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分析

2017-03-15 3页 doc 7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分析   合理控制颅内压,避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二度伤害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查看。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的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统计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于颅血肿清除术后普遍颅内压较高,约62%的患者存在二次伤害的术后风险,颅内压(ICP)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便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次研究中,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的60例患者,并展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   合理控制颅内压,避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二度伤害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查看。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的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统计显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于颅血肿清除术后普遍颅内压较高,约62%的患者存在二次伤害的术后风险,颅内压(ICP)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便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次研究中,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的60例患者,并展开了相关分析,ICP监测效果较好,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80岁,平均(60.9±12.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78岁,平均(60.8±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3]:①为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②患者无并发心脏系统疾病;③患者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随访者;④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2方法:两组均顺利结束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即接受术后监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监测,即多系统综合监测:结合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和CT检查结果,给予止血、降ICP、预防感染等常规综合治疗,要求每1h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对ICP行动态。在对照组的监测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颅内压(ICP)监测,将ICP传感器置入患者的硬膜下或侧脑室内),每1h记录1次ICP数值,持续至术后1周。于术后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及随诊的方式进行术后综合评估。   1.3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本次研究中,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术后结局、药物不良反应共两方面。①术后结局为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死亡:患者无临床症状且可正常生活为良好;患者术后伴有残疾但生活未受显著影响为轻残;患者术后伴有残疾且生活受显著影响为重残;患者术后为植物人状态为植物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期间发生死亡即为死亡。②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肾衰、应激性溃疡、电解质代谢紊乱。   1.4统计学方法: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后结局: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总体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据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急性肾衰率(6.67%)低于对照组(3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应激性溃疡率(3.33%)低于对照组(5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电解质代谢紊乱率(6.67%)低于对照组(4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见表2.   3讨论   脑水肿、颅内血肿、脑室系统阻塞等因素引发的阻塞性脑积水均是颅内压升高的主要颅内因素,且患者普遍伴有急性脑肿胀,ICP升高可引发脑组织通过分泌脑脊液和减少颅内血流灌注,进而导致术后二度伤害[5].二度伤害指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继发的脑梗死、脑水肿、迟发性颅内血肿、中线明显移位或原位血肿增大等体征和临床症状的总称,危害严重,需加强重视[6,7].因此,合理控制ICP,从而避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二度伤害便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外研究显示,颅内高压诱发因素分为脑内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其中系统因素包括高血糖、高热、电解质代谢紊乱、低氧血症等,大脑局部因素包括脑梗死、脑肿胀和脑水肿等[8].由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ICP增高的出现较其它临床体征早,目前,临床普遍选择患者硬膜下或侧脑室内置入置入ICP传感器作为ICP的常规监测手段。ICP传感器通过连续性监测患者的ICP,以助于随时掌握患者的ICP变化,从而有利于在ICP增高的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情,进一步为急性脑积水、脑梗死、迟发型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术后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颅内压监测可显著降低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改善患者术后结局。另一方面,利尿剂和脱水剂(甘露醇)是主要的控制颅内压的临床药物,无ICP监测的条件下需根据常规和经验用药,易引发不良治疗结局和并发症。利尿剂和甘露醇的不当使用易导致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代谢,而甘露醇在大脑组织间隙的大量累积和泄漏更易加重脑水肿,加重病情,多本医学杂志中需对此加以重视。经证实,ICP的实时监测有助于有效调节利尿剂和甘露醇的剂量,避免了药物的无效使用,从而帮助维持电解质代谢平衡,并避免因脱水药物的不良应用引发的肾功能损伤。本次研究中,试验组的急性肾衰和电解质代谢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前瞻结果相符,且患者的应激性溃疡也获得了较为有效的控制。   :   [1]王开宇,黄绳跃.颅内压监测对预防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二度伤害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44~46.   [2]ChesnutRM,TemkinN,CarneyN,etal.Atrialofintraerani-al-pressuremonitoringintraumaticbraininjury[J].NEnglMed,2012,367(26):2471~2481.   [3]玉宝,庞飞,方英.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59~60.
/
本文档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颅内压监测效果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