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2017-06-01 6页 doc 10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 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 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 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 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 110~250 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氯化物增高 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 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四 尿钙测定 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150mg)。 【参考值】 2.5~7.5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钙增高 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尿钙症、结节病、骨质疏松症、肢端肥大症、肾小管损伤、维生素D摄入过多等。 2.尿钙降低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佝偻病、软骨病、低钙膳食、维生素D缺乏症等。 【注意事项】 1.测定前须低钙饮食3天,留取24小时尿液并且准确记录尿量,混匀后使用。 2.使用利尿药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钙含量可增高。 五 尿磷测定 人体中含磷总量为10g/kg,85%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食物中磷由小肠吸收,经肾脏(占70%)与肠道(占30%)排泄,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的磷可达5g,85%~95%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参考值】 22~48 mmol/24h尿 (磷钼酸紫外法) 【临床意义】 1.尿磷浓度检测主要用于钙磷代谢、骨病评价及骨病治疗监测。 2.尿磷增加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痛风、肾小管疾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尿磷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佝偻病。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时摄取高钙膳食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等 摘要: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因素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因素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许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重要信息[1]。笔者翻阅国内血常规检验的相关报道和根据经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人为、生理、仪器、试剂等因素。现总结如下,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因素主要可分 1 人为因素 1.1 标本的采集 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根据各类文献报道[2~4],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1)采血检查注射器和针头, 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还应特别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使用止血带时间最好不超过1min;(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否则可造成血肿和血标本溶血;(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8)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6,7]。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 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保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因而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对不能及时送检 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保存24h。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因在段时间内血标本中部分血小板有暂时聚集现象,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这不仅影响血小板其他指标的准确性,也易造成红细胞计数增高。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6,7]。 2 生理因素 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正常人一日之内,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会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 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 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7]。 3 仪器因素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目前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病理情况(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扰白细胞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8]。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仪器应定期保养,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校准仪器前应彻底清洗仪器的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空白试剂,本底要符合要求。 4 试剂因素 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 11次计算均值、、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6]。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双双,王红艳,.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重庆, 2006,35(18):1694-1695. 2 丛玉隆.临床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3 陈兴章,柴富萍.白细胞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2. 4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00-350. 5 马洁,陈丹霞,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华检验医学 志,2004,27(8):535-536. 6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临床误诊误 治,2006,19(11):79-80. 7 赵晋芳. 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实用医技杂志,2008, 15(23):3077-3078. 8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
本文档为【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