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

2010-06-03 4页 pdf 323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9172

暂无简介

举报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 第6卷第3期 2007年7月 漯河职救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01.6No.3 Jul.2007 “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 ——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 刘永杰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 碡*·夺·夺·夺+夺·啐一夺·毒···争·峙-·牵·牵·夺·《*,峰··夺·夺·夺·夺·夸··争·夺·夺·夺·t争·夺·夺·夺·夺·夺·夺·夺·雌-·串·夺·夺··夺·啼一-6-·争··争·夺·尊,·÷·争·夺·—夺·串·...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
第6卷第3期 2007年7月 漯河职救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01.6No.3 Jul.2007 “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 ——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 刘永杰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 碡*·夺·夺·夺+夺·啐一夺·毒···争·峙-·牵·牵·夺·《*,峰··夺·夺·夺·夺·夸··争·夺·夺·夺·t争·夺·夺·夺·夺·夺·夺·夺·雌-·串·夺·夺··夺·啼一-6-·争··争·夺·尊,·÷·争·夺·—夺·串·夺· 摘要: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 求儒家瀑世救民的思想,霹受客观现实翡沉重打去,在黄州时纯对于仕途惑翻过失意,袒并来绝望,仍想 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_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 途,转晒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苏轼;贬谪;思想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7)03—0157—02 雌..夺.夺..}.专.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啼,·峙,·夺·夺·啐-·夺·夺·夺·寺·夺·雌一辱--{,·夺·夺·夺·寺,·夺·夺·辱-·-争·.争·夺·专·夺·牵·÷·夺·夺·畸”{,·夺·-6-·夺·夺·夺· 苏轼照我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天才,他在文学、书法、绘 域、思想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然而,他的一生却命运多舛,仕 途坎坷,受过两次严重豹致治追密。第一次是缝45岁那年 嚣“鸟台诗案”丽贬至赞髑,一往4年。第二次是在59箩澈 被贬往惠州,3年后又簸被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遥。 苏轼去世前在《自题金山画像》诗巾这样评价囱己:“问汝平 垒凌整,黄髑、惠翊、稔髑。”羲其致治事翌瑟蠢,这话当然燕 自嘲;但对文学家苏轼_来说,他的箍世功监确炭是在屡遭贬 逐的逆境中建立的。本文结合苏轼的两次贬谪,进行对比审 视,探寻他程贬谪前后思想之异同。 苏鞍麸,l、就“奁掰有当整恚”(苏辙《窳缓先生墓卷 铭》)。嘉佑二年(1057年)金榜题名后,他更觉得“致君尧 舜,此事何难”,准备干一番经世济时的大事业。他认为“丈 夫重出楚,不退要当懿”,现出一副豪迈进取、风节凛然的 儒者面目。苏轼放翁年起就受到儒家思想熏辫,使得入赘避 取的精神融融入他的皿脉中,即使屡次遭受贬谪犹痴心 不改。 荔轼在黄翔薅,麦予赋魏繁霪,又黧之连豁天灾,墨戆嚣 姓养不起儿女,溺婴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为此写信给鄂州知 州朱寿昌说:“闻之心酸。为食不下。”他希望朱寿昌对那嫂 “若实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髑之。”(《与聚鄂娴书》)在 贬富惠两鬻离,纯“营率众秀东露二耩,骏济瘸涉者”。(《东 坡先生墓志铭》)晚年猩儋州时,他力劝当地的民众改变他们 祖辈传下的杀牛祭神、祷神医病的陋习,并把~些药方介绍 绘德翻,囱郄里鹣农民传授孛愿越区先进豹农技,来军|导{氇 们多种粮食,改变以前食芋饱菜的袋活状况。纯的这些褥秀 正如费兖谯《梁溪漫志》中所言:“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 指以为恩怨。雨坡公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 容,裂立赣之际,害霹羧生死祸禳饔之哉!” 苏轼似乎天生有一种悲灭悯人的人文情怀,但凡有利于 民之潦,他总是身体力行。与此同时,若翻睹那些祸民之举, 他心中激愤,总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并以诗文猛烈抨击 之。瞧正因为翔魏,才捂致“穗台之禚”。帮便雕密狱不久, 他诗中仍写有这样的句子:“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 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其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在魄年《荔棱叹》一诗中,荔较整是弓|吉测今,敢笑敢颦。如 诗中所写:“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福麓加。争 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芝岂此物?致养口 体何陋耶!洛阳捆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对同时同 蘩入,竟拷名零蠢。在缝入繇健不麓俸,氇不薮薅。笼其当 时绍旋党争激烈,文网严密,以捕风捉影束定罪的人,比比皆 是。苏轼因文字之祸屡遭贬谪,即便当时是待罪之舟却仍敢 如此,其批判精摔是{霉等执蓉! 苏轼“八多入小学,敬遂士张荔篱炎癖。”(《东城恚林》 卷二)他在为签书凤翔判官时,在中南鼹上清官如饥似渴地 阅读道藏。而苏轼对佛教典籍的广泛涉猎,亦始于此时。他 在《泼太年哀辞》中云:“予鲶朱知狒法,璐为言大咚,皆接见 至隐,以目证耳,使入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王大 军当时任凤翔府诸军,与苏轼13相过从,难免对其产生影响。 苏轼蔗是由于广博地学习,黛思广益,使得其思想农更多的 时候鏊瑷出复杂瓣一番。这零窝稀老懿慧憨霹{氇影瘸较大, 只不过在其春风得意、仕途顺遂的时候,这种影响是潜在的。 如嘉佑八年(1063年)他在风翔任上所作的《读道藏》一诗: “至入蠖一言,遵褰童孛应。,心耀反鱼照,竣皎妇美蘩。手岁 厌世去,诧言乃篷蘸。人皆怨其身,治之精±蓝。俺暇及天 下,幽忧吾未除。”在这里,苏轼结合道教修行的方式,表达了 自己读这类书时的体会。由于苏轼读道藏时年纪尚辍,奋进 求取翡名戆欲望渴占上藏,德莠浚毒嚣鼗纛产生爨整戆念 收稿豳期:2006—11一16 作者麓分:裁永杰(1970一),男,河南省漯游入,漯浮职照技本学黢游师。 万方数据 158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 头,而是坦率地说出自己幽忧之思未除。这说明他并没有把 读道书与用世对立起来,相反,倒是希望从读道书中悟出如 何使用世、处世、自处相统一的道理。因为“乌台诗案”而入 狱后,其人生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之时,苏轼才在某种程度 上接受了一些佛老思想。 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上谕其“不得签书公 事”。实际上是近于流放。此时的苏轼,不但打掉了平时的那 种骄气,而且以前的种种雄心壮志也被消磨了一些。但与此 同时。古代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种清高和孤芳自赏却依然保留 着。他来到黄州不久,曾作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江城地瘴蕃 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寓居定惠院之东,杂 花满山,有海棠一株,世人不知贵也》)分明是作者自己的 写照。 中国古代士大夫大都以“三不朽”及立德、立功、立言为 人生目标,特别是对于立功,即所谓在政治上的建树,是看得 很重的。苏轼自然也不例外,在他生活的年代,距离宋太祖 开国已历百年,天下承平日久。而当时的神宗皇帝也还算英 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这对于苏轼来说,正是建功立业、 济世救民的好时机。但在黄州,此时的他却不得不闭门深居 或将大好时光浪费在游山玩水上,其内心苦闷是可想而知 的。他为了寻求解脱,有的时候去黄州城南的安国寺,“焚香 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寺 记》)他有的时候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 日。”(《与章子厚粲证书》)苏轼由于在人生和仕途上遭遇第 一次重大挫折,惊惧、愤懑和消沉交织在一起,而对于佛老来 讲,是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一样,其思想尽管 消极一些。但能帮助苏轼比较通达地看问题,处困境而安之 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这种思想正好可以为之疗伤。 正是这样,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驰骋翰墨,其文一变, 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文 学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凡成功的艺术品,多源于能够对 苦难的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体悟,并且对苦难的现实有所超 越。苏轼有着一个儒者的执著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由于对 现实的不公看不惯,招致其入狱、被贬。他到黄州后,终于尝 到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波里。 古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送沈逵赴广南》)为 了全家不挨饿,他垦荒耕种,往往“筋力殆尽,释耒而叹。” (《东坡八首叙》)可算是对生活的残酷有了一种深刻的体 悟。与此同时,佛老思想又正好可以消解他在现实中的这些 苦难,使他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因此,苏轼在 黄州的许多文学篇章中都带有一种佛道的印迹。但是这种 解脱对于苏轼来说只是相对的、暂时的,更确切的说,尽管苏 轼这一阶段在政治上失意,但并未绝意。原因在于,就他本 身而言,被贬黄州时只有45岁,自觉来日方长。他在元丰六 年(1083年)作有一首诗,结尾是:“常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 返玉梅魂。”(《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实是借 用唐代韩渥的典故,有期待朝廷起用之意。就当时朝廷来 说,神宗皇帝对苏轼还是非常器重的,《宋史.苏轼转》记载: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距离被贬黄州时隔14年后,曾官至翰林学士的苏轼再 次被贬官至惠州。这次下诏书的皇帝是宋哲宗,尽管苏轼曾 是哲宗的翰林侍读学士,但皇帝对他这位老师却不大赏识, 苏轼自然也深知哲宗的秉性。这时苏轼已年近花甲,尤其 是再贬儋州后,严酷的现实使得他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着清 醒的认识,对所谓的仕途已经不再抱有幻想。在谪居惠儋期 间,苏轼写了大量的和陶诗,效慕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 渊明。在《江城子》一词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 明。是前生。”在苏轼看来,只有他和陶渊明能做到梦中清醒, 醉中清醒。其实,陶渊明和苏轼有很大不同。我们知道,苏 轼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归隐田园,即使来到海南他还是官 身——谪受琼州别驾。很显然,苏轼想要效仿的并不是像陶 渊明一样退隐躬耕。那苏轼“欲以效仿其万一”的又是什么 呢?他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中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 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 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这段话可说是道出其中 三昧。什么是“真”呢?《庄子.渔父》篇中有:“礼者,世俗之 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 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又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 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在这里, “真”是与世俗礼法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人类自然的本性。陶 渊明也说过:“投冠旋旧墟,不畏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 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也称自己要 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于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扰。陶渊 明这种“养真”的想法非常投合苏轼此时的口味。苏轼年轻 时身在官场,身不由己,难免为名利而奔波。在来到海南后, 苏轼虽然挂着官职,却是徒有虚名,加上这“南荒”之地天高 皇帝远,他也算是一个十足的自然人了。苏轼所看重的正是 要以人的这种不为名利羁累的本真状态来活着。苏轼所追 求的本真,与为民谋利并不抵触,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真正自 由,不为名利所累,并不在意形式上是否做官,较之于陶渊明 来讲可算是一种“人世”式的通脱。 苏轼对待佛老的态度是十分微妙的。中年时,他就广交 僧道,并对他们的养生修炼方法和丹方服食亲自体验过。到 了晚年他对鼓吹清静无为、养生昌盛的佛道似乎表示出比以 前更大的兴趣。他这一时期有关养生的著述很多。我们并 不能就此得出他迷信佛道的结论,苏轼仍保持着清醒。他曾 在诗中对秦始皇的求仙得道进行过讽刺:“昔日菖蒲方士宅, 后来苦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广州蒲涧寺》)在其和陶诗的《神释》篇中他还写道:“莫从 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这些都表 现出了苏轼思想和行为上的矛盾。但仔细研究一下,这些矛 盾的地方正表明了苏轼对于佛道的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超 然少了一种前人的盲目的浪漫天真,多了一种理性,正是其 思想趋于成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孔繁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文诰辑注;孔繁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 局.1982. [3]东坡志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王水照.苏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颜其中.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责任编辑宋占业] 万方数据 "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 同 作者: 刘永杰 作者单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2 刊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2007,6(3) 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6条) 1.孔繁礼 苏轼文集 1986 2.王文诰.孔繁礼 苏轼诗集 1982 3.东坡志林 1983 4.王水照 苏轼 1981 5.曾枣庄 苏轼评传 1981 6.颜其中 东坡轶事汇编 198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辛文 苏轼贬谪心态面面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是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 :幽独孤高又坦然超旷、皈依释道却执著现世、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2.期刊论文 董岩 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坛 2009,""(14)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 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3.学位论文 田宝 贬谪文学与超越意识——以苏轼黄州岭海时期创作为中心 2009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十余年的贬谪生涯中,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贬谪文学这一概念范畴出发,从贬谪文学史的角度研究苏 轼贬谪文学,可以对苏轼贬谪时期文学创作有一个新的认识。 本文以尚永亮对苏轼贬谪文学的认识为基点展开,核心观点是苏轼超越了贬谪,苏轼贬谪文学突破了贬谪文学的传统模式,从执著走向超越。论文 主体对苏轼贬谪时期的心态及人生思考,苏轼贬谪文学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如何实现从执著到超越的转变,以及苏轼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等问题作出展 开和论证。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待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并对贬谪文学的概念及文学史意义等一些基本情况作出说明和梳理。第二部分 描述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心态和人生思考。第三部分从文化与文学两个方面讨论贬谪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对贬谪遭遇的超越。第四部分集中论述贬谪 文学传统对苏轼贬谪文学的影响,以及苏轼贬谪文学如何实现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探讨苏轼贬谪文学的“超越”这一核心意义。 4.期刊论文 董岩.赵振军.Dong Yan.Zhao Zhenjun 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 命体验的意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2) 由<定风波>追溯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不去寻找社会准则的认同,而在内心世界寻找超越与平衡.以儒释道 合一的人生哲学淡化悲哀,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人生范式. 5.期刊论文 韩文娟 谈苏轼贬谪诗词 -语文学刊2007,""(1) 诗文家苏轼在遭受迁谪、流贬后所创作的贬谪诗文,对自我流贬情景的描述和贬谪心绪的抒写,呈现出对自我人生悲剧的淡化和对流贬逆境的顺适与 超然.他的诗文中,既表现出悲愤、都闷,更体现出苏轼特有的旷逸、超脱及理性观照.他创造了极为辉煌的贬逐文学,为他那个时代及后世留下了一笔极其 宝贵的精神财富. 6.期刊论文 王启鹏.Wang Qipeng 同是遭贬谪,为何苏轼填词越后越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 苏轼贬谪黄州后词作 70 多首,惠州7首,儋州2首.同是遭贬谪,为何填词越后越少? 本文认为,苏轼贬黄时要抒写自己情志,故大量使用"聊佐清欢"的 词来表白自己.而贬寓惠儋后,年纪大了,欲以诗文立不朽,创作兴趣遂转移到"和陶诗"上去了.而且生活境遇更为艰苦,没有创作词的环境,所以填词的数量 就越少了. 7.期刊论文 王晓暖.WANG Xiao-nuan 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 苏轼,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纵观其一生,宦海沉浮,变幻莫测,但他胸怀坦荡,能处之泰然.他超然、坦荡 人格的形成,内容丰富、成就卓然的诗歌创作,与他遭受贬谪,身心得到历练密切相关.研究贬谪对苏轼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独 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领悟及其诗歌创作. 8.期刊论文 王红升 从东坡词看苏轼贬谪时期的佛老心态 -社会科学论坛2007,""(8) 苏轼贬谪时期的词作,呈现出他的人生心态鲜明的佛老印记,即: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虚无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追求,寂寞孤高、洁身自 守的苦楚心境,怡然自乐、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9.期刊论文 任苑.Ren Yuan 苏轼贬谪思想初探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本文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从儒、释、道几个方面去寻找苏轼在贬谪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 10.期刊论文 周奎生 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的文化意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5) 苏轼被贬岭南7年有余,饱尝谪居流离之苦,但他身上所承载的中原文化同当地文化碰撞、交流,使他事实上充当了中原赵宋文化的播迁者.他的安然北 归是人生的一大胜利,他摸索出的一整套"处穷之道"提供了古代知识分子战胜人生困境的又一类型;创造了对宇宙人生思考和审美的新思路;丰富了民族文 化中面对灾难的心理调整方式和应对策略.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hzyjsxyxb20070307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3日
/
本文档为【独善其身中的兼济天下——比较苏轼贬谪前后的思想异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