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017-06-02 19页 doc 177KB 1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第一章 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 ·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 经世致用 · 智识兴趣 · 人类自我认识 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 · 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 · 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 · 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第一章 思想和研究方法 重点问题 ·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 经世致用 · 智识兴趣 · 人类自我认识 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 · 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 · 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 · 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 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 · 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 · 微观探究的局限性 · 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 · 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 ·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 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 · 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 · 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 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 · 当代史的概念 · 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 · 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 第二节 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 · 科学方法的含义 · 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 · 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 · “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 · 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 · 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 · 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 · 经典方法的含义 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 理论的多方功能 · 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 · 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 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 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 · 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 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 · 保罗·施罗德;兰克 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 含义 · 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 · 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 · 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 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第二章 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 · 重点问题 ·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 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 · 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 · 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 · 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 2.兰克对德约 · 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 国际体系的六个基本方面:国际体系的环境、界限、结构、规范以及体系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和相互作用方式。 第二节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 1.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 现代国际关系史以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为主题 · 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最简明也最契合人类常识的模式:在全体系霸权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或者说彻底的秩序与彻底的自由之间的往复运动 · 2.中世纪国际秩序 · 中世纪国际秩序的根本特征 · 中世纪国际秩序与现代国际构造的一项基本的共同特征,即保持政治分裂 ·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点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的衰落而衰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最初流露 · 3.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1)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494年: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国际体系是现代国际体系的某种雏形,1494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城邦国际体系崩溃 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494年:1494年6月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缔结《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治体制 (2)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是现代国际体系初生时期里具有历史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新事态: · 法国、英国和西班牙三个现代性强国 · 一个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 (3)民族国家的历史创新: · 1.民族国家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最好手段 · 2.民族国家最初的意识形态创新(君权神授、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学说等) 第三节 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 1.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 查理五世基本国策的三大主导思想 · 查理五世对外政策着力点 · 查理五世追逐霸权展示的关于帝国主义和现代国际体系的三项重大问题,其中帝国过度伸展是哈布斯堡帝国相对落后的一大原因 · 查理五世图谋终告失败:1559;1555 · 2.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 腓力二世的根本目的观念 · 三大目标 · 腓力二世相比查理五世的优势 · 决定性的反霸力量:荷兰共和国;新教英国 · 1598年,腓力二世驾崩,哈布斯堡两番称霸终告破灭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1.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 · 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者德约“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 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英国准备成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 2.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 · 路易十四确立起对哈布斯堡帝国东西两支的绝对优势,欧洲均势已不复存在 · 欧洲政治霸权根本对外欲望的基本来源: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 按照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理论,西班牙继承战争前后的英国开始了它的“世界领导者”阶段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英俄美 (1)“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英国:业经确立,在此期间继续登上其世界优势第一轮巅峰 俄国:开始成为现代强国并适才加入现代国际体系 美国:这时期末尾诞生,以后逐步成为世界首强 · 2.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国际政治的变更 (1)法国大革命首先甚而主要源于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和形态 (2)大革命对于国际政治的变更:变更的起点、国际政治目标和手段的革命性转换 (3)国际革命(马丁·怀特) · 3.导致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 (1) 最一般道理 (2) 国际政治角度看,三大机理: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民族主义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大国的雏形 1)英国 2)俄国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际秩序 海洋原理 大陆原理 意大利战争 查理五世 腓力二世 三十年战争 路易十四 反法大联盟 法国革命 拿破仑帝国 侧翼大国 · 思考题 · 1.欧洲在现代史上的强盛是如何得益于她的地缘条件的? · 2.为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缺乏头等重要性? · 3.法国大革命导致了如何的国际政治变更? · 4.民族国家的重要功能。 · 5.现代国际体系经历的前三次大动荡就某些国家而言最后以近乎一致的结局结束,原因是什么?试做较具体的阐述。 第三章 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 · 重点问题 · 国际体系基本环境的变更 · 欧洲国际体系的急剧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 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趋势 · 现代大众政治的国际政治效应的萌发 · 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其世界政治影响 第一节 国际体系基本环境的变更 · 1.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世界政治影响 · 工业革命 · 英国“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 造就英国优势的克星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国际政治成为真正全球性的 · 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大渗透、大入侵和大征服 · 列强中的后来者造成实力对比大变,意欲改变现状 · 2.跨国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萌发 · 王朝性、政治性或帝国性的“国际主义” · 18世纪为其经典时代的国际关系若干根本游戏规则,他们建立在所谓“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基础上 · 民族主义 · 列强民族主义 · 民族分离主义 第二节 欧洲国际体系的急剧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 1.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展及其在19世纪的急剧加速 ·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和“全球国际体系出现” · 欧洲国际体系转变: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技术扩散 · 欧洲国家海外殖民和商业扩张(两轮扩张) · 欧洲以外兴起现代强国,它们必然构造起自己的区域性现代国际体系 · 2.现代帝国主义扩张狂潮和现代帝国主义思想 · 第三轮海外扩张的浪潮 · 主要由经济和战略两大动力掀起 · 文化心理动因 · 撒哈拉以南、日本和美国在亚太 · 现代帝国主义思想泛滥: · 经济帝国主义思想 · 战略帝国主义思想 · 生物学或种族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 宗教或救世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 民族归并形式的帝国主义思想 · 以上综合 · 3.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 真正全球性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除地理上囊括全世界外,就在于有了以非欧现代强国为中心的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并且构成全球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 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体系 · 日、俄、美三强及以其竞争为中心的东亚太平洋体系 · 这两大区域国际体系与欧洲体系的关系,和全球国际体系真正形成 第三节 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趋势 · 1.英俄两国的显赫优势和多极格局的近乎倾覆 · 大致均衡并且长期保持存在五强格局 · 19世纪国际权势趋于极化:英、俄 · 权势分布急剧变化,原有稳定不存在 · 2.三大新兴强国的急剧崛起 · 德国:普奥普法战争 · 美国:美国内战结束 · 日本:明治维新 · 3.传统强国的显著衰落 · 奥地利 · 法国 · 英国 第四节 现代大众政治的国际政治效应的萌发 · 1.旧政治下的旧外交与现代大众政治的出现和流行 · 经典外交,其实行者是一个有着跨国的共同行为和共同情趣风格的职业外交官共同体,他们的基本是外交谈判(甚至连同外交承诺)必须始终机密,必须非常耐心(哪怕有时流于无所事事),必须完全依靠据称与普通人的情感冲动和浅薄无知截然相反的心理平静和专门知识。 · 大众政治兴起的原因 · 选民范围扩大导致国家政治运作方式的变化 · 2.初生的公众舆论和利益集团对国家对外政策的作用 · 公众舆论:拿破仑、英国 · 利益集团:殖民、经济和军事三类利益集团 · 3.初生的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泛滥 · 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的联系 · 现代大众政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 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其世界政治影响 · 1.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在两个世纪里的基本停滞(19世纪中期以前约200年) · 各种物质条件限制 · 保守的战略战术 · 经典外交公式和竞争规范 · 广泛存在的对新型武器的排斥心态 · 2.战争规模的突飞猛进 · 大众征兵制 · 以战养战 · 用于战争的经济资源迅猛增长 · 战争目的的根本变化 · 战略的变更 · 3.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 · 军队组织方式和陆战基本方法 · 武器(以及军事运输)技术:武器机械化、工业化武器技术的新时代 · 战略思想的改造 · 4.海军武器的革新与世纪之交的军备竞赛 · 巨型战舰(主力舰)的建造以及自动推进鱼雷和潜艇的问世,舰炮尺寸、铁甲厚度和舰船推进力 · 世纪之交的军备竞赛,最重要最突出的是列强海军竞赛,集中表现为巨型战舰建造狂潮 · 世纪之交海军竞赛不断升级的内在机理 · 5.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时代总体战的出现及其国际政治含义 · 总体战 · 目的总体性 · 手段总体性 · 总体战包含着一种最为灾难的可能性,即战争的规模变为总体的。19世纪孕育的这一倾向,到20世纪两度成为现实,而且是决定世界政治及其演变的最重要的现实 第四章 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 · 重点问题 · 洲级大国的新兴绝对优势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 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优势的确立 · 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 第一节 引言:洲级大国的新兴绝对优势 · 查理五世到威廉二世近400年里,欧洲一直是现代国际体系的中心;20世纪后半期开始,取而代之的是东西两个侧翼大国:美、苏 · 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最大必然性之一: · 人口 · 经济技术 · 自然资源 · 地缘政治 · 欧洲大均势机制 ·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权势的兴盛,这经过一战和二十年危机的曲折而完成 · 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这从一战苏俄羸弱,继之以斯大林铁腕政治下苏联国力剧增,经二战而成为可与美国匹敌的一等强国 · 全球国际体系有了与世纪之交大为不同的新构成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 1.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 一战的根源 · 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新兴强国之急剧崛起和国际力量结构之急剧变更 · 而这又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变迁和欧洲内外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决定的,其中,德国国力的剧增最为关键 · 核心成因 · 威廉二世及其幕僚要用德国剧增了的国力弥补规模等级差距 · 德奥同盟的形成与俾斯麦的外交大设计的最终失败 · 俾斯麦体系的严重弱点 · 俾斯麦下台,“世界政策”开始 · 2.欧洲的外交堕落和政治病态与两极对抗的急剧升级 · 两大集团之间的对抗升级过程: · 两次摩洛哥危机 · 波黑问题危机 · 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 · 集团对立僵化及其对抗升级显示的“堕落”: · 外交的堕落:萨拉热窝事件以前的德国外交;萨拉热窝事件以后所有欧洲大国的行为 · 欧洲政治机体的病变:俄德;刻板狭隘的纯军事极化能主宰最重大的政治决定 · 欧洲社会心理的病变 ·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极严重后果 · 生命和物质损毁 · 精神和心理创伤 · 国际格局严重失衡 ·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权势的兴盛 · 美国参战动力 · 美国到协约国一边的军事意义 · 威尔逊世界主义 第三节 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 1.国际联盟的虚幻 · 威尔逊主义的国际集体安全的两项前提: · “主观”要求 · 各国是否会真正接受和履行集体安全义务 · “客观”要求 · 总的力量格局是否适合集体安全的有效运行 · 首先,除了英法两国和东欧某几个因德奥战败得以创建和恢复的国家外,其他国家不是想德国及其后来的合作者那样怀有推翻现状的强烈动机,就是对现状持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以致多少模棱两可 · 另外,德国战败但仍有超过英法及其国联合作者们的潜在战略优势,30年代,德日意三国实有力量更是后者无可匹敌 · 2.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 · 英国: · 自满自得的虚幻的安全感 · 英国倾向于否定凡尔赛体系,并且逐渐损害之 · 利益权衡和估计的浅薄,对法国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因和真实性质的误解(国际政治判断力严重退化) · 法国:怕德国东山再起,防御性的追求安全 · 长久而频繁的欧陆国际冲突经历,尤其是普法战争和一战这两度可怕的体验 · 深知自己内在羸弱 · 一个大国可以在战败后不久勃然复兴 · 领土肢解:美英拒绝 · 资源榨取:条约中文字体现,但德百般拖延,英倾向于反对无情勒索 · 谋求主要战胜国之间订立对德军事同盟:英美三心二意 · 1922年鲁尔危机,普恩加莱下台,强硬防御政策破产 · 3.英德协调和英国半面包容的祸患 · 英德协调 · “半面”包容 · 4.纳粹挑战面前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 · 1933,希特勒上台 · 外交目标 · 四个阶段 · 法国的瘫痪:经济、政治、社会、战略 · 英国的虚弱:经济、民族心理、大战略处境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优势的确立 ·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在欧优势的确立 · 罗斯福改变美国孤立主义,美国最终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慕尼黑协定 · 法国陷落 · 珍珠港事件 ·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东亚太平洋优势的确立 · 一战后,美日争斗 · 华盛顿会议 · 日本侵华战争 · 珍珠港事件 · 日本在美国与其盟国的打击下被彻底征服 第五节 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 · 1.国力极端羸弱情况下的苏俄对外政策 · 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其羸弱达到极端 · 十月革命后至少四个月时间里,苏俄推行“革命外交”:否定传统的国际法 · 列宁的外交政策:审时度势、不惮妥协、逐步积累力量;利用西方国家间的矛盾 · 2.斯大林与苏联国力的剧增 · 斯大林掌权 · 苏联国家目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 国家大战略:斯大林治国模式 · 斯大林治国模式的功与过 · 3.苏联的内在虚弱和斯大林的外交 · 苏联的内在虚弱:农业、国防、工业、人员、创新精神和主动性 · 最高国策:防止或避免对苏联的战争 · 苏德亲近及其后果 ·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权势的兴盛 · 希特勒攻苏 · 苏联凭借宏伟国力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 苏德战争的主要结果 · 苏联西部边界大幅度西移 · 对东欧控制权的确立 · 雅尔塔密约 · 苏占区和朝鲜半岛 · 地缘政治优势 ·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和空军 · 5.全球国际体系的新构成 · 欧洲体系的消逝和美苏两极时期的来临 · 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 · 扩展和集中的双重效应 · 改变了全球国际体系的地缘构造 第五章 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 · 重点问题: · 冷战的起源 · 冷战对抗的历程 · 冷战对抗的基本特征 · 冷战的全球化:美苏在欧洲以外的全球竞争 · 苏联的危机和瓦解与冷战的终结 第一节 冷战的起源 · 1.美苏关系史的基本性质与冷战的性质和历程 · 美国和苏联是社会和意识形态相反的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基本性质方面大相径庭,且始终彼此对立和相互谴责。 · 既非战争亦非和平的对抗和竞争状态 · 历程: · 战争结束后两年,迅速形成 · 40年代末50年代初达到最高潮 · 斯大林去世到60年代初,局部缓和,继而重新紧张 · 古巴导弹危机后10余年,冷战缓和,欧洲外竞争有增无减 · 70年代后期开始,再度紧张 ·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缓和,苏联迅速解体 · 2.冷战起源的历史 · 战争目的(或曰战后世界期望)方面的严重歧异 · 战时对苏租借援助问题 · 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 · 3.冷战起源的理论说明 · 国际体系 · 填补真空论(路德维希·德约) · 安全两难(约翰·赫兹) · 均势论 · 国家层次 · 美国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 第二节 冷战对抗的历程 · 1.美苏冷战格局的完全形成 · 美苏冷战基本格局于1947至1949年间完全形成: · 马歇尔计划 · 西德国家的成立 · 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 东欧的剧变 · 2.冷战的最高潮 ·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近三年是冷战的最高潮阶段: · 朝鲜战争 · 麦卡锡主义 · 清洗内部敌人、仇视美国运动和反南斯拉夫狂暴 · 3.冷战最高潮过后的两大对抗浪峰 · 第一次: · 两次柏林危机 · 古巴导弹危机 · 第二次: · 勃列日涅夫入侵占领阿富汗 · 4.冷战期间的缓和或局部缓和 · 1953到1956年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 · 核军备领域 · 欧洲正常化 第三节 冷战对抗的基本特征 · 1.冷战对抗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含义 · 美苏冷战对抗的四大基本特征 · 海权对陆权的范式 · 遏制战略: · 周线防御 · 要点防御 · 2.冷战对抗的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 美苏冷战的真正特征: · “长电报” · 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 · 演变 · 在苏联方面的意识形态色彩总的来说也许不如美国方面那么浓烈 · 3.美苏军备竞赛 · 核军备竞赛 · 原因:国际层次;国家层次 · 第一轮 · 艾森豪威尔 · 古巴导弹危机后,新一轮 · 苏联入侵阿富汗、里根入主白宫 · 4.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 美苏关系构成了一个有其最低限度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的国际体系 · 基于这个准则,美苏两国在冷战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游戏规则: · 危机处理 · 防止各自盟友的冲突发展为他们两国的直接碰撞 · 不冒犯对方至关紧要的势力范围 第四节 冷战的全球化:美苏在欧洲以外的全球性竞争 · 1.当地力量、全球战略和全球性竞争 · 当地原因: · 不仅是由于美苏两国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欧洲以外,而且由于各种当地原因 · 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造运动、老殖民帝国的瓦解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新独立国家内部或它们相互间的民族、部族、宗教和领土冲突最为重要 · 美苏欠发达世界的不同态度和政策 · 苏联:赫鲁晓夫“前沿防卫战略” · 美国:迁就西欧殖民国家 · 对待中立主义(不结盟)问题的不同 · 2.美苏与东亚的革命和拉美的变更 · 冷战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起源及其实质 · 东亚地区革命,不符合美国接受标准;由共产党领导 · 拉美革命几乎全由非共左派领导,至少一开始如此 · 3.在中近东和非洲的美苏竞争 · 起源和实质 · 围绕埃及的争斗 · 1967年中东战争 · 阿拉伯政治 ·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五节 苏联的危机和瓦解与冷战的终结 · 1.冷战与苏联的危机 · 全球史意识 · 较近的具体原因 · 在欠发达世界广泛介入给苏联造成了弊大于利的结果 · 军备竞赛难以承受 · 维持其东欧势力范围的机制僵硬刻板 · 冷战环境和冷战思想的束缚严重损害了通过改革来尝试纠正苏联内部弊端的可能性 · 2.戈尔巴乔夫的对策与苏联的瓦解 · “新思维”的理论核心 · “新思维”的实践动机 ·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基本逻辑 · 脱缰式的国内政治变更,加上一样快得无法控制的对外政策转型,构成了苏联瓦解的主要的直接近因 · 3.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 冷战的主要历史意义 · 美苏冷战期间各自的大战略表现 · 冷战对国际体系内的力量分布格局的双重影响(历史可能最终证明,冷战的真正结果并非美国的真正胜利) 第六章 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 · 重点问题 ·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国的选择和命运 · 和平扩张、帝国征服、商业福利:日本的选择和命运 · 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的选择与命运 ·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兴起 · 民族运动的飞跃和西方统治的瓦解 ·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 1.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 20世纪世界政治史上三个规模力量较小的新兴强国: · 德国 · 日本 · 中国 · 2.造反和学习: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 · 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是20世纪世界政治中极少数最重大的新力量之一 ·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觉醒和新生:“肤色线”问题 · 非西方民族对西方文明的主动适应和有选择的吸收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国的选择和命运 · 1.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 德国历史:德意志的分裂 · 三大后果: · 不具备较为深刻和广博的目的观 · 深深的不安全感 · 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 2.第二帝国的世界强国追求 · 德意志帝国主义: · 追求世界强国地位普遍思潮 · 军事强权作为主要手段 · 德意志帝国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 3.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 纳粹兴起的两大土壤: · 一战战败后德国的社会政治状况 · 德意志的主要思想传统 ·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 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 生存空间 · 4.希特勒的世界强国追求 · 希特勒的大战略蓝图: · 法国 · 东扩 · 英国 · 美国 · 希特勒德国的败亡及其原因 第三节 和平扩张、帝国征服、商业福利:日本的选择和命运 · 1.和平扩张抑或帝国征服:日本的军事帝国主义选择 · 和平扩张主义 · 军事帝国主义 ·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 2.20年代:军事帝国主义的暂时落潮 · 暂时落潮: · 战后日本的经济、社会困境 · 权势和意识形态影响大战而空前兴盛的美国对日本强权的有力制约 · 和平扩张主义在日本的暂时复兴 · 3.军事帝国主义的再度勃兴及其覆亡 ·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事帝国主义再度勃兴: · 世界性大萧条 · 中国事态 · 日本国内问题 · 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的覆亡 · 4.当前日本的国家方向选择问题 · 对其历史上的军事帝国主义认识和反省远远不够 · 国家选择的十字口:明晰可见的趋向是遗弃“商业福利”选择,争当所谓“正常国家” · 照此发展下去,日本的国家方向将出现严重问题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的选择与命运 · 1.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历史轨迹 · 国际社会含义 · 19世纪40年代并非自主选择的加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大致脱离,再到20世纪70年代初主动选择重新加入 · 中国五种反应:抵抗、屈服、趋同、造反、协调 · 2.国际社会中的中国——趋同倾向和造反倾向 · 根本愿望:消除不平等条约体系,摆脱外来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强 ·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的不同回答: · 在现有国际社会内的改良的道路 · 反叛现有国际社会的道路,它要求的是国内和国际双重意义上的革命 · 3.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 最大动力:中国国内改革,导致了国际社会的观念变化 · 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题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兴起 · 1.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三个典型阶段 ·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言》: · 原始民族主义的准备阶段 · 现代民族主义的真正出现 · 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蓬勃兴盛和大发展 · 2.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出现和兴起 · 亚洲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代表: · 中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 印度:国大党 · 土耳其:反对政教合一和专制帝国体制 · 3.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的基本原因 · 根本性的,即伴随西方入侵而来的新社会因素和当地人民固有的民族自豪和自尊感 · 形势性的,包括世界政治形势的激励及其提供的机会、俄国两次革命的感召和威尔逊主义自决原则的影响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和西方统治的瓦解 · 1.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 飞跃:以精英与大众、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形结合为根本特征 · 西方列强的对策:多样化 · 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让步 · “间接统治” · 着意培育一个受西方教育的当地现代精英 · 武装镇压依旧是一大手段 · 2.西方统治的急剧瓦解及其基本原因 · 二战以后,亚非两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迅猛发展 · 基本原因: · 二战直接早就的历史巨变:民族自决、人民自决原则深入人心 · 亚洲,入侵和战争壮大了当地民族解放力量 · 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的迅速增多和增大 · 3.越南抗美战争 · 作为由一个弱小民族对西方强国进行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最受世界关注的解放战争 · 战争的历程 · 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成就,也体现了反帝民族解放斗争的巨大力量 第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 1.第三世界运动的萌发和兴盛 · 二战后,第三世界兴起 · 第三世界国家的基本共同特征 · 第三世界共同的国际政治行为方式 · 第三世界国际观的萌发 · 第三世界的政治表现形态:国际会议;不结盟运动;经济要求(七十七国集团) · 2.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 非西方民族主义运动时代的三大负面遗产 · 掩盖了一些对国家和人民的健康生存至关重要的重大问题 · 第三世界落潮的直接原因 · 第三世界落潮的反思:《对南方的挑战》 · 向西方学习还要继续 · 如何处理西方影响与非西方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又怎样的关系 第七章 大众政治、新技术核心国际规范 · 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动态 · 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 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 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第一节 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动态 · 1.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 2.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 3.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第二节 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 1.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方民主国家 · 西方民主制国家的对外政策受本国公众舆论主宰 · 大众政治环境下外交操作方式的变化 · 外交操作者的变换 · 外交形式的变换 · 行政部门执掌的那部分外交大权落入议会之手的趋向 · 2.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纳粹极权国家 · 正是在这另外的、由经济困难、社会压抑、极端民族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导致的反民主反理智的公众情绪上面,20世纪最邪恶的祸种找到了温床 · 希特勒上台 · 意大利 · 3.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 麦卡锡主义 · 美苏恶化后 · 冷战结束后 · “外交革命”的积极意义 · 4.大众政治与国际宣传和国际颠覆 · 国际宣传 · 苏联 · 国际颠覆 · 希特勒 第三节 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 1.“指令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 基本的技术状态是国际体系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 · “指令性技术”含义 · 指令性技术创新的重大国际政治意义 · 2.核武器与世界政治 · 20世纪最具国际政治意义的新技术是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 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对国际体系、体系成员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性质有重大影响 · 核武器的功能: · 实战功能(远非重要) · 威慑功能 · 强制性外交手段 · 3.防止核武器扩散 · 核武器扩散四项原因 · 全球性防扩散体制 · 如何有效地制止核扩散行为 · 理论上说 · 五点需要 · 4.信息技术革命与世界政治 · 从理论和实践上说,信息技术革命对权势的影响 · 就形态和作用体制而言,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 · 参与决定全球权势格局 · 世界政治的相应若干深刻变化 · 未来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方面划时代的影响 · 跨国权势与国家主权相抵触的问题 · 5.大众政治与新技术的结合——20世纪的总体战 · 目的 · 手段 · 烈度 · 范围 第四节 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 1.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 ·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 · 国际规范 · 国际规范的根本内容:“现代政治宪法性规范准则” · 国际规范的主体内容 · 2.20世纪以前现代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 · 20世纪以前现代国际规范体系经历了从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到欧洲国际社会规范的演变 · 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 · 现实主义 · 自然法 · 欧洲国际社会规范 · 文明 · 宪法性准则 · 3.世界政治中的新力量与国际规范体系的巨变 · 20世纪全球国际社会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 局部回归 ·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流行或认同范围急剧扩展 · 塑造新规范的新力量 · 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 美国 · 苏联 · 发达国家内的和平运动和关于全球性问题的民间运动 · 4.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巨变 ·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是国际规范的基础 · 20世纪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巨变: · 其流行或认同范围的急剧扩展 · 其根本来源的变化 · 其根本内容的变化 · 5.当代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载体认定与人权国际规范 · 国际权利与义务的载体,含义 · 人权规范的演化序列 · 当代人权国际规范 · 根本原则 · 区域人权公约 · 对人权国际规范的认识 · 6.当代国际规范的根本来源和根本特征 · 根本来源 · 尤其在于先前历史时代里被称为自然法的根本伦理 · 根本特征 · 侧重道义规定而非现状确认,侧重弘扬正义而非维持秩序,侧重促进变革而非追求稳定 · 必须着重指出,传统国际规范的很大部分基本成分依然保留下来 · 7.当代国际规范体系的主体新内容 · 主要新内容大致集中在关于国际暴力和国家主权的规则两方面 · 国际暴力的规则的主要新内容: · 重新引入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 · 新国际规范在防止和制止诉诸武力威胁方面起的作用仍是相当有限的 · 20世纪关于国家主权的新规则: · 扩大、巩固和维护国家主权 · 限制和干预国家主权的规则(尤其人权问题) · 关于20世纪新国际规范的理论和实践告诉人们,任何权利,不管是国家主权还是人权或民族自决权,都不是绝对的,都不应当无条件地和一成不变地被置于至上地位 第八章 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政治 · 重点问题: · 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变更与稳定 · 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 · 世界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 · 时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 · 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必要条件 · 1.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变更和稳定 · 重大变化趋势: · 非国家行为体的迅速增多与其作用的显著增大 · 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被侵蚀、被削弱的明显趋势 · 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之传统区分的渐趋模糊和局部丧失 · 仍将保持本质上的基本稳定: · 领土性的主权国家是全球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 国家间的对立、冲突、协调、合作构成世界政治的主要内容 · 2.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 · 根本原则: · 国家个体利益与国际社会总体利益、国家自主与国际治理之间彼此协调和兼容 · 国家间通过互相尊重、互相容忍和互相妥协来缓解尽可能避免冲突,以求经久的和平相处 · 3.世界欠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 · 五大任务: · 国家的巩固和成熟 · 政治民主化 · 经济和社会大发展 · 国内外持久和平 · 反对滥施国际干涉 第二节 时代特征和中国崛起 · 1.时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 · 世界基本格局的含义 · 近20余年来尤为突出的事实 · 中国崛起 · 世界基本潮流的四个时代趋势 · 认识世界格局和世界基本潮流之间的关系 · 2.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必要条件 · 和平崛起的含义 · 中国在20世纪初期面临的基本战略机遇 · 中国和平崛起重在历史性创新 ·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的区域四大平台 ·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的对外战略和外交的硬件和软件 · 强国含义和强国崛起过程中具备的条件
/
本文档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