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10-07-10 50页 ppt 276KB 1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4250

暂无简介

举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null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概念概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出现脑实质损害。病原学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或四个菌相联。 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和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 null显微镜下可见到呈肾形成双排列 null根据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亚群(A、B、C、D、29E、H、I、K、L、W135、X、Y、Z)。其中以A、B、C三群最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null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 概念概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出现脑实质损害。病原学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或四个菌相联。 人是本菌唯一的天然宿主,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和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 null显微镜下可见到呈肾形成双排列 null根据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亚群(A、B、C、D、29E、H、I、K、L、W135、X、Y、Z)。其中以A、B、C三群最为常见,占90%以上。 null我国常见者为A群菌株引起的脑膜炎,C群菌株脑膜炎最近几年局部地区有散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患者起病急、病程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常表现为暴发型、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null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当温度高于56℃ 30 min即被杀死, 紫外线照射及干燥环境中极易死亡。 对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如接触漂白粉、乳酸等1min即死亡。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一)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在流脑散发时人群鼻腔检出脑膜炎球菌率可达5-10%。但当幼儿园中有病例发生时,同一幼儿园中的儿童与成人的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带菌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一般不超过发病后10日。 null(二)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通过咳嗽、喷嚏等形成的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在空气不流通处2米以内的接触者均有被感染的危险。 因本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玩具及日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null(三) 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与体内抗体水平密切相关。6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人感染后可对本菌群产生持久的免疫力。随年龄增加由于可在隐性感染中获得免疫力,故发病率逐渐下降。 null(四) 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冬春季寒冷,人们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易患病的原因之一。人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从2天到10天不等,多为3~4天。脑膜炎奈瑟球菌的致病作用大致可分为3个过程,首先是该细菌在鼻咽部定居,然后进入血流,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以及侵入脑脊髓膜与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各种症状与体征。 null(一)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咳嗽、咽痛、鼻塞等。约持续1~2天,发病急、进展快。 null2、 败血症期 患者常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及关节疼痛、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此期特征性表现为病人可有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大小1~2mm至1-~2cm开始为鲜红色,以后为紫红色,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可呈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 null流脑皮疹null出血性皮疹 null出血性坏死性皮疹null3 、 脑膜炎期 败血症期症状仍存在,除高热及毒血症症状外,主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经治疗后患者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 null4、 恢复期 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消失。其他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约10%患者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二) 暴发型(二) 暴发型儿童多见。又可分如下几型: 1、休克型 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广泛瘀点及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数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可伴有呼吸急促,少尿或无尿、昏迷。但脑膜刺激征常可缺如。易并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null大片坏死性紫癜 null2、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害,常于1~2天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除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反复惊厥,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也可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不等大,眼底检查可见静脉纡曲及视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脑水肿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null3、混合型 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某些特征(特别是同时存在)显示预后不良:淤点出现早且新的淤点与紫癜在1~2小时内成簇出现;休克;体温40℃以上;白细胞降低者;血小板减少或有DIC;年龄太小或太老者。 (三) 轻型(三) 轻型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粘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及轻度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 (四) 慢性败血症型(四) 慢性败血症型罕见,多为成年人。病程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表现为间歇寒战、发热、皮肤瘀点、瘀斑,反复瘀点涂片检查或多次血培养,才可获得阳性细菌学结果。 null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拒食、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惊厥及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老年流脑特点有:临床症状重,暴发型发病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的意识障碍和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预后差,多数患者出现并发症与合并症,病死率高。病情重者血白细胞可正常或减少。 null并发症与后遗症 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症及后遗症均已少见。常见并发症有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等。后遗症有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而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失明等,也可有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本病的病死率为9%~12%,有败血症表现者病死率可达40%。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一) 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多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暴发型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null(二) 脑脊液检查 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达1 ×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明显降低,氯化物降低。但发病早期( 1~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患者,脑脊液检查除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均可变化不明显。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脑脊液,以免漏诊。 null(三) 细菌学检查 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1、涂片检查 在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量组织液做涂片及染色,细菌阳性率为60%~80%。于应用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仍可获阳性结果。取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作涂片、染色,有脑膜炎症状患者阳性率约为50%,而无脑膜炎症状患者阳性率则小于25%。 null2、细菌培养 可取血液、皮肤瘀点刺出液或脑脊液作细菌培养,但阳性率较低,并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获取标本。 null(四) 血清免疫学检测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协助确诊,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学校查阴性者诊断有帮助。 null1、特异性抗原 可用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率、乳胶凝集试验、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早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的脑膜炎球菌抗原。ELISA检测的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快速,有助于早期诊断。 null2、特异性抗体 可用间接血凝法、杀菌抗体试验、ELISA及R1A法检测,阳性率约为70%左右。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可定量检测抗A群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可高达90%,明显高于其他方法。 null(五) 其他 1、RIA法检测脑脊液微球蛋白 流脑患者明显增高,且与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平行。此项检测更敏感,早期脑脊液检查尚正常时此项检测即可升高,恢复期可正常。故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 2、核酸检测 应用PCR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的特异性DNA片段,是更敏感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应用抗菌药物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诊断 主要见于儿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者。若出现在冬春季,曾到该病流行区,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细菌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当患者迅速出现脑实质损害或感染性休克临床症状时,提示为暴发型,应引起注意。 null(二) 鉴别诊断 1、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继发于肺炎、中耳炎,以2岁以内幼儿及老年人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常继发于皮肤感染、败血症。流感杆菌脑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大肠杆菌脑膜炎常见于新生儿。绿脓杆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瘀斑、瘀点少见,罕见DIC。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null2、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缓慢,可表现为低热、盗汗、消瘦,1~2周后出现神经症状。多有结核病接触史和结核病灶,无皮肤瘀点、瘀斑。脑脊液多呈毛玻璃样,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为(0.1~0.5)×109/L, 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氯化物降低明显,糖降低。薄膜和脑脊液沉淀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培养和动物接种也可获得阳性,PCR阳性也有临床参考价值。 null3、流行性乙型脑炎 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月,以脑实质损伤严重,昏迷、惊厥多见,痴呆、意识障碍、失语等后遗症较多。皮肤无瘀点。脑脊液较澄清,细胞数多在0.5×109/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免疫学检查如特异性IgM、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鉴别。 null4、其他 败血症休克型须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后者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致病菌。 治 疗治 疗 (一) 普通型 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与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做好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瘀斑破溃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null2、病原治疗 一旦医师高度怀疑脑膜炎球菌感染.应在30分钟内给于抗菌治疗。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井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抗菌药物是病原治疗的原则。近年来,脑膜炎球菌已出现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应引起注意。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 null(1) 青霉素G: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仍高度敏感,国内尚未发现明显的耐药菌株。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且发生脑膜炎也仅有10%~30%药物能透过,可是加大药物剂量可使脑脊液中药物达到治疗的有效浓度,获得良好疗效。尤其是用于治疗败血症型患者,其疗效更佳。因此是当今国内外治疗流脑患者多采用的高效、低毒及价廉之抗菌药物。剂量成人每日2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分次加入5%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疗程5-7天。注意青霉素剂量不宜过高,否则会产生青霉素脑病,特别是儿童。 null(2) 磺胺类:在脑脊液中浓度高,可用于敏感菌株感染,但本药对败血症型患者疗效欠佳,有较大的不良反应,故一般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轻症患者或流行期间大面积治疗者。磺胺嘧啶(SD)剂量成人每日6~8g,小儿75~100mg/kg,分4~6次口服,同时须同时口服碳酸氢钠。也可肌内或静脉滴注。剂量大,进药速度快时应注意不良反应。 null(3) 氯霉素: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剂量成人每日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作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后可改为口服,疗程5~7天。但须注意其对骨髓功能的抑制作用。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只是在不宜用磺胺和青霉素的患者或病情危重,需要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儿童不宜应用。 null(4) 头孢菌素:国外已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脑膜炎球菌菌株。脑膜炎球菌耐青霉素的基础在于其内膜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变异,降低了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索与这些酶的亲和力。通常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上述耐药菌株是有效的。此类药物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且不良反应小。适用于不能用青霉索G或氯霉素的患者及青霉素耐药菌株感染者。 null3、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颅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每间隔4~6小时1次,其间可与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交替应用 null(二) 暴发型 1、休克型 (1)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可用青霉素G,剂量每日20万~ 40万U/kg,用法同前。休克型不宜应用磺胺类药物,如发现为青霉素耐药菌株感染必须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null(2) 迅速纠正休克:在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山莨菪碱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作用。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lmg/kg,每隔1~15分钟静脉注射一次,用至颜面潮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减少剂量及延长注射间隔时间而逐渐停用。在经过上述处理后,如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一般首选多巴胺,剂量为每分钟2~6μg/kg,根据治疗反应调整速度和浓度。其他还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 null(3)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利于纠正休克。可用氢化可的松,成人每日100~500mg,儿童8~10mg/kg,休克纠正后即停用,一般应用不超过3天。 null(4) DIC治疗:当患者皮肤瘀点,瘀斑不断增加,迅速融合成片,并有血小板明显减少,应及早应用肝素治疗,剂量每次0.5~lm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4~6小时可重复一次,多数患者应用l~2次即可见效而停用。同时应输入新鲜全血、血浆或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null(5)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率明显增快时可用强心剂。 null2、脑膜脑炎型 (1) 尽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用法与休克型同。 (2) 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为提高存活率,本型患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可用20%甘露醇,用法同前述。如症状严重,交替加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直到颅内高压症状好转,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 null (3) 肾上腺皮质激素:除前述作用外,还有减轻脑水肿降颅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脉滴注。 null(4) 呼吸衰竭治疗:注意患者体位及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呼吸困难可予吸氧。出现脑水肿应用脱水治疗,同时可应用山梗菜碱、二甲弗林等呼吸兴奋剂。经治疗呼吸衰竭症状仍不见好转或加重,甚至可能发生呼吸停止时,应尽早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 null(5) 高热及惊厥处理:及时采用物理及药物降温,及早应用镇静剂。必要时行亚冬眠疗法。 预防预防(一) 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病人并进行呼吸道隔离及治疗,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一般不少于病后7日。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日,对健康带菌者或疑似病人均应给予SD 4g/天或SMZ-TMP2g/天,分二次口服,疗程5日。 null(二) 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儿童不去流脑病人家,并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可戴口罩。托幼机构及集体单位如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时,应及早隔离病人。 (三)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三) 提高人群免疫力 1、菌苗注射 自1978年以来国际上已经研制出有效针对A、C、Y和W135四群菌株的多糖疫苗,被广泛推荐的两种多价疫苗为:A-C-Y-W135 四价联合疫苗和A-C两价疫苗。有效抗体的产生时间需要1~2周(多为7~10天) 国内多年来应用脑膜炎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达90%以上,以6月龄至1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对象。多年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一旦出现流行,应考虑全员接种。剂量为0.5ml皮下注射一次。null2、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可用SD(复方磺胺甲噁唑),成人2g/天,儿童50~100mg/kg/天, 或SMZ-TMP 成人2g/天,儿童30~50mg/kg/天,分二次口服,连服2日。亦可应用利福平,成人600mg, 儿童10mg/kg, 分二次服用,连服2日。
/
本文档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