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

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

2010-07-09 5页 doc 38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1223

暂无简介

举报
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善终。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的一天,刚做皇帝三个月的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与文武大臣宴饮。酒酣饭足之时,刘邦让大家直言汉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各抒己见,但没有讲到刘邦心里,刘邦随即纠正说: 公知此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
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
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善终。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的一天,刚做皇帝三个月的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与文武大臣宴饮。酒酣饭足之时,刘邦让大家直言汉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各抒己见,但没有讲到刘邦心里,刘邦随即纠正说: 公知此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出的得天下之原因,堪为肺腑之言。他所提到的子房(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物,确实为人中之杰,他们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南征北讨,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代军事奇才韩信,开始只是一个乞食无赖的混混,几经改换门庭,终为刘邦所用。他指挥的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平复赵地,下燕取齐连战连胜,十面埋伏大战项羽等著名战役,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典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提到韩信的贡献:“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建有盖世奇勋的大功臣,却落得极为悲惨的下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一月,韩信被诛杀于长乐宫钟室。 一代人杰为何死于非命?千百年来,评说不断,然而至今未有公认的结论。下面五种说法颇具代性: 其一,韩信因为谋反被杀。 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和贾谊的《新书》最先提出此说,而后的《史记》、《汉书》在韩信本传中采纳了此说,因而此说成为最流行的说法。 持此说者认为,韩信本来就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将领。他在从军之初,几次改换门庭,都因封官太小,转身再择别主。后来,因为萧何推荐,幸遇刘邦,给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功劳渐著,原先立身扬名的雄心变为称王称霸的野心。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亟须韩信率军救援,不料他却借此公开封王。刘邦迫于形势,违心地封他为齐王。楚汉战争结束,立即徙封他为楚王,足证刘邦对韩信已经有了猜忌和防范之心。 齐人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并向他指出继续听命于刘邦的危险性。韩信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狠下毒手,没有听从。可是韩信并不谨慎,他到楚地后,不仅与项羽的故将钟离昧来往密切,而且出入还有严密的警卫,甚至公然超规使用仪仗队,犯了为人臣之大忌。不久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这才坚定了刘邦抓捕韩信的决心。但是擒拿韩信并不是一件小事,为了迷惑韩信,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去楚地云梦巡游,临时通知韩信到楚西陈地开会,突然将其逮捕。 刘邦得手后又感觉现在下手不合适,因为韩信谋反的证据不足,又是帮助自己得天下的功臣,于是到洛阳后就赦免了他,只是将他降封为淮阴侯,命他居住长安,意在便于监视。韩信心知肚明,自此称病不起,渐渐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信知道刘邦不会放过自己,遂决定铤而走险。他与边将陈豨勾结起来,打算假传诏令,释放官徒、官奴,待陈豨兵到,便里应外合,准备大举叛乱。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在代地造反,刘邦起驾亲征,韩信托病不去,准备在京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尚未实施,就被一个罪犯的弟弟告发。留守京师的吕后知道韩信不好对付,遂与相国萧何商议,诈称陈豨叛乱已被平息,传令群臣进宫庆贺。韩信未辨真假,毫无戒备,按时前往,在长乐宫钟室遭到预先埋伏在那里的军士袭击,惨遭杀害,最终命丧黄泉,旋被夷灭三族。韩信恃功倨傲,制造分裂,谋反被杀,可谓罪有应得。 其二,韩信因为功高震主而被冤杀。 从刘邦的为人和处事风格看,带有明显的政治流氓色彩。楚汉相争时,用人要紧,因而刘邦能迁就、容纳韩信,并用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让韩信充分施展“战必胜,攻必取”的长处,为他打下了汉家江山。待到大局已定,战争不再,韩信转而失去了利用的价值,而且还成了刘氏天下潜在的威胁,刘邦必欲除之而后快,进而故意制造借口,冤杀了这位第一功臣。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说:“贵贱生死,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这就是说,韩信作为统兵大将,知晓臣道,不可能谋反。分析刘邦认定的那些所谓谋反证据,存有明显的疑窦。 例如,韩信为楚王时,刘邦对其“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的做法起了疑心,以为他要造反,这就有些多余地担忧了。试想:当时战争结束不久,社会很不安定,韩信作为楚王,多带些警卫部队有何大惊小怪?如果他真有谋反之心,正好可借刘邦伪游云梦之机兴兵发难,又怎么会单身前去陈地迎接刘邦?所以,韩信被错捕之后,连刘邦都感到其“谋反”证据不足,难以向天下人交代,匆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把韩信降为淮阴侯。 又如,韩信谋反的第二个证据是所谓密谋“诈诏赦诸官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然后再与陈豨里应外合一起造反。细细一想,就会发现有捏造的痕迹:韩、陈二人若真有造反计划,此属高度机密,知道者应十分有限,怎会让一个罪犯的弟弟知晓?当时,蒯通曾极力劝说韩信造反,但韩信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虽握重兵但不忍心叛汉,及至闲居长安,手无兵权,又怎会再生异志而谋反?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第二年就被刘邦平息,随后却发生所谓的韩信谋反事件。此时陈豨已兵败,韩信怎能里应外合?再说,韩、陈若真有勾结,应拿出令天下人信服的证据,怎可仅凭一人密告就深信不疑? 韩信是个常胜将军,历来不打无准备之仗,陈豨造反并无绝对胜利的把握,刘邦的问尚未解决,他又怎么会贸然轻率地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被擒,既有所谓证人,理应严加审问并告之天下,然后堂堂正正地杀掉不迟,为何不待韩信知晓就对其下了毒手?以这样卑鄙的手段杀戮功臣,本身就说明了当权者的理亏。韩信并非一般平头百姓,若要将其处死,也应待刘邦归来按礼数实施。更何况叛乱既已平息,又何必害怕赤手空拳的韩信?刘邦回来后“见信死,亦喜亦怜之”,如果韩信真有谋反大罪,刘邦又何必怜之? 由此可见,韩信被杀,完全是最高决策者有计划、有安排的。这也恰好验证了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被囚时说过的一段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命后,在刘邦看来已经没有继续利用的价值,再要留存下去,只会产生无法遏制的危害,因而下了决心加以铲除。由此看来,不管韩信有没有过错,他都难逃被杀的结局。 其三,韩信因为屡遭刘邦猜忌而被杀害。 韩信这位领兵统帅与最高决策者刘邦的合作,总体看是不错的。但是,由于韩信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过分自负,几次同刘邦发生分歧,甚至闹到要挟、胁迫讨封的地步,这不能不使刘邦多一手防备。除此之外,韩信的有些做法也引起过刘邦的严重不满。 例如,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汉,兵不血刃可得七十余城。但韩信为了争抢灭齐之功,仍然率兵对齐猛攻,致使齐王将郦食其烹杀,使刘邦既损兵折将,又葬送了一个高级谋士。又如,蒯通策动韩信谋反,韩信虽然不为所动,但刘邦却知“天下权在信”的道理,因而他对韩信早已有猜忌和防范之心,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给他点颜色看看。 在楚汉战争前期,刘邦就曾两次分韩信之兵,有意削弱他的力量。韩信入齐之后,刘邦立即赶到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堂堂韩大将军自此失去了兵权。刘邦害怕韩信在齐地造反,又以“齐王信习楚风俗”为由,把他徙封为楚王。韩信到楚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告发他谋反,这又一次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尽管没有抓到韩信谋反的确凿证据,还是把他做了降职处理,由原来的楚王改封为淮阴侯。可是改封以后,又不分给封地,却将其留在京城,实际上是软禁起来。 作为汉家“第一大功臣”的韩信接连遭此打击,纯属被刘邦猜忌、防范的结果。后来,刘邦实在抓不到韩信的把柄,这才把他扯进陈豨叛乱事件,甚至不让他作任何申辩,就迅速而又秘密地将其处死了。 其四,韩信因刘邦的“家天下”政策而死。 刘邦以小小的亭长起家,靠的正是高超的驭人手段,笼络住大批人才而得天下。胜利之后先给几个干将一些甜头,分封韩信、英布、卢绾等七大功臣为王,即史家所说的“异姓诸王”。这些人大都是实力派人物,手中握有军队,脚下占据一方领土,因为长期效命于刘邦麾下,尚能服从这位主上的管理。可是在刘邦死后是否能听命于他的子孙,这就很难说了。作为开国帝王又已年过五旬的刘邦不得不考虑这些。 刘家要想稳坐天下,而且要传之久远,就不能不消除“异姓王”的隐患。而在这些“异姓王”中,情况有所不同,结局也有所不同:一类如长沙王吴芮,能力较弱,封国狭小,且地处僻远,又担当着南越方面的防备,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扯旗造反,因而免于被诛;另一类是韩王信(韩襄王之孙)、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他们在同刘邦的长期合作过程中,多次遭到怀疑和猜忌,被迫走上了反叛的道路,终究也未逃脱灭亡的命运;再一类就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他们既无造反的可靠证据,也无什么该杀的大罪,但结果都以谋反的罪名被杀。 特别是韩信这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在刘邦看来只要他存活于世,对刘氏天下就是个巨大的威胁。刘邦有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既然有这种既定国策,韩信又怎么能逃掉被杀的命运? 其五,韩信因为有分封思想而自取灭亡。 韩信出身贫苦,却有非凡的雄心壮志,十分热衷于建功立业。他甚至专门选择高敞之地葬母,其母墓旁可置万家,早就悄悄做着封王成侯的前期准备。 投靠刘邦之后,从南郑拜将之始,韩信就明确提出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分封思想,认为只要照此去做就可以达到“何所不服”的效果。刘邦正当用人之际,并没有认真同他计较,而且当时的楚汉之争胜负难料,只要有人能够襄助成就王业,又何惜封给一城一地?所以,刘邦尽管心中不满,到底还是同意了韩信的主张。而韩信也由于有分封的激励,尽心尽力于兴汉大业,经过一番艰苦征逐,建立起了不世殊勋。但是,韩信精于军事却疏于权术,他想不到这种天真的打算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从韩信所处的时代来看,裂土封王制度早已过时,人们虽然不满秦始皇的暴政,但对全国大一统的做法,大都给予支持和肯定。韩信在这个问题上目光短浅,他看到的是秦亡以后的动乱,其中原六国贵族如项羽等复辟势力又都乘势而起,以为只要有了势力,谁都可以为王。韩信出身于平民,既无祖业可复,又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他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消灭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项羽等人。所以他看中了同样也是平民出身的刘邦,毅然决定投奔其麾下,以便实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先得焉”的伟大抱负。 可惜的是,韩信并没有看透刘邦的心思。刘邦本是一个十分羡慕秦始皇的角色,他所主张的是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只希望刘氏一家为王。这样,随着刘邦帝业的不断进展,二人的矛盾必定显现并日渐激烈起来。 例如,韩信在灭掉陈余以后,先试探性地要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内心虽不痛快,但从全局考虑,仍然准其所请。可是刘邦也从这件事情上看清了韩信的真正用意,自此提防着这位也想当王的大将。果然,韩信乘刘邦“荥阳被围”的危急时刻,以要挟的口气自请代理齐王,刘邦这时就真的想同他翻脸。《汉书·高帝纪》对此记载说: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怒,欲攻之。张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为自守。”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 即是说,如果不是张良相劝要从大局着眼,刘邦那时就与韩信翻脸了。刘邦听了张良的劝告,这才来个假戏真做,又一次违心地答应了韩信。 过了不长时间,刘邦命令韩信进军固陵(今河南太康县西南),以便会同彭越共击项羽。得寸进尺的韩信仍然讨价还价,竟以刘邦没有主动给他封王而按兵不动,导致了刘邦的全线失败。仅此一条,韩信就该被杀。只是由于强敌未灭,刘邦不得已再次做了让步。经历这件事以后,刘邦除韩信之心越加坚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韩信也随之失去其分量和价值,刘邦找了个借口就把他先徙去异地,再由王降为侯。更为不幸的是,偏偏韩信又是个功名利禄之心极强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他“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眼见封王的梦想变为泡影,他就“常称病不朝”,而且“日夜怨望,居常怏怏”。韩信不一定有反叛之心,但刘邦已不能容他,随之怀疑韩信勾结陈豨谋反,致使这位失势大将百口难辩,不仅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连同三族老少也遭诛杀。 这里有个疑问:既然韩信没有确凿的谋反证据,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要记上这么一笔呢?有人认为,这不难理解,司马迁因为仗义执言遭到终生之辱,他实在不想再惹笔墨上的麻烦。所以明知韩信蒙冤而亡,也不敢直书其事,更不敢为其鸣冤叫屈,故意为后世留下这个明显的破绽。但是,也有人认为此说不妥,认为韩信素有大志,不甘人下,本身且有盖世之功,又怎会一直容忍刘邦对他的摆布?加之他的个性又是“贪”、“骄”相循,其谋反举动势所必然。只是由于宫闱秘密,当朝不宜外泄,司马迁知之有限,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由此,致使韩信的死因,产生种种说法,令后人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其实,韩信之死,是封建时代不知进退的功臣的必然结局。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各种原因而封了7人为王,让他们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那些异姓王必然成为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牺牲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正是许多开国功臣的遭遇,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同为刘邦的开国功臣,张良因为对刘邦的了解,在功成名就后就借口有病,坚决辞职,飘然而去,故得善终。而韩信,不知进退,他的遭遇只能让人感叹而欷歔不已。
/
本文档为【韩信被诛不知进退功臣的悲惨结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