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端砚录音稿

端砚录音稿

2010-06-09 9页 doc 63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7653

暂无简介

举报
端砚录音稿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5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四大部分,介绍了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石品和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501、青玉凤字砚 砚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这张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
端砚录音稿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500、观众朋友您好,欢迎参观“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本展览展出馆藏端砚精品200多件,分四大部分,介绍了端砚的材质、制作工艺及人文历史。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代的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而得名,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石质、石品和花纹,以及“发墨不损毫”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于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501、青玉凤字砚 砚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发展而来。这张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品类多样,有砖砚、陶砚、瓷砚、金属砚、玉砚、石砚等。石砚虽起源很早,但唐代以前没有普遍使用,汉代至唐代较为常用的则是陶瓷砚。用玉来制砚虽然好看,但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或用来研彩墨,因为玉砚虽然质地细腻、坚密,不吸水也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此外还有用水晶、贝壳、竹、纸及骨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砚,丰富了砚的品种,但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和陶砚,而二者相比较,石砚则更胜一筹。 502、箕形砚 在唐代,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 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较简单,式样不多。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都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 503、抄手砚 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抄手砚五代时就有,而到了宋代是最典型的。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称之为抄手砚。端砚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4、端石椭圆刻花池砚 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这件端石椭圆刻花池砚不仅砚石雕刻精细,砚盒也十分讲究,盒上还镶钳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正所谓“好砚配好盒”,能配有如此飘亮的砚盒,此砚肯定是一方好砚。 505、荷叶砚 端砚发展到清代,便从全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低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重开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优质的砚石,俗称“张坑石”。这方荷叶砚可能就是“张坑”的出品,因为它来自老坑石,且石质石色都很好。上面刻的荷花,线条流畅,造型别致。接下来的两块碑的拓片内容刚好相反,一块是关于张之洞以开采端石用来做贡品的名义,重新开采老坑而做的碑,而另一块碑则是当地民众以妨碍风水为理由,不准开采老坑而做的奉禁碑。 506、山外青山楼外楼砚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端溪名坑荒废停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端砚的实用功能逐渐褪化,渐渐远离了社会生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端溪的各坑口才恢复开采。新时期的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端石不仅用于制砚,还被雕刻成圆雕摆件和生活用品,呈现出大型化、立体化的特点。这方山外青山楼外楼砚是由国家级制砚大师刘演良先生制作的。他利用端砚石凹凸起伏的天然面貌作为山形来构图,只在天然砚石之间稍为雕刻几处楼阁亭台和稀疏林木,大部分地方则保留其天然状态,使整个砚面有着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趣。接下来的端石圆之梦砚,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建筑的外形,它就是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而创作的“鸟巢”了。此外还有旁边极具地方特色的岭南佳果荔枝,是否让您垂延浴滴呢? 507、端石桐叶砚 老坑,在宋代已有开采,开采老坑石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老坑洞口地势低,洞底在西江水下百余米深处。雨季江水上涨时能将洞口淹没,干旱的冬季洞内仍然存有积水。采石多在冬季进行,排干积水是采石前必做的一项工程。古时候,数十人排坐在洞内,用竹箕、陶罐将洞内的积水一罐一罐传至洞口,耗时两个月左右才能将水淘干,历史上老坑总共开了不过二十次,90年代时已封坑,不再开采了。这方端石桐叶砚是由老坑的砚石制作的,砚背随形巧雕梧桐叶纹,生动别致。老坑的砚石细滑娇嫩,石品花纹丰富,是最受追捧的名贵砚石,冰纹与朱砂斑是只有老坑石才有的花纹。 508、天蝠云龙砚 除老坑石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坑口如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等等,其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在端溪诸坑中石质最优,俗称“三大名坑”。 天蝠云龙砚具备麻子坑石的特点石质细嫩油润,石品花纹丰富,且有石眼,传说乾隆年间高要县有一位名为“陈麻子”的人发现了此坑,并冒险开采,所以将此坑洞命名为“麻子坑”。 不同的坑口出产的石质各不同,每个坑的砚石都有其特有的石质及石色。端石各坑洞石色有所不同,是由各坑洞砚石矿物成分的差异决定的。而由于构成各坑洞砚石矿物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又决定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是以紫色为基本色调。 509、端石夔纹长方砚 在我国品类众多的石砚中,惟有端砚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花纹,石品花纹是各种矿物质在端石中局部聚集。端石夔纹长方砚雕工精细,砚中含有端石中最为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鱼脑冻,照片显示的就是鱼脑冻,有鱼脑冻的的端石特别细腻、幼嫩,就象“小儿肌肤”一般。鱼脑冻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因其名贵,制砚过程中往往被完整保留于砚堂。 510、石眼端石 这组展品都有是带有石眼的端石,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看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呈青绿或翠绿色最佳。端砚石眼有多种颜色,有翠绿色、黄绿色,有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等,石眼大小不一,一般3-5毫米,个别大于7-10毫米,神态各异。下面让我们听听关于神奇石眼的故事 传说宋朝有个名叫陈公密的人,来端州做官。他得知部下家里有一方云龙砚,龙的双眼就是两颗“鸲鹆(qǘ yǜ)眼”,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这双神奇的眼,可以预知天气。阴雨天时,龙目就变得晦暗;晴天时,龙目就变得明亮。陈公密听说这方砚台如此神奇,顿时心生歹意,命人强行对这个部下抄家。抄到这方砚后,陈公密将它奉献给了皇帝,得到皇帝的恩宠。 511、钟纹红丝砚 我国砚石品种多样,资源分布广泛。以专用石材制砚,始于唐代,而后各地相继开发出多种专用砚材,据《砚史》记载,唐宋时期制砚的材质众多,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石为材制砚的有数十种,红丝石产于山东,其纹理为红底黄丝或黄底红丝,非常好看,重量比一般的砚石重。宋代以前,红丝砚一度为“四大名砚”之一,后因砚石枯竭被迫停产,其地位被洮河砚取代。 512、松花石麒麟长方砚 松花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呈绿色,也有棕色与紫色相间、棕色与绿色相间的,石中有像刷丝一般的条纹。由于松花石产自皇室的故乡,因此在清代松花石仅供皇室专用。与其他名砚相比,松花石独到之处是声音清脆、色彩丰富,有四种不同色调,最特别的是有用石来制造盒子。 513、制砚工具 一方砚从开采砚石到雕琢成砚,凝聚了无数砚工的心血。无论从水岩、石洞中取石,还是从山川沟壑中采石每方砚石都来之不易。唐代诗人李贺就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名句描述端石开采的艰难。一方优质的砚石,还要经过雕砚人的精心的雕琢才能成为佳砚。一个好的雕工,能根据砚石的天然开关和石色花纹,雕琢出各种式样的砚,既能突出石质花纹的优美,又能遮掩砚石上的暇疵,甚至可以将暇疵变成图案的点缀,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端砚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采石、维料、雕刻、磨光、配盒等几道工序,一件成功的砚雕作品,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制砚与其它雕刻工艺有共通之处,一般有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透雕、沉雕以及线刻等等,每件作品往往是结合了各种技法。端石鹅形砚中的鹅头就采用高浮雕雕刻的,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514、绿端双履砚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端砚的形制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可归纳为规矩砚、象形砚以及随形砚三大类。 由一方砚分为两个长方形的砚形称为双履砚,这种砚较为实用方便。可同时磨不同的墨,古人常用其中的一方磨墨,另一方磨朱砂等;也可以一方磨浓墨,另一方磨淡墨。有的双履砚可左右分离,成为对砚,这种对砚的形式一直传至后世,甚至演变为一块佳石一剖为二,成为左右对称的纯欣赏性对砚。 515、端石荔枝砚 像这方以仿照物体的形状为砚式的砚称为像形砚,荔枝为岭南特有的水果,用荔枝作为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516、端石壶形砚 清代中期,好古之盛行,各种工艺品都出现有仿古代器物的造型或纹饰,这件壶形砚就是仿商周时期的提梁壶。此外还有仿古代铜镜、石鼓等造型的端砚,为端砚增添了古雅的韵味。 517、端石松月砚 端石的主体纹饰多为较写实的图案,如山水风光、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雕刻在砚堂及砚池等处。这些装饰图案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倍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这方端石松月砚采用松树枝作为主体纹,砚池雕半月形,组合成一幅宁静的夜景图。 518、端石凤戏牡丹对砚 将两方砚雕成一对,凤戏牡丹是中国传统中表示富贵的装饰图案。在明清尤其是清代端砚的造型和装饰也和其他工艺品一样,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519、端石兰亭砚 以人物为雕饰的古端砚,可以追溯至北宋的兰亭砚。元代的端砚人物雕饰是个断层,明代中后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到清代人物雕饰也以高度成熟的工艺技法和巧思妙想,而富于时代特色。但人物雕饰在清端砚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属时代创新的作品更少,仿古作品如兰亭砚、肖像砚亦需苦心搜求。“兰亭砚”最经典的砚式之一,经常作为各种工艺品中的艺术题材。 520、端石百蝠长方砚 端砚中的装饰图案最多的是通过动植物等的相同的读音或相同的意义,以及根据外形赋予含意来加以表现,这方百蝠长方砚面雕刻祥云,云中藏有众多蝙蝠,有兴趣的观众可找找看,您能在云朵中找到几只蝙蝠呢?“百蝠”谐音“百福”,表示幸福的谐意。 521、端石五岳砚 背面刻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重要符图,道教视五岳为神山,具有带来吉祥,赶走邪恶的意义,五岳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五岳指的就是中国的五大名山,它们分别是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湖南的衡山,山西的恒山,河南的嵩山。 522、端石云蝠砚 因材施艺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即利用砚材本身的天然特征,如形状颜色、石色石品的特殊性,来确定砚形砚式和装饰内容,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工匠利用这方砚面中大块翡翠斑巧妙地雕刻蝙蝠,周围雕上云纹,中间圆形砚堂为圆月,使整个装饰和谐互衬。 523、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端砚雕刻中还十分重视石眼的装饰作用,如二龙戏珠中的“珠”就是采用做伪方式镶上去的眼,仔细看看这上面两只眼珠是否不一样?您能看出哪只眼是假的吗?这方砚还配有漂亮的砚盒,上面的装饰纹是采用称为螺钿的蚌壳类材料镶嵌上去的,螺钿经常用在家具上作为装饰。 524、千金猴王砚 眼前这方千金猴王砚,是我馆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猴王砚用端石中最名贵的老坑石雕刻而成,集合了鱼脑冻等众多名贵石品花纹于一身。更难得的是,这方砚中的鱼脑冻天然显现出一只猕猴的形象,而制砚工匠还把它完整的保留在砚堂中。 谈起这方千金猴王砚,还有着一段离奇不凡的身世呢,在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重开端溪老坑大西洞,他的一位姓何的幕僚得到了三块上等的砚石,于是请端州贡砚世家——郭家后人郭兰祥雕刻制作,由于三块砚石都具有酷似动物的形象的石品花纹,所以因材施艺,分别雕作“白鹤啄松”、“青牛眠草”、以及“猕猴捧桃”,这就是著名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由于猴王砚声名在外,自问世以来,曾多次更换主人。1959年,广东省博物馆成立后,正式收藏了此砚。从此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 525、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和它的拥有者。许多名人对观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及砚台的来历等,赋予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听听是有关名人爱砚的故事, 1次, 宋徽宗皇帝请米芾进宫写一幅大屏,并请他使用御案上的端砚。写好之后,米芾捧着这方端砚,跪着说:“这砚已经被我用污了,不忍心让皇上再使用。”徽宗皇上一听,笑着把砚赏赐给了米芾。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谢恩,怀抱着砚就走了,弄得浑身都是墨迹,难怪米芾被人称为“米癫”! 526、端石长方砚砖 砚的左右两侧有黄惺吾的题的铭文。清代拔贡黄惺吾,光绪年间广东学政选送进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中拔贡,历任三都书院校长、合浦县长、防城森林局长、修志馆长等职,解放初任广西文史馆员。留有8万多字县志史料。他收藏有三方砚台,其中两方已收藏入广东省博物馆。 527.端石锄云砚 麻子坑石。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有黄任的铭文:黄任福建永福人。清康熙年间,考取了举人。雍正年间,黄任曾经来到广东四会做知县,当时四会县属于肇庆府,临近端砚产地。正赶上老坑开坑采石,黄任费尽心思,搜罗了一些优质的砚石。黄任离职的时候,据说只带走了几十块端石,其它的东西都不带走。 他还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做“十砚轩”,也给自己起了个号“十研先生”,并且一生爱砚如命。黄任非常欣赏顾二娘的手艺,曾经携带着端石,亲自到苏州请顾二娘琢制。黄任曾经写诗赞美顾二娘的技艺,顾二娘死后,黄任又写诗悼念她。 528、端石居巢作画砚 砚背铭文:叶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尘不沾。梅翁作画砚,老鼎铭。 居巢,原是江苏扬州人,后定居番禺,就是现在的广州。父亲在广西做官,他跟随父亲到广西,后来父亲去世后,家境没落,他便与堂弟居廉到当时任广西按察使的张敬修家做慕僚。1856年跟随张敬修回到他的家乡东莞可园,并教张敬修的侄子张嘉谟画画。居巢一生不轻易作画,绘画态度极其认真,即使一小幅也要数日画成,一丝不苟,因此他的传世作品很少。此砚曾为广东画家卢子枢所藏。 529、端石阮元铭砚 砚背有阮元的铭文,阮元是扬州仪征人。他是位大名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官运发达,乾隆五十四年考取进士,曾经担任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总督。非常重视修地方志,著名的地方志有“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等,还曾建议清政府禁止鸦片,在广州创立学海堂。他的弟子吴兰修也是个名人,著有研究端砚的书《端溪砚史》。 530.端石里甫自铭砚 砚左侧有里甫的铭文:里甫即是谢兰生,谢兰生是广东南海人。他一生以教育事业为主,曾主持越秀、越华、端溪等书院,后来担任羊城书院掌教,桃李满天下。清代名臣、朴学家阮元重修《广东通志》的时侯,曾邀请他为总篡。他擅长写诗与绘画,他自称“五十后始作画”,属于业余爱好,但水平却很高。谢家从兰生开始三代19人传承家学,善于绘画,是艺术上的名门望族。 531、端石王震写经砚 此砚满刻铭文,它的左侧、石侧及砚背均刻有铭文,连砚盒都有铭文,难得的是有三位名人参与刻此方砚中的铭文,他们是王震、王个簃及吴昌硕。王震是浙江吴兴人,住在上海,擅长雕刻佛像,同时也是画家,擅长画人物、山水及花鸟。王个簃,江苏海门人,是吴昌硕的弟子,以擅长写意花鸟画著称。三人当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吴昌硕,它是清末民初大家,不管是写诗、著书、篆绘还是篆刻均有很高的造诣,他在很多砚上刻有铭文,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532、端石张德甫自用砚 砚的背面刻有张德甫的铭文,张德甫即是张敬修,广东东莞人。曾经担任广西按察使,咸丰六年即1856年退职后,回到家乡东莞可园。曾因剿盗战功而晋升,此砚铭文中记载了他的战绩,并记录在宣统《东莞县志》中。 533、这张书案摆满文房用具,都是古人写字、绘画时使用的。有笔筒、臂搁、砚屏、笔洗、水丞、笔架、镇纸、墨床、砚滴、铜瓶、香炉、印章、印盒。其中臂搁是用来支撑手臂的,水丞是盛水的,用于洗笔。书案后面是复制的林良的作品《松鹤图轴》,林良是广东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开创了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松鹤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寓意健康长寿。 “武夫宝剑,文人宝砚”,通过这次参观,相信您对砚台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下面请您去下一个展厅继续参观。 PAGE 8
/
本文档为【端砚录音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