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外国来华传教士

外国来华传教士

2010-04-07 5页 pdf 476KB 1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1127

暂无简介

举报
外国来华传教士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9 宗教研究 羅廣祥逝世後,吉德明同時兼任其新職務及神學教育這兩項工作,於是便請求由葡萄牙 控制的東堂的司鐸們幫助他教授中文哲學課,葡萄牙傳教士菲勒蒂(Ferreti)接受了這項任 務,並且還完成得很好,這也說明法國與葡萄牙兩國遣使會士之間有競爭,但也能合作。 吉德明本來希望繼羅廣祥逝世後出任清朝欽天監監正,從而使澳門當局對法國遣使 會更友好一些,卻由葡萄牙籍的方濟各會士湯士選主教繼任了這項職務,從而使他原來擔 任的監副的職位空缺...
外国来华传教士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9 宗教研究 羅廣祥逝世後,吉德明同時兼任其新職務及神學教育這兩項工作,於是便請求由葡萄牙 控制的東堂的司鐸們幫助他教授中文哲學課,葡萄牙傳教士菲勒蒂(Ferreti)接受了這項任 務,並且還完成得很好,這也說明法國與葡萄牙兩國遣使會士之間有競爭,但也能合作。 吉德明本來希望繼羅廣祥逝世後出任清朝欽天監監正,從而使澳門當局對法國遣使 會更友好一些,卻由葡萄牙籍的方濟各會士湯士選主教繼任了這項職務,從而使他原來擔 任的監副的職位空缺了,湯士選於是便指定由南彌德來任命這個職務的人選。為了不激起 葡萄牙傳教士們的敵意,南彌德仍然選擇只能很蹩腳地講幾句漢語的葡萄牙遣使會士福文 高。這些善意行為終於導致東堂的傳教士們致信澳門和里斯本,謀求解除其同胞們對於法 國傳教士們的戒備心態。 吉德明很希望法國給他派遣兩名具有專業知識的傳教士,一名畫家和一名鐘錶匠,因 為當時在清宮中的優秀畫家耶穌會士潘廷璋(Giuseppe Panzi, 1738 - ? )已經年逾花甲,儘 管他經常在宮中,卻也不能過分勞累了。因此,過去人才濟濟的法國北京傳教區,現在甚 至無法為清朝皇宮提供一個學藝雙精的會士了。 吉德明於1812年8月12日逝世於正福寺墓地,由南彌德及其他修士們陪同他度過了彌留 時光,他享年62歲,其中28年是在中國度過的。他不但使北京的法國傳教機構變成了一個 學術與藝術館,而且還使京師及各省中的基督宗教得以發展,親自巡視這些教團,為北京 教團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吉德明逝世後,法國北京傳教區就只剩下一名遣使會士南彌德 和一位80多歲的原耶穌會士賀清泰了。這也標誌著該傳教區已開始走向衰敗,甚至是趨於 窮途末日。 法國“欽點”的第三位入華的遣使會士是巴茂正(Charles Paris, 1738 - 1804)修 士。他於1785年到達北京,充任清朝皇宮中的鐘錶匠,此人本來是一位機械師,又 以“若瑟修士”(frère Joseph)之名而著稱。他雖然未曾完成過高等學業,卻是一個充滿 智慧和具有全才的人物,他於1804年逝世於北京,其墓地也在正福寺。巴茂正在清朝皇宮 中,取代了已故的入華耶穌會士汪達洪(J. M. Tournu Ventavon, 1733 - 1787),成為專職鐘 錶匠和機械師。他曾製造過一座掛鐘,長達3個月不用上鐘擺的發條,從而取得清朝皇帝的 歡心。時任遣使會總會長的凱拉(M. Cayla)於其1789年1月間的通報中,專門揚了巴茂 正這位“鐘錶匠修士”。巴氏在清朝宮廷共忠誠地服務17年(1787 - 1804)。由於他具有全 才,故而除了作為鐘錶匠而為宮中製造多座鐘錶之外,還製造了兩座報時鐘、大小管風琴 各一架,他還為清皇宮製造了一個有4至5尺高的機器人。當然,也有人懷疑這些機械製品 是從歐洲通過澳門進口,他可能僅僅是對進口產品略作巧妙修改而成的,他也可能是利用 了能工巧匠薈萃的內務府造辦處。巴茂正用漢、滿、蒙、藏4種文字寫下了對大清皇帝的頌 詞,為歐洲的漢學出版物提供了許多漂亮的漢文方塊字的字模,這是歐洲當時為刊印漢學 著作所非常奇缺的物品。13 巴茂正修正於1804年9月6日逝世於北京。他於此之前就精疲力竭了,每天蹣跚著前往 皇宮中應差,他於7月中旬便交出了自己在皇宮中工作間的鑰匙,深知自己再也無法入宮 應差了,從此便長期臥床不起。法國傳教區從此之後在皇帝身旁就沒有自己利益的代表人 了,只好又由年逾5旬的吉德明四處奔波,既負責宮中的事務,又負責佈道事業。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10 在1784 - 1832年間,入華的葡萄牙遣使會士為21人,無數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權 勢上,均居西洋各國之首。但由於法國和其他國家的抵制,特別是由於各國傳教士之 間的無休爭吵,教廷已決定撤銷葡萄牙在遠東的保教權,將在華的原有教區劃分成諸 多宗座代牧區。對澳門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教廷僅僅為澳門保留了“主教府”的名 稱,但也只適用於葡佔地。教廷將這項決定通知了葡萄牙籍的入華遣使會士主教馬熱羅 (Jeronimo - José de Matta, 1804 - 1862年,1825年到達澳門),撤銷了他對中國廣東、廣西 兩省的管轄權,同時又於這兩個省設立獨立的傳教區,委託給巴黎外方傳教會管轄。教廷 的本意是作調停,卻適得其反地激化了葡萄牙人的不妥協態度。馬熱羅主教最終於1850年 發表了致教區信徒們的主教訓諭:《為抗議教廷傳信部在交由葡萄牙女王陛下管轄下的傳 教區實施改革的問題而致全體信徒的主教訓諭》,這種態度更激起了法國的反感,啟發法 國遣使會士作出了撤出澳門,將其司庫部遷至中國另一個城市──已開放通商的五口之一 的決定,由此開始,在華遣使會的主導權逐漸從葡萄牙人轉向法國人手中。 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1784 - 1800),法國入華遣使會士僅有11人,分別於 1784、1788、1791、1798和1800年幾批來華,主要分佈在北京、湖廣和澳門地區 活動。1800 - 1829年之間,沒有任何法國遣使會士被派往中國。1829年,陶若翰 (Jean - Baptiste Torrette, 1801 - 1840)來華,先後出任澳門遣使會會所的長上,以及由遣使 會管轄的法國傳教區巡視員,由此而開創了遣使會入華的一個新高潮。 在1829 - 1850年間,法國入華遣使會士共有32人。他們分成1829、1832、1834、 1835、1837、1839、1840、1841、1842、1844、1846、1848、1849和1850年多批入華。 這些會士分佈在澳門、江西、浙江、蒙古、河南、江南、直隸和上海等地區。當時中國 共有5個傳教區被委託給法國入華遣使會主持:即北京教區和蒙古、河南、浙江、江西 宗座代牧區。河南省於1846年晉升為宗座代牧區,自1838年以來就合併的浙江──江西 宗座代牧區於1846年又重新分開了。羅馬教廷於1839年又決定建立湖廣傳教區,法國遣 使會士陳神父(R. ubin, 1759 - 1795)、李神父(A. Pesné, 1767 - 1795)、馬神父和劉方濟 (F. Clet, 1748 - 1820)都曾在那裡施行聖事,羅廣祥也是從那裡開始其佈道生涯的。 有多位法國遣使會士出任北京和北直隸宗座代牧區的主教或宗座代牧,他們在天主教 傳入中國史上和中西交流史上都起過重要作用,曾是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些人物中,最重 要者首推孟振生主教。 孟振生(Joseph - Martial Mouly, 1870 - 1868)於1834年到達澳門,於1835年7月2日到達 蒙古西灣子,首先作為法國傳教區的長上,後於1840年被任命為首位蒙古的宗座代牧,於 1842年由金主教(Joachim Salvetti)在山西紅溝子為他祝聖,於1846年被任命為北京教區的 主管並將其住院遷至安家莊,於1856年任北京和北直隸的宗座代牧。當撤銷北京教區及其 3個宗座代牧區時(1856),他們又暫時負責直隸的西南部。當英法聯軍於1860年侵華時, 他掌握了剛被索回的北京教堂並將其住院搬到北堂。孟振生於1868年逝世於北京,其墓地 在正福寺。 1820年,嘉慶皇帝驅逐了法國北京傳教區的會長南彌德。1827年,道光皇帝宣佈將法 國傳教區的住院和教堂北堂收歸國有。1829年,華人遣使會士司鐸薛瑪竇將法國小修院遷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11 宗教研究 至了蒙古西灣子(今河北省崇禮縣),並且在那裡重建了小修院。所以,蒙古西灣子傳教 區是法國北京傳教區的延續。 孟振生於1835年7月12日到達蒙古的西灣子,受到了當地基督徒們的歡迎。薛瑪竇立即 辭職以將法國傳教區長上一職交給了孟振生。孟振生對其前任和先驅們讚不絕口。在孟振 生的主持下,法國傳教區的基督徒已多達7000餘人,其中長城之外者便有2000餘人(葡萄 牙傳教區的信徒於同一時代卻多達25000人)。 孟振生在西灣子接待了數名法國遣使會士,其中第一批是於1835 — 1840年間到達的: 姓名 出生時間 入華時間 逝世時間 秦神父(Gabet) 1808 1835 1853 古伯察 (Huc) 1813 1839 1860 孔主教 (Daguin) 1815 1840 1859 羊 鐸 (Carayon) 1814 1841 1848 盛神父(Faivre) 1803 1836 1864 第二批是: 姓名 出生時間 入華時間 逝世時間 龔伯察(Combelles) 1815 1841 1853 梁儒望(Gottlicher ) 1822 1849 1867 戴濟世(Tagliabue) 1827 1854 1890 白振鐸(Bray) 1825 1858 1904 謝福音(Chevrier) 1821 1860 1870 這兩批歐洲的遣使會士都為蒙古傳教區作過大量工作。秦神父和古伯察從1844年起, 完成了一項穿越蒙古、西藏和中國中原的旅行。羊鐸於1843年被捕並被押至澳門。盛神父 曾在澳門工作,後出任江南代理主教,又於1844 - 1845年返回蒙古。龔伯察自1848年起便在 該傳教區工作,白振鐸與戴濟世後升任主教,謝福音後於天津“殉教”。 孟振生於1841年4月15日被任命為蒙古的宗座代牧主教。14 接著簡單介紹一下法國傳教區的其他幾位主教或宗座代牧: 董若翰(Jean - Baptiste Anouilh, 1819 - 1869)於1848年到達澳門,1849年到達北京教 區,後被孟振生任命為北京的助理主教,1851年在寧晉小營裡祝聖。當北京教區劃分成3個 宗座代牧區時,孟振生任命他為負責直隸西部。他於1569年逝世於直隸正定府,被安葬在 正定府著名的柏棠墓地。 蘇發旺又稱蘇鳳文(Edmond - François Guierry, 1825 - 1883),於1853年到達寧波, 首先出任中國遣使會傳教區的司庫,後於1864年被選為北京宗座代牧區孟振生代牧的助 理,1870年在北京南堂由孟振生主教祝聖,於1868年接任孟振生出任宗座代牧區,於 1870年遷至浙江,1883年逝世於寧波。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12 田類斯(田嘉璧,Louis - Gabriel Delaplace, 1820 - 1884)於1846年到達澳門,後到河 南作傳教士,1852年當選為江西的宗座代牧,1852年在河南鹿邑縣馮橋由安若望(Baldus, 1811 - 1869)主教祝聖,1854年遷至浙江,1870年遷至北京,1844年逝世於北京,其墓地在 正福寺。 戴世濟又叫達里布(François Tagliabue, 1822 - 1890),於1854年到達寧波,在蒙古作 傳教士。繼孔主教(Daguin, 1815 - 1859)逝世後,他於1868年被任命為安若望主教的助理主 教(江西),後於1869年遷至直隸西南的正定府,1870年在正定府由田嘉璧主教祝聖,於 1884年遷至北京,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將北京北堂從蠶池口遷至西什庫新址,1890年逝世, 其墓地在正福寺。 都士良(J. - B. Hippolyte Sartou, 1840 - 1899)於1870年到達北京,先在北京宗座代牧 區作傳教士,1885年當選為直隸西南部的宗座代牧,同年由戴世濟主教在正定府祝聖,於 1890年遷至北京,1899年逝世於北京,其墓地在正福寺。 樊國梁(Pierre - Marie - Alphonse Favier, 1837 - 1905)1862年到達北京,與清朝政府談判 了北堂的遷址問題並修葺了新的大教堂(1887 - 1888)。他於1897年被任命為都士良主教的 助理,1898年由包儒略(Jules Bruguière, 1851 - 1906)主教祝聖,並於1899年繼任主教,曾 經歷了義和團1900年6月13日—8月16日圍攻北堂的全部過程,1905年逝世於北京,其遺體 安葬於他親自建造的北堂大教堂中。 林懋德(Stanislas - François Jarlin, 1856 - 1933)1886年到達北京,1889年由都士良主教 晉鐸,首先在保定府作傳教士,1897年任代理主教,1899年任省巡視員,1909年出任樊國 梁主教的助理主教並於1905年繼任樊國梁而出任宗座代牧,任期內曾為6位主教祝聖,為上 百名華人晉鐸,使其傳教區於1905年共有73920名基督徒。至其逝世的1933年,基督徒數目 猛增至40萬人,北京宗座代牧區也被細劃分為保定府、天津府和宣化府3個宗座代牧區。林 懋德1933年逝世於北京,被安葬在著名的欽賜柵欄墓地。 文貴賓(J. de. Vienne de Hautefeuille, 1877 - ?)1901年到達北京,首先任北京大 修院院長,然後又在北直隸作傳教士,其後在柵欄初修院作神師,1915年被任命為 顧其衛(Jules - Auguste Coqset, 1847 - 1917)主教的助理,同年由林懋德在正定府祝 聖,1919年被任命為林懋德主教的助理,1920年被任命為“濱海直隸”(天津)的宗座代 牧區的總管,1923年又任該宗座代牧區的宗座代牧。 富成功(Joseph Fabrègues, 1872 - 1928)1896年到達上海,後被調至北直隸作傳教 士,1905年主持保定府的教務,後出任新設立的中直隸宗座代牧區的宗座代牧,1910年在 保定府由林懋德主教祝聖,1923年被任命為林懋德主教的助理並繼任主教。1928年於赴羅 馬途中,死於西伯利亞鄂木斯克(Omsk)附近的鐵路上。 滿德貽(Paul Montaigne, 1885 - ?)1907年到達上海,同年到達北京後便出任北京 大修院教授,然後在保定府作傳教士,1924年任保定府的宗座代牧,1925年由剛恒毅 (Costantini)主教祝聖,1925年曾出任過教皇大使,1930年任北京宗座代牧區林懋德主教 的代理,1933年繼任了林懋德的職務15。 在從事科學研究的法國遣使會士中,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南彌德神父(Louis - François 中 西 文 化 研 究 ‧ 半 年 刊 ‧ 2 0 0 8 年 6 月 ‧ 第 1 期 13 宗教研究 Marie Lamiot, 1767 - 1831)。南彌德1791年到達澳門,在教廷傳信部司庫部秘密晉 鐸,1794年進入北京,在清朝宮廷中任翻譯,1812年任法國傳教區長上。由於他與因教 案而死的劉方濟關係密切,故於1819年被迫離開北京赴澳門,並在澳門建了一座遣使會修 院,最終在1831年逝世於澳門並被安葬在聖若瑟堂。16 南彌德逝世後,陶若望曾介紹經過南彌德的學術成就:其漢語知識使他贏得了所有 曾在澳門學習過的人的愛戴和尊重。在漢語翻譯方面,他超過了在澳門和廣州工作的所有 人。17他主要是翻譯了傳教士們發自朝鮮的3封信件。這3封信件是由朝鮮的3名新教徒寫在 其衣服的絲綢內襯上的,內容有的敍述朝鮮,有的是致教皇和北京主教的書信。南彌 德將它們譯作法文;他還精通滿文,這是在清朝宮廷中作翻譯所必不可少的知識,此外他 也可能編寫過一部漢法詞典,因為入華傳教士們都具有編寫漢文詞典的習慣18。 以上就是法國入華遣使會士中幾位宗座代牧在華活動的情況。他們代表著基督宗教入 華史的重要一環,而且是代表著一個新的時代和一種新的傳教策略。 四、入華遣使會與中國基督宗教的“本土化” 入華遣使會非常注重在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各地的原居民中培養神職人員,而且是 高級神職人員(司鐸),這在天主教的其他修會中是頗為罕見的。他們在基督宗教的中 國“本土化”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是基督宗教入華的一個重要階段。 據原法國入華耶穌會士榮振華在《 1552 - 1800年入華耶穌會士列傳》 19中統 計,1552 - 1800年間,在華耶穌會士共有975人,其中的華人(包括澳門華人)修士只有 36人,司鐸或神父9人。甚至像楊廷筠那樣的文豪,也只不過是個修士而已。據1892年刊印 的1552 - 1870年入華耶穌會《修士與神父名錄》統計 20,在近三百二十年的漫長歲月中,由 耶穌會士們培養的全部華人司鐸也只有區區45人。 據前引方立中的《1697 - 1935年入華遣使會士列傳》統計,在1697 - 1935年的在華964名 遣使會司鐸中,華人卻多達355人,遠遠超過了三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均是最高神 品的司鐸,其中包括漢人、蒙古人、澳門和香港居民在內。儘管其中絕大多數人的文化水 準都比較低,但他們在促進天主教在中國民眾中發展過程中,曾起過不可替代的作用,使 基督宗教在中國的傳播,從由入華耶穌會士們宣導的“上層”或“知識層”路線轉向了貧 民百姓。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入華遣使會已經改變了入華耶穌會在中國的佈道策略。已經 高度注重培養華人司鐸,從而向基督宗教在中國的“本土化”方向邁進。 入華遣使會士秦噶嗶(Joseph Gabet, 1808 - 1853)於1835年經澳門入華,曾隨古伯察 (Evariste - Régis Huc, 1813 - 1860)赴蒙古和西藏旅行。《1846年的在華天主教傳教區》的 致教廷的年度報告21中,便強調了培養中國原居民中的天主教神職人員的重要意義。 秦噶嗶首先指出,如若無原居民神職人員,那就幾乎剝奪了天主教在中國舉行公開崇 拜儀式的權力。外國傳教士無法作更多的彌撒和巡視所有的天主教堂口。歐洲司鐸們永遠 都無法熟練地運用中國語言,在歸化新教徒方面始終力不從心。如果司鐸都是外國人,那
/
本文档为【外国来华传教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