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范仲淹的误国战略

范仲淹的误国战略

2010-04-25 3页 doc 30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1223

暂无简介

举报
范仲淹的误国战略范仲淹的误国战略(原创) 最近总在网上看到一本名叫《休闲读品·天下》的杂志里的文章节选,是讲宋史的,看了几段,觉得很有新意,于是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其中有一段讲了范仲淹在边疆打仗的故事。曾对中学课本里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深表佩服,感叹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这位文才兼将才的另一面,他实际上是一个会说漂亮话,手底下却干不出多少活的人,尤其在打仗方面,他的许多军事战略是误国的。在《仁者误国》章节中,作者结合史料分析了范仲淹在处理边务的误国战略。下面我就节选几段,给大家看看...
范仲淹的误国战略
范仲淹的误国战略(原创) 最近总在网上看到一本名叫《休闲读品·天下》的杂志里的文章节选,是讲宋史的,看了几段,觉得很有新意,于是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其中有一段讲了范仲淹在边疆打仗的故事。曾对中学课本里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深表佩服,感叹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这位文才兼将才的另一面,他实际上是一个会说漂亮话,手底下却干不出多少活的人,尤其在打仗方面,他的许多军事战略是误国的。在《仁者误国》章节中,作者结合史料分析了范仲淹在处理边务的误国战略。下面我就节选几段,给大家看看。 1040年,宋与西夏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三川口之战,此战宋军伤亡惨重,颜面尽失,宋仁宗撤换了驻边统帅,改由夏竦任主帅,韩琦作为副手,范仲淹也成为副手,并负责今天陕北一带的防务。然而,这位范帅的军事才能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1. 防守战略。 宋军统帅部可谓是“群英荟萃”, 夏竦、韩琦、范仲淹三人都是有宋一代有名的文章高手,但是在军事上,三人却是“三个诸葛亮赛不过一个臭皮匠”。对于前线防务,三人很快出现分歧,作者李寻在文中写道:夏竦、韩琦、范仲淹大概都是在1040年(宋康定元年)五月前到任的,很快就发生了严重的争论。争论不是发生在范仲淹代表的“君子”一党与夏竦这个“奸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个“君子”之间。韩琦来边关之前,就以力主对西夏采取军事攻势而著称,他认为皇上派他来前线就是要进攻的,所以,必须进攻。他说西夏的军队总共只有四、五万人,而我们虽然在边境上陈列了二十多万大军,耗费军资无数,但分散布防,每一处兵力都处于弱势地位。二十万重兵经年累月坐守界壕,不敢主动接触敌人,实在令人痛心。不如将各处防守兵马集中到一起,沿一个方向,攻入西夏,方可破敌。范仲淹则认为,以宋军现在的战术素养和将领的指挥水平,远不如太宗朝,太宗曾以精兵强将发起过对西夏李继迁部的五路进攻,无功而返,何况我们这些不如太宗时期的兵将,我们部队不了解西夏内部的地形,不适应其气候条件,深入敌境纵深作战,没有胜算。而且,现在我们的防御兵力百分之八十布署在沿边境一线,陕西腹部关中地区没有多少防御力量,各州城甚至没有防御工事,一旦我进敌也进,元昊的主力兵团避开我军,直击关中,卡住四川北上的粮道,那整个陕西就会失守,天下震动。所以,现实可行的政策仍是加强边境各寨堡的防御力量,虚张声势,宣称沿边五路同时向敌人进攻,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意图,然后沿边诸将寻找一个薄弱环节,相机进攻敌人边境城塞,不深入敌境太远,浅攻即止,得手便回。同时加强陕西境内纵深各城堡的建设,这样先和敌人耗上两三年,以观察形势的变化。两人争执不下,作为一把手的夏竦,他本来的主张也是持防守战略的,理由和范仲淹的差不多,但这时他揣测到皇帝可能会支持韩琦的进攻战略,所以,他不再坚持自己原来的主张,也不表态支持韩、范任何一方,只是把双方的观点如实上奏朝廷,请皇上裁决。推责任、耍滑头,这是夏竦一贯的为人风格,要不,别人怎么说他是奸邪之人呢!果如夏竦所推测的那样,皇上表态支持韩琦的进攻战略,要求他们拿出具体的进攻来。夏竦提出的方案是各路同时进攻,如一路为主攻方向其余各路为疑兵,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使之分散兵力,由主攻兵团完成任务。范仲淹以他一贯的迂直继续固执已见,坚持说自己不出兵,夏竦派范仲淹的挚友伊洙北上延安,亲自给范仲淹做工作,就是做不通(尹洙在范仲淹被贬的时候,曾主动提出和他同贬,是很仗义之人,范仲淹与他的私交很好)。范仲淹甚至说,你们其余各路进攻吧,留下我这一路,万一将来失败了,要谈判,我这里可做为回旋的理由。尹洙无功而返,韩琦负气地说,就他这一路,也要进攻。这时,夏竦的聪明之处表现出来,他说,只一路进攻就不能进攻,于是,又上奏朝廷,皇帝下诏,命范仲淹鄜延路和韩琦的泾源路同时进攻。面对圣旨,范仲淹不能抗拒,他不能再提说不进攻的话,但又找了另外一个理由,说现在已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我方军士不适应西夏境内寒冷的气候,还是等到开春以后天暖和些,西夏的马也瘦了,再进攻吧。 这场争论中,韩、范这两位文章高手,各抒己见,引古论今,双方的奏章更像是学者战略思路的论文,而不像军人提出的恶实际作战计划。双方各说各的理,几乎没有对对方提出的任何理由给予正面的回应,而且双方的理由还有不少重合之处,以至于后人很难弄清楚:两人争得那么热闹,实际的分歧点究竟在何处。 最终在宋军统帅部吵吵嚷嚷之际,元昊发兵了。元昊发兵前,先派人向韩琦和范仲淹处给送了请和信,但很其拒绝了,范帅竟然以为是个“纳降”的机会,很认真地写了回信,并等待元昊来投降,结果传来了好水川宋军战败的消息:好水川战败过了后一个月,范仲淹才收到了元昊对他上封书信的答复,长达26页,极尽侮辱谩骂之能事,范仲淹气得将原件焚毁,仅选录了6页还可入目的文字上报朝廷。参知政事宋庠上奏皇帝,说范仲淹违反国家私自派官员出使西夏并送文书,按律当斩,宰相吕夷简等一批官员为范仲淹说好话,说他一贯忠于国家,只是想招降元昊,不应重责。仁宗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没有严处范仲淹。 2. 绥靖政策 以夏竦、韩琦、范仲淹为例。夏竦聪明,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但自私,不敢坚持原则;韩琦坦荡磊落,在朝廷内部的权力角逐中,秉公守正,坚持原则,确是一位良相之才(详见韩琦小传),但心肠软,受不了战场上血腥的打击,而且缺乏真正的军事韬略,其军事建议是自己都执行不下去的夸夸其谈。范仲淹个人道德素质优秀,体恤民众,在和平年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地方官,可是,见解卑陋,议论迂腐,他与仁宗之间的相知,完全在于共同拥有一个“仁”字的心理相通。他深知仁宗的心理,所以提出了被奉为国策的防守战略,当仁宗与西夏媾和时,他是欢欣鼓舞的。其实,早在1042年(宋庆历二年)五月,定川寨战役之前,宋夏两国边境拉锯战正酣的时候,他就向仁宗皇帝提出与西夏议和的建议,说:“兵马精劲”是西夏的优势,“金帛丰富”是大宋的优势;西夏人依仗其优势,是不会听从我们的仁义教诲的,而我们又不想大动干戈,与敌人打仗。所以,唯一的就是用金钱买和平,多给西夏人“金帛”,以换得休战。他还举自己当越州知州时的财政收入为例,说仅越州一地一年的税收就值绢三十万匹,足以够支付对西夏一年的“赏赐”了。 初读到这种建议,让我们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臣为天下“忧”出的道理吗?这是什么道理?人家来打咱们,咱们不还手打人家,还要给人家“钱帛”,换得人家不再打咱们!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凭什么给敌人这么多的钱? 范先生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这样虽然使越州人民受了些苦,可是天下不打仗了,可以少死多少人呐! 我无言,这也是由其天赋的生命本质所造就的意见,不可沟通,不可更改。我只是在努力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或许是某些孩子被绑架了的父母,害怕绑匪“撕票”,不敢报案,想拿钱给绑匪“私了”的心态? 这种人是不能镇边打仗的! 除了韩琦之外,夏竦和范仲淹两人其实都不愿意在外镇边,夏竦削尖脑袋走后门想调回京城,范仲淹也屡次上表以身体原因辞掉边帅之职。他们的文才都没得说,十分优秀。范仲淹镇边期间,留下过一首著名的词《渔家傲》,其中的下半阙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言辞精到,意境悲凉。但确不是他的职务及所处的地位该发出的声音,作为镇边统帅,应该高歌“马蹀於氏血,旗枭可汗头。”怎么能发出如此悲凉颓废的韵调!主帅如此,全军的士气可想而知。 《仁者误国》这篇文章长达上万字,里面有详细的宋夏战争论述,我在此只引用了几段,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网上去购买此书。 淘宝网:http://shop60380619.taobao.com/ (原文引自《休闲读品.天下》2010年第一辑,《仁者误国——宋仁宗与西夏立国之战》,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文档为【范仲淹的误国战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