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2017-03-18 3页 doc 8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微信打造了一个快速传播信息的熟人关系场,实现了“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构建了特定的社会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微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微信自身的研究,重点分析微信的属性、特征以及传播学上的优势。二是微信的功能及影响研究,主要分析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学界的研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三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微信营销上。此外,还有少量关于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微信的政务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微信研究的理论性较强,且观点不...
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工具,微信打造了一个快速传播信息的熟人关系场,实现了“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构建了特定的社会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微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微信自身的研究,重点分析微信的属性、特征以及传播学上的优势。二是微信的功能及影响研究,主要分析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学界的研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三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微信营销上。此外,还有少量关于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微信的政务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微信研究的理论性较强,且观点不一。大部分研究属于定性研究,重点探讨微信的传播特征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微信传播综述微信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极大变革,微博刚刚流行起来,微信就横空出世。2011年1月,腾讯发布微信这一通讯程序。2013年1月,微信的用户数量已将超过3亿。到2013年10月,已有超过六亿人开通了微信,微信上每天的活跃用户达到1亿。[1]  微信作为现在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平台之一,其流行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微信也成为近年学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微信”为主题搜索相关的论文,2011年有23篇,2012年有175篇,2013年有2091篇,2014年有4546篇,2015年,有410篇(截止到3月1日)。总体而言,国内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微信自身的研究、微信的传播功能及社会影响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研究三方面。  一、微信自身的研究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播工具,学界首先从媒介传播工具的角度关注了微信的属性,特征等。近年来看,我国学界对微信本体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信的属性、传播特征以及传播优势等方面。  (1)微信的属性  国内对于微信的定义比较一致。学界普遍认为,“微信是腾讯开发的,满足用户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并实现内容快速分享,提供公共消息推送等功能服务的一种即时通讯程序。”[2]但从本质上来看,微信究竟偏向社交工具还是媒体属性,学界看法不一。  国内有学者直接将微信划归了新媒体。如陈晓华就认为,“在互联时代,微信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3];与之相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微信不属于新媒体,她是本质上属于大众媒体。  总体而言,学界的研究偏向于将微信的本质纳入社交工具而非媒体属性。祝阳、王欢认为“微信与微博不同,其到现在尚不具备大众媒体的形态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私人化的社交工具。”[4]王艳丽则从功能论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微信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展现出‘新媒体’工具的基本特征。但是,微信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与以往的媒体不同,微信在生活中往往扮演着信息的交流与中转的平台角色。”[5]  (2)微信的传播特征及优势  学界认为,微信本身具有的传播学特征和传播优势促使了其流行。微信基于熟人关系打造的朋友圈具有信息分享的私密性,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了人际传播的效果。  谢新洲、安静等指出了微信传播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微信偏向于人际传播,注重社交内容。其本质功能是利于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第二,微信好友大都是QQ和手机通讯录上的熟人,基于熟人关系打造的好友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第三,微信好友的数量增长迅速。“用最短的时间聚齐最多的人,传播最快速、即时的信息”。第四,微信传播的内容具有隐蔽性。微信好友大多是熟人,二者的对话外人不可见,因而具有较高的私密性。[6]  从实际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创新,其不断推出的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与需求。微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平台,其推出的公共平台信息推送、朋友圈信息分享等功能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需求。  二、微信的传播功能及社会影响研究  微信自产生以来就风靡一时,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其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界对微信的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对于其正面的传播功能和负面的社会影响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微信传播的正面功能  国内研究者认为,微信满足了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这是其主要功能。近年来微博火爆的原因是其具有以往其他传播工具不具备的社交功能。  可以看到,微信之所以在众多的社交媒体中脱颖而出,主要与其传播功能有关。学界关于微信的传播功能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微信丰富了人们社交的手段。微信拉近了人们沟通的距离,这也代表了媒介发展越来越尊重个体的需求。第二,微信通过“朋友圈”打造了一个强关系、近距离的熟人交际圈,与微博不同,微信更偏向人际传播,其大众传播的程度较低,这满足了人们在私密圈子中分享信息的需求。第三,微信还具有低成本、即时性、私密性、精准性、交互性、便捷化、人性化等优势。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微信在维持熟人关系,进行娱乐游戏,满足信息交流等方面作用巨大,因而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曹进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出发,他认为“社会大众的争相追捧促使了微信的产生。首先,微信通过不断创新自身功能,在受众心中营造出微信的“功能神话”;其次,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产品,它具有以往传播工具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另外,微信推出的相关功能常常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在生活中往往被认为是时尚、潮流的象征。微信代表着大众文化和潮流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甚至思维领域都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7]  (2)微信传播的负面后果  作为近年兴起的社交工具,微信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格局,其独特的传播功能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便利。然而,微信的普及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担忧。  有学者从信息把关的角度分析了微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微信打造的私密朋友圈内人们的信任度较高,谣言和小道消息更容易传播。自媒体用户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信息把关显得更加困难”[8]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谣言更容易在私密朋友圈内传播。而且熟人圈子的私密性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还有学者分析了微信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它满足了人们信息交流的需要,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由于微信信息发布自由、管理困难也导致微信成为犯罪现象的多发地。微信传播的巨大自由度常常导致个人约束力的下降,社会道德的缺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使得微信成为伦理问题滋生的温床。因此,要治理微信犯罪,必须改进传播技术,加强微信信息内容的把关,增强微信用户的道德自律。”[9]
/
本文档为【国内微信研究现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