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2017-08-02 2页 doc 7KB 2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Lakoo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中也俯拾皆是,比如说人类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隐喻可定义为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解构另一个概念域。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有必要阐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其主要特点有:(1)普遍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都...
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Lakoo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中也俯拾皆是,比如说人类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隐喻可定义为从某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的结构去解构另一个概念域。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有必要阐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的主要特点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其主要特点有:(1)普遍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语言、思想和行动中都广泛存在。(2)系统性。为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人类会下意识地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经历未知的、抽象的事物,这种系统性类比是概念隐喻系统化的物质前提。另外,隐喻跨域映射的对应关系,即目标域中的实体系统地对应于源域中的实体,这种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单向性的、系统性的和选择性的。(3)认知性。隐喻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透过语言反映出来。可见,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可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模糊的事物隐喻化为具体清晰的实体以便描述剖析。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结构清晰、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构造另一种结构模糊的概念。空间隐喻指的是运用如上下、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二、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一)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   Lakoff将喻体称为源域,将本体称为目标域,两个领域间的互动即为映射。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将源域的有关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相似性在隐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本质。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   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是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人们会下意识地利用人脑反应心理过程的联想作用将两个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或现象联系到一起,而隐喻正是这种联想能力的外在表现。   (二)源域和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隐喻的映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涉及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而且映射的方向是单向的,由源域至目标域。在映射过程中,要么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所映射的事物之间商的一对一的关联,要么是平行的多方同时响应的多项关联。这种跨域映射的实体对应关系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简单具体的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复杂抽象的事物以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   隐喻的跨域映射是隐喻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解过程就是是将源域的日常经验及相关信息转移到目标域上以使得源域原有的含义得以延伸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跨域的、有选择性的系统理解过程。也就是说,为了对抽象复杂的目标域有所了解,人们需要对源域的事物或现象的经验进行取舍,即用熟悉的、简单的域来理解抽象的域。通过映射,读者会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重新整合,某些与源域相关的特征得以凸显,而某些无关的特征则被掩盖。   一般来说,隐喻只有一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但有些隐喻却有两次或多次这样的映射过程,映射的最后结果才是此隐喻结构所代表的概念范畴。再者,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两种不同映射方式。一对多映射,即一个源域向两个或多个目标域的映射。多对一映射,即两个或多个源域向一个目标域的映射。   总之,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可以归纳为: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源域中不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相同的概念,源域中相同的意象映射至目标域中不同的概念。   三、结语   把握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理解隐喻的一个前提。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语义的基础,相似性在隐喻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本质。若没有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任何隐喻均是无本之木。两者的对应关系则构成隐喻映射理论的必要条件,映射过程在隐喻认知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清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隐喻意义,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隐喻语言的形象与生动。   参考文献:   [1]常宗林。隐喻的映射机制[J].东方论坛,2008.   [2]郭善芳。隐喻诸层面映射的微观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7.   [3]郝晓宁,刘红萍。有关隐喻研究及其工作机制[J].语文学刊,2007.   [4]雷卿。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7.   [5]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2008.
/
本文档为【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