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2010-08-04 8页 pdf 585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2882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吕一 飞 藏族的先民 , 在唐代被称为“ 吐蕃 ” 。 吐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秃发部有什么关 系呢 笔者从事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数年 , 近年对藏族史也有兴趣 , 研读史书 , 偶有所 得 , 兹陈管见如下 , 请批评指正 。 “ 吐蕃 ”一词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汉文史籍 “ 吐蕃 ”一词 , 近世史家多以为最早见于唐代汉文史籍 《旧唐书 》卷一九六 , 始为吐 蕃立传 。 新近出版的《中国民族史尸 , 一书即持这种观点 。 该书第四编第五章《吐蕃 》写道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吕一 飞 藏族的先民 , 在唐代被称为“ 吐蕃 ” 。 吐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秃发部有什么关 系呢 笔者从事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数年 , 近年对藏族史也有兴趣 , 研读史书 , 偶有所 得 , 兹陈管见如下 , 请批评指正 。 “ 吐蕃 ”一词始见于魏晋南北朝的汉文史籍 “ 吐蕃 ”一词 , 近世史家多以为最早见于唐代汉文史籍 《旧唐书 》卷一九六 , 始为吐 蕃立传 。 新近出版的《中国民族史尸 , 一书即持这种观点 。 该书第四编第五章《吐蕃 》写道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 , 但唐人对吐蕃这个名称 的由来 已不 甚 明 了 。 《旧唐书 》说 “ 其种落莫知所 出也 , 或云 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 ” , 改姓辜勃野 , “ 以秃 发为国号 , 语讹谓之吐蕃 ” 。《新唐书 》认为“ 蕃 ” 、 “ 发 ”声音相近 , 吐蕃为秃发的音转 。 但是 , “ 蕃 ”古音读作“ 。 ” , 藏语作“ ” , 为古代藏族 自称 。 可见新 旧《唐书 》的说法 不足为信 。 据近代 中外学者 的研究 , 普遍认为 , “ 蕃 ”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 — “ 本 ” 音转而来 也有人认为 , “ 蕃 ”意为农业 , 与“ 卓 ” , 枚业 相对 。 “ 吐 ” , 多数学者认为是汉语“ 大 ” 的音转 , 系就 吐蕃 向唐朝 自称“ 大蕃 ”而音译 也有 学者认为“ 吐 ”是藏语 “ 。 ,’意为山南 , 吐蕃王 室 的发祥地 或‘ , ” 意为上部 、 西 部 的音转 。 对上述这段文字 , 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 , “ 吐蕃 ”一词 , 是否始见于唐代史籍 第二 , “ 吐蕃 ”一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 , “ 吐蕃 ”一词 , 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的汉文史籍中 。 《太平御览 》卷一二七引 北朝人崔鸿《十六国春秋 · 西秦录 》曰 永康三 年 , 年 十月 , 乞伏炽磐 悟即秦王位 , 置 百 官 , 立妻啥普氏为王后 。 “ 吐蕃氏 ” , 检《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八十《西秦录 》三 · 乞伏炽磐条作“ 秃发氏 ” ‘啊通鉴 》 晋纪三八 · 安帝义熙十年 “ 西秦王炽磐立妃秃发氏为后 ” 。 胡注 “ 妃 , 褥檀之女也 。 ”可 见“ 吐蕃氏 ”即“ 秃发氏 ” , 两者可以互换 。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 · 又据《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五一《后秦录 》二 · 姚兴条 , 弘始四年 年 吐蕃褥檀据西平 , 沮渠蒙逊据张掖 , 李骨据敦煌 , 各制方域 , 共相侵伐 。 檀即秃发褥檀 , 乃南凉国主 ,《晋书 》卷 一二六有载记 。 由此可见 , 当时的人对南凉之统治 者 , 既称“ 秃发氏 ” , 亦称“ 吐蕃氏 ” , “ 吐蕃 ”即“ 秃发 ” , 译言无定语 , 故两者可以互换 , 新旧 《唐书 》的说法是可信的 。 既然“ 吐蕃 ”一词远在吐蕃王朝出现之前就早 已存在了 , 那么 , 所谓 “ 吐 ”是汉语“ 大 ” 的音转的说法 , 自然是不能成立的了 。 至于“ 蕃 ”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 “ 本 ”音转 而来的说法 , 也很成问题 。 因为我们如果同意这一看法 , 那么 , 人们紧接着就会问 “ 吐 ” 字又当何解呢 它与“ 蕃 ” 原始宗教“ 本 ” 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又该如何解释 “ 吐蕃 ” 二字是 一个整体 , 不能拆开讲 。 我们认为 , “ 吐蕃 ”一词 , 是汉晋时期蒙古草原上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 其原始意思是 “ 鲜卑父胡母所生的后代 ” 。 我们先看“ 秃发 ”的含义是什么 。 《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八九《南凉录 》述秃发氏的起 源云 秃发乌孤 , 河西鲜卑人也 。 其先与后魏 同出 , 八世祖 匹孤率其部 自塞北迁于河 西 ⋯ ⋯初 , 寿阂之在孕 , 母姓胡掖 氏 , 因寝而产于被 中 。 鲜卑谓被为“ 秃发 ” , 因而 氏 焉 。 这样看来 , “ 秃发 ”似是鲜卑语“ 被 ”的意思 。 而《魏书 》卷九五《铁弗刘虎传 》曰 “ 铁弗刘 虎 , 南单于之苗裔 , 左贤王去卑之孙 ⋯ ⋯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 ‘铁弗 ’ , 因以为号 。 ”当时 , 在蒙古草原上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民族大融合 , 各民族 、 各部族之间互相通婚 , 血统的融 汇是普遍现象 , 往往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匈奴 胡 父鲜卑母的后代称为“ 铁弗 ” , 那么 , 鲜卑父匈奴母的后代又称为什么呢 我国著名的民族史专家马长寿先生曾征引史籍论 证它为“ 秃发 ” “ 鲜卑语谓被为 ‘秃发 ’ , 在语言上可能有一些根据 , 但同音语各种语言 皆 有 , 而正确的意义只有一个 , 则鲜卑父胡母所生之子为 ‘秃发 ’是也 。 ”〔‘〕我国研究魏晋南 北朝史的著名专家王仲荤先生也持这一看法 。 〔 〕周伟洲等学者认为 , 《晋书 · 秃发乌孤 载记 》和《元和姓纂 》卷三胡掖氏条的记载均证明“ 拓跋 ” 秃发 系鲜卑父胡母所生子之 意 。 〔 〕 如果“ 秃发 ”即“ 吐蕃 ”的说法可以成立 , 那么 , “ 吐蕃 ”一词的原始含义也 自当与“ 秃 发 ”相同 。 另外 , “ 秃发 ”亦即“ 拓跋 ” 。 钱大听《廿二史考异 》卷二二 “ 案秃发之先与元魏 同生 , “ 秃发 ”即 “ 拓跋 ”之转 , 无二义也 。 古读 轻唇音如重唇 , 故赫连佛佛即为勃勃 。 “ 繁 ”以“ 发 ”得声 , 与“ 跋 ”音正相近 。 ” 由此可见 , “ 秃发 ” 、 “ 吐蕃 ”和“拓跋 ”这三个词 , 都是汉晋时期蒙古草原上民族大融 合的产物 , 它们的原始意思都是 “ 鲜卑父胡母所生的后代 ” 。 到公元 世纪初 , 青藏高原上崛起 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 , 他们承袭了魏晋南北朝鲜 卑秃发 如前所证 , 秃发亦可写作吐蕃 部的名称 , 建国号曰 “ 吐蕃 ” 。从此 , “ 吐蕃 ”一词的 含义 已不再具有“ 鲜卑父胡母所生的后代 ”这层意思了 , 它仅仅是对从前这一名号的单 纯承袭和借用 。 吐蕃之所以沿用这一名号 , 明了其最初的民族构成与鲜卑秃发部有着 · · 中国藏学 年第 期 直接的十分密切的关系 。 《旧唐书 》卷一九六《吐蕃传 》早 已指出了这一点 。 吐蕃来源 自鲜卑秃发部一说考 ’ 关于吐蕃的族源 ,《通典 》卷一九 和两唐书《吐蕃传 》都有记载 。 概括地讲 , 以上三 种史籍中 , 关于吐蕃的族源 , 有四种说法 第一 、其种落莫知所出 。 《通典 》和《旧唐书 》皆 有此说 。第二 、 吐蕃源 自鲜卑秃发部 , 或者说在吐蕃族的最初形成过程中 , 秃发鲜卑起到 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 《通典 》、《旧唐书 》、《新唐书 》皆有此说 。 第三 、 吐蕃源自西羌 。 这是 《新唐书 》的说法 。 第四 、 吐蕃始祖为天神所生 。 这是《通典 》中的一种说法 。 以上四种说 法 , 我们对第一种和第四种暂不讨论 , 对第二种和第三种讨论如下 吐蕃源 自西羌吗 《通典 》说 秃发鲜卑樊尼的子孙“ 因魏末中华扰乱 , 招抚群羌 , 日 以强大 。 ”《旧唐书 》说 沮渠蒙逊灭亡后 , 樊尼率众西奔 , “ 济黄河 , 逾积石 , 于羌中建国 , 开地千里 。樊尼威惠夙著 , 为群羌所怀 , 皆抚以恩信 , 归之如市 ” 。这两段史料 , 语意清楚 , 都只是说吐蕃族最初的民族构成 , 是以秃发鲜卑余部为骨干 , 吸收群羌而形成的 , 但并 没有说吐蕃即源 自西羌 。 而《新唐书 》开宗明义第一句则说 “ 吐蕃本西羌属 ” , 并且把汉 代的“ 发羌 ”与“ 吐蕃 ”挂起钩来 , 从而最先提出了吐蕃源 自西羌说 。 但是 , 《新唐书 》这种 说法有什么根据呢 《新唐书 》成书于北宋仁嘉佑五年 年 , 晚于《通典 》 年 , 晚 于《旧唐书 》 余年 , 该书列传部分是宋祁主持撰编的 。 宋祁当时所能看到的唐代旧史 料 , 不会 比杜佑多 , 也不会比刘晌多 , 那么他凭什么说“ 吐蕃本西羌属 ”呢 马长寿先生对 宋祁这一说法曾予以坚决的驳斥 , 他说 宋祁等所撰《新唐书 · 吐蕃传 》, 便毫不迟疑地主张“ 吐蕃本西羌属 ”的“ 发羌 ” 之裔 , 但他 的依据是很薄弱的 , 除了“ 蕃 、 发声近 ”一 点之外 , 并无其他 。 ⋯ ⋯传 中以 骼提勃悉野 应是鹤提悉勃野 为发羌之祖 。 按《通典 》吐蕃条谓 “ ⋯ ⋯又或云始祖 赞普 自言天神所生 , 号鹤堤悉补野 , 因以为姓 。 ”此言鹤堤悉补野为 吐蕃王族之祖 。 而《新唐书 · 吐蕃传 》移植为发羌之祖 , 并妄言此祖“ 健武多智 , 稍并诸羌 , 据其地 ” 。 这种说法 , 无论在汉文或藏文史籍上都没有任何依据 。《后汉书 · 西羌传 》谓东汉和 帝永元十三 年 年 , 迷唐羌“ 种众不满千人 , 远逾赐支河首 , 依发羌居 ” 。 以此知 发羌在河 曲以西 的黄河发源处 。 黄河发源在青海省 中部 , 西南距 西藏尚有数千里 , 如何能把青海黄河河首的发羌与西藏吐蕃王 系的起源地拉扯在一起 呢 故发羌为 吐蕃的祖源之说 , 绝不可信 。 〔 , 总之 , 宋祁之言是不可信的 。 吐蕃族最初的民族构成 , 虽然包含“ 群羌 ”在内 , 但并不能因 此就得出“ 吐蕃本西羌属 ”的结论 。 吐蕃源于鲜卑秃发部吗 《通典 》、《旧唐书 》 、《新唐书 》皆有此说 。 但是 , 近世学者大 都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 周伟洲先生对此曾有一段概述性的文字 近现代 中外有关的论著 , 大都据《新唐书 》, 认为吐蕃源于发羌 。 对于吐蕃源于 秃发樊尼说 , 中外学者均不赞同 , 甚至根本没有提及 , 秃发樊尼在北凉亡后 , 有可能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 · 南奔青海一 带的羌族之 中 , 但不 可 能远 到今西 藏地 区为王 , 形成为唐代 的吐蕃 , 因 为藏族无论从体型 、 语 言 、 风俗 习惯 皆与秃发鲜卑相异 , 这是显而 易见 的 。 〔 〕 这样轻易地把“ 吐蕃源 自鲜卑秃发部说 ”给否定了 , 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 在这个问题上还 大有探讨的余地 。 我认为“ 吐蕃源 自鲜卑秃发部说 ”比“ 吐蕃源 自西羌说 ”更有史料依据 , 其理 由如下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 正如前文所考证的那样 , 在魏晋南北朝的汉文史籍 中 , “ 吐 蕃 ”即“ 秃发 ” , 译言无定语 , 两者是可以互换的 。 吐蕃之所以沿用这一名号 , 表明其最初 的民族构成与鲜卑秃发部有着直接的十分密切的关系 , 正如《旧唐书 》所说的那样 “ 以 秃发为国号 , 语讹谓之吐蕃 ” 。 《通典 》和《旧唐书 》都说 , 南凉灭亡后 , 樊尼率鲜卑余部投靠北凉沮渠蒙逊 , 北凉灭 亡后 一说是魏末丧乱 , 樊尼 一说是樊尼的子孙 又率其部西南下 , 至羌中建国 , 招抚 群羌 , 形成吐蕃 。 据 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 , 这一说法是有一定史料根据的 。 《十六国春秋辑补 · 南凉录三 》载 , 南凉嘉平七年 公元 年 , 秃发 褥檀率军西袭 乙弗部 , 不料被西秦乞伏炽磐乘虚抄了老巢 , 其都城乐都 今青海乐都 被攻陷 城溃 , 安西 安西 将军 樊尼 自西平 今青海西 宁 奔告褥檀 。 ⋯ ⋯于是将士 皆 散 。 惟 中军绝勃 、 后军洛脓 、 安西樊尼 、 散骑仕 郎阴利鹿在焉 。 褥檀 曰 “ 蒙逊 、 炽磐 , 昔 皆委质于吾 , 今而归之 , 不亦鄙乎 四海之广 , 匹夫无所容其身 , 何其痛哉 蒙逊 与吾 , 名齐年 比 , 炽磐姻好少年 , 具其所忌 , 势 皆不济 。 与其聚 而 同死 , 不 如分而 或 全 , 樊尼长兄之子 , 宗部所寄 。 吾众在北者 , 户垂二 万 。 蒙逊方招怀遐迩 , 存亡继绝 。 汝其西 也 , 绝勃 、 洛舷亦与尼 俱 。 吾 年老 矣 , 所 适不 容 , 宁见 妻子 而死 ”遂 归炽 磐 。 〔 〕 这是南凉灭亡之际 , 秃发褥檀所作的最后安排 命秃发樊尼 、 秃发绝勃 、 秃发洛胧等投靠 沮渠蒙逊 , 而 自己投降乞伏炽磐 , 以达到 “ 分而或全 ”的 目的 。 之所以命令樊尼投靠沮渠 氏 , 是因为第 一 、 樊尼是长兄之子 , 即南凉开国国主秃发乌孤的儿子 《通典 》 、《旧唐书 》 谓樊尼是秃发利鹿孤之子 , 误 , “ 宗部所寄 ” , 在秃发鲜卑民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大 的号召力 , 他是 日后南凉复兴大业的合适人选 第二 、 秃发鲜卑在北凉境内还有余部二 万 多户 , 这是 日后复兴大业的基础 。 秃发 褥檀的这一最后安排 , 可谓处心积虑 , 策谋周 全 。 褥檀 自知投降西秦后 , 必不为乞伏炽磐所容 , 但他还是去了 , 不久果然被毒死 , 南凉 灭亡了 。 樊尼的下落如何呢 《通典 》和《旧唐书 》都说 , 樊尼遵循 褥檀的安排 , 率领余众北投 沮渠蒙逊 , 被署为临松太守 , 后来沮渠氏灭 , 他又率领秃发鲜卑余部西南下 , 济黄河 , 逾 积石 山 , 在羌中建国 , 号为“ 吐蕃 ” , 终于完成了复国大业 , 关于这一点 , 虽然在史籍 中没 有明显记载 , 但还是有蛛丝可寻 。 临松郡 , 前凉置 , 北周时废入张掖郡 , 故城在今甘肃张掖县南 。《通鉴 》宋纪 · 文帝元 嘉十七年五月“ 沮渠无讳退保临松 ”条胡注可证 “ 临松郡临松县 , 当是沮渠氏所置 , 后宇 文周废入张掖 ” 。史载 , 拓跋魏灭北凉后 , 这一地区尚有秃发鲜卑在活动 , 并且起而叛魏 , 其首领是秃发褥檀的儿子秃发保周 。 秃发保周是褥檀的少子 , 褥檀被乞伏炽磐杀后 , 保 中国藏学 年第 期 周等自西秦奔沮渠氏〔‘。〕, 不久 , 又投奔北魏 , 被封为张掖公 。 〔’‘〕北魏太延五年 公元 年 , 魏太武帝率军攻陷北凉都城姑减 今甘肃武威 , 沮渠氏灭 。 为了安抚凉州 , 太武帝 采取了一项 。 《魏书 · 世祖纪上 》太延五年 九月 进张掖公秃发保周爵为王 , 与龙 嚷将军穆黑 、安远将军源贺分略诸郡 , 杂人降者亦数十万 十月 遣张掖王秃发保周谕 诸部鲜卑 , 保周因率诸部叛于张掖 。 保周与源贺皆是秃发 褥檀的儿子 源贺原名秃发破 羌 , 后改名源贺 , 见《魏书 · 源贺传 》 , 太武帝之所以任命秃发褥檀的两个儿子来抚慰凉 州 , 其原因当是该地区尚有不少秃发鲜卑旧部无疑 , 而其聚居之地 , 一在姑减城附近 详 见下文及注 〔的 , 一在张掖郡 , 其在姑减的四部鲜卑 , 已为忠于北魏的源贺所招慰 , 而在 张掖附近的秃发鲜卑旧部 , 则在秃发保周的率领之下 , 起而叛魏 。 姑减城旁的秃发鲜卑是从哪里来的呢 《通鉴 》宋纪五 · 文帝元嘉十六年 魏主 问贺 源贺 以取凉州方略 , 对 日 “ 姑减城旁有 四 部鲜卑 , 皆臣祖父 旧 民 , 臣愿处军前 , 宣国威信 , 示 以祸福 , 必相帅归命 。 外援既服 , 然后取其孤城 。 如反 掌 耳 。 ”魏主 日 “ 善 ⋯ ⋯ 魏太武至姑减 源贺引兵招慰诸部 , 下三 万余落 , 故魏主得 专攻姑减 , 无复外虑 。 胡注 “ 秃发褥檀据姑减 , 既而为沮渠所取 , 有四部鲜卑留居城外 。 ”可见 , 姑减城旁的秃 发鲜卑部众 , 是秃发褥檀当年丧失姑减时 公元 年 留在那里的 。 而张掖郡的秃发鲜卑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知道 , 南凉国势全盛之时 , 其势力在北 面仅控制了姑减以北的番禾郡 今甘肃永 昌 , 而从未达到张掖郡 , 〔‘’〕所以张掖郡的秃 发鲜卑只可能是后来迁去的 。 这使我们立刻想起了樊尼率余部北投沮渠蒙逊一事 , 张掖 郡的秃发鲜卑很可能就是樊尼余部 。 《通曲 》、《旧唐书 》所言 , 似为不虚 。 秃发保周起兵反魏 , 七个月后兵败 自杀 。 《魏书 · 世祖纪下 》太平真君元年 公元 年 月 “ 永 昌王健至番禾 , 破保周 ⋯ ⋯保周 自杀 。 ”番禾 , 在张掖之南 , 今甘肃永昌 县境 。 是张掖郡的这支秃发鲜卑部众已经转移南下 , 被魏军追击击败 。 从此这支秃发鲜 卑部队便失踪了 , 史书上再也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 从他们南下转移的行军意图来看 , 他们很可能是想重返河涅地区 即秃发鲜卑建立南凉之故地 。 这一意图与《通典 》 、《旧 唐书 》所说的樊尼在沮渠凉灭亡后率部西南下 , 济黄河 , 逾积石山 , 于羌中建国的战略转 移也正相符合 。 总而言之 ,《通典 》、《旧唐书 》所记载的关于樊尼之事 , 似非空穴来风 , 而是有一定的 史料根据的 。 关于吐蕃的族源 , 唐人杜佑在《通典 · 吐蕃传 》中未作肯定 , 表现了谨慎而又不愿意 遗落史料的态度 。 但是 , 他在该书卷一八九《西戎 · 序略 》中一变游移的语气为确定 口 气 “ 大唐初 , 吐蕃始兴焉 。 其帅后魏末 自临松郡承 , 故其主有赞府之号 ” 。 在州郡四 · 张 掖郡张掖县条 , 他又肯定道 “ 后魏临松郡在此 。 吐蕃赞府即其郡承 ” 。 史载 , 杜佑的父亲 作过都州刺史 、鸿肪卿 , 居边多年 , 与吐蕃直接打过交道 。 杜佑本人也上过《论西戎表 》, 对吐蕃的情况知道得不少 。 故杜佑的这种倾向性态度 , 是值得我们充分重视的 。 有论者以为 吐蕃无论在体型 、 语言 、 风俗习惯上皆与秃发鲜卑相异 , 故吐蕃定非源 于鲜卑 。 关于体型 、语言 , 笔者不懂 , 没有权 。 但如果说到风俗习惯 , 我倒想再说几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句 。在风俗习惯上 , 唐代的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鲜卑 秃发部和拓跋部 有不少相同或相 通之处 辫发 通典 · 吐蕃传 》载 “ 自大唐初 已有胜兵数十万 , 号为强 国 。 男女 皆辫发 。 ” 《新唐书 · 吐蕃传 》“ 妇人辫发而萦之 。 ”史载 , 鲜卑辫发 。 拓跋氏被南朝史书称为“ 索头 虏 ” 。 〔’ 〕《通鉴 》魏纪一 · 文帝黄初二年胡注 “ 索虏者 , 以北人辫发 , 谓之索头也 。 ”秃发 鲜卑与拓跋鲜卑同出一源 , 自然也是辫发无疑 。 这里顺便说一句 , 史载羌人是披发 见 《后汉书 · 西羌传 》 , 而不是辫发 。 。 毡帐 拂庐 》 《通典 · 吐蕃传 》载 “ 坐大毡帐 , 张大拂庐 , 其下可容数百人 。 ”引日唐 书 · 吐蕃传 》“ 贵人处于大毡帐 , 名为拂庐 。 ”这种大毡帐或拂庐 , 其实就是鲜卑族的“ 弯 庐 ”或“ 百子帐 ” , 犹像今天蒙古族的“ 蒙古包 ” 。《南齐书 · 魏虏传 》“ 以相绳交络 , 纽木枝 帐 帐 , 支架 。 覆以青增 , 形制平圆 , 下容百人坐 , 谓之伞 , 一云百子帐 。 ”宋程大 昌《演繁 露 》卷十三《百子帐 》“ 唐人昏礼 , 多用百子帐 ⋯ ⋯盖其制本出塞外 , 特弯庐 、 拂庐之具体 而微者耳 。 ”〔“ 〕从居住来看 , 吐蕃也与鲜卑有相同之处 。 祭祀之神 史载吐蕃祭祀天地山川 日月星辰之神 。 《旧唐书 · 吐蕃传 》“ 与其臣下 一年一小盟 , 刑羊狗称猴 , 先折其足而杀之 , 继裂其肠而屠之 , 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 日 月星辰之神云 若心迁变 , 怀奸反复 , 神明鉴之 , 同于羊狗 。 ”鲜卑亦祭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 之神 。 《魏志 · 乌丸鲜卑传 》注引《魏书 》曰 “ 敬鬼神 , 祠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 ” 。 秃发鲜卑 也有此俗 。 《高僧传 》卷十《释昙霍传 》“ 释昙霍者 , 未详何许人 ⋯ ⋯时河西鲜卑偷发 即 秃发之异译 利鹿孤膺据西平 , 自称为王 , 号年建和 。 建和二年 公元 年 十一月 , 霍 从河南来 , 至 自西平 ⋯ ⋯鹿孤有弟褥檀 , 假署车骑 , 权倾伪国 , 性猜忌 , 多所贼害 。 霍每谓 檀曰 , 当修行善道 , 为后世桥梁 。 檀曰 仆先世以来 , 恭事天地名山大川 , 今一旦奉佛 , 恐 违先人之 旨 。 ”〔’ 〕从祭礼之神来看 , 吐蕃与鲜卑又何其相似乃耳 插木祭祀 《旧唐书 · 吐蕃传 》吐蕃实行土葬 , “ 仍于墓上起大室 , 立土堆 , 插杂木 为祠祭之所 ” 。 《新唐书 · 吐蕃传 》“ 树众木为祠所 ” 。 树众木祠祭 , 是一种奇特的祭祀方 式 。 史载 , 鲜卑亦有这种祭祀方式 。 《汉书 · 匈奴传 》滞林条颜师古注曰 滞者 , 绕林木而 祭也 。鲜卑之俗 , 自古相传 , 秋祭无林木者 , 尚竖柳枝 , 众骑驰绕三周乃止 , 此其遗法 。 ”拓 跋部祭祀亦是如此 。《魏书 · 礼志一 》“ 魏先之居幽都也 , 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 北 。 自后南迁 , 其地隔远 。真君中 , 乌洛侯国遣使朝献 , 云石庙如故 , 民常祈请 , 有神验焉 。 其岁 , 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 , 告祭天地 , 以皇祖先姚配 。 ⋯ ⋯敞等既祭 , 斩桦木立之 , 以 置牲体而还 。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 , 其民益神奉之 。 ”这种祭祀方式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 所奉行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有关 此不赘叙 , 除鲜卑之外 , 汉晋北朝时期的匈奴 、 高 车 、 实厥都有这种祭祀方式 。 人殉 吐蕃有人殉之俗 。 《旧唐书 · 吐蕃传 》载 “ 其赞普死 , 以人殉葬 。 ’,《新唐书 · 吐蕃传 》“ 其君臣 自为友 , 五六人 曰 ‘共命 ’ 。 君死 , 皆 自杀以殉 。 ”鲜卑亦有人殉之俗 。 《魏书 · 和跋传 》记载 “ 和跋 , 代人也 , 世领部落 , 为国附臣 ⋯ ⋯ 太祖 收跋 , 刑之路侧 。 妻刘氏自杀以从 。 ”又 ,《魏书 · 叔孙建附子俊传 》载 “ 俊既卒 , 太宗命其妻桓氏曰 ‘夫生 既共荣 , 没宜同穴 , 能殉葬者可任意 。 ’桓氏乃溢死 , 遂命葬焉 。 ” 中国藏学 年第 期 无居丧之制 《旧唐书 · 吐蕃传 》“ 居父母丧 ⋯ ⋯既葬即吉 。 ”所谓 “ 既葬即吉 ” , 就 是无居丧之制 。 史载 , 汉晋北朝的北方游牧民族亦多无居丧之制 。 《史记 · 匈奴传 》其 送死 “ 无封树 、丧服 ” 。 鲜卑也如此 。 《北史 · 吐谷浑传 》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 “ 死 者亦埋殡 , 其服制 , 葬讫则除之 ” 。 击鼓 《新唐书 · 吐蕃传 》“其乐 , 吹螺 , 击鼓 。 ”史载 , 拓跋鲜卑也有击鼓之俗 。 《酉 阳杂姐 》十三《尸定 》“ 后魏竟厚葬 ⋯⋯打虏鼓 。 ”《魏书 · 礼志一 》“ 我国家常声鼓以集 众 。 ” 由此可见 , 吐蕃在风俗习惯方面有不少地方与魏晋南北朝的鲜卑是相同或相通的 。 难道这纯粹是偶然的吗 综上所述 , 笔者认为 , 对待史书中有关吐蕃与秃发鲜卑关系的记载 , 不宜全盘否定 。 因为这一说法是有相当的史料作为根据的 , 在这个问题上还大有讨论的余地 。 最后 , 笔者想说的是 , 秃发鲜卑或拓跋鲜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一支兄弟 民族 , 起源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 以后南迁 , 经过内蒙古草原东北端 , 南下来 到内蒙古草原的中部阴山一带 , 后来又进入黄河流域 , 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北魏和南凉政 权 。 在魏晋南北朝长期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中 , 他们都主动地吸收汉族文化 , 同时又 以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汉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 为创造中华民族 灿烂的古代文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 即使在当时 , 在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最激烈最复杂的 时期 , 他们也从来没有自外于华夏族 , 而是始终认为 自己是华夏族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 之一 。 〔 〕江应梁主编 ,《中国民族史 》, 民族出版社 , 年出版 。 〔 〕《十六国春秋 》, 北魏崔鸿撰 。 原书北宋时散失 。 《汉魏丛书 》中收有崔鸿书的残本十六卷 节钞 本 。 清人汤球以此节钞本为主 , 重加辑补 , 称为《十六国春秋辑补 》。 汤球学风严谨 , 引书有据 可靠 。 本文据《丛书集成初编 》本 。 〔 〕《太平寰宇记 》卷三六 , 延州 · 延川县条 “ 青眉 山 , 在县西北六十里 。 誉老云 , 后魏有吐蕃青眉 家簇居 。 ”这亦是后魏时有“ 吐蕃 ”一词之佐证 。 〔 〕《乌桓与鲜卑 》第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 。 〔 〕《魏晋南北朝史 上册 第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 〔 〕《南凉与西秦 》第 页 , 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 。 〔 〕《氏与羌 》, 第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 〔 〕《南凉与西秦 》第 页 , 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 。 〔 〕《晋书 · 秃发褥檀载记 》所载大致相同 。 《魏书 · 源贺传 》“ 源贺 , 自署河西王秃发褥檀之子也 。 褥檀为乞伏炽磐所灭 , 贺自乐都来奔 ⋯⋯世祖 魏太武帝 征凉州 , 以贺为乡导 。 诏问攻战之 计 。 贺对曰 ‘姑藏城外有四部鲜卑 , 各为之援 。 然皆是臣祖父旧 民 。 臣愿军前宣国威信 , 示其 福祸 , 必相率归降 。 外援既服 。 然后攻其孤城 , 拔之如反掌耳 。 夕世祖曰 ‘善 。 ’于是遣贺率精骑 历诸部招慰 , 下三万余落 , 获杂畜十万余头 。 及围姑减 , 由是无外虑 , 故得专力攻之 。 ”由此可 见 , 褥檀所谓“ 吾众在北者 , 户垂二万 ”一语之不虚 。 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 〔 〕《 一 十六国春秋辑补 · 南凉录三 》 。 〔 〕《魏书 · 世祖纪上 》延和元年条 。 〔 〕《南凉与西秦 》第 页 , 《南凉最盛时疆域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年版 。 〔 〕《宋书 · 索虏传 》 、《南齐书 · 魏虏传 》 。 〔峨〕《四库全书 》子部杂家类二 。 〔 〕《大藏经 》卷五十 。 本文责任编辑 黄维忠 作者 吕一 飞 男 , 年生 , 现任 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狱 狱 减 狱 汉 试 · 来函照登 · 编者按 房建昌同志的 《清代 西 藏矿业史初探 》一稿 年 月 投来 , 本刊及时处理 , 请作者增补并仃正一 些重要 内容后 , 于 当年 第 期 刊 出 。 事后 本刊法续发现作者将 该稿拆散 , 分别 又在 《西 南民族学院学 报 》、 《西 北 民族研 究 》 、 《雪域文化 》等刊发表 。 房建昌同志一稿多投发 生 在我刊 己是 第二次 了 。 这种作法违犯 了 《中华人民共和 国著作权法 》, 侵害 了本刊等四 家刊物的权益 , 损害 了读者利益 , 给本刊工作造成不 良 影响 。 现将作者来函 刊登 , 希望作者增强法制观念 , 痛下决心 , 吸取教 训 , 引以 为戒 。 我们 向广大读者致歉 , 并请协助本刊尽力杜绝此类事情 再次发 生 。 关于 《清代西藏矿业史初探 》的检讨 《中国藏学 》编辑部 我在贵刊 年 期发表 的 《西藏矿业史初探 》一 文 , 其中盐业部分 曾刊于 《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 》 年 期 , 黄金与盐业部分又 重刊于 《西北 民族研 究 》 年 期及 《雪域文化 》 年 期 , 这既侵犯 了版权 , 又造成了不好 的影响 , 我特此郑重检讨 , 并 以此为戒 , 今后不再发生此类现象 。 所 以后果 由我自已负责 。 谨 向有关各编辑部及读 者致歉 。 房建 昌
/
本文档为【唐代吐蕃与魏晋南北朝的秃发鲜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