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

2017-06-11 21页 doc 19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测试题 命制:张福斌 审核:郜周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测试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测试题 命制:张福斌 审核:郜周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 )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13.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 )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1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15.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6.《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17.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改革前的辩论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18.(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 ) A.没落贵族 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9.“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20.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2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2.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 ) 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23.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24.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6.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 )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 27.中国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9.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30.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31.“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32.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 ) ①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②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③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④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3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5.(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36.(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B.汉武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测试题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答案】 A 2.【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A项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D项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说法不恰当。 【答案】 B 3.【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逐渐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因此选B。 【答案】 B 4.【解析】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5.【解析】 “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内容。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李悝推行“平籴法”。 【答案】 D 7.【解析】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答案】 C 8.【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 【答案】 C 9.【解析】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答案】 A 10.【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A项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D项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说法不恰当。 【答案】 B 11.【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逐渐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因此选B。 【答案】 B 12.【解析】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13.【解析】 “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答案】 C 14.【解析】 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内容。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李悝推行“平籴法”。 【答案】 D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答案】 C 16.【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 【答案】 C 17.【解析】 改革前的辩论反映出旧贵族对新法的反对,但结局是商鞅得到秦孝公等人的支持而得以开展。只能说商鞅本人遭到旧贵族报复,但变法未失败,D项错误。 【答案】 D 18.【解析】 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此“人”说话的目的是挑拨商鞅和秦惠文王之间的关系,反对商鞅变法,此“人”肯定属于奴隶主贵族。答案为A。 【答案】 A 19.【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国形成了绝对的优 【答案】 D 20.【解析】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答案】 C 21.【解析】 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 A 22.【解析】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作用。商鞅变法适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要求,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是商鞅变法适应时代要求的表现,属于直接原因的范畴。 【答案】 C 23.【解析】 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答案】 D 24.【解析】 本题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变法者有时要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或自食其果,“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 C 25.【解析】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注意根源是经济基础。 【答案】 C 2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由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故选D。 【答案】 D 27.【解析】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制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A 28.【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答案】 B 29.【解析】 注意“直接打击”措施,奖励军功不再按照贵族出身分享权力,直接打击旧贵族利益。 【答案】 B 30.【解析】 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答案】 A 31.【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选C。 【答案】 C 32.【解析】 农民满意是因为从变法中得到益处,而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农民的统治,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33.【解析】 “薄恩礼,好生分”是由于秦国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使亲情、恩礼观念受到抑制。 【答案】 D 34.【解析】 荀子认为“非幸也,数也”,意思是不是侥幸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A、 B、D三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 C 35.【解析】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改革所属时期存在诸侯国,且改革是属于诸侯国的改革,经改 革诸侯国强大兼并其他诸侯,商鞅变法符合上述条件,故A项正确;汉武帝改革不属于诸侯国改革,故B项错误;北魏通过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及政权巩固,但难称富强,且不久分裂,未进行大规模兼并,故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A 36.【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8分) 37.【解析】(1)第一小问“指导思想”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残伤民以峻刑”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人(指奴隶主贵族)说惠王”作答。 【答案】(1)思想:法家思想。 作用: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3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可以比较容易得出重农抑商和农商并重;第 (2)题“事商贾”即重商带来的危害,从材料“众力不足”“粟得无少,兵得无弱也??国之无富。”可以归纳出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材料二中“农业高利贷、土地集中受到节制”可以看出是原来的旧贵族。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二历史人教版 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测试题 命制:张福斌 审核:郜周杰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 )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7.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9.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1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1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13.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 )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1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15.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6.《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17.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改革前的辩论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18.(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 ) A.没落贵族 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9.“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20.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21.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2.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 ) 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23.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24.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6.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 )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 27.中国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2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9.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30.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31.“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32.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 ) ①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②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③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④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34.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5.(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36.(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B.汉武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本文档为【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测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