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

2017-08-02 3页 doc 8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     残疾儿童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由于自身的身体或心理缺陷, 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共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自身的正常精神状态、能够明确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认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始终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目标、有追求,能够融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及时的发现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1 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视自身的...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的干预措施     残疾儿童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由于自身的身体或心理缺陷, 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共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自身的正常精神状态、能够明确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认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始终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目标、有追求,能够融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及时的发现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1 教育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视自身的问题   很多残疾儿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和周围人员的歧视,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甚至走路都不敢抬头,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残疾儿童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事情,总是试图掩饰自身的缺陷,以此来逃避外界异样的眼光。 很多患者也不愿意接受好心人善意的帮助,他们不希望别人可怜、同情自己。所以,我们在关注残疾儿童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有可能会适得其反。首先,我们要以平等的角度去对待患儿,尽量缩短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感。告诉患者他们并不比别人差,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不必自卑。要学会正视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的寻求援助,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去解决问题。   2 因材施教,注意发掘孩子的优点 ,培养孩子的特长   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求知的欲望和渴求,我们要满足他们的愿望,积极做好教育工作,努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 善于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并经常给予鼓励,增强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个阶段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孩子培养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朝着目标努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孩子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1],如很多残疾儿童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鼓励其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争取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于一些优秀作品还可以拿去参加一些儿童绘画大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 教育孩子增强自信心 ,多与人交流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能完全独立,所以学会与人相处, 保持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必须课。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残疾儿童更加重要。因为很多残疾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不爱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所以要鼓励患儿多与人交流,不要老是活在自己的狭小的世界里,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平时多组织一些公共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准备相关互动环节, 增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活动中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鼓励那些能够勇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 教导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互助互爱,多交朋友,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小伙伴,心情不好时可以找朋友倾诉,遇到开心的事情也要学会主动与朋友分享。 珍惜朋友间的纯真友谊,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如参观访问活动、学生们手拉手活动,促进残疾儿童的交流,丰富精神生活。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书画、音乐、舞蹈、体育和其他各种竞赛,使残疾儿童克服自卑感[2].   4 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残疾儿童的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在于残疾儿童自身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缺陷、受损而产生的神经、感觉功能的弱化或丧失、智力发育不足等。客观因素在于家长的心理障碍、 社会大环境对待残疾儿童的一些评价和做法、学校及同龄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3].因此保障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使学习能力和智力有差别的残疾儿童消除恐惧、紧张的心理。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用观察、比较,演示法、讨论法等方法增加孩子的理解力,拓展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构筑爱的桥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促使残疾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 另外还必须努力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让残疾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地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4].   5 培养孤残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包括饮食、如厕、衣着、睡眠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孤残儿童的年龄安排孤儿的日常生活,年龄小的,需要人员协助, 年龄稍大的护理人员可以鼓励孤儿自己动手完成日常的行为,例如锻炼吸吮、咀嚼、吞咽等动作,认识食物的种类,注意饮食规律;知道男女厕所,能控制大小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护理人员定期带孤残儿童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让其在娱乐中学习成长,还可以不定期的搞一些日常生活劳动的操作比赛,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以示鼓励,以此来增强孤残儿童的自信心,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6 培养残疾孩子的自制能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都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对于残疾儿童我们需要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的掌控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作出极端行为,危害社会和个人。要学会端正心态,不要存在仇恨心理。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要积极寻求帮助,可以求助于家长或老师,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朋友求助。争取通过一些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要一时冲动,作出触犯法律法规的事情。 教育学生做一个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的好学生。孩子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检讨改正,铭记老师的教诲,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袁 会英。残疾儿童心理障碍 干预及教育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284-285.   [2] 李 凤婷。残疾儿童心理障碍干预及教育策略 [J]. 人 力资源管理 ,2010,19(6):174.   [3] 刘 闯,刘 民,薄 绍晔,等。广 州 、东营两市0~18岁 残疾儿童医疗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8(3):231-232.   [4] 沈明泓。新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2,15(1):49-53.
/
本文档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