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明代中后叶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论明代中后叶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2010-07-10 8页 pdf 59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689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明代中后叶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第35卷第6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5,No.6 —』垒丝』[!!F旦T .!;堡兰坚垫些墼!罂墼坚尘;lI呈!!!!!!呈m坠m!n皇—墼i尘s丛凹cesEditi塑∑ 些些;』m坚坠一j=============————......——..........————-—————————————.———————————————————————————————————————————————————————======!!===!= 论明代中后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 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马 衍 (...
论明代中后叶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第35卷第6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5,No.6 —』垒丝』[!!F旦T .!;堡兰坚垫些墼!罂墼坚尘;lI呈!!!!!!呈m坠m!n皇—墼i尘s丛凹cesEditi塑∑ 些些;』m坚坠一j=============————......——..........————-—————————————.———————————————————————————————————————————————————————======!!===!= 论明代中后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 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马 衍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戏曲;白话小说;补偿心理 [摘要]在明代中后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i在许多主人公饱尝艰辛或经历了 种种不如意之后,作品大都安排了一种“补偿措施”:主人公或得到封诰,或老年得子,或突发横财等,而主人 公在受到伤害后,亦会想方设法进行补偿,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补偿心理”的设计与明代“重情 欲”、“重人欲”的思潮有关,表现了明代社会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也体现出对弱者、善者、有才华者的同情及 人文关怀。而其补偿的内涵与人物的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多地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这反映了 社会重物质轻精神、重结果轻过程的特点。这种功利性使人物拘泥于个人现实利益,无法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中圈分类号]122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9)06-0034-04 明代中后叶的戏曲与白话小说分别从文人与 市民的角度展示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社会生 活画卷,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描 写了这样一些主人公,其中有文士,也有商人,更 有在家中坚守的女性。他们在世俗的世界里大都 经历了诸多坎坷,社会的不公、世道的不平、人间 的不测,煎熬着主人公的肉体和灵魂,让主人公经 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若干年(或者相当长一 段时间)后主人公或受到统治者的奖赏和社会的 认可,获个封诰;或者老年得子,血脉得以延续;或 者时来运转,发迹变泰。总之,苍天有眼,主人公 的夙愿得以实现。这种处理方式有的符合作品情 节发展的内部规律,有的则与常理相悖,但这不妨 碍它是对主人公心灵的一种慰藉,对其所遭受磨 难的一种补偿。主人公在获得物质上的补偿之 后,昔日的郁闷和怨恨烟消云散,他们在以往所受 的苦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重要的是“人生值 了”,表现出一种浓厚的“补偿心理”。“补偿心 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常态心理,奥地利精 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有过精辟的论述1“生 活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对我们来说是太艰难 了;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痛苦、失望和难以完成的工 作。为了忍受生活,我们不能没有缓冲的措施,正 如西奥多.方坦所说:‘我们不能没有补救的措 施。’这类措施也许有三个:强而有力的转移,它 使我们无视我们的痛苦;代替的满足,它减轻我们 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 钝、麻木。这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lo生活本身 就是有缺陷和不完满的,失望和痛苦是人生谁也 免不了的“馈赠”。弗洛伊德的“缓冲的措施”,实 际上也是补偿措施。“适当的补偿”可以平息、缓 解、转移人的苦恼,而“艺术作品的使命不是再现 世界,而是表现人的愿望。这种愿望也许只是逃 离世界、躲开它,或者相反地是改变它”【2J。艺术 作品就是通过替代、转移等方法来满足人物的 “补偿心理”,弥补人生的缺憾,给生活增加一些 亮色。本文拟探讨明代中后叶戏曲和白话小说中 的“补偿措施”及主人公的“补偿心理”的表现和 内涵,进而分析其精神状态。 明代中后叶戏曲和白话小说中描绘了光怪陆 离的世俗社会,既充满着诱惑,也暗藏着陷阱。尽 管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无不折射 [收稿日期]2006-05-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中后叶戏曲与白话小说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 编号:08SJD7500028。 [作者简介]马衍,女,江苏宜兴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出作者的主体意识、个人情感以及对明代社会的 理解和认识。“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都浸透了 作者的精神。在让我们阅读的时候,他就在唤醒 一种与他之所想或所感相类似的东西”口J。在一 个动荡不已、个体欲望迸发、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 击的社会中,要立稳脚跟、发展事业谈何容易。文 士走科举入仕之路,求取功名;商人则走南闯北, 经营生意。他们常常遇到暗礁险滩,使事业受阻。 戏曲作品中主人公的受挫常常与文人科举功名有 关,而白话小说中人物的不如意则表现得更为复 杂多样,有生活中的受欺压,有科举上的遭埋没, 有经商上的失败,有婚姻上的被伤害,等等。许多 主人公都经历了艰辛生活的磨难,沉沦下层的悲 哀,一事无成的苦闷,他们一直在忍耐、坚持、寻 求,一旦找到突破口,他们的人生迎来了转机,生 活由悲剧的情调转向喜剧的色彩。昔El的孤独、 寂寞、伤痕累累的灵魂得到平复。在明代中后叶 戏曲与白话小说中,常见的“补偿”大致有三种 情况: 1.圣上封诰,一门旌奖 世人总是踌躇满志地活跃于社会的大舞台 上,希望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人生来就具有自 我实现的追求”(霍妮语)H1,而人生“不如意事常 八九”,生不逢时是许多人的哀叹。频繁的战乱, 统治者的昏庸,官吏的欺压,家庭的变故等等,致 使个人如一叶浮萍在社会中飘荡,常常失去重心。 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毕竟是少数,大多芸芸众生 在世俗的社会中奋斗、拼搏、沉浮,他们的妻子更 是默默无闻地付出、等待,直至机会降临,人生得 到补偿。例如邵灿的《香囊记》中的主人公张九 成奉母命上京应试,及第状元。因上庭策斥责奸 臣误国,惹恼丞相秦桧,被派往边塞。张九成曾随 岳飞将军征战,杀敌立功受赏。但又遭奸臣算计, 被金人扣留,不得归乡,在异地受尽煎熬,最终逃 回中原。所幸奸臣已除,张九成得授观察使,与亲 人团聚。张九成的妻子邵贞女在家中也是度日如 年,获悉丈夫的死讯(误传),逃难与婆婆的走散, 豪强的逼婚,使她在精神和肉体上已近常人的极 限。最终。圣上嘉奖张氏--FI,奸臣秦桧被诛。张 氏一家欢喜无限。一纸轻飘飘的圣旨竟然抹平了 几十年的苦难和创伤,千疮百孔的心灵被圣上的 封诰修复了,大半生的血泪为全家的欢笑所替代。 圣上封诰的神奇效果并不仅仅源于主人公的奴性 及对皇帝的顶礼膜拜和顺从,更主要的是随后而 至的物质上的富足和充实及其被承认、被肯定的 心理得到满足,它足以补偿漫长的灵与肉的煎熬。 圣上封诰、荣华富贵、与亲人团聚等消解了他们多 年的苦和痛,怨和恨,补偿了他们前半生的苦难, 一部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因为结局的风光而模糊 了、变淡了。这对于还在尘世中挣扎的百姓不止 是一针强心剂,它有粉饰现实之嫌。明代戏曲中 此类故事时有上演,而白话小说中罕有所闻。 2.老年得子,家族有后 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即使居高位、拥美女、 广家财,若无子孙延续血脉,总为一大缺陷,人生 也因此变得索然无味而暗淡下来。明代中后叶戏 曲和白话小说中有一些作品,描述了行善得报的 故事,是“补偿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如,《初刻拍 案惊奇》卷二十《李克让竞让空函 刘元普双生 贵子》,曾任庆州刺史的刘元普多有家财,却无儿 女,这成了刘元普的心病。相士曾建议他多做好 事,可多福、多寿、多男。平EI在乡里,元普广行善 事,仁慈之名远播。后汴京举子李克让授钱塘县 尹,上任不及一月即病亡,临死前,将妻儿托付给 只闻义名、未曾谋面的刘元普,刘元普虽与克让并 无交情,却慨然接纳其妻子,供其食宿,勿使有优。 他又为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裴兰孙葬敛父亲。 刘元普不愿乘人之危,他拒绝了家人要其纳兰孙 为妾的建议,收兰孙为义女。上天感其仁厚,赐其 妻生得一子,元普又纳妾朝云,朝云亦生一子。刘 元普一扫大半生的郁闷,开怀享受新的生活。作 者的意图在于宣扬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具有劝 诫意义。其实,仁慈是一种品德和境界,是一种高 尚的情操,“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J,它与得 子之间决无因果关系。用得子作为对几十年如一 日行善的刘元普的肯定和奖赏,只能是一种精神 上的鸦片,聊以抚慰主人公渴望补偿的心灵。戏 曲中也有此类题材,如,沈受先的传奇《三元记》, 叙写江夏商人冯商,拥有万贯家财,夫妻和睦恩 爱,偏偏膝下无子。冯商常接济贫苦人家,不论亲 疏远近,谁有危难,他都出手相助。虽被人误解, 他行善依旧。上天嘉其德行,使天上的文曲星投 胎为冯商儿子冯京,冯京聪明过人,连中三元。冯 商的人生至此可谓圆满。这篇具有浓厚的封建教 化意味的剧作,经常受到评论家的批评,但是应当 看到,人们津津乐道这类故事,明代最优秀的传奇 选本《六十种曲》也收录在内,意在利用人的“补 偿心理”引导世人行善为仁,这不失为劝世的 良径。 万方数据 3.时来运转,发迹变泰 社会的混乱无序使人们不再一味循规蹈矩通 过科举出人头地,而是希冀一朝走运,改变命运。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湖 波斯 胡指破鼍龙壳》中的文若虚聪明过人,棋琴书画, 样样精通。因自恃才高,不善经营,将祖上遗下的 财产渐渐消耗殆尽,以致穷困潦倒,几陷绝境。同 乡张大甚是同情文若虚,携带他去海外做生意,一 来是为了照顾文若虚有口饭吃,二来是因为文若 虚知识广,口才好,可免除大家旅途寂寞。文若虚 用大家给他凑的一两银子买了筐橘子打算路上 吃,谁曾想到了吉零国,当地百姓视之为稀罕物, 纷纷购买,文若虚乘机抬高价格,得了千两银子, 发了一笔小财。归途中经过一小岛,文若虚随意 漫步,又捡到一巨大龟壳,同行者都带了不少异地 货物而笑他捎带个累赘。到了福建,经纪波斯胡 识得此为宝物,愿意出高价购买,文若虚卖了5万 两。壳里有24颗夜明珠,价值连城。他从此转 运,家道殷富。这种奇遇,降临在文若虚身上,似 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又不是偶然的,体现了作者 对像文若虚这样才华过人、安分守己而在现实社 会中四处碰壁、无所作为的读书人的同情和关爱。 “有许多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奇迹’。他 们只有感情的真实性可言,因此,只能像对待古人 的‘雪里芭蕉图’一样,用感情的逻辑去理解 它”【6J。将好运无一例外地赋予饱读诗书、才华 横溢的读书人,(恶人断无此好运)是作者的一厢 情愿。不仅能满足沉沦下层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的心理需求,还表现了明显的道德取向。因而,尽 管这种结局缺少现实基础,但它符合人的感情需 要,仍然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读书人的喜爱。 明代中后叶戏曲和小说中的主人公有时在社 会中受到欺凌,蒙受耻辱,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升腾 起愤怒的烈火,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人伤害 了我们,或使我们不快,就总是会刺激起我们的愤 怒或憎恨”【7J。但是他们并不能理智地正视痛 苦,消减心中的怒气;他们也不能从公平、公正的 立场上让害人者受到惩罚,从而彰显正义,而是想 方设法使害人者遭殃,而且害人者所受惩罚越重, 他们心里越过瘾,越痛快。他们的痛苦因为对方 的厄运而减轻以至平息了,至于其手段、过程是否 合法、合理,他们并不在意。结局的大快人心满足 了人物的“补偿心理”,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36 如《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 的湖广襄阳府枣阳县的蒋兴哥与王三巧,原本是 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因蒋兴哥往广东做生 意,经年不归且杳无音信,王三巧在家孤独寂寞。 而陈大郎也是离乡在枣阳做珠宝生意,见三巧貌 美,生邪恶之心。陈大郎在薛婆的安排与帮助下 达到与三巧苟合的目的,大郎与三巧似夫妻一般 过活。蒋兴哥归乡途中偶遇陈大郎,见其身上的 珍珠衫,方知此事。他又悔又恨,回家即休了三 巧。陈大郎返回枣阳,得知三巧被休又嫁给进士 吴杰为二房,而薛婆“被蒋家打得片瓦不留”【sJ, 又惊又恐,不久得病暴死,兴哥娶了陈大郎妻子平 氏。后兴哥因做生意,与老人争吵,推搡老人致其 死亡,老人亲属告到了县令吴杰之处,三巧让丈夫 照顾兴哥,吴杰没有拷打兴哥,只是让兴哥披麻戴 孝为老人送葬,且出了一笔丧葬费。吴杰后得知 三巧与兴哥原为夫妻,又令其团聚。平氏为妻,三 巧为妾。作品描述蒋兴哥在娶平氏之前并不知她 是陈大郎的妻子,纯属巧合,而这种巧合在生活中 几乎没有可能,这凸显了冥冥之中的上天之意。 作者还反复强调因果报应,“人心或可欺,天道不 差移。我不淫人妇,人不淫我妻”归J。“天理昭昭 不可欺,两妻交易孰便宜?分明欠债偿他利,百岁 姻缘暂换时。”【1叫与其说是因果报应,不如说是作 者为蒋兴哥设计的一种“补偿措施”。作者如此 描写是让蒋兴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你享用了 我的妻子,我也享用了你的妻子,两下扯平了,心 理平衡了,心里也舒坦了。他因而看轻了妻子的 过失,也能心平气和地体谅妻子的不忠。兴哥不 计三巧过失的基础和前提除了两人以往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破坏他婚姻的陈大郎暴亡及平氏嫁给 了自己,没有这种补偿,也很难有后来与三巧的重 修旧好。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酒中酒赵尼 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的贾秀才的妻子 巫氏容貌俊美,街头无赖卜良在观音庵赵尼姑的 帮助下奸污了巫氏,贾秀才精心设计,让妻子与卜 良约会,借机咬掉卜良的舌头,再杀死赵尼姑和小 尼姑,将卜良的舌头放入小尼姑口中,造成卜良先 奸后杀的假像,使卜良无法辩解而丧命。贾秀才 没有指责妻子的失身,还阻止了妻子不堪羞辱的 自尽之举,表现出对妻子的爱护和体谅,体现了看 轻封建贞洁观的意识,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 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贾秀才并不是看轻、看淡、 不介意妻子的失身,从他的报复之迅速、安排之周 密及手段之狠毒可见其对此事的介意和愤怒的程 万方数据 度。“恨永远跟随着有希望所恨者受苦的欲望, 以及反对他享福的厌恶心理”¨¨,如果害人者还 能轻松自在、心情愉悦地享受新生活,那受害者是 万万咽不下这口气的,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害人者 受到对等的报应,或者得到更严厉的报复,甚至命 归黄泉。小说中的I-良、赵尼姑虽然是罪有应得, 但是并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小尼姑则是无 罪被殃及,“因之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 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l引。小说这样 的处理,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正义的结果,它只是补 偿了贾秀才受到的伤害,出了他胸中一口恶气,削 减了他心灵的痛。可是其手段并不道德,也过于 残忍,而社会出于“补偿心理”而予以理解和 宽容。 戏曲白话小说中的主人公历经磨难,有所补 偿,削减人生的苦痛;做了好事,受到补偿,强调道 德教化的作用;受到伤害,想法补偿,修复心中的 伤痕。总之,通过补偿,主人公可以获得心理上的 平衡,从而对人生寄予希望和信心。这种在自己 付出了某种时间、精力、才华,希望得到的一种回 报,或受到伤害之后希望害人者遭殃的“补偿心 理”,是人的天性。这种“补偿心理”本来无可厚 非,但其补偿的对象、内涵、手段值得品味。可以 看到,作者赞赏和认可的补偿不是无条件的,补偿 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善者或是饱读诗书、 不为时用的读书人。因为戏曲小说的作者大多是 文人,明代的文人(其实何止是明代)飞黄腾达的 少,担惊受怕、在下层挣扎的多。他们从自身和同 类的遭遇中更能体察落魄文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 愤懑及渴望得到补偿的心理,他们也往往从本能 和理性上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同情, 以此表达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慨和不满,这体现出 作品的人文关怀气息,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咏叹。 而作品中主人公用以补偿的东西往往是社会上人 们普遍在乎和看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荣华富 贵”、“老年得子”、“发迹变泰”、“仇敌倒霉”等等 与生活、名誉、地位息息相关的切实利益上,从补 偿的内容可以看出封建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传 统的道德价值观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而对金 【参考 [1](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知识 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钱的重视则显示了新思潮冲击下的市民社会的特 征和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社会已进入了一个传 统和现代交汇之处,旧的思想顽固坚守,新的观念 强势渗入,金钱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许 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对妇女的贞洁观的看轻,这体 现了市民社会重视情欲重视人欲的特点,在观念 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不容乐观和 夸大,因为它与社会唯利是图的风气相生相伴。 “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的作用被推崇到无以复 加的地步。像(---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 单遇无头妇王通判双雪不明冤》中的程某,看 上了卖酒李方哥的妻子,他仗着自已有钱,要送给 李方哥一笔银子,欲与李妻苟合。李方哥开始本 能地拒绝了,后想到那白花花的银子够自己半辈 子营生,又动了心,竟然还劝说妻子同意此事。在 慨叹李方哥恬不知耻时,人们不能不看到金钱的 作用和“力量”,它不仅能买来有形的物品,它还 能修复人心灵上的创伤和灵魂上的耻辱,成为精 神上的补偿。社会的道德沦丧到这种程度不能不 令人触目惊心。作品中设计的“行善有好报,行 恶遭报应”的故事,往往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作者的济世、补世、匡世的思想和引人向善 的良苦用心,对于社会有劝诫意义。而作品中补 偿的手段则并无,完全是随心所欲,以 达到目的为要旨,至于是否合乎法度、超出限度, 则不必顾及。这体现出社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的倾向及法治的缺失和混乱。 总之,戏曲白话小说中主人公所期待的补偿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是他们能在社会上 过得更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他们“补偿心理” 的内涵还更多地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更有甚者, 金钱还能弥补道德的缺失。他们不是为了从奋斗 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才干,体验创造的快乐,也不 是在苦难的经历里积累经验,更好地观察和认识 社会以便在社会中立足,而是期待与欣然接纳补 偿所带来的利益并从中体味快感。他们的快乐不 能由自己掌控,而取决于外在的因素,他们也不能 寻求精神的疗方,真正解开心结,而只能由肉体的 快感而至于精神的愉悦。这表现了他们重结果轻 过程、重物质轻精神的特点。因而他们只能停留 在较低的层面上,未能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文献] [2](法)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岳添译,百花文艺 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下转第133页) 37 万方数据 [参考 [1]李砚祖:《人伦物序:(札记)的设计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 报》,2009年第2期。 [2]盛邦和:《(礼记)与中国礼文化》,<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 1期。 [3]李琳、杜宏春:《<礼记)的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名作欣赏>, 2009年第6期。 文献] [4]潘斌:《试论(礼记)的礼学思想>,《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第3期。 [5]闵卓:《(礼记)的思想精华及其局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江海学刊>,2005年第3 期。 Analysisof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sinTheBookofRites SUNRong.chun (ttuai’an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Huai’矾223003,China) KeyWords:TheBookofRites;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s Abstract:TheBookofRitesiscompiledfromthearticlesinexplainingthebookYiLibyConfucianscholarsduringChins§War- ringStatesPeriodtotheQinandHanDynasty.AsafineworksintheclassicsofConfucianism.itisacentralizedreflection0f Confucianthoughtsinpolitics,philosophy,ethicsandeducation.The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sinthebookareexpressedin variousaspects.Itisundoubtedlyofgreatsignificancetoprobeintotheheritage0faestheticthough协.soastoprovideareference forcontemporaryaestheticpractice,topromotethecurrentpracticeofcultivatingcomprehensiveandharmoniousdevelopmentof peoplewithAestheticEducation.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theaestheticthoughtsinTheBookofRitesaremainlyexpressedin thefollowingways:One,theaestheticeducationframeworkwithsystemofethicbeauty.Itbreademthehumanrelationsfrom dailylifetothegoverningofthecountryandadvocatestofullyu∞theeducationalandpreventionfunctionsofethicsinrulingpeo- ple.Two,theaestheticeducationideawithcoreofharmoniousbeauty.Itpursues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 ingsandthesociety,evenwiththenature.It唧res眈sthetraditionalconceptofmaintainingharmonybetweenhumanbeingand natureandcomplyingwiththenatureandrepresentstheeducationalbeliefsofConfucius“BenevolenceMeanstoLoveOthers” andharmoniougbeauty.Three,theaestheticeducationapproachbymP.allSofetiquetteandmusicbeauty.Iteducatesthepopu· lacethroughbeautifulritualmusicandguidetheirpeopleperformgooddeeds,sothatpeoplewillr铷出thereasonablenessof proprietyandjusticeintheprocess0faestheticappreciation.makinggovernancebecomeaesthetictoachievethe“GreatHarmo- ny”. [责任编辑:李文亚] (上接第37页) [3](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第244页。 [4]转引自(苏)雷宾:《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李今山、吴 健飞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5][12]黄仁字:《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253、66页。 [6]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代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9l页。 [7][1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第384、404页。 [8][9][10]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 31、l、35页。 OnCompensationpsychologyoftheMainCharacter intheTraditionalOperaandVernacularChineseNovel intheVernacularChineseNovelsintheLateMingDynasty MAYah (XudmuInstituteofTechnology。Xuzhou221008,‰) KeyWords:thelaterstageofMingDyn舾ty;traditionalopem;vernacularChinesenovel;compensationpsychology Abstract:Tbere§phenomenonworthfurtherstudyingin”traditionalopem”and”vernacularChine靶”inthelateMingDynasty. Theauthorarrangessomecompensationsincludinggettingrewardfromtheemperor,havingasoninoldage,receivingmoneyan- anticipatedafterfacingnumerousdifficulties.Thesecompensationpsychologynotonlyshowstheappreciationofbeautybyordina- rypeoplebutalsoreflectstheauthorandthemasses’sympathyfortheweak,kind—heartedmenandpersonwhohasbrillianceof mindwhentheylapseintoapredicament.Thecompensationpsychologyputemphasisonlyonthematerialrealmsuchasfame andsocialstatus.Itindicatestheythinkhighlyofmamrialinsteadofspiritandreg鲫dtheresultaBamoreimportantthingthan theprocedure.Sotheyaretoorealistictogettothehigherstatusofspirit. [责任编辑:邵迎武】 133 万方数据 论明代中后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 作者: 马衍, MA Yan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9,35(6)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8条) 1.弗洛伊德.张唤民.陈伟奇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1987 2.罗杰 加洛蒂.吴岳添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2002 3.乔治 布莱.郭宏安 批评意识 2003 4.雷宾.李今山.吴健飞 精神分析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1988 5.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1997 6.郑传寅 传统文化与古代戏曲 1990 7.休谟.关文运.郑之骧 人性论 2006 8.冯梦龙 喻世明言 195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赵维国.ZHAO Weiguo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6(6)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 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 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2.学位论文 张桂芳 陈与郊及其曲作研究 2009 陈与郊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重要戏曲家,现存戏曲、散曲作品内容丰富,然而,长期以来,曲学家多注重其戏曲内容的分析论述,而忽视了对其散 曲和其它方面的探讨。基于这一点,本文在占有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材料,对陈与郊的生平,陈与郊与吴江派的关系,陈与郊戏曲及散曲的特 点做了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除绪论外,正文共分三章,具体深入探讨有关陈与郊的一些问题。 第一章尽力搜集陈与郊的有关生平、著述文献资料,包括陈与郊的家世,仕途等。通过分析和了解陈与郊的为人、为官、为学等情况,可以为我们 搭建一块深入了解陈与郊有关问题的平台。同时,对陈与郊生平的各方面进行概括简要的梳理,可以为本文探讨陈与郊的有关问题奠定下研究基础。关 于“玉阳仙史”的归属问题,学术界早有争论,然而,结论均难以令人信服。文献中显示陈与郊和王骥德都用过“玉阳”这一称谓,但是,没有证据证 明两人谁是“玉阳仙史”,文中在这方面有具体论述。既然“玉阳仙史”没有定论,那么,有关“玉阳仙史”的一些问题就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 一步的讨论。 第二章分析陈与郊与吴江派的关系。吴江派诞生之初就有吴江派成派标准的各种说法,本章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阐述.分别从声律、思想、语言 、交游、地域等方面阐述陈与郊和吴江派的关系,证明陈与郊应该属于吴江派。 第三章第一节陈与郊戏曲作品(即现有四部传奇,三部杂剧)的艺术成就,即这些作品在整体上存在的特点。第二节着重分析陈与郊改编李开先 《宝剑记》的原因。有证据显示,陈与郊改编《宝剑记》为《灵宝刀》主要出于正律的动机,这一点可以在第二章中看到。当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在文中也有具体论述。另外,阐述由情节编排引起的问题以及探讨《灵宝刀》影响不及《宝剑记》的原因。最后一节重点对陈与郊的散曲特点进行分 析,这是前人没有从事过的工作。陈与郊的散曲仅一节篇幅,分析不可能面面俱到,本节力求在客观的基础上分析的深入细致。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一位戏曲作家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研究领域涉及到作者的生平、仕途、派别划分、杂剧、传奇、散曲诸方面 ,由此,确定陈与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他戏曲作品的意义价值。 3.期刊论文 韩春平.HAN Chun-ping 焦竑与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的通俗文学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焦竑是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学术文化的权威人物,以他为中心的学术文化群体的成员基本上都淡泊于功名仕途,在文学上往往通过参与小说和戏曲的 创作、评点和刊刻等活动展示才情风流,这一特殊现象与金陵地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陵地区以焦竑为中心的较高层次的文人 阶层参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等活动,说明明代中后期的通俗文学市民化和文人化结合得更加紧密和广泛,反映出明代中后期金陵地区文化背离封建正统精 神的趋势. 4.学位论文 李国显 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研究 2008 讽刺喜剧一向是喜剧的重要分支,剧作家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着社会存在的种种假恶丑的现象。明代中后期是讽刺喜剧的一个创作高潮期,但 是囿于古人所见,直到今天对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作品的研究不多。本文选取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作为观照对象,探究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产生的现实 、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重点分析了明代中后期剧作家们的主题探索、讽刺喜剧心态及其审丑的艺术追求,凸显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在主题探索 和艺术追求方面的独特风采;展示出了旨在“揭露、鞭挞”的艺术魅力;另外,本文力求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放在中国讽刺喜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去审视,从而肯定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在讽刺喜剧史中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喜剧史上,古典讽刺喜剧因作品数量之众多、成就之显著、地位之独特,构成了中国喜剧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事实上,中 国古典讽刺喜剧不仅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喜剧和中国文化的某些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喜剧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 讽刺喜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古典讽刺喜剧价值的认识与评价,实质上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喜剧的整体认识与评价。而明代中后期又是讽刺喜剧 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时期,讽刺喜剧的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因此,本文拟以明代中后期的讽刺喜剧为研究对象,从明代中后期特定的文化 背景出发,重点论述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家的主题探索、创作心态及审丑的艺术追求,探讨中国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的特点、价值及意义。  本文 第一章对讽刺喜剧的界定和研究的提出做了简要的概括。首先、在总结学术界关于讽刺喜剧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对讽刺喜剧做了必要的界定。其次、从 中华民族特有的达观精神入手,总结出讽刺喜剧形成的各种社会因素,并简略叙述了讽刺喜剧发展的三个时期:讽刺喜剧的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并由此提出了对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第二章对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三种类型的主题做了客观的分析。首先是对社会传统文人价值体系反思的主题研究。明代中后期的剧作家主要是 由文人组成的,信守伦理道德观念是文人的传统性格,文人阶层以“道”自任,以维护、坚持和推行“道”自励。然而,经济的急变和社会奢侈之风的 盛行,引发了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怀疑。社会现实和理想抱负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感到迷茫;社会文人价值体系在社会现实中显得苍白无 力,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留给文人更多的是对它的反思和怀疑。此时期的讽刺喜剧作家对传统道德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希望通过对传统价 值体系的讽刺和嘲弄达到矫正时弊的目的。因此,本文分别从对传统科举和对封建官僚体制两方面的反思入手,结合《郁轮袍》、《东郭记》、《 闹门神》等剧本,详细地论述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剧作家颠覆传统价值观念的思想倾向。其次对人性假恶丑讽刺的主题研究。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 ,灭人欲”,企图通过扼杀自然人性的方式实现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这导致明代中后期“伪道德”的盛行,假恶丑在美丽的道德外衣下做着见不得人 的勾当。本文结合《中山狼》、《歌代啸》、《四声猿》中的《玉禅师》等剧本,论述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作家对人性假丑恶的揭示和鞭挞。最后对 人性自由向往的主题研究。程朱理学对人性压抑导致的结果就是对高压的反弹,刺激人们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俗话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严厉的教条反而会刺激人们突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自身的自由。因而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了讽刺喜剧作家的一种愿望和突破。 本文第三章着重论述的是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作家的创作心态。讽刺喜剧作家的创作心态主要有以下三种:怀疑式的讽刺喜剧心态、理性式的讽刺 喜剧心态和调侃式的讽刺喜剧心态。这三种心态是讽刺喜剧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可分离、不可独立存在的三大元素,每一部讽刺喜剧都同时包含着 这三种心态。本文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三种心态的特点,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首先是怀疑式的讽刺喜剧心态。怀疑式的讽刺喜剧心态,就是创作 者的主体意识觉醒后,以冷静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以理性的思维透析社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丑恶的心态。明代中后期的讽刺喜剧作家就是在这种心 态的指引下,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的讽刺喜剧佳作。他们的这种怀疑式的讽刺喜剧心态并不是一蹴而就、无源而生的,而是由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其 次是理性式的讽刺喜剧心态。理性式的讽刺喜剧心态是讽刺喜剧作家在创作时必须具备的第二种心态,本文结合《中山狼》、《东郭记》、《郁轮袍》 等剧本,对这种心态进行了全面地阐释。理性式的讽刺喜剧心态,就是要求剧作家在创作时和自己的创作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要避免过多感强的投入 ,力求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的创作对象。理性式的讽刺喜剧心态不仅是讽刺喜剧整体讽刺效果的保证,也是讽刺喜剧之所以为喜剧的保 证,所以,理性式的讽刺喜剧心态,在讽刺喜剧中起着导航的作用。最后是调侃式的讽刺喜剧心态。顾名思义就是玩笑和嬉戏逗乐,本文通过对《一文 钱》中卢员外吝啬鬼性格的分析,呈现了剧作家藏在剧本之中的那份玩笑心态。 本文的第四章主要论述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审丑的艺术追求。本文所说的丑是指对各种关系的和谐形态进行破坏扭曲后而显示出的不协调、不一致 的丑态。本章还对这种审丑艺术追求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人物的形象意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从外表到内心都丑的喜剧 形象;外表美而内心丑的喜剧形象,本章分别对这两种喜剧形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首先是从外表到内心都丑的喜剧形象。外表和内心都丑的喜剧形象 实质上是一种恶的人物形象,这种恶体现出了一种讽刺的审美形态。本文以《一文钱》中的卢员外和《一捧雪》中的汤勤为例,对这类人物形象进行分 析,他们身上渗透出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家们对人性的极度失望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其次是外表不丑而内心丑的喜剧形象,本文以《鸳鸯棒》中 的薛季衡、《东郭记》的齐人为例来探讨这类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分析揭开他们伪装的面纱,层层剥光他们虚伪的面具,最后把他们见不得人的勾当 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这类人物体现了剧作者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对掩藏在和谐、美丽、安定、善良背后的丑恶的挖掘。明代中后期的讽刺喜剧中的外表 不丑而内心丑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典讽刺喜剧人物塑造的一大进步。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为讽刺手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人性丑恶的揭示更加深刻。 本文的第五章论述了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的民族特征。通过中西方同时期喜剧作品的比较,凸显出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的特征:夸张式的揭露社会 人生、感性的表现和理性的判断。首先是夸张式的揭露社会人生。明代中后期的剧作家采取夸张式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人物性格、动作以及故事情 节的夸张来塑造人物,讽刺社会的丑陋。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可恶,同时也形成了喜剧的效果,使观众在笑声中反思,达到矫正世风 的目的。如《一文钱》中的卢员外。其次是感性的表现和理性的判断。明代中后期的讽刺喜剧在无情地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肯定性 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着剧作者对人生,对未来积极的期待。本文通过对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剧本的分析,总结出了剧作家表达自己乐观积极心态的方 式:首先是神仙下凡,使用神力,让剧中人物看透人生的全部,进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其次,就是主人公执迷不悟,没有悔改的迹象,但是剧作家 安排了另一个人物出场,讲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了尔虞我诈的真相,使主人公领悟到活着的真谛。最后一种形式,就是主人公在感受到人生的大 起大落后自己看透了社会尔虞我诈的丑恶面目后,自愿隐退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5.学位论文 毛忠 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 2007 从本质上说,戏曲形成于民间。随着文人加入到戏曲的创作与演出中,其发展随之呈现出文人与民间两条线索。而明代弋阳诸腔作为民间戏曲发展 过程中的主要一环,上承宋元南戏,下启清代“花部”各地方戏,对于我们认识戏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试图以文人戏曲的发展及其特征为参照,对弋阳诸腔的形成和流播,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中的地位与价值作出自己的理解与探讨。论者 认为学界所通行的“弋阳腔系”的概念出现是对明代文人文献记载的一种误解。对民间戏曲的鄙视态度正是他们将明代中后叶出现的南戏声腔归入弋阳 腔一脉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些南戏声腔虽然可能受到了广泛流播的弋阳腔的影响,但在音乐特质上仍然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是在民间戏曲的层面来 说,这些南戏声腔又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与艺术特质,因而论者将其统称为“弋阳诸腔”。关于弋阳诸腔的形成与流播,论者从宋元南曲戏文戏与北曲 杂剧、明代前中期北曲杂剧与南戏四大声腔、明代中后期昆山腔与南戏后起诸腔三个阶段,以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相对发展的面貌,呈现出弋阳诸腔在 民间戏曲发展线索中形成的过程。同时以文人戏曲流播为参照,论者认为弋阳诸腔流播具有开放性与变异性的特征,其广泛流播的原因除了民间戏曲声 腔自身的特征外,与明代移民政策、商人的活动、节令民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弋阳诸腔所具有的种种艺术特征,正体现出其以“戏”为本体的审美 追求。这种审美追求使得弋阳诸腔在戏曲观念中并不排斥“雅”的艺术形式,而在民间演剧过程中,文人戏曲与民间戏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雅 ”“俗”文化的融合,为清代花部的崛起作了深厚的艺术准备。随着民俗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对戏曲研究领域的渗透,学界的戏曲观念逐渐 发生了转移,民间戏曲也愈来愈频繁的出现在众多学者的学术视野之中。在这些学术背景下,弋阳诸腔在戏曲史中的地位与价值也愈发突显。具体而言 ,对于戏曲的发展与变革,弋阳诸腔正是其中的主体力量与主要因素。而以戏曲史的角度来看,弋阳诸腔也处于明代戏曲创作、演出与欣赏的主体地位 。对于弋阳诸腔的研究,如果超越艺术本体的范畴,从其与民俗、宗教等民间文化相互融合的层面加以考察,不仅能使戏曲史更为丰富与生动,也将极 大的拓展戏曲研究的领域。 6.期刊论文 周榆华.Zhou Yuhua 试述明代中后期的诗文消费风尚及文人代耕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0(4) 明代中后期,在小说、戏曲等娱乐性文艺逐渐走向民众的同时,以赠诗、寿序、墓志等为代表的应用性诗文,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种 消费风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文人尤其是佃文谋生的布衣文人的代耕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诗文,多为受人索请而写,"本无是情,而设情 以为之",所以文学性不强,但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7.学位论文 黄三平 论“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 2005 汤显祖的传奇作品“临川四梦”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高峰。“四梦”虽然长期流行不衰,但对它的研究却很长时期里没在较高层次上展开。20世 纪70年代末以来,对汤显祖和“临川四梦”的研究多有突破,但对“四梦”的讽世意识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对“临川四梦”讽世意识的专门研究 ,从其背景、内容、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包括四章。引言部分,简述“临川四梦”的研究状况,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从戏剧的讽 刺传统与明代戏曲的讽刺意识这两方面来考察“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的背景。戏剧的批判精神和讽刺传统,是“四梦”讽世意识的精神源流。明代中 后期戏曲的讽刺意识较强,“四梦”的讽世意识也是这一时期戏曲主题的表现。 第二章,论述“临川四梦”的讽世内容。“四梦”的讽世内容相当丰富,讽刺指向颇广。本文将其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理学、人情人 性等四个方面,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第三章,论述“临川四梦”讽世意识演变情形。“四梦”的讽刺力度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强的轨迹,局部有所起伏。“四梦”讽刺的侧重点不同,《 紫钗记》重在个人作风和品性,《牡丹亭》重在礼教和理学文化,《南柯记》重在官场丑陋习气,《邯郸记》重在朝政。对政治的冷嘲热讽贯穿于“四 梦”中。辨析“四梦”的讽世意识,有必要区分善意的和恶意的讽刺;要辨别讽刺和影射的关系。 第四章,论述影响“临川四梦”讽世意识的因素。汤显祖复杂的思想、清傲的个性、其哲学思考、对社会现实和人的不断深刻的认识、寄“讥托 ”于其中的戏曲观是影响“四梦”讽世意识的作者因素。“四梦”的讽世意识归根结底是晚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结语部分,总结“临川四梦”讽世意识的特征并概述其意义。“四梦”的讽世意识具有三个特征:贯穿于“四梦”始终;对仕宦人生和官场有最多 的表现;多指向性。贯穿了讽世意识的“四梦”唱出了时代最强音,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8.期刊论文 陈刚.CHEN Gang 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中可以与杂剧、传奇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样式的发展.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 .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折子戏最初脱胎于全本戏,在长 期的创作、表演和接受过程中被加工、完善、淘沥、选择,最终成为戏曲经典,堪称戏曲的经典化形式.折子戏,依其题材内容和情感倾向,大体可分为悲剧 、喜剧和闹剧三种类型;根据唱、念、做、打的表演方法,呈现出四种主要的形态.折子戏在艺术形式、表演技巧、审美效果以及推动戏曲的全面进步等许 多方面显示出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9.学位论文 类维顺 明代中后期山水画转型之原因分析 2007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明代山水画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明显转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是主要由于元代和明代文人画影响强大这一客观事实的不自觉反 映所造成的。这是点燃一种新的审美形式的星星之火。当然,明中后期山水画具有如此强大的势力和深刻影响是与社会的、文化的、商业的、思想的进 步与发展艺术自身发展相紧密联系的。 在文中,笔者试从元代山水画及明代初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明代中后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明代中后期山水画的转型重要原因、明代中后期山水 画继承与创造四方面来阐述和分析明代山水画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明显转型的原因。可以说笔者是按照历史地看待古代文艺现象,看待社会、时代对它 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入手的。 从社会角度来看:明代中后期社会稳定,江南地区的物产富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使得外贸、内销等活动更加频繁。随着这种情况的出 现,该地区的消费主体购买力大大的增强,消费主体对山水画的内容形式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经济繁荣对山水画的风格特点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社会稳定,航运,陆运的发达,同时使江南地区聚集了来自各地大量的商人,他们获得经济利益成为富商大贾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变为书画的消费者 ,他们购买书画的能力和次数也不断增加。还有江南地区的官宦世家利用便捷的交通,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交通的便利也为书画作为商品本身起 到了提供更大的交易空间。有着以上这样一种极具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不言自明的是,山水画的创作内容及形式在此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意料之中 的。 从经济角度来看:商业的繁荣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在此时,“士”、“农”、“工”、“商”首次提到了平等的地位,甚至出现了重商的局面 。此时书画的欣赏主体由文人士绅向市民阶层转轨,山水画欣赏者的主体改变在此时也影响了画家创作的思路及风格。这种重商的风气还表现在此时画 家大多不愿入仕或对此持消极的态度,例如吴门画派中除文征明短暂做官外,其余终身不仕。社会风气的转变,价值观的变化对画家创作有着巨大的影 响。 从阶层角度来看:在明代中后期,可以说是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左右着文艺创作的方向。艺术创作者必然要考虑到欣赏主体的感受,此时世俗化的 表现为小说、话本、戏剧的流行,绘画的功能由“成教化、助人伦”转向“愉悦眼目”,走出了文人贵族的象牙塔,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由此,当时山 水画内容形式的改变必然受其影响。 从文学形式来看: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以戏剧、小说为主,这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得以大力发展的原因源于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文人内部的思想变革 ,广大的市民阶层承认戏曲、小说的合理性的同时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孔子后人孔尚任作
/
本文档为【论明代中后叶叶戏曲与白话小说中主人公的补偿心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