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A1%A8达_批评与文艺_2007_北京文艺论坛_归思之三

%A1%A8达_批评与文艺_2007_北京文艺论坛_归思之三

2010-07-05 4页 pdf 95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0739

暂无简介

举报
%A1%A8达_批评与文艺_2007_北京文艺论坛_归思之三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8年第 2 期 MUSICOLOGYINCHINA □居其宏 JUQi-hon g 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 ———“批评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论坛”归思之三 Poetry ExpressioninMusicolo gy Dissertation:Thou ghtsaboutComment andLiterature Bei2 jing LiteratureForumin2007 收稿日期 :2008-01-20 作者简介 :居其宏 (1943- ) ,男 ,南京艺术学院教 授 (江苏...
%A1%A8达_批评与文艺_2007_北京文艺论坛_归思之三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8年第 2 期 MUSICOLOGYINCHINA □居其宏 JUQi-hon g 音乐学的诗意表达 ———“批评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论坛”归思之三 Poetry ExpressioninMusicolo gy Dissertation:Thou ghtsaboutComment andLiterature Bei2 jing LiteratureForumin2007 收稿日期 :2008-01-20 作者简介 :居其宏 (1943- ) ,男 ,南京艺术学院教 授 (江苏 南京 210013) 。 2007 年 12 月 10-12 日 , 笔者有幸作为音乐批 评界的代表 , 应邀参加由北京市文联及《文艺研究》 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批评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论 坛”,听到若干语惊四座的高谈阔论 ,收获不小 ,感触 良多。归来后整理思绪 , 乃成《当代文艺批评的阿 Q 性格———“批评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论坛”之归 思》及《当代乐坛的消费主义与浪费主义———“批评 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论坛”归思之二》两文 , 就 “时代谋杀批评”说、“当代文艺与消费主义”说发表 了我的零星感想和评论。而引发我写这篇“归思之 三”的直接触媒 ,乃是在这个“论坛”上听到一些中青 年批评家 (特别是某些年轻的女性批评家) 的即席演 讲———根本不带文本 , 张口就来 , 口若悬河 , 出口成 章 , 节奏如行云流水 , 声调似优美歌唱 , 且其视角之 独特、观点之新颖、用词之别致、语言之华美 ,活脱脱 一篇创见充盈的学术美文。当时给我的现场体验是 : 这种将学术命散文诗化的表达方式 , 听来非但毫 无理解障碍 , 且将学术阐述的艰涩与枯燥化解于赏 心悦目的审美情境之中 ,在深受教益之余 ,能强烈感 受到学术表达和阅读的另番洞天和别样乐趣 , 着实 令我惊喜莫名、羡慕不已。 自京返宁之后 ,给研究生上论文写作课时 ,我曾 就“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问题将上述心理感受与 他们分享。因当时讲授的内容是“学术创新和学术 ”单元 ,这个诗意表达属于题外絮语 ,仅是提起 摘 要 : 本文是参加北京市文联及《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批评与文艺 :2007 ·北京文艺 论坛”的随感。文章针对音乐学论文写作中语言贫乏化的现象 ,提出了学术写作诗意表达的观点。言之 无文 ,行之不远。在论文科学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 ,讲究文字表达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追求文 章的风采与韵致 ,使之达到美质与美文相般配的境界 ,是每位音乐学研究者的必备素养。 关键词 :音乐学 ;论文写作 ;诗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 :J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0 42(2008) 02-0097-0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8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8年第 2 期 话头、点到为止而已 ;如今单辟此篇 ,做一点展开和 补充。 毫无疑问 , 学术写作与文学创作都需要运用语 言和文字 ,但两者性质大不相同 ,亦迥然而 异。文学创作且不论 ,学术写作的基本价值标准 ,体 现于选题、立论、结构、资料、论述、论证过程中的科 学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只有承认这个前提和标准 , 我们再来研究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问题 , 才不至 于将这场讨论引入舍本求末的歧途。 正是基于这个基本价值标准 , 我对于丹在央视 “百家讲坛”论说中国传统哲学采取强烈批评的立 场。应该说 ,论于丹表达方式之新颖、别致、精美 ,确 实已臻诗化境界 , 然在这种华丽形式下被严实包裹 着的 , 乃是一种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陈腐处世哲 学 ,因此属“绣花枕头”一类货色 ;它之被一些人狂热 追捧 ,反映了当代社会重文轻质的浅俗时尚。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 , 音乐学界迄今尚未出现类 似倾向。 但也不能因此得出相反的结论 , 误以为学术写 作用不着追求辞章之美 , 无需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 和文采 ,或将这一点视为文章写作有则更佳、无则亦 可的“末技”,那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并导致有害 的结果———试看当今某些公开发表的音乐学论文语 言枯燥乏味 , 表达平淡无奇 , 遣词用语很不讲究 , 甚 至文字欠通、文气不畅 ,一些常识性语病的现象也时 有所见 ; 更为可惜者 , 是某些颇有见地的论文 , 往往 不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美 , 终因破衣烂衫式的 文字而遮蔽了它的内在风采。这类情况说明 ,在学术 论文写作中忽视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的倾向 , 已经 严重到令读者索然寡味的程度。 正是痛感音乐学论文写作中的这种语言贫乏化 现象亟待改善 ,故而提倡学术写作之诗意表达 ,才有 了针对性和紧迫性。 当然 ,由于音乐艺术及其学术研究的特殊性 ,一 般音乐学者自幼从事音乐学习 , 需要将大量时间和 精力放在练琴练声、读谱听乐、视唱练耳、做和声复 调习题、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上面 , 留给我们读书 (特别是音乐专业之外各类文史哲著作) 的时间少之 又少 ,因此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最灵的是耳朵 ,能够将 各种结构复杂的和弦及其连接分辨得不差毫厘 , 甚 至可以将录音带中的乐队谱整个儿地“扒”下来 ; 我 们长期练就的“音乐的耳朵”,即便再伟大的文学家、 哲学家也会自叹弗如 , 正如我们对某些文学专业出 身的批评家之诗意表达和出口成章自然也会自叹弗 如一样。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现代社会 ,因不同 专业背景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 长 ,同样也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的局限。全知全能的天 才纵然也会有 ,但毕竟是极少数。因此我们没有必要 拿自己的特短与别人的特长比 , 更不必为此而自惭 形秽 , 正如我们不必拿音乐的耳朵与他人比并为此 自鸣得意一样。 但从事音乐学研究和写作的学者 , 就不能以这 样的理由为自己在文史哲修养方面的严重不足进行 开脱了。因为我们也是通过写作、通过语言技巧和文 字功夫来传达思想、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 ,从这个 意义上说 ,当代人文社科类学者 ,除了各自对象不同 之外 ,在具体写作环节上其实并无实质性区别 ,同样 都要将论文写得“信达雅”,同样要在科学性、逻辑性 和创新性的前提下讲究文字表达和语言运用的技 巧 ,追求文章的风采与韵致。我之赞赏并提倡学术写 作的诗意表达 , 真意不在强求每个学者都必须将其 论文散文诗化 , 而是希望达到文章美质与美文相般 配境界、反对重文轻质或重质轻文两种倾向 ,要求公 开发表的论文在追求立论坚挺、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的同时也在文字表达的形式美感、富于文采和气韵 生动方面多花些工夫 ,以提高学术论文的可读性 ,增 强读者的阅读兴致。我以为 ,这个希望 ,既不算是过 分苛求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通过长期人生历练 (即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 和阅读积累 (即古人所 说的“读万卷书”) 且又能将这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 验融会贯通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中的学者 , 方能渐臻 此境。 这话听起来有些玄乎———“读万卷书 , 行万里 路”,遥不可及 ,谈何容易 ?但古人又教导我们说 :“千 里之行 , 始于足下”。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学者来说 , “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永远为时未晚。 这就使我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 云这些“小蹄子”来。她们的年龄不过十三四岁 ,与今 日之初中生大小不差 , 但一到诗会上的联句游戏初 开之时 , 一个个文思如泉涌 , 佳句接佳句 , 仿佛都成 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诗仙诗圣 ,何也 ? 少时以为 曹雪芹不过使用巧笔粉饰之法美化其笔下人物而 已 , 及至年事稍长 , 方知此说之不谬也———试想 , 这 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家闺秀 , 身旁有丫环、使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9 · ① 居其宏、冯效刚 :《音乐学文论写作》, 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3 月南京出版。 女服侍左右 ,每日里关在大观园里闲暇无事 ,除了谈 情说爱之外就是终日与古人的诗词歌赋为伴 ,“熟读 唐诗三百首 , 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情 ,同时也决定了她们的联句作品模仿痕迹重 ,原创 成分少 ,盖因稚气未脱、火候未到也。当然也有相反 的例子。例如薛宝钗的哥哥薛蟠 ,同样也生活在锦衣 玉食的优裕环境中 ,但此公生来不求上进、耽于声色 犬马 , 将大好青春虚掷在不读书不看报的浪荡情怀 里 ,成日价游戏人生 ,终致胸无点墨 ,果然一到文人 雅集场合 , 从其口中也只能蹦出“女儿愁 ⋯⋯”“女 儿乐 ⋯⋯”之类恶俗不堪的“诗句”来 ,直令贾宝玉们 喷饭。 我举《红楼梦》的例子 , 无非是想说明 ,“读书破 万卷 ,下笔如有神”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搞 音乐创作、教学与表演的 , 不读书不行 , 因为在音乐 艺术技术技巧层面诸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 文化底蕴 和综合素养的深浅是决定其日后成就大小的关键因 素。专业从事音乐学研究和写作的 ,少读书乃至不读 书更不行 ,因为我们是靠手中这支笔吃饭的 ,要想写 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精彩文章来 ,除了提 高其内在质量之外 , 还应给它插上一双语言表达技 巧的翅膀 , 做到质文兼备 ; 事实证明 , 举凡这一类学 术作品 , 往往更能在读者中飞翔、致远 , 引起他们的 强烈共鸣 , 并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 惟其如此 , 作为 作者 , 我们才能在与读者兴味盎然的交流中将论文 的学术效能发挥到最大值 ,并也享受写作的乐趣。 当然 , 学术写作中的诗意表达 , 说说容易 , 做来 却难。我本人对此虽向往已久 , 可惜迄今无甚建树 , 而东施效颦式的教训倒是不少。但这并不妨碍我继 续追求这个目标。我在《音乐学文论写作》①一书中 辟有专门一章 , 从“语言表达的‘信达雅’”、“语言表 达与音乐文论的可读性”、“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 “作者个人风格的张扬”等角度来讨论语言表达的技 巧问题 ; 与其说这是作者数十年写作生涯的经验之 谈 , 莫如说是我本人在追求诗意表达实践中更多教 训的总结以及对于这个理想境界的憧憬。 以我个人陋见 ,学术写作的诗意表达 ,不妨从讲 究遣词用语开始———首先 , 通过广泛阅读掌握足够 丰富的词汇量 ,并对各种词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 种种差别有准确把握和清晰认识 , 这就为作者在运 用它们时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如果某一个词汇、 概念、句式是我们用得非常习惯也很顺手的 ,为着不 肯轻易令自己的文字表达落入一般化的俗套即读者 习闻常见的模式之中 , 作者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和 常规表达 , 转而刻意去寻找另一个同义的词汇或概 念来替代它 , 或者改变这个句式的惯常词序和结构 , 创造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句式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 ———虽然 , 这种表达方式的材料还是人们常用的 语言和概念 ,但它们却被组合在一种新颖独特、别出 心裁的逻辑关系中 , 造成遣词用语的不同凡响和句 式结构的别样风采 , 才能在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前提 下 ,给读者以表达的新意。 讲究遣词用语的别具一格是诗意表达的基础阶 段 , 作者倘能长期不懈地坚持实践 , 久而久之 , 遂渐 有心得、经验日多 ,始能从句式、段落举一反三 ,进而 广及全篇 ; 随着求异、求新、求变思维习性和表达欲 求的逐步养成 ,文章可望登入“神采”之境。 文章中的“神采”,说的是作者文字内功深厚、笔 力惊人 , 举凡笔墨到处 , 无论抒情状物还是论理叙 事 ,或气韵生动 ,或神采飞扬 ,或鞭辟入里 ,或精彩纷 呈 ,或诗意充盈 ,总有一派超凡脱俗的气质或活泼泼 的生命感觉运化其间。这种神采美文 ,开卷读之如坐 春风 , 闭卷咀嚼回味无穷 , 令我们在学术上启迪颇 多、受益匪浅的同时 ,亦享受到一场美仑美奂的文字 盛宴。我以为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之 “神”,“神来之笔”之“神”,“出神入化”之“神”,说的 就是这种神采。 有神采是天下文章的至境 , 也是音乐学论文写 作“信达雅”要求和诗意表达的至境 , 举凡以写作安 身立命的文化人 ,无不心向往之。但是 ,怎样才能使 我们的文章有神采 ?在我看来 ,这一点在任何教科书 里都是学不会的 , 也没有哪个论文写作教师敢于保 证说他的课堂是专门生产神采文章的“神采工厂”。 在文章中写出神采 , 不单单是文字功夫和语言修养 , 但它肯定与作者在文史哲和音乐学方面的长期积累 及综合素质有关 , 而个人禀赋、才华、天资也是一个 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集于一 身的作者 ,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写出神采飞扬的 绝妙文章来。 问题在于 ,在当今多元时代 ,学者个性与写作风 居其宏 :音乐学论文的诗意表达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格也是多元的 , 其中 , 严谨缜密、豪放旷达、活泼轻 灵、凝重冷峻、幽默潇洒、尖刻泼辣一应有之 ,岂能强 求其一律 ? 对此 , 我的回答是 : 从狭义上说 , 作为多元风格 中的一元 ,诗意表达与其他诸元其实并无冲突 ,且也 是我国音乐学写作风格中较为薄弱的一元 , 对此作 有针对性的提倡 ,使之得到重视和加强 ,让它与其他 诸元互补共存、交相辉映 , 理应不是坏事 ; 从广义上 说 ,我所提倡的“诗意表达”,不仅指学术表达的诗意 化 , 更是指写作中注意文字功夫的修炼以及思维和 表达方式的创新求变 , 从而使得我们的学术作品更 具可读性———相信这一点 , 对于绝大多数期待自己 的论文能够获得更多读者喜爱的学者及其写作风格 来说 ,亦不是坏事。 如此看来 , 为着使我们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都 成为兴味无穷的乐事而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 学一学 文学批评界的诗意表达 , 把音乐学论文写得文采飞 扬、清新可人 ,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 : 李宏峰) (上接 92 页)无子 ,又非姬 ,但良人 ,无官名 ,当罢归。” (同上 :630 ) 这些既非妾 , 又无官名 , 只是良人身份 , 昌邑哀王死后被遣送归家 ,正是此类乐人。 还有一批非专业的但擅于歌舞的人员 , 主要是 帝王贵族官吏的家属 , 其中有些人由“女倡”“歌舞 者”“歌者”专业女乐人转化而来。有的原本为“闾阎 之民”,或者是官宦之家的女子 ,嫁给帝王贵族为妻 妾。如石奋之姊“能鼓瑟”, 高祖“召为美人”; 江充 “布衣之人 , 闾阎之隶臣耳”(《汉书 ·武五子传》) ; 有“女弟善鼓琴歌舞 , 嫁之赵太子丹 ,”(《汉书 ·江 充传》)( 同上 :471 ) 杨恽之妻“赵女也 , 雅善鼓瑟”; “唐姬 ⋯⋯父会嵇太守瑁⋯⋯”(范晔 1985:132 ) “姬”是“妾”的美称。帝王贵族的姬妾有的从小 经过歌舞训练 ;有的则是成为“夫人”或“姬妾”之后 , 再经过专门训练 , 如广川王刘去幸姬修靡夫人陶望 卿。非专业但擅于歌舞的“姬”或“夫人”,如高祖唐山 夫人作有《房中祠乐》, 对发展汉代雅乐作出了贡 献。还有高祖幸姬戚夫人 ,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舞 姿在汉画像石上常可看到。 汉代也常有裁乐之举 , 如哀帝时大规模裁减乐 人 ,又此前宣帝时也有减乐之诏 :“今岁不登 ,已谴使 振贷困乏 , 其令太官捐膳减宰 , 乐府减乐人 , 使归就 农业。”需要指出的是 ,朝廷放出来的乐人 ,末必真正 归就农业 ,自能在民间另某生路 ,以曾为宫廷乐人的 身份成为民间娱乐市场上的抢手货。其次也多能入 贵戚或豪富吏民之宅 , 这个娱乐阶层也越来越庞 大。他们从民间被征入宫廷 ,有时侯又由宫廷散入民 间 ,形成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相互交流 ,促进了 汉代音乐活动的繁盛发展。 汉代良家妇女 , 也常以歌舞吹弹为事。“十二能 织素 ,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将弹 箜篌与织素、裁衣、诵诗书相提并论 ,可见汉代风俗 , 并不像后世礼教家庭 ,以音技为贱事 ,而是视之为良 家女子的一项可贵修养。这种社会重乐赏乐的风气 , 恐怕是历代少有的。 参考文献 [汉 ]班 固 1960:《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 2007:《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 [南朝 ]范 晔 1985:《后汉书 - 皇后纪》[M]北京 ,中华书局。 [清 ]王先谦 1985:《汉书补注 - 地理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汉 ]司马迁 1999:《史记》[M]北京 ,学苑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张振涛) ·100 · 中国音乐学 (季刊) 2008年第 2 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A1%A8达_批评与文艺_2007_北京文艺论坛_归思之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