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内陆渔业

2010-08-07 46页 pdf 151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3238

暂无简介

举报
内陆渔业 范蠡和《养鱼经》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总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淡水总面积达 1759.4万公 顷。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564.23万公顷。河流纵横、沟渠港叉交联,74256 平方公里的湖泊和总库容4000多亿立方米、86000多座水库,星罗棋布;各 种小型塘堰更是不可胜数,还有上亿公顷的稻田。不宜种植的低洼盐碱荒地 可以用来养鱼。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国家。1988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455.2 万吨。我国的淡水养殖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远在 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末周初,就已有养鱼的记录。西周时期,...
内陆渔业
范蠡和《养鱼经》 中国是世界上淡水总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淡水总面积达 1759.4万公 顷。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564.23万公顷。河流纵横、沟渠港叉交联,74256 平方公里的湖泊和总库容4000多亿立方米、86000多座水库,星罗棋布;各 种小型塘堰更是不可胜数,还有上亿公顷的稻田。不宜种植的低洼盐碱荒地 可以用来养鱼。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国家。1988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455.2 万吨。我国的淡水养殖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远在 公元前11世纪的殷末周初,就已有养鱼的。西周时期,池塘养鲤,已成 为生产事业。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范蠡就编著了世界上最早的养 鱼专门文献——《养鱼经》。这本著作对后世的水产养殖生产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从渔猎到养鱼 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骨制鱼叉和鱼钩,黑 龙江昂昂溪人类遗址也发现过骨制的枪头和鱼镖。这些骨制的工具,显然是 当时的人类利用兽骨制成,作为捕鱼工具的。 从殷代的卜辞利用竿捕鱼以及用网捕鱼的象形文字看,殷商时代农业虽 然已经开始,但渔猎在生产上还占有重要地位。从河南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 的铜鱼钩可以证明,青铜还用在了渔具的制造上。 鱼网则是原始渔具中较进步的。山东临沂和陕西西安都发现过新石器时 代的石网坠。福建闽侯县石山遗址和四川忠县还发现过陶制的网坠,这可以 说明新石器时代已经用网捕鱼了。《易经》也说“庖羲氏结绳为网”。 到了殷商末期和西周的初期,人们就懂得了在池中畜养鱼类,一直到隋 代主要还是养殖鲤鱼。据记载到唐代后,才开始养殖青、草、鲢、鳙等鱼。 《诗经》大雅的《灵台篇》说: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周文王征民工建 造灵台、灵囿和灵沼,在灵囿中养了鸟兽,在灵沼中养鱼。这当然是庶民凿 池为他养的。他到灵沼游玩,看见灵沼中养的鱼在跳跃。从周初到战国,都 用鱼作祭品和馈赠的礼物,把鱼视作珍贵的肉类,池养鱼类逐渐得到发展, 生产经验日益丰富。 《吴越春秋》载:“越王既栖会稽,范蠡等曰:‘臣窃见会稽之山有鱼 池二处,⋯⋯上池宜于群王,下池宜于民臣,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致千万, 越国当盈。’”很多史料都明,浙江的池塘养鱼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开始。 此外,在太湖四周和山东等地,养鱼也已经很普遍。 池塘养鲤,作为一项生产事业,到了战国时期已经相当发达。从战国经 秦汉,养鱼事业还在不断扩充和改进。据《西京杂记》所载,汉武帝要伐昆 明夷,在长安开了一个昆明池练水师,也在池中养鱼,每年将所产的鱼供给 宗庙及陵墓祭祀之用,剩余的鱼还拿到市上销售。到了昭帝时,昆明池则正 式用来养鱼了,由于产鱼多,以至影响了长安的鱼价。 此后经过魏晋,前五代长期变乱相承,淡水养鱼生产可能没有多大发展。 到了唐代,则又出现了有趣的变化。因唐朝皇帝姓李,“李”和“鲤”同音。 谁捕到鲤就须放生,谁将鲤出卖就要罚打60大板。鲤既不能吃,又怎么卖呢? 养鲤生产遭到了空前的打击,群众自然要寻找其他的养殖对象,草鱼、青鱼 和鲢、鳙的饲养,江里捕捞鱼苗也逐渐成了产业。如宋代周密《癸辛杂识》 所记:“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宁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贩子 辏集,多至建昌,次至福建、衢婺。⋯⋯”说明唐宋时九江一带就产鱼苗, 不仅销往江西本地,也贩至福建以及浙江的衢县、金华一带。 范蠡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大约在公元前460年 左右所写,因为原作早已遗失,后人是通过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所录 文字中了解到的。并流传至今。这部书不仅对我国战国以后的养鱼事业起了 很大推动作用,而且对欧洲的养鲤事业,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 Chamber的《百科全书》认为:“奢侈的罗马人很懂得一套繁殖和肥育鱼类 的技术。⋯⋯罗马人的技术无疑是从天才的中国人那里传授过来的。” 历史上除范蠡的《养鱼经》外,还有明代黄省曾的另一部《养鱼经》。 该书反映出明代四大家鱼的饲养已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对于建造鱼池,注 意池塘的环境,引起泛塘的一些原因,定点、定时喂食等、都是有实际应用 意义的。 1639年(明崇祯己卯年),由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不仅记述了前 人有关养鱼的经验文章,也有不少事例是前人所没有谈到的,更有一些即使 现在生产实践中也仍然采用。而且他还是最早记叙鱼病的作者。 丰富的鱼类资源 我国的淡水水产品,大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5以上,所占份额之高, 为国外所罕见。这是由于我国的淡水水面广阔,淡水鱼种类繁多,有得天独 厚的自然条件,同时我国有悠久的养殖历史,以及在开发利用淡水龟类资源 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有纯淡水鱼类约800种,隶属于 13目、34科。 其中鲤形目600种,鲇形目约100种,鲈形目约50种,鲑形目18种,鲟形 目7种。可以看出占总数3/4的是鲤形目鱼类,而其中又以鲤科鱼类的种类 最多,约430种,主要的经济鱼类绝大多数属于鲤科,这是我国淡水鱼类资 源的一个显著特点。 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包括淡水鱼类中体形属于大型或中型的种类(约 占1/2),还有那些体形虽然较小,但种群数量很大,产量甚高,如银鱼、 传统养殖的鲢、鳙、草鱼和青鱼(俗称四大家鱼),以及鲤、鲫等鱼类 是目前养殖的主要对象,在淡水鱼产量中占80%~90%以上。而鲮鱼则在我 国南方淡水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鲤和鲫在我国的淡水渔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的适应性强,分 布广阔,是天然捕捞的主要对象。而一些地方亚种和利用杂交优势人工培育 的养殖新对象,如丰鲤、荷元鲤、异育银鲫等,对淡水渔业增产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它们生长迅速, 分布很广,特别是在长江水系,产量最为丰富。也是目前池塘、湖泊、水库 放养的主要对象。 鳊、鲂、鲮、鲴等鱼类,肉味鲜美,天然捕捞量高,又以植物性饵料为 食,在养殖生产上,对充分利用水体潜力和提高总体效益都有很大意义。 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梢红鲌、鲇、乌鳢和鳜鱼等分布也很广,并有 一定产量,肉质也佳,虽然它们都是肉食性鱼类,但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对此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不仅用于控制野杂鱼,保持生 态平衡方面,也开始了专门化的人工养殖,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另外一些地方优良鱼种,也已不仅仅是当地的捕捞对象,正被不断开发、 引种到更广泛的地区进行人工养殖或塘殖。如长江上游的鲷鱼、太湖新银鱼、 大银鱼、鳇鱼和黑龙江鲟、凤鲚、鳗鲡、中华鲟、暗纹东方鲀、香鱼、花鲈 等等。 除了鱼类以外,淡水养殖也开辟了河蟹、淡水虾类,甚至一些稀有动物 种类的人工养殖,如白暨豚、扬子鳄、白鲟、大鲵等等。 优越的自然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个别地点处于寒带。 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对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有利。我 国绝大部分地区每年太阳辐射能都在 106千卡/平方米以上。尤其是长江流 域,为我国可供养鱼的淡水水面最集中的地区,热量充足,雨量适中,日照 较长,兼有水、光、热风季之利,是我国池塘养鱼的发源地,也是湖泊、水 库渔业的重要基地。珠江流域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高,鱼类生长期长,池 塘养鱼一直雄居全国首位。黄海、淮海流域和松辽平原虽然各种生物的生长 期短,雨量较小,但在鱼的生长季节,光照时间长,尤其松辽平原土壤肥沃, 天然水域中营养元素丰富,养鱼业也不乏高产的记录。 占国土面积2%的0.2亿公顷内陆水体中,江河沟渠约占50%,湖泊约 占 31%,水库约占 10%。流域面积在 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共有 1500 多条。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800多个,其中在500平方公里以上、 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15个,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3个。包括1平方公 里以下的22000多个小湖泊在内,总面积达83400平方公里;除罗布泊等已 干涸的湖泊外,目前湖泊总面积约75600多平方公里。 大多数湖泊与大的水体相通,鱼类可以进行江湖间洄游,所以种类组成 与所属江河基本相同。但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湖泊多为内流 水系,鱼的种类不同。而云南的一些湖泊,虽与外流水系相连,但因有明显 的生态隔离而有特殊的鱼类区系。 发展中的淡水渔业 内陆淡水水体的开发利用,首先起始于池塘养鱼。而后勤劳的我国入民 利用各种水域,开展养鱼生产,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江流域太湖周 围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及苏州、无锡一带和珠江流域的南 (海)、中(山)、顺(德)地区早在解放前就形成了高产的养鱼基地。 由捕捞天然鱼类资源为主过渡到以鱼类养殖为主,是近几十年来我国淡 水渔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如 1950年养殖产量为6.6万吨,占淡水产品总量 的18%,到1988年仅池塘的渔业产量就达到293.3万吨,占75%,绝对量 增长44倍多。除了传统的池塘渔业有较大的发展外,对湖泊、水库、河沟也 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殖。养殖总水面由1957年的105.5万公顷扩大到1988年 的390万公顷。而且由粗放养殖逐步发展而采用了一些精养。特别是80 年代以来,部分大水面更进而仿照池塘养鱼的模式,逐步改变了粗养的状态。 我国的湖泊、水库、河道养鱼一般不投饵施肥,采取人工投放滤食浮游 生物的鲢鳙鱼,搭配少量的摄食水草、底栖动物、碎屑的草鱼、鲤、鲫、鲂 和鲴等鱼类,辅以防逃、除野等提高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获得鱼产量。这种 养殖模式,也为前苏联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所纷纷效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70年代以后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方式也逐渐兴 起。采用围栏养殖,以提高湖泊的总产量。始于1973年的网箱养鱼,也经过 几十年的实践和推广,目前已成为一种高产高效益的养鱼项目。 另外,淡水养鱼、工厂化养鱼也有了较大发展,对改善城市鱼货供应有 一定意义。 我国的稻田养鱼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目前稻田不仅用来养食用鱼,而 且还用来养鱼种。不仅使稻谷增产,增加经济收入,还为大水面提供所需的 放养鱼种。 随着养鱼集约化程度提高,在鱼种选育、饵料营养、鱼病防治和水质调 控等方面为淡水渔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研究课。 家族庞大的鱼类 鱼类是一种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以鳃呼吸、鳍游泳,所以终生生活在水 中;它的体温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有2万种左右,这 个数字占了现存脊椎动物总数的48.1%,所以鱼类是地球上脊椎动物中最庞 大的家族。其他的鸟类占 20.7%,爬行类占 14.4%,哺乳类占 10.8%,两 栖类仅占6.0%。 世界上的所有鱼类中的 60%生活于海洋。在我国约 2000余种海淡水鱼 中,海水鱼约有1500种左右,淡水鱼约有800种。在如此众多的鱼类当中, 由于长期的生物演变,适应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的水域环境,导致了鱼类形态 上的千奇百怪,生理机能上的形形色色。从大到21米、重达25吨的鲨鱼, 到小至15毫米的Eviota;从海拔 3000米高的山涧溪流到水下 7579米的深 海都发现有鱼类生活,以至我们在认识鱼类这种动物时,无法拿出一个绝对 统一的模式来。 鱼类——四肢动物的远祖 鱼类,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中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的动物, 有时也包括圆口纲在内。鱼类的主要特征是: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 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鱼类体覆鳞片;是一群终生在水里生活的变温脊 椎动物。 因此,日常生活中习惯上被称作鱼的动物,很多并不是鱼类。如鲍鱼、 墨鱼是软体动物;鲎鱼是一种甲壳动物;星鱼是棘皮动物等。在脊椎动物中, 娃娃鱼虽然有一个时期以鳃呼吸,但长成后以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所 以事实上是一种两栖动物。鳄鱼、甲鱼虽然也生活在水中,但它们以肺呼吸, 也没有鳍,分类上属爬行动物;而鲸鱼则是一种以肺呼吸,但也生活在水中 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幼儿要靠哺乳长大。 最古老的鱼类远在三四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到了距今约 3.2 亿年前的泥盆纪,各种古今鱼类都已出现,此可谓是鱼类的初生时代。到了 侏罗纪及白垩纪(距今1.3亿年到1.6亿年),成了鱼类的中兴时代;而新 生代则是鱼类繁茂的全盛时代。 在泥盆纪的古代鱼类中,有一种被称为甲胄鱼类的无颌类,到上泥盆纪 多已绝灭了,仅有少数种类延续至今,成了今天的圆口类。 在上志留纪及下泥盆纪出现了最早的有颌鱼类——盾皮鱼,但到了泥盆 纪末多数也绝灭了。目前一般认为,现在的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 鱼类演化而来的。 到上泥盆纪才开始出现原始软骨鱼类,由它发展成后期的鲨类、鳐类、 魟类、缓齿类及银鲛类。 后来到了中泥盆纪的淡水沉积中,出现了最古的硬骨鱼类——古鳕鱼, 并由它演化出软骨硬鳞类;当到了三叠纪末软骨硬鳞类衰落时,又被兴起的 全骨类所代替。直到白垩纪,全骨类又被发展中的真骨类代替后,才开始了 鱼类进化的大发展。 硬骨鱼类演化中出现了一个分支,称为内鼻孔鱼类,原始的代表双鳍鱼、 骨鳞鱼出现在泥盆纪,尔后又发展成肺鱼类、总鳍鱼类。而总鳍鱼类是最早 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再由它们发展出各种陆生脊椎动物。 所以我们说,鱼类是陆生动物的远祖。 形态各异的鱼 虽然任何鱼类都由头、躯干、尾三部分组成,但其变化甚大。鱼类因生 活习性及所处环境条件的不同,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体型,甚至出现一些奇 特的形状,可谓多姿多态。 纺锤形是最常见的鱼类体型,这种体型有利于快速游泳,如鲻、梭鱼、 鲐鱼、马鲛鱼等。有些高速游泳的鱼,如金枪鱼、鲭鱼的体型则完全呈典型 的流线形。这类鱼体表光滑,其尖细的吻部、完全可以紧闭的口、严密镶嵌 的眼、紧紧合拢的鳃盖,均适合于劈水前进,减少涡流损失。 侧扁形的鱼一般游泳速度也比较快,如鳊鱼、鲂、鲳鱼、马面鲀等。但 典型的侧扁体型如比目鱼,则平卧海底似鳐类,它动作不敏捷,但一边有色, 配合环境,同样也起到了保护自身的作用。热带珊瑚礁的鱼类,体形都属侧 扁,行动也较敏捷,而同时又具保护色和硬刺,利于避免被敌害侵袭。 平扁形的鱼则和一般鱼类不同,鱼体背腹扁平,常作底栖生活,行动也 非常迟缓,如鳐,它有宽阔而平扁的团扇形体躯,附有细短的尾,活动能力 很差,不过此鱼跃起猎食小动物时,瞬时动作倒可称敏捷。 有些鱼形态像蛇,呈棍棒状,一般头小尾尖细,如黄鳝、鳗鲡等。这种 体型的鱼类,非常适宜于穴居,也利于在砂石、泥底前进。 在海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鱼,体披硬甲,除尾部外,都被骨骼包围着, 骨质的硬鳞封闭了躯体,像披了铠甲。如箱鲀,它们的行动不便,游泳也就 缓慢。我们在中药房里见到的海马也是鱼类,不过其体型更为特殊,头与躯 干似直角相交,有一明显的颈部,头似马头的形状,躯干弯曲,尾小而卷曲, 以此钩住海藻等物。它的游泳能力极差,只靠伪装来避免敌害袭击。有些海 马,体披枝叶状的皮,钩附于海藻中,确实伪装得很好,难以辨别。 在海洋中还有一种鱼,看上去只有一个鱼头而无躯和尾,它叫翻车鱼, 体躯笨重,常达1吨以上,而且皮厚,下有2~3层结缔组织。翻车鱼的游泳 能力弱,常在海洋中随波逐流,或潜入深海。还有些鱼类身体呈箭形,其吻 部向前延伸,头及躯干亦相对延长,略呈圆筒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后端, 生活,所以形成非常特殊的体型,头向一侧扭转,口已扁歪,眼也扭向一侧, 甚至身体上的斑纹色泽两侧也不一样,有眼一侧的色泽往往与环境一致,可 避免敌害侵袭,如鲽形目鱼类。 口是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鳃呼吸时水流进入鳃腔的通 道。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口的形状、位置来判断这种鱼的习性和食物要求。如 生活 活的中上层鱼类,如鲐鱼、马鲛鱼等;口下位的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体中下层, 以底栖生物为食,如鲟鱼、红娘鱼,绿鳍鱼、鲴类。有些鱼的上下颌同时伸 长而分离,口裂显得很大,形似鸟喙,用以捕食其他鱼类,如颌针鱼、雀鳝 等。有些鱼的吻部延长呈管状,口很小开于管状吻的前端,如烟管鱼、海龙、 海马等。它有利于迅速吸水,使水中小动物随水流一起吸入口内。 有些鱼的口周围或附近,常生有各种须,须上有作为感觉器的味蕾,用 以辅助鱼类发现和觅取食物。生活在水底的平扁型鱼类,眼睛多生在背面而 就无用而退化,同样一些深海鱼类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环境,有无眼睛都一 样,有些就退化成了盲鱼。鱼的眼睛一般很简单,既无泪腺,也无真正的眼 睑,而且近视。但有些鲨鱼的眼有瞬膜,可以自行移动眨眼。 鳍也是鱼类特有的器官,成对称存在的称为偶鳍,有胸鳍、腹鳍;单独 不成对的为奇鳍,有背鳍、臀鳍和尾鳍。 鳍的形态变化多端,也成了鱼类外观上多姿多态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 背鳍的变化最大,有的种类不是一个背鳍,它往往由二三部分或更多部分组 成。有的鱼背鳍后方有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形脚鳍,如鲑科鱼类。鳐类背鳍则 饵。 没有尾鳍的鱼类不多,如海马、魟类及黄鳝等。有尾鳍的鱼类,其形态、 大小都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鲨类的尾鳍呈不对称状,长尾鲨的尾鳍特长, 相当于全长的一半。魟类的尾鳍都退 等尾鳍多半呈新月形,尾柄细而有力。相反,游速慢的鱼类,多半呈圆形或 平直形,尾柄也较粗大,如鲀类、虾虎鱼等。弹涂鱼的尾鳍还可以帮助呼吸, 以便它在沙滩上蹦跳时能呼吸氧气。 胸鳍的形状也与鱼类行动有关,行动迟缓的鱼,胸鳍宽阔或呈舌片状, 行动迅速的鱼,多呈狭长或镰刀状。黄鳝和丝鳗等没有胸鳍是比较少见的。 特别还有些胸鳍扩大延长呈翅状,使鱼儿能高速游离水面作一定距离的滑 翔,如飞鱼科的胸鳍;有的胸鳍能像高等动物的前肢,使鱼能够跳跃,如弹 涂鱼;有些胸鳍则变成了指状的工具,用来爬行、翻砂、找寻食物,如红娘 鱼等。 腹鳍也可以有种种变化,如变成吸盘或交配用的鳍脚等等,不胜枚举。 身披铠甲 在绝大多数鱼类的体表都有质地坚韧、闪闪发光的钙质外骨骼,这就是 鱼鳞,它被覆在鱼体的全身或一部分,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上万种不同鱼类中,我们将鳞片区分成三种基本的类型,即盾鳞、硬 鳞和骨鳞。 盾鳞为鲨鱼一类软骨鱼所特有,它在外观上不易察觉,若用手自鱼体后 部向前摸动,就会触及外露的鳞棘,而有粗糙的感觉。多数鲨鱼的盾鳞作斜 行排列,覆盖全体;鳐类的盾鳞则分散和不均匀地分布在背、尾和胸鳍上面。 鲛几乎消失了盾鳞,只有躯体某些高的部分还有存在。 鲟鱼、鳇鱼是我国常见的具有硬鳞的鱼类,另外的典型代表是雀鳝和多 鳍鱼。硬鳞完全由真皮形成,并深埋于真皮下,呈菱形骨板状。 骨鳞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鳞片,如真骨鱼类的鳞片一般在鱼体身上呈覆 瓦状排列。从外观上看,鳞片的前部埋入真皮内,后部则覆盖于后一鳞片之 上。鲤形目、鲱形目和颌针鱼目等的骨鳞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不长细齿, 手摸鱼体一般会感到非常粗糙,这种鳞片被称为栉鳞。一般认为圆鳞较为原 始,栉鳞较为高级。但也可出现一些圆鳞和栉鳞过渡的中间类型。 真骨鱼类鳞片的外形及大小也随鱼类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有球形、 椭圆、卵圆、四角、六角及不规则形。如鲶亚目的鳞片均退化为皮状突起; 大部分鲹科鱼类的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其鳞片中央的刺状突起,愈 的棱鳞,其顶部常有向后生长的棘;箱鲀的鳞片转化为骨板,将身体包在六 角形骨板构成的坚硬箱内;海龙目的鳞片均为环状骨片,从头后直排到尾端; 鲀形目的某些鱼类鳞片转化成了骨刺,如刺鲀的刺粗而长,犹如刺猬长满全 身。 不管是圆鳞还是栉鳞,都由上下二层组成,上层脆而薄,它围绕中心一 环一环地生长;下层柔软,它是一片片地从中心向外缘生长的。新长出的一 片总是叠在原有的一片下面。两层共同生长的结果,会因季节不同、饵料丰 欠不一而在鳞片上造成犹如树木年龄那样的环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鱼 鳞上疏密相间的环线,来判断鱼类的年龄。 从色泽上看,鱼类要比陆生动物的颜色鲜艳得多;特别是热带海区或珊 瑚礁的鱼类,更是纹彩夺目、瑰丽非凡,就是鸟类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鱼 类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变,全在于鱼的直皮层内具有无数的色素细胞的 缘故。这些色素细胞主要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 鱼类的颜色主要来自色素细胞,但是还需配合另一种特殊重要的反光体 的衬托。这种反光体也称光彩细胞,其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强烈折光作用的白 色晶体,即鸟粪素颗粒;它遇光线照射能折射出银白色的光彩。光彩细胞广 泛分布在鱼体身上,因而鱼体常有银白色的虹彩出现、鳞片上的银白色,亦 是这种色彩所致。 鱼类色素细胞的数量、种类以及与反光体的分布搭配等不同,决定了整 个鱼体的颜色和斑纹。鱼类的色泽并非固定不变,还会因环境、年龄、性别、 健康状况,甚至是感情冲动而变化;如斗鱼在进行武斗时颜色突然格外鲜明, 而当战败或受伤时颜色总是惨淡的。 一般来说,鱼类的体色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如金枪鱼、鲐鱼、鲭 鱼等,背部多呈蓝黑、深蓝或深绿色,腹部及两侧常为银白色,使上面或下 面的敌害看起来与天空、水域难以区分。有些鱼类的色彩,使其他动物望而 生畏,被称为警戒色。这一类鱼往往有毒或具很厉害的自卫武器,如鳞鲀、 箱鲀、河鲀、海鳝等。海鳝体上的斑纹很像海蛇,使其他鱼类惧怕。还有些 鱼会把自己伪装成一块包有海藻的岩石那样,如须鲨和 植于水底时,其细长的身体配合正在波动的鳍和绿色的斑,酷似水中海藻。 会叫的鱼 说到鱼类的鳔,大家都很熟悉。至于鳔的形状和功能这样复杂而多样, 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例如,沙瑙鱼、香鱼的鳔呈纺锤形,鲈鱼的鳔呈长卵 形,颚针鱼的鳔呈管状;鳕鱼的鳔前端有一对盲囊状突起,石首鱼类的鳔多 分枝。多数鱼的鳔呈单个囊状,不少种类可分两个室,也有三室的鳔;肺鱼、 多鳍鱼的鳔分左右两叶;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的鳔有鳔管与食道相通;鲈 形目等鱼类的鳔管则退化消失。 鳔在产生声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鳔管在放气时往往会发出声音,如 欧洲鳗及一些鲤科鱼类即如此。而大、小黄鱼则通过鳔外面的肌肉收缩使鳔 发出咕咕声,整群鱼的叫声在海面上就显得很大,有经验的渔民可以根据这 种叫声,判断鱼群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有时鳔起着共鸣器的作用,使一些 骨骼因摩擦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如鳞鲀科的鱼类。 鳔除了发音作用外,也能起测压计或传声器的作用。有些鱼类鳔与内耳 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往往有较强的听觉和感觉压力的能力。而肺鱼、多鳍 鱼、雀鳝鱼及弓鳍鱼的鳔还具有肺的功能,这些鱼在涸水期,完全以鳔呼吸 空气,如此可以存活数月。一般鱼类的鳔都能通过缓慢的放气和吸气来调节 自身的比重,使鱼体和周围水的比重相一致。 内耳感觉声音的能力,鱼类不如高等脊椎动物发达,虽然有鳔作为声音 的扩大器,但非鲤形目鱼类对高于每秒2000~3000次的声波没有反应,而有 韦伯氏器的鲤形目鱼类显然在感受声波频率幅度和音调辨别能力方面有较高 的水平,它们的听觉高限在每秒7000~10000振次之间。鱼虽然听到声音, 但不能像人和高等动物那样可以靠外耳来确定声音的方向。它辨别方向的能 力,还靠皮肤感觉器来协助完成。 由于鱼类眼球构造的特殊性,缺乏弹性而呈圆球状的晶状体,使鱼眼只 能看到近处的物体。鱼眼虽然看不远,但它在水中也能看到空气里的东西。 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鱼眼感觉到的岸上物体比实际距离要近得多。因此, 在岸上的人站得愈低,就愈不容易被鱼发现。 如果说鱼类用眼睛的视觉来寻找食物,还不如说更多的是靠嗅觉来寻找 食物。还有些鱼则干脆靠被动的过滤水中的微小生物来摄食。 一般的鱼类都是通过鳃进行呼吸的,所以离开水就会很快死去。但也有 少数鱼类或以借助鳔、皮肤、咽喉、鳃上器官甚至是肠进行呼吸,使它们暂 时离水或在含氧量极低的水中存活。例如鳗鲡、鲶鱼、弹涂鱼、双肺鱼和黄 鳝等鱼的皮肤血管丰富,可以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黄鳝、电鳗和弹涂 鱼还能用口咽腔进行呼吸,而泥鳅则还能利用肠壁进行呼吸。所以每当水中 含氧量很低时,泥鳅就经常游到水面,吞一口气后又潜入水中。 鳃上器官的辅助呼吸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种辅助呼吸形式。像胡子鲶、乌 鳢、攀鲈及斗鱼等鱼的鳃的一部分骨骼特化成一种鳃上器官,可以直接利用 空气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 鱼儿离不开水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水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生长、 发育和生存。水的性质大致可分为物理的(如水温、水色、透明度等)、化 学的(如水中各种气体和营养盐类)和生物的(如浮游生物、细菌等)三个 方面。它们之间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其中一因子超出养鱼的水质标 准时,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还影响到作为鱼类食物的组成、分布和丰欠。 池水的物理特性 天然水体的物理特性中,对水生生物和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水温和水 文;对池塘养鱼来说透明度和池水的运动也十分重要。 水温是鱼类生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是影响各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重要因素。天然水域上下层间的温度,依其深度不同而有差异。一 般情况下,水深5米以上的湖泊、水库,上、下层间即有水温的差异。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生命活动(包括摄食、生长、生殖等)随水温的 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和降低直接影响到鱼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鱼类在适 宜的水温(24~30℃)范围内,它的新陈代谢最旺盛,增长、增重的速度也 最快。当然,不同种类的鱼对温度要求和适应范围也不一样。例如罗非鱼(热 带性鱼类)最高不能超38℃,低温不少于14℃;而鲑、鳟鱼类(冷水性)适 宜生长温度为10~20℃,最高不能超过25℃。 另外,温度对鱼类性腺发育速度、性成熟年龄、生殖活动等关系也很大。 基于水温与鱼类的关系,在养鱼生产活动中,要根据气候变化特点、养 殖方式来考虑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例如鱼塘 的深度控制在 1.5~2.5米,以防温差波动明显;高温季节加注新水调节水 温;对国外引进的热带鱼,要利用工矿废热水、温室或温泉等办法保种越冬。 水的透明度是指光线透过水体的程度,透明度的高或低和混浊度的大或 小是一致的;透明度的大小,是由水中悬浮的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的量的多 少来决定的。在浅水湖泊中,常由于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和湖底物质因风浪的 搅动漂浮到水中,而使湖水的透明度降低。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季节,水的透明度有显著的差别。但是, 相同时期中,同一地区而类型又相同的水面,透明度一般相差不大。 一般情况下,透明度主要受浮游生物所影响。即在正常的天气,池水中 泥沙等含量不多,此时的透明度主要决定于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因此,池 水透明度的高低,完全可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丰欠和水质的肥度。一般肥水 池塘,透明度应在20~35厘米之间,适合鲢、鳙鱼生长,若小于20厘米或 大于35厘米,表示池水过肥或较瘦,不利于鲢、鳙鱼生长,需要采取水质调 节措施,以确保鱼类既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又有良好的水域环境。 天然水域的水文状况与水生生物的繁衍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其中决定水 体产鱼潜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水的深度、水位变动、水交换率、水浑浊度、 淤泥作用、流速流量以及池水运动等。所以在养殖生产中,要特别注意水文 状况,因它们也是鱼类养殖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一,是稳定、高产的保证。 池水的化学特性 水体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它们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有着密切的关 系。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有溶解氧、pH值、溶解有机物质等。 池水中溶解氧气的多少,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水中的溶 解氧从多方面影响鱼类的生长和鱼产量。氧气作为一种生活要素,通过鱼的 呼吸作用,满足着鱼体维持正常代谢作用的需要。当溶解氧低于一定水平时, 鱼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生命都要受到威胁。普通养殖水体的溶解氧,以大于 6毫克/升为宜,不应低于 3毫克/升。在 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将发生浮头, 甚至死亡。 除去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呼吸外,溶氧量的高低(或者说呼吸条件的好 坏),也通过影响鱼类的摄食和消化而影响到鱼类的生长,从而也影响到池 塘的产量。 溶氧对鱼类和鱼产量发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对池中有机物质的氧 化分解促进池水中的物质循环和消除一些有毒的生物代谢产物,水中的溶解 氧处于不断的代谢中,溶解氧是个动态的平衡;氧气从多个方面进入池水中, 又从多个方面被消耗掉。 溶氧量对于养鱼如些重要,那么溶氧量的高低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水中溶解氧的高低,与水温、水的循环、有机物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 吸等有密切的关系。水温越高,溶氧量愈低;水停滞不动,溶氧量就逐渐减 少。另外它还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变化,白天高,下午最高,夜晚低,清晨 太阳出来前最低。一年四季中,以夏季低,冬季高。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实际上它是对生物影响的一个综合因素。因为pH 值的变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不但可以指示氢离子浓度,也可以间接地表 示水中的二氧化碳、碱度、溶解氧、溶解盐类情况。 养殖用水的pH值主要决定于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比例,一般来说 二氧化碳越多,pH值变化越低;二氧化碳越少,含氧量越高,PH值增加。水 中含有的腐殖质酸和磷酸盐等也影响PH值的变化。 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 pH值改变,影响 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的吸附或释放,从而影响到 池塘施用无机肥料的效果。PH值影响水中氨与铵离子的平衡,从而使水质表 现对鱼类不同的毒性。 过低pH值对水生生物和鱼类均不利。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浮游 动物等的发育受到影响,硝化过程被抑制,有机物分解速率减低,物质循环 强度变弱,光合作用不强。鱼类在酸性水中不爱活动,畏缩,耗氧下降,新 陈代谢急剧低落,摄食很少,消化也差,因此,生长受到抑制。鱼类安全生 活的pH值范围是6~9,最适宜范围是7~8.5。超出高限9.5~10,低限4~ 5,会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水质偏酸可施用生石灰进行改良。 水体中有机质的差异很大,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源性有机质,即水 体本身所有生物代谢的废物(如粪便等)和死亡的有机体。二是外源性有机 质,即从外来水源或施放有机肥料和投喂人工饲料而带入种种有机物质。所 以水体的肥瘦和鱼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外源性有机质含量大小。 水中有机质呈溶解的、胶状的和固体悬浮的三种状态而存在,但以溶解 的有机质占大部分。溶解有机质主要是有机体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包括糖 类、有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它们是水中的营养物质,所有的水生生 物都能直接和间接地吸收利用。 一般情况下,水中有机物质较多,池塘生产力也较高。但由于有机物质 分解需消耗大量的氧,如数量过多,消耗氧量大,则易使池水发生缺氧,恶 化水质,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窒息死亡;同时也为致病菌的繁殖创造了条 件,减低鱼的抵抗能力,因而易发生鱼病。 水体有机质含量之多寡,系以有机物耗氧量来表示。养殖肥水鱼的池塘, 有机物耗氧量以保持20~35毫克O2/升较适,这是肥水的主要化学指标;超 过40毫克O2/升表示有机物过高。 生物和营养 池水中繁殖着各种类群的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 附生藻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它们中的许多种类是饲养鱼类的天然食料, 是决定池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特别以浮游生物最为重要。 浮游生物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合称。它们都是在水中漂浮生活的微 小生物。凭肉眼下易看见,常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浮游生物是鱼类和其他 水生动物最好的食物。如鲢、鳙鱼就是终生以浮游生物为主要摄食的对象, 许多养殖鱼类的鱼苗培育阶段,也就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 鱼类依靠吸收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营造自身的机体,并为其生 长、繁殖等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所有这些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 钾、钙、镁、硫、铁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等,均来源于水体和食物。食物 除了人工饵料,便是水体中大量存在的天然饵料,而水体中各种营养,将直 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只有当水体中有足够的各种营养盐类, 才能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 水体中各种营养盐类,一般都是通过在养鱼池塘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 无机肥料来不断补充的。 肥料与饵料 鱼类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靠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才能生存,才能 维持正常的生活,食物也是生长、繁殖和肥育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鱼类的食物就是饵料,从营养上看,可分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无机盐和维生素。从种类上看,鱼类的饵料有人工饵料和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生物。前者如谷实类、草类等植物性饵料和鱼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饵料; 特别是浮游动植物饵料,在养鱼水体显得十分重要。 水体浮游生物是靠人工施肥加以培植的,所以施肥,本质上是一种间接 的投饵,其根本目的也在于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水体施肥的作用 采用施肥肥水养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提高池塘鱼产量的一个重 要措施。池塘施肥主要是增加水体中各种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则吸收这些营 养盐,再利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依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浮游植物的生 长和繁殖。浮游植物又被浮游动物所蚕食。浮游动物借助浮游植物进行光合 作用放出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同时放出二氧化碳供浮游植物的需要。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又作为底栖生物的饵料,最后都被鱼类摄食利用。 另外水体中的生物既有生长、繁殖,也有衰老、死亡,死亡后的生物体经过 细菌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又为浮游植物所利用,这样形成生物循环, 提高鱼池生产力。 浮游生物繁殖的数量依赖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多少,如果水体中营养盐 不足,便会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 施肥是丰富鱼类天然饵料,节约人工饲料,尤其是弥补人工蛋白质饲料 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综合养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肥料的种类和用法 肥料按性质可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需通过细菌的分解转化为无机盐,才能为浮游植物所利用,而 细菌本身也是水生动物的很好的肥料。 无机肥料不需要通过细菌分解,其营养盐可直接溶解于水中被浮游植物 所利用。 有机肥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绿肥、人粪便、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等。 有机肥料所含营养元素全面,不但含有氮、磷、钾,还含有其他各种元素, 故肥料的效果较好。施用后分解快,肥效持久,又称迟效肥料。但有机肥在 施肥后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污染水质,所以在施肥前最好将肥料 封闭发酵,腐熟以后再施入池中,这样既不会污染水质,又能较快地被水体 生物吸收利用。 有机肥料的施肥方法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归纳起来分为四种,即大草 施肥(绿肥)法、粪肥施肥法、混合堆肥施肥法和生活污水施肥法。 绿肥在施用时,将肥料堆放在池塘一角的水中,经常翻动,加速其腐烂 分解。腐烂的部分散入水中,最后将不易腐烂的根茎捞出池外。绿肥的特点 是分解快,肥效高,维持肥效时间长,容易控制,是培育鱼苗的好肥料。 粪肥在鱼池施用时,施肥量随所饲鱼类的大小而不同。施肥时,先将大 粪用两倍清水稀释,然后绕池边徐徐泼入。粪肥在施用前必须经过发酵腐熟, 避免直接入塘。作为追肥,用量、次数根据水质肥瘦增减。 混合堆肥是一层青草、一层石灰、一层粪肥,按次装入发酵坑中,装好 后加水至肥料完全浸入水中为止,上面用泥土密封,使其发酵,腐熟后即可 应用。 生活污水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应选择没有工业有毒物质污染的城市生活 污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合理引入鱼池作肥料,可取得很好的养鱼效果。 无机肥料也称化学肥料。养鱼生产中常用的化肥主要有氮肥、磷肥、钾 肥、钙肥等几种,其中以氮、磷肥最重要。无机肥料的特点是养分含量高, 肥效快,所以又称速效肥料。它的缺点是养分单一,不含有机质,肥效持续 时间短,所以在养殖生产上一般都将无机肥料作追肥使用,采取量少次多的 施肥方法,并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 无机肥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除生石灰需要结合清塘施于塘底或单独泼 洒外,其他成分都可按计算数量混合在一起,先溶化于水中,然后均匀泼洒 于塘面上。氨水碱性较强,不宜与过磷酸钙混合使用;另外它还具有较强的 挥发性,使用时应加以注意,避免有效成分的减失。无机肥料大多是速效肥, 施肥后繁殖浮游植物的速度较快,故无机肥宜作追肥。施放数量和次数以少 量、多次为原则,具体掌握主要是根据水色来决定,透明度在25~30厘米, 以黄绿或褐绿色为尺度。 一般认为以氮、磷、钾 8∶8∶4的比例,或氮、磷 8∶8的比例配合施用, 效果较好。但是各池塘具体条件不同,用量也不一样。施肥方法是将肥料加 水溶解后,泼洒在整个池塘水面即可。 把有机肥和无机肥搭配起来施用,可以兼收两种肥料优点,又相互弥补 了缺点,是一种好的施肥方法。两种肥料相互搭配比例无一定标准,可根据 两类肥料来源难易,决定主次。 鱼类的营养需要 鱼类需要的营养成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共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维生素和无机盐五大类。鱼类对这些营养成分的要求是选择和调配饲料的基 本依据。 蛋白质是组成鱼体的基本成分,也是鱼类能够生长的物质基础,因此, 它是鱼类饲料中最重要的成分,往往也是评价一种饲料的质量高低的主要标 准。 饲料中的蛋白质被鱼类消化吸收后,除去维持体内原有蛋白质的正常代 谢外,主要用来增长身体;只有在脂肪和糖分不足时,才用来作为鱼体活动 的能源。 碳水化合物也是鱼饲料中需要量较大的一类营养成分。它的生理功能主 要是供给鱼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饲料中搭配适当数量的碳水化合 物(即糖类)能节约蛋白,提高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 碳水化合物被鱼体消化吸收后,除去作为能源消耗掉部分外,剩余的会 在鱼体内转化成脂肪贮存下来,作为以后停止摄食或食物不足时维持生命活 动之用。因此适当多喂一些这类物质可以提高鱼体含脂量。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在三大营养物质中,脂肪含热 量最高,它对于鱼的生理热量为每克9大卡,蛋白质和糖类都是4大卡。所 以脂肪作为能源的价值最大。 维生素是动物营养上所必需的一些微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的种类较 多,其具体的生理功用互有差别,但基本上都是维持动物的健康和正常的生 长发育所不可少的。在研究鱼类配合饲料时,应确保有适量的维生素 A、B、 B12、D、E、C等。 矿物质也称无机盐类,也是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营养物质。它们是构 成鱼体的必需成分,同时对于维持鱼体的正常内在环境,保持物质代谢的正 常进行,以及保证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鱼类 对这些物质的需要量并不大,鲤和虹鳟以占干饲料总量的 4%~5%为适宜, 鳗鱼需要量稍高,要求8%左右。 淡水养殖鱼类中包括多种食性的鱼,其中很多是食谱很广的,所以喂鱼 的东西很多;但按其性质分,可分为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两大类。 动物性饲料一般都营养完全,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必需氨基酸丰富又较 平衡,维生素A、D和B类都较多,钙和磷的含量和比例也较适宜,所以是很 理想的鱼饲料蛋白源。例如鳗鱼、虹鳟、乌鱼等肉食性鱼类要以这类饲料为 主;其他鱼类适当搭配一些也能显著地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 养鱼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动物性饲料有:生鲜小杂鱼、饲料鱼粉、蚕蛹、 淡水贝类、鱼肉加工的下脚料(鱼内脏、鱼骨粉、虾壳粉等)、血粉和羽粉 等很多种。除此以外,像各种昆虫的幼虫和成虫、蚯蚓、甲壳类(小虾、糠 虾、卤虫、水蚤等)以及蝌蚪、青蛙等野生动物,也是很好的养鱼饲料。但 以鱼粉使用量最多。 在使用动物性饲料时,一定要注意饲料的鲜度。不新鲜的饲料,维生素 和某些氨基酸会被破坏,因而降低了营养价值;腐败变质的饲料,由于蛋白 质的分解和脂肪的氧化,更会产生有毒物质,使用后会造成鱼病。所以使用 生鲜饲料注意保鲜,而使用干制饲料则应在贮存中,防止氧化油烧(加抗氧 化剂,或密封冷藏)。 植物性饲料来源广泛,可用于养鱼的很多,是鱼类饲料最重要的饲料资 源。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油粕类、谷实类、薯类及其副产品、发酵业的副产 品和青饲料。 油粕类是植物油料榨油的副产品,养鱼常用的有豆饼、花生饼、棉子饼、 菜子饼和玉米胚饼等。向日葵和亚麻饼喂鱼也很好。油饼类贮存时,要注意 干燥,防止生霉。 谷实类、薯类及其副产品用于养鱼中的有:玉米、大麦、小麦、甘薯(地 瓜)、马铃薯(土豆)、麸皮和米糠等。这类物质含蛋白质少,一般只用作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发酵工业的副产品这一类物质用于养鱼的有各种酵母、酒糟和酱油糟 等。酵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特别是B类和D类),作为动物的主 要饲料或辅助饲料,都有显著的促长效果。所以在养鱼生产上也是解决饲料 蛋白源的一条出路。 喂鱼用的青绿饲料有芜萍(飘莎)、浮萍、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 轮叶黑藻、金鱼藻、芦苇和茭草等水草,以及马牛等家畜可以吃的各种陆草、 树叶、野菜和大多数农作物的青绿茎叶等。这类饲料水分和纤维素较多,主 要营养成分少,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E、K及胡萝卜素); 所以除草鱼、鲂鱼和鳊鱼等草食性鱼要作为主要饲料外,对于其他大多数养 殖鱼类也是必要的辅助饲料。 天然饵料生物 凡是为鱼类所喜欢吃的,自然生长在水中的各种生物,都叫鱼类的天然 饵料,是各种鱼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许多养殖鱼都以天然饵料为主要的 食物来源。人们在养鱼生产过程中,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养鱼池塘的天 然饵料不断增多。倘若在养鱼水体中,天然饵料较多,养殖鱼类就有丰裕的 营养物质,鱼体就能迅速生长,鱼的产量就能得到提高。 天然饵料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 生植物、细菌以及生物尸体的碎片等。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合称浮游生物。它们都是在水中飘浮的微小生物。 肉眼不易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浮游植物的种类很多,分为金藻、黄藻、甲藻、硅藻、裸藻、绿藻和蓝 藻七大类。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以及其他甲壳 动物类的幼体等。 由于浮游生物都是比较细小的生物,所以判断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 种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有丰富经验的人,往往都是通过看“水色” 的办法来判断水中适合鱼类摄食的浮游生物的多寡。 清净的水,一般是无色而透明的,但当水中含有一定量溶解物质、悬浮 颗粒,尤其是生长有一定数量和某些种类的浮游生物时,反映出来的水色是 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养鱼水的水色主要是由浮游生物所造成。 在养鱼生产中,很重要的一项日常管理工作,就是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 化,以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繁殖情况,据此判断水质的肥瘦和好坏,从而采 取相应的措施。 下面将主要的几种水色和它们的成因作一简要介绍: 黄绿而清爽:施用化肥或高效有机肥,浓淡适中的水质;浮游植物组成 以硅藻(特别是小环藻、菱形藻)为主,绿藻、裸藻次之。 草绿而清爽,有时水面有同样的油膜:施用与前项相同的肥料,较浓的 水质;浮游植物以绿藻、裸藻为主。浮膜多是静止繁殖期(不定群体期)的 裸藻、衣藻、扁藻等形成的。有些褐藻形成的草绿水和浮膜有“朝红夕绿” 的变化。 黄绿而稍混浊,池塘上风处水表层有少量的同样颜色的悬浮细沫:水质 较浓,浮游植物以蓝藻占优势,但组成尚平衡,蓝藻的数量尚不太多,生活 力也比较旺盛。 蓝绿一灰绿而混浊:水质过浓,浮游植物中蓝藻占优势,而且密度也较 大,生活力开始衰退。有一种蓝绿色的水是甲藻类(例如铜绿裸甲藻)形成 的。这时,蓝色较深,而且分布不匀,成团或成缕,池水呈烟雾状,水中无 浮沫,可供鉴别。 灰黄—橙黄而混浊,水表层有同样颜色的悬浮细沫:水色过浓,浮游植 物以蓝藻占绝对优势,而且由于密度太大,生活力开始衰退,已开始大量死 亡。 灰白色:施用有机肥的初期,较“嫩”的水质;水中腐殖质的浓度尚低, 浮游植物也较少;但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浮游动物的数量较大。生产界称 这种水为“白水”。 有一种灰白色的水,是水质恶化、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掉时形成的。 这可以根据水质转化的前后情况加以鉴别。 淡红色,且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为枝角类(水蚤)繁殖过多的池 水,浮游植物剩余很少,溶氧量很低;池水已转瘦,枝角类的数量亦将急剧 下降。 油青色(植物油的颜色):施用一般有机肥的适当肥水,腐殖质的浓度 稍高;浮游生物组成较均衡——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数量较均衡,浮游植物 中硅、绿、甲及蓝藻间也较均衡。 茶褐色:施迟效有机肥的适度肥水,腐殖质浓度较高,浮游植物以硅、 隐藻为主,裸、绿、甲藻次之。 黑褐色:施迟效有机肥较多或水质较“老”而接近恶化的水质;腐殖质 过浓,浮游植物以隐藻为主,蓝、裸藻次之。由于条件不适,生活力已衰退。 各种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饵料价值。大多数硅、金 黄、甲藻和裸藻是鱼类和浮游动物容易消化的;裸藻和绿藻鱼类多难消化, 但浮游动物一般都能加以利用;蓝藻类的饵料价值最低,只有少数(罗非鱼、 遮目鱼)能正常利用。浮游动物中,也只有少数种类能够利用蓝藻,但利用 率很低。所以,不同的浮游生物组成,或者说不同的水色,对于养鱼就有不 同的价值。在上述各种水色中,黄绿、草绿、灰白(水质恶化后转成的灰白 水例外)、油青、茶褐等都是好水,而蓝绿、灰黄、黑褐等都属坏水。综合 归纳,根据经验养殖用水可归纳为“肥、活、嫩、爽”四个字。 天然饵料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外,还有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水里生 长的各种螺蛳、河蚌、水生昆虫及其幼体等,统称为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在水域中的分布情况,是随水域底部的环境而变化的。底栖动 物多为杂食性底层鱼类的饵料。这类动物在水域中存在的种类和数量,直接 关系到底层杂食性鱼类饵料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也是水域合理放养底层鱼 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水生植物可称水草,也可称水生维管束植物。常见的水草有凤眼莲、芜 萍、红萍、水浮莲、紫背浮萍、聚草、喜旱莲子草等。这类植物常为草食性 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饵料和产卵栖息场所,与渔业有一定关系,有许多 种类可直接喂鱼。 配合饵料 配合饲料系指将多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起来制成的人工饲料。 它们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各种原料在营养上的片面性,发挥各种原料 成分间的互利、互补作用,从而全面地满足鱼类在营养上的需要,并可以借 此提高饲料的效率,降低饵料系数。 可以根据鱼的种类、大小,配制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使之最适于养殖 对象的需要;并选用最好的饲料形态和颗粒大小,便于鱼的摄食;还可以添 加嗜好物质,提高鱼的摄食强度。 另外,还可以扩大饲料的来源,并降低饲料的成本。很多具有相当营养 价值但由于鱼不习惯或气味不佳,单独使用时鱼不喜欢吃的饲料,经与其他 成分混合制成配合饲料后,鱼就能正常利用,配料是制备配合饲料的关键环 节。在制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鱼类的生理需要,要使混合饲料具有较高 的营养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到养鱼的经济核算,要使饲料来源广,成本低。 配料时要先根据所喂鱼的食性、集约化的程度、原料的来源和价格确定 饲料的主要成分;再考虑配加各种必要的辅助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 增味物质、促长物质、粘合物质、鱼药和抗氧化剂等。 配合饲料的加工形式可分为糊状饲料、微粒(或碎末)饲料和颗粒饲料 三大类。 糊状饲料一般在喂鱼前临时制备,可以配加生鲜状态的原料,能机动掌 握配制的成分和比数,而且养殖生产单位能够自行配制,比较大众化。但下 水后较易溃散浸失,饲料有效利用率较低。 微粒饲料是喂鱼苗和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用的。这些微粒都是加粘结剂后 形成的混合料的微细颗粒。具有配合饲料优点。 颗粒饲料是生产时经过粉碎、配料、搅拌、加水、造粒和干燥等工序制 作而成。它的特点,适合工厂规模大批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都较方便, 并适于自动投饵,是一种最先进的加工模式。 鱼类的苗种繁育 在很早的时候,家鱼人工繁殖未成功之前,我国淡水养殖所需鱼苗全赖 天然鱼苗的采集。我国天然鱼苗的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产区在长江和珠江两 大水系。其他河川如钱塘江、黑龙江、淮河、卫运河也有,但种类和数量均 较小。 自从1958年我国攻克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课题后,家鱼苗一般都从人 工繁殖获得。到了目前,不仅常见鱼类,还有很多特种鱼类和其他水产动物 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也都成了普通的生产,这在淡水渔业上堪称走在了世界 前列。 从淡水鱼类养殖生产过程看,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是一个最重要 的生产环节,从事苗种繁育,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天然鱼苗采集 天然鱼苗的捕捞生产
/
本文档为【内陆渔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