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017-03-19 2页 doc 7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内容提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题】理论研究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通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有关学校...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提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理论研究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通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有关学校情景中儿童之间的欺侮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攻击行为。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象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80年代以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有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多心理学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纷纷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归因理论以及决策理论等对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及维持机制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     一、攻击行为的认知研究取向   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认知模型以推动攻击性研究的发展。攻击的社会认知模型有如下几项重要任务:(1)鉴别儿童攻击行为的内部中介因素(如内隐的结构原则、社会判断、归因);(2)解释认知中介过程是如何调节、制约个体的攻击反应的(如社会线索的编码和解释,信息匹配,寻找反应,执行行为反应);(3)说明儿童攻击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与特定的起中介作用的认知模式和认知能力间的关系(如对他人行为动机的选择判断,不同情境下对他人行为动机的稳定归因);(4)说明特定的中介模式是如何导致个体攻击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相对一致性和不同时间里的相对稳定性的(如目标确定,自我调整策略等)。   社会认知模型的建构得益于多种研究领域的早期工作,包括Bandura的自我调节机制,Flavell的认知发展理论,Goldfried和d'zurilla的问题解决模型,Mefall的社会技能规划,Walter和Parke的社会判断观等。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K.A.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和K.H.Rubin的社会问题解决模型。前者将儿童从面临某一社会线索到做出攻击性反应的加工过程分为“评价—解释—寻找反应—决定反应—做出反应”五个步骤;后者将儿童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分为个体行为水平、社会效果水平和行为序列水平三个层次,试图从认知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方面探讨儿童攻击发生的原因。其基本观点是: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是因为他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或者是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低下造成的。Dodge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高攻击性儿童更多地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进行敌意归因,并据此做出攻击性反应。毫无疑问,一个有意于控制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者必须明白,为了加强对攻击性抑制的可能,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是至关重要的。Taylor及其同事已经证明,突出非攻击性线索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而在某些情形下,当个体知道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攻击或得到攻击者的道歉时,其攻击性就会降低。同样的,强化反省思维或降低自动反应的条件也可以提高认知功能从而减少攻击性。很简单地,在做出反应前迫使自己从1数到10也可以增加进入高认知水平的机会。但这些做法一般仅能获得短时效应。   最近有关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发现,一些喜欢欺侮他人的儿童在“心理能力”上得分较高,他们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这种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但却缺乏移情能力的现象被称为“冷认知”(coldcognition)。对于此类攻击者的最好调控方式莫过于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或者说促使个体的思维转向移情过程,而且移情过程的重复具有长期效应。所以探索移情对攻击性的抑制作用正是今日研究者的追求目标。
/
本文档为【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