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2017-06-02 18页 doc 115KB 5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4、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3、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4、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5、渐进式改革: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6、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规范,用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的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伦理道德规范。 7、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8、占有权能: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9、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0、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1、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可分为广义交易费用和狭义交易费用两种。广义交易费用包括一切非鲁滨逊经济中出现的费用,即为了冲破一切阻碍,达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无形的成本。狭义交易费用是指市场交易费用,即外生交易费用。包括:搜索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约费用。 13、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14、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5、法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6、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17、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用向国民征税的收入来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这类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国家电网、国家政策性银行等。 18、基础产业: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信、水利等设施。 19、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 20、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21、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22、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 23、企业共同治理: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上。 24、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5、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过程。 26、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包括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27、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28、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一般表现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29、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0、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 31、绿色GDP:由于GDP只是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计量,并没有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因此,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色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3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33、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4、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共有特征。 35、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36、后起者优势: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 37、经济全球化: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38、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 39、“看不见的手”:如果竞争是充分的,则每个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自由选择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自由体系具有自发实现人类经济生活平衡的功能。这种功能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促使每个人去实现并非属于他原来意图的目标。 40、“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 4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财政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和经济法制手段和制度约束。 42、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43、货币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44、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 45、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法律手段一般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来规范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非正当经济活动,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二、简答题 1、简述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答: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需要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并根据现实修正理论(根据现实修正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应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原则。其具体内容包括: 1.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的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2.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首先是学术思想来源的开放性;其次是学术队伍的开放性;再次是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3.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学重规范轻实证、重定性轻定量、重演绎轻归纳、重结论轻证明的旧轨迹,实现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创新。 2、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二是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意义: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和科学总结,完全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2.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3.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3.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有: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自由和平等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 6、什么是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答: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用于指导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走出困境的10项政策主张,有:⑴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⑵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⑶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⑷实施利率市场化;⑸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⑹实施贸易自由化,用关税取代数量限制,开放市场;⑺开放外国直接投资;⑻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⑼放松政府管制,取消除证明为攸关安全、环境和消费者保护以外的一切阻碍和限制竞争的制度;⑽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显然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所谓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 一是创新的价值; 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7、请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答:所谓市场化过程或过渡问题是指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过程,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实际上是从等级规则向产权规则转变,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与个人。 根据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一个更容易完成体制过渡的方案是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如苏联、东欧国家)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全面推进自由化和私有化,在短时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其特点有: (1)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 (2)在经济利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在经济政策上选择休克疗法。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种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 (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8、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答: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内自上而下地进行制度创新; 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 4.存在制度创新的进入壁垒; 5.统一观念,减少实施阻力和交易费用。 9、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答: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现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2.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10、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答: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产权明晰化的相关条件: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产权的可转让性,产权的有效保护。 (排他,分隔,转让,保护) 产权明晰对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产权明晰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明晰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明晰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4)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1、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 12、什么是代理问题?请阐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答: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来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约束条件: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是指代理人是的接收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能诱使代理人自愿选择根据它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另一个是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13、什么是代理成本?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答:代理成本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情况下所产生的费用。 降低代理成本方法: 1.通过合同关系约束代理人; 2.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密切监督; 3.通过市场制度的不断健全。健全市场制度。 14、请阐述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特征: ⑴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⑵经营者一旦获得授权,便可独立进行决策。 ⑶经营者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 ⑷企业主管部门作为监督者保护国有产权。 ⑸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问题: ⑴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而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因为国家对企业仍然承担无限责任。 ⑵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 ⑶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使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⑷信息、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之间的一对一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 二是经营者一旦获授权,便可独立行使决策权; 三是尽管出于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利,但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仍处于支配地位; 四是有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五是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国有企业即使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后,企业的治理结构仍然具有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特征。 这种企业治理结构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 一是对企业经营者只有激励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手段; 二是只有单向权威没有多边制约; 三是个人决策、集体负责的后果是企业内部没有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四是信息资源及衍生的决策和监督资源的浪费,债权人、职工的合法权益被忽视。 15、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答: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2.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生产条件分配决定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即主观生产条件。 2.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 3.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 17、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答: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8、请阐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 答: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过去常常被作为同义词来运用,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1.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 )的增长速度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经济发展显然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经济增长可能会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2.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经济增长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①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②人口的增长会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③不能及时反映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也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④缺乏国际可比性; ⑤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9、为什么人均GDP或GN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答:人均GNP或GDP之所以不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人均GNP或GDP没有充分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情况; 2.尽管一国总产出可能很快,但如果人口增长率相当于或大于产出增长率,那么人口的增长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变量; 3.由于官方汇率高估,统计资料不全,一些所谓“非市场”的产品和劳务没有计算在内,人均GNP或GDP可能缺乏国际可比性; 4.人均GNP或GDP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的劳务中得到的福利情况,也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5.人均GNP或GDP不能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20、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制度创新? 答: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创新。 3.制度因素可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制度的这种功能又与体制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 ①制度创新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条件。制度实际上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 ②体制创新可以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 ③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它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 ④体制因素还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经济体制的转换。 21、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起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主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运动和谐发展,并最终服务于人的原则。要求人类自身的繁衍、人类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的总的物资消耗不能超越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能破坏自己的生存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妥善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保证再生性资源能持续具有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能获得新增储量和替代资源的充分补偿,并能有效地维持环境自净和纳污能力,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二,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强调每一时代的发展既应维护当代人的公平发展,也应维护代际间的公平发展,即每一代人的社会发展,既应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能对子孙后人的发展造成危害,并应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能的发展空间,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注意理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储备、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本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阶段性发展与持续性发展、内源性发展与派生性及一体性发展的协调统一关系。 第三,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在国际发展事务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世界各国应力求平等合作、共同协调发展的思想。 22、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成因。 答: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2.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 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4.城乡消费水平悬殊。 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程看,形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所引起的生产率水平差异。我国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 2.传统经济体制造成的城乡分割。由城乡分割经济体制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滞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二元性。 3.非农产业发展政策扩大了二元差距。大量的国家投资集中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科研开发、新的生物化学和机械的技术开发投入却严重不足。 23、简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依据一般分工或特殊分工形式,可将国民经济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 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影响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 1.社会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出发点和立足点); ①个人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中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包括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求。 ②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变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原因。创造新需求的投资将形成新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③出口需求是指国外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生产的相对优势不同,影响各国的进出口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 2.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 ①不断开拓新的生产技术和形成新产业; ②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③推动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3.制度安排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保障; ①影响资源配置方式; 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状态。 4.资源供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供给。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4、请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 答:技术创新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使人均产出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导致生产方法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演进。 25、简述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性。 答: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的本质——开放性,市场与分工的互动关系都决定了市场具有内在的开放冲动,决定了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 2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答: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活动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 因此,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员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互动的四个基本途径。 首先,要实现产业的跨国转移,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缺一不可。 其次,随着产业转移的实现,商品、资金、技术等的跨国流动又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是以产业转移为纽带而发生的。产业转移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因此其根源在国内,外部因素起着强化作用。 27、简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答:对外开放区域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大。 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先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经济特区) 1984年至1991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不断扩大的阶段。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领域由南向北涉及我国10个沿海省份。(沿海省份)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长珠东南) 1988年至1990年,先后把开放区域扩大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并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辽东山东半岛,海南浦东) 从1992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铺开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之后,我国进一步开放6个沿江城市、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将对外开放扩展到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局面。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从量变走向质变: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和行业全面拓宽,国内制度建设、政策透明度、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等与世界全面接轨。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入多边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过程,国内外经贸交往的制度框架日益统一。 28、简述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答: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及主导思想而提出的规范性概念。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效率、增长、稳定; 2,经济福利; 3,分配公正。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甚至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产业结构高级化; 5,国际收支平衡。 29、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冲突主要发生在那些区域? 答: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有些目标表现出独立性,某些目标之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互补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能促进另一种目标的实现; 二是交替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对另一种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 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等类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增加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前者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后者需要刺激物价上涨。因此,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须刺激总需求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为了实现国内均衡(主要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三、论述题。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 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来发生了重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变迁。 第一,市场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通行的是等级规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资源配置的等级规则逐步让位于产权规则。 第二,工业化。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我国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演进的工业化进程,并通过大量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加快这个过程。 第三,国际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上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自我发展的道路,直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流发展倾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从只关注生产关系到同时十分关注资源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除了继续关注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外,更加关注一个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 第二,从封闭式的一花独放到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经济学界除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义经、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之外,还开始引进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流派,以改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范式。 第三,从纯理论推导到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学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四,从单调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化的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经济学界开始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2、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党提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阐明了社初的基本制度和社初的基本矛盾,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任务、动力、战略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中国改革的性质不是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来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式上,强调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在改革战略上,提出了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正确方针;在判断改革成效的上,就是要遵循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市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多种分配方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补充,形成适合我国社市经济的收入分配方式。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条件下,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我国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我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对社市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3、请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说明我国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此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现阶段,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特有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此,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③在社初,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而且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我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在现阶段生产力状况下,它们都有其适宜于发挥优势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能够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这种互相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也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4.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就其本质来说,公有制具有适应和促进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潜能,而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必须具有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4、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答: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5、请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6、国有产权主要有哪些特征?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答:国有产权主要特征有: 一是产权具有不可分性; 二是使用权的非排他性; 三是外部性; 四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 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有两点: 一是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 二是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7、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答: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3.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8、请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答:1.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2.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3.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权分散; 4.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5.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9、请阐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含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如何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答: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其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合作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因此,一个体现和贯彻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必须让每个产权主体都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从三个方面体现共同治理的原则。 1.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相互制约。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2.共同治理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化,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安排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个共同目标之上。 3.共同治理模式包括两个并行的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中的治理机制确保产权主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确保各个产权主体平等地享有监督权,实现相互制衡。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 答: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微观主体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过程。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指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能强化收入分配的刺激作用,有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 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方面通过税收把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转移到国家手中,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求,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11、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答: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是生产条件分配不公。 实现对策: 1.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共有财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约束; 2.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3.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 4.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12、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答:所谓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制度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宪法秩序,宪法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二是制度安排,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则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小与一定的产权结构直接相关。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有效率的交易需要明确地界定产权,但界定产权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国家通过向社会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从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的。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13、请阐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答: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大体可分为: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2.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 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中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14、试论科学发展观。 答: 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GCD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首先,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扬弃“民本”与“物本”发展观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演进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③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的实践运用中,要求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谋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与对外开放。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丰富和完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民的发展权提供了根本方针。具有有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价值目标。发展观不仅关注人的生存,而且关注人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3)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既有赖于主体自主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国家的保障、调节与干预。 15、试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答:1.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②三大产业发展水平低下。具体表现有三:其一,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农业结构升级缓慢,技术落后,基础比较薄弱;其二,第二产业的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大、制造业以组装加工业为主、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和高科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其三,第三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较落后。 ③产业结构虚高度化。这是指基础产业发育不良、经济效益偏低的条件下,加工工业比重提升的经济现象。 ④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集中度的下降表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致使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产业利润率下降和企业亏损,从而削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据测算,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93.5%,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7.9%。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首先,应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需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次,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该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第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二,继续推进能源、交通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 第四,大力开拓第三产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实施建设; 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五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六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七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 八是实施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①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②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③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④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 16、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 答:2000年以来,贸易条件、资源消耗、产业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已显露出中国现有工业化模式和外贸战略的成本不断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在现有基于劳动成本优势的简单外向型工业化战略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不断增加。 1.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明显。 2.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3.贸易品部门过度发展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长期就业压力加大。 4.比较优势固化的风险。简单外向型工业化战略下,我国面临陷入。 17、FDI通过哪些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答: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以下方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增长; 2.增加了国内的产值和税收,扩大了就业; 3.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4.促进了对外经贸的发展; 5.有利于保持港澳地区繁荣稳定和促进海峡两岸的合作交流。 18、如何界定适度政府干预? 答:1.提供公共服务; 2.维护市场秩序; 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 4.制度创新; 5.影响收入分配; 6.具有财政调节功能; 7.影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8.运用适当的经济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9.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19、请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答: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依据“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所推导出的结论是以具备一个完全竟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的。当市场是不完全时,“市场失灵”现象就很难避免。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目标。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0、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答:1.财政政策手段; 2.货币政策手段; 3.行政管制手段; 4.经济法制手段; 5.制度约束。
/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库考试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