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

2019-02-07 50页 ppt 34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似曾相识燕归来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朱明春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 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 新时期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思考一、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一)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二)主要工业行业的增长情况(三)第三产业增长情况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增速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是带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增速总体保持平稳;第一产业增速最低且持续下降。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演进总体是合理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
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朱明春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思考 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 新时期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思考一、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一)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二)主要工业行业的增长情况(三)第三产业增长情况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增速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是带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增速总体保持平稳;第一产业增速最低且持续下降。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演进总体是合理的,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表1.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及构成 年份 1980 1990 1995 2000 2002 2003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增长速度 结构比例 第一产业 -1.5 30.1 7.3 27.1 5.0 20.5 2.4 16.4 2.9 15.4 2.5 14.8 第二产业 13.6 48.5 3.2 41.6 13.9 48.8 9.4 50.2 9.8 51.1 12.5 52.9 第三产业 5.9 21.4 2.3 31.3 8.4 30.7 8.1 33.4 7.5 33.5 6.7 32.3 合计 7.8 100 3.8 100 10.5 100 8.0 100 8.0 100 9.1 100图1.1980—2003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表1 30.1 48.5 21.4 27.1 41.6 31.3 20.5 48.8 30.7 16.4 50.2 33.4 15.4 51.1 33.5 14.8 52.9 32.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Sheet1 1980—2003年三次产业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 30.1 48.5 21.4 1990 27.1 41.6 31.3 1995 20.5 48.8 30.7 2000 16.4 50.2 33.4 2002 15.4 51.1 33.5 2003 14.8 52.9 32.3Sheet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Sheet2 Sheet3 (二)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情况 钢铁2003年我国产钢22234万吨,同比增长22.38%,连续第八年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产铁20231万吨,同比增长19.65%;产钢材(含重复材)24119万吨,同比增长24.3%。 汽车2003年汽车工业继续延续了2002年的高增长态势,成为国民经济第四大支柱产业。全年汽车产量达到444.4万辆,同比增长36.7%,其中轿车产量202.0万辆,增长85.0%;汽车销量439.08万辆,同比增长35.2%,其中轿车销量达到197.16万辆,同比增长75.1%。(二)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情况 机械制造机械工业2003年产值和收入的总量与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产销形势较好。各行业市场规模均有扩张,其中,机械、重型矿山、仪器仪表、机床工具市场需求较大,行业市场规模迅猛扩张。进出口贸易方面,进口额同比增长50.91%,在全国进口外贸中的比重已达23.56%,出口总额和新增额双创改革开放以来新纪录,10年来出口率增加了14个多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机械行业的盈利大户和市场主力(在行业利润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已占到90%以上)。(二)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情况 石油化工2003年我国石化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18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工业增加值5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销售收入1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利润17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3.6%。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增速有所加快,产销衔接顺畅,产品库存不断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有色金属在经历1999-2001年的低位徘徊和2002年的小幅回暖后,2003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受供货趋紧、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产量增长,价格稳步上扬的全面复苏局面。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中,镍、铝、铜、铅、锌、锡,以及铜材、铝材的新增资源与上年相比也分别增长52.9%、28.8%、15%、19.2%、12.9%、16.9%、22.5%和23.4%,增势强劲。(二)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情况 化学纤维2003年产量达到1181.14万吨,比2002年同比增长19.2%,占世界化学纤维总产量的30%以上,已超过美国、西欧、日本化学纤维产量的总和,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9.6%、17.3%。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4%,利润总额上升66.1%,亏损总额减少25.7%,出口交货值增加28.2%,整个行业经济效益良好。 医药行业2003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87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6%;工业增加值11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1%。其中,新产品产值4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1%;完成出口交货值3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0%。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二)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情况 建材2003年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其中,水泥制造业、玻璃制品业和耐火材料制品业增长态势良好,是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高新技术行业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7515亿元,同比增长30.8%,对整个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已成长壮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高技术产品生产大幅上升,部分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三)第三产业增长情况§总体看,同工业相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略低一些,但目前仍保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第三产业在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3.7%,但全年增加值实现了37669万元,同比增长6.7%。(三)第三产业增长情况§从主要行业的增长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兴行业发展势头不断增强的局面,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 电信服务业是当前最引人注目的高增长服务行业,2003年业务总量实现6739亿元,增长29.6%。 房地产业近年来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房地产业更是实现增加值2205.3亿元,增长5.3%。 交运、仓储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2003年实现增加值7880亿元,增长10.5%,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提高到20.9%。 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近年来收入增长速度平均达到15%以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三)第三产业增长情况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和内部结构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然过低,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仍然不足,总体上还未扭转发展滞后的局面。 2003年即使扣除“非典”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只是延续了自1992年(当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4.3%)以来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 从结构看,2003年服务业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约占40.6%,加上传统服务业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整个传统服务业比重可达58%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总的比重仅30%左右。二、产业发展的结构特征 重化工业化特征明显 对投资和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特征 “二元结构”特征 制造业“代工化”特征 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征 产业集群化发展(一)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迈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第二产业对2003年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在GDP增长9.1个百分点中,第二产业占了6.4个百分点。 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生产,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为龙头的一批重化工业以及住宅业高增长产业群。 表2.近几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度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GDP增长速度 8% 7.3% 8% 9.1% 第一产业 5.5% 6.3% 5.5% 4% 第二产业 61.3% 59.9% 63.6% 70% 第三产业 33.2% 33.9% 30.8% 26%即期过度重化工业化原因 启动经济与财政投资 城镇化加速 新收入水平上的消费结构升级 “重化工业局部闭合循环”放大市场需求,导致部分行业盲目扩张,民间投资大量涌入 即期过度重化工业化是经济增长上升期出现过热的重要原因--总量问题总是伴随结构矛盾,这一轮更为明显 此次重化工业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增长机制与过去的重化工业特征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不计客观条件的“以钢为纲”、盲目“跨越”;而后者结构变动的趋势基本上符合产业演变的规律,是与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所主导的市场需求结构变动基本相适应的。(二)产业发展对投资和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 一是高投入。近年来,我国产业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二是高消耗。与投资增长依赖型特征相伴随,我国产业增长还具有资源消耗依赖型特征,也就是说,我国产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图2.近年来我国资本形成率变化趋势这个比例水平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一般20%左右的水平,也高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时的水平(1985、1988、1993年是我国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较严重的三个年份,当时的资本形成率分别是38.5%、37.4%、43.5%)。图表2 0.364 2000 0.38 2001 0.394 2002 0.427 2003资本形成率Sheet1 近几年资本形成率变化趋势 资本形成率 2000 36.40% 2001 38% 2002 39.40% 2003 42.70%Sheet1 0 0 0 0 0 0 0 0 0 0资本形成率Sheet2 Sheet3 高消耗 我国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2003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约占全世界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约为50亿吨。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40%。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从资源消耗强度看,在现行汇率下,我国单位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 对投资和资源消耗高度依赖的增长难以为继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现象更加突出。 加剧资源短缺矛盾。 煤电油运超负荷,经济运行绷的过紧。 造成环境污染。(三)产业增长“二元结构”特征 工业内部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等上游行业紧缺、消费品等下游行业相对过剩。 工业“偏热”、服务业“偏冷”。自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第三产业,2003年第二产业12.5%的增长速度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属于高速增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92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4.3%后一直徘徊不前。2001年虽达到34.1%后,2002、2003两年又持续下降,共下降了3个百分点。 “二元结构”特征实际上表明:我国产业发展存在着“重化工业闭合循环”和“工业和服务业关联度弱化”两个矛盾。由于扩大内需的需要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仍然主导了相当部分的投资,而且主要集中在对重化工业拉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过度依赖资本高投入带动经济增长,必然进一步带动钢铁、建材、设备等投资品需求的扩大,并激发这些行业新一轮的投资热,进一步扩张投资规模,这一事实与房地产、汽车等对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消费市场升级趋势相重合,进一步加剧需求向投资品的倾斜,从而再次促成了“封闭式重化工业自我循环”的形成,也表现出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演进中作用的不完整。重化工业领域仍然是国有企业较为集中的领域,而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特征,不仅抑制了专业化生产服务业的独立形成和发展,也抑制了后勤服务等消费型服务业的社会化发展。这也是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四)制造业“代工化”现象严重,产业升级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OEM(委托加工,俗称“贴牌生产”)制造方式在我国制造业中方兴未艾。 制造业产业链“两端在外”,我国承接的只是发达国家转移的低附加值产业和生产环节。 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和技术装备。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图表1 0.76 0.14 0.072 0.028Sheet1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 进料加工贸易 76% 来料加工装配 14% 一般贸易 7.20% 其他 2.80%Sheet1 0 0 0 0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五)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产业增长机制积极变化是: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非国有经济成为产业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经济已占60%,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已超过2/3。以汽车和钢铁行业为例,民营、股份、中外合资合作等已成为产业增长中的突出亮点,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汽车行业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生产企业2077家(包括汽车、改装汽车、摩托车、车用发动机、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其中国有685家、集体178家、股份合作58家、联营企业21家、有限责任公司766家、股份有限公司197家、私营企业172家、外商投资企业266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3家。2002年汽车行业投资主体结构工业总产值投资额图表2 0.311 0.013 0.005 0.003 0.248 0.096 0.027 0.267 0.03Sheet1 国有 31.10% 集体 1.30% 股份合作 0.50% 联营 0.30% 有限责任公司 24.80% 股份有限公司 9.60% 私营 2.70% 外商投资 26.70% 港澳台商投资 3%Sheet1 0 0 0 0 0 0 0 0 0图表3 0.3 0.006 0.003 0.004 0.329 0.123 0.033 0.174 0.027Sheet1 国有 30.00% 集体 0.60% 股份合作 0.30% 联营 0.40% 有限责任公司 32.90% 股份有限公司 12.30% 私营 3.30% 外商投资 17.40% 港澳台商投资 3%Sheet1 0 0 0 0 0 0 0 0 0钢铁行业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钢铁生产企业871家(其中炼铁472企业家,炼钢企业264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7家,外商独资和控股企业58家,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高达706家。钢铁行业生产能力投资主体结构图表4 0.3 0.27 0.39 0.04Sheet1 国有 30.00% 国有控股 27.00% 民营 39.00% 外资 4.00%Sheet1 0 0 0 0(六)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是对GDP的贡献率稳步提高。 三是主要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部分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在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图表3 0 0.02 0.021 0.023 0.025 0.028 0.034 0.036 0.037 0.039Sheet1 年份 比重 1995 2% 1996 2.10% 1997 2.30% 1998 2.50% 1999 2.80% 2000 3.40% 2001 3.60% 2002 3.70% 2003 3.90%Sheet1 (七)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产业发展近年来势头较猛的新特征,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表现,主要是指具有相互间投入产出内在联系的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发展,包括同类产业、前后关联产业及相关服务业。 目前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较为发达区域及轻纺产业领域,重化工业也有此趋势(如华北冶金)。 注意问题:1相关服务业发展;2避免人为布点。三、新时期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思考 产业发展与结构演进总体评价 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 战略与政策初步思考(一)对近年来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评价在演进趋势上:总体趋势是合理的,但存在局部失衡现象。在演进机制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而政府的导向功效已逐步弱化。但财政性直接投资作用明显。总体合理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发展;◆钢铁、汽车、电信、住宅等高增长产业群的形成,既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支柱,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重要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由新兴产业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较猛,产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局部失衡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部分行业出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趋势,潜伏着供求严重失衡、银行呆坏帐增加、企业破产和失业上升等诸多经济风险。◆产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低下,产业结构演进内在升级动力不足。◆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煤电油运等资源保障能力超负荷运转,环境污染压力日渐增大(二)宏观调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轻重工业增幅差距减小:2003年4个百分点,今年1-9月3.1个百分点(3月最高5.3个点,8月仅0.7个点) 过热行业得到初步抑制,瓶颈行业有所加强:钢铁、水泥增速由3月的26.6%、23%降为9月18.5%、11%。发电量增长14.5%,原煤增产15.8%,货运量增长13.9%(去年同期下降0.4%),铁路日均装车突破10万。 投资消费关系趋向改善:增幅差距去年17.6个点,今年一季度最高达32.3个点,1-8月缩小到17.4个点。消费增速提高主要原因:农民增收、就业改善。(98--200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3.9%)。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1-9月第三产业增长8.5,同比加快2个点 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开始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初步思考1.积极调整结构,引导高增长产业群健康发展2.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作用,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方向,加强信息引导,依法规制产业发展。4.加强自主技术开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5.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增长质量和效益6.优化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积极调整结构,引导高增长产业群健康发展1、按照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既要坚决果断、适时适度,又要体现区别对待,注重实效。对符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的项目,不能“一刀切”。2、改进产业规制方式,建立健全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公正、、透明的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特别是要依法设立比较严格的环境、质量、能耗、水耗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对投资加以有效引导。同时,要从加快产业退出做文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学技术、降低消耗,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善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1、近年来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和演进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表明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然是新时期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的来看,应该进一步让市场在结构演进中的作用更为完整地发挥出来。因此,政府应减少对特定产业的直接投资,“选择性”产业政策应集中于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撑领域,同时更多地关注着眼于调整、强化、改善市场机制的功能性产业政策2、实行最低工资制,改善工农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投资与消费需求协调增长,增强技术进步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升级。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作用明确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方向 结合经济运行实际,抓紧修订出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产品)、技术工艺、生产能力,使得国家对市场的信息引导更加明晰与可操作,也使得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更加进入法制化轨道,减少随意性,增强透明度和稳定性,使企业市场预期和投资行为更加合理化。加强自主技术开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1、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最大限度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成效。2、从制度激励、人才培养、服务支撑等方面下工夫,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开发和各种创新活动。3、国家应重视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信息、检测设备、模具等方面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相关技术开发提供服务平台,对关键共性技术则要增加开发投入或补助。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动员全社会力量,变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消费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消费。 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点)。 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废钢利用占粗钢产量比例26%,世界平均43%,再生铜占铜产量22%,世界平均37%,再生铝占铝产量21%,世界平均40%)。 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优化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指导思想: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积极开拓生产性服务业与充实丰富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全面提高城市服务业与着力拓展农村服务业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与市场环境,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加就业、提高素质,逐步形成传统服务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日益壮大,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方向和重点: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技术、法律、会计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保健、旅游、体育等适应消费升级的服务业,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 关键环节-振兴生产服务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模式,提倡外包相关的专业服务,促进与制造业存在前后向关联的专业服务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
本文档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状况特点和产业政策讲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