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一章 心理学起源

第一章 心理学起源

2010-06-20 9页 doc 53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6692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章 心理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史教案 ━━━━━━━━━━━━━━━━━━━━━━━━━━━━━━━━━━━━━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大的思想渊源,一是哲学;二是科学亦即医学、生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 在1879年科学的心理学独立之前,有关心理学问题的阐述主要是由哲学家来完成的。哲学的认识论同心理学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许多哲学家在阐发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对心...
第一章 心理学起源
西方心理学史 ━━━━━━━━━━━━━━━━━━━━━━━━━━━━━━━━━━━━━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 西方心理学有两个大的思想渊源,一是哲学;二是科学亦即医学、生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 在1879年科学的心理学独立之前,有关心理学问题的阐述主要是由哲学家来完成的。哲学的认识论同心理学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许多哲学家在阐发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哲学心理学”,以便同科学的实验心理学相区别。(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 在使用“哲学心理学”这一标签时,往往带有贬低的含义。因为哲学心理学是思辩的、抽象的,是一种纯理论的推测,是"扶手椅上的心理学",缺乏实验的基础。实际上,科学心理学也离不开思辩和理论的推测,同时,哲学心理学尽管没有实验,但也有经验的支持。 哲学同科学的关系:融合---分离---整体化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 古希腊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性世界: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 理念世界:先于感性世界和独立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转瞬即逝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应该是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理念。理念来源于理念世界,它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心理之外,比具体事物更实在、更真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具体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明确达其意义。例如,个别的人与一般的人即人的理念的关系。 既然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知觉就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觉,这说明感官知觉不可靠,所得到的知识不真实。真实的知识应该来源于理念世界,亦即依靠理性得到的知识。 柏拉图看到了感性知识的局限性,但否认了感觉的客观实在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知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既然理性不依赖于感性认识,那么理性是怎样得到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呢?这里柏拉图利用了“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学说,提出了“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灵魂和理念都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永存不朽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住在在理念世界里,,早已认识了理念,只是在进入了肉体以后,受到肉体的dian污而把原有的理念知识给忘掉了。学习的作用就是只有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不但不死理念知识的来源,反而使灵魂不能很好地回忆起理念世界的知识。只有不断克服肉体感官的障碍,才能获得理念世界的真正知识。 当然,柏拉图并不完全否认感觉的作用,认为感觉有助于回忆过程。但是柏拉图充其量只把感觉作为回忆的一种刺激,一种诱因,并没有把感觉得到的知识作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 理性: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当它居于支配地位时,灵魂就有了“智慧”的德性。 意志:是灵魂中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当它执行理性的指示,控制欲望时,灵魂就有了“勇敢”的德性。 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当欲望受到控制时,灵魂就有了“节制”的德性。 柏拉图的灵魂分类法是最早的心理三分法,即认识、情感和意志。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柏拉图的思想,而是改弦易张,另立学派,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他的《论灵魂》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本专门的心理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部对象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腊块”,感觉则是外物印在腊块上的痕迹。他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离开感觉就不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 但是他认为数学公理、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等等都是潜在于心灵,是不证自明的,换句话说,是理性自身固有的。这是一种先验论的观点。(先验范畴、图式)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是灵魂的工具。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为部分。不过,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能和非理性的功能。理性功能的核心是思维。非理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想象。理性的功能是主动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他的四因说上。。四因说指事物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质料因:是物质的自身,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房屋的砖和泥。 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原型。因为每一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 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直接原因。 目的因:是事物的终极原因,   亚里士多德曾把原因分成四类,即形式因、质料因、效果因和目的因。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它位于效果之前;目的因是一种运动形式,它并不位于效果之前,而是位于效果之后,是事物的终极原因,效果是这个运动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的论的行为主义同斯金纳一样,认为心理状态是行为本身的一个部分。但它不承认心理事件的私有性质。因为既然心理状态是行为本身的一个部分,那么心理状态就同行为一样带有公开性。在这里,目的论的行为主义者把行为作为心理状态的终极原因,因为心理状态最终将表现为行为。例如感知,一个驾驶员见红灯而停,见绿灯而行。他感知到红或绿的终极目的是停车或行车的行为。感知构成了停或行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感知也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内部的私有状态。   这四种原因都是思维的形式,代表了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记忆与回忆时,谈到联想的问题。他认为三种事物有助于回忆,即相似的、相反的和邻近的。这是后世联想三大定律,即相似律、对比律、接近律的雏型。   二.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仍与灵魂问题有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1.奥古斯丁(354---430年) 是教父学的最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学思想是从教父学中引申出来的。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灵魂分布于全身,支配着身体的生命过程。灵魂接受来自各种感官印在脑中的印象,输送运动到肌肉,使肌肉发出动作,他的这一观点隐含了“中枢论”的思想。 奥古斯丁第一次使用了“内省法”。他把知识分为两类:外部感觉和主观内省。通过感觉,人们了解着外部世界;通过主观的内省,认识到灵魂的存在。内省为了解灵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内省法是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至如今,内省法仍在心理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奥古斯丁认为推理、记忆和意志是灵魂的三种官能。但他认为三者是一个统一体。同属一个心灵。 2.托马斯 阿奎那(1225---1274年)   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他的影响深远,直到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新托马斯主义。 阿奎那把灵魂看成是物质以外的一种力量,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灵魂是不灭的。人出生时灵魂与肉体结合,人死亡时,灵魂离开肉体。这一学说退回到柏拉图的灵魂转世说的思想上去了。 在阿奎那看来,灵魂具有理性的能力、感觉的能力等认识能力。其中理性的能力是完全不依赖于肉体及其各个器官的,是超越有机体的。 在理智与意志的关系上,阿奎那认为原则上理智支配意志,因为理智可以为意志选择好的对象。但他毕竟是一位神学家,需要考虑宗教的利益。如果以理智为中心,则没有信仰的余地。因此在宗教信仰上,他认为意志要支配理智。 三.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时期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反教会、反专制,提倡人文主义和研究自然科学。这一时期有许多新学说和新发现,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说和加里略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等等。这些学说和发现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来源于经验的方法,都是依赖于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仅仅依赖理性的推理。这种方法论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哲学所研究的重点由本体论的问题转到认识论的问题。而认识论的问题同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心身关系问题:出现了交感论与平行论两种学说。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一切知识均来自于感觉经验,"凡存在于理性中的,无不先存在于感觉经验中。"理性主义则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 白板说与天赋论: 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 1.笛卡尔(1596---1650年) 近代法国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理性主义的哲学观 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统治着一切。哲学和科学都附属于神学,一切服从于信仰。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后,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神学的真理提出挑战,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一是经验的归纳法,二是理性的演绎法。笛卡尔就是理性演绎法的首位倡导者。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感觉常常还欺骗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但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信仰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另外,他也是一个天赋观念论者,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等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 我思故我在 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出发,笛卡尔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置于理性的天平上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怀疑一切。笛卡尔进行普遍怀疑的结果,是发现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思想总有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我” 所以,我思故我在。他所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内省的方法。后世的内省法主要是从笛卡尔开始的。 二元论 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自我”,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而在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世界。这就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精神。心物两分法的传统由此开始。 身心交感论 物质和精神或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笛卡尔认为两者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身体影响心灵,心灵影响身体,两者通过松果腺而相互影响。他的这一观点不同于莱布尼兹的心身平行论。 反射学说 笛卡尔以血液循环的模式解释神经运动的过程。感官与大脑有细线相连。当感官受到刺激时,细线就牵动脑内的某些孔道开关。打开孔道的门,存于其中的“动物精气”就顺着中空的神经流入肌肉,导致肌肉的动作。尽管他没有提出反射这个词,但他却勾画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这一学说也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动物是机器”。 2.洛克(1632---1704年) 经验论的最著名代表。也是联想心理学的先驱。 白板说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到,全部的知识都导源于经验,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洛克指出,主张天赋论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诸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学学的公理、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人们“普遍同意的”,因而是天赋的。但是洛克指出,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以及无神论者根本就不信仰上帝,儿童和白痴也没有几何公理和逻辑思想律的观念,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遍同意,这一论据是站不住的。知识是后天经验的结果。 洛克学说有一定的片面性。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张白纸。 经验论 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 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外部对象刺激感官而引起的,如关于颜色、声音、大小、形状、运动等等。人的大部分观念都是由感觉得来的。 内部经验:即反省,是心灵通过对外部经验的组织和整理而得到的。如知觉、思维、 怀疑、推论等等。 观念论 从观念的来源上,洛克把观念分成两类: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性质的观念。这种观念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事物的肖像,是对客观性质的反映。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物体的色、声、香、味等性质是物体的第二性的质。有关这类质的观念称为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只有引起这种观念的诱因,如颜色的观念,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只有波长。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是客观事物的映象,只是一种主观感受。 从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观念又可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由感觉或反省得到的观念是简单观念。简单观念是观念的基本元素 复杂观念: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结合就构成复杂观念。如朋友就是一个复杂观念,它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观念组成。 简单观念是消极被动的,是外物强加给心灵的,心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复杂观念则要求理智的能动作用。 联想论 复杂观念赖以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联想,联想把简单观念进行结合,组成复杂观念。联想有两种,即自然的联想和习惯的联想。自然的联想是指是指观念之间因相似、接近、等因素自然而然的结合。习惯的联想则指通过多次使用而形成的联想。 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论使他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哈特莱(1705---1757年) 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在经验主义的范畴内形成的。大部分联想主义心理学家所采取的是经验主义的立场。哈特莱也不例外。他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感觉经验通过复杂的联想而形成思想体系。 神经振动说 哈特莱把物理学中的振动说应用于神经系统方面,认为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上的振动,神经上的振动引起脑的振动时就产生感觉。脑内的振动在刺激停止以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振动越来越细微,这种细微的振动叫微振,哈特莱以微振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如视觉的微振表现为视觉后象,感知的微振表现为记忆。哈特莱的神经振动说强调了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分析,尽管这种分析并非科学的,但却开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因而影响了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联想论 哈特莱十分重视联想的作用,并坚持用联想莱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联想有两种,即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几个同时发生的感觉通过联想可以合成复杂的知觉,苦与乐的感觉的复合与联想可形成不同的情绪。观念与运动的联想构成了意志行为的基础。 哈特莱以神经振动说莱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联想是与原来的神经振动痕迹作用的结果。如果外物刺激在相近的时间内引起感觉A.B.C.D.的脑内振动,并相互联系,那么这些振动变为微振后的a.b.c.d.也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以后只要感觉A.的振动,就会引发a.b.c.d.的观念。观念之所以能形成联想,乃因为神经振动是相互联系的。 哈特莱强调了心理对生理的依赖性,开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影响到冯特。 哈特莱之后有许多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值得我们注意的观点有: 心理力学学说: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机械结合而成的。无论多么复杂的观念,都可分析为简单的观念。 心理化学学说: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有机结合而成,类似于化学化合过程。这种结合的新观念具有与原先观念性质不同的新性质。 4.康德(1724---1804年) 德国哲学家,其特征是试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认识论方面,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只有经验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增加新的知识内容的唯一基础,因此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的知识,总之,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 但是康德又认为单纯来自感官经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即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若要使来自经验的知识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则必须经过理性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的加工。这种理性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就是所谓的“先验范畴”。 范畴有这种几种: 量的范畴:统一性、复多性、总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附性、实体性、原因性、结果性、交互性; 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康德把时间与空间以及上述先验范畴都看成是先天的思维形式。哲学先天的思维形式组织和整理着经验,使经验的知识成为真正的知识。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心理学产生很大影响。   5.赫尔巴特(1776---1841年)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的基础是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该同哲学和生理学分开。科学不应局限于实验科学。心理学应独立于哲学,但并不排除哲学的指导。应以哲学为基础。 心理学是经验的,因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科学皆以经验知识为基础。心理学应采用观察的方法。但不必采用实验的方法。 心理学是形而上学的,亦即同哲学有着紧密联系。它同物理学的区别之一就是它同哲学联系机密,心理学是形而上学的,而物理学则是实验的。正因为他把心理学看成是非实验的,所以,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始于冯特而不是始于赫尔巴特。 心理学为数学的,虽然它不使用实验法,但它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知识不断丰富,心理学的理论不断系统化,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心理学无法独立,只能是哲学的附庸。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在科学内的起源 哲学可以给心理学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但却不能给心理学提供实证的基础,心理学若缺乏实证的基础,则必然不能脱离哲学,将永远作为哲学的附庸。心理学若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观察与实验。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 希波克利特和加伦的气质学说 希波克利特(前460---370年)是古希腊名医,加伦(132---200年)是古罗马名医,这二人在思想上有继承关系,两个人是学说加在一起构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气质学说。 在《论圣病》一书中,希波克利特论述了他对精神病的看法。生病当时人们对精神病的一种称呼,由于不了解精神病的起因,人们把精神病看成是神灵作怪引起的。希波克利特认为这种病的原因在脑,而不是神。脑使我们有知识,知丑恶,脑的病变使人变得疯狂。当时人们都以为心理活动在心脏,而希波克利特则认为脑主管心理活动,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把心理定位于脑的学说。 希波克利特认为在人体中有四种不同的液体,并分别来自不同的器官。脑有粘液,有冷的性质;失去粘液的人就会患精神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胆汁,有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四种体液的结合比例不同,就构成了人的不同体质。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均会导致疾病。 加伦在体液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学说:多血汁的人,血液最多,表现为热心和活泼。粘液汁的人,痰液多,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神经汁的人,黑胆汁多,有毅力,但悲观;胆汁汁的人,黄胆汁多,易发怒,动作激烈。加伦的气质学说为现代气质学说奠定了基础。 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要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则必须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换句话说,必须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开展史神经系统、和脑的研究。十七和十八世纪的哲学心理学思想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如笛卡尔的反射学说神哈特莱的神经系统振动说等等。但是这一问题真正得到重视是十九世纪以后的事。十九世纪以后,生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生理学家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介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生理心理学。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牢固的基础。 1.贝尔---马戎第定律 贝尔(1774---1842年)英国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1795---1878年)不久也独立发现了神经运动的这一规律。所以这个发现被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根据这一定律,神经不是混合地传导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而是单向的,这一定律为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神经冲动的电性质 在解释神经传导方面,一直存在着动物精气、力学振动说。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加尔伐尼(1737---1798年)发现,若用两根金属棒分别连接蛙腿神经和蛙腿,当两棒相触时便可引发蛙腿的动作,这一发现证明神经冲动具有电的性质,从而使人们意识到神经传导是可以测量的。 3.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以往许多学者都相信神经传导的速度是极其快的,因而是无法测量的。赫尔姆霍茨(1821---1894年)以蛙的肌肉做实验,发现神经传导的速度比音速慢,每秒不到50公尺。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一种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以往不可琢磨的“灵魂”现在终于可以进行测量了。 4.神经特殊能学说 此说的创立者是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 缪勒(1801---1858年)。 缪勒认为人的感觉神经共有五种,每种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即“能”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可导致同一感觉,如光和电皆可引起光的感觉;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感官会引起不同的感觉。感觉的性质依靠受刺激的神经的性质而定。缪勒的学说支持了哲学上的“不可知论”,但他的贡献是:把对神经的探讨深入到神经纤维的探讨;提出了外在刺激的主观映象问题。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神经的功能是专门化的,甚至在同一感觉器官内。不同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都进一步专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神经特殊能学说。 三.颅相学和脑机能定位 心理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共识。但这一共识在19世纪中叶时并没有得到承认。不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但此时已有一些学者认为精神病的起因与脑的病变有关。这就是说,脑是心理的器官。颅相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1.颅相学 颅相学的创立者是加尔(1758---1828年)和他的学生施普茨海姆(1778--1832年)。加尔是一个解剖学家。专门从事头和脑的研究。他认为大脑是心理机能的定居部位,心理特性与头颅的形状之间有一种相关的关系。任何一种机能的过度活动都能导致大脑和颅骨相应部位的增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颅骨的形状去推测该人的心理特点。颅相学是基本命题有三:第一,头的外部结构与脑的结构有关;第二,心灵可分成许多机能或官能;第三,头盖骨的形状与心灵的官能相关。加尔把心理的官能分为三十七种,又将头盖骨分成大小不同的三十七个区域。颅相学在民间曾兴盛一时,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从未为科学界所接受。它的贡献是:承认了脑是心理的器官,使人们注意到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另外,激起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由于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脑机能的问题。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上产生的。 2.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 为了驳斥加尔的颅相学,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1794---1867年)写了《评颅相学》一书,分析批判颅相学的伪科学性质,试图把脑生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弗卢龙使用切除法系统地探测动物的脑和脊髓不同部位的功能脊髓。发现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性质和机能区分为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但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统一的。神经系统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它部分可以补偿这个部分的功能。总之,神经系统在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弗卢龙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方法。 3.布罗卡言语中枢的发现 法国医生布罗卡(1824---1880年)在临床上发现一个病人发音器官正常,但是不会说话,几天后,这个病人突然死去,经验尸发现病人的左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受伤,因此把这个部位定为言语运动中枢,他人称之为布罗卡言语中枢。言语中枢的发现对大脑机能统一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一发现再一次使人们相信脑机能有特殊的定位。但是布罗卡的临床方法对于弗卢龙切除法却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因为临床法可应用于人类。另外,两种方法都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而得到的,都是一种经验科学的方法。 4.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 1870年德国医生弗里奇在为伤兵包扎时,发现触到裸露了的大脑皮层可以引起对侧的肢体运动。同一时期,希齐格也发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引起眼动。后来二人合作以电刺激法研究狗的大脑皮层,发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运动功能的中枢,之后又有人找到了感觉中枢。哲学发现似乎支持了脑机能的定位说。 大脑机能定位还是机能同一的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这一争论的意义是,第一,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第二,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 四.天文学中人差方程式的发现 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正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内布鲁克粗心所导致的,因此将其辞退。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贝塞尔把自己观察的时间同其它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差异称之为“人差方程式”。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研究的课题。 五.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心理物理学把实验方法同心理学的研究联系起来,使心理学脱离了思辩,这对心理学的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1.韦伯律 韦伯(1795---1878年)是德国感官生理学家,他首先发现重量的最小可觉察,而两重物之间的最小可觉察与标准刺激之比是一个常数。后来又推广到研究皮肤的两点阈限,线的长短和音的高低,总结出一个公式:k= 其中k是常数,△是刺激强度增加量,I是强度, 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增加量。这一定律说明,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韦伯的研究却显示出刺激和感觉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关系加以表示。其意义在于,第一,刺激和感觉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且这种关系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二,刺激和感觉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用数量化的方式来表示,开创了心理学中数量化方法的先河。 2.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1801---1887年)是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致力于寻找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论证他的哲学观点。他提出要建立心理物理学。这是一门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与心理现象之间依存关系的科学,介于心理学与物理学之间。他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对物理刺激和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他发现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导致感觉强度的相应增加,换句话说,刺激的效果不时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感觉以算数级数增加。费希纳以一个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s=k LogR, 其中s是感觉量,k 是常数,R是刺激量,公式说明刺激和感觉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 费希纳称这个公式为韦伯律,其实已超出韦伯发现的事实,因为韦伯的工作只是指出刺激和感觉的比例关系,并没有涉及身心关系问题。而费希纳的发现指出的是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是实验心理学赖以建立的科学基础。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即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可觉察法。这三种方法经过改进,仍为现代实验心理学所沿用。 费希纳确立了心理现象和物理刺激的依存关系,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特能够设想出实验心理学的,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但是费希纳且没有尝试建立实验心理学。他所规划的心理物理学仅仅是为了证明他的哲学观点。因而历史记载的是冯特而不是费希纳建立了实验心理学。
/
本文档为【第一章 心理学起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