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

2017-03-15 10页 doc 2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   宋代沿袭唐制,中央检察机关称为御史台,其监察制度主要由谏官的谏诤制度和御史的纠弹制度两部分组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蔡襄监察理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北宋名臣蔡襄,生于仙游枫亭,19岁中进士步入仕途,57岁为母亲守制时病逝家中。在37年仕宦生涯中,他担任中央监察御史及地方官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思想及其实践。蔡襄监察言行虽距今千年,且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但今天重温它,对于认识监察制度及其反腐倡廉的必要性有其实践意义,对当前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党的路线教育有启迪借鉴作用。   一、蔡襄...
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
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   宋代沿袭唐制,中央检察机关称为御史台,其监察主要由谏官的谏诤制度和御史的纠弹制度两部分组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蔡襄监察理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北宋名臣蔡襄,生于仙游枫亭,19岁中进士步入仕途,57岁为母亲守制时病逝家中。在37年仕宦生涯中,他担任中央监察御史及地方官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思想及其实践。蔡襄监察言行虽距今千年,且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但今天重温它,对于认识监察制度及其反腐倡廉的必要性有其实践意义,对当前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党的路线教育有启迪借鉴作用。   一、蔡襄的监察理论   宋御史所属三院,台院有台院侍御史,殿院有殿中侍御史,察院有监察御史。蔡襄任监察御史和言官等,长期官宦生涯,造就他的监察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监察主张、反腐倡廉言论,以及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和谨财节制等主张与言论上。   1.监察方面的主张   宋代沿袭唐制,中央检察机关称为御史台,其监察制度主要由谏官的谏诤制度和御史的纠弹制度两部分组成。谏是规劝,诤是直言。谏诤是对君王或上司提规劝性言论。到宋代谏诤的范围有所扩大,它除了继续掌有对人主谏诤权外,又新辟对百官违失的监察。对此蔡襄十分清楚,因此他步入仕途不久,就参与谏诤活动。   庆历三年(1043),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欧阳修等人为谏官。蔡襄感到言路已开,虽然当时还在馆阁校勘任上,职微言轻,但他仍大胆向仁宗皇帝上了《言增置谏官书》,先肯定增置谏官的意义:“以广言路,此陛下为社稷生灵大计也。”   又疑虑正直的人任谏官能否长久,皇帝能否始终如一地听谏,于是提出了言谏制度的根本问。“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他认为最难的是纳谏。主张皇帝要采纳谏言,否则谏官形同虚设。其次,鉴于谏官的特殊位置和职权,“忠诚刚气”之人容易触忤权臣及既得利益者,易招邪人的攻击和刁难。蔡襄很有远见地分析攻击谏官的三种罪名:“好名也,好进也,彰君过也。”对投机取巧的谏官,“事之难言者则喑而不言”。蔡襄给予批判,建议皇帝“擢官必自主之”。尔后又在《明谏》一文中重申:“为谏之难,非进谏之难,难乎人主听而用之之难也;”“纳谏不必皆用,辨是非则妄言息而忠言进矣。”劝仁宗要善于纳谏,并择善用之。   御史的纠弹监察,这是宋代新辟监察百官违失的谏正之议,蔡襄非常重视,他认为监察弹劾官吏,就是检举各级官员的失职、渎职及其他罪行。   谏官的职能更加广泛,任务也更艰巨,以三省至百官违失为谏诤对象。对此,蔡襄首先重视御史官的选择,他认为御史台官员应有“鲠正之志”,才能纠弹奸慝,肃正纪纲。他在为皇帝拟就的《尚书都官员外郎郭中锡可侍御史制》制书中就指出:“御史府之职,正纪纲,绳愆缪,外以肃官师,内以献忠谠,名为清要,固难其材。”   [1]卷九并对当御史台属官多不称职状况,向皇帝状奏《乞令御史中丞举属官状》,上言:“御史,纲纪之地,官属选用,宜得实才。其不称者,臣请黜之。”并主张由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荐举属官,“臣乞御史台官属只下御史中丞荐举,宽其资限之格,资深者为御史,卑者为里行。   若能称职,亦是官守之常,不必过有升陟。或不称职,可并举者坐之,则朝廷有责任之方,风宪有得人之美”。[1]卷二十一这样既可使御史台得到人才,又可使其责任专一,职责分明。   宋代的监察制度有个重大改革,就是在御史台置言谏御史,让御史兼言谏之职,蔡襄极表赞同,他在为皇帝作制书中指出:“宪台之职,弹治百官,分决诏狱。昔我真考,特置言事御史,颛持诤议,所以甄录材美。”[1]卷十一言事御史的设置,为台谏合一开了先河。   为解除谏官的后顾之忧,蔡襄还向皇帝上了《乞不令中书出谏疏宣示札子》建议朝廷,谏官论列官员的奏疏须保密,不可出示与当事人。   2.反腐倡廉的诤言   蔡襄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主要表现在朝廷存在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大问题以及辽、西夏威协边境的安全。冗官使官僚机构臃肿不堪,运转不灵,官吏冗滥文恬武嬉,结党营私,勾心斗角。“近臣苟进,党附相倾,百官臣僚,目相诋讦”。   [1]卷二十三贪官污吏的存在,造成政事废弛,政风败坏,道德沦丧,世象日恶,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与腐败现象。面对时艰,统治者却病体恹恹,缺乏生机;冗兵使兵卒数量剧增,却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且“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专兵”,[1]卷十八上下隔阂,指挥不灵。在与辽夏作战时每战皆败。   冗官、冗兵带来冗费,造成国库虚竭,入不敷出。宋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就不断向农民增加赋税,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同时田赋不均,“豪强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由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2]而统治者还遗使到各地“取索钱帛,以供公上”[1]卷十八,给人民增加沉重的负担。腐败的政治、孱弱的军制、匮乏的财政,带来“夷狄侵侮,生民重困”[1]卷二十三的严重局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政局。没有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势必走向衰亡之路,这不仅是蔡襄等人的看法,就是统治者内部,也意识到没有改革的危机。仁宗皇帝忧心忡忡,忍垢蒙羞,慨叹“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者”。迫于无奈,不得不在庆历二年(1042)五月诏令三馆臣僚条陈政见,希望从臣僚条陈中找到拯救国家的办法。蔡襄怀着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与强烈的使命感,痛陈天下困弊至危,呼吁朝廷更张救其患,力主社会改革,扫除腐败现象。他认为要挽救危局,必须从当权者做起,整顿吏治,反腐倡廉,“贪脏者废之,清廉者奖之”[1]卷十八。在施政中,要完善监察机制,造就廉洁自持,取信于民的好官,培育勤政为民的官风。蔡襄是时虽然还是个馆阁校勘,但他能识大体,积极配僚,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其中较有份量的是庆历三年(1043)向仁宗进呈《黼扆箴》。   这是一组13篇文章,包括政治、择官、军事、财政、君主作风等方面。政治上提出“跻俗于礼,肃治家政、好问益广、恩赏无私、威福是守、法令必信”等主张;选择人才擢官上,提出“任材以宜”和“去邪勿迟”等主张;军事上提出“兵连虑危”,认为“官名既正,则将权可专;将权可专,则练军必实,练军必实则所用之兵必寡,……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唯如此,才能得到兵精马强,又可去去冗消费,一举两得。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仁宗采纳。财政方面,提出“利急思困”,主张“上下两济,公私两行”;君主作风方面,在《黼扆箴》中,几乎条条都涉及君主作风,蔡襄在此拳拳告诫才智平庸、优柔寡断的仁宗,内宠既多,应“严肃莅之”,不可闭目塞听,要“好问益广”,善听能断。在“听断不疑”中,提出“人主但务博采兼容,而要之断也”。   要善断须“讲仪礼要,广接群臣,询访时事。聪明益至,处置自精,何患断之不审也”?   这份《黼扆箴》,蔡襄以一个改革家的雄才大略、聪明才智条陈时弊,规谏仁宗居安思危,任贤却邪,公正守信,励精图治。蔡襄还一针见血地提出:吏治的混乱与腐败,根源在北宋朝廷实现“磨勘法”和“恩荫制”,结果造成“奇材异绩,不闻奖拔;贪墨昏耋之人,曾经免罢责罚,……使天下贪廉混淆,善恶无别”[1]卷十四。蔡襄建议取消“磨勘法”和“恩荫制”,肃贪反腐,制之以法,兴利除弊,振肃朝政。   3.轻徭薄赋,勤政节用的建议   反对横征暴敛,主张轻徭役、薄赋敛、勤财用、善节制。这是蔡襄廉政监察思想的一部分。他提出限制统治阶级的欲壑奢望,希望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官员,务须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做到“实惠天下,以利百姓”。他回顾历史上诛求苛制的情况,提出“自古剥下无厌而民不乱,诛财无已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1]卷二十二,建议国家财政收支、赋税轻重应有规划,要有节制,不能无原则地滥支滥用,要注意民众的承受能力,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剔除一些不良现象。禁奸豪、宽民力。“蠲赋税,均借贷,省配敛,赈流移”[1]卷十九。   蔡襄针对当时社会“薄礼义、厚财利”及大臣们“相竞广市田宅,争求重利”[1]卷二十三,各级官吏以权谋私曲狱受贿,豪富之家纵欲相矝、奢侈无度等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提出扭转风气消除腐败,必须“跻俗于礼”,“立经制、兴礼让”,“兴儒学,敦教化”。朝廷须“明令戒谕”。主张通过儒家思想道德的约束力和国家法律制度的强制力相结合,从正面教育与适当制裁并重原则,进行自我节制来匡正鄙俗,扫除腐败,拯救时弊。   在经济管理上,他认为应该“勤财用”,建议朝廷要遵循“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的原则,去冗消费,节省费用,希望朝廷倡行“俭约之法”,惩戒浪费之失,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必以边事为忧,必以苍生为意,不可枉费无用。对于贪污国家财物之人,要实行惩防并举的方针,既要严惩不贷、不能手软,又要注意防微杜渐,加强约束,防止赃官恶吏侵吞国家财产。   二、监察思想之践行   蔡襄不仅有一套系统的监察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义无返顾地践行。他发表言论,侃侃而谈,不管在监察官任上,或是非监察任上,都始终如一贯彻他的监察思想。   1.谏官任上的敢作敢为   庆历三年,仁宗在天章阁召辅臣条陈奏国事。   是年三月,仁宗“特增置谏官四员以补圣聪”。四月增补蔡襄为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任谏官。   蔡襄带着忠直的秉赋,与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同进入谏垣,从而拉开庆历新政的序幕。   庆历新政是宋代第一次改革,“开直言,旌谠论”,用开拓言路来澄清史治,以正确的舆论来督促,约束统治者本身言行,以稳固其统治地位。   进入谏垣是蔡襄政治生涯中最光辉的一页,蔡襄及其同僚不辱使命,立即投入谏诤活动,他在谏垣上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要求彻底解除奸相吕夷简的职权。   吕夷简任宰相20多年,压制忠良,进用朋党,专事姑息,大坏纪纲,导致宋政权内忧外患。一个月前已由章得象、晏殊代替,但他仍以司徒资格,预议军国大事决策,两府大臣还常到他的家里商量政事。对吕夷简这种干预政事的恶劣行为,蔡襄深为不满,他上疏《乞罢吕夷简商量军国事》,从吕夷简任职时“屡贬言者、廉贪不分、好大喜功、善恶无别、务取人情、屡战屡败、无制敌之术”等方面,一针见血地指出吕夷简七大罪状。指出:“夷简出入中书且二十年,不为陛下兴利除害,苟且姑息。以致事事隳坏如此。”吕夷简如此不材不忠,还“乞令政府一两人至家商议大事,正验夷简退而不止之心也”。因此,应“罢商量军国大事,庶使两府大臣专当责任,无所推避”。   蔡襄的这一奏章,不仅直指吕夷简误国害民的罪行,也可以说是对仁宗前期朝政的一个总结,揭中要害,振聋发聩,面对蔡襄等谏官的无情揭发,吕夷简不得不放弃实权,于庆历三年(1043)三月结束了擅权20年的宰相生涯。但是任何一个顽固分子总是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同年九月老奸巨滑的吕夷简又以大尉身份致仕,蔡襄等谏官发挥打落水狗的精神,再上疏《乞降吕夷简致仕官秩》,虽然无下文,但谏官们敢于连续弹劾这个老奸相,足见其赤胆忠心与勇气。   蔡襄等谏官劾罢第二位宰执是副相王举正。   王举正“材能最下,久忝大用,柔懦缄默,无补于时”。[1]卷十四蔡襄上奏《乞罢王举正用范仲淹》,恳切希望仁宗“发乾刚,出圣断,退举正,用仲淹,以答天下之望”。[1]卷十四懦然不称职的王举正,实际也适应不了即将开始的庆历新政,终被罢免参加知政事之职。   第三位被蔡襄、欧阳修等谏官劾罢的宰辅是晏殊。晏殊是蔡襄、欧阳修的师座,襄、欧两人应举时都对晏殊行过礼,称恩师。虽为恩师但却无法改变晏殊的政治立场和贪侈作风。晏殊弄权误国,平时很少时间处理国家大事,更多是献喜宾客,过着奢华生活。如此挥霍无度,怎么不取无义之财呢?   平时,蔡襄对晏殊这种行为多有异议,师生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尖锐化。晏殊对欧阳修、蔡襄的舆论斗争也逐渐产生鄙视和厌恶。他捺不住了,借口河北军务需要,欲把欧阳修从谏垣调离。眼看舆论阵线将被削弱,蔡襄等人也急了,开始全面揭露晏殊的罪过,包括他在商业、交通等方面霸占官地、役勤兵民、盖房僦贷、殖货规利、营私肥已等等,都给予暴露无遗,写进奏状,在蔡襄等人多次弹劾下,晏殊于庆历四年(1044)九月罢相而去。   蔡襄等谏官在谏垣上不仅弹劾炙手可热的三位宰相,还毫无气馁地继续弹劾贪婪、秽恶的权臣恶吏,其阻力与艰难,不亚于奸相。宋代某些当权的宰相,往往凭持职权,培植私人势力,如吕夷简擅权20多年,屡屡进用私人,因而退休之后,其子弟、门生、依附者、仆从等,仍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大肆活动。章得象、晏殊两相也不例外,所以随着蔡襄等一批谏官地位的确立,诸谏官一方面要弹劾贪赃恶吏及不称职者,如李淑、梁适、吕公倬、魏姜等人,一方面要设法割断这些人背后社会关系网络。   李淑是徐州人,李若谷之子。梁适是山东人,内翰梁颢之子。这批人狼狈为奸,为人奸滑贪诈,曾被朝野路人斥之为“三尸五鬼”。他们又颇富才具,或阿附于吕,或阴结于阉,为仁宗所宠,蔡襄等谏官直言批评仁宗宠之不当。又如吕夷简长子吕公绰,曾在职位上丢失400多枚编钟,事故严重,却无妨碍其晋升。如此恶吏还在横行,蔡襄等谏官向仁宗上了《论李淑梁适奸邪》的奏章,指出“奸邪不去,正人退缩,此正可痛心也。李淑梁适皆有实罪……愿陛下为社稷为生灵留意,幸甚”。奏章最后表明心迹:“臣力指奸邪,世人以臣不思后患,为臣寒心,笑臣愚鲁。臣自知甚明。苟利国家,岂顾后患哉?臣不爱身,唯忧朝廷不即施行耳。”   “尽言尽谏,不顾权贵”,“究民利益,察吏善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充分表现蔡襄作为谏官,为了驱邪,以利国家,不顾个人自家性命的坦荡胸怀和高尚情操。   2.仕宦生涯中身体力行   蔡襄在仕宦生涯中有相当部分监察言行,体现在他的民本思想领域。他认为人民大众是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施政者必须尽一切能力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着想。自庆历三年(1043)春开始,各地相继发生旱灾、蝗灾、地震及日蚀等,一时人心惶惶。皇室、豪门贵幸和一些官僚,对灾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视而不见,听而任之,还大兴土木,歌舞升平,过着奢侈的生活。蔡襄与余靖等人连上四篇《言灾异》奏疏,指出“灾变之来,实由人事”的要害,“数年以来,天戒屡至”。   “救患之方,莫若原其致灾之本,致灾之本,由君臣上下之阙失也。阙失之事,臣等敢次第言之,陛下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持天下之柄,司生民之命。无嘉谋异议以救时弊,不尽忠竭节以副任用,此大臣之失也。朝有阙失而不能救,民有疾苦而不能达,陛下宽仁少断而不能规,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此臣等之罪也。”对当时频繁的天灾联系到人事,提请朝廷关注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危机,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蔡襄为了社稷的兴盛和庶民的福利,冒着丢官下狱的风险,直言上疏极谏,其不畏权贵、不计个人得失的爽直刚正的言行,让闻者悚然,观者敬悚,令人扼腕赞叹!虽然这些奏疏未全面被采纳,但蔡襄能这样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与大臣,其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苍天可鉴。   从济世安民的思想立场出发,蔡襄还十分注意吏治整顿。他认为贪官脏吏,“凭恃官威,因缘为奸,求取脏贿,以曲为直”。[1]卷十八他知泉州时,对晋江县令章洪之依仗伯父章得象宰相的权势,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蔡襄到任后,通过微服私访,掌握章洪之的罪恶事实,上报朝廷批准法办。之后蔡襄还引导龟湖塘四周百姓居民制订一套用水塘规。   解决了被章洪之拖延了多年的水利纠纷,使当地粮食生产“常常二三倍于他乡”。   蔡襄认为济世安民应从关心人民疾苦入手,他想方设法减轻人民负担。漕闽时他视察兴化、泉州汀州、漳州,耳闻目睹当地民众的困苦生活,便向仁宗上疏《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身米札子》。身丁米是历史遗留问题,漳、泉、兴化三郡官府变换手法,把交纳现金的身丁锐改为身丁米,并用官斗订正,增加税赋。真宗朝已诏减了,但此三郡身丁钱被折为米依旧交纳,蔡襄看到三郡人民的悲惨生活,特上疏请求减免身丁税,在蔡襄等人努力奔波下,终获准诏减。他不仅关心民众生活,也同情地方军兵厢军的生活,是时闽地被派往广东、广西驻防的厢军,多是贫苦饥民。路途遥远,水土不服,许多人染瘴毒,又得不到治疗,军人伤亡大半,因而每次新兵出发,与其父母、妻子决别,哭声盈野,惨景难忍。蔡襄非常同情军人处境,他上疏仁宗《乞厢军屯驻广南只于此近军州节次那移对替札子》,向仁宗建议:“只乞于近比州军节次那移对替,年岁升之,存救人命,不可胜计。”这一请求获仁宗批准,此后福建厢军改在附近州军屯驻和更戌,避免了许多士兵的无谓死亡。   在济世安民上,他注意监察发展地方经济、关心民众生活。他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在知福州任内,命属县疏导渠浦,扩大水利灌溉。嘉佑二年(1057)冬,据闽、侯官两县不完全统计,疏导浦渠245条,长度达二百几十公里,受益耕地在三千六百公顷以上。   任福建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尤为突出。兴化平原原有胜寿、西冲等五处古水塘,退盐咸,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仁宗天圣、宝元年中,形势户陈清等请修建秋芦以续灌溉,废五塘为湖田。结果原灌区农田年年干旱,只有一百多顷湖田,三十余家官户、形势户得利。蔡襄察知民隐,断然奏请恢复五塘,废湖田,兴水利,为民造福。在泉州,他鼎力支持建造洛阳桥,在海湾开阔、撑渡不易的万安渡架起桥梁。“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州变通途”。同时,他还令人从福州到漳沿途州县干道两旁种植松树,民谣赞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三、蔡襄监察理论的当代价值   从中国古代治国的理念来看,历代统治者都有一套监察制度,以监督其治国方略的实施,只是各朝君主听谏与纳谏的态度不同,以及执行监察的监官负责与否,结果截然不同。贤明的君主有听谏和纳谏的胸怀与雅量,能倾听谏言治理好国家,造就天下升平;昏君听不进忠言,其朝政就弊端百出。而谏官也有责任,谏官忠直与否,其谏诤的言行直接影响时世升平与混浊。蔡襄、欧阳修等一批谏官处于北宋仁宗朝,仁宗皇帝在历史上不算昏君,他也想治理好朝政,只是智慧平庸,制定不出高超的治国方略,他任命蔡襄、欧阳修这批清廉刚正的谏官,为其出谋献策,才有“谏官风采倾天下”昙花一现时期。蔡襄在察院担任谏官以及他所演绎的监察言论,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监察理论,他所参与的监察实践,造就鲠亮正直的谏官形象,直声震朝野,在北宋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蔡襄监察言行迄今千年,今天看来,还闪烁着时代光芒,还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与时代价值。现归纳以下诸方面供借鉴。   1.刚正不阿的精神   蔡襄作为朝官不仅没与丑恶势力同流合污,而且往往因腐败问题拍案而起,加以揭露,与之斗争,矛头集中对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升为谏官,他在谏垣上大胆揭露正在得势的奸臣吕夷简、王举正、晏殊、李淑、梁适、陈执中等。揭露攻击正在得势的奸臣,就如委身以伺虎,多会被虎所咬,轻则受伤,重侧致命。而蔡襄不顾身已安危,不断发起对得势奸臣的攻击,今天看来,其对恶势力不畏权势的刚正不阿精神,还值得赞扬,值得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3]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执政半个世纪多了,历届中央领导都提到反腐倡廉,但从来没有像一届中央领导放这样的狠话,这说明新一届党中央已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唯有挥起铁拳猛打,才能保住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外电评论:“中共反腐铁拳打到贪官痛处”———至2013年底,全国有18.2万党员干部受到查处,其中高官31名,[4]2014年1—5月份,又有省部级高官落马10名[5]。   2.敢于直谏的勇气   直谏多是对上司或最高统治者而言。作为谏官,敢不敢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不同意见,甚至直指其过失,这是区别监官忠直与投机取巧的试金石。   蔡襄在整个谏垣上的可贵之处,就是敢于进谏,讲真话。讲真话谓之忠言,忠言必然会暴露社会的阴暗面,会得罪人,令人怨恨。实际上人主有过失,谏官最近密,如果谏官不尽言,人主从何而知变更呢?蔡襄在向统治者上的奏疏里,如《黼扆箴》《言灾异》《别疏》等,都毫不隐匿地直指君主,如说到灾异就直指“君臣上下之阙失也”。在专制社会里,人们往往只能有一种思想方式和讲话方式,官场更是如此。蔡襄这些锋芒毕露的谏官,有时会冒坐牢杀头的灾祸,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蔡襄的言行,激起人们的反思,也给人们启迪。作为千年之前的封建时代官僚,能为国为民大胆谏诤;一千年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丑恶现象不敢揭露,还有什么腐败现象不敢抨击?大家要有蔡襄敢于直谏的勇气,发挥正能量。“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坚决不搞特权,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深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任何人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6]   3.关心民瘼的情怀   人民是国家主体,是执政者的衣食父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历代统治阶级,贤明的为国家昌盛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着想;腐朽的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这是监官监察之职,是衡量监官好坏忠邪的。蔡襄是监官,首先他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君子,是个贤者,人格之师”。“他一生关心民间疾苦,时时处处为民众着想。”“古往今来,大凡受民喜爱的官员,多半是敬业而爱民者,多半是智者仁者。智者虑事非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用心不在一已之便安,而求有益于国计民生”。[7]   蔡襄正是这样的人,他作监官,讲治国平天下之术;他任地方官,怀忠心爱民之诚,求裕民之福。他一生赢得人民的喜爱与敬重,这是很自然的。   千年前蔡襄的言行,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听习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讲到一段话,字字句句暖在心头:“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共产党人的心声,治国安邦的良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6]   4.勇于伸张正义的人格   蔡襄所以赢得“前无贬词,后无异议”的赞誉,是他生前除了揭露抨击官场腐败,还由于他常为受冤的贤人鸣不平,试举几例: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尹诛因坚持正义而被贬,他称之为“四贤”。他写的《四贤一不肖》诗名动京师,为千古绝唱。   《乞用韩琦、范仲淹》奏议,作出“讲贤退邪”的着名论述:“君子进则天下泰,小人进则天下否,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而天下不泰者无有也。”如今有口皆碑。   当殿冒死诤救唐介,震惊朝野。监官唐介不避权贵,攻击宰相文彦博,触怒皇帝,贬去春州。蔡襄奋起拯救,在仁宗盛怒之下,举朝无人敢进诤,唯独蔡襄,以右正言身份,敢于冒死趋前,“苟利国家、岂顾后果”。令当朝百官赞叹不已。   南京孙沔以罪谴谪,处分太重了,蔡襄为之辩护,建议“湔洗拂拭,有所任用”;南京吕泰因犯法而被降官责废,蔡襄为之辩护:“事出仇人,情轻法重属冤枉,应矝悯”。   伸张正义是我党一贯作风,解读蔡襄勇于伸张正义的言行,光明磊落的人格,更加坚定了人们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信心和勇气。   蔡襄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优秀人物,在封建专制年代给民众透出一道亮光,其监察思想犹如一把利剑,在当时直接刺痛贪赃官员,今天,它还在闪光,对反腐倡廉不无时代价值:它威慑、打破腐败官员“杀头不要紧,有钱就是真,栽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美梦。它告诫人们,反腐倡廉长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这就是蔡襄监察思想的当代价值。   :   [1][宋]蔡襄.蔡襄全集[M].陈庆元,欧明俊,陈贻庭,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63[G].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新华网.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1-22).   [4]参考消息.境外媒体:中共反腐铁拳打到贪官痛处[EB/OL].(2014-11-18).   [5]半岛都市报.5个月10名省部级高官落马[EB/OL].(2014-06-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EB/OL].(2013-07-08).   [7]林其泉,陈慰锭.试论蔡襄的官德[C]//林怡瑞.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5-87.
/
本文档为【蔡襄的监察理论及其监察思想践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