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

2017-06-11 35页 doc 39KB 2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标准的制 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所以它是新的。它新就新在理念上, 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它必然带 来迷失、模糊、甚至阵痛。特别是语文课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 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 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
小学语文教师讲稿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标准的制 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所以它是新的。它新就新在理念上, 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它必然带 来迷失、模糊、甚至阵痛。特别是语文课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 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 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数孩子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都砸 了进去,还不知 道为什么?这种不明确在语文教材上表现得很明显。说白一点,就是做了不 该做的事,例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初步 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何进 行呢?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突出“辩证联系”这一观念,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折磨孩子。人教 社六年制语文第十册中有托尔斯泰写的《跳水》一篇课文。说 的是一条海船上,一个孩子跟 一只猴子玩耍、追逐。猴子爬到桅杆上去,孩子也不甘示弱, 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猴子灵巧, 爬到桅杆上,把孩子的帽子放到了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气 极了,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突 然间,情况变得危在旦夕。只要孩子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 上,粉身碎骨。这时所有的水手 都惊呆了。这时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出来了,手上拿 着一枝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看见孩子,立即把枪瞄准儿子,喊着:“赶快跳到水里, 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跳到水里, 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 爱,那种情急之智,很感人。教参上 要求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 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是 怎样变 化的。——猴子是怎么和小孩发生联系的?于是按照要求,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 解猴子 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老师就不停地挖掘字句,就这样生拉硬 扯,彼 此痛苦不堪。后来又改为要把船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一篇好端端的课文,硬是 被整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谁都不明白,学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一位专家说,这样消磨孩子 的美好时光,该谁负责?这样一来,老师不明、学生更不明。因此,语文只能算作一个方向不 明、方位不定的模糊学科,也是一个学起来很累很难,学不学差距也不大的学科。因此我的 发言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第二,从当前语文教学 现状的角度谈一谈出现的问题及目前有哪些对策;第三,如何去迎接这场改革,时间允许的 话再介绍两个课例。 纵观语文课程历次改革,我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语文课的“目的不明、不明、教 法不行。”这次改革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触及到方方面面。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只能说是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愿景我们一起去努力。我之所 以用“愿景”这个词是受了连战的启发,想用这个词来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 甚至是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明史。鉴往可以知今, 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 新课改的现状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什么”。目前争论得十分激烈。我介绍两 种主张。 一种来自权威方面。小学语文的编审崔峦先生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特别是不同于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 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 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教和 学的一篇篇的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 是不知道的。靠教师钻研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 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其实所确定的内容还是字、词句、篇的知识与规则。语文是工具嘛! 三维目标首先就是知识与能力。例如《捞月亮》,不仅仅是读懂课文,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内 容,懂得遇事不动脑筋,就盲目跟着做,容易做出傻事来这个道理。这是个例子。 另一种意见来自学者,主张既不要教语文知识,也不需要把握编者意图,就是不要语文 的语文课。我摘引几段—— 语文课几乎时刻都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个学科的名字就足以 让专家们一个劲地咬文嚼字:语文,语言文字乎?语言文学乎?语言文化乎?公理婆理,各 执一词。如果当初语文这门课不叫语文,而叫母语之类,不知该如何去“顾名思义”?语文 学科的性质也是个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众说纷纭,莫 语文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学会吸收和表达。吸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 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 可操性的表达技能。你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读到不同的奋斗轨迹,从而对人生的选择生出诸多 感慨;你可以从描给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短 暂和生命的崇高;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 之光照亮生命的征程;你可以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 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 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他们的 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 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一般 的课外阅读显然缺乏这种“学术含量”,问题是,如果要孩子们从轻松随意的课外阅读走向“正 襟危坐”的研究性阅读,相信其感受决不亚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 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 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 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这么说,还真有些道理,一位数学老师他不需要懂 得偏正、主谓,也不需要划分句子成分,照样教 懂概念、照样让学生读懂题意;一位物理教师他不需要懂得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 照样写出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照理说,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奇力量有 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也就是说,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离开教参和资料能读懂一篇 文章的有多少?经常写文章的又有多少?读了一辈子教参、资料,编了一辈子练习题,结果 就是读不懂、写不出来。 看来,学习语文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背,尤其要背古代 经典,然后是多写,始则“放胆”,终至“小心”。多背、广读、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 规律。语文课的学问全在于此。 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仅用文章学原理解读教本、以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为要着 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参话语的复制者。 我以为这种意见有些偏激。否则,语文教师该失业了。 第二个问题,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所谓教材的原生价值,是指教材作为 客观阅读对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它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就存在的:所 谓教材的教学价值,是指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它是这些文 章被选入教材之后才产生的。不管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我们关注的,主要 应该是它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 的。文选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这个问题也要 由老师来解决,这又是一大麻烦事,只好照着教参教了。(在“课文价值取向”的概念中,首 先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从中无 不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要传达课文的价值取向当然也离不开 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但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 特别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 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 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 的阅读中生成着永不完结的意义。许地山先生是大手笔,我们无意贬低其作品的意义。然而 在上个世纪前期创作的《落花生》,对当时社会达官贵人、纨袴子弟虽外表华丽但却是寄生之 虫,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的抨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当时的现实似乎使 “外表好看”而与社会无用之间,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联系。可是,在今天,既对人民有用 而又注意仪容之美却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小学生在认同对社会有用的同时认为也应当像石 榴、苹果一样注意外表好看又善于推销自己,这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相应改变, 应当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在赞赏许地山先生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有了新的 认识,即做一个有用的人而外表又好看的则更好,正是体现了对历史性读物在不断更新的阅 读中生成出来的永不完结的新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通常所说的“课文价值取向”,实质上应 当是教材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教材应为 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应奉为“圣经”,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只有充 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 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生命 的成长过 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鲜活的真情投入。) 第三个问题课改过程中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1、字词教学空泛化 细细回味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实抓实?低年级为了扫清字音障碍,出 示生字后找几 名同学读读就扫清了,书写时找几个范字电脑演示指导一下,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 到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 开篇就直奔内容。或是初读文时,教师只一句“把字音读准,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别人” 就一带而过了,至于怎么读准,哪是重点,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这种淡化、泛 化字词的弊端早已显现: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甚至连最简单的标点符 号都分不清。自问:语文的工具性何以体现?何时体现? 过多重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 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基本功,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崔峦先生也多次强调:训练语言是语 文课程的专务,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 异化,警醒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字词观,针对实际及早补救。 2、朗读教学表演化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但在我们 的阅读课上,尤其是朗读环节上,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或用朗读技巧强化,或 用标准范读限制,虽然朗读指导和形式精彩纷呈: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引读、问读、 竞赛读、表演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的模仿训练,无论怎么 相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的个性行为,虽然不同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 决不能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有个赵景瑞老师谈过学生对《寻 隐者不遇》一诗的理解。有些学生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边读边摇头,因为 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些学生则边读边点头,因为他们觉得隐者真“隐”啊,从 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边读边抬头,因为他们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 有一种莫名的向往。由此可见多元的理解才能折射出个性朗读的风采! 3、小组合作形式化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却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 式。每名教师都用过,课上不管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象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 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 悟,这样的探究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4、表扬频繁化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 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加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真棒!”、“你们说的都 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教师时刻担心在不经意中打击伤 害学生的自尊心。公开教学中我们更难以听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要为婉转 的评价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所以各种“换汤没换药”的表 扬开始环绕在学生周围。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 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 能坚持多久? 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一个众 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 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 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 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 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还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 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 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 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 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 “三多三少”: 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 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 课文都讲‘肿’了”。 所以,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三个后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 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一篇文章任你怎么教都行。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 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 科目;小学的综合学习《走进京剧》是艺术课还是语文课?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 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 篇篇就是五十年代那一套模式:(1)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2)讲解生字生词、学 生质疑问难等。(3)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4)总结主题 思想。(5)研究写作特点。)。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 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例如什么是语文“基础知识”?人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正在改变。从近两年来全 国各地的语文试卷来看,大多数试卷 结构是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对于后两 部分来说,从名称到内容是统一的, 惟有第一部分,不仅试卷上的名称存在着分歧,而且考 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从试卷名称来 看,“基础知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与应用”、“积 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 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 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 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 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 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 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包括:查字 典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积累运用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高声 朗读的习惯,背诵 诗文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 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三、基于《标准》的备课要求 (一)目标优先 关于目标,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失败的课堂教学恐怕没有人不曾经历过,有的教师 为什么自认为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在众多的原因中,目标的把握是 主要原因。在传统的备课中,往往先考虑我第一课时教什么,第二课时教什么,教学内容先 于教学目标存在,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占据着一个核心的地 位,通常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而且决定着教学的目标,所以,传统的备课中,首先看的就是 教材,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是抄教参的,很少考虑到实际情景中学生学 习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常只列举教师应当教的主题或者学生应当学习的主题,是学习内容 的一些“样例”,而不是学生应知道的和能做的事,即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标准背景 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而是源于课程标准;而教学内容又是由教学 所要达成的目标决定的。因此,在基于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存在,而课程 标准又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累积起来 达成的,那么,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如何转化呢?我们的做法是: 1、把握标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 面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2、了解阶段目标,明确单元目标。 既然是“学习”,老师就要教给方法,进行示范,安排训练;既然是两年的时间都在学习, 那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所要安排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就应该有所不同,层层递 进:教师全文领读——教师领读 重点段落——教师领读难读的句子——学生领读全文——跟录音朗读,读的遍数由多到 少,要求由低到高;默读词语——默读短句——默读长句——默读段落——默读课文,检查 默读效果的问题也要由易到难。千万不能认为在家里提前预习就能代替在课堂上的训练,在 家里读上三五遍也可能是错误百出,有口无心。尤其是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课文要读出什 么感情、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要潜移默化地传授朗读技巧, 教师与学生反复地朗读必不可少,指导与评价也要及时到位。 到了“用、学会、能”的阶段,就说明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要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在 不断地练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提高水平。读得不够好、问得不够妙没关系,听听别人的发言, 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想哪里做得不好,不要总等着老师来给他指 正。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不但对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更重要,反思可以增强学生学习 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因此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绝不能再做学生的拐棍,而要做学生的航向 标。 篇三:小学语文教师业务理论培训讲座稿 教师业务讲座——谈教师如何备课 张 敬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 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要上好课很难,上好有实效的 课就更难。如果课前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又没有必要的准备,上课时匆匆上阵,其效果 也不言而知。所以,做好课前准备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备课前 备课是上课的必要准备,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实施教学 1、备教材: (1)要认真研读大纲、教科书、参考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法规,要着重弄清大纲对每 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的规定,明确是“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中的哪能一层次,避 免教学离纲。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依据,要住址推敲书中的每句话,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主从关系,研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措施。参考书及杂志的有关文章,是教科书的补 充,要利用有关资料掌握最新的教研、科研动态,帮助自己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以及了解与 本知识相关的其它参考书中的习题、学法和掌握最新信息。 (2)做题: 要把每节教材中配备的例题、练习、习题全部做一遍,研究解题的思路、方法及难易程 度,精选习题,明确每道题在传授、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以便在教 学中统筹安排。 2、备学生:要认真、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在理解掌握这节(课)教材时易出现的问 题。掌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和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规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增强教学 3、备教法:灵活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备课中 ⑴教师要理清教学思路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⑵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的主体部分,要精心设计。宏观上,要写明一堂课要“教 什么,学什么”(教学内容),还要指明“怎么教,如何学”(教学方法)。微观上,要对新课 的引入、知识的建立过程、知识的应用巩固、师生活动的安排、设计板书、各教学层次的衔 接、课堂小结、作业选配等方面进行设计。年轻教师甚至要备出课堂上精炼、准确、生动、 逻辑严密的教学用语。武侠小说中说,先由有招,无招则更高。这是境界。 ⑶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思考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的学习需要。教 学内容的处理,要在科学、合理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状况下鼓励教师突破书本,对教材进行重 新编排和组合。以上这些内容都应提前1天备清、想好。 三、 备课后 备课后,要理顺和简化教学思路,抓筋抓点。 ⑴进行教具、学具、课件及学生学习资料的准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前准备好课堂 教学用具。写好小黑板、卡片、图片, 准备好幻灯等教具。 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并对后续教学作适当调整。 1只 粉笔进课堂是不允许的。但也不是形式上的写1块小黑板就叫有准备课。而是以上几点的综 合评价。把不足、也许、可能尽量消灭在课前,真正向课堂要质量。 四、课堂教学 1、每堂课应依据课前设计的教案进行授课,不允许无准备、无教案上课。 2、要认真组织教学,妥善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语言要准确生动;板书要醒目,脉络清 楚,书写画图工整规范。 4、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解符合科学性,不出知识性错误。 5、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提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时间和方 式(如讨论、实验、解题练习等)。要讲练结合,每堂课应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低年级比 高年级多)给学生进行练习,并加强对差生的指导;要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有效调控教学进 6、要加强“过程教学”;重视展现数学概念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 公式法则的推导总结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以及方法规律的提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 过程以及方法规律的提炼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能力。 7、要恰当运用教具,增强教学效果。 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业务讲座稿)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信息及时的 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和把握前沿的教育理论,更要反思 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 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反思, 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素质的提高。大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 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他就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 第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共同提高。新课改要求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审视自己的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 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 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改进 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以达到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统一。 第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所谓经验型 教师,是指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一定教学技能,并且在 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定经验,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学者型教师,不仅 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比较雄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 科研能力。所谓专家型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相当雄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娴熟的 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和引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只有 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知识上的欠缺、教育理论的不足、教育技能的不到位 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急需提高;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获得实践性的知识,使教师认识自己的优 势与不足,积累好的教学经验,并对不良的教学行为、方法进行改善和优化,扬长避短,不 断总结,不断进步。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 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更是教师由 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一条捷径。 第四,教学反思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知 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创新精神与 创新能力决定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而培养学生的重任在于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的这种能力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与反思中获得和提高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 奉献。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千较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科学,其意义 在于求真。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用性格培养性格,用智慧点 燃指挥,用生命影响生命。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依 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 个方面来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有效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指引着 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准确把 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内涵,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以指 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明 确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独立的人;是生活中的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 切为了学生,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要反思自己的的教学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 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 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按照这一基本理念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思想品德 课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突出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 学生之间的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觉悟协调发展;篇四:小继教新知识 培训讲稿(语文)doc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概述(一) (第九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月17日 主 讲 人:吴朝先 培训地点:洞水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 总目标课概括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了解和鉴赏阅读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审 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文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核 心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健康个性。 二、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 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1、阅读感 受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 3、阅读欣赏能力 4、阅读评价能力 5、探究性阅读能力 6、创造 性阅读能力 四、人文教育的熏陶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应机械地割裂开来而应有机渗透于词句篇章及阅读技能的教学 中。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的独特体验。让阅读教学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十一学时) 培训时间:2014年1月17日 主 讲 人:吴朝先 培训地点:洞水小学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词句篇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1、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2、体现目标的三维性 3、把握目标的 法制性 4、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教学方法选用的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师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根据教学情景,选择 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1、灵活处理语文教材 2、合理创设教学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2)、创设活动情景,落实重点教学目标。 (3)、创设想象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创设生活情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机智驾驭语文课堂 1、认真充分地备课,预设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2、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注意调控语文 课堂。 3、从容应对,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四、优化学生课堂活动 在教学策略上主要用学生个体的言语实践来取代教师的讲,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和 表达来取代教师的见解;在教学操作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涵泳品味、感悟融通、 积淀言语、形成语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设计有意义的课堂实践活动,二是主要留足学生活篇五:小学 教师培训讲稿 安徽省“省培”淮北市师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送培送教讲稿之一 《给予树》教学设计与说课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第31课。三年 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围绕这个主题,本单元有四篇课文,《掌声》、《一次 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这四篇课文,讲的都是“爱的奉献”的故事。 《给予树》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圣诞节快到了,该选购圣诞礼物了,孩子们可高兴了, 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有五个 孩子来分享,每人只能分得20美元,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我”领着孩子 们去一个商场,让他们分头去采购。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 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我”有些生气,不知道她 用这个20美元做了什么。回到家里,“我”把金吉娅叫到我的房间,打算和她好好谈谈。没 等我问,金吉娅先开口了。原来,金吉娅给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金吉娅向“我”解释的时候,声音是很低的,心情是难过的。听了金吉娅的解释,“我”感动 了,紧紧地拥抱着她。在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仅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仁爱与善 良,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故事里面,金吉娅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 可是,年龄小反而知道关心帮助别人,年龄最小反而最有爱心。金吉娅不但对需要帮助的陌 生人奉献了爱,而且对家里的哥哥姐姐也没忘记自己的爱心,从棒棒糖,从她向妈妈陈述时 的声音,从她难过的表情,足以看出。 语言运用上,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故事情节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 “我”的心情变化是:担心→生气→感动。二是要求认识的和会写的生字共有22个,因此,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比较多,应该把词语的认读、理解、运用作为一个学习的目标。三是故事 的感人之处,是小女儿金吉娅向妈妈解释的一大段话,而且她的解释有难过,有愧疚,并且 还有争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所以,读好金吉娅说的这段话,应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的倒数第2课,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呢?二年级刚升为三年级,开学后 从九月六号(星期日)才算正式上课,学生的正式上课才算一个星期。因此,我们面对的学 生,还基本上是二年级的学生。另外,暑假刚一开学,大部分孩子还没有从暑假的懒散、孤 独、无趣的状态中走出来,许多孩子无精打采,没有活力,没有朝气,没有兴趣,有的孩子 下午上课睡觉。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状态不多好。学生不好的学习状态,是因为大部分孩 子的暑假生活并不快乐。家长不问他们,把他们放到家里, 写作业,看电视,玩电脑。不少孩子沉迷于电视、电脑之中,大脑变懒了,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了,尤其是对读书学习没有兴趣。孩子年龄小,学习能力低,学习不在状态,这就是 我们开学后不久所面对的学情。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读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学习运用由生 字组成的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词句,朗读课文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爱心,学习做一个有爱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学习字词;朗读课文,重点为1-3自然段;写字。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读好课题,理解课题。 2、检查预习,了解学情,了解对课文留下的大致印象。 3、认读字词,理解部分重点词语,读有关段落,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注意板书重点 4、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其间, 教师注意提示、范读,甚至领读。 5、指导写字。本课没有多少难写的字,教师只提示3个,教师注意范写(予、宽、裕)。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读好课文4-5自然段,重点为第4自然段;让学生运用本课学过的 部分词语,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 的话。 1、读好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句提示语。 (2)引导学生进角色,入情境,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或领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 (5)再指名学生朗读。 2、读好第5自然段。 (1)妈妈听了金吉娅单纯真诚的解释,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 3、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1)教师引导,提示。 (2)指名学生说一说。 (3)出示词语:圣诞节、洋娃娃、如愿以偿、仁爱。 (4)学生根据提供的这些词语,自然说说,指名说。 (5)教师提供开头,学生写,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发现好的,及时表扬, 让别人学习。 (6)师生集体评改,主要在语言运用方面。 五、教学体会:主要教给学生“语文”的东西 (一)语文课重点教“语文”的东西 1、教哪些“语文”的东西。 识字、写字;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朗读课文;默读思考;遣词造句的好处; 描写方法、记叙方法;写人方法、叙事方法;自然段、意义段等。教师要把这些“语文”的 东西教具体,教到位,让学生真正掌握,不能只是走过场,教过了更要教会。教了这些语文 的东西,至于大意的把握,课文的理解,思想的体会,不必去问,或极少去问,学生自然而 然地会随同“语文”的东西输入进去。因为人文寓于语文中。在学生理解词句、朗读课文、 品读语言运用、学习表达方法、小练笔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课文思想。 教师要集中精力教这些“语文”的东西,把这些“语文”的元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主要 任务去完成。语文学习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对“语文”的东西掌握如何。 2、要教好“语文”的东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语文”的东西,具有“语文”的能力——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朗 读课文,默读思考课文,遣词造句的领悟,写人记事方法的发现,描写方法的赏析,构段谋 篇方法的领会等。教师本人如果缺少“语文”的东西,发现不了课文中“语文”的因素,眼 中只有人文,看不到“语文”,因此也很难教给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讲稿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标准的制 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所以它是新的。它新就新在理念上, 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它必然带 来迷失、模糊、甚至阵痛。特别是语文课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 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 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数孩子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都砸 了进去,还不知 道为什么?这种不明确在语文教材上表现得很明显。说白一点,就是做了不 该做的事,例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初步 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何进 行呢?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突出“辩证联系”这一观念,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折磨孩子。人教 社六年制语文第十册中有托尔斯泰写的《跳水》一篇课文。说 的是一条海船上,一个孩子跟 一只猴子玩耍、追逐。猴子爬到桅杆上去,孩子也不甘示弱, 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猴子灵巧, 爬到桅杆上,把孩子的帽子放到了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气 极了,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突 然间,情况变得危在旦夕。只要孩子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 上,粉身碎骨。这时所有的水手 都惊呆了。这时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出来了,手上拿 着一枝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看见孩子,立即把枪瞄准儿子,喊着:“赶快跳到水里, 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跳到水里, 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 爱,那种情急之智,很感人。教参上 要求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 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是 怎样变 化的。——猴子是怎么和小孩发生联系的?于是按照要求,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 解猴子 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老师就不停地挖掘字句,就这样生拉硬 扯,彼 此痛苦不堪。后来又改为要把船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一篇好端端的课文,硬是 被整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谁都不明白,学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一位专家说,这样消磨孩子 的美好时光,该谁负责?这样一来,老师不明、学生更不明。因此,语文只能算作一个方向不 明、方位不定的模糊学科,也是一个学起来很累很难,学不学差距也不大的学科。因此我的 发言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第二,从当前语文教学 现状的角度谈一谈出现的问题及目前有哪些对策;第三,如何去迎接这场改革,时间允许的 话再介绍两个课例。 纵观语文课程历次改革,我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语文课的“目的不明、内容不明、教 法不行。”这次改革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触及到方方面面。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只能说是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愿景我们一起去努力。我之所 以用“愿景”这个词是受了连战的启发,想用这个词来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 甚至是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明史。鉴往可以知今, 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 新课改的现状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什么”。目前争论得十分激烈。我介绍两 种主张。 一种来自权威方面。小学语文的编审崔峦先生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特别是不同于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 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 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教和 学的一篇篇的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 是不知道的。靠教师钻研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 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其实所确定的内容还是字、词句、篇的知识与规则。语文是工具嘛! 三维目标首先就是知识与能力。例如《捞月亮》,不仅仅是读懂课文,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内 容,懂得遇事不动脑筋,就盲目跟着做,容易做出傻事来这个道理。这是个例子。 另一种意见来自学者,主张既不要教语文知识,也不需要把握编者意图,就是不要语文 的语文课。我摘引几段—— 语文课几乎时刻都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个学科的名字就足以 让专家们一个劲地咬文嚼字:语文,语言文字乎?语言文学乎?语言文化乎?公理婆理,各 执一词。如果当初语文这门课不叫语文,而叫母语之类,不知该如何去“顾名思义”?语文 学科的性质也是个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众说纷纭,莫 语文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学会吸收和表达。吸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 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 可操性的表达技能。你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读到不同的奋斗轨迹,从而对人生的选择生出诸多 感慨;你可以从描给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短 暂和生命的崇高;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 之光照亮生命的征程;你可以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 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 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他们的 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 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一般 的课外阅读显然缺乏这种“学术含量”,问题是,如果要孩子们从轻松随意的课外阅读走向“正 襟危坐”的研究性阅读,相信其感受决不亚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 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 于是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 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这么说,还真有些道理,一位数学老师他不需要懂 得偏正、主谓,也不需要划分句子成分,照样教 懂概念、照样让学生读懂题意;一位物理教师他不需要懂得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 照样写出有价值的科技论文;照理说,语文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和文学的神奇力量有 异乎寻常的敏感与激情,也就是说,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离开教参和资料能读懂一篇 文章的有多少?经常写文章的又有多少?读了一辈子教参、资料,编了一辈子练习题,结果 就是读不懂、写不出来。 看来,学习语文不是左分析右分析,也不是训练这训练那,关键是要背,尤其要背古代 经典,然后是多写,始则“放胆”,终至“小心”。多背、广读、勤写当为语文学习最质朴的 规律。语文课的学问全在于此。 所以,语文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仅用文章学原理解读教本、以追求教学方法与技巧为要着 的“教书匠”,更不是一个教参话语的复制者。 我以为这种意见有些偏激。否则,语文教师该失业了。 第二个问题,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所谓教材的原生价值,是指教材作为 客观阅读对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它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就存在的:所 谓教材的教学价值,是指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它是这些文 章被选入教材之后才产生的。不管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我们关注的,主要 应该是它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 的。文选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这个问题也要 由老师来解决,这又是一大麻烦事,只好照着教参教了。(在“课文价值取向”的概念中,首 先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从中无 不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要传达课文的价值取向当然也离不开 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但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 特别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 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 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 的阅读中生成着永不完结的意义。许地山先生是大手笔,我们无意贬低其作品的意义。然而 在上个世纪前期创作的《落花生》,对当时社会达官贵人、纨袴子弟虽外表华丽但却是寄生之 虫,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的抨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当时的现实似乎使 “外表好看”而与社会无用之间,有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联系。可是,在今天,既对人民有用 而又注意仪容之美却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小学生在认同对社会有用的同时认为也应当像石 榴、苹果一样注意外表好看又善于推销自己,这正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相应改变, 应当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在赞赏许地山先生做一个有用的人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又有了新的 认识,即做一个有用的人而外表又好看的则更好,正是体现了对历史性读物在不断更新的阅 读中生成出来的永不完结的新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通常所说的“课文价值取向”,实质上应 当是教材的价值取向。这就不能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教材应为 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应奉为“圣经”,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只有充 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 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生命 的成长过 程是不可能没有心灵的自由面对和鲜活的真情投入。) 第三个问题课改过程中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1、字词教学空泛化 细细回味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实抓实?低年级为了扫清字音障碍,出 示生字后找几 名同学读读就扫清了,书写时找几个范字电脑演示指导一下,学生再仿写几个就结束了。 到了高年级字词教学都安排在课外预习中,课上为了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流程的顺畅, 开篇就直奔内容。或是初读文时,教师只一句“把字音读准,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别人” 就一带而过了,至于怎么读准,哪是重点,怎么弄懂,怎么运用都无足轻重。这种淡化、泛 化字词的弊端早已显现:学生作业、习作中的错字连篇,病句频现,甚至连最简单的标点符 号都分不清。自问:语文的工具性何以体现?何时体现? 过多重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对字词教学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 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基本功,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崔峦先生也多次强调:训练语言是语 文课程的专务,应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过多的活动、表演。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 异化,警醒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字词观,针对实际及早补救。 2、朗读教学表演化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但在我们 的阅读课上,尤其是朗读环节上,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或用朗读技巧强化,或 用标准范读限制,虽然朗读指导和形式精彩纷呈:找伙伴读,小组内评读、教师引读、问读、 竞赛读、表演读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学生在同一感悟同一标准下机械的模仿训练,无论怎么 相象,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也难以真正提高。真正的朗读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的个性行为,虽然不同年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 决不能拔苗助长。因为读和理解是成正比的,不应强求一致。有个赵景瑞老师谈过学生对《寻 隐者不遇》一诗的理解。有些学生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边读边摇头,因为 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些学生则边读边点头,因为他们觉得隐者真“隐”啊,从 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边读边抬头,因为他们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 有一种莫名的向往。由此可见多元的理解才能折射出个性朗读的风采! 3、小组合作形式化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却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 式。每名教师都用过,课上不管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象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 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 悟,这样的探究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4、表扬频繁化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 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加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真棒!”、“你们说的都 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教师时刻担心在不经意中打击伤 害学生的自尊心。公开教学中我们更难以听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要为婉转 的评价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所以各种“换汤没换药”的表 扬开始环绕在学生周围。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 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 能坚持多久? 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一个众 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 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 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 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 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还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 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 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 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 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 “三多三少”: 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 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 课文都讲‘肿’了”。 所以,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三个后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 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一篇文章任你怎么教都行。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 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 科目;小学的综合学习《走进京剧》是艺术课还是语文课?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 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 篇篇就是五十年代那一套模式:(1)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2)讲解生字生词、学 生质疑问难等。(3)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4)总结主题 思想。(5)研究写作特点。)。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 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例如什么是语文“基础知识”?人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正在改变。从近两年来全 国各地的语文试卷来看,大多数试卷 结构是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对于后两 部分来说,从名称到内容是统一的, 惟有第一部分,不仅试卷上的名称存在着分歧,而且考 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从试卷名称来 看,“基础知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与应用”、“积
/
本文档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