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2017-03-21 5页 doc 8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它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本文档为【河中石兽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