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肝癌

肝癌

2010-04-12 21页 doc 5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5516

暂无简介

举报
肝癌 肝 癌 肝癌,又称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肝癌的发生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污染、遗传等多种原因。肝癌按照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按照大体形态分型,可分为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等几种。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的,病情...
肝癌
肝 癌 肝癌,又称原发性肝癌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而我国占其中的45%。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男女之比为2--5:1。 肝癌的发生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污染、遗传等多种原因。肝癌按照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按照大体形态分型,可分为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等几种。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的,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其主要临床现主要有:1.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2.肝脏肿大,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3.黄疸,多为阻塞性黄疸;4.肝硬化征象,可有腹水等并发症;5.全身性表现,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等;6.如转移至肺、骨、脑、淋巴结等处,可产生相应的症状;7.可伴有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等。 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肝癌标记物,如AFP、AFu、GGT2、APT等,或者通过影像学检查,CT、MRI等来诊断肝癌,必要的时候可以做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确诊肝癌的最可靠。 肝癌属于中医肝积、肥气、癥积、鼓胀、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七情、劳倦内伤、外感六淫疫疠、饮食不洁或失调、脏腑虚损、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痰气凝聚日久而成。病理基础为脾虚气滞,脾虚是癌变的关键。脾虚日久,可以合并出现气滞、血瘀、湿热以至于阴虚。病理过程在早期多表现为湿阻和气滞的症状与脾虚体质;中期出现气滞、血瘀、湿热、热毒的表现;后期则常见阴虚津亏之侯,并可出现肺、肝、肾诸内脏受损的征象。但其中“本”即脾虚仍在起主导作用。 在治疗上,西医主要是以手术、介入、放疗、化疗以及生物和免疫等治疗为主。祖国医学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采取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的方法,并结合患者的舌苔和脉象进行诊断治疗。我院(石家庄平安医院)经过多年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结合大量的临床病历,并综合了国内外的肝癌研究新成果,在肝癌的治疗上,有了一套以中医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应用超声刀治疗、内生场热疗、化学消融术、CIK生物治疗等独特的治疗方法,治疗肝癌疗效显著,现将经过我院治疗的几个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病例一 渐进性消瘦,肝区不适 (原发性肝癌) 1、 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治疗难点介绍 白义荣,男,65岁,初诊时间2003年7月29日,住院病案号24509 1. 主诉:渐进性消瘦6个月,间断肝区不适2个月余 2. 病史: 患者于2003年7月因消瘦,肝区不适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肝脏CT提示为原发性肝癌,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8mmol/L,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型糖尿病,给予动脉泵介入化疗1个周期,具体不详,患者症状好转不明显,一般状况欠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体重减轻,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 3. 入院查体: 体温(T)37.0℃ 脉搏(P)80次/分 呼吸(R)20次/分 血压(BP)110/60mmHg慢性病容,肝掌,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上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弦。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5.9×109/L 血红蛋白(Hb)100g/L 血小板(PLT)190×109/L 尿常规:尿蛋白(pro)(-);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8U/L r—谷氨酰转肽酶(GGT) 90U/L。 肝脏B超:肝肋下未见,肝实质内回声减低,考虑为占位; 肝脏CT:肝内低密度影,考虑肝癌。 5. 病例特点: 5.1 老年男性,病程短。 5.2 肝区不适,消瘦,食欲不振。 5.3 肝掌及肝区触及痛。 5.4 肝功能正常,B超及CT示肝内占位。 二、入院诊断: 1.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 2型糖尿病 2. 中医诊断:肝积 三、治疗经过 本病人患肝癌时间较长,但肝功能仍保持正常,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舌苔脉象,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兼有瘀血,即予保肝治疗同时口服三号乾坤胶囊、去甲斑蝥素片、芪黄降糖胶囊服用。行肝动脉置管造影术,给予FMP方案化疗(MMC 10mg,5-FU 1.0,DDP 40mg),超声刀治疗1个疗程,抗肝癌核糖核酸1支,皮下注射隔日1次,患者肝区不适较前减轻,体重增加1公斤。复查肝脏CT示:病变稳定。查空腹血糖 6.2mmol/L。共住院62天。 出院后坚持口服我院(石家庄平安医院)中药及胶囊,应用抗肝癌核糖核酸,偶伴肝区疼痛,口服曲马多片好转,复查肝脏CT示肝病变稳定,并于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2月19日先后3次入我院治疗。予肝动脉介入1个疗程,方案为:HMLE,复查肝功能示:ALT 214U/L,AST 65U/L,GGT 163U/L,TBIL 18.8umol/L,但患者未坚持继续治疗,自愿出院。之后予腹腔注药3次,方案为白介素-2 50万u×3,病情稳定。 患者于2004年4月28日巩固治疗时,查腹部B超:腹腔积液,门脉癌栓。行腹腔灌注3次,癌栓超声刀治疗2次,中医目前考虑患者病情稳定,并仍有腹水等实证,故当予攻补兼施,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利水,燥湿祛痰,口服中药如下:茵陈、黄芩、白蔻、薏米、陈皮、半夏、云苓、甘草、文术、夏枯草、乌贼骨、佛手、八月扎、内金、鳖甲(先煎)、公英、百合、白术、党参、生芪、枸杞子、女贞子、健胃一号,用药后腹水减少,,精神较佳,症状减轻。 后来患者出现腹胀加重,查B超提示腹腔积液增多,行腹腔抽水注药3次(白介素-2 50万u,地塞米松10mg,速尿20mg),并继续口服上方中药,以益气健脾利水,减轻症状,后必要时加用利水包2袋,活血三号2袋等药口服,并应用利尿剂,病情好转,保持平稳。患者出院后未定期复诊,两年后死亡。 四、评析 1.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正常,CT示肝区实质性占位,给予积极抗肿瘤治疗及控制血糖,同时行腹腔灌注予生物治疗,中医根据患者既是有实证的临床表现,又加上患者久病体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在祛邪之时兼以扶正,攻补兼施,坚持中药应用,病情得到控制,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生活一度恢复正常。 2.从西医治疗的角度,为了有效的控制病情波动,应大剂量的应用化疗及生物治疗,这些药物都是经肝脏首过效应,对肝肾损伤较大,毒副作用较大,尤其对胃肠道反映较大,影响进食,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后,则明显减少了副作用,患者的一般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本病例为原发性肝癌伴糖尿病,病情复杂,易合并感染,住院期间综合治疗肝癌的同时给予降糖治疗,再加上中医的辨证施治,初时患者以实证为主,故治疗时亦以祛邪为要务,经过中医以及西医放化疗等治疗后,转成本虚标实之证,予以攻补兼施,随症加减,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如能继续坚持定期复查和巩固治疗,生存期会大大延长。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晚期的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 病例二 上腹部不适 (原发性肝癌Ⅱ期) 1、 病例介绍 李国成,男,50岁,初诊时间2006年11月4日,住院病案号36866 1. 主诉:上腹部不适2个月余 2. 病史: 患者于2006年11月因上腹部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00u/l ,谷草转氨酶98u/l;乙肝五项 (-);AFP 203.47ng/ml;腹部B超提示:肝内低回声;CT示:肝实质性占位,考虑原发性肝癌。诊断为原发性肝癌Ⅱ期,未予特殊处理,此后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食欲不振,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 3. 入院查体: 体温(T)36.9℃ 脉搏(P)80次/分 呼吸(R)20次/分 血压(BP)120/80mmHg痛苦面容,肝掌,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上腹部平坦,肝肋下4cm可及,剑突下未及,边缘钝,稍硬,压痛,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弦。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5.9×109/L 血红蛋白(Hb)90g/L 血小板(PLT)90×109/L 尿常规:尿蛋白(pro)(±);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8.2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5. 9U/L r—谷氨酰转肽酶(GGT) 215U/L; 肝脏B超:肝肋下4cm,右叶斜径约14.9cm,肝实质内回声减低,考虑为占位; 肝脏CT: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癌。 5. 病例特点: 5.1 中年男性,病程短。 5.2 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 5.3 肝掌、肝脏增大、压痛及肝区叩击痛。 5.4 肝功能异常,核心抗体阴性,B超及CT示肝占位。 二、入院诊断: 1.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Ⅱ期 2. 中医诊断:肝积 三、治疗经过 由于患者目前患肝癌且肝功能明显异常,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保肝治疗同时行肝动脉置管造影术,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术。化疗方案为:MHFP(MMC 10mg,HCPT 20mg,氟苷1.0 DDP 40mg),并予止吐、抑酸、抗炎及补液支持治疗1个疗程,患者不能排尿,予保留导尿1次,症状好转,并予超声刀治疗4次,口服清热解毒中成药柴楝解毒胶囊、温元胶囊,和对症治疗的肝脾消胶囊,中医辩证属湿瘀互结,兼有肝郁脾虚,治以健脾利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消瘤解毒,方用消瘤三号,扶正三号,健胃一号,解毒二号,加二叶葎、文术、佛手、八月扎、乌贼骨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介入术后肝功能明显异常,且对患者有创伤,造成患者体虚,仍有肝郁脾虚之证,故调整给予疏肝健脾利湿、清热活血中药,方剂为:柴胡、五味子、赤芍、丹皮、健胃二号、健胃一号、扶正一号、解毒二号、消瘤一号、活血三号,再生三号等。 之后患者因应用化疗及介入治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调整给予益气健脾、滋阴养血中药应用,方剂:扶正一号、解毒二号、降逆一号、健胃一号、草贝母、鳖甲、浙贝、元胡、五味子、赤芍、丹皮等药口服,用药后白细胞升至正常,上腹部不适消失,肝区叩击痛消失,可进普食,全身有力,复查肝功能示:ALT 40U/L,AST35 U/L,GGT 80 U/L,AFP 49.78ng/ml,病情好转,于12月1日出院,共住院治疗28天,出院后于门诊继续中医巩固治疗。 患者出院后一直口服我院(石家庄平安医院)中药及胶囊,服用中药仍以前方加鳖甲,鹿角胶,阿胶等软坚、升血药物,以增加补虚固本之效;其间曾有白细胞下降,予再生胶囊口服10天,白细胞回升,患者病情保持平稳。 于2007年1月5日再次入院巩固治疗,查体:上腹部膨隆,肝区轻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无水肿。腹部CT示:腹部肿物较前无明显增大;肝功能正常,继续介入治疗,方案为MHFP(MMC 20mg,HCPT 20mg,氟苷1.0,DDP 40mg),并给予中药应用,中药治以清热益气,疏肝健脾,攻补兼施,药用消瘤三号、健胃一号、解毒二号、解毒一号、扶正一号、文术、佛手、八月扎、女贞子、虎杖、夏枯草、陈皮等。行介入手术后调整用上方中药加白蔻仁、黄芩、干蟾皮等药物口服,病情平稳,因经济原因自愿出院,于1月26日出院,住院21天,后于门诊中医治疗。 患者之后未复诊,一直坚持口服中药及胶囊,目前已能正常工作,各项指标稳定。 四、评析 1.本例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肝功能明显异常,治疗难点在于病程长,病情较重,且对化疗药物、介入治疗耐受性差,故应尽快恢复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应用中医治疗,既能达到上述目的,又能加强患者对自已治疗的耐受性,加大治疗把握。 2.中医辩证为湿瘀互结,兼有肝郁脾虚,坚持给予中药应用,既能缓解患者症状,又能减少化疗及介入等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治疗后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生活恢复正常。如单一西药治疗会造成肝功能进行性恶化,并发症接连出现,预后很差,风险加大。因此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协同作用,能取得更加好的疗效。 3.肝癌在中医辩证可以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等几种证型,临床往往不单纯见某一种证型,而是几种并见,虚实夹杂,缓急同存,因此临证时应根据患者表现、体征、并结合舌苔、脉象,四诊合参,分清虚实阴阳表里,方能辩证准确,治疗得当,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病案三 肝区疼痛1个月 (原发性肝癌) 1、 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治疗难点介绍 刘福明,男,54岁,初诊时间2003年2月17日,住院病案号24087 1. 主诉:肝区疼痛1个月 2. 病史: 患者于2003年2月因肝区钝痛1个月,无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食欲差,全身无力,到当地医院就诊,对症处理后无效,后到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诊治,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58.2u/l ,谷草转氨酶45.29u/l;乙肝五项提示:HBcAb(+);腹部彩超提示:肝内多发性占位;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予抗病毒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然后到河北省第四医院,查腹部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癌(肝右叶后端及左叶内侧段肝癌)、胆囊炎、右肾囊肿,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予百世欣口服,症状无明显改善,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 3. 入院查体: 体温(T)36.8℃ 脉搏(P)80次/分 呼吸(R)20次/分 血压(BP)120/80mmHg 痛苦面容,左侧外耳道通畅,听力下降,轻微肝掌,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哮鸣音。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上腹部稍膨隆,肝于肋下4cm可及,剑突下未及,边缘钝,稍硬,压痛,脾肋下未及,肝区轻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弦。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5.9×109/L,血红蛋白(Hb)90g/L,血小板(PLT)90×109/L ; 尿常规:尿蛋白(pro)(±);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8.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29U/L ,r—谷氨酰转肽酶(GGT)215U/L。 肝脏B超:肝肋下4cm,右叶斜径约14.9cm,肝实质内回声减低,考虑为占位; 肝脏CT: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癌(肝右叶后端及左叶内侧段肝癌)、胆囊炎、右肾囊肿。 5. 病例特点: 5.1 中年男性,病程短。 5.2 肝区疼痛,食欲不振,伴恶心。 5.3 肝掌、肝肋下4cm,压痛,肝区叩击痛。 5.4 肝功能异常,核心抗体阳性,B超及CT示肝占位。 二、入院诊断: 1.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 2. 中医诊断:肝积 三、治疗经过 由于患者肝炎病情平稳,目前患肝癌且肝功能明显异常,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保肝治疗同时行肝动脉置管造影术,肝动脉灌注及栓塞术。方案为:MHFP(MMC 10mg HCPT 20mg 5-FU 1.0 DDP 40mg),并予止吐、抑酸、抗炎及补液支持治疗1个疗程,并给予超声刀治疗6次,口服柴楝解毒胶囊、温元胶囊、肝脾消胶囊。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消癥、佐以健脾化湿,中药方剂给予消瘤三号,扶正一号,活血三号,解毒一号,草贝母、土元、白僵蚕、白英、薏米、苦参、元胡、川楝子、八月扎、香附、全蝎、蜈蚣等,水煎服,每日一剂。共住院治疗15天,患者无明显腹痛,饮食尚可,全身有力,复查肝功能:ALT 50U/L,AST35 U/L,GGT 144 U/L,均好转。于2003年3月4日出院,后于门诊继续中医治疗。 出院后一直口服我院(石家庄平安医院)中药及胶囊,每周中药仍予前方并加鳖甲,鹿角胶,阿胶等软坚、升血等药物治疗,其间曾有白细胞下降,予再生胶囊口服10天,白细胞回升。患者一直病情平稳,偶伴有腹痛,食欲欠佳,便秘,小便少,无尿路疼痛,无发热,双下肢稍肿胀。 于2003年3月20日再次入院巩固治疗,查体上腹部膨隆,肝区轻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无水肿。复查腹部CT示:腹部肿物较前无明显增大,肝功能较前好转,继续介入及超声刀治疗,方案为MHFC(MMC 10mg HCPT 20mg 5-FU 1.0 CBP 0.4),并继续给予中药应用,中医治以疏肝健脾,清热益气,药用生石膏、知母、太子参、黄芩、麦冬、山药、茯苓、柴胡、香附、白术、当归、枳壳、元胡、陈皮、砂仁、焦三仙等。经治疗后,病情平稳,患者无不适出院,后于门诊坚持中医治疗。 患者出院后每月复诊1次,截至到2007年2月8日先后7次住我院,共介入5次,超声刀治疗3个疗程,患者无腹痛及腹胀,饮食可,二便正常,睡眠佳,体重较前增加,复查肝功能示:ALT 40U/L,AST 30U/L,GGT 100U/L,并坚持口服中药及胶囊3年,目前病情稳定,已能正常工作。 四、评析 本例患者以肝区疼痛,食欲不振,全身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且既往患乙型肝炎,在治疗癌症的同时还应给予抗病毒治疗,针对病因,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舌脉,四诊合参,将其辨证为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消癥、佐以健脾化湿,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既能缓解患者症状,又能减少应用化疗及介入治疗的副反应,同时能控制乙肝病毒的再复制。 本例患者治疗难点在于病情为多发性占位且患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无效,发现较晚,病情进展较快,短时间出现消化道症状,失去手术机会,如不及时控制肿瘤,肝细胞进行性损伤会造成恶性循环,并发症随时出现,危及患者生命。治疗上应该中西医结合,并且应用超声刀配合介入治疗增加药物敏感性,中医中药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治疗耐受。 病案四 肝癌术后3个月,2次介入术后1个月 (原发性肝癌术后、介入术后) 1、 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治疗难点介绍 许保森,男,54岁,初诊时间2003年1月13日,住院病案号00072 1. 主诉:肝癌术后3个月,2次介入术后1个月 2. 病史: 患者于2003年1月因查体发现肝区肿物6cm×6cm,到河北省四院查B超及CT均诊断为肝硬化、肝癌;行手术切除术+经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微量泵植入术,术后予抗菌止血及对症处理,病情平稳。病理示:分化完好型肝细胞肝癌。之后行两次肝动脉栓塞化疗:白介素-2 60万u;化疗泵注药(氟苷 0.75g,表柔比星 30mg,顺铂 30mg),患者无不适。后为明确疗效到河北省第四医院复查腹部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癌术后肝内转移。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予消癌平片口服,无明显变化,睡眠欠佳,体重无减轻,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 3. 入院查体: 体温(T)36.8℃ 脉搏(P)80次/分 呼吸(R)20次/分 血压(BP)120/80mmHg,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轻微肝掌,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80次/分,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上腹部稍膨隆,肝区可见25cm不规则手术瘢痕,愈合可,瘢痕下方可及两个化疗泵,局部无红肿热痛,肝脾未及,肝区轻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弦。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 3.9×109/L,血红蛋白(Hb)90g/L,血小板(PLT)90×109/L ; 尿常规:尿蛋白(pro) (±);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38.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5.3U/L ,r—谷氨酰转肽酶(GGT)100U/L。 乙肝五项示:HBsAg(+)、HBcAb(+)、HBeAb(+) 肝脏B超:肝肋下未见,肝实质内回声减低,考虑为占位; 肝脏CT:肝内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癌术后复发。 5. 病例特点: 5.1 中老年男性,病程较短。 5.2 肝区肿物,精神欠佳。 5.3 轻微肝掌,肝区轻叩击痛。 5.4 肝功能正常,小三阳,B超及CT示肝占位。 二、入院诊断: 1.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术后、介入术后 2. 中医诊断:肝积 三、治疗经过 患者肝炎病情平稳,目前患肝癌且肝功能正常。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尚未到治疗指标,故暂未予处理。入院后予口服柴楝解毒胶囊、温元胶囊、肝脾消胶囊,及中药汤剂应用,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中药方剂并佐以活血化瘀,药用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当归、菟丝子、炙首乌、甘草、草贝母、三棱、文术、二叶葎、龙葵、土元、白僵蚕、白英、全蝎、蜈蚣等水煎服,每日一剂。保肝治疗同时行化疗泵注入1次,超声刀治疗1个疗程,饮食起居正常。患者无恶心、呕吐,食欲佳,全身有力,于1月21日出院,共住院7天,于门诊继续中医治疗。 出院后一直口服我院(石家庄平安医院)中药及胶囊,每周中药仍以前方加鳖甲,鹿角胶,阿胶软坚、升血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偶伴腹痛,二便正常,无发热。 于2月20日到3月20日先后两次入院巩固治疗。查体上腹部膨隆,肝区轻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无水肿。腹部CT示:腹部肿物较前无明显增大,继续化疗泵注入2次:白介素-2 60万u;化疗泵注药(氟苷 0.75g 表柔比星 30mg 顺铂 30mg)及超声刀治疗2个疗程,并予中药应用,中医治以清热益气,疏肝健脾,药用生石膏、知母、太子参、黄芩、麦冬、山药、茯苓、柴胡、香附、白术、当归、枳壳、元胡、陈皮、砂仁、焦三仙等。患者无不适出院,予门诊中医治疗。 之后患者每月复诊1次,截至到2007年2月8日先后24次住我院,共介入9次,超声刀治疗3个疗程,于第四次住院因化疗泵堵塞行全身化疗3次,方案为HFL×2,HFP×1,辅以止吐补液及对症治疗;因患者目前属本虚标实之证,采用标本兼治,调整中药汤剂,基本方为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当归、菟丝子、炙首乌、甘草、草贝母、三棱、文术、二叶葎、龙葵、土元、白僵蚕、白英、全蝎、蜈蚣等水煎服,每日一剂。患者无腹痛及腹胀,饮食可,二便正常,睡眠佳,体重较前增加,复查肝功能示:ALT 40U/L,AST 30U/L,GGT 100U/L,坚持口服中药及我院胶囊5年,仍能正常工作。 四、病历评析 本例患者初时以肝区肿物,精神欠佳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证为本虚标实,但仍以实证为主,故治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并配合西医治疗,病情平稳。经治疗后,由于病情本身的发展,以及应用西医化疗、介入等攻伐治疗,导致患者气阴两虚症状明显,故继续调整中药汤剂,加入益气滋阴养血之物,既能改善症状,又能加强正气,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治疗耐受,减轻西医治疗产生的副作用。 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各项指标均好转,目前能正常工作,因此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肝癌晚期患者治疗的首选。 原发性肝癌属于祖国医学“积聚”、“黄疸”、“鼓胀”、“胁痛”等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目前仍认为手术切除的效果最好,但不少患者一经确诊,已经进入晚期,失去手术指征,仅少部分可通过手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目前,进展期肝癌的治疗仍然以放疗、化疗为主,但疗效不满意,且一般化疗药物使用后对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大部分化疗药均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以肝动脉化疗栓塞为主的介入治疗是当前治疗进展期肝癌的首选方法,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临床较难推广。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概念的确立,中医药积极参与肝癌的临床防治,在提高肝癌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使肝癌总体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中医中,对于肝癌的病因病机,现在多数人认为是正气虚损,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基础上,外邪入侵与机体内部脾虚肝郁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湿、气、瘀等互结,导致肝癌的发生。认为肝癌的本质或痰结、或瘀结、或痰热瘀互结,概括其病机不外乎脾虚、肝郁、血瘀、湿热、热毒、肝肾阴虚等六个方面。肝癌结节的本质是恶毒,肝癌的发生需要有脾虚肝郁、痰瘀互结等病变基础。综合各家看法,目前对肝癌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即肝癌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气血不足,正气亏损,标实即邪气内蕴,血瘀火毒。发病之初多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日久则气郁化火,湿热内生而致火毒内蕴,血瘀气壅,痹阻不通,故见积块、黄疸、膨胀等症;晚期由于邪毒耗气伤血,正气大伤,多见肝肾阴虚,生风动血之症。 肝癌在中医学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常见,其次为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湿困型,再次为肝肾阴虚型。常用中药主要有:白术、茯苓、黄芪、白花蛇舌草、党参、柴胡、当归、甘草、半枝莲、丹参等。 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和发病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予以辨证分型、立法处方进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其特点是保持中医整体观理论的特色,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能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 为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质,很多研究者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如宋明志等通过肝癌病人血浆核苷酸的测定,发现脾虚型、气滞型的cAMP下降,湿热型cAMP/cGMP明显下降,阴虚型cGMP明显增高,初步揭示核苷酸测定能反映出不同证型。于尔辛等从血液流变学等方面观察,发现肝癌阴虚型A-AT显著增高,3期患者尤明显,而血瘀型则下降,气滞型可见血液粘度异常升高(占58·5%),提示血液粘度的测定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肝癌之气滞等。同时,也有许多人致力于对中药抗癌机理的阐释。于尔辛等发现:健脾理气药能使“脾虚”小鼠的T淋巴细胞提高至正常水平,对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有一定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T淋巴细胞的功能及拮抗T抑制细胞,对NK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张英华等进行抗癌中药斑蝥酸钠和肿节风对腹水型肝癌H22的影响实验中,发现改善能量代谢是它们抗癌途径之一,其抗癌作用可能与降低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提高细胞的cAMP有关。 常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主要有:①中药配合化疗,其中包括中药配合肝动脉介入、中药配合全身化疗、中药配合腹腔化疗;②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③中药制剂配合西医治疗;④中药配合免疫治疗;⑤中药配合无水酒精治疗;⑥中药配合液氮深度冷冻术;⑦中药配合射频治疗;⑧中药配合放疗;⑨中药配合微波治疗。 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复杂,可能机制包括:①调节抗体的生成,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免疫效应的活性;②活血化瘀药可阻止肿瘤区周围纤维蛋白的沉淀,使化疗药物和免疫活性物质易于进入肿瘤内部;③中药直接作用肿瘤细胞,诱发肿瘤细胞快速凋亡。中医药治疗能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加疗效,提高远期生存率。此外,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低毒、与化、放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有协同作用等优势。 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方法辨病抗癌临床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远期疗效提高,生存率较单纯用其中任一种的疗法好。二是通过中药治疗,可使手术后出现的放射和化疗的副作用明显减少。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作用: (1)用于可切除性肝癌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可以防治肝癌复发、转移;(2)对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作姑息性外科手术,术后进一步抗癌治疗,可延长患者带瘤生存的时间;(3)对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可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机会,或延长病人带瘤生存时间。总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体自身的治愈功能,可提高免疫力,控制疾病发展,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本文档为【肝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