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额外心音

2017-06-05 15页 doc 30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额外心音1、 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 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快时(>100次/min),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病变的重要体征,它的出现和消失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按出现时间的早晚,奔马律可分为3种:   1.舒张早期奔马律   为最常见的一种奔马律。由于发生在舒张期较早期即在S2之后,故通常称为舒张早期奔马律。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按其来源分为左室奔马律和右室奔马律,两者在听诊部位和临床意义...
额外心音
1、 舒张期额外心音 奔马律 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S3或S4,与原有的S1、S2组成的节律,在心率快时(>100次/min),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奔马律是心肌严重受损病变的重要体征,它的出现和消失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按出现时间的早晚,奔马律可分为3种:   1.舒张早期奔马律   为最常见的一种奔马律。由于发生在舒张期较早期即在S2之后,故通常称为舒张早期奔马律。因为它实际上是由病理性S3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故又称第三心音奔马律。   舒张早期奔马律按其来源分为左室奔马律和右室奔马律,两者在听诊部位和临床意义方面略有不同,以左室奔马律常见,临床意义较重要,右室奔马律较少见。除了特别指明外,一般所言之舒张早期奔马律通常是指左室奔马律。    (1)常见病因: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向右分流量比较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2)产生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无力减低,心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故也称室性奔马律。这一机制与生理性第三心音产生机制相似,且发生时间、声音性质也大致相同,但两者又有重大区别:   ①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在有严重器性质心脏病的病人,而生理性S3出现于健康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②舒张早期奔马律出现于心率较快,常在100次/min以上时,生理性S3多出现在心率低于100次/min时;   ③舒张早期奔马律不受体位影响,生理性S3坐位或立位时消失;   ④生理S3距S2较近,声音较低。舒张早期奔马律的额外心音距S2较远,三个心音间隔大致相等,声音较响。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③出现在舒张期即S2后;④听诊最清晰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部,右室奔马律在胸骨下端左缘;⑤呼吸的影响,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吸气时减弱;右室奔马律吸气时明显,呼气时减弱。   (4)临床意义:舒张早期奔马律反映左室收缩功能严重低下,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重,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下降,左室充盈压、左房压和肺小动脉嵌压明显升高,经过正确治疗,随着功能好转,这种奔马律可以消失。   2.舒张晚期奔马律   由于发生较晚,在收缩期开始之前即S1前0.1s出现,故常称为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由于它实际上是其病理性S4与S1、S2所构成的节律,也称为第四心音奔马律。   (1)病因:多见于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心室肥厚的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等;也可见于心肌受损出现的心肌顺应性下降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产生机制:由于舒张末期左室压力增高和顺应性降低,左房为克服来自心室的充盈阻力而加强收缩所致,因而也称为房性奔马律。极少数也可来自右房,机制与此相同。   (3)听诊特点:①音调较低;②强调较弱;③距S2较远,距S1近;④听诊最清晰部位:在心尖区稍内侧(如来自右房者则在胸骨左缘3、4肋间;⑤呼吸的影响:呼气末最响(如来自右房者则在吸气末加强)。   (4)临床意义:反映心室收缩期压力负荷过重或心肌受损所致的室壁顺应性降低。   3.重叠奔马律   当同时存在舒张早期奔马律和舒张晚期奔马律时,听诊呈四个音响,宛如火车头奔弛时轮机发出的声音,称为四音律,又称“火车头”奔马律。当心率增至相当快(>120次/min)时,是舒张早期奔马律的S3与舒张晚期奔马律的S4互相重叠,称为重叠奔马律。当心率减慢时,又恢复为四音律,常见于左或右心衰竭伴心动过速时,也可见于风湿热伴有P-R间期延长和心动过速的病人。    开瓣音   1.常见病因: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极少见。   2.产生机制   二尖瓣狭窄时,S2后0.07秒出现的一个高调而清脆的额外音。产生机制是在舒张早期,血液自左房快速经过狭窄的二尖瓣口流入左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到一定程度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张帆式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   3.听诊特点   音调高、历时短促而响亮、清脆,呈拍击样,听诊最清晰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呼气时增强。   4.临床意义   听到开瓣音提示轻至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尚好,常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心包叩击音及肿瘤扑落音   1.心包叩击音   指缩窄性心包炎时,在S2后约0.1s出现的一个较响的短促声音,主要见于狭窄性心包炎,也可见于慢性心包渗液、心包增厚、粘连等,单纯心包积液时偶可闻及。其产生机制系心包增厚,粘连,使心室舒张受限,在心室快速充盈时,心室舒张受心包阻碍被迫骤然停止,使室壁振动产生的声音。此音可在心前区听到,以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最清晰。   2.肿瘤扑落音   此音为心房粘液瘤常见体征。   产生机制为:带蒂的心房粘液瘤(多在左心)于舒张期随血流进入左室,冲击二尖瓣叶,由于粘液瘤蒂柄突然紧张而产生振动,故称为肿瘤扑落音。   听诊特点:与开瓣音相似,音调不及开瓣音响,在S2后,较开瓣音出现晚,常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听诊部位在心尖部及胸部左缘3、4肋间,在S2后约0.08~0.12秒。   二、收缩期额外心音   1.收缩早期喷射音   亦称收缩早期喀喇音,出现于收缩早期,即S1后0.05~0.07s。按发生部位,收缩早期喷射音可分为肺动脉喷射音和主动脉喷射音。   (1)常见病因:肺动脉收缩期喷射音常见于肺动脉高压、原发性肺动脉扩张、轻中度肺动脉瓣狭窄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疾病。主动脉收缩期喷射音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瘤、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与主动脉缩窄等。   (2)产生机制:主动脉、肺动脉由于某种原因扩张或压力增高,在左右心室射血时张力突然升高发生振动,当存在主、肺动脉瓣狭窄而瓣膜活动尚好时,在左右心室射血起始时瓣膜凸向主、肺动脉,而产生振动。   (3)听诊特点:出现时间紧跟在S1之后,音调高而清脆、时间短促,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肺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肺动脉瓣区)最响,主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主动脉瓣区)最响;肺动脉喷射音吸气时减弱,呼气时增强,主动脉喷射音可向心尖传导,不受呼吸影响。   2.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出现于S1后0.08s者称收缩中期喀喇音,0.08s以上称收缩晚期喀喇音,见于二尖瓣脱垂。喀喇音产生机制是由于二尖瓣后叶(多见)或前叶在收缩中、晚期凸入左房,引起“张帆”声响,也可由于腱索、瓣膜过长或乳头肌收缩无力,在收缩期突然被拉紧产生振动所致。听诊的特点是高调、较强、短促,如关门落锁之“Ka Ta”声;最响部位在心尖区及其稍内侧;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即某一体位可听到,改变体位可能消失。由于二尖瓣后叶(前叶)凸入左房,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返流至左房,二尖瓣脱垂部分病人可出现收缩晚期杂音。收缩中期喀喇音合并收缩晚期杂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三、医源性额外心音   由于心脏病现代治疗技术的进展,人工器材的置入造成的异心音日渐增多,目前主要有两种:   1.人工起搏音   为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电极引起,发生于S1前,呈高调,短促带喀喇音性质,在心尖区及胸骨左缘第4、5肋间清晰;   2.人工瓣膜音   为置换人工瓣膜(金属瓣膜),在开放和关闭时瓣膜撞击金属支架所致。
/
本文档为【额外心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