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硕士论文

2018-09-03 10页 doc 659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我本菩提

从业20多年,业务熟练,多次被评为技术能手

举报
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硕士论文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美国流行文化近年来最显著的发展之一是僵尸叙事的广泛普及。过去常常被视为粗糙和怪诞的恐怖类型,僵尸叙事现在成为了主流娱乐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从好莱坞电影和有线电视节目,以及以通俗小说和漫画书,在电子游戏和在智能手机应用中,僵尸已经变得无所不在。充满魅力的食尸鬼已经超越美国,扩展到以前未受感染的国家如挪威(《死亡之雪》)、德国(《死亡围攻》)、英国(《僵尸肖恩》)、古巴(《僵尸胡安》)。僵尸这个词甚至已经超出了虚构的界限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其他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的病毒导致...
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硕士论文
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美国流行文化近年来最显著的发展之一是僵尸叙事的广泛普及。过去常常被视为粗糙和怪诞的恐怖类型,僵尸叙事现在成为了主流娱乐中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从好莱坞电影和有线电视节目,以及以通俗小说和漫画书,在电子游戏和在智能手机应用中,僵尸已经变得无所不在。充满魅力的食尸鬼已经超越美国,扩展到以前未受感染的国家如挪威(《死亡之雪》)、德国(《死亡围攻》)、英国(《僵尸肖恩》)、古巴(《僵尸胡安》)。僵尸这个词甚至已经超出了虚构的界限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其他计算机发送电子邮件的病毒导致电脑变成了“僵尸”;经济危机把银行变成“僵尸银行”,服装节“世界僵尸日”席卷了主要的美国和欧洲城市;从纽约到首尔的政治抗议者在他们的示威游行中使用僵尸化妆和服装。作为一个广为流传具有矛盾意义范围的符号如(奴隶、消费者、资本家等),在这一点上,僵尸的形象还可以被用来说明不同环境下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作为恐怖片亚类型的僵尸电影则对僵尸在流行文化中的普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僵尸更多的是得益于僵尸电影的塑造,不同时期的银幕表现出了不同的僵尸形象。僵尸形象的变迁历程同时也是僵尸电影的发展演变史,所以我们要想了解为什么僵尸今天会走入流行文化的中心舞台,那么我们必须对僵尸不同时期的银幕形象做一番考察,因为正是早期电影的推动才有了现在的僵尸文化。本文通过文献调研、作品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僵尸电影从早期到现在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从僵尸进入银幕的早期阶段谈起,并且对僵尸电影类型的确立和前后之间的联系做了深入探析,尤其是对当代僵尸电影的特征进行了细致梳理,最后对于僵尸电影的社会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特征做了详细。本论文具体分为三个章节,绪论部分从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着手,研读分析现有的研究现状,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从30年代早期僵尸进入银幕以来到60年代乔治A.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确立僵尸电影这一恐怖片子类型的表现模式为止,尤其是罗梅罗对于早期僵尸电影的借鉴和哥特文学作品的借鉴进行详细梳理,对两个时期的僵尸形象的塑造做了比较。第二章则对当代僵尸电影中僵尸和电影本身的一些细节特征的改变进行探究,例如较之前僵尸电影空间、人物特征有了哪些变化等。并从现代僵尸电影的艺术风格特征出发,从几个方面来梳理现代僵尸电影中所体现的后现代艺术特征,对僵尸电影的影像风格进行总结。第三章从现代僵尸电影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层面着手分析,僵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更多的是指向人和社会,这一章将从僵尸电影中宗教的态度和对于人性自身的剖析的角度展开,对僵尸电影的深层表意功能进行总结。关键词:恐怖电影流行文化美国僵尸电影社会隐喻ZombieApocalypse──AStudyonAmericanMetaphoricalExpressionofZombieFilmsandSocietyMajorDramaandFilmStudiesStudentWangGaoChaoAdvisorLiYan OneofthemoststrikingdevelopmentsinAmericanpopcultureinrecentyearsisthewidespreadpopularityofzombienarratives.Thezombienarrativehasnowbecomeoneofthemostpopulartypesofmainstreamentertainmentinthepast,oftenseenasroughandgrotesquehorrifictypes.FromtheHollywoodmoviesandcableTVprograms,aswellastopopularfictionandcomicbooks,invideogamesandinsmartphoneapplications,zombieshavebecomeubiquitous.ThecharismaticghoulshavesurpassedtheUnitedStatesandextendedtopreviouslyuninfectedcountriessuchasNorway("SnowofDeath"),Germany("DeathSiege"),Britain("ZombieSean"),Cuba(" JuanoftheDead").Thewordzombiehasevengonebeyondthefictionalboundariestodescribecommonphenomenainreallife:virusesthatsende-mailstoothercomputershaveturnedthecomputerintozombies;theeconomiccrisisturnedbanksinto"zombiebanks",clothingfestivals"WorldZombieDay"sweptthemajorAmericanandEuropeancities;politicalprotestersfromNewYorktoSeoulusedzombiemakeupandclothingintheirdemonstrations.Asawidelycirculatedsymbolofthescopeofcontradictionssuchas(slaves,consumers,capitalists,etc.),atthispoint,thezombieimageisusedtoillustratethepoliticalandeconomicproblemsindifferentenvironments.Asahorrorfilmsub-typezombiemoviesonthepopularityofzombiesinpopularcultureplayedakeyrole,zombiesaremorethankstothezombiefilmshape,differenttimesthescreenshowsadifferentzombieimage.Zombieimageoftheprocessofchangeisalsothehistoryofthedevelopmentofzombiemovies,sowewanttounderstandwhyzombiestodaywillenterthepopcultureofthecentralstage,thenwemustzombiedifferenttimesthescreenimagetodosomestudy,becauseitisearlyThefilm'spromotionhasnowthezombieculture.Inthispaper,throughtheliteratureresearch,workanalysis,comparativeresearchandothermethodsofzombiefilmfromtheearlytothepresent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All-roundexploration,fromthezombieintotheearlystagesofthescreen,andtheestablishmentofzombiemovietypeandbeforeandafterInparticular,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temporaryzombiefilmwerecarefullysortedout,andfinallyforthezombiefilmsocialandculturalconnotationandartisticstylefeaturesmadeadetailedsummary.Keywords:horrormovie,popularculture,Americanzombiemovie,Socialmetaphor目录绪论 3一、流行文化中僵尸潮流的复兴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3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3第一章僵尸电影及其形象的演变 3第一节僵尸的概念 3第二节从巫毒僵尸电影到科幻僵尸电影 3一、作为“配角”的黑人奴隶僵尸 3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外星僵尸 3第三节罗梅罗和现代僵尸电影类型的确立 3一、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 3二、罗梅罗建立的现代僵尸电影叙事模式 3(一)现代僵尸符号的建立 3(二)僵尸来源的模糊解释 3(三)人物动态关系的关注 3(四)对权利机构信任危机 3三、罗梅罗对同时期僵尸恐怖电影创作技巧的借鉴 3四、罗梅罗僵尸电影对美国哥特文学的“僵尸”形象的借鉴 3第四节从《活死人之夜》到90年代的僵尸电影创作 3第二章21世纪僵尸电影的创作高潮及特征分析 3第一节僵尸潮流再次兴起的原因透视 3第二节当代僵尸电影中空间和人物特征的变化 3一、空间设定 3二、人物特征 3第三节僵尸电影的后现代风格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跨媒介互文性 3二、“戏仿”与“拼贴” 32三、狂欢化的暴力影像 33第三章僵尸末日背后的社会文化批判 34一、僵尸电影中的宗教价值观 34二、对人的自我本性的剖析 36三、对人类过度消费欲望的嘲讽 47四、对生物流行病的恐惧 30五、社会纽带的消解与重建 32结语 35参考文献 57附录1参考电影作品年表 59独创性声明 33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II绪论一、流行文化中僵尸潮流的复兴自从起源于海地的僵尸在20世纪早期进入美国以来,“僵尸”这个词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固定词汇,它可以指民族志上的学术用语,指巫术魔法或催眠的受害者——“无灵魂的尸体据说已经被巫术复活了”——或比喻,描述“一个迟钝,冷漠或笨拙的人”[footnoteRef:2]这个词也出现在酒吧和小酒馆,指的是朗姆酒和果汁的异国风味的混合物。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流行的用于表达危险观念的词汇,例如“僵尸银行”和“僵尸电脑”。僵尸对于虚构的故事而言,僵尸一词让人联想到从死里复活吞食人肉的可怕生物,后者的概念化场景也许是读者最为熟悉的,特别是自罗梅罗1968上映已成为经典之作的《活死人之夜》以来,僵尸已成为流行的恐怖电影的常见主题。[2:马克斯·布鲁克斯《僵尸生存指南》,张翔、余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2页。]虽然僵尸保持其作为恐怖文化历史上最流行的电影怪物之一,但是在过去十年中,迅速蔓延的僵尸潮流使其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僵尸文化圈。僵尸在流行文化中的复兴潮流是由一系列的以僵尸为题材的作品所推动的,包括重新翻拍的罗梅罗的经典僵尸电影《活死人黎明》(2004),接下来的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地》(2005)和《死亡日记》(2008),还有为僵尸赋予了新的表现特征的影片《僵尸肖恩》(2004)、《惊变28天》(2002)、《僵尸管家Fido》(2007)、《死亡之雪》(2009)和 《僵尸之地》(2009)、《僵尸世界大战》(2013)。僵尸也出现在最近的流行文学当中,包括斯蒂芬·金的《细胞》(2006)、马克斯·布鲁克斯的《僵尸生存指南》(2003)、《僵尸世界大战:一部僵尸战争的口述历史》和在过去十年非常流行畅销的漫画书《行尸走肉》系列,2009年8月,有线电视网络AMC宣传了《行尸走肉》电视剧的试播集(目前,电视剧《行尸走肉》已经拍摄了七季)。在同一年,简奥斯汀和僵尸文化之间混搭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与僵尸》出版,并且挤进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改编的电影已经在2016年2月上映。大量的僵尸视频游戏也频繁出现包括《燃烧丧尸》(2009)、《死亡岛》(2011)、《丧尸围城》(2006)和《丧尸围城2》(2010)、《求生之路》(2008),另外还有持续十年之久的《生化危机》系列(1996-目前),并且这些游戏许多已经被改编成电影(最出名的是《生化危机》系列,《丧尸围城》也在2015年3月上映)。关于僵尸及其在流行文化中的作用的学术研究也随着对僵尸兴趣的增长而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文章、书籍、网站投入他们的时间来讨论和研究僵尸日益流行的文化现象。僵尸文化事实上变得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上演了“僵尸散步”的场面,一群人在会议地点和时间上达成一致(通常是通过口头或通过网络社区),并打扮成僵尸模样进行游行,他们按照计划(有时是非常松散的计划)的路线并装扮和行动像僵尸那样穿越城市。这些狂热的僵尸粉丝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对僵尸文化的兴趣组织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这个例子是说明僵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已经影响了某些人的生活。这些人聚集在一起除了“僵尸散步”之外,可能还会把僵尸作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交流各自的见解,例如有可能会讨论怎么样才构成一个真正的僵尸呢(慢运动与快速运动,死亡或不完全死亡),或者以防御僵尸攻击的最好武器是什么,当僵尸真的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逃生,就好像这些生物对人类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利用僵尸进行文艺创作的媒介越来越广泛,在流行文化中僵尸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且社会对其关注的兴趣还在持续增长,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僵尸文化还在继续扩张当中。如果对僵尸的流行以及它的吸引力为何会不断延伸这一文化现象获得深入的理解,那么,对这一现象发出某些疑问是至关重要的。的确,在过去20年里僵尸不如吸血鬼在主流媒体中那么受欢迎,但是僵尸仍然在焕发着勃勃生机,在流行文化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僵尸作为恐怖文化中的怪物的一员,其形象虽然丑陋,但是却拥有某种吸引人的特殊魅力,对很多人来说僵尸是迷人的,不仅因为其为观众带来的惊吓和冲击,娱乐效果的突出不是僵尸诱人的仅有因素。僵尸作为文化产物,是我们创作了僵尸,人所存在的社会是僵尸诞生的温床,这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我认为僵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指向了我们自身,为西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一面镜子。例如,虽然僵尸电影保持一个非常基本的情节结构,但每一部影片都可以是对社会的一种评论,是电影对于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恐惧或焦虑的探索。僵尸文化的兴起主要是来自于僵尸电影的推动,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银幕上的僵尸形象做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僵尸在流行文化中走过的轨迹,而且对于僵尸文化的特征,以及和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美国僵尸电影的研究较少,没有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博硕士论文,而有些关于恐怖电影或恐怖文化的一些书籍和博硕士论文会对一些个别的僵尸影片有所涉及,但没有把僵尸电影或者僵尸文化看做一个独立研究的对象,虽然僵尸没有吸血鬼那么深厚的文学传统,但荧幕是推动僵尸形象演变的土壤。作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僵尸电影的发展和其它类型电影一样是有清晰的发展轨迹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和考察,对僵尸文化的流行的起源和未来的走向做一番回顾和展望。国内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一些期刊杂志上,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类是把僵尸电影的特征作为整个研究对象,主要有下面一些文章。发表于2012年第4期的《电影文学》的文章《论丧尸电影的价值变迁》(作者吴迪)主要从几部不同时代的僵尸电影的代表作所折射出的文化社会内涵来进行研究,针对电影本身的发展关注较少;《电影评介》2010年第15期的文章《剖析美国僵尸片中的人文关怀》(作者连毅)对僵尸片中折射的人文内涵以及从对社会的隐喻表达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僵尸片的成功在于对社会异化的揭露;2009年第29期《文化艺术研究》刊载的《西方僵尸片的美学透视》(作者李冬琴)一文中认为僵尸故事的叙事模式是对人欲望的表达,分别从电影中的故事层面和精神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1期登载的《现代电影中的丧尸文化——浅谈电影艺术中的丧尸形象》(作者李马爱思)从丧尸电影的文化内涵入手进行了诠释,认为丧尸形象是对社会畸变的隐喻。2015年1月《艺术科技》刊登的文章(作者程正,石云轩)《解析美国僵尸流行文化》则是从僵尸文化的传播效果的角度开展的论述,作者认为僵尸文化的流行会对接受者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为僵尸电影中涉及过度的暴力,会对观众产生不好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僵尸电影的流行原因做了简要分析。这些文章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除以上对僵尸电影整体分析的文章之外,还有一些文章从单个影片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以讨论影片《生化危机》系列的居多,《电影文学》2012年第5期的文章(作者姚辰)《生化危机系列电的剧情场景、角色创作研究》分别从故事剧情场景的改编和人物角色的创作方面对电影和游戏之间的区别做了比较;2011年第5期《电影文学》刊载的《简析生化危机4:来生的两大主题》(作者杨颖)对电影中涉及的环境主题和女性主题作了论述;《电影评介》2014年第10期的文章(作者夏文仙,张婷)《生化危机中生态女性主义与商业融合》则是从反男权与科技批判的主题和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发表于2010年第3期的《电影文学》的文章《谈悬疑表现手法在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中的运用》对于电影中的悬疑气氛的营造做了分析,例如视角的选择和光影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除了对电影生化危机系列的研究之外,还有几篇其它僵尸影片的文章,《电影文学》2014年第03期的文章《美国新一代丧尸电影温暖的尸体评析》则从影片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折射出的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除了这些刊载于期刊杂志的一些文章之外还有散见于各类媒体上的影评、访谈、活动报道,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影片资讯的介绍说明,但是缺乏理论高度,针对的只是个别影片,并不具有系统性。虽然这些文章针对的只是个别影片,但是每部影片都是作为僵尸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认识僵尸电影的发展和整体的艺术特征还是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的,为研究僵尸电影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考察方向。国外对美国僵尸电影的专业研究则相对普遍。2011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僵尸如何征服流行文化:在21世纪的各种僵尸》作者凯利·毕晓普把美国911之后的僵尸电影与美国的社会心理文化联系起来,把僵尸看做是社会恐惧的隐喻,此时的僵尸电影已经演变为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僵尸突破了之前的常规类型,尤其是电影《惊变28天》的出现,僵尸电影成为了一种世纪末日来临的天启式的恐怖表达,本书虽然焦点放在了2000年之后的僵尸电影,但是对于僵尸电影的演变也作了详述,对于僵尸电影和僵尸文化的研究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专业书籍。在《僵尸:一种文化史》中作者罗杰·卢克赫斯特对僵尸如何由异域文化进入美国文学,又从文学中如何走入了电影中,后来僵尸又从电影走入电视,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了一种僵尸文化都做了重要的梳理,把僵尸的流传扩散植入进了美国的宏观的社会背景之中,认为僵尸文化是一种社会的能指。由彼得·旦斗汇编的《僵尸电影百科全书》则为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僵尸影片分别列出了一个词条,主要是对电影的基本资料例如上映日期、制作公司、内容简介做了一些基本的介绍。最近刚翻译出版的《电影中的僵尸文化》则是关于僵尸文化的论文集,其中的12篇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僵尸文化的一些问题,有关于僵尸海地起源的,还有对于僵尸游戏特征研究的,也有关于个别影片解读的。除了相对严肃的专业书籍外还有对电影中僵尸文化做普及的通俗读物,马克斯·布鲁克斯的《僵尸生存指南:僵尸中的完全自我保护》就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娱乐读物,作者假设:如果我们身陷僵尸包围的可怕境地时,我们该怎么办,如何从恐怖的丧尸群中突围,作者从电影中僵尸的特性出发,为我们设置了一些自救的方法,这是一部专为僵尸影迷打造的书籍。这些书籍向我们提供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研究。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僵尸作为一种恐怖电影类型,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美国僵尸电影的发展就如同社会形态的变迁一般经历了各种转变,从30年代的兴起到60年代《活死人黎明》掀起的全新的僵尸文化风潮,以及随后的困境,21世纪的复兴,美国僵尸电影有这曲折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主要是以不同时期的僵尸电影的影像风格转换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历史上比较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僵尸电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依据,按照时间顺序为主要分析依据,从而窥探不同时期美国僵尸电影为何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电影模式转化背后对应的社会变化。除此之外对于僵尸电影的风格特征进行一些分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美国僵尸电影的研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国内对于美国僵尸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的影片介绍上,或者是对僵尸电影的文化内涵作分析,但是美国僵尸电影有自己完整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面目的僵尸形象,即使作为社会隐喻的僵尸电影也是动态的过程,背后的文化价值的指射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对美国僵尸电影的时代风格划分太过简单,割裂了社会文化背景与影片之间的具体联系,二者本来是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之中的统一体。本文将尝试对美国僵尸电影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背后的文化表征做详细而具体的分析,从整体上对美国僵尸电影所涉及的重要的问题进行细致考察,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能对美国僵尸电影有层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僵尸电影及其形象的演变僵尸电影作为恐怖类型中的一个成员,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对僵尸这一怪物的利用,僵尸电影的兴起发展历程更是僵尸银幕形象的演化史。第一节僵尸的概念僵尸并不是一个只是为了电影而新创造的怪物,事实上,僵尸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非洲大陆巫毒教的诞生。随着奴隶制以来,伏都教的从业者横穿大西洋被带到海地各地的种植园工作。僵尸开始在海地充分形成,在这个小国被美国占领的时期,一些作家通过旅行写作知道了这个生物。马克斯·布鲁克斯解释说,“即使一些十九世纪的旅行故事和非小说人类学文本可以找到模糊和不一致的僵尸引用,1929年威廉·西布鲁克耸人听闻的游记《魔法岛》的出版才把僵尸带出了对海地迷信的误解,并开启了僵尸进入美国主流文化之路”。要了解僵尸电影,首先要认识其对僵尸形象的塑造和利用过程,僵尸不仅仅是一个唤起观众恐惧的 令人厌恶的怪物,此外,像其他怪物一样,它是历史特定时刻的产物,因此它具有与其时间相关的特定含义。不同时期的僵尸电影呈现的是流动的僵尸形象,不同的银幕僵尸使僵尸具有了不同的定义和社会意义。要认识僵尸这一怪物类型首先要了解关于僵尸最早的定义,这也是有关僵尸形象演变的核心问题。20世纪美国早期的冒险家威廉·西布鲁克在他的《魔法岛》(1929)一书中对僵尸做了最为经典的概括:一具没有灵魂的活尸,仍处于死亡状态,但被从坟墓中取出,被巫术赋予机械的生命形式——它是死尸,走路和行动犹如它是活着的。然而,它并没有成功定义现存于电影中的僵尸的许多变化,因为我们目前在电影中看到的并不是被赋予巫术的僵尸,而且这些僵尸也没有被人操控,相反,他们是自主的。另外,这些僵尸还具有可怕的攻击性,总是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关于僵尸的概念是不断改变的,自从僵尸进入荧幕以来其形象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在不同时期电影中塑造了不同的僵尸形象。早期电影中的僵尸则被称为“奴隶僵尸”时期,有时也被称为巫毒僵尸,它与起源于海地的怪物有密切的关系。僵尸电影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则是罗梅罗《活死人之夜》(1968)的出现,因为这部电影不仅奠定了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今天之间僵尸电影中最常见的僵尸形象,而且还确立了现代僵尸电影的创作模式。第二节从巫毒僵尸电影到科幻僵尸电影定义僵尸经常取决于电影发行的时代。在僵尸电影的早期发展中,僵尸被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奴隶而非一个怪物。截至目前,没有明确的日期表明僵尸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蹒跚的走入西方流行文化的聚光灯下的。不过,威廉·西布鲁克撰写于1929年的稀奇海地游记以及含有对伏都教详尽描述的《魔法岛》一书,被认为是传播僵尸认知的关键点,在写作《魔法岛》之前他曾在异国海地度过了一年。他的书因为大胆的描述了僵尸和施魔法的巫毒祭司或巫医而吸引了大量读者,僵尸于1932进入舞台与大银幕之上,首先是肯尼斯·韦伯执导的舞台剧作品《僵尸》,并为第一部好莱坞僵尸电影《白魔鬼》奠定了基础(1932)。无论是舞台剧还是据此改编的《白魔鬼》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贝拉·卢格西主演和维克多·霍尔珀林导演的《白魔鬼》预算为62,500美元而票房则是800万美元。《白魔鬼》是一部早期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影片以各式各样的电影技法为特色,例如叠印、叠化、分屏与交叉剪辑等,尽管在那个时代的电影中,这些技法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这一故事语境中使用这些技法仍然是带有实验性质的,而且该片是新一代有声恐怖电影中的一部杰作。《白魔鬼》触及了大量由僵尸电影与恐怖电影子类型中显示出来的主题——作为一种怪物类别的主题,僵尸似乎非常适合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学者杰米·罗素和凯利·毕晓普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怪物电影的流行归因于当时的经济大萧条。在海地民俗中,僵尸被描述为一个他被某种魔法控制,他是操纵者的奴隶,没有自己的意志,这是对在种植园工作生活的恐惧,身体自由的丧失和个人的牺牲,以及自我身份丧失的恐惧。巫毒僵尸是不可怕的,相反他们是温顺和顺从的生物,他们的目的仅是努力工作,为家庭成员还清债务。一个人站在这个僵尸旁边,可能会同情和可怜他们,真正的威胁来自这个生物的创造者,因为他们是拥有全部力量的人,僵尸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木偶。僵尸这样一个来自海地的不祥的怪物,一旦进入了银幕,对美国工人也是如此。在大萧条期间美国的生活是困难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电影观众可能是不定时的要遭受枯燥的工作或面对失业的折磨,奇怪的是僵尸怪物同样被迫无休止地工作,没有报酬,这对陷入困境的人群而言则对僵尸产生了共鸣”[footnoteRef:3]。早期的僵尸电影囊括这些主题是相对自然的,它伴随着影片的加勒比背景而衍生出来,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于僵尸民俗文化的遵守,但是这无疑也成了许多问题的根源——触及了与富有的白人种植园主、被压迫的黑人农民和工人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个时代的电影中是作为奴隶僵尸,很少描绘成怪物。他们是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唯一的欲望是他们的主人的欲望。虽然他们看起来部分上像怪物,苍白的脸和挖空的眼睛以及黑色的装束,他们并不构成威胁,除非他们被命令制造伤害。巫术师和邪恶的种植园主,是这些电影中真正的恶源,对僵尸进行操纵来满足他们的邪恶愿望。[3:KyleWilliamBishop,AmericanZombieGothic:TheRiseandFalloftheWalkingDeadinPopularCulture,McFarlandandCompany,2010,p242]一、作为“配角”的黑人奴隶僵尸正如早期僵尸电影所定义的那样,通常在海地伏都教文化中僵尸是一个被杀死,并通过神奇的手段复生的人。这些活着的死者以一种没有意识的状态返回到社会,通常服务于伏都教牧师。在这些电影中,僵尸是经常被视为土著的奴隶,它接近僵尸主题的原始根源,故事设置在海地并使用巫术神话。僵尸是被施了魔法的必须服从邪恶的巫医的奴隶,这部电影的焦点和随后的30年代和40年代的僵尸电影主题集中在控制的概念。主角通常是反面人物,一个控制黑人的白人和一个白人妇女(通常是主角爱慕的对象)。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并被迫花费他们的时间执行他的命令。以下观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美国恐怖电影的思想特征:被统治的人是黑人奴隶(这些人总是帮助主角),最可怕的事件不是他们被操控而是无辜的白人女性被变为僵尸。另一个重要的细节是操控者来自白人世界,但同时也是外国人:卢戈西说话带有外国口音和他的脸(面具)有东方特征。他就像德古拉伯爵一样邪恶,试图渗透文明领土边界征服弱者的 外地人,德古拉催眠他的受害者,通常是柔弱的妇女,而《白魔鬼》中的反派使用类似催眠的黑魔法,剥夺女主人公自己的意志。与《白魔鬼》一样,《与僵尸同行》中的故事也设置在西印度群岛出现的也是黑人僵尸,像《白魔鬼》中的活死人在背景中隐现害怕遇到他的白人。在圣塞巴斯蒂安岛,一个年轻的美国护士贝琪去照顾生病的杰西卡,病人是一个种植园主的妻子,似乎被巫师催眠一个僵尸般的昏睡者。为了挽救病人,贝琪试图把杰西卡带到一个伏都教会举行的巫毒仪式上。杰西卡和贝琪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僵尸虽然是一个存在的威胁,最后,他不是真正的危险,只短暂的出现。最终僵尸在整个电影中作为一个不太重要的部分,只是作为他的白人奴隶主伦德夫人出现的插曲,电影中真正的怪物。在《白魔鬼》白僵尸和黑僵尸之间建立了区别,海地巫术做法,受害者在被僵化前死亡,只有用在黑色奴隶僵尸身上。另一方面,白人通过其他手段被僵化,例如中毒的饮料,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白人在僵化前都不会死亡,他们总是在威胁消除后恢复,而黑色僵尸将被描绘为一个腐烂和恶心的动物。《白魔鬼》的白色女主人公在影片结束后毫发无损地从僵尸状态中恢复,而奴隶僵尸仍然处于他们的僵尸状态。图1-1.电影《与僵尸同行》(1943)中出现的一个奴隶巫毒僵尸形象这一时期的海地僵尸不像吸血鬼、狼人或其他积极杀死和狩猎人类受害者的怪物,相反,僵尸是十分无趣和乏味的怪物。正如凯利·毕晓普所说的,“僵尸的行动像一个黑色的木乃伊,但在他身后没有的埃及浪漫的激情,他也不被杀戮的欲望所困扰,也不为死去的爱人所伤心,他只是做他自己”[footnoteRef:4]。黑僵尸是用来给白人妇女一个突然但无害的恐惧或是为白人的替罪羊,如《与僵尸同行》,偶尔的黑僵尸在电影中将被用作一个滑稽人物。黑僵尸只不过是潜伏在阴影中的背景人物而已,而不是以僵尸作为中心角色,只是简单的用海地僵尸作为场景设置的次要部分,以增加一种厄运和恐惧感,这种使用黑人作为僵尸电影恐怖背景的一部分的策略将持续到六十年代。[4:KyleWilliamBishop,AmericanZombieGothic:TheRiseandFalloftheWalkingDeadinPopularCulture,McFarlandandCompany,2010,p242]二、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外星僵尸虽然海地僵尸仍然偶尔出现在冷战时代的恐怖电影中,一种新的僵尸开始在这个时候主导银幕。美国人对核武器、太空、苏联潜在的胜利、共产主义渗透和扩散的忧虑,以及美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等社会矛盾下,为外星僵尸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环境。在外星僵尸电影中控制僵尸的不再是魔法,而是外星人的力量,如外星人的攻击,流星的撞击或来自宇宙飞船或天体的辐射。很像海地僵尸,这个新的僵尸也是从坟墓中复活,通常沉默和缓慢移动,并且不再能够像正常人类一样同他人进行交往。然而,不同于海地僵尸的是,这些僵尸具有不可控制的饥饿或复仇的愿望,通常导致谋杀或同类相食。他们的血腥故事通常发生在美国而不是在加勒比地区,往往在一个小的“任何城镇”,这些僵尸故事而带来的恐惧比以前更接近自身周围,而不是遥远的异域。这些故事和电影有两个基本的情节:第一个是在地球上与他者打交道,第二处理地球人进入太空冒险和遇到的其他生物。在几乎每一种情况下,做空间旅行的人都有殖民的期望,寻求建立一个新的家园或利用现有资源,而这些有时被视为友好的任务,但往往不是,他们要么以某种形式的暴力误解或开始以一个民族的意图奴役或毁灭其他人口而结束。也许是因为它与海地僵尸奴隶隐喻的相关性,这种类型的叙述可以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僵尸电影中看到,其中地球人发现僵尸自身也是技术更先进的入侵的外星人的受害者。图1-2.电影《隐形入侵者》中(1959)中的白领奴隶僵尸进行群体攻击的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焦虑的这个时候,围绕心灵控制和遥远入侵的叙事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像《隐形入侵者》(1959)这样的影片呈出潜伏在隔壁的危险,因为家人,朋友和邻居互相交战。在这部电影中,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使用技术牢固的控制人们的大脑。在这样的电影中,对个性丧失的担忧和对自我的控制的恐惧成为主导。这反映了美国郊区在这个时候的变化,随着郊区的扩展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导致了新的消费形式和身份创造。电影《地球最后一人》(1964)描绘了个人的斗争,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森特·普赖斯必须为击退吸血鬼和僵尸混合特征的生物的袭击而战。表1.早期的巫毒和科幻僵尸电影数目统计[footnoteRef:5][5:PeterDendle,TheZombieMovieEncyclopedia,McFarland,2010,p63-72] 时间 片名(中/英) 导演 1932 白魔鬼WhiteZombie 维克多·霍尔珀林 1932 ChaltaPurza 巴尔万特·巴特 1936 Ouanga 乔治·特威利格 1936 僵尸的起义RevoltoftheZombies 维克多·霍尔珀林 1940 TheGhostBreakers 乔治·马歇尔 1941 僵尸之王KingoftheZombies 吉恩·亚伯勒 1943 与僵尸同行IWalkedwithaZombie 雅克·特纳 1943 僵尸复仇RevengeoftheZombies 斯蒂夫·塞克利 1945 百老汇的行尸ZombiesonBroadway 戈登·道格拉斯 1947 BuryMeDead BernardVorhaus 50、60年代的科幻僵尸 1952 外太空僵尸ZombiesoftheStratosphere 弗雷德·纽梅耶 1957 莫拉图僵尸ZombiesofMoraTau 爱德华·卡恩 1959 外星第九号计划Plan9fromOuterSpace 艾德·伍德 1959 隐形入侵者InvisibleInvaders 爱德华·卡恩 1959 TeenageZombies JerryWarren 1961 TheDeadOne BarryMahon 1962 僵尸入侵 InvasionoftheZombies BenitoAlazraki 1964 食汝之皮IEatYourSkin 德尔·坦尼 1964 沙滩恐怖派对TheHorrorOfPartyBeach 德尔·坦尼 1964 地球最后一人TheLastManOnEarth 文森特·普莱斯 1964 僵尸Zombies 德尔·坦尼 1964 地球最后一人TheLastManOnEarth 文森特·普莱斯 1965 CemeteryoftheLivingDead MassimoPupillo 1965 Terror-CreaturesfromtheGrave MassimoPupillo 1966 僵尸谷惊魂ThePlagueOftheZombies 约翰·吉林 1968 血腥博士MadDoctorofBloodIsland 埃迪·罗密诺此外,在原子时代围绕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的焦虑,人类进步的局限以及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新能源所带来的危险。像电影《外星第九号计划》(1959),将僵尸扎根于这些恐惧之中,描绘出人类自己的傲慢所产生的必然灾难。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过新形式能源控制自然的愿望,导致外星人插手阻止人类的这些危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获取。外星人复活了死者,以摧毁活着的人。对未来的这些戏剧性的预兆中,人类可以说是面临其罪孽的报应。第三节罗梅罗和现代僵尸电影类型的确立一、罗梅罗的《活死人之夜》在我们开始关于僵尸电影如何转型之前,对乔治·A·罗梅罗进行一番介绍是很有必要的,这位电影导演和制片人是现代僵尸电影发展历史上的奠基人,因其经典之作《活死人之夜》引发的僵尸电影狂潮而被称为丧失电影之父,因为他创造的怪物改变了之前人们对僵尸的看法。罗梅罗的电影包含很少的故事情节,角色的个性发展也不太丰富,每部电影的主要故事架构十分简单,这种模式在当时比较新奇,现在这种模式还在延续,而且已经成为了僵尸文化叙事的传统。每部电影的主要结构就是群体求生的活动,一群人试图在一个晚上,或一个黎明,或一天,在活死人无情的攻击下生存,然而这种简单的结构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或多或少的维持了下来。罗梅罗的第一部,也许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是《活死人之夜》,这是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拍摄于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罗梅罗和他的团队是业余者和学生组成的电影制作人,制作恐怖电影并不是他们最初的想法,但认识到更多的机会存在于当时的恐怖类型片中,并认为这将是一个很好能够引起制片公司注意的方式。这部电影发行后不久就获得了市场成功,并在全国各地的小型和当地的电影院播放,收获的成功使这部影片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其他低预算恐怖电影中脱颖而出。正如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在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冲击,他们像平常一样去看电影,对于看电影他们已经习以为常。当然,恐怖片对他们来说肯定不会陌生,但这部电影却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吃人的食尸鬼,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可怕的场景,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吃什么,所有的一切都不放过,最糟糕的是英雄人物都被杀死了”[footnoteRef:6]。除了看起来古怪和粗糙的怪物之外,《活死人之夜》呈现了罗杰·艾伯特“真正的恐怖和畏惧”,一幅人类面对的黑暗和绝望的场景,四周被可怕的食人怪物所包围,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自身的写照。《活死人之夜》确实改变了某些规则,不仅对于僵尸电影,而且对于恐怖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6:罗杰·伊伯特《在黑暗中醒来》,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二、罗梅罗建立的现代僵尸电影叙事模式(一)现代僵尸符号的建立虽然《活死人之夜》中的僵尸仍然是人类的形式,但他们不再是人类。相反,他们是夜晚的生物,被吃人的唯一的欲望所驱使。根据罗梅罗建立的规则,如果任何人受到僵尸的攻击,他或她会死,成为活死人之一怪物。唯一杀死僵尸的办法是通过火,子弹或一些其他手段来摧毁它的大脑,这一吃人的僵尸图像是新颖的,从来没有在电影中被描绘过。罗梅罗终于给观众一个恐惧僵尸的理由,没有进一步使用一个巫师。恐怖不再植根于哥特式或科学世界,而是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罗梅罗让观众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僵尸,虽然缓慢和僵硬仍然像它的前身。相反,现代僵尸移动的目的是攻击和吃人类,这些生物通过食人的冲动来独立行动,虽然这个概念没有立即解释,观众却陷入了悬念。正因为如此,观众不会像对《白魔鬼》中的僵尸那样产生同情,《活死人之夜》中的僵尸不是由邪恶的巫师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坠落卫星的辐射引发的。由于这次爆发,电影中的人被告知要在教堂、学校和政府建筑物中寻求庇护。然而,电影的主角在一个废弃的农舍找到避难所,这些角色是在攻击前从未遇到过的陌生人。不过,他们登上了窗户,抓住任何他们可以找到的和僵尸战斗的临时武器。因此,现代僵尸叙事形成了:一小群陌生人团结起来打击愚笨的,不可思议的食肉的生物,他们将战斗,直到他们被咬、或胜利。可以揭示海地僵尸和罗梅罗食尸鬼的最为重要的区别的是马克斯·布鲁克斯畅销书《僵尸生存指南》,书中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僵尸之间的区别做了生动有趣的描绘。虽然这部书被认为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是在对僵尸起源的梳理上确比一些学术文章更为细致,《僵尸生存指南》对僵尸文化中出现的所有类型的僵尸进行了归类。布鲁克斯在巫毒僵尸和那些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的食人僵尸之间所建立的区别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当代僵尸和之前关系的切入点,其中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巫毒僵尸可以被控制,而其他僵尸是自主的生物。巫毒僵尸不仅是真正的活人,而且他们仍然被一个更强大的人所控制。布鲁克斯还指出,巫毒僵尸可以表现出思想,显示情感,感觉疼痛,可以认识他们的周围环境和与人沟通,所有的这些表现在最早的僵尸电影中都可以发现。巫毒僵尸实际上不是怪物,他们是一个被外部团体控制的受害者,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控制。虽然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僵尸电影开始显示这些生物不仅仅是穿着破旧的“自动机”,有些甚至类似于尸体,他们仍然“或多或少遵循传统模式,他们是由主人控制的”[footnoteRef:7],在罗梅罗的僵尸世界中僵尸却无法控制,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有来自僵尸片像《活死人之夜》过渡的迹象,这两种类型的僵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7:马克斯·布鲁克斯《僵尸生存指南》,张翔、余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页。]图1-3.《与僵尸同行》中被巫术操纵的僵尸(左)vs《活死人之夜》中的残忍具有意识的食人僵尸.图1-4.《活死人之夜》中的食尸鬼攻击室内避难者的一个场景有了这种对僵尸叙事的新方法,《活死人之夜》在它发布的时期是非常流行的。它的暴力和令人震惊的血腥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僵尸从来没有这么可怕,罗梅罗改变了的僵尸是一个更恶毒和更凶猛的生物。在《活死人之夜》发布后,僵尸电影的制作继续以缓慢移动,食人性的生物为通用特征。没有罗梅罗的原来的“僵尸公式”,僵尸今天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野兽。根据在线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僵尸一词的解释,“僵尸”意味着“恐怖小说和电影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不死生物”。在罗梅罗的电影中看到的僵尸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这些生物的代名词,然而,自从《活死人之夜》之后僵尸这一术语在大范围内已经发展得相当广泛。这些僵尸,行动缓慢当成群出现时十分危险,单个的僵尸威胁性相对要小很多。随后电影中出现的僵尸保持着类似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僵尸电影的经典阶段。诸如《死亡魔鬼》(1973)、《尸食者》(1974)、《活死人黎明》(1978)、《生人回避》(1979)等电影都使用了罗梅罗的原始僵尸公式,突出了缓慢移动的活死人的恐惧和进一步形成的僵尸类型的表现模式。(二)僵尸来源的模糊解释《活死人之夜》对当代社会关注间接但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始的处理也使它远离了以前的外星人僵尸电影。这部电影明显地解决了涉及外星人的问题,但不是像《外星第九号计划》一样的方式。对于电影的早期部分,睁大眼睛、肉体饥饿的的攻击者似乎来自任何地方,没有任何解释。《活死人之夜》中有了解释,但却是模糊和不明确的的。虽然角色(和观众)偶尔的听到推测“谋杀案”的起因和确切性质的收音机或电视报道,电影行进到一半的时间之前,对于记者们称之为攻击的事件并没有任何明确的信息出现。在这一点上,电视新闻广播机构记者指出,谋杀,“它们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似乎并不是大规模歇斯底里的结果”,他接着说,当局认为早期的目击者的是夸大的,但“一些受害者的医疗评估证明了他们已被部分吞噬的事实”。华盛顿国家民防总部的声明宣布“最近死亡的人已经恢复生命并犯下了谋杀罪行”,他回顾了先前发出的人们应该留下并封闭门窗的消息中的建议后,宣布“官方”计划,这涉及到迅速到达武装救援站的安全。官方尚未公布异常的原因,但记者了解到,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被政府官员召集,这导致猜测,“最近探险家卫星拍摄金星”可能是事件的起因。广播公司透露,“当科学家发现它携带一种神秘的高水平辐射,卫星环绕金星然后故意销毁”,虽然被采访的官员拒绝评论,一般的共识是辐射可能在未埋葬中引起突变。僵尸的来源不会成为《活死人之夜》情节的中心部分,没有人知道死者复生的确切原因(根据假设它是由空间探测器携带的放射性污染),提供的解释没有任何确定性,但它不是重要的。这个信息是未经证实的来自电视报道,角色不断争吵,使观众错过了一些信息。听完报告后,角色不会评论或不太关心生物的起源,这使得形势更加可怕,因为他们显然完全处于危机状态,更关心的是他们能否找出到达一个救援站的最好方法,不是像《外星第九号计划》中谈论人类傲慢和技术带来的消极的影响。罗梅罗以微妙的方式建立恐惧和没有讨论僵化的原因,而是以他的方式处理问题,他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这样的危机中,甚至不知道什么袭击了他们,已经害怕辐射的观众被迫意识到,当他们充分知道影响程度的时候,它可能太晚了。(三)人物动态关系的关注僵尸虽然顽强,永远不会在他们的攻击中松口,但他们相当容易杀死,大多数僵尸电影跟随罗梅罗的僵尸模式一样,真正被复活的是僵尸的大脑,因此对头部的轻微打击或子弹射击将永远“杀死”一个僵尸”。正如在马克斯·布鲁克斯《僵尸生存指南》中所做的解释:与僵尸相遇需要仔细考虑,冷静你的头脑,实际分析所有涉及的因素。然后他详细介绍了与僵尸战斗的正确的形式包括常用技术手段和工具,杀死一个僵尸的唯一的方式是破坏它的大脑,我们经常在僵尸电影中发现这是与僵尸战斗时的常见问题,特别是当他们在手边的唯一的武器可能是一支个非常无效的枪支时,例如电影《僵尸肖恩》所表现的那样。因为僵尸不是最复杂的难以摧毁的怪物,在故事中的大部分的悬念通常集中在角色如何彼此交互影响。正如金·帕芬罗思所描述的:“每部电影都有悬念,偏执狂和关于围困中的幽闭恐惧症,或者是一个充满了有限用品的幸存者的救生艇,围困的军队或海洋是既定的,并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在集体内,撕裂分开他们,互相间彼此反对的是无知和恐惧”[footnoteRef:8]。群体动态在僵尸电影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展示了社群间的无序和争夺的后果,他们批评了现代生活中的利己主义。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乔治·罗梅罗解释说:“我所有的僵尸电影都是关于人类的,僵尸,他们可以是任何东西,它们可能是雪崩,可能是飓风,故事讲述的是人们如何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做出反应”[footnoteRef:9]。例如在电影《活死人黎明》中僵尸入侵作为一个严酷的考验,在其中揭示了人类的阴暗虚伪,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一组四个人试图逃跑,最后躲在未被僵尸入侵的商场。随着危险的逐渐升级,角色彼此间变得越来越疏远,由于贪婪、自私、仇恨和对物品的非理性占有,群体动变得比实际的僵尸更致命。[8:肖恩·麦金托什著《电影中的僵尸文化》,王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第68页。][9:DunjaOpatić,“ZombiesinRevolt:TheViolentRevolutionofAmericanCinematicMonsters”,cultureandliterarytranslation,2014No.2]同样地,在建立僵尸类型电影模式的《活死人之夜》中,人物性格的自私导致了他们毁灭和失败。《活死人之夜》的群体动态是基于两个陌生人隐藏在一个废弃的农场的房子里,他们遇到躲在地下室的一个小家庭和一对年轻的订婚的情侣,他们很快就分成了“楼上组”,他们认为打
/
本文档为【僵尸启示录──美国僵尸电影及社会隐喻性表达研究硕士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