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温潜法医案三则

温潜法医案三则

2010-05-14 3页 doc 33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95256

暂无简介

举报
温潜法医案三则温潜法医案三则 姜宏军 摘自:姜宏军博客http://hi.baidu.com/jianghongjun666 温潜法,是指以附子为代表的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一种方法,潜镇药常用磁石、三甲(牡蛎、鳖甲、龟版)之属,潜其阳而制其虚亢,该方法适用于阳虚而虚阳上浮、上盛下虚之类病症 [1]。近代上海地区著名医家祝味菊、徐小圃、徐仲才等均善于运用温潜法[2]。笔者研习上述医家著述及相关文献,临证运用该方法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一、眩晕 徐某,女,69岁,2005年7月12日诊。头晕阵作2年,再发1月。头重脚轻,行走飘忽不稳...
温潜法医案三则
温潜法医案三则 姜宏军 摘自:姜宏军博客http://hi.baidu.com/jianghongjun666 温潜法,是指以附子为代的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的一种方法,潜镇药常用磁石、三甲(牡蛎、鳖甲、龟版)之属,潜其阳而制其虚亢,该方法适用于阳虚而虚阳上浮、上盛下虚之类病症 [1]。近代上海地区著名医家祝味菊、徐小圃、徐仲才等均善于运用温潜法[2]。笔者研习上述医家著述及相关文献,临证运用该方法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一、眩晕 徐某,女,69岁,2005年7月12日诊。头晕阵作2年,再发1月。头重脚轻,行走飘忽不稳,时有烘热汗出,觉腰下发冷,欲睡但难以入寐。他医曾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归脾汤”等不效。诊见:精神倦怠,声低息微,四肢不温,口不渴,舌质淡红,苔白润有津液,脉沉细。血压170/90mmHg。肾阳衰弱于下,故腰下发冷;虚阳浮越于上,故头晕头重。“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病属少阴,温潜法治之:淡附片9g(先煎),肉桂3g,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干姜3g,酸枣仁12g,远志6g,大枣9g,炙甘草6g,7剂。 二诊:服药2剂即觉头晕、头重明显减轻,已可入寐,烘热汗出好转,血压140/80mmHg。原方继服14剂后,眩晕基本不发,腰下发冷等症已不明显。后以二仙汤加磁石、酸枣仁、远志调理半年,诸症未见复发,血压保持在130/80mmHg。 二、虚喘 高某,男,51岁,2005年8月19日诊。反复咳喘10年,长期应用激素。半月前喘息再发,需高枕而卧,稍咳,痰色白,量少,易出汗。曾予抗生素、激素治疗不效。平素畏寒,口不渴,胃纳不佳。诊见:短气难吸,面色淡白,四肢欠温,舌质淡红,苔白润泽,脉沉细。听诊两肺呼吸音偏低,可闻及少量哮鸣音,未及湿啰音。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阳衰弱,失于摄纳,气不归根,故见喘促,短气难吸。观其脉证,阳虚之象明显,当以温潜之法,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导龙入海,引火归元,纳气平喘。拟方:淡附片18g(先煎),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3g,山萸肉30g,桂枝9g,白芍9g,茯苓10g,杏仁9g,炙甘草9g,5剂。 二诊:服药当天气喘即明显减轻,可一夜平卧安睡,4剂时喘促已不明显,可从事日常活动,面色红润,胃纳明显改善。原方14剂继服。 三诊:咳喘已平,精神振作,面色红润,胃纳健旺。阳气已复,以金匮肾气丸加减,阴阳共济,缓以图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三、心悸 刘某,男,80岁,2005年8月12日诊。胸闷心慌十有余年,一月来频繁发作,平均每天五、六次,每次半小时。五年前心肌梗死后心律由窦性转为房扑,心室率常在100次/分以上,血压忽高忽低,服用胺碘酮、地高辛、开搏通等药仍难控制。诊见:形瘦肢冷,极度畏寒,虽三伏天亦穿厚背心裹其胸背,嗜卧乏力,行动缓慢,动则气促,双颧红赤。口不渴,只饮热水,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厚润泽有津液,脉沉细结代。畏寒、神疲、肢冷、溲清,显是心肾阳虚。阳不制阴,浊阴之邪布展中宫,故见心慌脉乱;阴盛格阳,虚阳外越,故见颧红如妆。治当温肾潜阳。拟方:淡附片9g(先煎),磁石30g,龟板12g,干姜6g,砂仁6g,黄柏9g,炙甘草9g,5剂。 二诊:胸闷心慌发作频率减少到每天一、二次,舌苔明显变薄,原方继服7剂。 三诊:胸闷心慌两、三天发作一次,每次十分钟左右。测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心率每分钟80次,律齐,血压稳定在130/80mmHg,双颧红赤已消退,畏寒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心肾之阳已复,舌脉亦显佳象,仍遵温潜之法,方药有所变通,以便久服,改拟:肉桂9g,仙茅12g,仙灵脾12g,巴戟天12g,磁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知母6g,当归9g,黄柏9g,枣仁18g,远志6g,炙甘草6g,14剂。随访半年,胸闷心慌基本不发,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 评按: 温潜法最早可上溯至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近代善用温潜法的医家,当首推祝味菊和徐小圃。在二位先生的医案中,屡屡出现附子与潜镇药同用,可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足见应用范围之广。该方法的配伍原理,祝氏《伤寒质难》[3]曾论述道:“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附子兴奋,配以磁石,则鲜僭逆之患。”徐氏在运用附子时,若属下元虚寒者,则必伍用磁石、龙齿,可制潜附子走而不守之性,使其偏于温下益阳[4]。20世纪上海有一个善用附子的医学流派,二位先生就是这一流派中的代表人物[2]。 案一系肾阳亏虚、虚阳上冒清窍而作眩晕。在祝氏、徐氏医案中,均可见到采用温潜法治愈眩晕的案例,这是建立在精确辨证基础上的。徐氏应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泻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他常谓:“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4]患者血压虽高,但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因此,已非高血压病常用治则中的平肝、苦寒、或单纯滋阴方法所能取效,误用反致伤害和抑遏阳气,必须从整体分析,防止单从血压考虑。本案中附子配磁石等潜降药,起温肾潜阳之功,待病情好转后仍守原法,改用较温和之二仙汤,寓有从治之意,有利于诱导虚阳的下潜。 徐仲才先生认为:“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机体抗病的主力。”他以临证40余年的经验体会到:“小儿和成人哮喘在肺脾肾三脏虚弱中,尤以肾阳亏损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上,善用附子、干姜、仙灵脾、补骨脂等温肾扶阳药物治疗内儿科杂病,常取得疗效[5]。案二病患咳喘多年,正虚可知,故遇劳感寒即发。病久及肾,肾阳亏虚,肾不纳气,则短气难吸、动则喘甚。治以附子温补肾阳,磁石、龙骨、牡蛎纳气平喘。干姜、五味、细辛、桂枝、白芍、茯苓、杏仁、炙甘草,即小青龙汤加减,温肺化饮,散寒解表。病情好转后,以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 案三患者心梗后长期心房扑动,服温潜法方药十余剂心律即恢复窦性,疗效之显着实出乎笔者意料之外。祝味菊先生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1]。本案患者心梗之后,耗伤心肾之阳,阳衰阴盛,故见胸闷心慌脉乱,舌苔厚腻。虚阳上越,故两颧红赤。方中以附子为君药,温阳复脉;磁石、龟板为臣,潜降浮阳,镇静心脉,宁心安神;佐干姜以助附子之热,用砂仁、黄柏以燥浊阴之邪,化其腻苔;甘草为使,坐镇中州,承接阴阳之气。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之组成;砂仁、黄柏、甘草,即古方三才封髓丹。该案阳气得复后,遂改用二仙汤配合潜镇药同用以巩固治疗,而达到阴平阳秘之功。 祝氏谓:“《经》云:壮火食气,是亢僭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言阳密则真阴自固也。”[3]真知灼见,可谓洞察海底! 〔1〕         陈熠,陈明华,陈建平. 陈苏生医集纂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00-106,155. 〔2〕         邢斌,金苏. 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四川中医,2003,(12). 〔3〕         祝味菊,陈苏生. 伤寒质难.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3,84,168-180. 〔4〕         陆鸿元,邓嘉成.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91,172,173. 〔5〕         徐仲才.中医治疗哮喘的一些体会.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81,(4):237-239
/
本文档为【温潜法医案三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