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

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

2010-05-06 8页 doc 35KB 5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1083

暂无简介

举报
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2003 年第6 期  1  明治人的凡尔纳 在明治时期第二至第三个十年间的日本,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1828 - 1905)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明治11年(1878),凡尔纳的《LE TOUR CU MONNDE EN QUATRE - VINGTS JOURS》由川岛忠之助译成日文,以《新说八十日间世界一周》的译名出版,揭开了凡尔纳的作品在日本翻译出版的第一页。自此,凡尔纳的作品被接连不断地 翻译出来。明治13 年有井上勤译《九...
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
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2003 年第6 期  1  明治人的凡尔纳 在明治时期第二至第三个十年间的日本,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1828 - 1905)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明治11年(1878),凡尔纳的《LE TOUR CU MONNDE EN QUATRE - VINGTS JOURS》由川岛忠之助译成日文,以《新说八十日间世界一周》的译名出版,揭开了凡尔纳的作品在日本翻译出版的第一页。自此,凡尔纳的作品被接连不断地 翻译出来。明治13 年有井上勤译《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和铃木梅太郎译《二万里海底旅行》,明治14 年又有织田信义译《地中纪行》及井上勤译《北极一周》。 在明治初期的日本,作为一种学问体系的自然科学尚未确立。尽管乘火箭去月球,坐潜水艇到海中旅行,还只是人类心驰神往的梦想,但随着科学的发达,这些梦想 将变成现实。凡尔纳所讲述的这种故事给明治人带来了新鲜的惊喜,激发了人们对梦想的追求。与法国一样,凡尔纳在日本的读者并不是青少年,而是当时的知识分 子①。在明治的第二个十年中,凡尔纳的下列作品被译为日文②。 发行年月 作品名 译者 出版社 备考 11年6月 《新说八十日间世界一周》 川岛忠之助 丸屋善七 (后篇,13 年6 月) 13年11月 《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 井上勤 大阪二楼 (~14 年3 月) 13年12月 《二万里海底旅行》 铃木梅太郎 京都 山本 14年 《地中纪行》 织田信义 同人(未刊) (《月世界旅行》续编) 14年 《北极一周》 井上勤 望月诚(未刊) 16年9月 《严弗利加内地三十五日间空中旅行》 井上勤 绘入自由出版社 (~17 年2 月) 17年4月序 《月世界一周》 井上勤 博闻社 17年11月序 《六万英里海底纪行》 井上勤 博闻社 17年8月 《英国太政大臣难船日记》 井上勤 绘入自由出版社(~9 月) 17年10月 《五大洲中海底旅行上篇》 大平三次 四通社 (下篇18 年3月起业馆刊) 17 年 《日露革命外伟自由遒征矢》 井上勤 绘入自由出版社 18 年1 月 《拍案惊奇地底旅行》 三木爱华高须墨浦 九春堂 19 年4 月 《三十五日间空中旅行》 井上勤 春阳堂 (17 年所刊分册的合订本) 19 年8 月 《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 井上勤 三木佐助 (13 年刊分册的合订本) 对明治人来说,儒勒·凡尔纳(1828 —1905)是他们的同时代人。1872 年,《八十日间世界一周》的原作在法国报纸《Le Temps》上开始连载;1873 年,出版单行本;不久被译成英文。在日本,4 年后的1878 年( 明治11) ,川岛忠之助根据英译本《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重译为日文。 接着,从明治13 年到14 年,井上勤依据英译本《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in ninety seven hours and twenty minutes》,翻译了《De laterre àla lune》,题为《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分十册出版。后于明治19 年以合订本方式再版。到明治21 年,共四次重版③。这一情形在进入明治20年代后仍在继续。 儒勒·凡尔纳的始于《乘坐气球的五周间》的空想科学小说——惊异的旅行系列作品(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 ,在当时的法国受到空前欢迎,刊载其作品的报纸的发行数量急剧增加。据称,从登上文坛到逝世前一年的1904 年,凡尔纳的作品“光是小型本(无插图) 便共计销售了约160万部”,他本人也成为“19 世纪最优秀的流行作家”④。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科学技术取得的成果神奇化,并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精心地展开描述,他的学识和技巧征服了人们的心。 在英语圈,凡尔纳的原作一经出版,几乎同时就被译成英语;在日本,又很快从英译重译到日文。但是,自从明治30 年(1897) 森田思轩译《十五少年》) (据英译本“Deux ans de vacances”重译) 出版之后,凡尔纳的作品就在日本出版界绝迹了。最终,科学小说这个品种未能在明治文坛取得公民权,日本人一直没有创作这一体裁的作品。 关于这一点,柳田泉氏认为,“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还不具备产生科学小说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知识”⑤。尔后,科学小说或政治小说合为一体,或变身为面向少男少女的科学冒险小说而延续下去。当时,关注这些作品的,是在日本亡命的梁启超等人。 2  凡尔纳作品的翻译 鲁迅来到日本时,明治时期的凡尔纳热潮刚刚过去数年。当时,恰好亡命日本的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政治小说为先头,小说这一品种开始正式进入中国的 文学界。在梁主编的中国最初的小说杂志《新小说》创刊号上,在署名“南海卢籍东译意 东越红溪生润文”之下,将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 进行连载,同年4 月,鲁迅赴日留学,并很快订阅了《新小说》。 翌年秋,尽管尚处于日文读解能力还不太高的时期,鲁迅还是很快将井上勤译《月世界旅行》重译为中文,以《月界旅行》为题交由东京的进化社出版。井上译本原 本是英译的重译,鲁迅的翻译则是重译的重译。在鲁迅的翻译中,有不少地方进行了增添和删削,另外,由于外语能力以及知识不足而产生的误译也不少。⑥ 凡尔纳的原作由两部分构成。一是1865 年在报纸“Jounl des Débats”上连载的前篇《从地球到月球》,一是五年后完成的《围绕月球》。井上勤译的日译本只是前篇,写到巴比堪等三人乘炮弹到达月球。因此,鲁迅译 的《月界旅行》的情节也只是到主人公们环绕月球为止。原作一共有28 章,井上译本与之相对应,也分为28 回。鲁迅则如他自己所说“,截长补短,得十四回”,基本上是将原作的每两章合为一章⑦。 鲁迅所用底本,即井上译《月世界旅行》中记曰:“米国查理士·培伦原著”(原文以日语的假名文字示) ;井上的“凡例”中还有如下说明:“此书系硕学儒勒·培伦氏的著述,由美国“芝加哥”府“顿内利·咯义德”商会发行,书的原名为“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in ninety seven hours twenty minutes”。⑧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称“培伦者,名查理士,美国硕儒也”,这是袭用井上勤译本的错误的结果。 此后,鲁迅又翻译了三木爱华和高须墨浦合译的《地底旅行》的第一和第二回,冠名《拍案惊奇·地底旅行》,在杂志《浙江潮》第10 期上刊载,1906 年,故事部分全文⑨的重译由南京的启新书局刊行。那时,鲁迅又把作者的名字误作“英国威男”。原因是鲁迅所用底本的译者将原作者误记为:“英国 术尔斯· 威男”,日文译者在“序”中写有“今译术尔斯氏所著地底旅行”。对当时的鲁迅来说,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另外,原作共有45 章,除了赴地底旅行的三位男性以外,还描写了包括围绕着主人公的女性在内的、多样的人间关系;在描写发现通往地底入口的经过时,设置了类似推理小说的伏 线;通过各种手段唤起读者的兴趣和想像。三木等人的重译本将故事情节单纯化,把整个作品短缩为17 章。当然,他们所依据的英文底本也许就是这样的。鲁迅的译本进一步将日译本短缩为14 回⑩,其中有关洛因——主人公亚篱士的恋人,后来经过危险的旅行生还后成为他妻子——的叙述基本都被删除。 明治时期对凡尔纳的翻译中,存在着杜撰的问题,这是事实。但在此之前,欧美对凡尔纳的翻译接受也有问题。首先,在19 世纪的法国,凡尔纳所以成为走红作家,不单由于他开创了SF(科学幻想小说) ,而且和他的思想有关联。他同情希腊、匈牙利、爱尔兰等欧洲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在自己的作品中称赞废除奴隶制,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他同时又是以扩张殖 民地为目标的巴黎地理协会会员,是一个对法国侵略非洲不抱怀疑态度的国家主义者。 可是,当时的凡尔纳作品的英文译本,几乎没有忠于原作的[11],大都被脱胎换骨,译成以娱乐为本位的科学冒险小说。井上勤和三木爱华等依据的底本也是这 种英译本。而鲁迅的翻译不但是这种英译本的重译,而且他在重译时,对作品又进行了独特的增添和删削。换言之,儒勒?凡尔纳的原作与鲁迅的译文之间,有着极 大的差异。 3  鲁迅与凡尔纳 1969 年,美国宇宙飞行员弗朗克·鲍曼给儒勒·凡尔纳的孙子寄去了这样一封信。   与巴比堪一样,我们的宇宙飞船在佛罗里达发射升空??在太平洋上落水的地点离小说描写的地方还不到两海里半。[12] 不仅是发射地点和着水场所,儒勒·凡尔纳关于宇宙开发的许多描写和预想,在100年后都变成了事实。像火箭有摆脱地球吸引力时需要的速度、宇宙飞行员所体 验的失重状态、从宇宙所见地球的形态(如同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一般的变化) 、美国将在这一领域里率先进行尝试……我们在《月世界旅行》里看到的凡尔纳对未来的预想,都是平日收集信息情报所获得的成果。 从井上的日译本来判断,尽管井上勤所依据的英译本(笔者未见) 似乎删削了原作的部分内容,但译本的回目与原作完全一致。只是,当遇到原文中作者为了科学地说明问题而罗列具体数字的地方,或是遇到追溯历史的复杂记述 时,尽管那部分内容倾注着原作者的热情,译者还是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削。 另外,译者对作者在小说各处展开的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也不太关心。鲁迅译的《月界旅行》更是将这部分内容加以缩减,因而与凡尔纳的创作意图的距离更大。这一点,在《月界旅行》之前便着手的《地底旅行》的翻译中更加明显。 如前所述,凡尔纳的《地底旅行》由45 章构成,长度不下于《月世界旅行》。不过,《地底旅行》整体构成的前半是故事部分,后半则是对有关科学知识的解说,从《地球的诞生及沿革》到《说创世时代 的动物》。三木爱华等人的译本将这两部分都翻译了出来。而鲁迅根本未译后半部分,与《月界旅行》相比较,译文内容极端粗杂。 三木爱华、高须墨浦合译《地底旅行》所采用的是拟古文的文体,句子极长,并不时交叉七五调的美文,与井上勤译的《月世界旅行》相比,很是费解。鲁迅的译文 只取三木爱华、高须墨浦译文的骨架,把故事内容集约为14 章。鲁迅略去了原著作者着力描写的开头的解谜以及叙述者亚篱士与洛因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鲁迅从原作的后半拿来了所30译部分根本没有的有关地球形成的 解说,作为小说整体的。 在翻译时,三木等人和鲁迅的译本都模仿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每回的题目均采用分为两行的对句形式,每一回的末尾都用“究竟为着甚事,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套语。关于译文的文体,鲁迅在《月界旅行?辨言》中这样说到: 初拟译以俗语,稍逸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知难幸免。 如上所见,鲁迅的译文是通过重译之重译改写原作的一个典型。那么,他以如此的方式,将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置换为汉语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4  翻案(改译) 的意图 晚年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谈到自己留学初期翻译科学小说的目的,说:“我因为向学科学,所以喜欢科学小说,但年青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回想起来真是悔之已晚”[13]。但是,从《月界旅行?辨言》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喜欢科学小说并不仅仅是因为爱好科学。 “弁言”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从进化论的观点描写了自然与人的搏斗,指出,作为具有“希望进步”的生物,人类“殖民星球,旅行月界”的 梦想,终将实现。在这里,直接贯穿着对自然科学发展的绝对信赖,以及当时在中国知识分子之间风靡一世的进化论式的思考。鲁迅的这种观点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一 直延续着,直到第一个创作集《呐喊》的出现[14]。 第二段落介绍了原作者,论述了作品的特征。在这里,鲁迅把儒勒?凡尔纳(译者记作“查理士?培伦”) 误作“美国硕儒”。如前所言,其源头在底本的误记。鲁迅称儒勒?凡尔纳“学术既覃,理想复富”;其作品是“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的小说,在“离 合悲欢、谈故涉险”中间杂“讥弹”;称赞凡尔纳的作品不像许多小说那样,“借女性之魔力,以增读者之美感”,“光怪陆离,不感寂寞,尤为超俗”。 第三段则主张以小说为科学启蒙的手段,给人们以知识,打破传统的迷信,改良民众的思想。这,正是鲁迅翻译《月界旅行》的意图所在。 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故掇取学 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 类似于小说的作品,中国古来就有。但虽然“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汗牛充栋”,而科学小说却未曾有过。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知识。所以鲁迅主张“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这最后一句,是直接借用了梁启超的话。为宣传变革思想,梁创办了杂志《新小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 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就是说,鲁迅不过是用“科学小说”置换了梁所说的“新小说”,鲁迅的动机无疑是呼应梁的“小说革命”。 至于最后一段,如前所述,主要是说明自己的翻译和底本的关系,以及翻译时采用的文体。所谓周树人“以30 元出售”[15]译稿,《月界旅行》于1903 年由东京的进化社以“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的名义发卖[16]。 结语 在明治时代前半的日本,法国SF 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受到欢迎,被从英译本重译到日文。但是,几乎所有的英译都并非忠于原作,原作具有的人道主义侧面——对法国社会世态的讽刺、对欧洲 民族运动的共鸣、对美国废除奴隶制的称赞——并没有被正确的传达出来。正是在日本的凡尔纳热刚刚过去的时候,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将凡尔纳 的《海底旅行》分类为“科学小说”,进行翻译和连载。 那时,来到日本留学的鲁迅订阅了《新小说》,自己也依据日本出版的英译本的日文重译再度重译了凡尔纳的《月世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前者的底本是井上勤 译《九十七时二十分间月世界旅行》,鲁迅的翻译题名是《月界旅行》。鲁迅将原作及底本的28 章(回) 改编为14 回,而且略去了底本的部分内容,插入了底本里没有的内容。那时,鲁迅在自己附加的“辨言”中明快地说明了翻译这部作品的意图,即这是呼应梁启超提倡的小说 革命的文笔活动。 不过,梁的《新小说》是以倡导社会变革为主的政治性的文学杂志,与此相对,鲁迅的翻译的意图重点在于中国人的意识变革。同时,贯注于翻译活动中的进化论信 仰以及对人类进步的希望,一直持续到20 世纪20 年代初期编辑出版小说集《呐喊》时期为止。尤其是,这些观点和儒勒·凡尔纳的原作完全没有关系,而是发自鲁迅对进化论所特有的关心。可以说,除了对自然科 学的关注,凡尔纳的作品已经完全被鲁迅脱胎换骨。 《地底旅行》的底本是三木爱华和高须墨浦合译的《拍案惊奇·地底旅行》全17 回(原作45 章) 。但鲁迅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删削、修改和增添,将整个作品改编为12 回的章回体小说。译文的第一回和第二回在浙江省出身的留学生发行的杂志《浙江潮》第十期(1903 年12 月) 上,以“之江 索士”的笔名刊载后,整个作品于1906 年由南京的启新书局出版。《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一样,不仅有加笔和改译,而且由于日语读解能力的不足而出现了许多误译,算不上是出色的翻译。但是, 鲁迅的翻译活动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注 释:  ① 在法国,凡尔纳的作品先是在“Le temps”和“Journal des Débats”这两家面向成人的报纸及杂志上连载。在日本翻译出版时,汉字均加有平假名注音,但当初的读者层仍是成人。   ② 本一览表依据国立国会图书馆编《明治?大正?昭和翻译文学目录》(1984 年2 月,风间书房) 所载作品名作成,又参照川户道昭? 原贵教编《凡尔纳集1》(1996 年,大空社“明治翻译文学全集《新闻杂志编》”) 及柳田泉《明治初期翻译文学研究》(1996 年第二次印刷)等进行了补正。  ③ 见注②柳田泉《明治初期翻译文学研究》第477 页。  ④ 衫本淑彦《文明的帝国》(1995 年7 月,山川出版社) 第7 页。  ⑤ 见注②柳田泉《明治初期翻译文学研究》第184 页。   ⑥ 在第五回中,关于火药的发明者,插入了原文没有的字句“有说是上古时支那人发明的”。有关数字的部分亦有错误。但错误是出于此次笔者用作底本的、人民 文学出版社《鲁迅译文集?月界旅行》呢? 或是鲁迅的误译呢? 这里尚不能断定(排版失误的可能性亦不能否定) 。至于将原作中的美国“南北战争”误译为“独立战争”,则是来自井上勤的底本的误译。  ⑦ 鲁迅的《月界旅行》大体是将井上勤译《月世界旅行》的 两回集约为一回,但又不是严格对应的。比如,井上译本第三回开头部分在鲁迅译本中被移到第二回结尾处;第十六—十八回被改编为第七回。另外,井上译本中的 详细记述宇宙生成和月球学说的第五回、人类已往积累的有关月球知识集大成的第六回,以及探讨将火箭发射地点定在佛罗里达过程的第十一回,在鲁迅译本中 也被略去。大概鲁迅认为这些繁杂的内容很难引起中国读者的关心吧。将这些部分与凡尔纳的原作进行对照的话,可以看到,井上译本已略去了相当一部分内容,鲁 迅的省略就更多。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中国读者,鲁迅在不少地方下了工夫。比如插入原作及井上译本中没有的陶渊明的诗句、引用《论语》中的语句等。所以鲁 迅说“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月界旅行?辨言》) 。  ⑧ 笔者未见,参照“注”后的“附记”。  ⑨ 三木?高须合译的《地底旅行》,除描写了如题名所示的“地底旅行”以外,还包含有理科教 科书——网罗有关一切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的内容。  ⑩ 凡尔纳的《地底旅行》由45 章构成,三木?高须译本将之改编为17 回,鲁迅更是改编为14回。与《月界旅行》相同,有加笔也有删削,但无整章的省略。尽管如此,整体上看,删削还 是 很多。又因为三木?高须译本句子长,采用外国人很难读的拟古文文体,所以误译不少。有关亚篱士和洛因恋爱感情的描写均被删除。又,在第九回,插入了底本没 有的论述“胜天说”的百余文字,这是《天演论》(严复对赫胥黎《进化与伦理》的翻译) 的影响。不过,据高田淳《严复与西欧思想》称“,严复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介绍斯宾塞的‘任天’说,他既批判赫胥黎的‘胜天说’,却又翻译赫胥黎 的书”(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学》,1967 年,大安) 。  [11] 据说《月世界旅行》的最好的英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详注版儒勒?凡尔纳月世界旅行》,(Newton Classics《,月世界旅行?解说》) 。那之前的英译本几乎没有可以信赖的。从井上勤依据的底本连原作者的名字都搞错了这一点,即证明了上述问题。  [12] 《详注版月世界旅行》(筑摩文库) 第15 —16页。 [13] 鲁迅致杨霁云(1934 年5 月15 日) 。 [14] 参照评论集所收《随感录61》、《随感录66》及短篇小说《故乡》等。 [15] 鲁迅致杨霁云(1934年5月6 日) “,那时还有一本《月界旅行》,也是我所编译,以三十元出售,改了别人的名字了。”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译文集》“第一卷说明”(1958 年12 月)。 [附记1 ]关于《月世界旅行》的底本 井上勤说自己依据的底本系芝加哥的出版社出版。现在笔者确认的均系纽约及伦敦出版的下列英译本。但对于这些英译本,Walter James Miller 在《详注版月世界旅行》的“序 儒勒?凡尔纳的多面世界”中,有这样的批判。   然而,在英语圈中《,月世界旅行》与凡尔纳的其他作品一样,被严重地伤害,被任意地篡改加工,已是由来已久的事。……那就是英国牧师Louis Mercier 与其助手Elenor 的翻译,那是典型的潦草而不负责任的工作。他大量删削原文的结果,使得凡尔纳的科学、性格造型、幽默,及其欲传达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声音都遭消解。 这一翻译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 (1)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direct in ninety- seven hours and twenty minutes : and a trip roundit/ by Jules Verne ;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LouisMercier ,and Elenor E. King. New York : Scribner ,Armstrong ,1874. (2)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direct in 97hours and 20 minutes/ by Jules Verne ;Translated fromthe French by Louis Mercier and Elenor E. King.London ;Sampsin Low ,Marston. (3)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and a trip roundthe moon/ by Jules Verne. New York : A. L. Burt ,[18 —?] 替代凡尔纳的法文原作,笔者使用的是高山弘以被称为最忠于原作的3 3 3 3 (米拉) 的英译本为底本翻译的《详注版月世界旅行》(筑摩文库) ,并将此与井上勤译《月世界旅行》(明治19 年9 月,三木佐助出版) 以及鲁迅译《月界旅行》(1958 年12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译文集》第一卷) 进行了对照。关于井上勤译的《月世界旅行》笔者借阅了成城大学所藏的第一版,在此,谨向该图书馆表示谢意。 [附记2 ]关于《地底旅行》的底本 关于三木爱华和高须墨浦合译的《地底旅行》,笔者借阅了梅花女子大学所藏的第三版(明治21 年4 月,九春堂) ,在此,谨向该图书馆表示谢意。又,三木等人所依据的英译本不详。关于鲁迅译文,与《月界旅行》同样,据《鲁迅译文集》第一卷。 (作者通讯处 日本国福冈大学)
/
本文档为【鲁迅翻译的凡尔纳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