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

2017-08-02 4页 doc 10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     辰河高腔流行于湖南省沅水中、上游一带,是湖南省一种地方小戏,它是在江西弋阳腔的基础上吸纳本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及其他戏曲,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演唱形式有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戏)和围鼓堂(坐唱),其中演唱最多的是连台本戏《目连》,这种艺术形式一直保留到 20 世纪40 年代。辰河高腔伴奏乐器由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吹奏乐器为唢呐、笛子等,拉弦乐器为京胡、二胡、三弦等,打击乐器为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课子、尺板等,它们主要是为了衬托唱...
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
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     辰河高腔流行于湖南省沅水中、上游一带,是湖南省一种地方小戏,它是在江西弋阳腔的基础上吸纳本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及其他戏曲,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演唱形式有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戏)和围鼓堂(坐唱),其中演唱最多的是连台本戏《目连》,这种艺术形式一直保留到 20 世纪40 年代。辰河高腔伴奏乐器由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吹奏乐器为唢呐、笛子等,拉弦乐器为京胡、二胡、三弦等,打击乐器为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课子、尺板等,它们主要是为了衬托唱腔,为唱腔起着引、带、扶、保的作用。音乐学家们认为,不同剧种、不同声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则是形成这一剧种和声腔特有风格的关键。纵观其他戏曲剧种,如梆子腔用板胡,皮黄腔用京胡,辰河高腔则用唢呐,还有几件协助乐器,在曲牌中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辰河高腔形成初始,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和锣鼓,民间艺人走村串寨搬演《目连戏》,仅用一把特制的土唢呐作为起音带腔的工具。如今,在沅水流域仍然有一把唢呐带几个艺人散游民间流浪卖艺的。可见,唢呐是辰河高腔的主奏乐器,也是辰河高腔的个性乐器。乐队伴奏是后期发展而成的民族乐队伴奏,是为演唱渲染气氛,辰河高腔以鼓板为乐队指挥,增加了桶鼓、旗子鼓、边鼓等,其曲板鼓点节奏独成一体。乐队同本地其他剧种一样,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多为旋律乐器演奏,包括唱腔伴奏、过场音乐、背景音乐等;武场是无音高的打击乐器,有时也为唱腔打点节奏。辰河高腔的六大件伴奏乐器就是直接来源于道教(大锣、大鼓、头钹、二钹、小锣和唢呐),表演中,许多文场的鼓点和做道场的鼓点是通用的,虽然只有六件乐器,却能演奏出非常热闹的场面。辰河高腔音乐是以当地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为基础,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特别是揉合了民间器乐曲、道教器乐及佛教器乐。其伴奏乐器与民间乐器、道教乐器、佛教乐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只不过是民间乐器、道教、佛教乐器经过戏曲化了的结果。现今人们对辰河高腔乐队配置进行了改良,在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又加了高胡、扬琴和琵琶,甚至还加进了小提琴、双簧管、长笛、小号等西洋乐器。   一、辰河高腔主要伴奏乐器及伴奏手法   唢呐:辰河高腔使用的唢呐一般用桐木、枇杷木、枣子木、千年矮等材料制成,前开七孔,后开一孔,上密下稀。管的上下端套上一个喇叭口,长310 毫米,口用黄铜制成,直径 135 毫米;哨长 17毫米,用芦苇制成,嘴为扁形,两个哨面;碗高 159毫米;芯字长 54 毫米,黄铜制成。唢呐管身上细下粗,仿佛像竹节的一根木管,木管下端套着可移动的铜制喇叭。这种唢呐在辰河高腔所有乐器中最具民族特色,吹奏出的声音清脆优美,近似人声,音域可达二至三个八度。唢呐筒音为 f,常用音域为 f—C2,音色高亢,音量大。辰河高腔所用的唢呐同其他戏曲唢呐相比,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音乐特色,而且演奏效果具有绘神、绘意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无忧无虑的民俗生活。唢呐音色很接近人声,在所有要用腔的地方,完全可以用唢呐模仿人声,从而达到独有的艺术效果;在辰河高腔的部分段落与曲牌中,唢呐常常作为领奏和独奏乐器使用,适时唱腔响起,帮腔的唢呐可代替人声。但是,唢呐在一般情况下不宜无间歇地长时间吹奏,因为它演奏较费气,音越高耗气量越大,艺人们常常采用“循环换气法”吹奏乐曲中的段落。唢呐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唱腔曲牌中起着帮腔、起腔、接腔、衬腔的作用。唢呐能吹奏出热闹欢腾的曲牌,营造欢快的气氛,有时根据剧情的变化,每当到悲切时刻,唢呐配合角色演员进行“帮腔”,吹奏出催人泪下的曲调。   笛子:笛子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在清嘉庆年间加入到辰河高腔唱腔的伴奏之中,起着起调、接腔的作用。明清时期,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应用得更加普遍,笛子已经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锣鼓、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笛吹锣鼓、冀中吹歌、山东鼓吹等乐种的主要乐器,并在戏曲、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中不断地发展着它的演奏艺术[1]20。辰河高腔所用的笛子为苏笛,管身竹制,横吹,有一个吹孔,六个指孔,近吹孔处另有膜孔,可以蒙以竹膜或芦膜,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笛子发音悠扬,音较高,音色明亮、清脆,是辰河高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一些过场曲牌的主奏乐器,在乐队中常常处于领奏地位。辰河高腔所用的笛子按孔之间距离相等,演奏者用叉口吹法和口风的控制相互配合来调节音高和转调。艺人们一直在对笛子进行改革,有的增加了半音指孔和音健,便于转调。笛子常见的音域为:d2—e4,be—f4。   大鼓:大鼓又称大堂鼓,是辰河高腔常用乐器。   大鼓的框用木制成,两面蒙皮,置放于木架上,用一双木槌敲击,没有固定音高。演出时,大鼓起着掌握乐队演奏的起落和音响力度、速度变化等作用。   小鼓:小鼓的构造与大鼓相同,鼓身木制,两面蒙皮,可翻转演奏。小鼓时常参与合奏与伴奏,与其他打击乐同时或交替使用。小鼓没有固定音高,由于鼓面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小鼓演奏时,能用双槌交替击奏,打出各种花样,随着锤击部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   钹:辰河高腔所用的钹分为大钹和小钹两种,都无固定音高。大钹又名大镲,铜制,圆形,直径约一尺,两面为一副。小钹又名小镲,直径约 500厘米,形状与大钹相同。   二胡:二胡是普遍流行的拉弦乐器,在辰河高腔音乐伴奏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胡又称胡琴,由琴杆、琴轴、琴筒、琴弦、琴码、千斤、琴弓等组成。   可演奏各种装饰音、音阶、滑音和泛音。可以模仿人声、鸟叫声,甚至可以模仿打击乐的声音。二胡音量较小,但表现力丰富,音色柔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也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   京胡:京胡是清乾隆年间随着皮黄腔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拉弦乐器,是京剧、汉剧及其他戏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辰河高腔所使用的京胡琴杆、琴筒均为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京胡声音高亢、尖锐,速度较慢。若定弦为 5~2 弦,则适用于表现委婉忧伤的情绪,常用于伤感、言情的剧目。若定弦为 6~3 弦,速度较快,宜表现欢快、激昂的情绪,常用于雄壮、热闹、武打的剧目。   板:辰河高腔的板又称拍板、绰板,用紫檀木制成,两块一副,没有固定音高。演奏者常常左手持板,以两块木板相碰撞来发声,往往在乐曲小节的强拍上敲击。板声音穿透力强,发音短促、声音结实,多用于合奏,但力度变化不大。   梆:梆是辰河高腔常用的伴奏乐器,作为唱腔击拍用。梆为两根大小不等的木棒制成,一根较细,近圆锥形;另一根较粗,横断面为椭圆形。敲打时,左手持粗木棒,右手持细木棒,相互撞击发声,无固定音高,节奏变化不多。梆的音色清脆、结实,为辰河高腔的主要击节乐器。   小锣:小锣为铜制,圆形,锣面较小,直径约六寸半,无固定音高。小锣用薄木片敲击,敲打时重击锣心,让余音自然延续;有时敲击锣的中圈和外圈,音色稍哑;同时又可以敲击锣心后即用手按住,发出闷音。小锣音色柔和、清亮,在伴奏中往往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二、辰河高腔伴奏乐队及伴奏手法   早期,辰河高腔乐队伴奏就具有了“场面”特色,演出时只需要一面鼓、两副钹、一把唢呐和两个锣。到了清雍正年间,艺人们加进笛子伴奏,打击乐有了大鼓、大锣、小锣、钗以及课子和云板。   辰河高腔原乐队主要乐器为锣鼓和唢呐,现多已改为民族乐队伴奏,乐器有唢呐、笛子、二胡、京胡、桶鼓、旗子鼓、边鼓、大锣、备子、梆、板、尺等,其以板鼓为乐队指挥,曲牌鼓点节奏独成一体[2]。虽然辰河高腔的锣鼓音乐独具一格,但听众很容易发现高腔锣鼓音乐的变化是根据当地佛、道、傩等锣鼓节奏这样的原则变化而来的。   乐队编制为:鼓堂(大堂鼓、小鼓、班鼓),正吹(唢呐、笛子)、散手(大锣、钹、二胡)、副吹(操唢呐、主二胡)、小锣五种。早期的辰河高腔场面由五人组成,一人唢呐、笛子;一人鼓板,掌大鼓、板鼓;一人大锣、小锣;一人二胡;一人钹。   辰河高腔的打击乐队由大鼓、小鼓、班鼓、大桶鼓、小锣、大锣、云锣、叉钹、梆、课子、云板、尺等组成,打击乐在辰河高腔音乐中不仅作为前奏、间奏、尾奏之用,更突出的还在于“套腔”(与唢呐帮腔结合在一起),对帮腔起到了极好的作用[3]。打击乐的演奏形式多为表演身法、道白、效果使用,同时配合唢呐为高腔起腔、梢腔及腔句中的靠腔起着支撑作用。在场面上,打击乐分为大打和小打,大打用大鼓、大锣、大钹,演奏音响强烈,情绪饱满,用于紧张和激烈的剧情;小打用叉钹、小锣、梆、尺等,演奏音响平和,情绪舒缓,用于平静和安闲的剧情。辰河高腔的文场、武场都有打击乐的加入,文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大锣、小锣、鼓为组合,表现开场、转场等场面;另一种是以小锣、小钵、班鼓为组合,表现剧中人物的动作。武场的乐曲都由锣鼓组成,表现形式与手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来区别选用。   辰河高腔乐队伴奏主要为“托腔保调”,常常采用跟腔伴奏和接尾伴奏,所以二者成了辰河高腔伴奏的重要特色。跟腔伴奏就是随着曲牌唱腔的节奏与旋律进行伴奏,以衬托曲牌唱腔为目的,主要是乐队跟着唱腔的曲调和节奏走,同时在唱腔为长音或长音连续出现时,伴奏则用密集型节奏或加花伴奏。演出时,乐队要发挥为唱腔伴奏的基本功能,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法,积极烘托剧中感情,渲染气氛,强化唱腔的表现力[4]。辰河高腔接尾伴奏是指在曲牌唱腔进行时停下来,等曲牌唱腔停止或停顿时乐队伴奏进入。接尾伴奏可以使演唱者有更大的时间空间,保证了演唱者情绪与唱腔运腔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熊晓辉.辰河高腔源流考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120.   [3]郑伟.浅谈辰河戏音乐[J].艺术评论,2006(3):64-65.   [4]熊晓辉.辰河高腔剧目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50-54.
/
本文档为【辰河高腔伴奏乐器、伴奏乐队及其手法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