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2010-06-12 2页 pdf 66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6613

暂无简介

举报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舒惠荃1 ,王宝山2 ,刘志勇1 ,曹颖颖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2. 四川省人民医院草堂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各有侧重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讲求辨证论治 ,主 张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疾病 ;现代医学则强调实验证据 ,临床遵循循证医学 ,多从微观的角度探求病因。但是无论中、 西医都是以唯物论、辩证法为基础 ,以人类疾病为研究客体的自然科学。既然两者都能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那二者 之间必...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 舒惠荃1 ,王宝山2 ,刘志勇1 ,曹颖颖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2. 四川省人民医院草堂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各有侧重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讲求辨证论治 ,主 张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疾病 ;现代医学则强调实验证据 ,临床遵循循证医学 ,多从微观的角度探求病因。但是无论中、 西医都是以唯物论、辩证法为基础 ,以人类疾病为研究客体的自然科学。既然两者都能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那二者 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因此 ,有必要为指导临床探索其中的理论依据。本文试从炎症角度探讨中西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  正邪交争 ;炎性反应 ;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  R2 - 03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8 - 8849 (2006) 16 - 2157 - 02   中医学将人看成一个整体 ,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存在有机 联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终 ,认为疾病的发生都 具备 2 个条件 ,即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并将其分别概括为 “邪气”和“正气”。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形式等 , 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素问 遗篇·刺法论》谓之“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 虚”《素问·评热病论》。从而为补虚和泻实的治法以及“补土 派”和“攻邪派”等学术流派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 ,中 医的正邪与西医的炎症之间有何联系呢 ? 1  “正”“邪”在现代医学关于炎症论述中的体现 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可引起细胞各种各样的损伤病 变 ,与此同时机体的局部和全身则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以 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细胞 ,并修复损 伤 ,这就是机体的防御反应 ———炎症。炎症的原因主要有以 下 5 大类 :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机械性因子、生物性因子 和免疫反应。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增生 ,一般而 言变质属于损伤过程 ,渗出和增生属于抗损伤过程。至于炎 症的结局主要在于损伤因素和抗损伤因素何者占有优势 ,这 就与中医邪正相争的结局影响疾病预后的理论相吻合。 在促炎症方面 ,主要在于促炎因子的作用 ,如促进血管扩 张的组胺、缓激肽、PGI2 、PGE2 、PGD2 ,促进趋化作用的 IL - 8、 TNF 和加重发热、疼痛、组织损伤的 IL - 1、TNF 、氧自由基、 溶酶体酶等。而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则 在减轻炎症 ,保护组织免受损伤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机体遭遇损伤因素刺激后免疫系统的激活与中医理论中 正起抗邪的病理过程相似。 中医把机体内部的抗病功能 ,包括对病邪的抵御、对损害 的修复、对阴阳的调节等概称为“正气”;而把一切对机体有损 害作用的外部致病因素概称为“邪气”。结合现代医学的发 展 ,中医正气的物质基础除了在宏观领域中现为先天及后 天获得的阴阳、气血津液外 ,在微观领域应表现为免疫细胞和 抗体。而中医学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认识和治疗疾病 的思想也应该在微观领域得到体现。 2  炎症致病与中医相关学说的联系 1973 年 Tilney 提出了序贯性系统功能衰竭 ,以后经其他 学者命名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 (MOFS ,简称 MOF) ,其 重要的含义之一就是在严重的生理损伤情况下 ,最初未被累 及的器官可以发生功能衰竭。1985 年 Goris 就指出多器官功 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可能由全身炎症引起 ,称为全身炎症 反应综合征 (SIRS) ,其核心是机体强烈的生理损伤可以相继 激活巨噬细胞以及内皮细胞 ,导致内源性炎症介质的过度释 放 ,并引起持续性全身炎症反应。这些认识同样体现了整体 观念。1996 年 Bone 又提出了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compensatory anti -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ARS) , 即机体在释放炎症递质后 ,可以很快释放各种抗炎症递质 ,下 调炎症递质的生成 ,对抗已经生成的炎症递质。从 SIRS 到 MODS、CARS ,其重要含义是 :全身炎症反应贯穿始终 ,同时 必须关注从 SIRS 到 MODS 整个过程的动态变化 ,不能局限 于某一器官或组织。在这里整体观念得以充分体现。近 10 年来 ,上述理论在推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 SIRS、MODS、CARS 等 理论在强调全身反应这一整体观念方面是如此的相似。 近年来 ,不少学者在探索糖尿病的病因时 ,提出了“炎症 发病学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炎症因子对于本病的发生 与发展来说 ,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脂肪内分泌学的 重大进展显示脂肪能够分泌大量致炎因子和炎性介质 ,并认 为肥胖是一种炎症状态 [1 - 2 ] 。 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之间在学科发展中也是相互影 响和相互渗透的。从中医目前的认识来看 ,2 型糖尿病患者 通常具有的虚、痰、瘀、毒的病理特点 ,与炎症发病学说之间具 有相当的认同性 ,比较、讨论二者对病理实质的认识具有一定 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的这些观点 ,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脏 腑、气血津液等理论对本病的阐释存在着多方面的一致性与 结合点。如 2 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及慢性病变 ,与脾 的运化升清功能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脾病之后导致的痰浊阻 滞、气血不畅 ,乃是引发各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又如毒邪一 说 ,其途径既可由外而内 ,因感染某些病毒 ,使胰岛β细胞广 泛受损而造成糖尿病 ;亦可因情志抑郁 ,气机不畅 ,痰湿不行 , 血液瘀滞 ,日久酿毒 ,痰瘀毒邪蕴结 ,不得宣泄 ,从而促进了炎 症因子的产生及炎性反应的过程 ,加重糖尿病病情的发展 ,并 ·7512·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6 Aug , 15 (16) 使其病势呈现迁延、反复、易变的临床特点。 3  中医“抗炎” 首先 ,中医“抗炎”当辨病程 :一般认为 ,炎症过程即正邪 斗争过程。中医辨证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扶正祛邪。在超急 性炎症、急性炎症中多表现为实证 ,治疗以祛邪为主 ;在慢性 炎症中多表现为虚证 ,治疗以扶正为主。在亚急性炎症、慢性 炎症急性发作时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治疗当虚实并治。其次 , 要分寒热 :中医认为寒热之间可相互转化 ,红肿热痛等为现代 医学形容炎症的形象词语 ,于中医看来酷似热证 ,临床也较常 见 ,但是 ,随着炎症学说领域的不断扩大 ,仅靠感性对炎症的 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中医抗炎的新理论也将会诞生。 4  结   语 现代医学突飞猛进 ,祖国医学也应当跟上时代前进的步 伐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国门大开 后的中医存在的发展方向有继续中医传统发展方向者 ,有中 西医结合发展方向者 ,其中后者是当前发展的主流。中西医 能否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 以那种方式结合 ? 结合点在哪里 ? 等一系列问是我们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 ,中 西医应当以下列 3 种方式结合 :首先是文化的结合 ,没有一种 科学的产生不是以历史和文化为背景的 ;其次是理论的结合 ,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 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才是在患者身体上的结合 ,局部治疗 与整体调节的结合 ,主要治疗与辅助治疗的结合等。 [ 参 考 文 献 ] [ 1 ]  Lyon CJ ,Law RE , Hsueh WA. Minireview :adiposity ,inflammation , and aherogenesis[J ] . Endocrinology ,2003 ,144 (6) :2195 - 2200 [2 ]  Paresh D ,Ahmad A ,Adindam B. Inflammation : the link between insulin resistence ,obesity and diabetes[J ] . Trends in Immunology , 2004 ,25 :4 - 7 [收稿日期 ]  2005 - 08 - 15 ·病例报告 · 砂泥样慢性硬膜下血肿 2 例 黄敏胜 ,余秋根 ,陶  波 ,陈奇翰 (浙江省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桐庐 311500) [关键词 ]  砂泥样慢性硬膜下血肿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  R0651. 1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8 - 8849 (2006) 16 - 2158 - 01 1  病历介绍 例 1 :男 ,73 岁 ,因拖拉机撞伤头部 1 d 于 1999 年 5 月 13 日入院。脑 CT 示 :左额颞硬膜外血肿 ,中线右移 0. 7 cm。体 检 :神清 ,双瞳孔等大 0. 25 cm ,光反应佳 ,头部未见明显外伤 痕 ,伸舌居中 ,四肢肌力 5 级 ,巴氏征 ( - ) 。追问病史 ,否认近 月有头部外伤史。于入院后第 2 天 ,在全麻下行左开颅硬膜 外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硬膜外无血块 ,硬膜下有一梭状物 , 压力较高 ,切开硬膜后 ,发现有一包膜较厚、韧 ,物为褐色 砂泥样物。予以肉眼下完整切除 ,且软脑膜未损伤及出血。 术中患者出现脑肿胀 ,予以甘露醇 250 mL 静滴 ,脑压下降。 脑内动脉搏动良好 ,放回骨板。术毕患者清醒返回病房。术 后 6 h ,患者出现昏迷 ,瞳孔散大 ;脑 CT 复检示左脑内多发血 肿 ,抢救无效死亡。病理切片示 :血液机化物。 例 2 :男 ,76 岁 ,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头痛 3 d 于 2002 年 1 月 5 日入院。脑 CT 显示 :右额颞新月状混杂密度 改变 ,中线左移 0. 25 cm。体检 :神清 ,头部未及外伤痕 ,双瞳 孔等大 0. 25 cm ,光反应佳 ,左侧肢体肌力 2 级 ,肌张力无殊 , 巴氏征 ( - ) 。追问病史 ,近 6 个月来无头部外伤史。于入院 后第 2 天 ,在局麻下行右颞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见硬膜较 厚 ,无暗红色血性液 ,扩大骨窗后 ,见内容物为褐黄色砂泥样 , 予以刮匙刮除 ,清除 50 mL 左右 ,估计已大部分清除。用生理 盐水 + 灭滴灵冲洗残腔 ,放置引流管 1 条 ,术后患者安返病 房。7 d 后痊愈 ,自行走出医院。脑 CT 多次复检示 :右硬膜下 血肿基本清除。病理切片示 :含铁血黄素。随诊至今 ,无复发。 2  讨   论 砂泥样慢性硬膜下血肿较罕见 ,国内报道较少[1 ] 。本组 2 例均为老年患者 ,可能与老年人脑萎缩 ,脑压不高 ,头外伤 后临床表现较迟发生有关。因脑 CT 扫描显示为混杂密度或 高密度 ,故易误诊为亚急性或急性硬膜下、外血肿。目前本病 发生机制不详 ,可能与血肿包膜反复出血有关 [1 ] 。手术是本 病唯一的治疗手段。血肿及包膜完全清除术因脑压变化较 大 ,而老年人脑组织顺应差 ,脑血管调节功能弱 ,而致组织受 压发生盗血现象 ,从而导致脑内出血。而颅骨钻孔适当扩大 骨窗血肿大部分清除术 ,脑压变化相对较少 ,使脑组织受压处 脑压缓解较慢 ,脑组织血管能充分适应颅内血压的变化 ,不会 出现颅内出血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组 2 例提示 ,对于老年患者 ,在排除急性颅脑损伤后 , 如脑 CT 检查为上述病变时 ,应引起高度重视 ,术前应有充分 准备。根据其生理特点 ,手术应以减压为目的 ,尽量避免颅内 压改变。至于用何种方式 ,应根据患者及脑 CT检查结果而定。 [ 参 考 文 献 ] [ 1 ]  易声禹 ,只达石. 颅脑损伤诊治[ M ] .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2 :44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09   ·851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6 Aug , 15 (16)
/
本文档为【正邪交争与炎性反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