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

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

2010-03-24 3页 pdf 624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8812

暂无简介

举报
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苏州评弹,形成于 明末清初,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至今已 有 400多年的历史,演出书目众多,艺术流派纷呈,名 家响档辈出。 上世纪 40年代、60年代初,曾掀起过欣 赏苏州评弹艺术的热潮, 近年来又正在逐步复苏中。 上世纪 40 年代以来, 苏州评弹艺人闯荡书坛的趣闻 轶事,也成为广大评弹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话尽辛酸的周玉泉 上世纪三四十 年代苏州、上海的报 刊就登载过许多关 于周玉泉的文章,说 他是“弹词界一位不 可多得的 ‘杰出’人 才”(《明报》),“光裕 社数一数二的...
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苏州评弹,形成于 明末清初,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至今已 有 400多年的历史,演出书目众多,艺术流派纷呈,名 家响档辈出。 上世纪 40年代、60年代初,曾掀起过欣 赏苏州评弹艺术的热潮, 近年来又正在逐步复苏中。 上世纪 40 年代以来, 苏州评弹艺人闯荡书坛的趣闻 轶事,也成为广大评弹艺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话尽辛酸的周玉泉 上世纪三四十 年代苏州、上海的报 刊就登载过许多关 于周玉泉的文章,说 他是“弹词界一位不 可多得的 ‘杰出’人 才”(《明报》),“光裕 社数一数二的大响 档 ” (《上海生活 》), “艺有骨子, 可以留 名后世”(《铁报》)。 据《谈艺 录》(见《评弹艺术》第七集) 载,周玉泉原名天福,自幼家 贫,10 岁丧母辍学,15 岁开 始学艺,师从张福田,艺名周 玉泉。 周的学徒生活十分艰 苦, 每天要辛苦侍候师傅和 师傅养的十多只鸟, 帮助师 母做家务, 还时常挨师傅打 骂。但他学艺十分用功,每天 天不亮起身吊嗓,一个上午要唱完十多首开篇,练唱 陈调和各种曲牌。 先生赶场子演出,他紧跟先生坐的 黄包车一路小跑;先生上台演出,他挺直身子坐在台 下学艺,全神贯注一字不漏地记住,回家路上又念念 有词“背书”;直到深夜才有空闲在小本子上默记白天 学到的书艺,偷偷地学着先生的样子起角色、练身段。 周玉泉 17 岁正式登台,不久,又拜当时声望颇高 的弹词状元谢少泉学艺。 一有机会,他分秒必争地偷 学,如说中老生的痰嗽、抖袖、眼神、身段等各种技 巧,并能运用自如。刻苦钻研,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唱 腔。年近 30岁时,他单档弹唱《玉蜻蜓》后不久忽然倒 嗓,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假嗓依旧失润,再也无法演唱 小嗓的俞调。面临重大挫折,周玉泉并不灰心,下决心 创造一种适合自己嗓音的新唱腔。他从申曲、苏滩、常 锡文戏以及运用本嗓演唱的京剧潭派、 马派吸取营 养,另辟蹊径。他运用中音区一系列韵味醇厚的声腔, 稍慢的中速,听来稳重、舒徐、醇厚、质朴、响亮,广大 听众不仅接受了独具一格的新唱腔,而且誉称为“周 调”。 至于他在说表中的“阴功”,也是苦练出来的。 为 了演好《玉蜻蜓·问卜》中的胡瞎子,他整整苦练了一 年,还害了一场大病。艺师王子和演胡瞎子出名,周玉 泉每次去听书,总是全神贯注揣摩;生活中悉心观察 模仿瞎子走路等动作, 刻苦练习,逐步掌握其 规律。 如练白眼,两眼 只见眼白, 不见眼黑, 练习时,眼睛要拼命往 上翻,经常练得头昏眼 花,两眼酸痛。 他又去 向擅演瞎子的老艺人 朱耀庭讨教,朱耀庭告 诉他:“眼睛切忌睁大, 大了眼黑就难藏,为此 只需睁小半只眼就行”。周玉泉为了练好“面风”,特地 请妻子当“裁判员”。 德艺双馨的严雪亭 几十年来, 严雪亭在广 大听众中,一直享有“德艺双 馨”誉称。笔者寻访到严雪亭 在上世纪 40 年代、 现已 88 高龄退休在苏鸣字辈的学 生。 他深感恩师严雪亭为人 朴实,生活俭朴,作风正派, 说书认真。 严雪亭十分重视 基础训练, 要求学生读背好 弹词脚本, 学生每次跟随出 去听书,第二天上午在家“拍书”(由学生回说给老师 听书),然后先生再一一指导。 1947 年冬, 严雪亭在青浦朱家角镇民乐书场演 出,日夜两场,座无虚席。一天气候突变,朔风净冽,大 雪纷飞,寒气袭人,滴水成冰。 夜场开书前,书场里只 有听客十多人,显得冷冷落落。 书场职员眼望室外飞 舞不停的鹅毛大雪,一筹莫展,忧心忡忡地说:“这样 大雪纷飞,听众不会再来了,去找严先生商量,今天不 开书吧! ”已来到书场的听众也说:“不要说严先生这 样上海滩的大响档, 就算换了我, 今天也不会开书 ●郁乃尧 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 江 苏 人 物 40 的”。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严雪亭已穿上了演出的长 袍,走上书台说道:“听众不怕天黑路滑,冒雪前来捧 场,我严某岂能让大家扫兴而归呢! ”严雪亭在台上精 神饱满,一丝不苟,场内不时传出听众掌声。 1948 年初,《书坛周报》 登载选票, 由听众评选 “十大说书名家”,严雪亭荣登榜首。 这与严雪亭书艺 精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 为了说好长篇弹词 《杨乃武》,他冒着酷暑亲自去浙江余杭县仓前镇实地 考察,又一连数月去上海图书馆翻阅资料,查清杨乃 武案件的前因后果与历史背景。为了书中杨乃武替葛 小大诊脉治病的中药方,他请教多位老中医,弄清药 方上每味中药的药效。 为演好绍兴师爷角色,他在家 里聘用绍兴保姆,学习绍兴方言。他能在嗓音大小、粗 细、高低、明暗的各种变化中,形象地刻画各类人物的 性格特色。 严雪亭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 1942 年冬,上海 外国人殴打人力车夫一事,引起社会公愤。 严雪亭在 赴亚声电台播演途中听说此事,义愤填膺,随即编成 开篇《外国巡捕打车夫》,在电台演唱,痛斥帝国主义 者暴行,赢得广大听众同情与赞扬,纷纷致电慰问被 打车夫。 勇于创新的潘伯英 1948 年冬,有一次,潘伯 英出于到对当时物价飞涨、 民不聊生的现实非常不满, 在书台上放了一个噱头说: “如今草纸一日三涨,而钞票 一日三跌, 钞票不及草纸值 钱哉! ”这话说出了广大听众 的心声,引起哄堂拍手大笑。 这样就得罪了当地的镇政府 要员和书场老板。 他们与书场老板结算拆账时,拿到 的报酬竟是几捆草纸。书场老板恶狠狠地说:“潘先生 说钞票不及草纸值钱,所以,今天付给你们草纸”。 大 家惊愕不已。 潘伯英面对窘境,挺身而出说道:“我在 书台上放噱头,说过钞票不及草纸值钱。这是说书,哪 有用草纸去买东西的。 你们不付钱而付草纸,我们到 镇上早市去,让广大听众评评理,能否同意你们这种 做法”。 书场老板怕事态闹大,终于付了钞票。 临近解放,社会上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钱人纷 纷外逃。 潘伯英也曾与好友蒋月泉谈及是否出去一 事。 潘与爱人费瑾初一再商量,那时他们虽然对共产 党不了解, 但对腐败没落的国民党政府早就不满,而 香港、台湾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说书肯定没有前途, 弄不好流落外地,饿死他乡。他与蒋月泉商议后,决定 一起留在上海。 上海解放不久,潘伯英曾接到一封恐 吓信,信中写道:“潘伯英:你太辛苦了,如再为共产党 卖力,当心你的妻儿成为孤儿寡妇! ”他把这封恐吓信 交给党派到评弹协会的干部, 照样去参加庆祝大会, 积极搞评弹改革工作。 他为杨震新创作新书 《李闯 王》,将解放区小说《井儿记》改编成弹词,由吴剑秋、 朱慧珍夫妻档演出;他还帮助汪雄飞上演新书《太平 天国》。 同年,他与蒋月泉、张鸿声、张鉴庭双档、刘天 韵、严雪亭等一起演出了由他改编的书戏《小二黑结 婚》,获社会各界好评。 1950 年,上海的润裕社、苏州 的光裕社和评弹女艺人的普余社合并成立评话弹词 研究会(后改名评话弹词改进协会),潘伯英被推选为 主任委员。 笔者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 与潘伯英同被评选为 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在首都 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接触频繁,留下了较深印象。 艰苦学艺的徐丽仙 最近笔者专程去苏州何 山公园参观了著名弹词艺术 家、“丽调”创始人徐丽仙纪念 馆, 并瞻仰了徐丽仙半身塑 像。 该馆 2001 年 7 月 9 日正 式开馆,是苏州市纪念评弹艺 人的第一个纪念馆 。 早在 1996 年 5 月, 枫桥镇为纪念 这位艺术家乡贤,请石雕高手 精心雕刻了一座徐丽仙手抱琵琶的半身汉白玉塑像, 树立在何山半山腰。 已故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 乐家贺绿汀为其写了“评弹艺术家徐丽仙”八个大 字。纪念馆展出了 70多幅照片和许多文字、图片与实 物音像资料,整个展览室内共设有 14 块版面,概括了 徐丽仙一生的艺术成就。尤为珍贵的是陈列了徐丽仙 各个时期的演出剧照、亲自创作书写的评弹开篇词曲 手迹、演出的服饰道具、一把长期使用的三弦以及各 类奖状、奖章。 “丽调”创始人徐丽仙,1928 年出身于吴县枫桥 西津桥贫苦家庭,由于她是家里第二个女孩,生下 10 月尚未断奶,徐父忍痛送养给苏州城内姓钱的苏州评 弹霸头。 姓钱的霸头以剥削欺侮收养的幼弱养女为 江 苏 人 物 41 生,养女一律改姓钱,并以“仙”字排名,称为“钱家 班”。 徐丽仙 7岁学艺,受尽折磨。 她每天总在睡梦中 惊醒,蓬头赤脚,饿着肚子苦练早功。为了练好嘟噜噜 的卷舌音,经常练得口干唇燥,舌尖发麻,泪水直流。 练功稍不小心,就要挨打。养父动辄揪住她的头发,掴 打大骂:“狗都不会要看你这个臭丫头,还不是白养了 你! ”年幼的徐丽仙被打得满身青紫,忍住疼痛,咬紧 嘴唇,从不在养父面前掉下一滴泪水。 养父与地方上 有钱人勾结,把养女当作摇钱树,有的还惨遭养父糟 蹋。 徐丽仙十一二岁时,随养母、师姐去饭馆、酒楼为 有钱人家卖唱。有时她一个人去卖唱,由于个子小,卖 唱拿不到钱又受养父母毒打。 徐丽仙记得:1940年与 师姐一起去木渎石家饭店唱堂会。突然冒出隔壁旅店 的两个客人,拿出手枪硬要她们去唱堂会。 徐丽仙师 姐妹被迫拖着疲倦的身子又去卖唱,噙含泪水依靠在 门板上唱了一曲又一曲, 两个客人躺在床上边听边 睡,等到两个客人睡得迷糊时,姐妹俩赶忙逃了出来。 徐丽仙有两年时间,随养母在苏州、常熟一带走码头 卖艺,生活特别艰难。当时她只有一件新棉袄、一件新 衬衣。 洗衬衣时只能光身穿棉袄演出。 吃饭总是有了 上顿没下顿。有时演出收益少了,就要挨打受骂。有一 次,养父把她推倒在地,用四只长凳脚骑住她身上毒 打,被打得浑身青紫肿块。她自幼随师学艺,从来没有 好好学过一部书,为了能说好书,她只得常去其他书 场听书“偷艺”。 有一次在苏州三和楼“听书”,不料台 上演出艺人发现,当场被骂出了书场,处境尴尬。从此 以后徐丽仙刻苦钻研,从评弹艺术中寻找欢乐,逐步 在驾驭自己的声音、气息以及咬字、润腔等方面,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弹唱外,她跟随钱家班老艺人认 真学书。 1949年解放后,徐丽仙参加了上海人民评弹 团,生活和艺术上都有巨大变化。由她于天资聪颖,汲 取众长,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很快在评弹界崭露头 角,她的评弹开篇《刘胡兰》、《罗汉钱》、《杜十娘》有自 己独到的风格,尤其是《新木兰辞》,得到周恩来总理 的指点,并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传为艺坛佳话。 (责任编辑 曾 沛) ●郑自海 重建于光绪三 年 (1877)的南京净 觉寺, 不仅是南京 穆斯林群众最重要 的活动场所, 也是 江苏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南京净觉寺由于年久失修,现已鉴定为危房,市 政府确定列为 2008 年维修保护计划。 目前多个部门 筹集资金 600 万元,对大殿、二殿、望月楼等大修,预 计 2008年“开斋节”前完工。 日前,在净觉寺大殿、二 殿维修过程中,新出土一批文物,这些文物对净觉寺 维修及始建年代的历史沿革研究与考证提供了 实物依据。 一、始建年代有六种说法 早在明清时期,南京净觉寺已经成为全国最著名 的八大清真寺之一, 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清真 寺。 由于史料缺乏,对于净觉寺始建年代无确切文献 可考,众说纷纭,成为一大疑案。 20年前,南京伊斯兰 教研究学者杨毅先生撰《南京净觉寺的始建年代及其 他》一文,是笔者见到研究净觉寺最详尽、最权威的论 文。作者收集整理了净觉寺的始建年代分别有始建于 宋之说、始建于元之说、明洪武元年敕建之说、洪武中 伍氏舍宅为寺之说、洪武二十一年末敕建之说、洪武 二十五年敕建之说,共计 6种说法。杨先生认为,宋以 前建寺之说缺乏史料依据,无法定论。 始建于元之说 可能性很大。 洪武元年敕建可能工程并不大。 洪武二 十一年之说是敕建不一定是始建。洪武二十五年之说 是在原有清真寺基础上增益扩建。 该发表以来, 南京市伊斯兰协会 1999 年编印 《南京回族伊斯兰教 史稿》一书,2003 年《南京穆斯林》刊物等,都不同程 度地引用了杨毅先生的观点。 由于咸阳王赛典赤七世孙赛哈智于洪武二十五 年盖造三山街清真寺(见西安市化觉寺明永乐三年碑 试析净觉寺始建年代 ●●●●●●●●●●●●●●●●●●●●●●●●●●●●●●●●●●●●●●●●●●●●●●● 金 陵 旧 话 净觉寺大门 42
/
本文档为【苏州评弹老艺人逸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