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

2017-03-19 4页 doc 8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采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即腰麻下于患侧足部跟...
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
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采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撬拔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可有效促进术后足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撬拔复位;内固定;跟骨骨折;疗效;安全性;切开复位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跟骨骨折患者人数约占跗骨骨折总数55%~60%;相较于其他部位,跟骨周围结构较为复杂,缺少软组织覆盖,在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的同时术后恢复时间亦显著延长。目前临床跟骨骨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但有何种术式更具优势尚存在一定争议。该次研究以该院于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分别采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该院骨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排除开放性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及神经损伤者。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其中A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为(58.44±6.72)岁; B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为(58.38±6.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撬拔复位内固定治疗,即腰麻下于患侧足部跟腱止点外侧插入克氏针,斜插角度20°;X线透视下撬起跟骨后关节面,并在一侧挤压辅助复位;待复查影像学提示骨折愈合,则可将克氏针拔除;B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即腰麻下于于患侧足部跟腱外踝上方4 cm至第5跖骨基底部切开至暴露跟骨,切口呈“L”型,切开深度至跟骨[2];在充分暴露跟距关节的同时应避免误伤腓骨肌腱及腓肠神经;采用骨膜分离器将凹陷后关节面撬起,有效牵引跟骨结节,并挤压跟骨至解剖复位[3]。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足跟疼痛及腓肠神经损伤等,计算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5]   参照Maryland Foot Score足部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4]:①优,Maryland评分>90分;②良,Maryland评分为76~90分;③可,Maryland评分为61~75分;④差,Maryland≤60分。治疗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录入、查重及逻辑纠错采用Epidata 3.10软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组和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5.00%(30/40),92.50%(37/40);B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和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8/40),10.00%(4/40);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三、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足部骨折类型之一,好发于青壮年;患者骨折后可见距下和跟骰关节损伤变形,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和外伤性平底足发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质量[5]。跟骨属于松质骨,其关节面易受外力冲击塌陷,而撬拨复位无法有效恢复塌陷关节面及后续植骨;塌陷骨块被撬起后关节面平整程度低,而部分严重损伤骨块撬起后其下方空腔明显,单纯克氏针应用无法牢固固定,再次塌陷风险较高[6];同时因跟骨体部增宽过大无法以闭合复位有效恢复[7]。   相较于撬拔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用于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具有以下优势[8]:①手术过程中切开骨折部位,直视下可更有效进行骨折复位,有助于提高关节、Bohler’s角、Gissane角及跟骨恢复效果;②在复位同时进行骨缺损修复,可应用植骨技术提高跟骨牢固程度,避免关节面塌陷;③切开复位后内固定稳定程度更高,有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及负重行走,对于预防术后足踝部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究结果中,A组和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75.00%(30/40),92.50%(37/40);B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用于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治疗在改善术后足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而A组和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8/40),10.00%(4/40);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与以往研究相一致[9]。   综上所述,相较于撬拔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可有效促进术后足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1] 张立,刘鲜桂,肖水军.跟骨骨折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 37-38.   [2] 李才应,平国,马波.跟骨骨折21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200-201.   [3] 邵顺建,武猛.跟骨骨折3种治疗方法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4(6):1861-1863.   [4] 冯俊喜,王廉佐.手术治疗68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9):118.   [5] 李灿杨,吴征杰,潘志雄.撬拨复位闭合穿针和切开复位钢板固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2):18-20.   [6] 熊浩,刘伟,林伟文.撬拨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6):14920-4925.   [7] 吴勇成.切开复位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法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评价[J].河北医学,2014,20(5):813-816.   [8] 张艺.比较分析切开复位与撬拔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35(13):1919-1920.   [9] 白小平.切开复位与撬拔复位在跟骨骨折中应用的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504-505.
/
本文档为【撬拔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II型跟骨骨折临床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