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2010-04-05 4页 pdf 217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8473

暂无简介

举报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第 卷 第 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月 主体间性思想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探讨的焦 点之一,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问题,是立足于现代背 景之下针对于现代性、主体性的内在困境被提出 的。因此主体间性易于被当成主体性的否定来理 解,事实上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密切相关,并且主体 间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主体性的发展历 史看可以说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同步相生的。 一、主体间性的相关问题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深化,主体间性 的提出必须立足于主体性之上。主体间性在哲学词 典中被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第 卷 第 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月 主体间性思想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探讨的焦 点之一,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问题,是立足于现代背 景之下针对于现代性、主体性的内在困境被提出 的。因此主体间性易于被当成主体性的否定来理 解,事实上主体间性与主体性密切相关,并且主体 间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主体性的发展历 史看可以说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是同步相生的。 一、主体间性的相关问题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和深化,主体间性 的提出必须立足于主体性之上。主体间性在哲学词 典中被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如果对于 它有达于一致的途径,纵使这个途径不可能独立于 人类意识 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客观 性相对,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之内。”可见, 主体间性指的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 的发生首先基于主体性的建立。主体性是近代哲学 的核心,主体性的确立意味着作为人类的主体从混 沌未分的世界中独立出来确立了主 客二分的模 式。接下来个体主体从群体中分化出来,必须承认 主体具有差异性,每一个主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 当主体为一般的抽象主体时,以主 客的模式处理 主体与自然,主体与物的关系是行之有效的。但是 当处理与个体主体之间关系时,主—客关系就必然 走向主—主的交往关系。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前 提。而同时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 中,即主体与主体的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 份时才可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主体首先以 自身为目的,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发挥 其作用。因此,主体即担负着主体性的作用也兼负 着客体的。应该承认主—主关系没有脱离主客 关系的背景。主体间性与主体性交织掺杂,主体性 包含着主体间性的内涵。主体性的确立和个体主体 的独立都是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基础。 主体间性的另一个特征是立足生活世界。主体 间性作为个体主体的交往中形成的交互关系,它与 主体的现实境遇无法分割。主体间性作为一个明确 的哲学问题始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是他 理论成熟的标志。随着哲学生存论理论视野的不断 扩展,各个哲学流派都将主体间性问题纳入自己的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侯冬梅, 刘 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社科部 黑龙江大庆 ) 摘 要 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尽管主体间性的提出与 对主体性的和检讨密切相关,主体间性字眼也从没有出现在古典哲学中,但是主体间性 问题并不唯现代哲学所独有,古典哲学中也牵涉到该问题,并体现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探索。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在黑格 尔哲学中就有十分具体的体现。自我基于他者的确立,个体意识的独立,互相承认的双重自 我意识,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现实的斗争与统一,个体意识向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回归,都闪 烁着间性思想的火花。 关键词 主体性;主体间性;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侯冬梅( -),女,辽宁铁岭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社科部助教;刘 辉(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社科部教授。 第 期 侯冬梅 等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视角,胡塞尔之后的解释学、语言哲学、哲学 纷纷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对主体间性问题做出探索。 总体看来都是关注于人的生活际遇,通过对人的生 存现状的反思,提供理论设想。主体间性据此以两 种困境的解决为目标:一是个体主体的关系问题, 即个体主体与他者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斗争及敌 视和疏离的现状。二是个体主义与类存在的关系问 题,即主体的个体化倾向与类的共同体的矛盾:主 体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先天具有独立的倾向破坏着 共同体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整体性的共同体泯灭个 体的独立性。主体的现实困境也是主体间性应予关 注的问题。 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 主体性是理解主体间性的根本。主体性是近代 认识论哲学确立起来的,是基于自我意识的一种实 体,通常主体等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确立标 志着主体性哲学的开端。第一个建立主体哲学的是 笛卡尔,他确立了先在的自我意识的自明性,并由 我思出发推论出我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接着笛卡 尔又从我思中观念本身的确定性和自明性,推论出 世界的物质实体的存在和上帝实体的存在。他的自 我意识建构一切,但是不为任何东西所建构,是毫 无根基的。同样的在康德那里自我意识也是先验 的,自明的。主体是普遍的抽象的主体,给予这样 的主体,普遍的知识原则,道德公理成为可能。在 这里的自我意识不具有个体的意义。主体概念中也 没有他者的容身之地。黑格尔的主体哲学将自我意 识作为一个生成的过程。澄清了他物,他者存在的 必要性,从类的同质性考虑抽象主体的同时,也从 生命、欲望角度对个体主体的现状作出合理分析, 揭示了个体与类的辩证关系。这无一不贯穿着主体 间性的思想。 自我与他物 黑格尔认为达到自我意识之前的阶段,意识只 是为他物存在的一个方式。观念对现实的他物具有 强烈的依赖性,只有在他物中才能寻求到自身存在 的合法性。因而在达到真理性,既真实的把握对象 时,观念完全向对象回归,在这一过程中观念将自 身消解。达到真理性的同时,自身的确定性消失在 真理性当中。这时的观念还没有取得独立存在的地 位,而陷入对对象的依赖中。 但是在下一个环节中,意识实现了它的确定 性,它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于是意识所面对的对 象变成两个。一个是感性对象,另一个是意识本 身。意识如何获得自身?这时因为意识已经能够区 分出自身与他物,而这个他物与意识此时自身等 同。意识达到的真理性的同时没有丧失自己,而相 反在他物的对比中确定了自身的存在。所以黑格尔 称:“对于意识来说,对象的自在和对象为他物而 存在是同一的。” 意识认识到了自我,“自我是 自我本身与一个对方相对立并且统摄这对方,这对 方在自我看来同样是自身。” 这样看来他物作 为一个对立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就自我确立自身 后,他物被自我完全统摄而言,它是作为与自我等 同的自身存在,因此他物即自我,无他物则无自 我。事实上在进入自我意识的王国后,黑格尔仍然 保留了他物的存在地位。诚然,意识形成对自己本 身的知识时,对于他物的知识消失了,但作为知识 的环节,仍然潜在地现存着。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从 对感性世界、客观对象的反思而来,本质上是从他 物的回归。在这一回归运动中作为差别的他物被扬 弃。自我意识自身同一,而他物作为差别的环节是 现实存在的,不仅只是虚无。意识自身的真实性也 只能体现在与他物的对立及扬弃对立的过程中。 可见,自我意识的形成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现 实的运动过程,而不是先天自明的。尽管自我意识 统摄他物,成为与自身等同的东西。但自我意识终 究意识到自身内包含着一个异己的东西,这个异己 的东西又不能取消,因为这样就无异于取消自身。 他物因此被保留下来。 个体主体的确立及他者的出现 自我意识产生于自身对自身的反思中,因而自 身将作为对象连同一个外在的证明被看成是同一 的。按照这样的想法,人们将这样思考外在对象, 自我意识必须把外在对象作为它自己的实体来扬 弃。这种扬弃是一种追求完满的冲动。所以自我意 识是一种冲动,自我意识只能存在于有生命的存在 中,即自我意识只能把自身实体化在生命中,并且 作为一个生命体,它的欲望对象是一个生命之物, 自我意识依赖于生命。自我意识自身对自身的排斥 表现为自我意识与生命的对立。 生命是这样一个过程,“它的本质是扬弃一切 差别的无限性,是纯粹的自己轴心旋转运动,是作 为绝对不安息的无限性之自身的静止,是运动的各 个不同环节在其中消融其差别的独立性本身。” 可见,生命是包含个别生命存在的过程。个别生命 在其中表现为差别性,生命要扬弃这些差别性,必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须作为一种持存状态存在存在。这个持存状态表现 为一种流动性。流动的动力来源于个别生命的差 别。所以个别生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现实存在。作 为统一的各个环节存在的个别生命不断通过分裂 来获取独立来表现这生命的流动性。无疑生命只有 在孕育个别生命的过程中才能维持自身。个别生命 的价值凸现出来。出自这样的考虑生命可以被理解 为这样的过程:“固然是扬弃个别形态的过程,也 同样是个别形态形成的过程。” 个体性通过分裂 生命的持存状态,牺牲普遍性来建立自己,个别性 的建立将生命的普遍性过渡到现实的层面,即只有 生命作为他的一个形态存在时,才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个体的独立是个体主体确立的前兆。生命 指向意识,自我意识最初也是抽象的本质存在。“但 是在它的经验中这个抽象的对象对于它将要更加 丰富并且将要得到一种开展,就像我们在生命那里 看到的那样。” 如此,生命个体也指向了个体 意识。 自我意识要想自为存在必须通过对象来实现。 这是不能像简单自我确立时完全的否定对方来确 立。而必须以对象的对立存在为条件。通过扬弃对 象来实现,即基于肯定的否定。因为对象也是一个 独立的存在,对它的扬弃只能建立在它的自否定 上。这个对象作为独立的否定性的为他存在只能是 意识。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我意识,一个自我意识只 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继个体 的自我意识之后,他者出现了。 自我意识的现实处境 黑格尔对双重自我意识的论述包含了直接的 主体间性思想。自我意识的自我性,只是在于我从 别的自我意识那里获得承认并给予别的自我意识 以承认,人的使命只是在不同的自我意识的关系中 才得到实现。自我意识总是在别个自我意识那里看 到异己的存在,并且通过扬弃这个异己来实现自 我。看起来别个自我意识处于客体的地位,但是事 实上同样的运动也正发生在那一个自我意识里,而 这种状况第一个自我意识不得不意识到。为获得承 认两者必须上升到主体间性的纬度。一个自我意识 总希望自己独立而抹煞别的自我的独立,别的自我 也如此。两个自我意识之间比定要通过生死的斗争 证明他们的存在。 这是自我意识的现实处境,斗争的双方是其一 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方为依 赖的意识,他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存 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斗争的结果,取得 的承认是单方面的,奴隶被迫承认主人,但是主人 决不承认奴隶。正因为如此这场斗争是没有价值 的。主人没有把对方看作真实的自我,而是被还原 为物的附属品,得到他的承认没有价值,主人无法 真正从他者那里了解自身,也因此被置入了一个危 险的境地,在这个环境中,他所依赖的周围世界无 法将他以人的形象反映出来。对他人主人进行了完 全的否定,而不是肯定的否定。他者被当成一个被 动的客体而不是主体,所以主人自己也就失去了主 体的地位。可见将他者视为主体,进而将他者定义 为他我不仅是主观认知的要求,也源于现实的要 求。主奴间的斗争没有实现双方的互相承认,他们 的斗争属于不完善的个体间的斗争,自我作为特殊 的受限制的自我,没有能力为这场战争划上句号。 主奴斗争仅仅体现了无限差别性的个体中的一对, 个体所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他者。个别的自我 意识要在纷繁的他者意识中确认自我又承认他我, 必然要从整体的高度才能把握。 个体与类 主奴关系过渡到了相互承认对方独立的自我 意识的关系,黑格尔把这种相互承认的自我意识称 之为“普遍的自我意识”。这种“普遍的自我意识” 的真理是“我而且我们”,“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 是我。”“普遍的自我意识”才具有交互性的真实普 遍性,要达到相互认识,我们必须把我们自己从有 限的个体改造为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实体。有限的个 体存在形式必须走向较高的人类共存的模式。个体 间的斗争,斗争结果的不完满使个体存在成为有缺 憾的、不完满的,个体无法得到自由。自由在这里 意味着自在,即自我意识在他的他者中的自在。主 奴关系的存在使自我意识不能成为自在状态。于是 出现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呈现为这样一种意识, 它深刻的分裂,因为他既是普遍的自我同一的思维 主体,又是屈服于可变世界的个体,对立于他者的 某个特殊个体与普遍本性统一起来。黑格尔最终指 出这个普遍的本性是理性。“意识确信在他的个体 性里它就是绝对自在的存在,或者它就是一切实在 这一观念。” 个体的相互异己性,以及个体与 世界之间的对立性,可以在其基础上扬弃。 作为个体主体的人,在现实关系中的相互斗 争、交互行动能够达成一种共识或者走向和谐,基 于这样一个类的普遍本质——理性。这一普遍本质 不是先在的自明的,来源于现实的发展过程,个体 第 期 侯冬梅 等 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 复归于普遍,并非预先设定,而经历了个体分化斗 争统一。普遍的内部包含着个体的差异性,多样 性。黑格尔以辩证的方法为解决人的现实生存困境 提供了思路。 三、自我意识的间性内涵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阶段的论述在多个层面上 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内涵。首先主体间性奠基于主体 性之上。这种奠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意识 的形成即主体性的确立。二是主体分化中对客体地 位的保留,为打破主体单极世界的垄断提供了空间。 而主体间关系的形成也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其次, 个体主体首次露面,黑格尔在对生命、欲望与自我 意识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个体主体的含义,并构建 了个体主体安身的场所。个体主体的出现是主体间 性得以可能的保障。接着在双重自我意识、主奴关 系理论中直接体现着主体交互关系的主体间性思 想。并关注现实个体斗争统一的生存现状,贯穿始 终的辩证思想为解决个体与类的主体性困境提供了 巨大的借鉴意义。以后现代西方哲学中胡塞尔的主 体间性,海德格尔的共在,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 等思想与黑格尔的上述观点都有着逻辑必然的历 史渊源。 当然,黑格尔建构的主体尽管发挥了主体能动 性,展现了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但是无法涵盖人性 的全部内涵。无论作为普遍存在还是个体存在都是 理性主体的范畴。主体间性也是基于人类理性的共 同本质,主体间的交往互动不仅体现在意识层面, 还包含着物质交往、情感沟通、审美交流等诸多方 面。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异质的人类主体,主体间性 的思考应该置身于更广阔的视野中去。 参考文献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查尔斯 泰勒 黑格尔 北京 译林出版社 邓晓芒 思辨的张力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李美辉 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 北方论 丛 高利民《纯粹理性批判》与《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概 念之比较 兰州学刊 ( )
/
本文档为【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主体间性内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