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冯世纶临证实录

冯世纶临证实录

2010-06-23 10页 pdf 523KB 2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146

暂无简介

举报
冯世纶临证实录 冯 世 纶 临 证 实 录 作者: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余 晖 版权及其著作权 归原有者所有 复兴中医网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学习所用 若 有 人 作 为 商 业 目 的 所 用 作 者 及 版 权 者 将 追 究 其 法 律 责 任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 4 年患儿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
冯世纶临证实录
冯 世 纶 临 证 实 录 作者: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余 晖 版权及其著作权 归原有者所有 复兴中医网收集整理 仅供免费学习所用 若 有 人 作 为 商 业 目 的 所 用 作 者 及 版 权 者 将 追 究 其 法 律 责 任 经方治愈反复发烧 4 年患儿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 诊于侧。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近治一 4 岁男孩,反复高烧 4 年,使用经方 4 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 例 李某,男,4 岁。2010 年 3 月 6 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 10 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 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 性病变。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 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 今晨体温又上升至 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 四肢厥冷。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 苡败酱桔梗汤证。处方:生麻黄 18 克,桂枝 10 克,炒杏仁 10 克,炙甘草 6 克,桔梗 10 克,生薏苡仁 18 克,败酱草 18 克,生石膏 4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1 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停用 其他药物。 010 年 3月 8 日二诊:上方第 1 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 39.4℃)。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 4 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 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 升,达 38.8℃,未服退热药。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 鼻流浊涕,精神欠佳。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 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处方:柴胡 24 克,黄芩 10 克,清半夏 15 克,党参 10 克,桔梗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60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1 剂,水煎服。服法 同前。 2010 年 3月 10 日三诊:服药后仍有发热,但只用中药,不需用退热西药即能控制。 发热前有恶寒,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尚可,鼻流浊涕。舌苔转黄,脉浮弦数。辨六经属三 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证。处方:柴胡 24 克,黄芩 12 克,清半夏 15 克, 炙甘草 6 克,桂枝 10 克,生白芍 10 克,生石膏 100 克,知母 12 克,生山药 10 克,党参 10 克,桔梗 10 克。1 剂,水煎服。 2010 年 3月 11 日四诊:昨晚服药后汗出,热退。今日已无发热,精神好,纳食尚好, 大便调。仍有鼻塞、口干。舌苔白,脉浮紧数。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麻黄 杏仁薏苡甘草汤证。处方:生麻黄 10 克,生薏苡仁 30 克,炒杏仁 10 克,炙甘草 6 克,败 酱草 30 克。1 剂,水煎服。 后诸症悉退,痊愈。 体 会 本案患儿反复高烧 4 年,实属罕见。用经方短期能治愈,体现了经方六经辨证及辨方 证的科学性。四诊而愈,实属不易。 治病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发热本属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每每应手而效。但临证不乏难治者,常使医者恨无良方、 效方可用。从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出,本案患儿确属难治者。从辨六经来看,本案始终以阳 明病为主,外合太阳、少阳。在冯世纶的六经辨证思维中,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薏苡甘 草汤证属“太阳阳明病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证、白虎汤证属“正阳阳明病方证”。本 案首方用大青龙汤“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 附子“清热、排脓、消肿(鼻流浊涕)”。二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加桔梗。据冯世纶经 验,“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三方用白虎汤合小柴胡汤合桂枝 汤。因里热重,生石膏“若不大量用则无效”,故用至 100 克。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 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 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驱邪不伤人的。”面对连续病理性发热、 药物性发汗后的患儿,这种用药法是弥足可贵的。四方所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败酱草 取其发越湿气,清利阳明为治。 方证对应要重视煎服法 本患儿高烧反复发作近 4 年,造成的原因与治疗不当不无关系。滥用抗生素甚至激素 自是原因之一,而中药药不对证,过用清热解毒及发汗退热,也是原因之一。 冯世纶临证非常强调对方证对应的认识,指出对方证对应的认识,不但要仔细品读《伤 寒论》的条文,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中不断经验。《伤寒论》“随证治之”即教导后学 者要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不但是证与方对应,更强调证与药对应;不但是药味的对 应,更重要的是药量的对应。本患儿所用大青龙汤,麻黄用 18 克,本是成人用量,为了便 于掌握,嘱其服四分之一,见汗即“止后服”。但该患儿服了四分之三仍不能汗出热退, 直至服下全剂,方见汗出。也就是说,麻黄 18 克是他的适应量,18 克才达到方证对应。 不是每个人、甚至成人都用到 18 克,是要看到具体的证。这一用药规律法则,不但见于《伤 寒论》各方证,更详见于每方后药物的煎服法。患儿来北京后,也曾找过不少名医治疗, 开始亦见效,后来就不见效。其中原因之一,一次门诊开 7 剂药,服 1 剂药,证已变,再 服是药,药已不对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冯世纶遵照经方用药原则,每诊处一方一剂, 方随证转,随证治之,务在做到方证对应,证药对应,这是使病愈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患儿年仅 4 岁,久病,连续发热,在用大剂汗法、清法的治疗过 程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饮食异常和精神异常,热退后身体状况同步复原,这与方证相合、 组方合理是分不开的。 笔者声明:原“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石膏汤证。” 应为“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桔梗汤证。” 抽丝剥茧辨方证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陈某,男,76 岁。2010 年 3 月 10 日初诊。 多年来失眠,腹胀,伴见纳差,时有心慌,发际生疮(湿疹),口不干,有口苦、大 便干。舌苔黄腻,脉大。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黄连阿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 证。处方:黄连 6 克,阿胶珠 10 克,清半夏 15 克,党参 10 克,陈皮 30 克,枳实 10 克, 茯苓 12 克,焦白术 10 克,黄芩 6 克,炮姜 6 克,三七粉(分冲)2 克。7 剂,水煎服。 010 年 3 月 17 日二诊:纳食、睡眠有所好转,腹胀减轻,心悸、心慌明显。舌苔白 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炙甘草汤方证。处方:炙甘草 12 克,党参 12 克,麦冬 15 克,生地 15 克,麻子仁 10 克,桂枝 15 克,阿胶珠 10 克,茯苓 15 克,生 姜 15 克,大枣 4 枚。7 剂,水煎服。 2010 年 3 月 24 日三诊:心悸减轻,纳食尚可,腹胀不明显,大便偏溏,口微干,不 苦,发际湿疮此起彼伏。舌苔白腻,脉细结。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黄连 6 克,阿胶珠 10 克,莲子心 3 克,生薏苡仁 18 克,败酱草 18 克,桂枝 15 克,炙甘草 6 克,生龙、牡各 15 克,连翘 12 克,赤小豆 15 克,当归 10 克,茯苓 12 克。7 剂,水煎 服。 2010 年 3 月 31 日四诊:发际湿疮明显减轻,睡眠进一步好转,大便偏溏。用方加强 温补太阴之力,上方去茯苓,加炮姜 6 克,党参 10 克。7 剂,水煎服。 2010 年 4 月 7 日五诊:患者说:“这几天是我 2 年来身体最好的状态。”发际湿疮基 本消退,纳食较好,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较好,睡眠尚欠佳,大便不爽,口微干。舌苔 白,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 胶汤合外台茯苓饮方证。处方:桂枝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龙骨、牡蛎各 15 克,黄连 6 克,黄芩 6 克,阿胶珠 10 克,莲子心 3 克,党参 10 克,陈皮 30 克,炮姜 6 克,清半夏 1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7 剂,水煎服。 2010 年 4 月 14 日六诊:睡眠渐好,余无明显不适。苔白,脉沉弦滑。辨六经属太阳、 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黄连阿胶汤方证。处方:黄连 3 克,黄 芩 6 克,阿胶珠 10 克,桂枝 15 克,炙甘草 6 克,生龙、牡各 15 克,远志 10 克,菖蒲 10 克,茯苓 15 克,莲子心 3 克,陈皮 30 克。7 剂,水煎服。嘱药后无明显不适即可停 药,停药后怡情养生。 体 会 本案患者高龄久病,病情较为复杂。前后六诊,服药 42 剂,医患配合良好,疗效极 为明显。整理本案,体会如下。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传统解读《伤寒论》,“传经”,即邪气由某经进入另一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循 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诸多概念。对于病情单纯者,这种传经理论似也符合临床。 但是,对于部分病情较复杂者,若拘守“传经”之说,经常有牵强之感。如本案中,病涉太 阳、阳明、太阴、厥阴四病,一诊为太阴、阳明合病,二诊为厥阴病,三诊为太阳、阳明、 太阴合病等等,很难用传经理论去解释。冯世纶指出,“六经”本不是“经”,不能用“经络”、 “脏腑”概念去理解,也就绝不存在“传经”之说。临证辨六经是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来 的症状特点来进行的,即使是今日太阳,明日太阴,后日又复太阳,只要明确辨出,就是 客观存在,没必要用过多的“理”去推测可能不可能。关于这一点,实际上涉及到“六经实 质”这一问题。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引用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一段话来 阐明六经实质:“基于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 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位, 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 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 应。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 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或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 亦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这样三个病位,两种病情,则证为六,亦即所谓六经者是 也。” 关于复杂方证的辨别 以表、里、半表半里定病位,以阴、阳、寒、热、虚、实分病性,由此辨出六经,进 而辨出方证,这就是临证中的辨证论治。《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指出:“中医治病 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同时也指出:“不过方证之辨,不似 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观而熟记之。”可见,辨证论治中最重要、 同时也是最有难度的在于辨方证。而对于久病、杂病来说,方证往往并非单一,对这类复 杂方证的辨别就更是不易了。 以六经提纲证为基础,结合具体症状表现,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此为常。而在复杂 方证的辨别中,必须知常达变,因为方证复合,常常使每一方证都不表现为常态。同时, 影响患病的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到具体方证常态的表现。如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 书中指出:“仲景治病,所谓辨证论治,重在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很多 因素,如气血、饮食、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还须辨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 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细地体现在辨方证中。” 如本案中,若根据六经提纲证衡量,似乎六经病的辨别都不典型。而具体到每一方证 的辨别,也多有“捕风捉影”之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六经病的复合、方证的复 合等多种因素的彼此影响而成。而真实的临证辨证论治,也往往如是。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患者初诊以失眠、腹胀为最主要症状。腹胀、纳差,脉不浮、不弦,苔腻,提示病位 在里。结合便干、口苦,似有阳明之嫌,但口不干、脉不实,提示此腹胀属太阴。在太阴 方证中,外台茯苓饮方证与本案较合,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一书中指出:“本方治 心下痞硬、逆满、食欲不振确有验,加半夏增橘皮用量尤良。”失眠,伴见心慌、口苦、 便干、苔黄,似有少阳半表半里之嫌,但脉不弦,结合腹胀属里,仍辨为阳明里证,属治 疗虚烦心悸不得眠的黄连阿胶汤方证。二诊以心悸为突出症状,结合脉细结,以及患者高 龄体衰,辨为厥阴炙甘草汤方证。冯世纶早年将炙甘草汤方证列入太阴病,近年随着临证 体会、思考,认为炙甘草汤方证当属厥阴病。三诊以发际湿疮为显,考虑病在太阳,结合 失眠、腹胀,辨为外寒内饮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同时合用治疗疮痈属太阴的赤小 豆当归散及疮疡属阳明的附子薏苡败酱散。本诊辨证用方最难、最杂,前两诊为其作了一 定的铺垫。四诊、五诊、六诊基本是前三诊基础上的调整。 综观本案,病涉四经,方证复合多变,六诊处方极尽变化,但每诊皆效,终收全功。 方证辨证的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本案中得到淋漓体现。 面瘫因于少阳阳明合病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阎某,男,52 岁。2010 年 4 月 9 日初诊。 患者因出差劳累后又吹空调,于 1 天前突发左侧面瘫,左耳疼痛、听力减退。诊见: 左侧面瘫,左耳疼痛、蒙堵感,左耳听力减退,口舌干燥,咽干咽痛,口苦口干。伸舌居 中,舌苔白腻,脉弦细。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 处方:柴胡 24 克,黄芩 10 克,清半夏 15 克,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 桔梗 10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1 剂,水煎服。 上方服 1 剂,次日见病情平稳,咽痛尚明显。治疗加重清泻阳明力量,上方加生薏苡 仁 18 克,败酱草 18 克,连服 8 剂,面瘫完全恢复,咽痛已,无口干口苦,惟余左耳听力 减退、蒙堵感,耳微痛。药后正值冯世纶外出讲学,无法诊治,遂就诊耳鼻喉专科医生, 诊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聋”,告知听力恢复难度较大,需治疗 3 个月至半年以观察疗效。给 予中药治疗,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其中用到了牛黄、麝香等。不料服药后腹痛较甚, 当晚去医院急诊,查尿常规中潜血阳性,但其余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肌注“阿托品”后腹痛 止。遂停服上方,于 2010 年 4 月 20 日再次请冯世纶诊治。诊见:面瘫恢复,尚有左耳微 痛,耳堵,听力欠佳,微咳,口不干。舌苔白腻,脉弦细。辨六经仍属少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仍属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薏苡仁、败酱草证。处方:柴胡 15 克,黄芩 10 克, 清半夏 15 克,党参 10 克,桔梗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石膏 45 克,细辛 10 克,夏枯草 10 克,生薏苡仁 18 克,败酱草 18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3 剂,水煎服。 上方服 3 剂,诸症俱失,左耳听力恢复,痊愈。 体 会 经方“治人”不“治病” 医,为病而设。没有疾病、病人,也就不存在医药、医生、医事。于是,医生所用的 药物、技术都是为治病而设的,这一认识似乎也是必然的正确。西医常用的抗生素、手术, 确实都是针对疾病使用的。但冯世纶老师在临证中反复强调,中医是一门“治人”医学,经 方重在“治人”而不是“治病”,经方治疗的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冯世纶在《中 国汤液经方》中指出:“患病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这样一般的规律反应,其主要原因, 当亦不是由于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于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同时指出:“中 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 法。”是“适应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对疾病的认识上,重视患病机体的内在作 用;在疾病的治疗上,重视患病机体的抗病作用,亦即自我康复能力。冯世纶临证中始终 体现着这种经方“治人”的理念。 耳窍疾病多见少阳病 对于耳窍病变,以《黄帝内经》为奠基的“医经派”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认识,认为其 急性病证多与肝胆病有关,治疗也常取用治疗少阳病的柴胡剂。而以《伤寒杂病论》为集 大成的“经方派”是以八纲、六经为认识工具的,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 为少阳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 263 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之阳证, 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入里,又不可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 《伤寒论》在 263 条中提到“口苦”、“咽干”、“目眩”,在 264 条中提到“两耳无所闻”、“目 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对耳病的治疗,不考虑神经、病毒,不考虑内耳、外耳,从半 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治疗采用柴胡剂之和法,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良能,此即经方的治 病之道。 对小柴胡汤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主方,是体现“和法”的代表方 剂。临床广泛用于外感、内伤诸病证,广泛用于多种发热性病证、消化系统病证、精神情 志类病证,以及呼吸系统病证、妇科病证等等。冯世纶认为,如此认识、解读、使用小柴 胡汤,似乎也符合临床。但从方证对应角度来看,则有掌握较难、疗效不确之弊。冯世纶 主张以八纲解读六经,辨方证以处方,执简驭繁,疗效确切。 所有病变都有病情反应的病位,根据病位辨出表证、里证或半表半里证。所有病变都 有正邪相争,根据这种相争中正气所表现的太过与不及而辨出阳证或阴证。根据病位与阴、 阳的组合即可辨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再根据寒、热、虚、实及 相应症状,进一步可辨出方证。小柴胡汤适用于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属于少阳病 方证,临证当首辨少阳病。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对其辨识,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 学》一书中提出两个要点:一是“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 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 定为少阳病。”二是“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即 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寓半表半里阳证, 也即少阳病。”而对小柴胡汤方证,冯世纶也指出其辨证要点:“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 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本案中,口苦、咽干、耳痛、耳聋,显为热郁于半表半里而上迫所致,结合脉象弦细, 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证无疑。同时,患者又有明显口干、咽痛,考虑有阳明内热,故进 一步辨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用 24 克,乃从“方中柴胡 用半斤,分三服,每服相当于八钱”(《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而来。次日加生薏苡仁、 败酱草,为增强清泻阳明之力。末次处方加细辛意在“振郁滞之气”以开清窍。方证相合, 而收全效。 鼻炎因于外邪里饮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李某,女,62 岁。2010 年 3 月 24 日初诊。 患过敏性鼻炎 10 余年,每日发作性目痒、鼻痒,喷嚏,流清涕。伴见面热,尿频, 夜尿 2~3 次,大便干。每日口服“扑尔敏”3 片以缓解症状。舌苔白,脉沉细滑。辨六经属 外邪里饮化热之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属五苓散合赤小豆当归散方证。处方:桂 枝 10 克,茯苓 12 克,猪苓 10 克,泽泻 18 克,生白术 18 克,赤小豆 15 克,当归 10 克, 荆芥 10 克,防风 10 克,白蒺藜 12 克。7 剂,水煎服。 2010 年 3 月 31 日二诊:尿频、大便干明显好转,鼻痒、喷嚏缓解不明显,下午五时 左右仍有面热,口中和,舌苔白,脉弦细。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属麻 黄加术汤合薏苡败酱散方证。处方: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炒杏仁 10 克,炙甘草 6 克, 生薏苡仁 18 克,败酱草 18 克,桔梗 10 克,生石膏 45 克,苍术 15 克,清半夏 15 克。7 剂,水煎服。 2010 年 4 月 7 日三诊:鼻痒、喷嚏明显好转,每日口服“扑尔敏”1 片即可。午后面热 已,大便正常,口中和。但尿频又复明显,夜尿 4 次。舌苔白,脉沉细滑。3 月 24 日方 去白术、白蒺藜,加苍术 15 克,生薏苡仁 18 克,桔梗 10 克,清半夏 15 克。7 剂,水煎 服。 2010 年 4 月 12 日四诊:尿频不明显,夜尿 1~2 次。已停服“扑尔敏”,尚有鼻塞、喷 嚏。舌苔白,脉沉细。3 月 31 日方加细辛 15 克,7 剂,水煎服。 药后无明显不适,停药。 体 会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的发生与患者体质和所 处环境有关。对该病的治疗,西医至今缺乏特异性手段,中医治疗也往往得失参半。本案 患者经前后四诊,服药 28 剂,取得短期效果,确属不易。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纵观本案治疗,一、三诊和二、四诊取方用药似乎出入很大,但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即“外邪里饮”。初诊着眼于尿频,取用治疗外寒里饮的五苓散方合利湿活血的赤小豆当归 散方。考虑目痒、鼻痒、喷嚏属太阳,故加用荆芥、防风、白蒺藜合桂枝以开太阳之表。 二诊尿频、便干好转,提示上方治里饮取效,但鼻痒、喷嚏不解,提示开太阳不力,遂改 用麻黄汤开太阳之表,加苍术、半夏治里饮。午后面热,考虑有阳明证,故加用薏苡仁、 败酱草、生石膏以清阳明。三诊鼻痒、喷嚏减轻,提示开太阳效佳。面热已,提示清阳明 得效。但尿频加重,提示里饮较甚,故转方,以初诊方加减治里饮为主。四诊尿频已,提 示治里饮取效,又转方以二诊方加大剂温化里饮之细辛,开表治饮并重。方药几经转折, 但始终不离开表治里。 关于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中本治“湿家身烦疼”。本案中冯世纶移用治疗外寒里饮, 以麻黄汤解表治外寒,以苍术(配麻黄)利小便治里饮。本方原方“术”为白术,《胡希恕 讲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此处以苍术为当。”同时指出:“人体水液外出最主要的途径有 二:汗与小便。方中苍术可利小便,小便多则汗少,故为一小发汗法。” 关于尿频 与泌尿系统无关的病证,也许很多医生不会主动询问患者的小便情况。即使偶尔问及, 部分医生也不一定会重视。而冯世纶临证,对每例患者都要仔细询问小便情况,哪怕是患 者较别人小便次数稍多,或者较自己病发前小便次数稍多,都要记录“尿频”。同时一定要 问及夜尿多吗?夜尿几次?一旦采集到有尿频一症,辨证时就会考虑到饮证。如果上有口 干,下有尿频,冯世纶用方多会首选治外邪里饮的五苓散方(当然本案中没有出现明显口 干)。跟冯世纶临证抄方,最大的体会之一就是经方家的问诊非常详细。 作者声明:原“患过敏性皮炎 10 余年”,应为“患过敏性鼻炎 10 余年”,本帖内容已经 更正。 太阳病不宜误补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白某,男,30 岁。2010 年 3 月 22 日初诊。 患慢性前列腺炎 1 年余,症见尿频、尿急、早泄,伴见性欲减退,双膝酸软,有汗出, 口干,夜尿不多,纳食尚可,大便偏稀,每日 2~3 次,饮食不慎易腹泻。舌质红,舌苔薄 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桂枝龙骨牡蛎汤合二加龙骨汤加金樱子、 韭菜子、苍术证。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白薇 12 克,炙甘草 6 克,生龙、牡(同 煎)各 15 克,制附子(同煎)10 克,金樱子 10 克,韭菜子 10 克,苍术 1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7 剂,水煎服。 2010 年 3月 29 日二诊:尿频、尿急、早泄俱有减轻。上方制附子改为 12 克,加狗脊 15 克。7 剂,水煎服。 2010 年 4 月 12 日三诊:服上方 7 剂,尿频、尿急渐不明显,早泄明显好转,但停药 后又有反复。大便仍然偏稀,每日 2~3 次,口干明显减轻。上方生姜改炮姜 6 克,去狗脊。 7 剂,水煎服。嘱服 7 剂后可继续服用上方,无症状时停药。 体 会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从脏腑辨证考虑,本案极易辨为脾肾两虚证,治疗以补肾健脾为法,前医即如此治疗, 屡用而效不显。冯世纶从六经辨证,问及“有汗出”(其实汗出并不多,很多医生极易忽 略这一症状),首先想到太阳病桂枝汤证,见患者忧心忡忡,结合早泄、尿频,断为桂枝 龙骨牡蛎汤证。上有口干,下有膝软、性欲减退,故考虑到二加龙骨汤证。二方合用,再 加用金樱子、韭菜子,外调营卫,内和气血,补虚涩精,镇静安神。考虑到大便偏稀,易 腹泻,内合太阴寒湿,故前用苍术,后加炮姜,意在温化寒湿。 关于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 8 条:“夫失精 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加龙骨、 牡蛎镇敛浮越、收涩固精,是历代医家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常用方剂。 桂枝龙骨牡蛎汤合二加龙骨汤是冯世纶治疗男性病常用处方之一。对于这一方证的把 握,可从《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的叙述中体会:“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 不宁,因生梦幻所致。其病也基于汗出津伤、荣卫不和。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还重在 敛神定志而止胸腹动悸,合用桂枝汤调荣卫和气血,本方是该证的正治。《小品》云‘虚 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牡汤’,是该证的变治,用此二方适证加 减,确有奇效。”“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壮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 本方证可见于不论男女老幼慢性病出现的神心症,男、女的溺闭或遗尿。值得注意的是, 本方证又往往被认为是虚劳,治用大补而使症状加重或长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首 先看到其主证是桂枝汤方证。” 读日本人所著《类聚方广义》,见有如下论述:“禀性薄弱之人,色欲过多,身体 羸瘦,面无血色,身常微热,小腹弦急,胸腹动甚,长服桂枝加龙牡汤,严慎闺房,可以 肉骨回生矣。”可合参,可体会。 关于药物煎服法 关于药物煎服法,历来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所见,医生由于学习体会、 师承派别的不同,医嘱中药物煎服法也常有不同。对于生龙骨、生牡蛎、制附子、生石膏 等药,冯世纶从不先煎,每方中都会特意注明“同煎”。并且通常冯世纶嘱患者煎药前先 用冷水泡药 1 小时,煮开后微火煎煮 15 分钟即可。每剂药煎 2 次,分别在上午 9~10 时 和下午 3~4 时服用,发热类急性病证除外。 面痛病在太少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韩某,女,80 岁。2010 年 3 月 8 日初诊。 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 2 年余,触碰即痛,呈刺痛。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 予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及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伴见睡眠极差,晚上咽干、盗汗, 入睡后小腿易“抽筋”,足冷,纳食尚可,饮食不慎易腹泻。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口 苦,无尿频,无心下痞满。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 枝汤加生石膏方证。处方:柴胡 12 克,黄芩 10 克,清半夏 15 克,党参 10克,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石膏(同煎)4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6剂,水煎 服。 2010 年 3月 15 日二诊:疼痛减轻,诸症明显好转。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加生龙骨、 生牡蛎(同煎)各 15 克,苍术 10 克。6 剂,水煎服。 2010 年 3 月 22 日三诊:疼痛进一步减轻,睡眠基本正常,盗汗止,颈部淋巴结肿大 减小,口中和,舌苔白,脉细。上方加吴茱萸 10 克。6 剂,水煎服。 此后又复诊 2 次,上方稍作调整,继服 12 剂,临床治愈。 体 会 关于辨证选方 患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史已经 2 年有余,当属难治之疾。如从脏腑、经络辨证 考虑,可能会想到脾气虚弱、肝郁血虚、肝经血瘀、胆经痰滞、风痰阻络等等,用方可能 会选用补中益气汤、四物汤、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方合用牵正散 方加减化裁(前医即如此治疗)。冯世纶在本案中,直接用经方六经方证辨证法,认为病 不在里而在表与半表半里,施以相应治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于柴胡桂枝汤方证 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方各取半量组合而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第 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 主之。”从本条可以看出,柴胡桂枝汤方主治太阳表证未除,邪气又入少阳者,即太阳、 少阳并病(也可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具有和解少阳、外解太阳之功。对“心下支结” 的理解,一般注家多认为是一种心下部支撑结聚胀满的感觉。《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一 书中认为:“心下支结,支同“枝”,即两侧之意,心下两侧即胸胁部,心下支结即“胸 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也指出:“心下支结,支 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对本方证的辨证,依据 146 条原文记录即可,临床每有相吻合者。冯世纶又指出其辨证要点是“小柴胡汤证与桂 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但本案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似乎并不符合条文记录,也不符合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 同时并见。仔细,冯世纶是依据右侧颜面部阵发性疼痛和盗汗,辨证为太阳证。依据 脉细弦除外阳明证,结合咽干,辨为少阳证。试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反证方证辨证正确。二诊考虑到睡眠极差,易腹泻,当属饮停,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和 苍术化饮安神。三诊考虑到二诊治饮有效,并有足冷,故加用温化寒饮之吴茱萸以加强化 饮之力。 关于生石膏 生石膏为清解阳明主药,这一认识在经方界已成共识。冯世纶也认为生石膏主治阳明, 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临床屡用屡效。本案中始终加用生石膏 45 克,笔者起初以为证合阳 明,但冯世纶指出,本案中并没有阳明证,之所以加用生石膏,是因为患者颈部淋巴结肿 大,取其“解凝”作用。这一经验得之于其老师胡希恕。胡希恕先生常以小柴胡加生石膏 汤治疗淋巴结肿大、腮腺肿大、甲状腺肿大等,谓生石膏有“解凝”作用。验之临床,确 有显效。 关于盗汗 盗汗,即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则汗止。一般方书中认为盗汗属内伤杂病,多责之阴虚, 也有责之气虚者。冯世纶指出,盗汗实属邪正交争、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有感冒经“盗 汗”而愈者即是明证。《伤寒论》第 201 条说:“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 时,但浮者,必盗汗出。”胡老在讲解本条时指出:“脉但浮而不紧,病仍在表,但津液 有所丧失。热势更迫津外出,发为盗汗,故临床上切勿一见盗汗,辄用黄芪之类,可以考 虑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清其里热,盗汗可止。”(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冯世纶临 证见之,盗汗多属“三阳病”,尤其多见于“太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切不可盲目 滥用“养阴”、“补气”等药物留邪闭邪。每每见冯世纶临证以桂枝汤、葛根汤等方治疗 盗汗,多收药进汗止之效。本案三诊时盗汗即止,当归于桂枝汤解外之功。 另外,如患者不以“盗汗”为主诉就诊时,多数医生很少去刻意问及晚上出汗吗?而 冯世纶临证,几乎每例患者都要问到,只要患者回答“有点出汗”,或“有时睡时出汗”, 冯世纶即会记录为盗汗,而施以相应祛邪方法。 郁证也见少阴病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王某,女,47 岁。2010 年 3 月 24 日初诊。 患者系安徽人,专门来京找冯世纶诊病。自述主要需要解决两个病,一是多年的“抑郁 症”,长期失眠,急躁;二是去年 2 月诊断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周身关节疼痛,晨起手指 僵硬。刻下症见:失眠(长期依赖安眠药),面色惨淡,郁郁不乐,时或急躁,恶风畏寒, 阵冷阵热,手足凉,手心热,胁痛脘痞,背冷牙衄,手指近端关节疼痛、晨僵,肘、膝关 节疼痛,腰痛,口中和,不喜饮。舌苔白,脉右细左沉细弦。辨六经属少阴病,辨方证属 桂枝加附子汤加茯苓、苍术、生黄芪证。处方: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炙甘草 6 克,制 附子 10 克,茯苓 15 克,苍术 15 克,生黄芪 1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15 剂,水煎 服。 2010 年 4 月 14 日二诊:患者面带喜色。诉说煎服中药无数,多为量大味劣、难以下 咽者。而本次所服中药,量小易煎,且入口就感舒服,下咽入胃有全身温暖、舒畅的感觉。 服用第 4 剂后睡眠就明显好转了。刻下症见:汗出、恶风、畏寒明显减轻,关节疼痛减轻, 胁痛、胃痞已不明显,仍口中和,不喜饮,但手心热、牙衄仍有。舌苔白,脉细弦。上方 制附子改为 12 克,加生地炭 15 克,防己 10 克。14 剂,水煎服。 2010 年 5 月 5 日三诊:患者自述抑郁症状消失,睡眠基本正常,不需服用安眠药。刻 下症见:汗出、恶风、畏寒俱不明显,胁脘不适,尚有牙衄,口中和,纳食可,二便调, 关节疼痛、晨僵较前减轻。舌苔白,脉细弦。上方制附子改为 15 克,生黄芪改为 18 克, 加党参 6 克。14 剂,水煎服。 因路途遥远,就医不便,嘱患者上方服完后可在当地继续服用,关节不痛时停服。 体 会 关于少阴病 传统对少阴病的认识,认为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其成因有 传经、直中两途,表现有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阳郁证以及少阴经证等,证候为 心肾阳虚,预后多有死证。冯世纶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学术,以八纲释六经,多方求证,明 确提出少阴病属表阴证,阴证之死多死于太阴而非少阴。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一书 中就《伤寒论》第 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指出:“人体 所患疾病在表的病证可概括为两类,一类为阳实热之体,正气相对旺盛,症状反应有发热 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也即太阳病;一类为阴虚寒之体,气血沉衰,反应有无发热而恶 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相对当指少阴病。”进一步明确:“经方的少阴病是属六经的 表阴证,即邪在表而呈虚寒一类证候者。” 关于桂枝加附子汤方证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通常认为,本方证属于过汗后阴阳 两伤而表未解者,仍属太阳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对本条的解读为,由 于误汗,“使太阳表虚证还未解而陷入阴证少阴病”。同时明确指出:“桂枝汤治太阳病即表 阳证,桂枝加附子汤治少阴病即表阴证。”本方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对应,一治少阴病有汗 者,一治少阴病无汗者。二方同用附子振奋沉衰,以治表证之陷于阴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方配桂枝以解肌,一方配麻黄以发汗。 关于郁证 本案患者“抑郁症”,当属中医“郁证”范畴。中医治郁理法方药极多,有治脏郁者,有 治腑郁者,有治六郁者;有祛邪以治郁者,有扶正以治郁者,有平调以治郁者。而从少阴 病论郁,用桂枝加附子汤治郁,实属少见论述。不过,笔者倒记起前贤有从太阳病论郁、 用桂枝汤治郁者,可与本案合参,或许会有一番感悟。《经方实验录》中有如下一段论述: “旧式妇女,缺少运动,抑郁不睦,始则气逆脘痛,纳谷不畅,自称曰肝胃气。驯至头晕、 心悸,经事不调,成俗所谓贫血症。脉缓而无力或细小而数。萧瑟恶寒,冬日为甚。常投 桂枝汤原方,服后如曝冬日之下,大便难者得润滑而下。”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本案初诊可谓“诸症百出”,患者主诉为失眠、关节疼痛,极易诱导医生从调理气血、 解郁安神,或从祛风除湿、散寒通痹入手治疗。而冯世纶径直抓住其汗出、恶风、畏寒、 口中和,直断为太阴病表阴证,选用桂枝加附子汤。同时加用生黄芪以加强实表之力,冯 世纶常说“黄芪证是一表证”。左脉沉细弦,苔白,脘痞,考虑有寒饮内停,故加用茯苓、 苍术温化寒饮。二诊考虑有饮邪化热,加用生地炭、防己以治饮热。诊治全然未去考虑“抑 郁症”,而随着邪去阳回,饮除正复,营卫调和,气血流畅,郁证自解。不治病而病己愈, 这也许就是方证对应的治病境界。
/
本文档为【冯世纶临证实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