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2010-05-25 10页 pdf 484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0042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2003正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文章编号:10014918(2003)04.0086—91中围分类号:844.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寇 或 王 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要: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套行为社交性的特点扣具体群体厦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套 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时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酌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 效度;时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充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厦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2003正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文章编号:10014918(2003)04.0086—91中围分类号:844.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寇 或 王 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要: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套行为社交性的特点扣具体群体厦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套 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时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酌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 效度;时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充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厦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 为类型,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一巨酌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信.县加工过程八手,探索有效的亲社套行为认 知训练的干预手段。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干预训练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 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受到发展心理学家和社 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本文将对传统的儿童亲社会 行为及其干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1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实证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 代以后,Hoffman关于婴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引发了 大量研究者开始探讨个体由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而 产生情绪反应,从而关注他人甚至帮助、安慰他人 的行为。研究者认为,个体能对他人产生替代性 的情感反应和意识到他人的感觉是产生指向他人 的行为的基础,亲社会行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 生的m。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 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 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所以,帮助、台作、分享、安慰、 捐赠、谦让等常被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 究。研究者一般采用在人为设置情境中监测行为 的方法,在已有研究中大约一半以上,都是在中性 物品(比如代金券、糖果、玻璃球、零钱等)捐赠的 条件下,对幼儿进行的研究”1。尽管这些传统的 研究得到了重要的结果,使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及其多种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 础上也尝试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训练的干预性实 验,然而,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从 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1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 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 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 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 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 行为”j。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帮 助、合作、分享、安慰、谦让、捐赠及自我牺牲等积 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 为,都常被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而研究”]。 正是由于研究者一直注重行为结果本身对当 事人的意义,而忽略行为产生过程和当事人对亲 社会行为的认识、理解,所以,研究者只对他们自 己确定的上述有限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6’7o, 不难看出,这样的研究取向实际上限制了人们对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社交性的理解。亲社 会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在人际之间发生的,是人 们为了维护彼此的友好关系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 的社会行为,它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没有 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见,社交性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 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81。从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DBB010520),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BA03009) 北京师太青年教师杜科基金项目((110107199). 作者简介:寇或(1963一),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86 万方数据 寇或 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 性,所以它应该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例如:从利他 性来说,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利用谦让、幽默、鼓 励、赞美等方式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 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传统研究中常 涉及的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资、 体力等的援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将属 于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的共享性的行 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不考虑 行为代价、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性的行为);从社 交性来说,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 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 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 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 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 (终止他人的打架、漫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 为)等。当然,这还是不成熟的分类,不同行为之 间有一定的重叠,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交性 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结果及方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是设置具体的行 为情境,观察儿童的表现”1。逐渐地,心理学家对 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多种动机产生了兴趣,开始通 过直接调研或访谈的方法研究亲社会行为背后的 动机,或者通过个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投射其 内部的推理内容“⋯。另外,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基 础、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特别是情感因素中的移 情因素也受到注意,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相关的 方法探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诸 如儿童的个性因素、家庭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 式、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 响⋯’”3。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之前的认知过程也 日益受到重视,具有代表性的是对攻击性儿童和 亲社会性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的探索性研究。研究 者发现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性儿童在社会信息加 工过程中的特点显著不同”“⋯。这些研究都为人 们理解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和有价值的 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关注起对不同 亲社会行为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探讨。例如,用访 谈法,通过设置假设的故事情境,让儿童在预期行 为、责任义务、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4个维度上 评价帮助、分享、合作、安慰这四种典型的亲社会 行为,以了解儿童对不同种类亲社会行为的认知 以及不同认知评价是否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产生 影响,从而探讨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关系,获得了 很有价值的结果”’”3。 上述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假设情境或实验室实 验的方法,在人为设置的情境中观察亲社会行为 表现或者引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研究之。 从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来看,这种研究方法必然影 响研究效度。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的出现对于 情境是显著的,所以当研究者试图观察儿童的亲 社会行为时,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儿童的行为,在真 实的社会情境中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假设情境了; 另外,亲社会的举动常常是很微妙的,并且发生于 活动中,活动之外的人(特别是成年观察者)很难 识别或体会,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同伴和行为接受 者在活动过程中才能依据于背景,意识或理解这 些行为。所以,即使是通过设置情境,让被试事后 回忆自己的感受或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 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第三,由于亲社会行为的社 会称许性较高,访谈或问卷都难以获得真实的 结果。 1.3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对象 传统的研究历来比较重视研究幼儿的亲社会 行为,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亲 社会行为的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 有两方面:其一,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对具 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不重视对 行为产生过程和对特殊群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 开展研究,所以,大多数早期的研究都是针对婴幼 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模式展开的,而婴幼儿的亲 社会行为类型也是由成人界定的,比如关于婴幼 儿对他人消极情绪的关注、婴幼儿的安慰行为、帮 助行为以及分享行为的起源、发展规律和影响因 素等方面的探讨;其二,早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一 般采用直接观察法或访谈法,而亲社会行为本身 的特点是具有社会称许性,所以,为了避免被试效 应,研究者更愿意选择那些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 年幼儿童作为被试。 个体进入青少年阶段以后,开始与同辈群体 有更密切的交往,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同伴友谊 被列在首位“”。青少年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与他 人的关系,朋友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成了他们 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更多地与家庭之外的 他人进行交往,形成同辈群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同 辈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掌握适应社会生插的 B7 万方数据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技能“⋯。所以,研究青少年群体背景下的亲社会 行为应该更有意义。实际t-.,已有研究结果显示, 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与传统的研究内容有 非常大的差异。在青少年心目中,发起和维持彼 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纳他人成为群体中的成员的 行为,比传统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更重要”“⋯;能 够对同伴的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情 绪的个体是更亲社会的;在群体中能够主持正义, 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人发展某种技能,称赞、鼓 励他人,包容以及幽默等行为是青少年群体所认 可的亲社会行为““。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则 很少涉猎这些内容。 2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 亲社会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所以,研究者 在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试图干 预它,探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概 括说来,在干预手段上,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习亲社 会行为方式,预防不良行为和不适当行为的出现 或恶化。在干预途径上,通常采用家庭干预和学 校f预。我们通过两种干预途径的介绍来评介这 方面的研究。 2。1家庭中的干预 家庭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主要通过父母教 养方式实现,父母有意识地操纵自己的养育行为 和管理策略可以干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常用的 干预手段有: 2.1.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亲于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给儿童提供 亲社会环境的第一步,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信 任感,减轻外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愉快的心 境。个体在愉快的情绪下,更乐于做出友好的行 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 理想的家庭亲密感,家庭亲密感主要表现在亲子 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帮 助、接纳和信任方面,适度的家庭亲密感有助于青 少年品德的发展,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所 以,父母应该敏感地把握子女的感受和需要,尊重 他们的人格,给他们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 主、平等的原则,保持友好、理解的态度,采取和 平、说理的方式处理家庭事物,形成照好的亲子 关系。 2.1.2移情训练 研究者让儿童参加一系列人为的活动, 88 活动中引导儿童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并想象 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结果发现,通过每 周三次(每次15分钟),共10周的训练,儿童普遍 增加了亲社会行为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因此,在 面临他人困境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儿童识别他人 的表情,设想他人的情感,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 唤起儿童对自己经历过的困境和当时体验的回 忆,以便产生与他人情绪相同的替代性情绪体 验“”;家长也可以主动与儿童交流自己的感受、 情绪体验,以及对他人困境的认识⋯。。移情训练 可以提高儿童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 从他人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亲社会行 为的发展。 2.1.3行为训练 父母通过强化来控制儿童的合作、分享、帮助 等亲社会行为和攻击、嘲讽、漫骂、不友好等反社 会行为是非常有效的。常用的强化手段有:表扬、 物资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惩罚等。榜样示 范也是行为训练的方法,儿童反复看到利他行为 榜样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利他行为⋯。。父母既是 儿童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 者,因此,父母必须时时注意在儿童面前保持良好 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同时,还要 注意引导儿童,帮助他们选择电视节目、图书,甚 至伙伴,以便对儿童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这 些方法常用于日常生括中行为规范的建立,良好 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方式的矫正。 2.I.4自我概念训练 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们 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攻击性行为星显 著负相关“J。因此,父母有意识地与子女讨论具 有社交意义和利他意义的帮助、合作等议题,并在 讨论中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提出自己对于女的期 望,对事件的评价,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 自我认识。此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应注 意培养儿童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责任感,提高 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2.2学校中的干预 学校干预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同伴相互作用实 现,课内外都可发生。主要的手段有: 2.2.1设置良好的环境 环境设置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设置。软环 境主要指道德环境,社会舆论和评价体系。教师 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待学生的公正态度,师 万方数据 寇或 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气氛, 正直、向上的价值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硬环境指校园和班级的客观环境及活动 安排。优美、舒适的校园和教室布置,干净、整洁、 宽阔的环境不但能够给人提供好的心情,而且还 能够制约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日常活动安排也 应注意多设置社会交往性的活动,比如小组或班 级讨论、与同伴台作出板报等,给儿童提供管理班 级,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机会。 2.2.2组织集体性游戏活动 研究指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许多与社 交能力有关的技巧,从而发展对他人意图理解的 技能”“,这种技能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集体性 的游戏,如集体跳绳和集体赛跑,能够为学生设立 共同的目标认知,并且这样的活动是对同伴群体 进行裁决,而不是简单地对个体的行为做出评判, 所以有利于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 于游戏中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教师要帮助儿 童正确对待,引导他们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是引导儿童设身处地设想对方的处境。 2.2.3行为强化训练和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该通过协商建立行为规 则,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控制”来约束学生,这很容 易引起师生间的矛盾,强化学生的侵犯和其它不 良行为。而教师和学生讨论协商制定的行为规 则,则体现了合作和相互尊重的意义,容易获取大 多数人的支持,确保行为规则的有效性。其次,教 师要严格遵守行为规则,起到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的作用;第三,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下活动,教 师都要依据行为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判,褒 奖亲社会行为,惩罚不良行为和侵犯行为。对于 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宜采取单独的方法接 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向他们推荐可选择 的、较少破坏性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对学生发怒或 失望““。 2.2.4与课程或活动相结合的移情训练和自我 概念训练 一些研究者主张利用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亲 社会行为的培养,比如语文课教学就可以通过情 绪唤起、情绪追忆、情感换位的方法进行移情训 练;社会课教学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群体成员的社 会地位与感受,进行角色扮演来体察他人的情绪 情感,达到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的目 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训练学生对不同的社会线 索进行正确解释和恰当反应的技能,学会与同伴 建立和保持友谊。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单独 设立课程,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 力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制定的课程主要 是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控制冲动,克服偏见, 从而合理地、亲社会地解决人际冲突问题”。。 学校干预与家庭干预相比,由于更组织化、系 统化,所以意识性和目的性更强;由于参与的人更 多,所以气氛更为热烈;由于与课程和集体活动相 结合,以及教师的特殊权威地位,所以管理和干预 的效果更显著,而家庭干预则更依赖于亲子关系 的质量。但是,无论是家庭干预,还是学校干预, 都存在一些问题: ①由于对亲社会行为范围理解的限制,目前 的干预研究和干预的实施还仅限于有限的几 种行为(比如帮助、合作、为集体捐赠)等,缺乏对 青少年所认同的更大范围的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 练;②由于传统研究多指向于婴幼儿的亲社会行 为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讨,所以,干预训 练,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干预 训练研究显得尤其贫乏;③由于对亲社会行为的 中介过程认识和研究不足,所以,从干预训练的手 段上看,一般采取移情训练和角色行为扮演的方 法,而对个体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的 特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认知训练和引 导方面的干预研究特别薄弱。 3 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 思考 从上述对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分析中,我 们得到一些启发,认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应该加 强如下一些方面: 3.1扩展研究范畴 如上所述,已有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这个特 殊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远比传统研究所涉及 的内容宽泛,我们有理由推论,不同性质的群体会 对亲社会行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而且,亲社会行 为是通过群体活动表现的。所以,进一步的研究 应该在研究一般的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上,针对特 殊群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重视亲社会行 为社交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从事研究;青少年是 值得重视的群体,从社会性发展来说,这个特殊的 年龄阶段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应该更关注对他们 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在扩展研究理念的基础 89 万方数据 2003妊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4期 上,亲社会行为的客观评价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显 然,应该对具体的群体及其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进行客观评价,比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 就应该对他们所认同的行为建立评价系统,而不 是只对传统研究中的有限行为进行评价。 3.2采用更具有实效性的研究方法 亲社会行为发生于群体活动中.离开了人际 互动的背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进一步的研 究应该突破传统的静态观察或假设情境的方法, 在更具有生态性的情境中开展研究,比如,群体访 谈(focusgrcmp)就是适合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方 法,这种方法本身就为被试提供了互动的过程,而 且还能够引导被试进入对他们具有意义的情境 中,使得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了实效性。 3.3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研究 尽管传统研究很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 练,但由于缺乏对个体采取亲社会行为之前的认 知判断过程的研究,所以,认知训练一直是亲社会 行为干预中的弱项。有研究者指出,亲社会行为 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关系中可能存在中介变 量⋯。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可能在其中扮演 重要的中介或缓冲作用,例如亲社会的儿童对他 人的行为多进行友善的归因而非敌意的归因,在 人际交往中采取关系性目标定向而非工具性目标 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而对攻击性 反应做消极评价“49。。可见,社会信息加工过程 中的不同特点可以促进或抑制亲社会行为的表 现。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认知训 练指明了新的方向;另外,传统研究比较重视对幼 儿进行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其实,价值澄清法更 适用于青少年以上个体的干预训练;另有一种对 生比较有效的亲社会行为干预训练方法,在 必须合作完成任务的背景下,训练儿童解决人际 冲突的技能,提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能力,从而促 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4小结 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多局限于帮助、合作、分 享、安慰、谦让、捐赠及自我牺牲等有限的行为研 究,限制了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理解1大量 研究采用静态观察或假设情境的方法,尽管成果 众多,但是脱离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使研 究效度受到影响;青少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 中的特殊阶段,也是群体互动更突出的特殊群体, 90 应该加强对他们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传统的亲社 会行为干预手段主要是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对 认知训练重视不足,从社会信息加工入手的认知 训练应该是有实效性的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Eisenber8N,FabesR A.Pw蛳ialdevdop眦nlPm面m, 1998. [2]Zaho-w瓤l町,Radke—Yarrow.WagnerE,dalDevelopmentof ㈣enl{叫mhennevel“蛐l啪ⅡPsychology,1992,28:126—136 [3]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1999,2:28—32 [4]lacksonM,TickMSkprescelalbehoYiora铲矾thins?De- velopmentchangesinchildren’8evaluafoⅢsofhelping,sharing,c00pomt- ing.蚰dcomfortingBritishJoumalofDevelopmentalPsyeholog),.2001. 19:349—367. [5]BarIettDE,YarrowMR.Pretrialbehavior,wjalinferential ability.“㈣“v⋯自inyoungehihlmnChildDevelogsnem.1977. 48:475—48l [6]BatsonCD Thealtruismquestion:Toward8social-psyeholog— ical⋯rHillsdale.NJ:Erllmum.1991 【7]EisenbergN,cadoG,MurphyBtetdProsocialdevelopm肌l inlateadolescence:AlongitudinalstudyChildDevelopment,1995.66: 1179—1197 [8]EisenbergN,MillerPTherelationofempathytopwsoeial∞d relatedbshaviotarsPsychologiealBulletin,1987,101:91—119. [9]Hoffm蚰MLIsabnlismpartofhu—nmurP?lournalofPer一 ∞nabtyandBocidPsychology,1981,40:121—137 【10jHofteCS,JammozlmV,Gust出onJ.etalInflIlenceofchil- dren’8positiveself-perceptionsOndonatingbelmvlc口ionaturalistic州- tings.JovialofSeh∞IPsychology.1984,22:145—153 【11J WalkerH M,CddnG,B蛐seyE Antisocialbehaviorin sch∞t:Strategi∞andbestpracticesP∽mcGmve.CA:Br00ks/Cole, 1995 【12]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 2000.23(3):285—288 [13]CdckNR,DodgeKA A砰alewandreformulationofsocidin— formation-processingnIech皿i§鹏inchildren’s80cidadjustⅢentPsycho— k面caIBuHetin,1994,115:74—101. [14]NelsonDA,CfckNR Rose-coloredglasses:E—iningthe 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ofpmsocialyoungadolescents.1*neJ叫malof EarlyAdd㈣e.ThousandOaks:Feb.1999 [15]寇或.冉恬,付艳青少年对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评 价预印本,2003 [16]BergitiC.Talleys,HamerL Pnrs∞ialbehavioursofyoung adolescents:afocusgroupstudyJomalofAdolescenee,2003.26:13— 32 117]寇或关于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灶其价值系统的调查研 究北京师范太学学报,1989年增刊,6l68 【Ls】邹襁.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笈展特点、功能受其影响因素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 万方数据 寇或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一一[19]Greeners HPeer删mentofchildren’sptosoeialbehav-id吐Jou丌l柚ofMordEdueation,2000,29(1):47—60[20]李丹.夏飞羚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势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l一4.[21]寇或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心理科学,1998,21(3):268~269.[22]FeshhachND.FeshbachS.Empathytrainingandtheregulationofaggression:Potentialities∞dllraitationmprint,1982[23]EiseobergN,FabesRA,CarloG.etal’rberelationsofempa—th十wIn耐ernotio册andmaternalpr黜dcestochildren’8comforriogbe·hⅡviorJoumalofExperim帆talChildPsychology,1993,55:131—150124JGrusecJ ESocialiting⋯日forotheHinhcmaeDevelop-lne“Psychology,1991,27:338—342 [25]RushtonJP,FulkerDW,NealMc.etalAltruismandaggres-sion·Theherltabilltyofindividualdlm⋯J0umalofPersonall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0:1192—1198f26]Cs口/oc,尉砧fm哪N,"lbyerD,etd Thedtmistiepe—出ty:Inwhatcoln皑18isitapp且rent?J伽malofpersonality耶dSocialP町一ehoiogy,1991,61:450—458[27]BmdekampS,CoppleC(Eds)Developmentallyappwpriatepraeticeine耐YchildhoodprogramsRevised,WaslfinatonDC,NationalAsseeiaf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1997[28]NelsonDASceio]info~tion-processingpatterns肌dprosocialbehavior:AlongitudinalstudyThesis(PitD.),UniversityofMinnesota,1999 万方数据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作者: 寇彧, 王磊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刊名: 心理发展与教育 英文刊名: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2003,19(4) 引用次数: 24次 参考文献(28条) 1.Eisenberg N.Fabes R A 查看详情 1998 2.Zahn-Waxler.Radke-Yarrow.Wagner E Development of concern for others 1992 3.李幼穗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 1999 4.Jackson M.Tisak M S 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 Development changes in children' 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sharing 2001 5.Barrett D E.Yarrow M R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inferential ability, and assertiveness in young children 1977 6.Batson C D The altruism question 1991 7.Eisenberg N.Carlo G.Murphy B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1995 8.Eisenberg N.Miller P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ars 1987 9.Hoffman M L Is altruism part of human nature? 1981 10.Holte C S.Jamruszka V.Gustafson J Influence of children's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n donating behavior in naturalistic settings 1984 11.Walker H M.Colvin G.Ramsey E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chool 1995 12.李丹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0(3) 13.Crick N R.Dodge K A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 s social adjustment 1994 14.Nelson D A.Crick N R Rose-colored glasses: Examining the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of prosocial young adolescents 1999 15.寇彧.冉恬.付艳 青少年对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评价 2003 16.Bergin C.Talley S.Hamer L Prosocial behaviours of young adolescents: a focus group study 2003 17.寇彧 关于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其价值系统的调查研究 1989 18.邹泓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998 19.Greener S H Peer assessment of children' s prosocial behaviour 2000(1) 20.李丹.夏飞羚 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1) 21.寇彧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系 1998(3) 22.Feshbach N D.Feshbach S Empathy training and the regulation of aggression: 1982 23.Eisenberg N.Fabes R A.Carlo G The relations of empathy-related emotions and maternal practices to children' s comforting behavior 1993 24.Grusec J E Socializing concern for others in home 1991 25.Rushton J P.Fulker D W.Neal M C Altruism and aggression:The heritabil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6 26.Carlo G.Eisenberg N.Troyer D 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In what contexts is it apparent? 1991 27.Bredekamp S,Copple C ( Eds.).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Revised,Washington D 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7 28.Nelson D A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patterns and prosocial behavior:A longitudinal study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杨兴鹏.YANG Xing-peng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儿童移情能力的 发展过程,对儿童进行恰当的移情训练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学位论文 胡艺馨 童年中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其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2009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悠久,无数研究者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他们探讨了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与性别差异,但是研究 结果不尽一致,且鲜有研究探讨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个体差异。尤其是,研究者在探讨亲社会行为与外化问题关系的基础上,开始考察亲社会行为与内化 问题的关系,希望通过研究为干预亲社会行为提供有效的信息。但是,仔细分析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是亲社会行为与内化 问题的关系,大多是横断设计,很少有研究纵向考虑该问题。时至今日,依据发展系统论和情境论,从动态和系统的视角来探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 亲社会行为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本研究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采用追踪设计从济南市选取了14所小学721名童年中期的儿童 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儿童行为变量(亲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内化问题行为)的相关数据,其中内化问题包括退缩、抑郁和孤独感。运用多 层线性模型(HLM)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分析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以及亲社会行为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1、帮助、安慰、分 享与合作能够较好地代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四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共发性。2、从T1(2006)到T.(2008)这三年时间里儿童亲社会行为有随时间上升的 趋势,但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并不是所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都随时间有上升趋势,个体之间上升的速度也不完全相同。3、性别对儿童 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具有预测作用。女生亲社会行为始终高于男生,二者的发展速度没有性别差异,男女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速度基本相同。4、童年中 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速度受其初始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即初始亲社会行为水平高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发展速度较慢,而初始亲社会行为水平 低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发展速度较快。5、在控制了前测的其他变量后,前测的儿童亲社会行为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儿童的抑郁与孤独感。同时,前测 的抑郁与孤独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6、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退缩的关系受到性别的调节作用。对于男生而言,前测的亲社会行为不 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退缩,但是前测的退缩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女生来说,前测的亲社会行为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退缩 ,而前测的退缩不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亲社会行为。 3.期刊论文 姬菁.姬宁 浅析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原则 -科教文汇2008(36)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释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原则和措施. 4.学位论文 杨溪 8-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2008 为了考察儿童道德情绪归因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模式和道德情绪归因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8-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和亲社会行为 的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10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类型相对于较小年龄的儿童已经出现明显分化,该年龄段的儿童其类型的 发展处于同一时期;该年龄段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为:8岁组和9岁组这两个年龄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而10岁组儿童 其亲社会行为水平则表现为更高一阶段。但总体上8-10岁儿童道德情绪归因亲社会行为水平表现为上升趋势;儿童的道德情绪归因类型对于儿童的亲社 会行为是有一定作用的。本研究通过对年龄较大的儿童道德情绪归因模式进行了考察,扩展和丰富了有关道德情绪的研究内容,并针对以往研究中较少 涉及的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为研究者们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在亲社会行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通过对儿童道德情绪的研究来 考察儿童道德的发展已经成为对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揭示了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力和一般趋势。通过对儿童归因模式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 究,了解儿童不同的归因模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从而引导儿童采用有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归因模式进行归因,更好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发 展。 5.期刊论文 张萍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1)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年龄发展特点、形成因 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6.期刊论文 张萍.ZHANG Ping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策略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 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年龄发展特点、形成因 素,并提出了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具体策略. 7.学位论文 赵景欣 儿童心理理论不同方面的发展及其与同伴地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2004 该论文首先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以及心理理论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理论观点进行了较为 详尽的阐述,同时分析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该论文确定的研究目的,选取了133名3-6岁的幼儿园儿童作为被试,进行 了两项研究.研究1采用修订后的心理理论测验任务探讨了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情绪认知的发展、分化和联系;研究2在测量儿童心理理论能力 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同伴提名法获得了儿童同伴地位的信息,采用教师评定法考察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状况,探讨了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地位、亲社 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两项研究,该论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作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方面,既作为一个心理结构而独立 存在,又存在一定的关联.(2)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但是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1-2年,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 键期.(3)4岁左右的儿童获得了情绪解码能力,但是到了6岁左右,儿童才能够获得二级情绪认知能力,两者在发展上存在1-2年的差距.(4)儿童获得二级情 绪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年龄基本一致,但是对二级情绪的认知要比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相对容易.(5)儿童对于二级情绪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是基于一级推理,相当一部分的6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其回答做出合理解释.(6)受欢迎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理论能力,儿童的社 会偏爱得分与其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7)儿童的社会偏爱分数与其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8)心理理论能力高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 行为.(9)总体上,儿童的心理理论可能通过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接纳,但是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心理理论能力是其同伴接纳的最好 的预测变量,年长儿童与总体的模式相一致.(10)儿童的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在儿童的同伴地位和亲社会行为上没有表现出独立效应.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 于:运用标准测验方式,分析并比较了儿童二级心理状态认知的不同方面——二级情绪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在发展中的分化和联系;通过相关研究证明 了儿童的二级心理状态认知、同伴地位以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模式因年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该论文的研究发现不仅对于儿童社会认知理论的建构 ,而且对于教育实践中儿童社会技能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8.期刊论文 黄寒英.Huang Hanying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及干预策略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6(2)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亲社会行为受内部因素、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三个方面 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策略,旨在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 育的有效性. 9.学位论文 贾秀珍 实验室情境下11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2006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11岁儿童的助人、合作、分享这三种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三种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及亲社会 行为与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以下事实:(1)11岁儿童在实验室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一般式助人行为较少,而英雄式的助人行为较多,在一般式 的助人情境中,多数儿童表现出漠视不理的行为,而在英雄式的助人情境中,多数儿童能够对事件予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帮助措施,其中直接助人行 为和隐性助人行为是儿童采取的两种主要帮助措施,但儿童最主要的是采取直接行动的助人行为,而非隐性的目光关注行为或者说静态被动的助人行为 。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一般式助人行为,而在英雄式助人行为上男女儿童不存在明显差异。(2)11岁儿童表现出的合作行为多于拒绝合作的行为,在 合作行为中,语言合作与行为合作是儿童选择的两种主要合作方式,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就行为合作来说,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以任务为指向 的行为而非以人为指向的行为。女孩比男孩更多表现出以人为指向的合作行为,而在以任务为指向的合作行为、语言合作、行为合作、总的合作行为以 及拒绝合作等方面,男女儿童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11岁儿童的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均与其控制遥控器的频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消极分享 与儿童控制遥控器之间的相关性要强于积极分享与儿童控制遥控器之间的相关性,独占时间与消极分享以及与儿童控制遥控器的频次之间均存在非常显 著的正相关,独占时间与儿童的分享性呈显著负相关,独占时间与儿童控制遥控器的频次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男孩不但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分享 行为,还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分享行为,在控制遥控器的频次上也是男孩多于女孩。(4)11岁儿童的助人行为与合作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合作行为与 分享行为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5)按照儿童在助人、合作、分享三种亲社会行为的得分,我们将其分成三类儿童:高亲社会性儿童、一般亲社会儿童、 低亲社会性儿童。(6)不论是儿童报告的学校适应还是教师报告的学校适应,低亲社会性的儿童表现出最为消极的学校适应,一般亲社会儿童表现出最好 的学校适应,而高亲社会性儿童表现出适中的学校适应性。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学校适应性。(7)亲社会行为中的合作行为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自 我报告的积极学校适应和教师报告的积极学校适应,而亲社会行为中的助人、合作、分享行为均可以显著预测教师报告的消极学校适应。 10.期刊论文 盖妮娜.GAI Ni-na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0)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其发展水平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影响因 素及其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引证文献(24条) 1.左宏梅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学校培养策略[期刊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3) 2.樊召锋.俞国良 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及其应对策略[期刊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4) 3.左宏梅.韦小满 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实验[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9) 4.王小康.曾祥春 结果程度和熟悉性对助人意愿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康学院学报 2008(4) 5.陈宇海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分析与社会干预[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6.陈宇海 培养亲社会行为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期刊论文]-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7(06) 7.陈宇海 亲社会行为:青少年缺失的原因分析与社会干预[期刊论文]-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8.陈宇海 亲社会行为培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期刊论文]-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06) 9.朱嘉兴 试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实践的培养[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10.陈斌斌 以学校为基础的亲子冲突的干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02) 11.寇彧.付艳.张庆鹏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7(03) 12.蔺秀云.方晓义.李辉.刘朝莹.杨志稳 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期刊论文]-心理发 展与教育 2006(04) 13.赵章留.寇彧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01) 14.李秀丽 当前中国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期刊论文]-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5.寇彧.徐华女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期刊论文]-心理学探新 2005(03) 16.寇彧 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z1) 17.王磊.谭晨.寇彧 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04) 18.胡金生.杨丽珠 教室中幼儿自发的助人行为[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9.寇彧 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期刊论文]-教育科学 2005(01) 20.赵章留.安桂玲 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03) 21.付艳 青少年早期的个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
本文档为【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