,“治伤痉:冶黄黔(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财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足 (捉)之,予(抒 shu)其汁,傅。”书中尚未见到含药的脂肪膏内服的记载。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公元前2—3世纪。)中保存 11个方,其中包括2个膏方,即《灵枢 ·痈疽篇》中的豕膏,对米疽“治 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灵枢 ·经筋篇》中的马膏,对筋脉纵弛“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 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从文中可以看出豕膏、马膏可能都不含药。 东汉时期(不晚于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书中强调中药加工要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要 选择合适的剂型,“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 ,宜水煎者,宜酒渍者 ,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汤酒者 ,并随药性,不 得违越”,其中就有“煎膏”的论述。 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1972.11,在甘肃武威县早滩坡发掘的一座 东汉墓中发现),里面有相对完整的3个膏方,即: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妇人膏药方。其中较完整的是“千金膏药方”,以 它为例,说明它较《五十二病方》和《内经》中膏方的进步和特点。 东汉末(公元3世纪)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含化剂、粥剂、 滴耳剂、洗剂等10多种剂型。在其《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方。由此可以发现膏方内服的最早 记载见于汉代。 上述明在汉代、甚至汉代以前,我国古代医药家已经有外用膏剂和内服煎膏的不同应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约公元500年)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 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 ,宜服汤者 ,宜服酒者 ,宜服膏煎者 ,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并 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凡合膏,初以苦酒渍取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 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 ,以泄其焦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仍下之,下之取沸静乃上,宁欲小生。其中有薤 白 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也。猪肪勿令经水,腊月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 亦堪酒煮稍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即宜以敷病上,此盖贫野人欲兼尽其力”,其为现代制剂工艺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如唐代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集局方》、《千金要方》等书中膏方的记载已不鲜见,“杏仁煎”、“地黄煎”、“枸杞煎”即为当时一些补虚康 复、养生延老的膏方。 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医家纷纷著书立说,各擅所长,更不乏疗疾补虚的膏方记载。如《东垣试效方》之“清空膏”、 《丹溪心法》之“藕汁膏”、《世医得效方》之“地黄膏”、“蛤蚧膏”等⋯⋯ 附1 2009年 1月 第 31卷 第 1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anuary 2009 V01.31 No.1 明清时期,中医膏方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纷纷用于滋补养生,从而促进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其表现为膏方的命名 正规、制作规范,数量大大增加,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如流传至今有《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人参膏”、 “茯苓膏”、“琼玉膏”;《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以及张景岳《医宗金鉴》的“两仪膏”;《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 议》等书中对于膏方的记载更是可见一斑,含内服膏滋方近30首,如毓麟固本膏、五味子膏等。晚清时膏方组成更趋复杂,如 张聿青《膏方》(1897年)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 家影响较大。 现代膏方之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全国名店同仁堂、胡庆余堂、雷允上、童涵春堂等均有自制膏方,如首乌延寿膏、葆春膏、 洞天长春膏、十全大补膏等,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更有当代名医在继承传统膏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在调制慢性病 中应用膏剂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使得中医膏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上海中医药大学 汪文娟) 中医膏方与治未病 一 、 关于膏方 “膏”指稠黏的糊状物,含有滋润的意思。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将中药加水蒸煮后滤渣,再浓缩熬成膏状制剂,具有滋补 强身,延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 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二所以尝善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 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此为对膏方含义的恰当诠释。 二、关于治未病 (一)治未病的提出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关于“治未病”的观点。《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二)治未病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的观点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 ,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实践和,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 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千金药方》:“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 后。”“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证治心传》:“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这些论述是对 《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引伸和发挥。 WHO(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 向。”20世纪末叶,75位诺贝尔得主发布的《巴黎宣言》提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治 未病”的思想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三)治未病的涵义 《灵枢 ·逆顺》:“上工,剌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经文提示,人体 对于疾病有三种状态:“未生”、“未盛”、“已衰”。“治未病”的含义主要有三。 1.防病于先,未雨绸缪 防患于先是“治未病”思想的第一意义。《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 劳而已。”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治未病”的第二层含义是欲病救萌。《素问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 ·刺热》:“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 未发,见赤色者刺之 ,名日治未病。”所谓“欲病”,现代称为“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治未病”的第三层含义是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 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经文提示,外邪入侵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强调有病 早治,防其传变。《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 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指出已病之后, 防其传变的具体办法。《医学源流论》:“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实时调治,断不可忽 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进一步说明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三、膏方与治未病 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附2
/
本文档为【膏方与中医养生——谈中医膏方的历史沿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