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2010-05-16 6页 pdf 36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7292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收稿日期 :1998 - 11 - 23 ;修订日期 :1999 - 01 - 13 作者简介 : 王双怀 (1961 - ) , 男 , 陕西铜川人 , 历史学博士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中 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 ①乾隆《潮州府志》卷 11.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方 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 本文...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收稿日期 :1998 - 11 - 23 ;修订日期 :1999 - 01 - 13 作者简介 : 王双怀 (1961 - ) , 男 , 陕西铜川人 , 历史学博士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中 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 ①乾隆《潮州府志》卷 11.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现在农业方 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 在收集大量资 料的基础上 , 研究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气候状况、地貌特征、水 文土壤、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 认为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 并且呈现出两重性 的特点。这种特点对明代华南的农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 明代 ; 华南地区 ; 自然条件 ;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 K928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221 (1999) 03 - 0246 - 06   明代华南的农业生产是在华南特定的自然 条件下进行的。因此 , 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必 然会对当时华南的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自 然条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 涉及自然地 理学的方方面面。其中与农业关系最大的是气 候、地貌、水土和动植物等。气候关系到农作 物的布局、生长和产量。地貌影响着农作物的 地理分布和耕作方式等。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 源之一 ,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更谈不上农业。 土壤也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 要发展农业 , 就不能离开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讲 , 动植物的 种类、分布以及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农业生产也 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 本文拟从气候、地貌、 水土、动植物等方面探讨一下明代华南农业的 自然条件。 1  气候条件 从总体上讲 , 华南地区的气候具有高温 多雨的特点[1] 。但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 明代 , 华南地区的气候因受全球气候或全国气 候的影响 , 也曾发生过若干变化。 明代前期 , 华南地区的气候比较温暖[2] 。 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末 , 华南的某些地方虽然 偶尔也曾出现过寒冷的天气 , 但总的看来 , 温暖湿润的气候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特别是 14 世纪末叶至 15 世纪中期 , 华南地区的气候 比较稳定 , 光照充足 , 降水丰沛 , 大多是风调 雨顺的年份。这种状况对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 是有利的 , 尤其有利于华南各地的水稻经营。 由于气温较高 , 热带动植物大量繁殖 , 并且呈 现出北移的趋势。15 世纪中后期 , 冰雹逐渐 增多 , 但并没有改变气候比较温暖的基本格 局。 明代中期 , 华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很大 变化。16 世纪初 , 中纬度西风带南移 , 温暖 的气候很快转向寒冷。弘治十四年 (1501 年) , 福建兴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冬 , 寒风 刺骨 , 河湖结冰达半寸之厚。正德四年 (1509 年) 十月 , 广东潮州下了百年不遇的大雪 , 积 雪“厚尺许”①。正德七年 (1512 年) 十一月 , 广西桂林大寒 ,“漓江冰合”。嘉靖五年 (1526 年) 十二月 , 广西庆远府大霜 , “池水皆 第 19 卷 第 3 期 1999 年 9 月                热 带 地 理 TROPICAL GEOGRAPHY              Vol119 ,No13 Sept. ,1999 冰”②。嘉靖十一年 (1532 年) 十一月 , 广东 普降霜、雪 , 广州、韶州、潮州、惠州、肇庆 等地发生大面积冷冻灾害 : 乐昌县“冰坚尺 许”; 曲江“冰厚一尺 , 山木、河鱼 , 冻死几 尽”; 翁源“冰厚一尺 , 畜皆冻死”; 揭阳“草 木皆枯 , 昆、鱼冻死”③。由于气候振荡剧烈 , 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 水灾、旱灾、风灾、地 震、冷冻灾害和生物灾害层出不穷 , 瘟疫和饥 荒随之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毁坏生活设 施 , 造成人员伤亡 , 而且严重地威胁着农作物 的生长 ,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3] 。 明代后期 , 华南气温有所回升 , 但与明 代前期相比 , 仍然显得较为寒冷。嘉靖四十四 年 (1565 年) 十二月 , 福建泉州大雪 , “深三 四尺”④。隆庆三年 (1569 年) 九月 , 广州 “大风拔木 , 西樵山大雪 , 林木皆冻”。万历九 年 (1581 年) 夏 , 福建汀州大霜 ; 十一年 (1583 年) 八月至次年正月 , 兴化莆田县霖雨 连绵 , 阴云不开 , 持续低温 ; 四十六年 (1618 年) 冬 , 广东中部又遭受了大雪的袭击 , 广州 从化大雪三日 , “山谷中峰尽壁立 , 林皆琼 挺”。东莞县“十二月阴寒甚 , 雪昼下如珠 , 次日复下如鹅毛”。崇祯九年 (1636 年) 十二 月 , 广东潮州府和惠州府出现罕见的霜雪灾 害。海丰一带大雪 ,“树木多冻死”。惠来县陨 霜三日 , 水面结冰 , 厚四五寸 , “草木禽鱼冻 死无数”。长乐县从前只结过一“粟”厚的冰 , “是年冰结寸余 , 坚凝可渡”⑤。由于明代后期 气候继续波动 , 自然灾害仍较严重。 气候由暖到寒的转变 , 不利于华南地区 的水稻生产 , 但却为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提供了条件。明代中期以后 , 小麦、玉米、蕃 薯、花生等作物在华南地区逐渐推广 , 都与气 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4]。 2  地貌特征 华南地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地 区 , 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 斜 , 地形相对比较复杂。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 丘众多。山地和丘陵占全区陆地总面积的 80 %左右。平原和盆地数量不少 , 但面积一般 都不太大。此外 , 华南濒临大海 , 还有长 6 000 km以上的海岸线。这种情况是自古以来 形成的。明代华南地区的地貌基本上也是如 此。当然 , 各布政使司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福建是华南山地最多的省份 , 山地和丘 陵占全省总面积的 90 %以上[5] 。在明代 , 福 建长期保持着八府分治的局面。建宁、邵武、 延平、汀州位于北部山区 , 人们习惯上称之为 “上四府”。福州、兴化、泉州、漳州位于东南 沿海 , 被称为“下四府”。上四府处在闽北、 闽中两大山系之间 , 群峦起伏 , “多溪山之 险”⑥。建宁居闽上流 , “山水奇峻”; 延平 “负山阻水 , 为七闽襟喉”; 汀州群峦起伏 , “山重水迅”; 邵武“前据重冈 , 后带鹿水”, “其势蜿蜒”。下四府依山临海 , “其地坦夷”。 福州“东带沧溟 , 百川丛会”; 兴化“山川之 秀甲于闽中”; 泉州“川逼溟渤 , 山连苍梧”, 为“闽越奥区”; 漳州“一水清流 , 列峰秀 出”, 亦为“闽岭奥区”。 广东地貌类型复杂 , 山地、丘陵、台地 占全省总面积的 75 %以上 , 平多在大河 下游三角洲地带。该布政司统辖十府一州 , 各 府州地貌颇不相同。广州府“北距五岭 , 南负 重溟”, 是珠江三角洲的所在地 ; 南雄府位于 广东北部 ,“枕楚跨粤 , 为南北咽喉”; 韶州府 与南雄为邻 ,“北岭峭险 , 南谷平易”, 被称为 粤之北门 ; 潮州府在“闽广两粤之界”, 内包 沃野 , 为“岭东奥区”; 惠州府“东接梅潮”, “控带江海”, 为“越之沃野”; 肇庆府“阻山 濒海”, “居广东上游 , 当五州要路”; 高州府 “州居二广之间 , 郡据丛山之中”; 雷州府“三 面并海”, 多“平田沃野”; 廉州府位于桂南 , “濒海而郡 , 凿山为城门”; 琼州府在海南岛 7423 期                 王双怀 :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② ③ ④ ⑤ ⑥ 《大明一统志》卷 74. 以下同书异卷 , 不再注明. 道光《广东通志》卷 188 及有关府志、县志. 道光《福建通志》卷 271. 道光《广东通志》卷 187 及有关府志、县志. 万历《广西通志》卷 41. 上 ,“多高山大林”⑦。 广西过去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 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 71 %左右。在明代 , 广西管辖十二府、九州、二长官司。桂林府为 广西首府 , 位于广西北部 , “带江襟山 , 控制 蛮荒千里”⑧。柳州府与桂林为邻 , “山水清 旷 , 石峰多奇秀峭拔”; 庆远府也在桂北 ,“土 壤遐僻 , 江山险峻”,“危峰叠嶂 , 峙列如戟”; 平乐府“居梧桂之中”, “清湘九疑 , 犬牙相 入”; 梧州府“地总百粤 , 山连五岭 , 襟带湖 湘 , 背依原阜 , 为南极水陆之冲”; 浔州府 “地广山深”; 南宁府为“粤西壮郡”,“内制广 原 , 外控交趾”, “视诸郡独夷旷”; 至于桂西 府州则多在大山之中⑨。 在明代 270 多年间 , 华南的地貌曾发生过 一些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地 表景观 ; 一是海岸线。地表景观的变化有自然 的因素 , 比如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裂 , 洪 水造成塌方、滑坡 , 河水的侧蚀和下切导致河 谷的变迁等等。但相比之下 , 人为的因素更多 一些。人们在开发华南的过程中移山填海 , 不 断垦辟土地 , 砍伐森林 , 挖掘矿山 , 使华南的 地表景观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海岸线的变 化与海潮有关 , 但主要是由三角洲的推移引起 的。华南入海的大河都有三角洲 , 著名的有珠 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闽江三角洲等。这些 三角洲每年都以不同的速度向前推进着。其中 珠江三角洲是因“冲决”而形成的复合三角 洲 , 扩展的速度最快 , 在明代每年要向南推移 35 m以上[6]。 明代华南的地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当时华南农业的格局。明代华南的农业大体 上可分为山地农业和平原农业两类 , 重要的农 业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闽江 中下游和桂北平原等地。平原、河谷地带适宜 稻类作物的生长 , 山地、丘陵则适宜种植麦 类、豆类及经济作物 , 实行多种经营[7] 。但由 于山多地少 , 农业生产的规模往往受到限制 ; 由于地形的关系 , 各种作物也容易遭受自然灾 害的袭击。 3  水文与土壤 华南地区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虽 然降水的分布比较复杂 , 但大致说来 , 沿海少 于内地 , 平原少于山区。除降雨外 , 华南也是 全国河流最多的地区之一 , 流域面积在 50 km2 以上的河流数以千计。较大的有珠江、郁江、 柳江、闽江、桂江、韩江、南渡江、九龙江、 昌化江等。其中珠江全长 2 179 km , 流域面积 452 616 km2。郁江的流域面积为 90 720 km2。 柳江 54 205 km2。韩江 34 314 km2[8] 。这种情况 在全国是罕见的。明代华南的水文情况与此基 本相似。 从文献记载来看 , 明代华南的水资源比 现在更为丰富。北部山区降雨较多 , 在一般年 份也不缺水。南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河湖 众多 , 星罗棋布。珠江流域各府、州、县水资 源最为丰富 , 其次是闽江、韩江、郁江流域。 就各府的情况而言 , 流经梧州府的“江”最 多 , 达 11 条 , 其次是南宁府 9 条 , 浔州府 8 条 , 琼州府 6 条 , 再次是广州、福州、惠州、 高州、廉州、桂林、柳州、庆远、平乐等府 , 各 5 条。据《大明一统志》统计 , 江、湖、 溪、水、潭、池、塘、井、泉合计数量最多的 府是琼州府 , 凡 37。其次是梧州府 , 数量为 36 ; 建宁府、肇庆府、韶州府 , 各 35 ; 广州 府 31 , 浔州府 29。邵武府、延平府、高州府、 雷州府、柳州府、庆远府、太平府及各直隶州 数量较少 , 均在 20 以下。由于明代华南降水 较多 , 加之植被丰富 , 这些河湖池塘的水量一 般都比较可观。参照各府河流的大小和其他因 素 , 可以说 , 广东的广州府、琼州府、潮州 府、肇庆府、韶州府 , 福建的建宁府、福州 府、延平府、漳州府 , 广西的梧州府、浔州 府、柳州府和南宁府是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 842                    热 带 地 理                  19 卷 ⑦ ⑧ ⑨ 嘉靖《广西通志》卷 1 ; (清) 傅维鳞 : 《明书》卷 42. (明) 杨芳 :《殿粤要纂》卷 1. 道光《广东通志》卷 33 - 39. 方。 明代华南的土壤情况 , 文献中没有留下 系统的记载。不过 , 从宏观上讲 , 古今土壤变 化不大 , 可由现在的情形推知过去。当今华南 的土壤 , 主要有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及各色石灰土 , 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和 土种。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即明代福、兴、泉、 漳四府辖区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建、延、邵、汀四府所在的北部山区的土壤则 为红壤和黄壤。广东土壤自北而南依次为红 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大体来说 , “北纬 24~ 26°为红壤地带 ; 22~24°为赤红壤地带 ; 22°以 南主要为砖红壤带”[9]。以明代政区而言 , 即 南雄、韶州二府全部 , 广、惠、潮三府北部地 区为红壤地带 ; 广、惠、潮三府南部 , 肇庆府 大部 , 罗定州全部及高、廉二府北部为赤红壤 地带 ; 雷、琼二府及肇庆、高州、廉州南部为 砖红壤。至于广西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 似乎与 广东相似 , 要说区别 , 主要是广西有喀斯特 , 有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 等。除了上述土壤 , 华南地区还有水稻土土 壤、紫色土土壤、滨海盐土砂土及冲积土等。 从文献记载来看 , 明代福建建宁、福州、兴 化、泉州、漳州 , 广东广州、惠州、湖州 , 广 西桂林、梧州、南宁等府的土壤比较肥沃 , 而 福建汀州、延平、邵武 , 广东南雄、韶州、肇 庆、高州、廉州 , 广西柳州、庆远、平乐等府 的土壤则比较贫瘠 λυ。 明代华南的水文和土壤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水文受气候、植被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 化。16 世纪以前 , 华南气候温暖 , 雨量充沛 , 能够含养水分的森林和植被比较丰富。此后气 候转冷 , 灾害性天气增多。人们为了御寒、垦 田或取得商业利润 , 大量砍伐树木 , 使植被遭 到破环。在这种情况下 , 水土流失的问题便严 重起来。而水土流失必然会削弱地力 , 减少农 作物的产量。当然 ,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 , 华南人在经营农业的过程中 , 也比 较重视兴修水利 , 重视用人工植被代替天然植 被 , 重视农田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了水文和土壤的变化。 4  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 明代华南的动植物和生态状况 , 文献中 有较多的记载。随便打开一部明代华南方志 , 从其中的“物产”门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动物 和植物。如果把这些动物和植物联系起来加以 分析 , 便可以看出当地的生物圈 , 看出当地的 生态环境。在这里 , 我们不可能详细地论述各 府、州、县的动植物和生态环境 , 只能概括地 谈一谈整个华南地区的情况。 明代华南地区的动物是相当繁多的。一 方面 , 家畜家禽的饲养十分普遍。明人黄佐在 他的《粤会赋》中说当时的情况是“鸡豚散 野 , 牛马量谷”。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些夸张 , 但各地方志中有关“六畜”的记载极多。16 世纪到过华南的外国人也说华南有大量的牛 , 有“很多鸡、鹅”, 有“数不清的鸭”, 有“无 数的猪”, 还有山羊等等[10] 。可见当时华南家 畜家禽较多完全属于事实。另一方面 , 野生动 物的种类数以千计 , 分布也很广泛。从华南各 省通志的记载来看 , 鸟类主要有锦鸡、翡翠、 雉鹳、斑鸠、鹧鸪、鹈鹕、鸳鸯、伯劳、喜 鹊、鹦鹉、杜鹃、黄莺、白鹇、乌鸦、凫雁、 啄木、布谷、画眉、吉了、白头、红娘、海 鸥、海燕、天鹅、孔雀等。兽类主要有虎、 豹、豺、狼、猿、猴、鹿、獐、兔、麂、鼠、 麝、野猪、狐狸等 , 某些地方还有黑熊、大 象。鱼类则有鳟鱼、鲫鱼、鲢鱼、鲤鱼、鲭 鱼、鳊鱼、金鱼、银鱼、沙鱼等等。至于鳞介 虫类异常繁多 , 不胜枚举。 华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森林很适合动物 栖息。但动物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关 系。大致说来华南北部多山 , 兽类和鸟类比较 集中。中部和南部河流湖泊众多 , 又与大海相 接 , 热带鸟类和鱼类相对丰富。当然 , 具体到 各府县 , 情况也不完全一致。比如福州府重要 的鸟类有 60 余种 , 兽类有 30 余种 , 鱼类有 9423 期                 王双怀 :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λυ 《大明一统志》卷 76 - 79. 120 余种 λϖ 。这种情况与北部山区各府就有明 显的差异。至于一些有名的动物 , 比如大象、 华南虎、孔雀、鹦鹉等 , 分布范围实际上并不 很大。大象只存在于广西南部地区。华南虎福 建山区较多 , 广东、广西的山区地带也有 , 但 比较少。鹦鹉在福建仅见于兴化府 ; 在广东主 要集中在惠州府各县及广州、高州、琼州府的 某些县份 ; 在广西主要集中在南宁府 , 柳州等 府只有零星分布。孔雀比鹦鹉更少 , 主要集中 在广州、雷州、廉州和南宁府的一些州县。 华南地区植物极为丰富 , 并且具有热带、 亚热带植物的特色。明代华南各地的主要植物 在各地方志的《物产》门中均有所反映。如万 历《福州府志》卷 37《物产》即著录“果之 属”44 种 ,“木之属”42 种 ,“竹之属”22 种 , “药之属”68 种 , “花之属”81 种 , “草之属” 37 种。应当说 , 这里著录的只是当地比较重 要的植物 , 而不是它的全部。明人王应山在 《闽大记》说 , 福建“果实多品。荔枝、龙眼、 橄榄、香椽四色 , 独下府所生 , 以地温暖而此 四种俱怯霜雪也。桃、李、杨梅、枇杷、西 瓜、雪梨、柑橘、菱角、藕、柿、枣、甘蔗之 属 , 他郡俱有。沙果、胡桃、菩提果、人面果 间有之。乌梅之用普于四方”。“木如松、桧、 柏、樟、槐、柳、桐、柽、檀、楠、枫、相 思、冬青之属 , 他郡皆同 , 独榕生会郡 , 其荫 数亩 , 称榕城云。杉木出上府⋯⋯竹类甚夥”。 这是福建果、木的基本情况。两广的主要果、 木除上述种类外 , 还有椰子、槟榔、芒果、棕 榈、椽胶、木棉等等。细细分来 , 品种极多 , 形形色色 , 令人眼花缭乱 λω。至于其他植物就 更多了 , 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植被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明代华南植被 的分布带与现在的情况比较相似 , 自北而南依 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热带季雨林、雨林 区。大体来说 , 桂北庆远、柳州、桂林、平乐 四府大部 , 粤北韶州、南雄二府全部及广、 惠、潮三府北部 , 闽北汀州、延平、邵武、建 宁四府及福宁州分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北部 亚地带南缘及南部亚地带林 ; 桂中田州、思 恩、浔州、梧州及柳州南部 , 粤中肇庆、广 州、惠州、潮州大部 , 闽南漳州、泉州、兴化 全部及福州大部分地方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 阔叶林地带 ; 桂南太平、南宁、廉州三府 , 粤 中高州大部、雷州全部、肇庆、广州、惠州、 潮州沿海地区及琼州府属于热带季雨林、雨林 区域。各区域内部的具体情况也有一定差别 , 不能一概而论。 从明代华南动物、植物的种类、数量和 分布情况来看 , 明代华南的生态环境比现在要 好。当然 , 在明代 276 年间 , 华南的生态环境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 本身也发生过 一些变化。以植物而论 , 从明代中期开始 , 随 着气候由暖到冷的转变 , 冰雪线南移 , 许多热 带、亚热带植物被冻死。另一方面 , 华南民族 地区往往有“刀耕火种”的习惯 , 以树木柴薪 为燃料的情况极为普遍。天气转寒后 , 对柴薪 的需求量增大 , 一些人见利忘义 , 滥砍树木 , 烧炭侔利。如“从化流溪地方 , 深山绵亘 , 树 木翳密 , 居民以为润水山场 , 二百年斧斤不 入。万历之季 , 有奸民戚元勋等招集异方无 赖 , 烧炭市利 , 烟焰熏天⋯⋯不数年 , 群山尽 赭。山木既尽 , 无以缩水 , 流溪渐涸 , 田里多 荒”λξ。此外 ,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品意识的 增强 , 滥垦滥伐的现象日益严重 , 再加上番 薯、玉米等旱地高产作物的引种 , 天然植物被 大量破坏。到明朝末年 , 虽然华南各布政司还 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 但森林覆盖率较明初已大 幅度缩减。在森林遭受破坏的同时 , 动物栖息 的场所逐渐缩小 , 许多鸟兽被视为“野味”捕 杀 , 珍奇动物更成为狩猎者追逐的对象。到明 末大象已是凤毛麟角 , 华南虎比明代中期也有 所减少。动植物大量减少 , 在一定程度上引起 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明代中期以后 , 华南的不 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 , 旱、涝灾害和生物灾害 频繁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052                    热 带 地 理                  19 卷 λϖλωλξ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 98.详见万历《广东通志》、嘉靖《广西通志》等.万历《福州府志》卷 37《物产》. 但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因素。 根据以上的论述 , 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 问题。其一 , 明代华南的自然环境本身具有明 显的两重性 : 既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一面 , 又 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面。有利的条件是 : 华 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 , 高温多雨 , 光照充足 , 水源丰富 , 地貌复杂 , 植被旺盛 , 适宜多种经 营。不利的因素是 : 华南山多地少 , 灾害频繁 等等。这种情况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之后显得 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对明代华南农业有两种不 同的影响 , 情况十分复杂 , 不可一概而论。其 二 , 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经历了由较好到较差 的转变 , 各个时期的情况很不相同。明代前 期 , 华南一带气候温暖 , 植被丰富 , 风调雨顺 的年份较多 , 生态环境比较好。明代中期以 后 , 气候由暖转寒 , 水、旱、风、雹等自然灾 害越来越多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生产。 与此同时 , 滥垦滥伐的现象日益严重 , 森林和 植被大量缩减 , 引起了水土流失 , 破坏了生态 平衡。所有这些 , 都会影响农业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 [1] 任美锷 , 包浩生. 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 [M]. 北 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2. 267~269. [2] 郑斯中. 1400~1949 年广东的气候振动及其对粮食丰歉 的影响 [J ] . 地理学报 , 1983 , 38 (1) : 28~29. [3] 王双怀. 自然灾害对明代华南农业的影响 [J ] . 古今农 业 , 1998 (1) 131~38. [4] 王双怀. 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 [J ] . 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 1988 (1) : 73~82. [5]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地 理) [M].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3. 97. [6] 曾昭璇 , 曾宪珊. 历史地貌学浅论 [M]. 北京 : 科学出 版社 , 1985. 96~107. [7] 王双怀. 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J ] . 中国 历史地理论丛. 1998 (3) : 91~116. [8] 李汝焱木 . 自然地理统计资料 (新编第 2 版) [ Z]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4. 315~320. [9] 中国农业全书编委会. 中国农业全书·广东卷 [M]. 北 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4. 8. [10] C R 博克舍.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 [M].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90. 92 , 206. TH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 WANG Shuang2huai ( Sha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 Xi′an  710004 , China) Abstract : A systematic study is made on climate , Landform , hydrology , soil , animals , plants and ecolo2 gical environment in South China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e had two fea2 tures. On one hand , warm climate , sufficient rain and sunshine , rich water sources , complicated landform and exuberant vegetation were feasible for growing crops and diversified farming. On the other hand , moun2 tainous terrain and frequent disasters adversely affec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During the 276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 the agricultural natureal conditions in South Cnina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Dynasty , the natural conditions were fairly good. However , since midterm of the Ming ,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cold and more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Some human activities also made damage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All those contributed to the restriction upo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 China. Key words : Ming Dynasty ; Huanan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Natural conditions. 1523 期                 王双怀 : 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              
/
本文档为【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