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2010-06-15 11页 pdf 1M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考古 2009 年第 7 期 ○本刊专稿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 内蒙古 辽代祖陵 陵园布局 陵寝制度 KEY WO RDS : Inner Mongolia Liao Dynasty ancest ral mausoleum layout of tomb2garden tomb2garden architect ure ABSTRACT : The Liao Dynasty ancest ral mausoleum is t he ...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考古 2009 年第 7 期 ○本刊专稿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 内蒙古 辽代祖陵 陵园布局 陵寝 KEY WO RDS : Inner Mongolia Liao Dynasty ancest ral mausoleum layout of tomb2garden tomb2garden architect ure ABSTRACT : The Liao Dynasty ancest ral mausoleum is t he tomb of t he first emperor YelüAbaoji and his wife . In 2003 to 2004 , a comprehensive survey was made t here and nearby to explore related re2 mains. On t his basis a salvage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2007 , at t he location of Funeral Burial 1 in t he tomb2garden and t he foundation of t he“Tower of t he Monument to t he First Emperor 太祖纪功碑楼” on Guif u Hill out side t he tomb2garden. In 2008 , a salvage excavation was made again to investigate “Building2foundation A . ”Inheriting t he essence of Han and Tang mausoleum architect ure and forming it s own distinctive feat ures in arrangement , t his tomb2garden rep resent s t he model of early Liao tomb2garden layout . The survey and excavation obtained stage2marking result s , made up t he gap in t he st udy of early Liao mausoleum architect ure and advanced researches on ancient Chinese mausoleum architect ure ,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 udies of t he Liao period.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研究 ,是中国考古 学的重要之一。长期以来 ,中原和关中 地区的历代陵寝制度研究 ,始终受到学术界 的关注。近年来 ,金陵和西夏王陵的考古发 掘和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对而言 ,关 于辽代陵寝制度的考古工作显得较为沉 寂。辽朝和五代诸国、北宋王朝先后对峙 ,形 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 ,为多 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曾做出过重要贡 献。因此 ,深入研究以辽代陵寝制度等为载 体的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辽朝主要有五处帝陵 ,日本学者曾对辽 代中、晚期的庆陵进行过考古研究 [1 ]。20 世 纪 60 年代初 , 贾洲杰先生曾对辽祖陵进行 过考古踏查 ,这是目前所见最重要的关于祖 陵的考古资料 [2 ]。但是贾先生对于祖陵玄宫 位置的推定 ,明显有误。可以说 ,关于辽代早 期陵寝制度的考古学研究 ,目前尚属学术空 白。因此 ,目前保存状况依然良好的辽代祖 陵陵园遗址 ,成为我们研究辽代陵寝制度的 首选。 一、地理位置 祖陵陵园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 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 , 建于天显二年 (公 元 927 年) 。祖陵位于现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 ,在其东南约 215 公里处 , 保存有奉陵邑祖州城的遗址 (图一) 。 祖陵陵园遗址地处大兴安岭南端 ,坐落 ·46(总 622) · 考 古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 , 四面环山 , 仅在临近 祖州城的东南方向 , 有一个直线距离约 80 多米的山口 ,为祖陵陵园惟一的出入口。祖 陵南侧有一座孤山 ———漫岐嘎山 ,形如陵园 的屏风 , 其南麓发现有被盗的辽墓 , 北麓则 有祭祀性建筑基址。漫岐嘎山的南侧地势较 平坦 ,有沙力河由西向东流过。在祖陵陵园 两侧有多个山谷 ,也发现有被盗的辽墓。 二、考古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开展辽代陵寝制度研究 ,同时 也为辽代祖陵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 供科学的考古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于 2003 年 10~11 月和 2004 年 10~11 月 ,会同内蒙古巴林左 旗博物馆 ,对辽代祖陵陵园遗址及其附近地 区 , 进行了两次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试掘 和测绘 ,获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我们调查的内容有三部分 :一是对陵园 内诸山岭和沟谷中的遗存进行了较为详细 的踏查 ;二是对环绕祖陵的山峰缺口间或山 脊上的石墙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测量 ;三是对 祖陵陵园陵门口外两侧的台地 ,以及陵园东 南面正对的山丘 ———漫岐嘎山北麓的有关 建筑基址等进行了实地踏查。与 20 世纪曾 进行的诸多工作相比较而言 ,本次考古调查 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学术收获。 (一)太祖陵玄宫位置 祖陵陵园东侧的山岭陡直 ,而在西侧则 有三条大体平行的山岭伸向东部。由南至 北 ,可称为 L 1、L 2 和 L 3。 祖陵的考古调查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 体确定太祖陵玄宫的位置。通过对祖陵陵园 内遗迹和遗物的实地考察 ,我们基本明确了 太祖陵玄宫应位于 L 3 的东端。从现存地 看 ,太祖陵前半部为土石分层混筑的人工堆 积 , 土山两侧均有石块垒砌的护墙 ; 而后半 部则利用了自然的山体。这与《辽史 ·地理 志》所记载的“太祖陵凿山为殿 , 曰明殿 ⋯⋯”大体相符。推测太祖陵玄宫的主体应 在山体内。 在“太祖陵”人工土丘的南侧 ,发现一个 半埋于现存地面下的石翁仲 , 仅露出上半 身 ,头部及左臂已残失。其附近的冲沟内 ,还 发现一个残断的半节石翁仲个体。我们试图 了解埋在土中的石翁仲当时所在地面的情 况 , 因此试掘了 115 米 ×215 米的范围。在 深 112 米左右的位置 ,我们清理出石翁仲的 底座。令人惊喜的是 ,在紧贴石翁仲西侧的 当时地面上 , 还新发现了一个石雕卧犬 (图 版拾陆 ,1) 。依此 ,我们推测这些石像生可能 与太祖陵前的神道有关。 在“太祖陵”南侧的山岭 (L 2) 上 ,我们 发现了东西成排的三处建筑基址 ,最东者略 小。其中 ,在西侧的建筑基址上除发现大量 的砖瓦残片 ,以及三级踏步等石质建筑构件 外 , 还采集到多块汉文楷的经幢残片 , 以 及经幢构件等。这里应该就是《辽史 ·地理 志》所记载祖陵之设有膳堂的“南岭”。南岭 上的建筑基址可能是当时重要的祭祀场所 之一。若果真如此 ,我们认为当时应该有一 条较好的登山路 ,以方便皇亲显贵等来祭祀 太祖陵时行走。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确实在 南岭的阳坡上找到一条之字形的登山路。其 路面平整 ,长约 300、宽约 5 米 ,现存多处石 块垒砌的护坡 ,迹象明显。在登山路的山下 入口处左近 ,还有一处小型建筑基址。 第 7 期 ·47(总 623) · 综上所述 ,我们根据实地考古踏查的情 况 ,参考《辽史》等相关文献的记载 ,大体确 定了太祖陵玄宫的位置。 (二)祖陵内的重要遗迹 通过祖陵内的考古调查 ,我们明确了祖 陵“黑龙门”的具体位置 ,初步确定了 4 座陵 墓和 5 处建筑基址的位置。现择要介绍如 下。 11 祖陵“黑龙门”址 据《辽史》记载 , 祖陵“门曰黑龙”。祖陵入口处 ,两侧为悬崖 峭壁 , 中间是一处总宽不足 70 米的狭窄通 道。在偏西侧 ,有两个高起的圆形土丘 ,应为 祖陵陵园的两个门阙基址。门阙之间用石板 铺筑的门道依稀尚存。门阙两侧有土墙与峭 壁相接。现存门阙基址东侧的西门墙被一条 较大的冲沟和一条现代道路破坏 ,冲沟内尚 有小溪流淌。土墙两侧有石头包砌 ,中间填 充土石和砖瓦碎片。 21 甲组大型建筑基址 在通过考古调 查确定的建筑基址中 ,以甲组建筑基址最为 重要。太祖陵玄宫的东南部 ,南岭东侧有一 个较为宽阔的平缓地带 , 暂可称为东部广 场。这里在地表散见两个大型覆盆状柱础 (约 1 米见方)和两个有槽小柱础。结合地表 现象推测 ,这里应该有一处大型的地面陵寝 建筑基址。为了验证并了解这组建筑的形制 结构 , 我们在此进行了重点钻探和试掘 , 获 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 ,这为以后的 发掘奠定了基础。 根据钻探情况可知 ,在东部广场确实存 在一组“凹”字形的地面建筑 , 大体呈南北 向 ,我们称之为祖陵“甲组建筑基址”。其中 , 西侧基址编号为 J 1 ,北侧基址为 J 2 ,东侧基 址为 J 3。甲组建筑基址上均发现有较密集 的砖瓦等倒塌堆积 ,这三个建筑基址应是相 互关联的一组建筑 , 但是东、西建筑似乎并 不对称 ,东小西大。至于建筑的性质和具体 的形制结构 , 以及建筑基址的准确范围 , 还 需要通过考古发掘加以验证。 31 一号陪葬墓 在考古调查中 , 我们 初步确认了 3 座陪葬墓。其中一号陪葬墓 (编号为 PM1) 已多次被盗 , 是一座三正室 带两耳室的五室墓 ,级别很高。从其弧方形 的墓室形制来看 ,此墓年代可能属于辽代早 期 ,具有五代墓葬的风格。在一号陪葬墓东 南的山岭 (L 1) 上 ,发现了一处建筑基址 ,保 存有砖瓦和石柱础等 , 有可能是 PM1 的祭 祀建筑基址。 (三)石墙及其性质 在祖陵四周的山脊上有人工垒砌的石 墙 ,或封堵豁口 ,或筑于平缓的山岭上。我们 对环绕祖陵四周的山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 调查 ,共发现了 30 余处石墙遗迹。石墙上口 约宽 018~6 米 , 高从不足 1 米到 9 米多不 等 ,其中最长的一段石墙达 160 多米。这些 石墙将祖陵陵园密封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地 理单元 ,应该具有界分茔域的作用。从石墙 形状和建筑特点看 , 其性质不会是防御性 的 ,而可能与古代陵墓修建时所遵从的堪舆 制度有关。 (四)陵园分区的初步认识 祖陵位于一个卵圆形的山谷内。在太祖 陵玄宫前南岭 (L 2) 西侧的山脊上 , 有 4 段 曲折的石墙 , 长度约 180 米 , 与陵园西侧山 脊上的石墙呈“T”字形交会 ,从而将陵园分 成南、北两部分。根据考古踏查的情况 ,甲组 建筑基址起到了填补祖陵“南岭”与陵园东 山之间缺口的作用。从南岭现存的剖面看 , 在连接甲组建筑基址方向 ,有一道人工的砌 石遗迹。与甲组建筑基址大体相连的陵园东 山脚下 , 也有一处突起的地带 , 发现有残砖 断瓦。 这些迹象表明 ,南岭西侧石墙当时或许 与南岭东部 (在祖陵前面)的建筑基址相连 , 再衔接东侧的“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区 域分界线 ,将祖陵分为内、外两个陵区。南岭 和甲组建筑基址以北 ,以太祖陵玄宫为中心 的区域 ,为祖陵的内陵区 ,即主陵区。南岭和 ·48(总 624) · 考 古 第 7 期 ·49(总 625) · 甲组建筑基址以南的区域 , 为祖陵的外陵 区。 (五)陵园外的重要遗迹 祖陵陵园外的东南部有奉陵邑祖州 城。经过考古踏查 ,我们在陵园黑龙门外东、 西两侧 ,发现了多处建筑基址。其中以东侧 现存石龟趺的台地基址最为重要。在这里有 一个巨大的石龟趺 ,残长 218、高 1106 米 ,其 上的石碑已不存。从采集的带字石碑残片 看 , 此碑一面为契丹文字 , 另一面为汉文楷 书 ,属于双语石碑。 在祖陵外西侧台地的一处建筑基址附 近 ,还采集到一块墓志残片 ,仅存“⋯⋯刘莫 (寻 ?) ⋯⋯葬依\ 天城 ⋯⋯”等数个字。其中 的“天城”二字可能与《辽史 ·太祖本纪》所 记载“葬太祖皇帝于祖陵 , 置祖州天城军节 度使以奉陵寝”中的“天城军”有关。此墓志 所提及的“葬依天城”,是研究祖陵地望的一 条重要参考资料。 在祖陵东南面的漫岐嘎山北麓正中的 山丘上 ,有三层台地建筑基址。其中下层面 积最大 , 堆积的砖瓦残块最多 , 还发现绿琉 璃滴水、汉字楷书的经幢残片等。我们认为 这里也应是与祖陵陵园密切相关的建筑基 址。 本次考古调查 ,是目前对辽祖陵进行的 最为全面系统的踏查。一些新的发现和认 识 ,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辽代祖陵的 研究 ,也为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三、考古发掘的基本情况 考古调查的成果 ,使我们越发认识到辽 祖陵陵园遗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 位。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 ,一些重要的 遗迹现象已经或濒临破坏 ,亟待通过抢救性 考古发掘来主动地保护辽代重要的实物遗 存资料。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 ,一些重要的 遗迹也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以推进辽代陵 寝制度的研究。从考古学入手 ,对辽代陵寝 制度进行考察与研究 ,应该是最为有效的途 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文物局对辽代祖 陵陵园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 , 从 2007 年起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 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祖陵考古队 , 开始对辽代祖陵陵园遗址进行抢救性的考 古发掘。联合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 所塔拉所长共同任队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队长董新林 作为发掘领队 , 具体主持考古工作 。 2007~ 2008 年间 , 对祖陵内一号陪葬墓 ( PM1) 和甲组建筑基址 , 以及陵园外东侧 的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 取 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 (一)一号陪葬墓 一号陪葬墓 ( PM1) 位于祖陵外陵区西 侧的一道小山脊上 ,与太祖陵仅一岭之隔。 此墓规模较大 , 墓道朝向东南 , 方向为 110 度。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两个耳 室组成 ,全长约 50 米 (图二 ;图版拾伍 ,1) 。 墓室内地面均铺有方砖。墓室内和墓道铺设 有砖砌的排水设施。 此墓属于凿山而建。墓道长约 17135、宽 3178、最深处为 5125 米。底部平缓 ,上口部 分沿自然山脊呈斜坡状。墓道两侧壁有包 砖 ,上口部分砌一层石块 ,并涂刷白灰面。墓 道后部两侧各有一个仿木结构的砖砌建筑 , 墙壁涂刷有白灰面 ,仅东端侧面有墨线勾勒 的人物图像。建筑顶部有脊瓦、板瓦、筒瓦和 滴水 , 其下为涂朱的砖檐椽 ; 脊瓦东头为兽 面瓦当。两建筑之间的最东端设有一个木 门 ,铁构件尚存。近墓门处铺三层方砖。迎风 墙下部为砖砌 , 上部用石块垒砌 , 均涂刷白 灰面。 墓门为券顶 , 原设有木门 , 木地 尚 存。前室平面为长方形 , 弧形券顶 , 东西长 图二 一号陪葬墓 ( PM1)平、剖面图 9105、南北宽 313、高 2184 米 ; 其后部用 10 层方砖或长方形砖封堵前甬道。前室后壁残 存有墨绘花卉图案。前甬道前部两侧各有一 个小壁龛 , 后端近中室处两侧残存木质门 砧。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均为圆角弧方形 , 穹隆顶。后甬道内也有数层砖封堵后室 ,内 侧残存木门痕迹。后室东西长 6185、南北宽 619、残高约 515 米 ; 其中后部有砖砌棺床 , 三面有 门彩绘雕砖和雕砖支柱 ,西端连接 后壁。从出土的包金木雕龙头等构件来看 , 棺床上原有小帐一类的葬具。小帐外的棺床 表面饰有彩绘花卉图案。 因为后室已坍塌 , 并被严重盗扰 , 人骨 仅残存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尸骨和随葬品多 被移动 ,原来的摆放位置均不详。尽管此墓 经过了严重的盗掘 , 但仍清理出 200 多件 (组)随葬器物 ,主要有鎏金银器、鎏金铜器、 玻璃器、瓷器、玉器、琥珀、铁器、陶器、木器、 石器、鎏金铜钱、铜钱等 ,还发现砖瓦等建筑 构件。其中 , 较为重要的随葬品有“开元通 宝”鎏金铜钱、鎏金双凤银饰件 (图版拾陆 , 6) 、镶宝石银饰件 (图版拾陆 ,2) 、玻璃碗、龙 纹青釉瓷洗、双凤纹青釉瓷洗 (图版拾陆 , 3) 、青釉瓷执壶、白釉瓷罐、白釉大瓷盆等。 此墓前、中、后三正室的形制结构与巴 林右旗庆东陵 [3 ]基本相同 , 反映出墓主人的 身份很高。由于墓葬中仅存几块鎏金墓志残 片 ,墓主人的身份目前尚不清楚。根据墓葬 形制和随葬品等特征来看 ,此墓应属于辽代 早期。 在一号陪葬墓东南方的山岭 (L1)上 ,有 一处高台建筑基址 ,南北长约 17、东西宽约 16 米。地表分布有较多的长方形沟纹砖、筒 瓦、瓦当、鸱吻等建筑构件 , 还发现一个长 55、宽 50 厘米的莲花纹石柱础。推测这应该 是一号陪葬墓附属的祭祀性建筑基址。根据 祖陵的调查资料可知 , 在已知陵墓的东南 方 ,都有相应的建筑基址。 ·50(总 626) · 考 古 (二)甲组建筑基址 甲组建筑基址位于太祖陵玄宫的东南 部 ,地处南岭 (L2)东侧的平坦地带。根据考 古勘测结果 ,甲组建筑基址由三个单体建筑 构成。限于规定的发掘面积 ,我们仅揭露了 西侧和北侧的两个建筑基址 , 分别编号为 J 1 基址和 J 2 基址 (图版拾伍 ,3) 。 J 1 基址坐北朝南 , 为高台夯土建筑 , 四 边侧壁用长方形砖包砌 ,外侧涂抹白灰面。 基址平面呈长方形 , 南部有月台 , 月台上部 垫有石块。J 1 的建筑为砖木结构 , 面阔三 间 ,地面铺方砖。明柱础为雕花覆盆式 ;暗柱 础使用加工修整的不规则平石 , 夹在砖墙 内 ,砖墙宽约 1 米。雕花覆盆式柱础的方形 座边长近 1 米 , 规格很大 , 表明了此建筑的 等级之高。 J 1 基址中出土有大量砖瓦构件 , 包括 兽面瓦当、滴水、筒瓦、板瓦、鸱吻残片等 ,还 发现了精美的石僧人像 (图版拾陆 ,4) 、残佛 像、铁马镫和北宋铜钱等遗物。其中 ,倒塌堆 积中出土的刻有“佛”字或人头像的残板瓦 , 是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我们推测此基址属 于与祭祀祖陵有关的陵寝建筑遗址。 J 2 基址坐北朝南 , 其主体是在砂岩土 上直接垫黄土 ,地表铺方砖。基址南面和东 面用石块垒砌包边 ,南侧发现有一排共 3 个 莲花纹覆盆式柱础和 2 个柱础坑 (东部的石 柱础已移位) 。砖铺漫道位于东起第 2、3 号 柱础之间。基址上建筑的东、西、北三面为砖 墙 , 南面设有门窗 , 建筑进口推测应设在东 偏房 (东起第 1、2 号柱础之间) 。墙内有暗 柱 , 下以不规则的平石块作为柱础 , 一处木 柱残迹尚存。 J 2 的建筑为砖木结构 , 由东偏房、西正 房两部分组成。东偏房 (编号 J 2E1) 为一单 间 , 南北进深略长于西侧正房 , 破坏较严 重。东偏房可分早、晚两期建筑。早期建筑南 部被晚期地面破坏 ,北部为一个半地穴式建 筑。半地穴建筑的南侧墙用石块垒砌 ,其中 部偏西的一块长方形平石边缘摩擦光亮 ,推 测是当时上下的通道 ;室内地面为磨擦光滑 的鹅卵石 ,表明当时活动频繁。半地穴房屋 内西南角有灶台 ,其火塘和烟道与西侧正房 内的“火炕”相通 ;灶台北面和东面 ,摆放有 7 件瓷或陶瓮 , 其中 1 件陶瓮内有一小陶罐 和两枚铜钱。推测这里可能是一处厨房性质 的遗迹。晚期建筑较为简陋 ,地面已被破坏 , 不见铺地砖 , 在黄土地面上发现铁菜刀、剪 刀、镞等和北宋铜钱 ;东、西、北三面墙基尚 存 ,墙内柱础保存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 , 在东偏房的西墙南侧 , 尚存一个长条形门石 ,两侧有门砧石。门石 边缘摩擦光亮 ,反映出当时活动较频繁。这 里有门与西侧正房相通。 西正房 (编号 J 2W1) 门朝东 , 与东偏房 相通。此建筑应为南向设窗 ,面阔三间 ;西侧 和北侧为砖墙 , 墙内有暗柱础石 ; 地面铺方 砖 ,保存较好。较为重要的是 ,在正房南、西、 北三面都发现了砖石混筑的“火炕”面 ,宽约 114、高约 013 米 ,炕面原先涂抹有白灰。北 炕下有 3 条烟道 , 西炕和南炕原为 2 条烟 道 , 后局部增补了 1 条 ; 在西北墙外有烟囱 遗迹。在房屋的北侧和西侧还发现了 3 个明 火坑 ,可能是后期补建。西正房内发现有镰、 剪刀、锅、矛、镞、马镫等铁器 ,以及北宋铜钱 等遗物。特别是在南侧火道内清理出 2 件精 美的铁刀 ,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根 据遗迹现象和遗物推定 , J 2 或许属于供祭 祀祖陵的人员临时下榻之所。 (三)龟趺山建筑基址 龟趺山建筑基址地处祖州城通往祖陵 的必经之路上 , 地势较高 , 可以俯视祖州城 全貌。这是与祖陵陵园关系密切的重要建筑 基址。 基址坐北朝南 ,为土木结构建筑。建筑 平面呈长方形 ,面阔三间 ,进深三间。东西长 13153、南北宽 9183 米。南侧有一门 ,宽约 4 米 ,门两侧各有一个柱础石残坑。建筑四面 第 7 期 ·51(总 627) · 图四 龟趺山建筑基址出土碑片拓本 图三 龟趺山建筑基址出土碑片拓本 为宽 1125 米的土坯墙 ,内外均涂抹白灰面 , 地面铺有方砖。 石龟趺居于建筑中央 ,坐于一个包砖的 长方形基座上。龟趺无头 ,残长 218、高 1106 米 ;面朝南 ,上有龟背纹 ,中部有碑槽。其上 的石碑已不存 , 残碑片散落在周围的堆积 中 , 南部契丹大字碑片较多 , 北部则汉字碑 片较多。 建筑内在石龟趺座周围有四个对称的 方形明柱础石残坑。四面土坯墙体内发现有 暗柱 ,每侧 4 个。建筑的土墙外铺地砖外延 达 4 米。根据解剖的情况可知 ,基址外围有 包石和砖铺散水。由柱网布局推断 ,龟趺山 建筑基址应为重檐庑殿顶建筑 (图版拾伍 , 2) 。 在龟趺山建筑基址的东、西两侧都发现 有砖石混筑的登山路。东侧道路保存较好 , 平坦部分铺长方形砖 ,台阶部分用长条石垒 砌。 在龟趺山建筑基址中清理出大量的建 筑构件 ,其中的水晶构件、“王”字戳印板瓦 和变体莲花纹瓦当等建筑构件较为重要。但 最为重要的是 ,我们抢救清理了大量带文字 的碑片。从石料和字体看 ,这里似乎不止一 块石碑。但是可以确定的是 ,石龟趺上的字 碑 ,前面为契丹大字 (图三) ,后面为汉字楷 书 (图四 ;图版拾陆 ,5) ,属于双语石碑。残碑 中保存有“天赞五年”、“升天皇帝”、“李胡王 子”等文字 , 还涉及太祖皇帝与刘守文会盟 北淖口、讨幽州、征渤海国等内容。从字里行 间可以判定 ,此碑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的功绩。据《辽史 ·地理志》记载 ,“太祖陵凿 山为殿 , ⋯⋯门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 ,立碑 述太祖游猎之事。殿东有楼 ,立碑以纪太祖 创业之功”。龟趺山建筑基址的情况基本与 此吻合。因此 ,我们推定此基址应该就是“辽 太祖纪功碑楼”之所在。 根据龟趺山建筑基址提供的线索 ,从考 古学上基本可以佐证文献所记载祖陵的地 望。“辽太祖纪功碑”两种文字的整合和研 究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如“天赞五年”等 不见于《辽史》的记载 ,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 辽史的内容。 四、结 语 关于辽代陵墓埋葬制度的文献记载十 分简约 , 因此 , 考古学调查和发掘资料成为 我们认识辽代陵寝埋葬制度的最重要手 段。通过有计划的调查和发掘 ,我们对祖陵 陵寝制度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新认识。 11 祖陵陵园的东南部设有奉陵邑祖州 城。陵园黑龙门外东、西、南侧 ,有“太祖纪功 ·52(总 628) · 考 古 第 7 期 ·53(总 629) · 碑楼”之类诸多祭祀建筑。陵园周围的山谷 内还有较多陪葬墓。 21 陵园选址讲究堪舆术。祖陵坐落于 一个口袋形山谷中 , 四面环山 , 仅在临近祖 州的东南方向有一狭窄的黑龙门 ,现存门阙 基址。陵园南面有漫岐嘎山和沙力河。四周 山脊的豁口均砌有石墙 , 不仅是陵域界标 , 而且与堪舆制度有关。 31 祖陵陵园大体可以分为内、外陵 区。北部为太祖阿保机帝陵的内陵区 ,南部 为陪葬墓的外陵区。根据考古资料可知 ,东 西向的“南岭”石墙与岭上建筑基址相联 ,再 衔接东部的“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东西 向屏障 ,构成了南、北两个陵域的分界线。 41 太祖陵玄宫凿山为藏 , 大体位于内 陵区的中央 ,玄宫附近设置有石像生。“甲组 建筑基址”位于太祖陵玄宫之东南 , 它与 “之”字形登山路和南岭上建筑基址形成有 机的整体 ,是祭祀太祖陵最为重要的陵寝建 筑之一。其他已确认的陵墓 (如一号陪葬墓 等) 东南部 , 也都有一处祭祀性的建筑基 址。 据《辽史 ·地理志》记载 ,“太祖陵凿山 为殿 ,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 ,以备时祭。门 曰黑龙。东偏有圣踪殿 ,立碑述太祖游猎之 事。殿东有楼 ,立碑以纪太祖创业之功”。由 考古资料得到的上述认识与此基本相合 ,同 时也反证《辽史 ·地理志》所述史实是基本 可靠的。 51 祖陵陵园布局承袭了汉唐陵寝制度 的部分精髓 ,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种陵园 布局后来被辽代怀陵 [4 ]所承继 , 代表了辽代 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辽代陵寝制度应在中 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一 席之地。 这几年的祖陵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 ,是 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 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填补了辽代早期陵 寝制度研究的空白 ,推进了中国古代陵寝制 度 ,以及辽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同时 , 为国家文物局审定祖陵的大遗址保护规划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为地方政府更好地保护 和利用祖陵陵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当 然 , 上述观点还是阶段性的 , 有待今后考古 新资料的验证和深化。 附记 : 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 局文物处 , 以及赤峰市和巴林左旗文化局、 博物馆等部门 ,对辽祖陵陵园遗址的考古调 查和发掘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 此表示感谢 ! 除署名者外 ,参加此项工作的 人员还有巴林左旗博物馆王青煜、王未想和 陈继和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忠 昌、巴特尔、张林、智建荣、王存金等。本文插 图由巴特尔绘制 ,董新林拍摄了照片。 执笔者 董新林 塔 拉 康立君 肖淮雁 注 释 [ 1 ] (日) 田村实造、小林行雄 :《庆陵———东 Â Ó ”Ê ‚ における辽代帝王陵とその壁画に关する 考古学的调查报告》,座右宝刊行会 ,1953年。 [ 2 ] 洲杰 :《内蒙古昭盟辽太祖陵调查散记》,《考 古》1966 年第 5 期。 [ 3 ] 同[ 1 ]。 [ 4 ] 张松柏 :《辽怀州怀陵调查记》,《内蒙古文物 考古》总第 3 期 ,1984 年。 (责任编辑 杨 晖) Archaeology 2009 年第 7 期 本期要览 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杨官寨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物。其中 保存较好的环壕聚落 , 为探索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 料。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 ,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河交汇地带该文化的 内涵 ;尤其是制陶作坊的发现 ,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 在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共发掘墓葬 346 座 , 以竖穴偏室墓居 多 ,也有部分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墓多为单人葬。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居多 ,多为合葬 ,也 有少量单人葬。随葬品多为陶器 ,还有部分工具和装饰品 ,随葬陶器明显可分为两组。此墓地 的发掘 ,为齐家文化及其埋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 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 海门口遗址已进行过三次发掘 ,发现大量遗迹和遗物。该遗址的史 前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 , 第一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 第二、三期分别属于铜器时代早期和中 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 ,对认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价 值。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证明这里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 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 2008 年发掘简报 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进行的发掘 , 清理出 带车辙的道路、房基、灰坑、灰沟、窖穴、水井、铜器窖藏坑、祭祀遗存、墓葬等大量商代遗迹 , 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此次发掘 ,为深入研究殷墟的都邑布局、族邑分布、商代洹水流域的地 下水文和古气候、晚商时期的祭祀礼仪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 为带封土和阶梯式墓道的圆形竖穴土坑墓 , 发现了许多独 特而复杂的遗迹现象。随葬品非常丰富 ,包括各类铜器、彩绘陶器、几何硬纹陶器、漆木器以 及玉、石器等。铜器铭文表明墓主人应是“钟离国君柏”,时代大致为春秋中晚期。此墓的发 掘 ,为研究钟离国的历史以及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征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2003 年以来 , 对辽代祖陵陵园及其附近相关遗存进行 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并对陵园内的一号陪葬墓、陵外“太祖纪功碑楼”基址、陵园内“甲组建筑 基址”等进行了发掘。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填补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研究的空 白 ,推进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辽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档为【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