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长征路上的故事

2017-04-30 11页 doc 18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长征路上的故事长征路上的故事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以下是推荐的长征路上的故事,欢迎阅读!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
长征路上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故事   长征”属于世界,长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以下是推荐的长征路上的故事,欢迎阅读!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并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校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4.“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   “打双草鞋送红军,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今年75岁的老人叫陈罗寿,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村当年是红五军团的结集驻扎地。这个村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从家乡渡河走上了长征路。陈善模参加长征不久就因负伤回到了家乡,第二年便去世了。为了生计,陈罗寿小小年纪就跟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解放后,陈罗寿还一直靠打草鞋来贴补家用。   令陈罗寿感到些许欣慰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每逢节假日,他和他的“红军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眼球。他们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小,或带着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观看这个独特制作草鞋的过程,感受老区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源源流长,同时,也增加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   5.怀念小吴   老红军肖彬永远忘不了他的小通讯员吴玉民。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吴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6.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7.老红军讲长征路上的故事(CCTV 东方之子)   在漫漫长征的路上,女红军们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经历了重重磨难,像男人一样战斗,在长征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三位女红军都已年过半百,其中一位是老钟月林91岁,江西省宜都人,宋任穷同志夫人。1934年10月在江西瑞金虽红军长征。另外一位叫王泉缘93岁,江西省吉安人,1934年10月在江西瑞金随中央红军长征。还有一位是今年已经年满82岁的王新兰,在长征路上是有名的红小鬼。最后一位是王定国(音),95岁,四川营县人,谢觉哉同志夫人。1934年在四川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她们经历了长征路上的重重磨难,如今的她们却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详细内容:   2006年6月4日,在北京中南海的一个小四合院里,我们见到了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钟月林。   钟月林91岁,江西省宜都人。宋任穷同志夫人。1934年10月在江西瑞金虽红军长征。当年她19岁。   1934年10月9日,钟月林听说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第二天就要从瑞金出发,非常着急。因为她偏偏这时患了上了痢疾。   钟月林:拉痢疾了,我还不敢说。怕他把我留下,偷偷地。那时我们打通铺,卫生间都从外头,野外,老要上厕所,老要上厕所,又怕他们发现。说钟月林,拉痢疾有玻当时团长是董必武,董老是我们的团长。他听到说要把我留下,说我有病,要把我留下。我说绝对不能留下。他说你跟不上,很紧张。我说跟不上,我走一步,就是不能把我留下。走到哪里算哪里。走一步算一步,死在路上无怨悔,不拖累部队。我是这样说的。这样给我拿来一包药,吃了,吃了就(痢疾)就停止了。下午走的时候就,一直到走的时候,再也没拉过了。   当时钟月林被编在由32名红军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工作团,随担架行军。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沿途向老百姓宣传红军的政策。一方面要找到抬担架的民夫,另一方面还要筹备粮食。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找到粮食谈何容易。1935年8月,在中央红军第一次过草地之前,她们必须迅速筹备到七天的粮食。   钟月林:我们在过草地之前,没有粮食吃,没有粮食吃,这样饿死人的。过草地,要准备七天的粮食,这七天的粮食从哪里来啊,就是藏族楼上住人,楼下喂马,马圈里头有麦子,有青稞麦,有马吃了拱出来的,也有马拉出来没有消化的,我们拿一个笤帚,拿一个簸箕,一扫扫,扫了以后把那个脏东西搞掉,以后再把它洗干净,洗干净以后再把它炒熟了,轧成面,准备过草地七天粮食。   由于行军紧张,沿途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经常不洗脸、不洗澡。钟月林有一件旧毛衣,白天晚上都穿在身上,时间一长,毛衣里长满了虱子,当时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钟月林:贺子珍看我身上全都咬烂了,她说你把你的一个薄毛衣吧,她说你把它脱下来煮,把虱子煮死,一煮毛衣(锅里的)虱子就满了。   在妇女工作团,钟月林是年龄最小的,贺子珍特别关心她,经常把自己省下来的东西给她吃,还曾用包手-枪的绸子给钟月林做过一个背心。1935年贺子珍在贵州白苗(音)地区生下了一个女孩,当时钟月林就在身边。   钟月林:我当时在一个半山上,半山上她生孩子,我给她端点水,来洗那个小孩擦干净。   孩子生在这个时候,她怎么能活下来呢。我已经想过好多遍了,还是把她交给当地的老乡吧。   钟月林:没有办法的事情,长征路上最少有四个小孩生下,各个都没有一个留着,都不知道后来这些孩子好像一个也没有留着,最少有四个,男孩女孩都有。   1935年10月19日,钟月林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音)。12月12日钟月林和宋任穷同志结婚,从此两人携手共度了70年。   2006年5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江西省太和县老红军王泉缘(音)家里时,王泉缘正准备去武警太和县中队,给入伍的新兵讲长征的故事。每次出去讲课,王泉缘都要穿上这套红军军服。   王泉缘93岁,江西省吉安人。1934年10月在江西瑞金随中央红军长征,当年她21岁。   长征一开始,王泉缘和钟月林一样被编在妇女工作团,1934年12月的一天,在广西夕颜山脉(音),抬着红军师长陈宏(音)的一个民夫,不小心摔伤了腿,当时体重不到90斤的王泉缘接过担架继续前进。由于陈宏伤逝过重,道路又十分险恶。王泉缘一行渐渐落在了后面。突然两名国民党匪兵拦住了她们的去路。   王泉缘:哪里来的?然后就拿着马刀来砍我们。放下武器。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支队伍从山谷中冲杀过来。为首的正是红张纵队(音)第二T队队长兼政委何长功,吓得两名国民党匪兵落荒而逃。   王泉缘:他就骑了匹骡子带着几个警卫员来了。他说你这小鬼怎么在这里?我说是呀,报告政委,我说抬陈师长民夫跌伤了脚走不了,我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扛,但我们又请不到民夫,现在扛了几天了。他说你快走快走,前面一个大山,这山上就有洞窑,何长功同志就知道那里有洞口,他就拿个手电从后边照一下,我们就过去了。我们过去,我看了一下那里有个洞,跌下去过七八十个,上百个人,要是跌下去就上不来了。有七八十个洞口,我们那天晚上要是没有遇到何长功同志,打这个手电,我们一个接一个都要掉下去,还不跌死了。   漫漫红军长征路,这样的危险已不足为奇。1935年8月下旬,王泉缘随中央红军在穿西北高原上,从毛耳盖(音)出发,第一次过草地。草地纵横几百里,人迹罕至,沼泽遍布。常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当时很多红军战士得了一种怪病,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快到阿坝(音)的时候,王泉缘也由于发高烧昏死过去,是毛主席的一句话救了她的命。   王泉缘:我没有走多远,我就倒下去了,把眼睛闭紧。我突然想起来,毛主席告诉我们,过草地要带上辣子和姜片,我还带有姜片。我就搜一下身上的荷包,搜到了五片姜,就拿两片往嘴巴上擦。擦了之后就缓过来了,就清醒了,嚼完了两块姜就好了。好了就爬起来了。看看后面的同志一定还救得到,我们赶快过去。走到他跟前的时候,又从荷包里拿了两片姜,吃了两片姜一下就好了。   虽然活了下来,但王泉缘也从那时落下了病根,因此终生不能生育。   王泉缘:我这个人说起来虽然走过这么多路,又打了这么多仗,一身带伤,我是个不死鬼。我到乡下做工作,乡下土匪来捉我的时候,你这个黄毛丫头往哪里跑?我说我不往哪里跑,我就在等你,你怎么来捉我?我就拿起一个铁镐,说你来捉我你就来,你不信到这个河岸你也捉不去我。我就拿着铁镐说,你来啊?他就不敢来。他就啪打一枪,我看到了一溜烟就一歪头,子弹嗖就过去了。我就骂他,你还替他们做这狗腿子,你知道你家里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还在受苦受难,还受他们的剥削和压迫,你知道吗?你还打我?我是代表他们,要让他们享福,要他们不受他们的压迫,你是投降过来我们这边,我们还欢迎你,这两个家伙就投降过来了。   1936年8月,王泉缘被任命为由1300多名长征女战士组成的女子独立团团长。1937年3月,在吉莲山区(音)的一次战斗中,王泉缘因多次受伤被俘。在狱中,王泉缘坚贞不屈,历尽艰险逃出敌人的魔掌,却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42年才回到了江西吉安的老家。   现在王泉缘与她的养女生活在一起,住在太和县政府给他修的一桩公寓里。虽然她年事已高,还是经常出去讲课。王泉缘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长征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王泉缘:哎呦嘞,毛主席领导着咱红军,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我们革命胜利是脚走的。   今年已经年满82岁的王新兰,在长征路上是有名的红小鬼。如今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她正安享着晚年。   王新兰,1924年出生,四川宣汉人(音),肖华(音)将军的夫人,9岁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从四川开始长征,当时年仅11岁。   王欣兰父亲早逝,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是共-产-党员,受家庭熏陶她9岁就参加了红军。   入伍后,王欣兰被分配到了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的宣传队当宣传员。长征开始时,11岁的王欣兰就背着一支笛子上路了。不想一开始她就得了伤寒玻   王新兰:后来等我好了以后,才说是宣传队,那些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平常很喜欢我,很爱惜我,看到我那样的话,赶快就随便在路边上,砍两根竹子。南方到处都是竹子,砍两根竹子,简易地用绳子绑一个小担架,就把我抬着那么走。因为抬着走,我也不知道他们走了多少天,抬着走对他们总是一个负担。他们身上的负荷也很重,所以后来他们商量说,是不是把她就留在老乡家里,给老乡留一些钱,让她在老乡家里养伤。等到我们部队稳定了再把她接回来。就我们这个洪主任,洪学智主任,说那不行,这孩子不能丢,这孩子多可爱啊,又唱又跳,那么多人喜欢,说你把她丢了,再找这么一个小孩,找不到。说是你们宣传队就自己想办法,还是抬着走。实在不行的话,你们就可以在,我们政治部有一个警卫连嘛,你们可以在连里面借几个人来帮着你们抬。   半个月后,王欣兰的病情有了好转,不用战友再抬着她走了。死里逃生的她随后跟着红军开始翻阅雪山。这时11岁的王欣兰又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她胸闷得透不过气来,鼻子还开始流血。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宣传队员,他们还要在半山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王新兰:在那里打竹板,说快板,鼓舞战士的勇气,鼓舞大家的斗志。同志们加油干,谁英雄谁好汉,爬上雪山比比看。反正是随便乱编呗。有时候就是唱歌,唱的都是鼓舞士气的歌。那些战士们看到我们那么小的年纪,在那里鼓励他们往前走,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往山上爬,他们很感动,我们会爬过去的,你们赶快走,说这里风太大,你们受不了的。   作为红军队伍中的娃娃兵,并当过河时,王欣兰都显得很快活。这时她可以享受到其他战士不可能享受的待遇。   王新兰:一过河的时候,就跟河边一站,一站前边不是队长来就是指挥员来,跟我前边一蹲,我两个腿一跷就搭到人肩膀上就背着我就走了,好像是觉得理所当然的,你应该背我过去,其实小孩儿不懂事。   长征开始时还不满11岁的王欣兰,在战友的帮助下,顺利走完了长征之路。   王新兰:我那时候简直奇怪极了,晚上走一夜走八-九十里路,走一夜睡一夜还做梦。可是就不掉队。那是奇怪,两只脚自然地跟着前面走。但是走的准确性就不一定。有时候一脚踩虚了,掉到深沟里面去。   抗日战争时期,王欣兰和肖华将军在晋鲁边区(音)战地成亲。1964年,肖华将军创作了《长征组诗》。后来《长征组诗》被人谱曲,成为了传唱一时的《长征组歌》。   将军在创作《长征组歌》的过程中,把王欣兰作为了最重要的一个采访对象。王欣兰再把自己在长征途中有关饥饿和寒冷的感受,向将军进行了描述。那些感受在《长征组歌》中,被肖华进行艺术化的再现。   王新兰: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王新兰:你跟我说到长征,我就想到过雪山,草地,印象最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那是在整个长征的两年历程当中,最艰难最苦的,而且说是挑战极限。   王定国:你本是中国人,为何去帮日本,全国人民要你的狗命。   王定国(音),95岁,四川营县人(音),谢觉哉(音)同志夫人。1934年在四川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时年24岁。   1936年王定国随红四方面军来到雪山脚下。当时他们要翻阅的雪山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在雪山顶上,王定国的一根脚趾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王定国:晚上睡着了,人都盖不着,就冻掉了。僵的,一摸,断了。那没办法,那冻掉了也不能拿来粘上。没什么伤心,活都活不了了,伤心。又不是我一个人,那么多的人伤心什么?   对于王定国来说,行军过程中最难忍受的不是负伤,而是过草地时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饥饿。当时很多红军战士都被饿死在路上,饥饿也使王定国骨瘦如柴。当时她的体重还不到50斤。   王定国:有饭吃就吃啊,没有吃的就不要吃嘛。大家都饿着的,你吃什么?前面队伍把东西都吃了,后面的就没吃的都一样嘛。老百姓跑得光光的,没人,吃什么?那也得走啊,要不敌人来了把你抓去了。   不过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有一顿饭却让王定国回味至今。而这顿饭是沾了贺龙贺老总的光。   王定国:那的水里有鱼,他见到了,他老带着竿,他就去钓,钓到一甩,你去捡吧,捡了煮一大锅。大家吃。不好吃也好吃,没有吃的,不闹人(没有毒)就吃。   长征途中,王定国在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社(音)负责剧社演出的道具和化妆。当时剧社条件非常简陋,王定国想了很多办法应对。没有道具她就到当地的老乡家去借些衣服和桌椅,没有化妆品,她就用墨汁给文工团的同志们化眉毛。   王定国:想化什么就化什么,演什么戏就化什么。那时候不讲究那个问题,只要有人看就行了。长征的红军来渡江,不怕山高和路深,更不怕山高路又长,我们真顽强。就那么唱埃   剧社走到哪里,笑声和歌声就跟到了哪里。   当时长征的队伍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让王定国记忆犹新。在参加长征的战士中,不少人出身贫穷,没有机会读书,于是聪明的红军战士想出了一个办法,大家都把字写在背上,走在后面的战士就可以一边行军一边学文化。   王定国:学习,有机会就学。又不识字,你认了一个字,这是一,二,今天写一,明天写二,就这样认。   在长达一年多的行军途中,王定国竟然认识了不少字。   一路上让王定国难忘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她还曾帮过毛主席一个小忙。   王定国:我们是一路埃他一路他要抽烟,没有抽的,我们就把树叶子不闹人(无毒的),背在背上晒干,然后弄弄,他吧嗒吧嗒就抽。树叶子不闹人的(无毒的),晒干了,他卷卷就抽。那时候困难嘛。   毛主席也和大家一样,不骑马徒步走路。一路上抽着战士们为他卷的树叶香烟,和战士们说笑着。毛主席的乐观也同样感染了王定国,让她更加坚信脚下的征途。   1936年10月,王定国跟随队伍到达甘肃会宁(音),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也就是在长征途中,王定国结识了谢觉哉。两年后他们在兰州再次相遇并结婚,一起携手走过了34年的人生旅程。   长征给了王定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王定国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25岁,敌人的弹片击断了她的腿骨,72岁,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但是老人依然乐观坚强。   王定国:诚心立志干革命,赤胆忠心跟党走,跋山涉水何所惧,一路行军一路歌。   现在老人已经95岁了,身体依然非常硬朗。在她的家里,我们随处可以看见她的书法作品,其中大部分都和长征有关。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  
/
本文档为【长征路上的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